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雖說決口不大,但……
關燈
小
中
大
第259章 雖說決口不大,但……
雖說決口不大,但朱翊鈞十分憂心沿岸百姓,親自走訪,了解受災情況,朝廷的賑濟和安置,以及他們現在的生活。
得益於這兩年全國各地的大豐收,地方衙門無論是銀子還是糧食,都有些餘存,再加上受災地區只有一兩個村子,幾十戶人家,賑濟災民的工作做得都很到位。
這一點朱翊鈞還是很滿意的,正好跟他一路的還有個大夫,給陳實功在村口擺了兩張桌子,加上他那當歸、黃芪兩個小廝,為當地村民義診兩日,不但看病不要錢,連藥材也是分文不取,為當地百姓切切實實的解決了不少問題。
潘季馴從旁伴駕,在治河方面,朱翊鈞有什麽疑問,都會讓他來講解,尤其是他擅長的“束水攻沙”,現場舉例,把其中原理,掰開揉碎,講得明明白白。
“防敵則曰邊防,防河則曰堤防。邊防者,防敵之內入也;堤防者,防水之外也。欲水之無出,而不戒於堤,是猶欲敵之無入,而忘備於邊者矣。”
為了達到束水攻沙的目的,潘季馴十分重視堤防的作用,他總結了這些年來修堤的經驗,把堤防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四種,因地制宜地在大河兩岸周密布置,配合運用。
並且對築堤的質量特別重視,提出“必真土而勿雜浮沙,高厚而勿惜居費,逐一錐探土堤。”,規定了許多修堤措施和質量檢驗辦法,聽得朱翊鈞也不得不嘆服,為他的方案花幾百萬兩白銀也心甘情願。
不過,說到修築堤壩,朱翊鈞倒是想起個事情:“我們在福建、浙江和南京遇到過許多西洋人。”
“我記得,在茶館裏,大伴和他們聊過這樣一個話題。”
“那些西洋人說,我們這裏用木頭建房子,他們用石頭,把石塊和石塊之間,用一種特殊材料粘合。”
潘季馴皺眉:“糯米漿?”
朱翊鈞搖頭,轉身去看馮保:“大伴,他們說的是什麽?”
馮保想說水泥,想想還是用了葡萄牙人的原話:“火山灰和石灰。”
“對!”朱翊鈞一拍大腿,“那佛郎機人吹牛,說他們那裏用火山灰和石灰能修建十幾丈高的神廟,要真有他說的那麽好,那咱們就拿來修築河堤,倒也符合你的要求。”
潘季馴聽完他說的,也對這種特殊的粘合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是能親眼看一看就好了,若真能用來修築堤壩,臣立即組織匠人研制。”
朱翊鈞說道:“那些歐羅巴人能做出來,咱們肯定也能。”
“思雲!”他越想越覺得可以試試,於是把劉守有叫來,“你派兩個錦衣衛,去南京請幾位西洋人過來,協助治河。”
他想想又覺得這個辦法還是有點慢,於是,又命人傳旨福建海澄縣,讓當地縣令和市舶司發下告示,讓出海的商船幫忙尋找這種材料,最好能尋來幾位擅長建造的西洋工匠,朝廷有重賞。
此舉招來了許多山東、河南當地官員的反對。
反對的理由很簡單——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國,繁榮強盛,地大物博,從來只有周圍的屬國派遣使者朝見求貢,區區藩國蠻夷的奇技淫巧,怎能用來治河鑄堤,豈不兒戲?
朱翊鈞看著這群老頭子,聽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又是外藩,又是小國,又是蠻荒之地,言語間滿滿的都是鄙夷,一個個口若懸河,把人家貶得一文不值。
朱翊鈞看著這些人,腦門上仿佛都貼著標簽,這個愚昧僵化,那個盲目自大、還有那幾個,都在坐井觀天。
他在南京的時候,覺得普通百姓對於舶來品的接受程度很高,而越往北走,遠離海港接受程度越低,尤其是這些傲慢自負的老頭子,那副拒人千裏之外的嘴臉,真讓他反感。
前兩天,他們反對潘季馴的《兩河經略疏》,朱翊鈞已然略感不快,今日又來跟他作對,仿佛只要他這個皇帝讚同的,他們這些文臣就一定要反對,若非如此,體現不出他們的老成持重。
朱翊鈞聽著聽著就笑了,甚至鼓起掌來:“不愧是大河沿岸的讀書人,罵起人來都不重樣,唾沫星子也跟著決口了。”
“一個個都這麽能說會道,看不起這個,看不上那個。行吧,都這麽有本事,那你們給朕想個解決方案。”
“三日之內,想不出來,全部革職查辦!”
