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矛盾與統一
關燈
小
中
大
第167章 矛盾與統一
後宮女子死去,不過是卷過朝堂的一縷輕煙,若非其姓董,這件事甚至不會在士大夫口中提起。
這是董姓氏族最後一個人。
早在數日前,董卓死去的消息傳到雒陽,就有人群沖入董氏幾處府宅,將宅中董氏族子弟並老弱一並斫殺。董卓母親年過九十,面對來勢洶洶的人群,扶著拐杖逃到宅門,被圍堵後哀求活命,終被一刀斷首。
董白之死,昭示著曾經如飛鳥一鳴沖天的董姓氏族,霎時雲散煙消,只在歷史的只字片語留下淡淡幾筆,供後人閑話。
劉辯淡淡嘆息,寬容的讓人將之以貴人禮葬在渭水之濱。
群臣中或有親友被董卓所害,心懷憤懣未消,一時爭辯兩句,很快被同僚勸阻天子是仁慈之君,董氏已族,小小女子無關大局。
畢竟,大家的註意並不在這件事。
就在今早,第一縷朝暉映照進長安,城門打開之後不到半個時辰,一騎飛馬傳來消息。
太傅荀柔,還活著。
不僅活著,還招降了段煨、徐榮、張濟、賈詡,打敗了攻打雒陽的李傕、郭汜、牛輔,納降了五萬西涼兵。
消息實令人震驚,但遣來報信的使者口舌靈巧,將事情本末講得清楚明白,容不得人不相信。
除了全然欣喜的天子和荀氏族人,朝中重臣王允、楊彪、蓋勳等人之中,沈默的流淌著某種莫名的情緒。
死人與活人是不同的。
董氏伏誅的歡欣已經過去,如今名望遠勝董卓,羽翼豐滿,挾大軍歸來,朝中無人能比肩的荀含光,還會是過去那個在朝堂上避讓、謙退的荀含光嗎?
況且……
“太傅此番誅殺逆賊,功全社稷,令臣高山仰止,遠望不及,臣請以太傅為司徒。”司徒王允忽然伏拜叩請。
“……啊,這……”劉辯一楞,欣喜之色稍斂,“這如何能夠?”
太傅這樣的功勞,自然讓他歡喜非常,他想給太傅封王封官,但王司徒忠心耿耿,他哪忍心讓這樣一個白發蒼蒼的兩朝老臣退職?
“縱陛下若是不允,”王允不起身道,“臣無顏再立朝堂。”
“王司徒乃朝中柱石,豈能輕動,臣兩為三公,卻無益江山社稷,實在慚愧難當,”回過神來的司空楊彪連忙道,“還請陛下以荀太傅代臣司空之職。”
“……這也……”劉辯也記得當初楊彪在董卓面前強爭直言,內心雖並不可惜他,但楊司空才當了幾天就又擼下去,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
三公讓了兩個,最後剩一個太尉趙謙尷尬的坐中間。
他自家人知自家事,比起前兩位,自己履歷很不夠看。太傅只有一個,只需要一個位置,自己要真的推辭,恐怕會成那個丟官的倒黴蛋。
但,趙謙左看國之柱石王子師,右看四世三公弘農楊文先,心知今天要是躲了,將來面對天下風議,自己要被唾沫星子淹死,咬咬牙也一頭拜下去,“請荀太傅代臣以為太尉,蕩平天下,還域內清平。”
上座的天子松了口氣,倒還記得給趙太尉面子,沒有當堂點頭,只說容後再議。
趙謙滿頭熱汗,雙手捧出官印,高頌天子聖明,以表示誠心退避。
王允與楊彪緩緩起身,相互一視,彼此明心。
讓官是真心,逼迫趙謙自然也是真心,看似三公位極人臣,卻還有一個位置,更加危險總算沒讓天子封了荀含光為大將軍。
三公彼此尚相制衡,大將軍才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以,若趙謙真不願讓,他們也寧可一時舍去職位,只要不讓荀柔為大將軍,畢竟三公易罷,不過流雲,大將軍卻是軍職,天下正亂,正是用兵之時。
荀攸沈默的跪坐席間,神色並未像荀忱那般歡喜,只淡淡將殿中眾人眉眼官司盡收眼底。
片時散朝,趙謙與王允、楊彪好生在殿門作別,彼此友善含笑,心裏一塊石頭落地,心知日後自己族中子弟仕途能平坦一些。回家寫下辭呈,遞交官印,知道今生仕途就此為止,面對垂淚的老妻多少還是有些失落惆悵,但也無可奈何。
另一邊,與前太尉趙謙作別後的王允,和楊彪碰了個頭,然後去往禦史臺。
禦史大夫荀公達,對其到訪並不驚訝,禮儀周全的請王子師上座,命人送來水飲。
王允先客氣的問候荀爽病情,又表達了一番對荀柔幸存的歡喜,見荀攸仍然一副沈悶的形容,知道對方一向如此,便也不再藏著掖著,直言道,“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荀中丞以為如何?”
