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私心公義
關燈
小
中
大
第122章 私心公義
“閹豎為官,古今宜有,為世祖假之權寵方至於此。”前幾日送走鄭泰、盧植兩位大佬,沐休又迎來治國能臣階段的曹操,“欲治其罪,一獄吏足矣,如今事已宣露,吾見其必敗。”
一把豐茂黑須的曹孟德,捧著酒盞,滿臉苦惱,滿腹忠腸,一頓吐槽,“亂天下者必何進!”
“孟德兄眼光長遠。”荀柔執勺為他添酒。
袁紹看到的是誅殺宦官帶來的聲望和權利真空,鄭泰等人看到的是董卓狼子野心、欲侵霸朝堂,只有這位看出,這是天下要亂的征兆。
……好吧,也未必。
聽說當初袁紹他爹死了,全天下名門望族前往吊唁,孟德兄也說過,亂天下者必是袁本初。
說不定這就是曹某口頭禪?
畢竟,眼下誰能想到宦官還真能把何進殺了?
即使袁紹,想到也不過是兩敗俱傷,坐收漁利。
“往日之亂在外,朝廷尚可平之,如今亂起腹心之內,”曹操長嘆,“天子清明,卻尚年幼,如今社稷不穩,天下將崩,卻不知當何去何從。”
嘆則嘆已,曹老板也不是來求指導人生的,吐槽過、迷茫過,又收拾精神告辭離去,“大將軍身系天下,我當再勸之。”
“含光早知今日,故終不用族中兄弟。”青衣縑巾,長袖垂地,琥珀色眼瞳凝眸望來,如靜水深流,神色不明。
夏日炎炎,大家不約而同沒著那麽整齊,端整嚴謹的荀文若,就格外鶴立出群。
雖然是問句,但堂兄此時出口,顯然心中已有定論。
荀柔沈默了一下。
正值當齡,才學出眾的族中子弟,全都留在雒陽,就是為協助他這個毫無副翼的太傅,他不是不知道。
大材小用讓人管理一間小小商鋪,如今又將人全送去青州那等僻地,大家始終毫無怨言,但心中恐怕未必沒有疑惑。
“在天下人眼中,我受先帝厚愛,受如今天子信任,若不以死相報,恐怕就是不忠之臣,要受天下唾棄。”
和蓋勳、傅燮這樣的忠臣相比,他什麽都沒做,不過入宮陪劉宏嘮嗑,給劉辯講講經文,卻得到幾乎無與倫比的寵愛和信任。
“然,”他擡頭望向兄長,“這並不意味著,我便要遵從靈帝遺志,帶著荀氏,帶著潁川士族為之效死。”
劉宏看重他,因為他識時務,懂分寸,有底線,又圓滑。
屢屢加恩,是要他帶著潁川士族在朝廷上制衡外戚,以及袁氏為首的汝南士族。
太傅,是唯一可以抗衡何太後禮教孝道的存在,朝廷之中,只有太傅能幹涉天子諸多私事,比如:婚姻。
但同樣,太傅雖為上公,卻不能像三公一樣開府,擁有私人班底,他如果想要得到實權,必須求助家族以及盟友支持。
但,他不願意。
他為何要這麽做,為何要帶著親朋好友,為他沖鋒陷陣,粉飾太平。
荀彧蹙了蹙眉,正待反駁,卻又聽他繼續道,“況且,靈帝看錯的人,不是我,是何遂高。大將軍陡握兵權,殺伐果斷,先滅蹇碩,後諸董氏,轉眼掌握乾坤,我亦無可奈何。”
士人通過朝堂力量制衡天下,那是建立在天下安穩的前提之下,何進作為大將軍沒有做到第一步,他也沒辦法不是?
荀彧沈沈望了一眼堂弟平靜的面容,“是無可奈何,還是私心?”
