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老人不認識他,也……
關燈
小
中
大
第253章 老人不認識他,也……
老人不認識他,也不知他一個年輕後輩,怎敢誇下如此海口。
請名士作序,那是助聲威,添光彩,增價值,提檔次。
這年輕人長得倒是不錯,但有什麽用呢?
那些書卷是老人畢生心血,一路背來南京,如至寶一般小心翼翼,從不離身。
他連忙伸手要拿回來,朱翊鈞卻把竹筐遞給駱思恭,囑咐道:“仔細拿著,不可有任何閃失。”
“是。”駱思恭幹脆把那竹筐掛在胸前,小心翼翼的抱著。
老人見拿不回來,只好作罷。朱翊鈞一擡手,做了個“請”的手勢:“我瞧先生風塵仆仆,想來是趕了許久的路。正好,我住的不遠,不如過去休息片刻。”
他熱情得像個騙子,至少讓人感覺不安好心。但老人的心血握在他的手裏,也不好與他發生激烈反抗,只能聽從他的建議。
上了馬車,朱翊鈞吩咐王安給老人倒了杯熱茶,這才問道:“我聽先生口音,像湖廣人士。”
“湖廣黃州府。”
“敲了,”朱翊鈞一拍大腿,笑道,“在下祖上也曾在湖廣生活,後來全家隨祖父入京。”
老人捧著茶盞,甚是驚訝,這都快入冬了,馬車上還能隨時備著熱茶。如此講究,眼前這位年輕公子必定不是一般人。
想來,應該是京師哪位湖廣籍高官的的子弟。
自己除了那一竹筐的書卷,身無長物,沒有什麽可讓人惦記的。再加上又算是同鄉,老人便漸漸放下了防備。
朱翊鈞又問道:“先生從哪裏來?”
“剛從關外回來。”
“關外?”這個回答倒是讓朱翊鈞意外,“關外哪裏?”
“長白山。”
朱翊鈞想了想:“前朝編《金史》,其中就有提到:‘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金史》這麽小眾的書籍他都看過,還能準確的說出是前朝所編,老人更加覺得他的身份不一般。
“我到山中采藥,那裏有許多中原沒有的珍稀藥材。”
朱翊鈞對藥材興趣不大,對這座山本身很感興趣:“先生和我說說那邊的風土人情。”
老人說道:“女真人和朝鮮人都以長白山作為其發祥地,朝鮮人稱其為白頭山,大明與朝鮮以鴨綠江、啊也苦河(圖們江)和松花江為界河,長白山為界山。”
朱翊鈞手指摸索著茶杯,不置可否。
他在《祖宗實錄》上看過相關記載,有自己的想法。
元朝末期,趁著幾方勢力打得不可開交,天下大亂之時,彼時的高麗則趁機北上,掀起一場土地擴張行動,將他們的疆域推進到鴨綠江沿線。
洪武四年,元朝遼陽行省長官劉益投降大明,朝廷開始轄制東北地區。
洪武二十年,大明在東北擊敗北元納哈出20萬大軍,東北為之震動,女真各部紛紛表示臣服於大明。
為了實現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太祖高皇帝試圖在東北各地設置衛所,其中包括在斡朵裏部、胡裏改部、桃溫部設置了三萬衛,在鴨綠江以南的鐵嶺設置鐵嶺衛。
按照太祖高皇帝的想法,鐵嶺是高麗和遼金元三代的傳統邊界線,大明的目的也是管轄這些傳統疆域。他在給高麗的詔書中說道:“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者,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者,本國統之。各正疆境,毋侵越。”
然而,這個想法卻遭到了高麗的強烈抗議。
不久,高麗殺害到達鐵嶺衛的大明官員,征八道精兵,於洪武二十一年攻入了遼東。
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時,情況驟變。
洪武二十五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帶領軍隊殺回平壤,推翻高麗王朝的統治,建立“李氏朝鮮”。
同年,李成桂向大明稱臣,對將“朝鮮”“和寧”作為預備國號上奏給太祖高皇帝裁定,太祖高皇帝表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
李成桂表面稱臣,暗地裏仍是覬覦遼東土地。太祖高皇帝一心對付北元殘部,對於周邊小國諸多忍讓。
因此他下令將三萬衛和鐵嶺衛都遷徙到遼東,這就等於將鴨綠江、啊也苦河一帶的土地白白送給了朝鮮。
不僅如此,老朱還頒布《皇明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在他看來,周邊土地都是偏僻的蠻荒之地,是沒有用的土地,不足為惜。
後來的小朱們當了皇帝,就以《皇明祖訓》為信條,安南、緬甸、奴兒幹都司……能夠放棄的“蠻荒之地”都不要了。
其中以世宗為甚,哈密、河套、關西七衛,全都因為關閉嘉峪關而放棄。
朱翊鈞和他的祖宗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在錢財方面他可以吃點小虧,但大明僵局寸土必爭。
不過,這都快過去兩百年了,就算他想收覆失地,也需要一個契機,無端朝鄰國開戰,不占理。
“公子?公子?”
