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元宵節
關燈
小
中
大
【380】元宵節
李一山和王秀好不容易來吉澤一趟,李一程不想讓他們那麽早走,反正他們家裏沒什麽地,鋪子晚點兒回去開也無所謂。
等他們走的時候,他多貼補他們一些就有了。
李一山和王秀也喜歡住在李一程這裏,有兒子,有弟弟,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的。
如今兒子不在家,他們倆花不了多少錢,還攢下不少錢,也不急著回去。
所以雙方達成了協議,等出了二月他們再走。
去年因為李一程坐月子,元宵節的時候家裏人都沒什麽心思,只是放了個爆竹,吃了盤餃子就簡簡單單過了。
當時,曾明川忙著照顧李一程和孩子,也沒有什麽心思在縣裏搞活動,今年李一程可不想簡單過了。
他跟曾明川提議,在縣城裏搞一個花燈會展,他寫了很完整的活動策劃和實施細則。
在正月十五這天,按照家庭為單位,每一家將自己做的花燈掛到大門口,所有參與的人中,會評出十名優秀獎,其他都是參與獎。
評選方法是無記名投票,每家每戶大門上都有門牌號,支持誰就寫下他的門牌號,讓後將號碼投到衙門門口的大箱子裏就行。
優秀獎每人會發三根蠟燭,參與獎則是一根蠟燭,優秀獎和參與獎都會得到一張大紅證書。
花燈會展這天,也鼓勵城外的百姓或者商販們到城裏來逛街擺攤,晚上正常關城門,但不宵禁。
城外的百姓也可以做了花燈帶到城裏來,只要帶著花燈進城的人都會獲得一只蠟燭。
城外百姓如果覺得自己紮的燈籠好看,想要評獎,可以把燈籠送到衙門門口的臺子上,最後由縣衙裏的三位大人評判,評出優秀獎三名,其他都是參與獎。
王華勇提出異議,城裏人家按照每戶來,城外來的人按照每個人算嗎?
李一程想了想,道:“他們進城一趟不容易,只要帶了燈籠的,每人都發一根蠟燭吧!有獲優秀獎的再補給他們。”
王華勇點頭稱是。
聽上去這個活動只有一天,獎品似乎不怎麽樣,數量也不多,但這個時代,蠟燭算是奢侈品了。普通百姓家裏大多是用油燈,有的連油燈都不舍得點,有錢人家裏才能點蠟燭。
整個吉澤城裏有上千家百姓,加上城外來的,李一程要準備上數千根蠟燭才能夠。
黃奇勝為此擔心,“咱們從哪裏弄這麽多蠟燭來?”
李一程笑道:“你放心,咱們城裏的蠟燭鋪子不夠,我會找人送過來。”
黃奇勝看李一程胸有成竹,想起他背後有孟世子那樣的大商家,要什麽沒有?不過是數千根蠟燭而已。
而且現在衙門裏有錢,數千根蠟燭花不了多少。
想到這裏,黃奇勝不再操心。
為了不讓百姓們耗費財力去做花燈,李一程設置的優秀獎和參與獎的獎品數量差距並不大,為的是正月裏閑暇時間多,讓百姓們都參與,樂呵樂呵。
當百姓們看到到處張貼的告示時,都奔走相告。
只要紮一個花燈就能得到一根蠟燭,這樣的好事要讓更多的人知道。
蠟燭確實很吸引人,但很多城外的,離縣城比較遠的人還是只能嘆氣,太遠了,一天的時間他們來回太緊張。
好在去年糧食豐收,日子跟前幾年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根蠟燭他們還是買得起的,除了羨慕,也就沒有什麽其他情緒了。
元宵節這天大清早,入城的百姓們就排起了長隊,有來賣東西的商販,有來賣山貨的百姓,還有單純來逛街買東西的,幾乎每個人的手裏都拿著燈籠。
因為是元宵節,糊燈籠的紙不是紅色的就是粉色的,手藝都比較粗糙。
雖然燈籠簡單粗鄙,但百姓臉上都是喜悅的笑容。
還沒有開城門,熟悉的人低聲聊著天。
“張大哥也紮了燈籠?”
