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217章
當兵馬啟動西行的那一刻, 這個必勝的聲音已從精兵之中擴散到了更遠的隊伍裏。
那些未曾經由過指令的士卒,仿佛也被這一片震聲如雷鳴的口令所催動,抱著此戰得勝的念頭喊出了這樣的一句——
“必勝——”
“……”
“必勝!”
這個聲音非但沒有停下, 反而變得愈發響亮,甚至充斥於整片長安郊野。
武媚娘很難形容,眼見這一幕的自己到底是一種什麽感受。
這些擂鼓一般作響的聲音震蕩在隊列之中, 似乎將行軍的腳步也給帶成了有節奏的必勝吶喊。
於是在這一刻,哪怕明知他們這句必勝之前, 其實應當還有大唐二字,也知道, 今日阿菟能夠執掌兵權,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天皇的準允——
作為送別的這一方,她無法不感到一種異常激蕩的情緒充斥於心中。
她不免有些悖逆地在想,若是這些效忠君主的聲音並不因天後與安定公主“代行”權柄而響起, 而是真正作為臣民對著主君發起效忠,會不會更讓人熱血沸騰。
她也自信, 自己能對得起這樣一份信賴與敬重。
可這樣的問題,好像暫時得不到一個答案。
她能看到的, 只是安定持劍折返的領頭身影,已經隨著軍隊的開拔,消失在了後方精騎的護送之中,僅能從帥旗簇擁的位置大概判斷出她所在之處。
隊尾的沙塵又很快將那些旗幡都給遮掩得看不分明。
當官道的盡頭已徹底看不見那些人影的時候,被這起兵陣仗而激起的熊熊野心, 最終漸漸平息了下來, 變成了她唇角的一抹笑容。
安定已懷揣著必勝的信念重新踏上了屬於她的戰場, 她又何嘗不是正處在另外一個戰場上。
既要兌現她對女兒說的無人會在後方添亂,她也不能有任何一點懈怠。
或許, 今日的那些高呼聲中本已有一些,是真心為追隨主帥而喊,也為天後在這災情之中所做的挽救舉措而喊。
而她需要做的,是讓這些人的聲音更有感染力,就像……
她與阿菟讓自己的聲音更有分量,是一樣的道理。
當她折返回到宮中的時候,被行軍氣氛所牽動的熱力已自她的面上消退了下去,看上去依然是那個沈穩端方的天後陛下。
倒是天皇陛下剛在禦醫的診治之下服用了藥物,在昏沈枕靠在床邊的時候,還能從他的臉上看出幾分不太正常的潮紅,明顯是在原本的風疾病癥之上,又多出了點風寒癥狀。
武媚娘都不知道怎麽說他好了。
朝堂之上的官員已經主動削減了供暖薪柴的用度,用於合力供給士卒出征西海,結果陛下非要自己再起到一番帶頭作用。
結果有沒有讓官員更感受到同仇敵愾、合力抗敵的情懷不好說,他自己反正是又病倒了。
這等自覺很有本事卻在添亂的表現,真是和早年間想到親征前線時候沒什麽區別。
但若非陛下病倒,大概也沒有她今日給阿菟親自贈劍的一幕……
武媚娘又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陛下也是做了點好事的。
聽到了殿中新多出的腳步聲,李治擡了擡眼皮朝著她看來,“安定出發了?”
武媚娘在床邊坐下,“不止是安定出發了,你為她指派的幾位副將也都已齊聚關中隨同出發,此外,義陽、宣城和文成也都跟著一起去了。”
李治揉了揉額角,似是想憑借著這個舉動驅散幾分頭腦中的昏沈:“其他人就姑且不說了,新到她麾下的高將軍是個擅長配合作戰的將領,我不擔心磨合不當,文成也是早在當年接回長安的時候就敲定了她的用武之地,我就想問問,安定對義陽和宣城到底是個什麽想法?”