老人喚回朱翊鈞的神思,此時馬車已經到了劉綎府上。朱翊鈞從馬車上下來,忽然想起:“還未請教先生性命。”
老人跟著他下了馬車:“在下李時珍。”
其實,剛才李時珍求見王世貞的時候,朱翊鈞就聽到了,否則也不會駐足。
但他還是擺出驚訝之色:“原來是李先生,久聞先生大名。”
李時珍比他還驚訝:“你知道我?”
朱翊鈞點頭:“你曾經擔任過太醫院院判,還替我祖父看過病呢。”
李時珍只在太醫院做了不到兩年的院判,就辭官回鄉開醫館去了。左思右想也不記得自己診治過哪位湖廣籍高官。
朱翊鈞熱情的將他迎進院子,又吩咐人去準備酒菜,這才坐下來,翻閱他的書卷。
因為還沒有刊印,這些都是手稿,封面寫著《本草綱目》。
朱翊鈞雖然不通醫理,但看過一些相關書籍。尤其是本草,人命關天,藥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歷朝歷代,都會動用全國之力官修本草。大明也曾修過,在弘治年間,由當時太醫院院判劉文泰主持編纂《本草品匯精要》,現在就藏於宮中。
況且,本草類書籍,一般都是在前人的著作基礎上,進行增補,像拼積木一樣,一塊一塊越拼越多。
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光看名字就知道,與別人不同。“綱目二字”體現出分類和邏輯。
朱翊鈞一邊翻看,李時珍一邊給他介紹:“數十年行醫及查閱古典醫籍,我發現歷代本草書中皆存在不少錯漏,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新的本草書籍,將錯誤的糾正,重覆的刪除,遺缺的補上。這也是家父臨終前的遺願。”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宋代官修本草,我以此為藍本,參考八百多部典籍,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性狀與生長情況,前代醫家眾說紛紜。
“例如遠志,陶弘景說它是小草,像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人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嘉靖四十四年,我多次離家,外出尋藥,從湖廣、到江西,從南直隸,到北直隸,再到關外,到訪過許多名山大川,也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這裏,只是我這幾年游歷北邊,匯總的一部分書卷。《本草綱目》收錄藥材近兩千種,藥方一萬於首,還繪有藥圖一千餘副,總計五十二卷。”
朱翊鈞翻開書卷,果真有圖,每一種都畫得栩栩如生,甚至還有點可愛。
他問李時珍:“這是你畫的?”李時珍搖頭笑道:“是犬子建元所畫。”
朱翊鈞又問:“其他書卷在何處?”