一幫老頭子剛才還在引經據典諷刺外藩蠻夷,此刻聽了皇上的話,臉上的得意與傲慢立時煙消雲散,一個個爭先恐後跪下磕頭認罪。
“呵~”朱翊鈞冷笑一聲,“朕記得,你們以前都很有骨氣,但凡皇帝與你們的想法相悖,都要上疏請辭,今兒認罪為何這般爽快?”
“……”
大臣們跪在地上,不敢吭聲。
上疏請辭那一套,只對別的皇帝有用,眼前這位小皇帝不吃這套,現在請辭回鄉,下半輩子可就真的只能種田了。
朱翊鈞端起茶盞,輕啜一口,這才慢條斯理的站起來:“朕再給你們個機會,要麽三日之內,給朕一個解決兩河水患的方法,要麽請辭回鄉,要麽閉嘴按朕說的去做。”
“你們自己選。”
說完,他停頓片刻,看一群剛才還跟這兒打嘴炮的老頭兒個個噤若寒蟬,他滿意的揚了揚唇角,闊步而去。
出門走遠了,他才松了口氣,也不端著了,回頭看了一眼,咬牙道:“這幫老東西,我還收拾不了你們?”
劉守有笑著問道:“陛下,您就不怕這幫老頭真就撂挑子不幹了。”
朱翊鈞冷哼一聲:“那正好,明年科舉,我挑些腦子活絡,懂得變通的年輕人補上。”
馮保看著他,眼裏又流露出慈愛的目光,再一次從他身上感受到那份神性。
人家說“要致富,先修路”,換了別人,若是掌握了陷阱的石材粘合技術,首先用來修路蓋房子。
而朱翊鈞,率先想到的是解決黃河這個困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難題,讓黃河之水不再成為奪走萬千生靈的禍患,也讓沿岸百姓能夠過上安穩日子,再汛期來臨之際,不用提心吊膽,因為河水泛濫而流離失所。
路可以稍後再修,治河迫在眉睫。
此時已經進入冬季,濟寧開始下雪,就算內閣批準了潘季馴的奏請,治河工作也要等到明年開展。年關將至,朱翊鈞也不能在外面多待,不日便起駕回京。
馬上要進入泰安,張簡修和陳胤征商量著要去登泰山,朱翊鈞掀開簾子,看一眼外面的風雪:“不去。”
張簡修問:“怎麽了?”
朱翊鈞說:“路滑,摔一跤不劃算。”
張簡修抱著他的胳膊:“我倆攙著你。”
朱翊鈞屈起食指在他腦門上敲一下:“我是說你倆要是摔斷腿,我回去沒法交代。”
一個是張先生的兒子,一個是表弟,他倆要是有個三長兩短,雖然也沒人敢問罪皇帝,但朱翊鈞打小就責任心重,兩個弟弟跟著他出門,他就有責任照顧好他們。
雖然天氣不好,登不了泰山,但濟南的冬天卻是極美的。趵突泉、漱玉泉、大明湖、通樂園……園內壘山疊石,疏泉築亭,構舍植花,隱隱有讀書聲傳出。
原來這是一座私家庭院。
朱翊鈞對其間主人好奇,跟著幾位生員打扮的人進去。穿過假山亭閣,來到一處敞亮的屋舍前。雖然是冬天,但方便大家進出,也方便屋內之人欣賞院中美景,門窗都是開著的。
朱翊鈞遠遠望去,見屋舍正前方,一位儒雅平和的老者正端坐席上,侃侃而談。下面坐著十來個書生,正聽得入神。
朱翊鈞側耳一聽,講的又是心學。
他在屋外站了良久,直至宣講結束,書生們紛紛離去。老人披著大氅,最後一個走出來。
他雖然上了年紀,卻仍是背脊挺直,高大挺拔。
朱翊鈞看著他,竟是情不自禁,“噗嗤”一聲笑了出來。