“若我沒記錯的話,宣城比安定還要大上四歲,義陽就更不用說了,比素節還大兩歲,今年都已是二十六歲的人了。尋常這等年紀的姑娘早該出嫁了,更何況是皇室公主,傳出去難免有人說,是你對她們有意不做安排。”
武媚娘沒有馬上回答。
在這須臾的沈默之間,她的目光幾乎是下意識地垂落在了李治搭在床邊的手上。
這只手,明明已因病癥的侵擾,愈發顯示出瘦削之態,可它好像依然在試圖攥緊一切自己能夠把握住的東西,以圖對外昭告著它對一些東西的所有權。
“弘兒跟你說的這個擔憂?”武媚娘語氣如常地發問,笑意卻不達眼底。
她實在很難確定,李治發出這句問話,到底只是在談論已到適婚年齡的李下玉和李素筠,還是也要連帶著將安定的事情提上日程。
不過按理來說,有英國公的那句勸告,應當能讓陛下將自己的計劃偃旗息鼓一段時日……只是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而已。
更大的可能,還是真只在問那兩個蕭昭容所出的女兒。
武媚娘想到這裏,不由在心中微微嘆了一口氣。
也不知道到底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她覺得自己和陛下之間的情分,已變質成了連她都不知道該不該認的地步。
但到底是誰先變的,她已分不太清楚了。
只能說,對於朝臣來說,她與李治依然是牢不可破的聯盟,以一種無法讓人從中介入的方式統轄著這片大唐國土。
在這一點上又好像從來都沒有變過。
李治卻並未留意到她臉上一閃而過的微妙,“不全是弘兒的問題。就像我方才所問,安定對這兩個姐姐,到底是什麽想法?”
早在他對著媚娘提出要將她所生的子女單獨序齒開始,那幾個其他妃嬪所生子女就已幾乎不會出現在他面前了。
蕭妤自隨同周國夫人出宮禮佛後也不曾回宮,就連姬揔持病逝也未讓她的生活軌跡發生改變,更讓這兩個女兒連帶著她們的兄弟李素節,都游離在李治的註意力之外。
所以當聽聞李素筠真在安定手下建立了戰功,李下玉有繼承太史令位置希望的時候,李治都覺得有種自己身在病中,以至於不知時日流逝的恍惚。
難道,真要讓她們做官不成?
可安定乃是戰將主帥緊缺,又持有滅國之功,在必須做出封賞的情況下走到了今日的這一步,其他的人卻不是這樣。
李治也不希望,這等公主也能出將入相的待遇,會擴散到太多人的身上。
“怎麽想的?”武媚娘搖頭輕笑了一聲,以閑談一般的口吻答道:“大概是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吧。”
李治奇道:“……哪有這麽形容的?”
“我說錯了嗎?”武媚娘解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又不是只在形容陛下這顆紫微星,各州刺史理政之時也當有此標準,何況是為陛下欽定上柱國的安定。”
“陛下有朝臣拱衛,太子為諸王標桿,各州刺史有屬官協力,至於安定既要為陛下橫掃邊陲、威震四方,自然也該當有群星策應。偏偏那些個朝堂官員又不是個個都覺得公主可堪大任的,還不如姐妹、姑姑還有那些有本事的姑娘們能為她盡心效力,你要讓安定怎麽辦?”
“我……”李治一時語塞,不得不承認,媚娘話中所說並沒有錯。
光是之前劉仁軌的那件事上就可見一斑。
現在就算聖旨已下,為此事蓋棺定論,媚娘還有幾分抱不平的想法,又將這其中的困境控訴在了他的面前,也一點都不奇怪。
雖說連英國公的孫子李敬業都因前往遼東的數年歷練,對安定公主尤為敬服,李治卻不難猜到,朝堂上的大部分臣子到底是如何想的。
安定公主年齡漸長,好像非但沒有讓熊津大都督府的幕僚變成更多人願意趨向的選擇,反而有更多人開始觀望天皇天後對於安定公主隨後的安排,看看他們是否要在太子成年之後,還給一個公主這樣大的權力。
這就讓安定在運行四海行會、坐鎮遼東之時,不得不啟用更多的非士族出身之人,以確保各處崗位都有人督辦事務。
她想借用同道的姐妹與皇室長輩來達成自己的目的,確實是最佳的選擇……
可李治也說不好,這樣的發展到底會導向一個什麽結局。
比如說,倘若安定當真能在數年後解甲歸田,這個只有在安定麾下才能得到重用的特殊群體,當真甘心自己會失去此前的權力嗎?