“孔子聖明。”
“昔年,我為豫州牧,與君家常有往來,自知荀氏謙謙君子之第,恪守人臣之道,然先帝不明君臣之理,”王允搖搖頭,推心置腹,“使含光年少便登人臣之極,又才智聰慧,必多有功勞,將來封無可封,進無可進,如此於含光,與君家,絕非好事。”
“小叔父必有主張,攸不敢妄言。”荀攸垂眸。
對方不樂教,王允自然不愉,“高祖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荀含光不守臣節,不怕為後世非議嗎?”
“王司徒高見,不若等見到太傅,當面對峙如何?”荀攸起身一揖。
這是送客之意,王允憋了一口氣,但此處是宮中,他顧念著風度,怒不能發出,摔袖而去。
謁者仆射鐘繇在殿角遠遠見王司徒含怒而出,在原地立了一立,等對方走遠,這才進殿。
荀攸正要提筆書寫,當即擡頭,見是他,道了一聲“請坐,稍待”,繼續手下不停。
鐘繇與他本是好友,不必拘禮,自己坐下,提壺倒了一盞甘釀,準備慢慢飲了等待。
卻見荀攸飛快的幾筆寫完,接著便親手封匣,叫來親信立即送出,這才與他交談,“何事?”
“天子命卿準備儀仗,他要親至郊迎含光。”鐘繇放下盞,
荀攸擡眸,看了一眼好友。
“是我向陛下進言。”鐘繇道,“我知此事本該由光祿勳負責,只是黃琬向來與楊氏同氣連枝,含光攜功歸來,他們說不得要生波瀾。”
荀攸拱手,“多謝。”
他雖不以郊迎儀式重要,但也不想有人從中作梗。
“不必,”鐘繇搖頭,“對了,天子似有封王之意,公達要早與含光溝通。”
荀攸點頭,以對王允完全不同的語氣向鐘繇道,“我已致書小叔父,不過以攸之見,小叔父定能辭謝不受。”
王允想逼荀氏來壓含光拒絕封王,未免太小看含光,也太小看荀氏了。
“如此我也放心了,”鐘繇露出松了口氣的表情,“非是我不信含光,封王……實在不尋常。”
荀攸默然。
大漢至今四百年,只有王莽篡權的偽朝,再沒有異姓封王,連鐘元常這般與他家親近,聽聞此事都心生波瀾,更遑論其人。
鐘繇感嘆一番,又問起,“方才王子師所來何事?”