記憶中他對此人最後的印象是,擼起袖子,掄起拳頭,朝著高拱沖過去,卻一拳打在了張四維的臉上。
現在想起來,仍覺那一幕十分好笑。
那人本是要往屋後去,聽見笑聲,回過頭來,好半晌認出是他,不可置信,跪下叩頭,朱翊鈞上前,一把扶起他:“殷閣老,不必多禮。”
殷士儋盯著他看了許久,實在看不出先帝的影子,倒是無端想起了那些年被道長支配的恐懼。
朱翊鈞從性格到長相都不怎麽像穆宗,興許是從小在皇爺爺身邊長大,大臣們見了他,都會聯想到世宗。
朱翊鈞與殷士儋坐了一會兒,對當年之事實在好奇,便問道:“殷閣老,你也是滿腹經綸的讀書人,當年為何對高拱大打出手。”
殷士儋長嘆一口氣,搖了搖頭:“當年之事,不提也罷。”
朱翊鈞笑道:“提一提也無妨。”
見他實在好奇,殷士儋也只能回憶一下自己那段致仕經過:“高新鄭欺人太甚,當初在內閣,他仗著先帝信任,獨斷專行。除了張江陵,其他人都與他水火不容。”
“前一晚,相熟的太監告知,高拱已經呈上奏疏彈劾我,並推舉張四維入閣。”
說到這裏,殷士儋忽然笑了起來:“不過,我聽說,後來卻是張江陵將他趕出內閣,回家去了。”
朱翊鈞搖了搖頭:“那倒也不是。”
這話勾起了殷士儋的好奇:“那究竟如何?”
朱翊鈞笑著站了起來:“我是大明天子,他的去留自然由我說了算。”
當初,他給了高拱體面,也算全了父親的心願。這一路走來,他見了三位當年裕王潛邸舊人,卻唯獨沒見高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雖說決口不大,但朱翊鈞十分憂心沿岸百姓,親自走訪,了解受災情況,朝廷的賑濟和安置,以及他們現在的生活。
得益於這兩年全國各地的大豐收,地方衙門無論是銀子還是糧食,都有些餘存,再加上受災地區只有一兩個村子,幾十戶人家,賑濟災民的工作做得都很到位。
這一點朱翊鈞還是很滿意的,正好跟他一路的還有個大夫,給陳實功在村口擺了兩張桌子,加上他那當歸、黃芪兩個小廝,為當地村民義診兩日,不但看病不要錢,連藥材也是分文不取,為當地百姓切切實實的解決了不少問題。
潘季馴從旁伴駕,在治河方面,朱翊鈞有什麽疑問,都會讓他來講解,尤其是他擅長的“束水攻沙”,現場舉例,把其中原理,掰開揉碎,講得明明白白。
“防敵則曰邊防,防河則曰堤防。邊防者,防敵之內入也;堤防者,防水之外也。欲水之無出,而不戒於堤,是猶欲敵之無入,而忘備於邊者矣。”
為了達到束水攻沙的目的,潘季馴十分重視堤防的作用,他總結了這些年來修堤的經驗,把堤防分為遙堤、縷堤、格堤、月堤四種,因地制宜地在大河兩岸周密布置,配合運用。
並且對築堤的質量特別重視,提出“必真土而勿雜浮沙,高厚而勿惜居費,逐一錐探土堤。”,規定了許多修堤措施和質量檢驗辦法,聽得朱翊鈞也不得不嘆服,為他的方案花幾百萬兩白銀也心甘情願。
不過,說到修築堤壩,朱翊鈞倒是想起個事情:“我們在福建、浙江和南京遇到過許多西洋人。”
“我記得,在茶館裏,大伴和他們聊過這樣一個話題。”
“那些西洋人說,我們這裏用木頭建房子,他們用石頭,把石塊和石塊之間,用一種特殊材料粘合。”
潘季馴皺眉:“糯米漿?”