然而還沒等他想出個所以然來,因病癥導致的頭疼就讓他被迫中斷了思考,武媚娘也在此時朝他說道:“再說了,她們的俸祿是安定出的又沒讓你出,還有,若是真有人覺得我在苛待於義陽和宣城,蘭陵蕭氏只是因蕭昭容的失勢而偃旗息鼓又不是人都死完了,自會來說的。”
“陛下與其思考這些費心傷神的事情,還不如想想,該當給賢兒選個什麽王妃。”
李治連忙擺手:“如今後續軍糧籌措仍需不少,先莫要提此事了。”
孰輕孰重他還是分得清楚的。
雖是身在病中,李治的語氣也倏爾凝重了起來,“這軍情要務,還要勞煩媚娘與涼國公商定,千萬莫要……給吐蕃以可趁之機!”
此次安定請戰,調度各地單只府兵精銳便有四萬有餘,若算上後勤人員與候補兵馬,有將近八萬之數,若是作戰一年,需要六十萬石的軍糧。
奈何災情之下,關中先後遭遇大旱與暴雪,早將常平倉糧草取用殆盡,就算有官員、親王、富戶各自解囊,又調度了山南糧倉儲備,也只湊出了大約三十萬石,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會消耗在行軍抵達西海的途中,可想而知對於後方的糧草補運壓力有多大。
三個月內必須再有一批軍糧調撥往隴右,送入吐谷渾與西海都護。
他得是瘋了才會在此時考慮皇子的婚事。
也就只有李敬玄那等為攀附世家不遺餘力的家夥,才能想到趕在旱災期間,又將新婦迎娶進門,成了朝堂之上被安定痛斥的對象。
“陛下放心,此事我會盡心的。”武媚娘起身應道。
她這句應諾之言,早在安定出征之前就已和女兒說過,可不知是否是因今日的那番思緒,讓她將這話重新在李治面前說出的時候,只覺這“盡心”二字,分明已有了另外一番意思。
到底是為李治盡心,還是為她自己盡心,做自己有本事做到也必須達成的事情,好像已然有一個答案了。
不只是阿菟正值“眾星拱之”的時候,她又何嘗不是呢。
匭使院既承載著傳遞民間諫言的職責,如今也等同於是半個天後的私人“秘書團”,或者說是另外一個門下省,為她歸並奏疏、協辦政事、起草詔令,其中的宮中女官與朝臣,正是簇擁在她身邊真正聽令的群星。
可大約是因有相當一部分經由天後遴選出的官員早已習慣了二聖臨朝後天後在前朝處斷政務,加之匭使院成立的時間還很短,都並未意識到這個變化。
倒是今日得獲天後召見的狄仁傑在被領進此地的時候,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獨立在外的團體,似乎完全能起到更為深遠的作用……
僅僅是在當下,還只像是個廣開言路的中樞而已。
但在即將行到天後面前的時候,他還是先將自己的種種揣測思緒都給收了起來,恭敬地行了個禮。
天後自面前的卷宗中擡起頭來朝著他端詳了一番,開口說道:“右相對你在此次隨同前往河南道巡查的表現褒獎有加,可見這大唐銓選的改革確實有效,能從地方上選出賢才來。”
狄仁傑:“天後過譽了。”
“我有沒有過譽你心裏清楚,能得右相這麽誇讚,可見你不是個膽子太小的人,只做一個侍禦史未免有些浪費了。”武媚娘沈吟須臾,忽然拋出了一個問題,“我有件事想要考考你。”
今日並非身處大殿之上,但天後這等語氣,與天皇親策試舉,分明沒有太大的區別。才自雍州折返不久、候立在旁的婁師德也不難聽出這個態度。
狄仁傑也聽得出來。
他拱手:“臣洗耳恭聽。”
武媚娘從一旁的婁師德手中接過了卷宗,“自總章天災開始,太倉、廣通倉不足以應對關中糧食需求,幾乎都要依靠外來運入,河陽倉、回洛倉、含嘉倉常擔轉運要務,但就算如此,裝滿之時能負載五百餘萬石的含嘉倉內也只剩下了五十多萬石的府庫存糧,還要供給關中與洛陽所用。”
“河北道黎陽倉距離安定公主開河辟田處不遠,需至八月之後才能陸續有米糧存入,南方山陽倉倒是還有七十來萬石的存糧,但需用於揚州大都督府駐兵所用,以及賑濟江淮一帶,謹防南部動亂。如此情形以你看來,若要將其調度北上,需走哪一條路線,又該當先挪用多少存糧呢?”