“在蘄州老家,我在那裏有一間醫館,以自己的字為堂號——東璧堂。”
說到這裏,他嘆了一口氣:“此次經過南京,本想求王世貞大人為《本草綱目》作序,再找南京的書商刊印,希望天下醫者能盡早看到這份最新的本草集,造福百姓,只可惜……”
只可惜王世貞受了打擊,現在沒有這個心情。
朱翊鈞合上書卷,鄭重道:“王世貞乃文壇大家,確實文采斐然。若你旨意要他為《本草綱目作序》,我能辦到。”
“我的文章大抵是沒有王世貞作得好,但應該也查不到哪裏去,畢竟他那一科進士,拔群者都曾做過我的老師。”
說到這裏,朱翊鈞笑了笑:“你若不嫌棄,我也能為你作序。你也不用找什麽書商,《本草綱目》我替你刊印,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這說話的口氣大得沒邊兒,李時珍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究竟是什麽人,能有這樣的本事。
他向朱翊鈞一揖:“還未請教公子姓名。”
朱翊鈞也不想拿李誠銘的名字忽悠他,展開一張宣紙,取出隨身寶璽印在紙上,再舉到對方眼前。
李時珍先楞了片刻,驚得往後連退數步。終於明白他剛才所說祖上在湖廣生活,自己還曾為他祖父診治是什麽意思。
他說的,全都是實話,只是隱瞞了關鍵信息,李時珍縱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往那個身份去想。
朱翊鈞看重他的本草綱目,才會在他面前亮出身份,這是天大的榮耀,能寫進族譜。
李時珍立即跪了下去:“草民叩見陛下。”
朱翊鈞笑道:“瀕湖先生曾經也是朝廷命官,如何就自稱草民了?”
弦外之音就是,太醫院的大門隨時為他敞開。
李時珍立即改了口:“臣惶恐。”
朱翊鈞彎腰扶他起來:“可還需要王世貞為你作序?”
有天子作序,誰還瞧得上王世貞這個泥菩薩過河的文壇領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老人不認識他,也不知他一個年輕後輩,怎敢誇下如此海口。
請名士作序,那是助聲威,添光彩,增價值,提檔次。
這年輕人長得倒是不錯,但有什麽用呢?
那些書卷是老人畢生心血,一路背來南京,如至寶一般小心翼翼,從不離身。
他連忙伸手要拿回來,朱翊鈞卻把竹筐遞給駱思恭,囑咐道:“仔細拿著,不可有任何閃失。”
“是。”駱思恭幹脆把那竹筐掛在胸前,小心翼翼的抱著。
老人見拿不回來,只好作罷。朱翊鈞一擡手,做了個“請”的手勢:“我瞧先生風塵仆仆,想來是趕了許久的路。正好,我住的不遠,不如過去休息片刻。”
他熱情得像個騙子,至少讓人感覺不安好心。但老人的心血握在他的手裏,也不好與他發生激烈反抗,只能聽從他的建議。
上了馬車,朱翊鈞吩咐王安給老人倒了杯熱茶,這才問道:“我聽先生口音,像湖廣人士。”
“湖廣黃州府。”
“敲了,”朱翊鈞一拍大腿,笑道,“在下祖上也曾在湖廣生活,後來全家隨祖父入京。”
老人捧著茶盞,甚是驚訝,這都快入冬了,馬車上還能隨時備著熱茶。如此講究,眼前這位年輕公子必定不是一般人。
想來,應該是京師哪位湖廣籍高官的的子弟。
自己除了那一竹筐的書卷,身無長物,沒有什麽可讓人惦記的。再加上又算是同鄉,老人便漸漸放下了防備。
朱翊鈞又問道:“先生從哪裏來?”
“剛從關外回來。”
“關外?”這個回答倒是讓朱翊鈞意外,“關外哪裏?”