他實在未曾想到,堂弟竟然一年多前,就預料到如今之局勢,卻毫無作為,放縱至此。
“……是私心。”
槐樹枝丫探出屋檐,下垂的白色花穗,在微風之中飄零在檐廊下鋪設的木板上,碎碎點點。
荀柔伏在案上,輕微眩暈,橫向視野,讓他眼中的世界奇妙的與以往不同。
交織朦朧的視線中,堂兄青衣身影已看不見,春風三月的熏香卻仍然在空氣中纏綿。
將涵養如荀文若,氣到拂袖而去,大概這世上也沒幾個人。
就……還挺有成就感。
輕笑一聲,指尖沾了酒水,在桌上點出縱橫。
很多話,堂兄知道不必說。
他們受過一樣的教育,讀過一樣的書,在同樣的環境長大,他並沒有不知形勢,不辨黑白,所以,他們彼此知道,這的確是他做出的選擇。
“到底是什麽時候呢……”何進與宦官之爭的末路,“算了,總之……還是抓緊吧……”
荀柔扶著案坐起來。
畢竟,光熹元年之夏,快要結束了。
……
外將逼迫,令何太後屈服了,她終於在立秋之前,責退後宮宦官,以三郎署官入守宮廬。
大批士人官員進宮,重掌自桓帝時代失去的內宮政權。
按照歷史,他堂兄荀彧正是在這一時期成為守宮令,秩六百石,負責禦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聽上去,六百石守宮令比四百石尚書臺侍郎要高,但論實際職權,尚書臺民曹負責上奏文書、天子詔令,而守宮令不過是庫管而已。
當然,他如今關心的,自然不是荀文若的升職通道。
何進征招的外將,各自到達進駐之地。
這其間,還發生過一個插曲,董卓未停在何進安排的上林苑,而繼續東進至澠池,宣召數止不聽,又進河南。
於是何進派出侍郎種邵為使,往軍前叱之,讓其還軍。
這次,董卓終於慫了,改駐夕陽亭,不再東進。
公卿們驚心於其人兵馬眾多,何進雖然按住了他,也未嘗沒有忐忑之意。
如此,再加上何太後退讓,並何苗親自登門勸說,何進誅殺宦官的積極性,一落千丈。
荀柔聽說袁紹數次上門勸說,都沒有再說動大將軍。
若非廷尉府來消息,說袁紹以大將軍名義,詔書州郡抓捕中官家屬,他還以為,歷史改變了。
就在這時,一條消息,傳到尚書臺。
潁川名士陳寔於七月甲申去世,終年八十四歲。
“請荀侍郎前往吊之,亦可稍為我致意。”
尚書臺內商議,荀柔直接道。
這是他計劃之外,但更合情合理。
陳寔是名士,去世朝廷是一定要派人去的,而這裏沒有一個人,比堂兄更合適。
“自然,此事非荀君不可。”尚書令連連點頭,相當理解,“聽聞太傅家與陳家有通家之誼?還請節哀。”
荀柔斂袖,頷首致謝。
多少年了?
好像從他小時候開始,那位長者,就是白發蒼蒼,和藹溫厚,就像過去每年,陳家都會寄一份給他的柿子幹,恰到好處的親近關懷。
沒想到。
忽然,就走了。
堂兄沈默的攬裾起身,在殿中拜領任務,然後便轉身出殿自去作準備。
望著他六親不認的背影,荀柔眨眨眼睛,也扶案站起來,表示散會。
以朝廷名義前去吊唁,又要出行數百裏,並不簡單,要安排儀仗、車馬、祭禮,關於規格,太仆寺聽說也吵了一吵。
堂兄每日奔忙,荀柔如今雖然也住在尚書臺,卻好幾日都見不著他。
入夜之後,由於沒準備為劉家節約燈燭,居舍內燈火通明,即使如此,荀柔也不得不躬腰湊近,才能看清地圖上細小模糊、並被蟲蛀的細節。
也許在真實之中,那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或者幽閉的峽谷。
“荀太傅。”在宮女引導下入室,荀文若玄衣高冠,捧著書匣進屋,態度莊嚴肅穆得,好像與太傅只有上下級關系。
“阿兄,”荀柔擡頭,略帶驚喜。
他還以為,他哥在離開雒陽之前,都不會再給他一個眼神了。
荀彧公事公辦的表情,維持不下去了,他原地沈默片刻,將手中書匣放在桌案上,猶豫片刻推過去,“這是自光武以來,詔令簡表。”
荀柔看看書匣,又擡起頭,望向滿臉“與我無感”的堂兄,嘴唇飛快上翹,又顧及著堂兄感受,連忙壓下去,他清了清嗓,將匣子打開。
“建武元年九月,宗室,封更始為淮陽王……
二年三月,民事,大赦……
三年七月,吏事,吏不滿六百石……”
連看了兩頁,他眼睛都忍不瞪大。
這竟是一份自光武帝始,大詔的簡報,不僅寫明時間,更標明詔書類型,一目了然。
“阿兄這三月之間所書?”這就是學霸的光輝嗎?太耀眼了吧!