她頓了頓,饒有興致地觀望著狄仁傑的表現:“你才從河南道回來,這個問題,對你來說應當不難回答吧?”
狄仁傑心中快速思量。
若這只是個尋常問題的話,當然不難回答。
他與劉仁軌巡查的最後一站,正是山陽倉。而之所以將此地放在最後,正是因為,開倉放糧必須要有節制。
山陽倉地位特殊,若能將災情所需米糧在當地解決,盡量不要動到此地的府庫庫存,以備不時之需。
現在若要將其送往西海,便應當先將其經由通濟渠送往洛陽,再行考慮轉運之事。
但狄仁傑既然明知此地這批糧草不可擅動,也知道,若只運送十萬二十萬石軍糧,等真正送達的時候損耗已占三成,實在是過於浪費,就絕不可能給出這樣一個答案。
是了,這個問題有陷阱,不能以常規方式作答。
“敢問天後,”狄仁傑回問道,“河北道新田之中種植的可是宣州稻?”
武媚娘回道:“是。”
狄仁傑道:“那麽黎陽倉能得到補充的時間不在八月,而在六月或者七月,以滿足河北道的災民所需。但在收成之前,因河南、河北聚集人口眾多,還有關中百姓流亡於外,七月之前,洛陽的含嘉倉與淮安的山陽倉都不能擅動,以防出現連年災禍。”
這句連年災禍的揣測,換了旁人或許還要猶豫一二,在狄仁傑這裏倒是一點沒帶猶豫的意思。
見武媚娘非但沒有因他否定了題目而生氣,反而流露出了幾分對他的讚賞之意,狄仁傑愈發篤定地說了下去,“山南東西二道的存糧已基本調度完畢,同樣不能繼續過度消耗,劍南去歲遭災,加之對外送糧多為陸路,不在可選範疇內。所以真正能動的,其實是關內道與河東道。”
“更準確地說,是北都一帶。”
北都,正是李唐興兵的太原,也是,狄仁傑的家鄉。
武媚娘接話:“若我沒記錯的話,你在前來長安任職之前,是並州都督府的人。”
“是!這也是為何我敢下這個判斷。”狄仁傑回答得很是果斷,甚至愈發有了幾分侃侃而談的架勢,“總章、顯慶元年天災中,河東的遭災情況遠不如關中。以太原為界,南部的汾河流域並未因旱災斷流,早年間修建的橫城渠、甘泉渠也在起到灌溉效果,雖然收成不如往年,但太原府庫內存糧並不比山陽倉少太多。”
“此外,若啟用洛陽、淮安甚至是關中糧倉支援行軍,需走渭河路線,水淺船小,運送經費反而很高,但若自太原運送軍糧入大河,連續多段河道都為沙質河槽,運載穩定,除了石嘴山一帶險灘頗多,需要效仿三門峽漕運走陸路之外,幾乎都能緩速通行。這是另一個有利的條件。”
事實上,這其中的一段往來航運,還是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就已有過通行的,承載過單次六十萬石軍糧的運輸。
其他人或許會不記得這段歷史沿革,狄仁傑乃是太原人士,又怎麽會不記得這段因河曲戍防而出現的漕運。
現在需要做的,不過是將太原重新作為漕運中樞,將河東道與關內道的糧草經由黃河運往隴右罷了,也就是——
再往上多走出一段。
狄仁傑總結:“先入大河,後經湟水,再補上最後一段陸路運輸,比起調度洛陽、淮安餘糧,動搖中原應災庫存,應當更為合適得多。”
武媚娘問道:“打造木舫以便承載軍糧的支出,你又是怎麽考慮的?”