朱翊鈞搖頭,轉身去看馮保:“大伴,他們說的是什麽?”
馮保想說水泥,想想還是用了葡萄牙人的原話:“火山灰和石灰。”
“對!”朱翊鈞一拍大腿,“那佛郎機人吹牛,說他們那裏用火山灰和石灰能修建十幾丈高的神廟,要真有他說的那麽好,那咱們就拿來修築河堤,倒也符合你的要求。”
潘季馴聽完他說的,也對這種特殊的粘合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要是能親眼看一看就好了,若真能用來修築堤壩,臣立即組織匠人研制。”
朱翊鈞說道:“那些歐羅巴人能做出來,咱們肯定也能。”
“思雲!”他越想越覺得可以試試,於是把劉守有叫來,“你派兩個錦衣衛,去南京請幾位西洋人過來,協助治河。”
他想想又覺得這個辦法還是有點慢,於是,又命人傳旨福建海澄縣,讓當地縣令和市舶司發下告示,讓出海的商船幫忙尋找這種材料,最好能尋來幾位擅長建造的西洋工匠,朝廷有重賞。
此舉招來了許多山東、河南當地官員的反對。
反對的理由很簡單——我大明乃是天朝上國,繁榮強盛,地大物博,從來只有周圍的屬國派遣使者朝見求貢,區區藩國蠻夷的奇技淫巧,怎能用來治河鑄堤,豈不兒戲?
朱翊鈞看著這群老頭子,聽他們你一言我一語,又是外藩,又是小國,又是蠻荒之地,言語間滿滿的都是鄙夷,一個個口若懸河,把人家貶得一文不值。
朱翊鈞看著這些人,腦門上仿佛都貼著標簽,這個愚昧僵化,那個盲目自大、還有那幾個,都在坐井觀天。
他在南京的時候,覺得普通百姓對於舶來品的接受程度很高,而越往北走,遠離海港接受程度越低,尤其是這些傲慢自負的老頭子,那副拒人千裏之外的嘴臉,真讓他反感。
前兩天,他們反對潘季馴的《兩河經略疏》,朱翊鈞已然略感不快,今日又來跟他作對,仿佛只要他這個皇帝讚同的,他們這些文臣就一定要反對,若非如此,體現不出他們的老成持重。
朱翊鈞聽著聽著就笑了,甚至鼓起掌來:“不愧是大河沿岸的讀書人,罵起人來都不重樣,唾沫星子也跟著決口了。”
“一個個都這麽能說會道,看不起這個,看不上那個。行吧,都這麽有本事,那你們給朕想個解決方案。”
“三日之內,想不出來,全部革職查辦!”
一幫老頭子剛才還在引經據典諷刺外藩蠻夷,此刻聽了皇上的話,臉上的得意與傲慢立時煙消雲散,一個個爭先恐後跪下磕頭認罪。
“呵~”朱翊鈞冷笑一聲,“朕記得,你們以前都很有骨氣,但凡皇帝與你們的想法相悖,都要上疏請辭,今兒認罪為何這般爽快?”
“……”
大臣們跪在地上,不敢吭聲。
上疏請辭那一套,只對別的皇帝有用,眼前這位小皇帝不吃這套,現在請辭回鄉,下半輩子可就真的只能種田了。
朱翊鈞端起茶盞,輕啜一口,這才慢條斯理的站起來:“朕再給你們個機會,要麽三日之內,給朕一個解決兩河水患的方法,要麽請辭回鄉,要麽閉嘴按朕說的去做。”
“你們自己選。”
說完,他停頓片刻,看一群剛才還跟這兒打嘴炮的老頭兒個個噤若寒蟬,他滿意的揚了揚唇角,闊步而去。
出門走遠了,他才松了口氣,也不端著了,回頭看了一眼,咬牙道:“這幫老東西,我還收拾不了你們?”