“正為此事。”
鐘繇恍然,繼而皺眉,“聽說近來三公府中頗有傳言,要追封袁隗,招袁紹回朝,也不知真假,若果真如此,他們未免……”
他搖搖頭,說不出個具體。
荀攸不留情,淡淡一詞,“愚蠢。”
鐘繇總結不出,若荀柔在此,卻能一語道破:矛盾。
這不只是冉冉升起的荀柔代表的新興勢力,與王允、楊彪代表的舊勢力的矛盾;
更是數十年來被壓制排擠的地方士族,與長久盤踞中央的世家之間的的矛盾。
當初靈帝所希望激發的矛盾,在其死後一年,以他完全未曾想到的方式產生,也將以他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向發展。
很巧,荀柔在寫的一篇新文章正是《論矛盾》。
四民論需要更多的深入調研與考察,而矛盾論主要是理論。
原文是不用想了,他不可能有那麽神能背下來,還幾十年不忘,但幾個關鍵考點他還記得
永恒的對立與統一規律,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事物發展過程中絕對的鬥爭性與相對的一致性。
用這個時代習慣的語言和方式闡釋它們,花費了一些時間,但與之前一篇相比就簡單許多。
沈穩的腳步聲響起,荀柔擡頭,看見沈默的堂兄走進屋來。
皎如玉樹的青年放下手中疊好的文章,在榻前再拜行禮。
荀柔沒有阻攔,知道這是表明態度與立場。
果然,荀彧起身後,將手中的文章遞給他。
荀柔展開。
堂兄並未在原文上修改,而是另外起筆謄寫了一篇。
世家兼並土地,學門爭鬥之類刺激的內容全被刪減了,只剩下最簡單的框架和對相應階級的闡釋。
荀柔從頭看過一遍,發現這篇文章竟更接近他曾經讀過的那篇原文,不是說具體內容,而是整體結構,文辭是這個時代的風格,卻更加簡潔、清晰、冷靜。
鬥爭性也減弱了,刺激性減弱了,鬥爭更隱蔽了,但能讀懂的人,仍能從中看出其中不死不休的沖突。
如此就夠了。
荀柔鄭重感謝堂兄,給他這篇文後續寫作提供了更好的參考。
次日,荀攸從長安傳信到達了雒陽。
信中沒什麽問候寒暄,內容簡單粗暴,不過一排:王允傳涼州韓遂、馬騰入京,速歸。
荀柔看完,伸手將字條遞給荀彧,“看來,不能等曹操了。”
琥珀色的眼瞳輕輕一掃,已將短短一行字看進心頭,同時微微一楞。
含光的文章,竟這樣快就被印證。
“糧草錢帛已裝運妥當,明日收拾修整,後日出發。”荀彧心中雖擔憂堂弟病情,卻未再開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後宮女子死去,不過是卷過朝堂的一縷輕煙,若非其姓董,這件事甚至不會在士大夫口中提起。
這是董姓氏族最後一個人。
早在數日前,董卓死去的消息傳到雒陽,就有人群沖入董氏幾處府宅,將宅中董氏族子弟並老弱一並斫殺。董卓母親年過九十,面對來勢洶洶的人群,扶著拐杖逃到宅門,被圍堵後哀求活命,終被一刀斷首。
董白之死,昭示著曾經如飛鳥一鳴沖天的董姓氏族,霎時雲散煙消,只在歷史的只字片語留下淡淡幾筆,供後人閑話。
劉辯淡淡嘆息,寬容的讓人將之以貴人禮葬在渭水之濱。
群臣中或有親友被董卓所害,心懷憤懣未消,一時爭辯兩句,很快被同僚勸阻天子是仁慈之君,董氏已族,小小女子無關大局。
畢竟,大家的註意並不在這件事。
就在今早,第一縷朝暉映照進長安,城門打開之後不到半個時辰,一騎飛馬傳來消息。
太傅荀柔,還活著。
不僅活著,還招降了段煨、徐榮、張濟、賈詡,打敗了攻打雒陽的李傕、郭汜、牛輔,納降了五萬西涼兵。
消息實令人震驚,但遣來報信的使者口舌靈巧,將事情本末講得清楚明白,容不得人不相信。
除了全然欣喜的天子和荀氏族人,朝中重臣王允、楊彪、蓋勳等人之中,沈默的流淌著某種莫名的情緒。
死人與活人是不同的。
董氏伏誅的歡欣已經過去,如今名望遠勝董卓,羽翼豐滿,挾大軍歸來,朝中無人能比肩的荀含光,還會是過去那個在朝堂上避讓、謙退的荀含光嗎?
況且……
“太傅此番誅殺逆賊,功全社稷,令臣高山仰止,遠望不及,臣請以太傅為司徒。”司徒王允忽然伏拜叩請。
“……啊,這……”劉辯一楞,欣喜之色稍斂,“這如何能夠?”