狄仁傑既已將目標放在了黃河中上游的航運之上,自然不會忘記考慮航船上的成本和建造計劃。
他答道:“我的意思是,將其分作兩批。不僅僅考慮將糧草送往西海,也趁機將河東存糧送往單於都護府,供給此地駐軍,以防在調走高將軍西征後,東突厥有作亂心思。若要再進一步的話,不如令羈縻管轄的東突厥部眾,負責部分船只打造。”
單於都護府的駐軍,原本大多是和遼東相似,采用自給自足的屯田供給軍糧,但很顯然,狄仁傑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中原災情有變之際,遼東能出現大賀氏部落的反叛,誰知道東突厥會不會從中效仿。
自太原增派兵馬與糧草前往單於都護府,並用造船行當給當地的胡人找點事情做做,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叛亂發生的可能。
狄仁傑繼續說道:“隨後將餘下的軍糧繼續往西運送,直到靈州、蘭州等地。期間調度從關中外遷的百姓打造航船,效仿河北道新田,行以工代賑之道。”
他說到這裏的時候,倒是終於後知後覺地意識到,他的這番建議涉及的地方、人手,都已遠遠超過了他眼下所處職務該當掌控的範圍。
然而還沒等他後悔於這番稍有越界的諫言,就已見上首的天後越聽越是滿意,在他話音剛落的那一刻便已拍案讚道:“都說英雄所見略同,你與宗仁的想法,可謂是不謀而合了。”
狄仁傑朝著被天後稱為“宗仁”的婁師德看去,就見對方朝著他頷首致意的表現裏,顯然是應和著天後的這句話。
天後的下一句話又已不給他一點準備地到了面前:“我有意讓你二人一個前往單於都護府,一個前往太原,在四月之前將後繼軍糧送到西海。”
“屆時,便是由涼國公與姜相負責府兵遴選調度,你二人負責糧食運送,各司其職,以保西路戰線後備充裕。”
“至於職務的話……”她略一思索便給出了一個相當果斷的答案,“便先以朔方道水陸運使、河源道水陸運使為名,待與吐蕃交戰完畢後再行論功吧,不知你二人意下如何?”
這話一出,狄仁傑當即面色一震。
別看水陸運使這樣的名號聽起來好像只是個搞運輸的,但這個位置往往是一州刺史或是都督府長史、府尹兼任的,基本不是單獨委任。
而今日,這樣一個因戰時要務而設立的水陸運使,對於隨後的升遷來說,必然是一個絕佳的跳板。
饒是他已猜到,這個專門被天後拋出來作為考驗的問題,可能不會收到一個尋常的反饋,也沒料到,這份委任會被這樣快地敲定,也將他和婁師德直接送到這樣一個要害的位置上。
婁師德和狄仁傑相繼踏出匭使院外,這才愈發確定,他們方才所經歷的一番天後親試並非是他們的錯覺,而是確然降臨在他們面前的提拔。
這位天後……在啟用人才上,當真有些不拘一格的風範啊。
想到這裏,婁師德總算收回了神思,朝著狄仁傑道:“之後還需要懷英多加指點了,我早年間在揚州都督府任職,對於北地的情形知之甚少,恐怕免不了要多問你些問題了。”
狄仁傑笑道:“既是天後說你我不謀而合,想來也沒那麽難配合。只是這打造船只,調度人手與糧草上都頗為緊急,我看你我暫時沒有多餘耽擱的時間了,等到委任詔令下達,便即刻啟程前往太原吧。”
“正該如此,”婁師德的臉上掠過了一縷向往之色,“我早年間還想過,若有朝一日也能為大唐戍守邊疆該當如何,如今沒能戍邊,倒是先為後勤軍糧盡一份力,姑且算作圓了半個心願吧!”