漢子笑的滿臉褶子,“家裏孩子紮的,非要我帶來。”
“該帶來,燈籠輕,拿著也不費勁,能得一根蠟燭呢!”
旁邊一個婦人插話道:“對呀!我也是這麽跟我家老頭子和媳婦說的。我老頭子手藝好,我讓他紮了兩個,我跟我家小子一人拿了一個。”
“縣太爺對我們老百姓可真好,紮一個燈籠就能換一根蠟燭,哪有這麽劃算的事兒呀!”
“可不是?做燈籠容易的很,我家小子昨天做了三個,我挑了一個還算好看的。”
“你的燈籠確實比我們的好看。他嬸子,你怎麽沒有帶燈籠?”
“我家小子拿著在後頭呢!我來賣些幹豆角,手裏拿不下了。”
“咱們這麽多人,縣太爺要準備多少蠟燭呀!”
“咱們這才多少人?城裏幾千戶人家,那才叫多呢!”
“曾大人的夫郎是李師爺,李師爺那麽會賺錢,咱們就不用替他們操心了。”
“李大哥說的對。”
“……”
百姓們閑聊著,直到城門打開。
燈籠展最大的危險是怕失火,而且很多百姓從城外來,要保證他們當天能回去,所以
燈籠大會是從上午巳時開始的。
燈籠裏不用點蠟燭,能保證不失火,又能讓百姓們在天黑之前出城去。
雖然不點火的燈籠差了點兒意思,但是安全最重要。
吉澤縣有三千五百八十戶人家,上萬口人,加上進城來的百姓,一共收到了八千三百多張選票,最終選出了十戶優秀獎。
城外進來的百姓有幾百人,送到衙門門口臺子上的燈籠有上百個,從中評出了三名優秀獎。
獲獎的燈籠被掛在了縣衙門口,到了酉時,齊齊點亮了蠟燭,點了燈的燈籠比之前更加漂亮了,吸引了很多人來觀賞。
雖然很多城外的百姓出城去了,但城裏的人像是更多了,可能是因為都湧到了幾條商業街上。
為了安全考慮,李一程和曾明川和曾容遠沒有出去,在家裏帶孩子。
這樣的熱鬧,李越和柔兒自然要去,李一山和王秀跟著去了,劉春和江來江往他們也跟著一起去了。
金巖不喜歡熱鬧,而且要負責曾明川和李一程的安全,也沒有出門。曾明川在家,他沒有往李一程身邊湊,而是抱著曾容遠去了自己房間。
院子裏,曾明川攬著李一程,仰頭看著天上圓圓的月亮,感慨道:“咱們倆好久沒有像這樣獨處了。”
李一程轉頭笑,“咱們倆什麽時候這樣獨處過?”
剛成親的時候有柔兒,趕考的時候有劉春,後來人更多了。
想了想,曾明川有些愧疚,“確實沒有過。一程,委屈你了。”
“這是什麽話?”
李一程轉過身來,笑著看他,“熱熱鬧鬧的不好嗎?”
