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46章 強弱之辯

關燈
第246章 強弱之辯

“時機已至,不能再等了!”

除夕夜宴,袁紹向麾下眾文武道。

眼下新年將至,長安雖稍有雲波,卻未見實亂,荀含光臥病二月,荀氏依舊平常行事,眼見不死,此時再不起兵,更待何時?

群臣見他主意已定,雖有田豐、沮授二人心懷擔憂,卻又有眾將熱烈響應,終不能使他該變心意。

郭圖進言,“明公以大義伐荀,扶持王室,必列數荀惡,馳檄天下,方名正言順。”

袁紹稱善,當即命書記陳琳草擬檄文,並使人張壇作祭,禱於上天,並使方士蔔之。

三蔔皆吉,袁紹躊躇滿志,於是於新歲元日,舉騎兵五萬,步兵十五萬,共精兵二十萬,分兩路向關中進發,又有南匈奴單於於夫羅部三萬,烏桓單於蹋頓、難樓、蘇仆延、烏延等各領本族,或一萬,或數千,同來相助。

……

“拜帖?”

荀采緩緩執起竹片,又將之棄於案上。

“正是,賈祭酒道將赴河東,前來辭行。”侍童道。

“祭酒……軍師祭酒,阿弟不知何處想來他不知家中無人招待麽?”

“這……”侍童茫然擡頭,“女君之意,是請賈公離去嗎?”

“……罷了,請他正堂款待。”荀采唇角抽了抽,低頭扶了一把發上木笄。

若無弟弟先前那話,原也無妨,如今不免心頭添了一層不自在。

好在,賈文和的確端端正正的辭了行,言語舉止克盡禮儀,荀采便也公事公辦代弟弟說了幾句勸勉之句。

幾句話後,再無可說,賈詡也不多留,起身就走,她自此漸也從容,即當以主人之姿相送階前。

走下最後一步石磯,賈詡忽而腳步一頓,回身望來,“放心。”

荀采擡眸一楞,未及言語,賈詡已垂眸,不再直視,只躬身垂袖一揖,“荀女君止步,就此別過。”

……

新年過後,春訊已近,雖未見綠意,風已悄然薄了冷峭。

尚書臺內,司徒王允正翻看近日文書。

博山爐白煙裊裊,香味清遠微涼,稍無煙氣,嗅之身輕似已飛雲端之上。

“怎麽不見春耕安排?”他放下手中文書問道。

“去歲蟲災,秋後多令各地種薯、芋、胡麻等物,如今時節,天氣又異,已請太學農學諸公往各處查看水土,待諸位博士歸來,方才好定今春歲計。”荀彧回答。

“春耕乃是一年大計,如今還未定章程,延誤至此,還要狡辯?”王允神色一厲。

“只恐今歲再起蝗災,故需謹慎。”荀彧再次恭敬解釋。

“你意今歲尤有蝗災?”王允怒斥道,“舊歲蝗災,俱是應荀太尉窮兵黷武,已有激起民變之實,如今政通人和,上天豈會再降災異?”

眾尚書站在堂外,低聲議論。

“王司徒這是什麽話。”

“先前朝賀之時,還不是這等口氣。”

“不過是志得意滿了,要棄荀太尉舊制。”法正輕哼一聲道。

眾人齊喑,繼而共嘆了一聲。

“這幾日,王司徒府中私宴,你們可有人受了邀?”一人低聲道。

幾個出身名門的尚書郎彼此看了看,都不作聲。

“我倒是得了請帖,”又是法正,見眾人都看過來,他才道,“不過未去實難奉承。”

他的話實在沒法接,眾人默了一默,有人忍不住開口

“聽說長平侯先前也去了?”

“這等小人……”

“若非太尉賞識,呂奉先何有今日?”

“並州蠻哪知忠義。”

“但聽聞這兩日長平侯得了酒病,閉門不出了。”

“這又是什麽意思?”

“看不明白啊……”

眾尚書雖近中樞,但官職卑弱,案牘勞形,再加之尚書令荀彧有意阻擋,於權勢之爭見影不見行,雲山霧罩,多竟看不分明。

殿外議論並未傳進屋內,堂中,荀彧袖中收著代堂弟辭官的表章,聽了王允這一番話,卻如何拿得出。

原本計劃朝賀次日上表,因故耽誤兩天,又因正月事繁,總不得時機,今日王司徒至尚書臺覽事,本來合適,卻未料對方如此急不可耐又剛愎自用,怎好與之相謀?

“族弟含光自拜太尉以來,無日不思重煊漢室,恢覆社稷,連歲領兵在外,征程辛苦,司徒此言,未免太重了。”

王允勃然一怒,正待駁斥,忽得禦史臺傳報至前

冀州袁本初,已於今歲元日起兵!

河東先聞消息,驛站快馬,日夜兼程,剛剛傳至長安。

“啊”

只聽得,王允驚呼一聲,向後跌坐下去。

……

“……向者,強秦弱主,趙高執柄,專制朝權,時人脅迫,莫敢正言……及臻呂後季年,擅斷萬機,決事省禁……

“太尉荀柔,本系名門,然質性巧佞,奸柔媚上,以色見幸,翼以封侯……

“貪戀權位,父死不歸……專制朝廷,兄弟並舉……

“承資跋扈,流毒百姓,割剝元元,殘賢害善……

“邢戮在口,爵賞專由……圍守宮闕,外托宿衛,內實拘執……

隨著舉兵的消息,袁氏檄文也傳至長安。

“……即日,幽、並、冀三州並進,書至,州郡各整義兵,舉武揚威,並匡社稷……布告天下,鹹使知聖朝又拘迫之難,如律令!”[1]

未央宮前殿內,黃門令高聲宣讀了袁氏檄文。

諸荀固然憤懣難忍,滿座公卿更被袁氏“舉武揚威”駭得震栗恐懼。

袁氏地廣兵強,手下有田豐、審配、沮授等志士忠臣為謀,河北名將顏良、文醜,統帥三軍,此時舉兵,必然已做好充足準備,朝廷去歲又遭蝗災,錢糧不足,何以克當?