太傅這樣的功勞,自然讓他歡喜非常,他想給太傅封王封官,但王司徒忠心耿耿,他哪忍心讓這樣一個白發蒼蒼的兩朝老臣退職?
“縱陛下若是不允,”王允不起身道,“臣無顏再立朝堂。”
“王司徒乃朝中柱石,豈能輕動,臣兩為三公,卻無益江山社稷,實在慚愧難當,”回過神來的司空楊彪連忙道,“還請陛下以荀太傅代臣司空之職。”
“……這也……”劉辯也記得當初楊彪在董卓面前強爭直言,內心雖並不可惜他,但楊司空才當了幾天就又擼下去,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
三公讓了兩個,最後剩一個太尉趙謙尷尬的坐中間。
他自家人知自家事,比起前兩位,自己履歷很不夠看。太傅只有一個,只需要一個位置,自己要真的推辭,恐怕會成那個丟官的倒黴蛋。
但,趙謙左看國之柱石王子師,右看四世三公弘農楊文先,心知今天要是躲了,將來面對天下風議,自己要被唾沫星子淹死,咬咬牙也一頭拜下去,“請荀太傅代臣以為太尉,蕩平天下,還域內清平。”
上座的天子松了口氣,倒還記得給趙太尉面子,沒有當堂點頭,只說容後再議。
趙謙滿頭熱汗,雙手捧出官印,高頌天子聖明,以表示誠心退避。
王允與楊彪緩緩起身,相互一視,彼此明心。
讓官是真心,逼迫趙謙自然也是真心,看似三公位極人臣,卻還有一個位置,更加危險總算沒讓天子封了荀含光為大將軍。
三公彼此尚相制衡,大將軍才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所以,若趙謙真不願讓,他們也寧可一時舍去職位,只要不讓荀柔為大將軍,畢竟三公易罷,不過流雲,大將軍卻是軍職,天下正亂,正是用兵之時。
荀攸沈默的跪坐席間,神色並未像荀忱那般歡喜,只淡淡將殿中眾人眉眼官司盡收眼底。
片時散朝,趙謙與王允、楊彪好生在殿門作別,彼此友善含笑,心裏一塊石頭落地,心知日後自己族中子弟仕途能平坦一些。回家寫下辭呈,遞交官印,知道今生仕途就此為止,面對垂淚的老妻多少還是有些失落惆悵,但也無可奈何。
另一邊,與前太尉趙謙作別後的王允,和楊彪碰了個頭,然後去往禦史臺。
禦史大夫荀公達,對其到訪並不驚訝,禮儀周全的請王子師上座,命人送來水飲。
王允先客氣的問候荀爽病情,又表達了一番對荀柔幸存的歡喜,見荀攸仍然一副沈悶的形容,知道對方一向如此,便也不再藏著掖著,直言道,“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荀中丞以為如何?”
“孔子聖明。”
“昔年,我為豫州牧,與君家常有往來,自知荀氏謙謙君子之第,恪守人臣之道,然先帝不明君臣之理,”王允搖搖頭,推心置腹,“使含光年少便登人臣之極,又才智聰慧,必多有功勞,將來封無可封,進無可進,如此於含光,與君家,絕非好事。”
“小叔父必有主張,攸不敢妄言。”荀攸垂眸。
對方不樂教,王允自然不愉,“高祖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荀含光不守臣節,不怕為後世非議嗎?”
“王司徒高見,不若等見到太傅,當面對峙如何?”荀攸起身一揖。
這是送客之意,王允憋了一口氣,但此處是宮中,他顧念著風度,怒不能發出,摔袖而去。
謁者仆射鐘繇在殿角遠遠見王司徒含怒而出,在原地立了一立,等對方走遠,這才進殿。
荀攸正要提筆書寫,當即擡頭,見是他,道了一聲“請坐,稍待”,繼續手下不停。
鐘繇與他本是好友,不必拘禮,自己坐下,提壺倒了一盞甘釀,準備慢慢飲了等待。
卻見荀攸飛快的幾筆寫完,接著便親手封匣,叫來親信立即送出,這才與他交談,“何事?”