他深愛著曾明川,當然喜歡兩人獨處,但在這個時代,為了生活奔波,這些情情愛愛只能放在心裏。
曾明川見李一程笑容明朗,沒有一絲陰霾,也跟著笑了起來。
元宵節過去,這一年就算是結束了。
這麽長時間,家裏城裏都平平安安的,李一程揪著的心放松了很多。
但曾明川沒有松懈,除了讓他跟他去衙門,只讓他去醫館。
李一程的三個學生異常刻苦,已經將他給的教材學完了,經過多次考核,幾個學生的理論基礎都很紮實。
李一程覺得時候差不多了,開始讓他們在醫館裏見習,理論總要結合實踐的。尤其是醫學,需要在實踐中成長,畢竟很多病不是照著教科書長的。
三個學生當中,白芷跟在白蘇身邊多年,在實踐方面是最好的。尤其是藥材,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什麽,該怎麽用。
董全興年紀大,記憶力沒有兩個孩子好,但是最刻苦的,手裏幾乎無時無刻都拿著書。
陳明善不會說話,但很心細,常常能發現其他兩人發現不了的細節。
醫館裏多了這三個學生,看病的速度沒有變快,反而變慢了。
因為三個學生給病人把了脈,開了方子,李一程或者白蘇要再把一次,對三個學生開的方子做出評判。
病人看病的時間變長了,但沒有人有異議。
因為他們進門前江來就跟他們說了,李師爺和白大夫要帶學生,他們要是等不及可以去旁邊的承安堂。
承安堂的大夫還是王長青,不知道是跟為民醫館較勁兒,還是良心發現,直到現在,他依然不收診費,藥費收的也不離譜,所以去他那裏看病的百姓越來越多了。
這是李一程樂意看到的,他開為民醫館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百姓們能看得起病嗎?
轉眼間就出了正月,樹枝上冒出了綠芽,地上也多了綠色,春天即將到來了。
這天小雨下的淅瀝瀝的,有些陰冷。
李一程沒有出門,窩在家裏烤著火爐,喝著茶水,吃著瓜子花生,和李一山和王秀閑話家常。
王秀看著陰沈沈的天道:“春雨貴如油,這場雨過後,天兒就該暖和了。”
李一山點頭,“是啊!以前在村裏的時候,出了正月就該下地幹活了。”
李一程也想起之前的日子,“我在家裏的時候跟著大哥下地,成了親也跟著明川下過地,幹農活是真的累。”
“不下地種糧食,就沒得吃啊!”
確實如此,李一程感慨,如果不是曾明川科考成功,他跟曾明川只是望山村的一家普通農戶而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一山和王秀好不容易來吉澤一趟,李一程不想讓他們那麽早走,反正他們家裏沒什麽地,鋪子晚點兒回去開也無所謂。
等他們走的時候,他多貼補他們一些就有了。
李一山和王秀也喜歡住在李一程這裏,有兒子,有弟弟,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的。
如今兒子不在家,他們倆花不了多少錢,還攢下不少錢,也不急著回去。
所以雙方達成了協議,等出了二月他們再走。
去年因為李一程坐月子,元宵節的時候家裏人都沒什麽心思,只是放了個爆竹,吃了盤餃子就簡簡單單過了。
當時,曾明川忙著照顧李一程和孩子,也沒有什麽心思在縣裏搞活動,今年李一程可不想簡單過了。
他跟曾明川提議,在縣城裏搞一個花燈會展,他寫了很完整的活動策劃和實施細則。
在正月十五這天,按照家庭為單位,每一家將自己做的花燈掛到大門口,所有參與的人中,會評出十名優秀獎,其他都是參與獎。
評選方法是無記名投票,每家每戶大門上都有門牌號,支持誰就寫下他的門牌號,讓後將號碼投到衙門門口的大箱子裏就行。
優秀獎每人會發三根蠟燭,參與獎則是一根蠟燭,優秀獎和參與獎都會得到一張大紅證書。
花燈會展這天,也鼓勵城外的百姓或者商販們到城裏來逛街擺攤,晚上正常關城門,但不宵禁。
城外的百姓也可以做了花燈帶到城裏來,只要帶著花燈進城的人都會獲得一只蠟燭。
城外百姓如果覺得自己紮的燈籠好看,想要評獎,可以把燈籠送到衙門門口的臺子上,最後由縣衙裏的三位大人評判,評出優秀獎三名,其他都是參與獎。
王華勇提出異議,城裏人家按照每戶來,城外來的人按照每個人算嗎?