“長白山。”
朱翊鈞想了想:“前朝編《金史》,其中就有提到:‘生女真地有混同江、長白山,混同江亦號黑龍江,所謂白山、黑水是也’。”
《金史》這麽小眾的書籍他都看過,還能準確的說出是前朝所編,老人更加覺得他的身份不一般。
“我到山中采藥,那裏有許多中原沒有的珍稀藥材。”
朱翊鈞對藥材興趣不大,對這座山本身很感興趣:“先生和我說說那邊的風土人情。”
老人說道:“女真人和朝鮮人都以長白山作為其發祥地,朝鮮人稱其為白頭山,大明與朝鮮以鴨綠江、啊也苦河(圖們江)和松花江為界河,長白山為界山。”
朱翊鈞手指摸索著茶杯,不置可否。
他在《祖宗實錄》上看過相關記載,有自己的想法。
元朝末期,趁著幾方勢力打得不可開交,天下大亂之時,彼時的高麗則趁機北上,掀起一場土地擴張行動,將他們的疆域推進到鴨綠江沿線。
洪武四年,元朝遼陽行省長官劉益投降大明,朝廷開始轄制東北地區。
洪武二十年,大明在東北擊敗北元納哈出20萬大軍,東北為之震動,女真各部紛紛表示臣服於大明。
為了實現對東北地區的控制,太祖高皇帝試圖在東北各地設置衛所,其中包括在斡朵裏部、胡裏改部、桃溫部設置了三萬衛,在鴨綠江以南的鐵嶺設置鐵嶺衛。
按照太祖高皇帝的想法,鐵嶺是高麗和遼金元三代的傳統邊界線,大明的目的也是管轄這些傳統疆域。他在給高麗的詔書中說道:“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者,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者,本國統之。各正疆境,毋侵越。”
然而,這個想法卻遭到了高麗的強烈抗議。
不久,高麗殺害到達鐵嶺衛的大明官員,征八道精兵,於洪武二十一年攻入了遼東。
就在大戰一觸即發之時,情況驟變。
洪武二十五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帶領軍隊殺回平壤,推翻高麗王朝的統治,建立“李氏朝鮮”。
同年,李成桂向大明稱臣,對將“朝鮮”“和寧”作為預備國號上奏給太祖高皇帝裁定,太祖高皇帝表示:“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
李成桂表面稱臣,暗地裏仍是覬覦遼東土地。太祖高皇帝一心對付北元殘部,對於周邊小國諸多忍讓。
因此他下令將三萬衛和鐵嶺衛都遷徙到遼東,這就等於將鴨綠江、啊也苦河一帶的土地白白送給了朝鮮。
不僅如此,老朱還頒布《皇明祖訓》:“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在他看來,周邊土地都是偏僻的蠻荒之地,是沒有用的土地,不足為惜。
後來的小朱們當了皇帝,就以《皇明祖訓》為信條,安南、緬甸、奴兒幹都司……能夠放棄的“蠻荒之地”都不要了。
其中以世宗為甚,哈密、河套、關西七衛,全都因為關閉嘉峪關而放棄。
朱翊鈞和他的祖宗們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在錢財方面他可以吃點小虧,但大明僵局寸土必爭。
不過,這都快過去兩百年了,就算他想收覆失地,也需要一個契機,無端朝鄰國開戰,不占理。
“公子?公子?”
老人喚回朱翊鈞的神思,此時馬車已經到了劉綎府上。朱翊鈞從馬車上下來,忽然想起:“還未請教先生性命。”
老人跟著他下了馬車:“在下李時珍。”
其實,剛才李時珍求見王世貞的時候,朱翊鈞就聽到了,否則也不會駐足。
但他還是擺出驚訝之色:“原來是李先生,久聞先生大名。”
李時珍比他還驚訝:“你知道我?”