“天子命卿準備儀仗,他要親至郊迎含光。”鐘繇放下盞,
荀攸擡眸,看了一眼好友。
“是我向陛下進言。”鐘繇道,“我知此事本該由光祿勳負責,只是黃琬向來與楊氏同氣連枝,含光攜功歸來,他們說不得要生波瀾。”
荀攸拱手,“多謝。”
他雖不以郊迎儀式重要,但也不想有人從中作梗。
“不必,”鐘繇搖頭,“對了,天子似有封王之意,公達要早與含光溝通。”
荀攸點頭,以對王允完全不同的語氣向鐘繇道,“我已致書小叔父,不過以攸之見,小叔父定能辭謝不受。”
王允想逼荀氏來壓含光拒絕封王,未免太小看含光,也太小看荀氏了。
“如此我也放心了,”鐘繇露出松了口氣的表情,“非是我不信含光,封王……實在不尋常。”
荀攸默然。
大漢至今四百年,只有王莽篡權的偽朝,再沒有異姓封王,連鐘元常這般與他家親近,聽聞此事都心生波瀾,更遑論其人。
鐘繇感嘆一番,又問起,“方才王子師所來何事?”
“正為此事。”
鐘繇恍然,繼而皺眉,“聽說近來三公府中頗有傳言,要追封袁隗,招袁紹回朝,也不知真假,若果真如此,他們未免……”
他搖搖頭,說不出個具體。
荀攸不留情,淡淡一詞,“愚蠢。”
鐘繇總結不出,若荀柔在此,卻能一語道破:矛盾。
這不只是冉冉升起的荀柔代表的新興勢力,與王允、楊彪代表的舊勢力的矛盾;
更是數十年來被壓制排擠的地方士族,與長久盤踞中央的世家之間的的矛盾。
當初靈帝所希望激發的矛盾,在其死後一年,以他完全未曾想到的方式產生,也將以他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向發展。
很巧,荀柔在寫的一篇新文章正是《論矛盾》。
四民論需要更多的深入調研與考察,而矛盾論主要是理論。
原文是不用想了,他不可能有那麽神能背下來,還幾十年不忘,但幾個關鍵考點他還記得
永恒的對立與統一規律,普遍性與特殊性,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事物發展過程中絕對的鬥爭性與相對的一致性。
用這個時代習慣的語言和方式闡釋它們,花費了一些時間,但與之前一篇相比就簡單許多。
沈穩的腳步聲響起,荀柔擡頭,看見沈默的堂兄走進屋來。
皎如玉樹的青年放下手中疊好的文章,在榻前再拜行禮。
荀柔沒有阻攔,知道這是表明態度與立場。
果然,荀彧起身後,將手中的文章遞給他。
荀柔展開。
堂兄並未在原文上修改,而是另外起筆謄寫了一篇。
世家兼並土地,學門爭鬥之類刺激的內容全被刪減了,只剩下最簡單的框架和對相應階級的闡釋。
荀柔從頭看過一遍,發現這篇文章竟更接近他曾經讀過的那篇原文,不是說具體內容,而是整體結構,文辭是這個時代的風格,卻更加簡潔、清晰、冷靜。
鬥爭性也減弱了,刺激性減弱了,鬥爭更隱蔽了,但能讀懂的人,仍能從中看出其中不死不休的沖突。
如此就夠了。
荀柔鄭重感謝堂兄,給他這篇文後續寫作提供了更好的參考。
次日,荀攸從長安傳信到達了雒陽。
信中沒什麽問候寒暄,內容簡單粗暴,不過一排:王允傳涼州韓遂、馬騰入京,速歸。
荀柔看完,伸手將字條遞給荀彧,“看來,不能等曹操了。”
琥珀色的眼瞳輕輕一掃,已將短短一行字看進心頭,同時微微一楞。
含光的文章,竟這樣快就被印證。
“糧草錢帛已裝運妥當,明日收拾修整,後日出發。”荀彧心中雖擔憂堂弟病情,卻未再開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