李一程想了想,道:“他們進城一趟不容易,只要帶了燈籠的,每人都發一根蠟燭吧!有獲優秀獎的再補給他們。”
王華勇點頭稱是。
聽上去這個活動只有一天,獎品似乎不怎麽樣,數量也不多,但這個時代,蠟燭算是奢侈品了。普通百姓家裏大多是用油燈,有的連油燈都不舍得點,有錢人家裏才能點蠟燭。
整個吉澤城裏有上千家百姓,加上城外來的,李一程要準備上數千根蠟燭才能夠。
黃奇勝為此擔心,“咱們從哪裏弄這麽多蠟燭來?”
李一程笑道:“你放心,咱們城裏的蠟燭鋪子不夠,我會找人送過來。”
黃奇勝看李一程胸有成竹,想起他背後有孟世子那樣的大商家,要什麽沒有?不過是數千根蠟燭而已。
而且現在衙門裏有錢,數千根蠟燭花不了多少。
想到這裏,黃奇勝不再操心。
為了不讓百姓們耗費財力去做花燈,李一程設置的優秀獎和參與獎的獎品數量差距並不大,為的是正月裏閑暇時間多,讓百姓們都參與,樂呵樂呵。
當百姓們看到到處張貼的告示時,都奔走相告。
只要紮一個花燈就能得到一根蠟燭,這樣的好事要讓更多的人知道。
蠟燭確實很吸引人,但很多城外的,離縣城比較遠的人還是只能嘆氣,太遠了,一天的時間他們來回太緊張。
好在去年糧食豐收,日子跟前幾年比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根蠟燭他們還是買得起的,除了羨慕,也就沒有什麽其他情緒了。
元宵節這天大清早,入城的百姓們就排起了長隊,有來賣東西的商販,有來賣山貨的百姓,還有單純來逛街買東西的,幾乎每個人的手裏都拿著燈籠。
因為是元宵節,糊燈籠的紙不是紅色的就是粉色的,手藝都比較粗糙。
雖然燈籠簡單粗鄙,但百姓臉上都是喜悅的笑容。
還沒有開城門,熟悉的人低聲聊著天。
“張大哥也紮了燈籠?”
漢子笑的滿臉褶子,“家裏孩子紮的,非要我帶來。”
“該帶來,燈籠輕,拿著也不費勁,能得一根蠟燭呢!”
旁邊一個婦人插話道:“對呀!我也是這麽跟我家老頭子和媳婦說的。我老頭子手藝好,我讓他紮了兩個,我跟我家小子一人拿了一個。”
“縣太爺對我們老百姓可真好,紮一個燈籠就能換一根蠟燭,哪有這麽劃算的事兒呀!”
“可不是?做燈籠容易的很,我家小子昨天做了三個,我挑了一個還算好看的。”
“你的燈籠確實比我們的好看。他嬸子,你怎麽沒有帶燈籠?”
“我家小子拿著在後頭呢!我來賣些幹豆角,手裏拿不下了。”
“咱們這麽多人,縣太爺要準備多少蠟燭呀!”
“咱們這才多少人?城裏幾千戶人家,那才叫多呢!”