朱翊鈞點頭:“你曾經擔任過太醫院院判,還替我祖父看過病呢。”
李時珍只在太醫院做了不到兩年的院判,就辭官回鄉開醫館去了。左思右想也不記得自己診治過哪位湖廣籍高官。
朱翊鈞熱情的將他迎進院子,又吩咐人去準備酒菜,這才坐下來,翻閱他的書卷。
因為還沒有刊印,這些都是手稿,封面寫著《本草綱目》。
朱翊鈞雖然不通醫理,但看過一些相關書籍。尤其是本草,人命關天,藥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歷朝歷代,都會動用全國之力官修本草。大明也曾修過,在弘治年間,由當時太醫院院判劉文泰主持編纂《本草品匯精要》,現在就藏於宮中。
況且,本草類書籍,一般都是在前人的著作基礎上,進行增補,像拼積木一樣,一塊一塊越拼越多。
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光看名字就知道,與別人不同。“綱目二字”體現出分類和邏輯。
朱翊鈞一邊翻看,李時珍一邊給他介紹:“數十年行醫及查閱古典醫籍,我發現歷代本草書中皆存在不少錯漏,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新的本草書籍,將錯誤的糾正,重覆的刪除,遺缺的補上。這也是家父臨終前的遺願。”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是宋代官修本草,我以此為藍本,參考八百多部典籍,由於藥名混雜,往往弄不清藥物的性狀與生長情況,前代醫家眾說紛紜。
“例如遠志,陶弘景說它是小草,像麻黃,但顏色青,開白花,宋人馬志卻認為它像大青,並責備陶弘景根本不認識遠志。”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嘉靖四十四年,我多次離家,外出尋藥,從湖廣、到江西,從南直隸,到北直隸,再到關外,到訪過許多名山大川,也弄清了許多疑難問題。”
“這裏,只是我這幾年游歷北邊,匯總的一部分書卷。《本草綱目》收錄藥材近兩千種,藥方一萬於首,還繪有藥圖一千餘副,總計五十二卷。”
朱翊鈞翻開書卷,果真有圖,每一種都畫得栩栩如生,甚至還有點可愛。
他問李時珍:“這是你畫的?”李時珍搖頭笑道:“是犬子建元所畫。”
朱翊鈞又問:“其他書卷在何處?”
“在蘄州老家,我在那裏有一間醫館,以自己的字為堂號——東璧堂。”
說到這裏,他嘆了一口氣:“此次經過南京,本想求王世貞大人為《本草綱目》作序,再找南京的書商刊印,希望天下醫者能盡早看到這份最新的本草集,造福百姓,只可惜……”
只可惜王世貞受了打擊,現在沒有這個心情。
朱翊鈞合上書卷,鄭重道:“王世貞乃文壇大家,確實文采斐然。若你旨意要他為《本草綱目作序》,我能辦到。”
“我的文章大抵是沒有王世貞作得好,但應該也查不到哪裏去,畢竟他那一科進士,拔群者都曾做過我的老師。”
說到這裏,朱翊鈞笑了笑:“你若不嫌棄,我也能為你作序。你也不用找什麽書商,《本草綱目》我替你刊印,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這說話的口氣大得沒邊兒,李時珍絞盡腦汁也想不出來,究竟是什麽人,能有這樣的本事。
他向朱翊鈞一揖:“還未請教公子姓名。”
朱翊鈞也不想拿李誠銘的名字忽悠他,展開一張宣紙,取出隨身寶璽印在紙上,再舉到對方眼前。
李時珍先楞了片刻,驚得往後連退數步。終於明白他剛才所說祖上在湖廣生活,自己還曾為他祖父診治是什麽意思。
他說的,全都是實話,只是隱瞞了關鍵信息,李時珍縱有天大的膽子,也不敢往那個身份去想。
朱翊鈞看重他的本草綱目,才會在他面前亮出身份,這是天大的榮耀,能寫進族譜。
李時珍立即跪了下去:“草民叩見陛下。”
朱翊鈞笑道:“瀕湖先生曾經也是朝廷命官,如何就自稱草民了?”
弦外之音就是,太醫院的大門隨時為他敞開。
李時珍立即改了口:“臣惶恐。”
朱翊鈞彎腰扶他起來:“可還需要王世貞為你作序?”
有天子作序,誰還瞧得上王世貞這個泥菩薩過河的文壇領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