望著厚厚一疊,近半尺高的紙張,荀柔驚嘆了。
“讀卷之時,順手為之,或為可用。”
“可用,可用,大為可用。”點頭,點頭。
天知道他每天從那些佶屈聱牙的文段之中尋找真意,有多艱難。
“如此,彧告退了。”荀彧微微頷首,起身離開。
“兄長稍待,”荀柔站起來,在旁邊書架上翻了翻,翻出一份紙張,紙上墨字端正,洋洋灑灑好大一篇。
“我請蔡伯喈為太丘先生作了銘文,兄長回歸潁川後,請待我篆刻立碑,立於太丘先生墓前。”
何進哪時死,荀柔記不清,但總在今年內,刻碑立碑,兩三個月是要的,到時候雒陽亂起來,他哥也不必回來了。
荀彧深深望來一眼,“含光連此事也算定了?”
“當然沒有,”荀柔立即回答,他頓了一頓,心中明白堂兄之意,微微思索,抓住兄長的袖子,“阿兄隨我來。”
荀彧未動。
“阿兄。”荀柔執著的又扯了扯袖子。
荀彧這次被他帶回案前。
荀柔指著案上地圖,“雒陽中的事,我無可奈何,但天下安穩,我總要盡力而為這是並州,南匈奴數年之前內亂,阿兄必然也心中清楚,如今丁建陽將並州精銳盡出,以使其州武備空虛,南匈奴各部作亂劫掠,民不聊生,前匈奴王羌渠之子於夫羅,欲向叛眾覆仇,恨之兵少,不敢北上,亦將成寇亂。
“我原想借此之機,招於夫羅內附,借之平定並州,只是這出使之人,卻難選擇。
“雒中名士固然才德者有之,但此地危險重重,賊寇數十,犬牙交錯,非尋常之人所能為也。”他擡頭看向荀彧,嘆了口氣,“我原想托付兄長。”
“我請阿兄前往青州,以公達鎮守冀州,幽州有公孫瓚暫時無礙,若能再定並州,北疆四州安定,以此數州驍勇,縱使雒陽一時之亂,北地兵至,自然瓦解,更有,並州臨近涼州,兩地均以騎兵著名,若平並州,或可以此為道路,西進涼州,則北方盡安矣。”
荀彧垂頭望著地圖,許久,擡頭,“好,三日之內,我離京之前,會給你一個適合出使並州的人選。”
荀柔心驚膽戰,不知堂兄是否相信了他這一番發言。
這的確是他原本的計劃,但不知道為何,此時說來,竟忍不住的心虛。
三日後,望著遞來的名字,他陷入更深的迷茫。
那張諫書,寫得分明是:
荀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閹豎為官,古今宜有,為世祖假之權寵方至於此。”前幾日送走鄭泰、盧植兩位大佬,沐休又迎來治國能臣階段的曹操,“欲治其罪,一獄吏足矣,如今事已宣露,吾見其必敗。”
一把豐茂黑須的曹孟德,捧著酒盞,滿臉苦惱,滿腹忠腸,一頓吐槽,“亂天下者必何進!”
“孟德兄眼光長遠。”荀柔執勺為他添酒。
袁紹看到的是誅殺宦官帶來的聲望和權利真空,鄭泰等人看到的是董卓狼子野心、欲侵霸朝堂,只有這位看出,這是天下要亂的征兆。
……好吧,也未必。
聽說當初袁紹他爹死了,全天下名門望族前往吊唁,孟德兄也說過,亂天下者必是袁本初。
說不定這就是曹某口頭禪?
畢竟,眼下誰能想到宦官還真能把何進殺了?
即使袁紹,想到也不過是兩敗俱傷,坐收漁利。
“往日之亂在外,朝廷尚可平之,如今亂起腹心之內,”曹操長嘆,“天子清明,卻尚年幼,如今社稷不穩,天下將崩,卻不知當何去何從。”
嘆則嘆已,曹老板也不是來求指導人生的,吐槽過、迷茫過,又收拾精神告辭離去,“大將軍身系天下,我當再勸之。”
“含光早知今日,故終不用族中兄弟。”青衣縑巾,長袖垂地,琥珀色眼瞳凝眸望來,如靜水深流,神色不明。
夏日炎炎,大家不約而同沒著那麽整齊,端整嚴謹的荀文若,就格外鶴立出群。
雖然是問句,但堂兄此時出口,顯然心中已有定論。
荀柔沈默了一下。
正值當齡,才學出眾的族中子弟,全都留在雒陽,就是為協助他這個毫無副翼的太傅,他不是不知道。
大材小用讓人管理一間小小商鋪,如今又將人全送去青州那等僻地,大家始終毫無怨言,但心中恐怕未必沒有疑惑。
“在天下人眼中,我受先帝厚愛,受如今天子信任,若不以死相報,恐怕就是不忠之臣,要受天下唾棄。”
和蓋勳、傅燮這樣的忠臣相比,他什麽都沒做,不過入宮陪劉宏嘮嗑,給劉辯講講經文,卻得到幾乎無與倫比的寵愛和信任。
“然,”他擡頭望向兄長,“這並不意味著,我便要遵從靈帝遺志,帶著荀氏,帶著潁川士族為之效死。”
劉宏看重他,因為他識時務,懂分寸,有底線,又圓滑。
屢屢加恩,是要他帶著潁川士族在朝廷上制衡外戚,以及袁氏為首的汝南士族。
太傅,是唯一可以抗衡何太後禮教孝道的存在,朝廷之中,只有太傅能幹涉天子諸多私事,比如:婚姻。
但同樣,太傅雖為上公,卻不能像三公一樣開府,擁有私人班底,他如果想要得到實權,必須求助家族以及盟友支持。
但,他不願意。
他為何要這麽做,為何要帶著親朋好友,為他沖鋒陷陣,粉飾太平。
荀彧蹙了蹙眉,正待反駁,卻又聽他繼續道,“況且,靈帝看錯的人,不是我,是何遂高。大將軍陡握兵權,殺伐果斷,先滅蹇碩,後諸董氏,轉眼掌握乾坤,我亦無可奈何。”
士人通過朝堂力量制衡天下,那是建立在天下安穩的前提之下,何進作為大將軍沒有做到第一步,他也沒辦法不是?