“曾大人的夫郎是李師爺,李師爺那麽會賺錢,咱們就不用替他們操心了。”
“李大哥說的對。”
“……”
百姓們閑聊著,直到城門打開。
燈籠展最大的危險是怕失火,而且很多百姓從城外來,要保證他們當天能回去,所以
燈籠大會是從上午巳時開始的。
燈籠裏不用點蠟燭,能保證不失火,又能讓百姓們在天黑之前出城去。
雖然不點火的燈籠差了點兒意思,但是安全最重要。
吉澤縣有三千五百八十戶人家,上萬口人,加上進城來的百姓,一共收到了八千三百多張選票,最終選出了十戶優秀獎。
城外進來的百姓有幾百人,送到衙門門口臺子上的燈籠有上百個,從中評出了三名優秀獎。
獲獎的燈籠被掛在了縣衙門口,到了酉時,齊齊點亮了蠟燭,點了燈的燈籠比之前更加漂亮了,吸引了很多人來觀賞。
雖然很多城外的百姓出城去了,但城裏的人像是更多了,可能是因為都湧到了幾條商業街上。
為了安全考慮,李一程和曾明川和曾容遠沒有出去,在家裏帶孩子。
這樣的熱鬧,李越和柔兒自然要去,李一山和王秀跟著去了,劉春和江來江往他們也跟著一起去了。
金巖不喜歡熱鬧,而且要負責曾明川和李一程的安全,也沒有出門。曾明川在家,他沒有往李一程身邊湊,而是抱著曾容遠去了自己房間。
院子裏,曾明川攬著李一程,仰頭看著天上圓圓的月亮,感慨道:“咱們倆好久沒有像這樣獨處了。”
李一程轉頭笑,“咱們倆什麽時候這樣獨處過?”
剛成親的時候有柔兒,趕考的時候有劉春,後來人更多了。
想了想,曾明川有些愧疚,“確實沒有過。一程,委屈你了。”
“這是什麽話?”
李一程轉過身來,笑著看他,“熱熱鬧鬧的不好嗎?”
他深愛著曾明川,當然喜歡兩人獨處,但在這個時代,為了生活奔波,這些情情愛愛只能放在心裏。
曾明川見李一程笑容明朗,沒有一絲陰霾,也跟著笑了起來。
元宵節過去,這一年就算是結束了。
這麽長時間,家裏城裏都平平安安的,李一程揪著的心放松了很多。
但曾明川沒有松懈,除了讓他跟他去衙門,只讓他去醫館。
李一程的三個學生異常刻苦,已經將他給的教材學完了,經過多次考核,幾個學生的理論基礎都很紮實。
李一程覺得時候差不多了,開始讓他們在醫館裏見習,理論總要結合實踐的。尤其是醫學,需要在實踐中成長,畢竟很多病不是照著教科書長的。
三個學生當中,白芷跟在白蘇身邊多年,在實踐方面是最好的。尤其是藥材,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什麽,該怎麽用。
董全興年紀大,記憶力沒有兩個孩子好,但是最刻苦的,手裏幾乎無時無刻都拿著書。
陳明善不會說話,但很心細,常常能發現其他兩人發現不了的細節。
醫館裏多了這三個學生,看病的速度沒有變快,反而變慢了。
因為三個學生給病人把了脈,開了方子,李一程或者白蘇要再把一次,對三個學生開的方子做出評判。
病人看病的時間變長了,但沒有人有異議。
因為他們進門前江來就跟他們說了,李師爺和白大夫要帶學生,他們要是等不及可以去旁邊的承安堂。
承安堂的大夫還是王長青,不知道是跟為民醫館較勁兒,還是良心發現,直到現在,他依然不收診費,藥費收的也不離譜,所以去他那裏看病的百姓越來越多了。
這是李一程樂意看到的,他開為民醫館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讓百姓們能看得起病嗎?
轉眼間就出了正月,樹枝上冒出了綠芽,地上也多了綠色,春天即將到來了。
這天小雨下的淅瀝瀝的,有些陰冷。
李一程沒有出門,窩在家裏烤著火爐,喝著茶水,吃著瓜子花生,和李一山和王秀閑話家常。
王秀看著陰沈沈的天道:“春雨貴如油,這場雨過後,天兒就該暖和了。”
李一山點頭,“是啊!以前在村裏的時候,出了正月就該下地幹活了。”
李一程也想起之前的日子,“我在家裏的時候跟著大哥下地,成了親也跟著明川下過地,幹農活是真的累。”
“不下地種糧食,就沒得吃啊!”
確實如此,李一程感慨,如果不是曾明川科考成功,他跟曾明川只是望山村的一家普通農戶而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