劉守有笑著問道:“陛下,您就不怕這幫老頭真就撂挑子不幹了。”
朱翊鈞冷哼一聲:“那正好,明年科舉,我挑些腦子活絡,懂得變通的年輕人補上。”
馮保看著他,眼裏又流露出慈愛的目光,再一次從他身上感受到那份神性。
人家說“要致富,先修路”,換了別人,若是掌握了陷阱的石材粘合技術,首先用來修路蓋房子。
而朱翊鈞,率先想到的是解決黃河這個困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難題,讓黃河之水不再成為奪走萬千生靈的禍患,也讓沿岸百姓能夠過上安穩日子,再汛期來臨之際,不用提心吊膽,因為河水泛濫而流離失所。
路可以稍後再修,治河迫在眉睫。
此時已經進入冬季,濟寧開始下雪,就算內閣批準了潘季馴的奏請,治河工作也要等到明年開展。年關將至,朱翊鈞也不能在外面多待,不日便起駕回京。
馬上要進入泰安,張簡修和陳胤征商量著要去登泰山,朱翊鈞掀開簾子,看一眼外面的風雪:“不去。”
張簡修問:“怎麽了?”
朱翊鈞說:“路滑,摔一跤不劃算。”
張簡修抱著他的胳膊:“我倆攙著你。”
朱翊鈞屈起食指在他腦門上敲一下:“我是說你倆要是摔斷腿,我回去沒法交代。”
一個是張先生的兒子,一個是表弟,他倆要是有個三長兩短,雖然也沒人敢問罪皇帝,但朱翊鈞打小就責任心重,兩個弟弟跟著他出門,他就有責任照顧好他們。
雖然天氣不好,登不了泰山,但濟南的冬天卻是極美的。趵突泉、漱玉泉、大明湖、通樂園……園內壘山疊石,疏泉築亭,構舍植花,隱隱有讀書聲傳出。
原來這是一座私家庭院。
朱翊鈞對其間主人好奇,跟著幾位生員打扮的人進去。穿過假山亭閣,來到一處敞亮的屋舍前。雖然是冬天,但方便大家進出,也方便屋內之人欣賞院中美景,門窗都是開著的。
朱翊鈞遠遠望去,見屋舍正前方,一位儒雅平和的老者正端坐席上,侃侃而談。下面坐著十來個書生,正聽得入神。
朱翊鈞側耳一聽,講的又是心學。
他在屋外站了良久,直至宣講結束,書生們紛紛離去。老人披著大氅,最後一個走出來。
他雖然上了年紀,卻仍是背脊挺直,高大挺拔。
朱翊鈞看著他,竟是情不自禁,“噗嗤”一聲笑了出來。
記憶中他對此人最後的印象是,擼起袖子,掄起拳頭,朝著高拱沖過去,卻一拳打在了張四維的臉上。
現在想起來,仍覺那一幕十分好笑。
那人本是要往屋後去,聽見笑聲,回過頭來,好半晌認出是他,不可置信,跪下叩頭,朱翊鈞上前,一把扶起他:“殷閣老,不必多禮。”
殷士儋盯著他看了許久,實在看不出先帝的影子,倒是無端想起了那些年被道長支配的恐懼。
朱翊鈞從性格到長相都不怎麽像穆宗,興許是從小在皇爺爺身邊長大,大臣們見了他,都會聯想到世宗。
朱翊鈞與殷士儋坐了一會兒,對當年之事實在好奇,便問道:“殷閣老,你也是滿腹經綸的讀書人,當年為何對高拱大打出手。”
殷士儋長嘆一口氣,搖了搖頭:“當年之事,不提也罷。”
朱翊鈞笑道:“提一提也無妨。”
見他實在好奇,殷士儋也只能回憶一下自己那段致仕經過:“高新鄭欺人太甚,當初在內閣,他仗著先帝信任,獨斷專行。除了張江陵,其他人都與他水火不容。”
“前一晚,相熟的太監告知,高拱已經呈上奏疏彈劾我,並推舉張四維入閣。”
說到這裏,殷士儋忽然笑了起來:“不過,我聽說,後來卻是張江陵將他趕出內閣,回家去了。”
朱翊鈞搖了搖頭:“那倒也不是。”
這話勾起了殷士儋的好奇:“那究竟如何?”
朱翊鈞笑著站了起來:“我是大明天子,他的去留自然由我說了算。”
當初,他給了高拱體面,也算全了父親的心願。這一路走來,他見了三位當年裕王潛邸舊人,卻唯獨沒見高拱。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