荀彧沈沈望了一眼堂弟平靜的面容,“是無可奈何,還是私心?”
他實在未曾想到,堂弟竟然一年多前,就預料到如今之局勢,卻毫無作為,放縱至此。
“……是私心。”
槐樹枝丫探出屋檐,下垂的白色花穗,在微風之中飄零在檐廊下鋪設的木板上,碎碎點點。
荀柔伏在案上,輕微眩暈,橫向視野,讓他眼中的世界奇妙的與以往不同。
交織朦朧的視線中,堂兄青衣身影已看不見,春風三月的熏香卻仍然在空氣中纏綿。
將涵養如荀文若,氣到拂袖而去,大概這世上也沒幾個人。
就……還挺有成就感。
輕笑一聲,指尖沾了酒水,在桌上點出縱橫。
很多話,堂兄知道不必說。
他們受過一樣的教育,讀過一樣的書,在同樣的環境長大,他並沒有不知形勢,不辨黑白,所以,他們彼此知道,這的確是他做出的選擇。
“到底是什麽時候呢……”何進與宦官之爭的末路,“算了,總之……還是抓緊吧……”
荀柔扶著案坐起來。
畢竟,光熹元年之夏,快要結束了。
……
外將逼迫,令何太後屈服了,她終於在立秋之前,責退後宮宦官,以三郎署官入守宮廬。
大批士人官員進宮,重掌自桓帝時代失去的內宮政權。
按照歷史,他堂兄荀彧正是在這一時期成為守宮令,秩六百石,負責禦紙筆墨及尚書財用諸物及封泥。
聽上去,六百石守宮令比四百石尚書臺侍郎要高,但論實際職權,尚書臺民曹負責上奏文書、天子詔令,而守宮令不過是庫管而已。
當然,他如今關心的,自然不是荀文若的升職通道。
何進征招的外將,各自到達進駐之地。
這其間,還發生過一個插曲,董卓未停在何進安排的上林苑,而繼續東進至澠池,宣召數止不聽,又進河南。
於是何進派出侍郎種邵為使,往軍前叱之,讓其還軍。
這次,董卓終於慫了,改駐夕陽亭,不再東進。
公卿們驚心於其人兵馬眾多,何進雖然按住了他,也未嘗沒有忐忑之意。
如此,再加上何太後退讓,並何苗親自登門勸說,何進誅殺宦官的積極性,一落千丈。
荀柔聽說袁紹數次上門勸說,都沒有再說動大將軍。
若非廷尉府來消息,說袁紹以大將軍名義,詔書州郡抓捕中官家屬,他還以為,歷史改變了。
就在這時,一條消息,傳到尚書臺。
潁川名士陳寔於七月甲申去世,終年八十四歲。
“請荀侍郎前往吊之,亦可稍為我致意。”
尚書臺內商議,荀柔直接道。
這是他計劃之外,但更合情合理。
陳寔是名士,去世朝廷是一定要派人去的,而這裏沒有一個人,比堂兄更合適。
“自然,此事非荀君不可。”尚書令連連點頭,相當理解,“聽聞太傅家與陳家有通家之誼?還請節哀。”
荀柔斂袖,頷首致謝。
多少年了?