不如與之和解?

可,如何與之和解?

隱晦的視線相互交錯之際,彼此之間默契已生。

“陛下,舍一人而安天下,還望陛下應允!”有人出列伏倒。

“還請陛下應允!”立即有數位大臣應和。

“不!不行!”劉辯霍然起身,連連擺袖,旒珠亂顫。

元日朝賀時,他被眾臣一逼,嚇得逃了席,後來每每想來,都心情郁悶,且懼且愧且憂,惶惶終日,今日忽聞袁氏起兵,忽而就滿殿眾臣逼迫,他尚未明局勢、輕重,慌亂之間,倒只剩這維護一心。

“袁氏反逆,檄文不過借口!”

“檄文皆系虛構,怎能枉殺忠臣。”

自然,荀氏在朝中也不是沒有人說話。

“罪名果是虛構麽?荀氏一族,把持朝政,阻塞言路,激起民變,難道不是事實?”又有人道。

“起奏天子,”忽而渤海王長史出列道,“臣彈劾荀氏,濫用私刑,以廷尉入私用,枉顧天子威嚴,私自**朝臣!”

荀彧眉心一皺。

荀攸從開始一直默默垂首不語,至此方才擡頭。

“什麽?”劉辯下意識道。

“荀氏私自羈押了前羽林中郎將董承!”

“董承私自出禁,偽造天子詔書,私招羽林郎,擅闖太尉府邸,數罪並在,按律下廷尉論罪而已。”荀顥立即起身回應。

“董君乃是宗室,廷尉為何不報宮中請旨?”渤海王長史立即道。

“董氏無官職,報蘭臺備案。”荀顥鎮定道。

“誰知你報與未報,蘭臺也在你荀氏轂中!”

自渤海王長史起,陸續有人起身彈劾,荀柔及荀氏在朝者諸多不法事者。

事多系莫須有,大多是在先前朝賀之日,被拿出來說過,又被駁過的罪狀,眾臣之態度卻與先前略帶試探不同,全然一副針鋒相對,拔刀相向之勢。

“好了!”司徒王允忽然怒喝一聲,“如今袁氏起兵,大軍不知何時將至,不思應對之策,爭辯這些,有何意義?”

堂中一靜。

天子亦嚇得一噤。

然而威懾了眾人後,王允目光再次游過空置的呂布席位,既焦躁又郁怒。

他不知呂布怎敢在這樣重要的朝會缺席,難道現下就仗著只有他一人能掌兵,就自驕自傲起來?

“袁軍勢大,且必準備充足,關中去歲受災,又民怨沸騰,如今唯有和解一策,豈有他法?”

有人言道。

“袁紹,布衣之雄爾,外寬而內忌,多謀而少決,憑世資而飾其智,縱一時之勢,不過更始、赤眉、綠林之類也,朝廷守崤函之險,豈用懼之。

荀彧執笏而起,向惶惶不安的天子敬了一禮道。

“周失其鼎,秦失其鹿,袁氏檄文一出,恐非袁氏,天下諸侯聞風而動啊。”司空楊彪嘆了一聲。

“自古成敗,固非以一時之強弱而定,高祖之勝項羽,光武之勝更始,足以觀之。”

“關中,龍興之地,高祖應之以成帝業,昔者,王元說於隗囂,稱關中之地,泥丸封關,萬世一時,縱千萬兵馬不能破關,此地利也,

“自朝廷西遷以來,安定人心,懷柔四海,百姓無不歸心悅服,有志之士聞而遠至,袁氏妄以矯檄之文,動搖社稷,豈可得之,此人和也,”

“自高祖以來,大漢歷四百載,雖有王莽、董卓之亂,而江山社稷不斷者,非得天時何以至此?”

“大漢得天時、地利、人和,縱覆有袁氏諸輩,更有何懼。”

忽而,侍立殿外的黃門,揚了聲報道

“聲射校尉荀襄覲見天子”

這一聲,將殿中公卿都說得迷惑了。

要說前來覲見的,也該是驍騎將軍呂布。

荀襄的名字也有熟悉的,也不熟悉的,但總聽得她的姓氏,知道的便低聲向旁邊人提醒一句,也都明白了如今朝廷中,女將本也只有這一位。

不等傳覲,身著皮甲、胡服的身影已至殿前,摘了劍,卻未脫履,擡步走進殿內。

不同於男子的窈窕身姿,秀美容顏,出現在議事的殿堂之內,讓殿中眾臣都不由得感到不自在。

無數躲閃、偷覷、驚慌無措的目光中,荀襄鎮定的擡頭挺胸,大步走到禦階前,向上首天子行了一禮。

“呂侯突發疾患,暴斃而亡,三軍五營眾將已推臣為首,聽聞有反賊作亂,臣故來聽候調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