好像從他小時候開始,那位長者,就是白發蒼蒼,和藹溫厚,就像過去每年,陳家都會寄一份給他的柿子幹,恰到好處的親近關懷。
沒想到。
忽然,就走了。
堂兄沈默的攬裾起身,在殿中拜領任務,然後便轉身出殿自去作準備。
望著他六親不認的背影,荀柔眨眨眼睛,也扶案站起來,表示散會。
以朝廷名義前去吊唁,又要出行數百裏,並不簡單,要安排儀仗、車馬、祭禮,關於規格,太仆寺聽說也吵了一吵。
堂兄每日奔忙,荀柔如今雖然也住在尚書臺,卻好幾日都見不著他。
入夜之後,由於沒準備為劉家節約燈燭,居舍內燈火通明,即使如此,荀柔也不得不躬腰湊近,才能看清地圖上細小模糊、並被蟲蛀的細節。
也許在真實之中,那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或者幽閉的峽谷。
“荀太傅。”在宮女引導下入室,荀文若玄衣高冠,捧著書匣進屋,態度莊嚴肅穆得,好像與太傅只有上下級關系。
“阿兄,”荀柔擡頭,略帶驚喜。
他還以為,他哥在離開雒陽之前,都不會再給他一個眼神了。
荀彧公事公辦的表情,維持不下去了,他原地沈默片刻,將手中書匣放在桌案上,猶豫片刻推過去,“這是自光武以來,詔令簡表。”
荀柔看看書匣,又擡起頭,望向滿臉“與我無感”的堂兄,嘴唇飛快上翹,又顧及著堂兄感受,連忙壓下去,他清了清嗓,將匣子打開。
“建武元年九月,宗室,封更始為淮陽王……
二年三月,民事,大赦……
三年七月,吏事,吏不滿六百石……”
連看了兩頁,他眼睛都忍不瞪大。
這竟是一份自光武帝始,大詔的簡報,不僅寫明時間,更標明詔書類型,一目了然。
“阿兄這三月之間所書?”這就是學霸的光輝嗎?太耀眼了吧!
望著厚厚一疊,近半尺高的紙張,荀柔驚嘆了。
“讀卷之時,順手為之,或為可用。”
“可用,可用,大為可用。”點頭,點頭。
天知道他每天從那些佶屈聱牙的文段之中尋找真意,有多艱難。
“如此,彧告退了。”荀彧微微頷首,起身離開。
“兄長稍待,”荀柔站起來,在旁邊書架上翻了翻,翻出一份紙張,紙上墨字端正,洋洋灑灑好大一篇。
“我請蔡伯喈為太丘先生作了銘文,兄長回歸潁川後,請待我篆刻立碑,立於太丘先生墓前。”
何進哪時死,荀柔記不清,但總在今年內,刻碑立碑,兩三個月是要的,到時候雒陽亂起來,他哥也不必回來了。
荀彧深深望來一眼,“含光連此事也算定了?”
“當然沒有,”荀柔立即回答,他頓了一頓,心中明白堂兄之意,微微思索,抓住兄長的袖子,“阿兄隨我來。”
荀彧未動。
“阿兄。”荀柔執著的又扯了扯袖子。
荀彧這次被他帶回案前。
荀柔指著案上地圖,“雒陽中的事,我無可奈何,但天下安穩,我總要盡力而為這是並州,南匈奴數年之前內亂,阿兄必然也心中清楚,如今丁建陽將並州精銳盡出,以使其州武備空虛,南匈奴各部作亂劫掠,民不聊生,前匈奴王羌渠之子於夫羅,欲向叛眾覆仇,恨之兵少,不敢北上,亦將成寇亂。
“我原想借此之機,招於夫羅內附,借之平定並州,只是這出使之人,卻難選擇。
“雒中名士固然才德者有之,但此地危險重重,賊寇數十,犬牙交錯,非尋常之人所能為也。”他擡頭看向荀彧,嘆了口氣,“我原想托付兄長。”
“我請阿兄前往青州,以公達鎮守冀州,幽州有公孫瓚暫時無礙,若能再定並州,北疆四州安定,以此數州驍勇,縱使雒陽一時之亂,北地兵至,自然瓦解,更有,並州臨近涼州,兩地均以騎兵著名,若平並州,或可以此為道路,西進涼州,則北方盡安矣。”
荀彧垂頭望著地圖,許久,擡頭,“好,三日之內,我離京之前,會給你一個適合出使並州的人選。”
荀柔心驚膽戰,不知堂兄是否相信了他這一番發言。
這的確是他原本的計劃,但不知道為何,此時說來,竟忍不住的心虛。
三日後,望著遞來的名字,他陷入更深的迷茫。
那張諫書,寫得分明是:
荀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