希望他與狄仁傑的這份運糧差事,真能為安定公主的行軍提供一份助力吧。
也是終於能為這江山穩固,實打實地做出貢獻了,不枉費他這一身弱冠及第的才學。
……
便是在狄仁傑與婁師德先前往太原籌措糧草,後相繼前往朔方與靈州一帶時,李清月統帥的第一批大唐府兵終於在陳倉完成了最後的人手調度,而後進軍隴右。
不過,再如何調兵緊迫,行軍迅速,等越過蘭州、鄯州,抵達位處大唐與吐谷渾分界的日月山口之時,也已進了二月。
當然,二月的藏原之上仍是一派寒冬肅殺之象。
相繼更換上棉衣的大唐兵卒在主帥的帶領下,站到了這片仍有積雪覆蓋的土地上。
“安定,你看那兒!”李清月剛與幾位副將交流完畢軍隊越境的速度,便見李素筠策馬而來,朝著其中一個方向指去。
她撥轉馬頭,循聲望去,就見正有一列騎兵朝著她們所在的方向行來。
為首之人,在這騎兵漸近、風雪退避之間,很快就已能被她看清相貌。
“弘化姑母!”李清月面色一喜,當即一夾馬腹迎了上去。
當她行到近前的時候,就見弘化公主面上因故人重逢而產生的驚喜之色,一點也不比她少。
兩人各自下馬相會時,弘化公主更是一點都不掩飾著自己的快慰,一把攬住了李清月的肩膀。
“早前收到大唐意欲支援的消息之時,我就心安了不少,獲知是你擔任主帥,我更沒那麽擔憂了。聽聞你方兵馬抵達鄯州,我趕忙前來此地,正好趕上了迎接。”
李清月朝著她回以一笑。
也不知是不是因這幾年間不必因吐谷渾隨時有可能遭逢滅國之禍而擔憂,又或者是沒了慕容諾曷缽這個拖後腿的吐谷渾國主,弘化公主的氣色看起來還更好了些,以至於這六七年的時光好像並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多少痕跡。
“客套的話我就不同姑母說了,眼下吐蕃那邊的動靜如何?”
提起正事,弘化公主臉上的笑容也收起了幾分,“此前窺探到的吐蕃調兵動向一點沒錯,可能規模比起早前查探到的還要更大一些,負責領兵的,也確實是祿東讚的兒子欽陵讚卓。”
“我與裴將軍都猜,他應當就是想要在開春之前進攻吐谷渾,所以在一月中旬,已將兵力囤積在悉諾羅驛一帶。”
“這裏的當地牧民有加入吐蕃軍隊嗎?”李清月問。
悉諾羅驛這個地方,在文成公主寫下的吐蕃圖志中有記載。
三十多年前,正值開拓進取之時的松讚幹布越過唐古拉山口,親征蘇毗羌國,將彼時有三萬戶十五萬人的蘇毗國納入了掌控之中,幾乎將吐蕃的人口翻了個倍。這一戰,也被稱為孫波之戰。
孫波如,就在隨後成為了衛藏四如之外的第五如。
“應該有兵力補充或者是軍資補充,但此地已深入藏原太多,我們不敢走得太近。”弘化公主有些惋惜,“此前能查探吐蕃調兵,還是因為並未正式進入戰備狀態,現在卻……”
越過唐古拉山脈後,順著牦牛河而行,便能抵達吐蕃與吐谷渾交界之地。
所以,就算距離邊界還有不短的路程,欽陵讚卓也絕不會再給敵方以太多窺探實力的機會了。
弘化公主的語氣又忽然輕快了幾分,“不過就算是欽陵讚卓應該也料想不到,唐軍的馳援居然會來得這麽快,甚至比他還要先抵達。既是如此的話,我看我們可以先考慮要如何在半道上給他們一個驚喜,打斷他們出征的氣勢了。”
吐蕃此次出征的兵馬人數實在是太多了,以他們慣常表現出的作戰習性,後方驅策牛馬作為軍糧的牧民必定不在少數。
如今先決優勢既然在她們這一邊,何妨嘗試一番將吐蕃打散成兩半,總比要面對這十餘萬之眾的大肆來襲,容易應付得多。
但李清月卻在回頭朝著同行士卒逡巡一圈後,向弘化公主搖了搖頭,“不,我不打算在半道再來一次積石山之戰的重演。在出發之前和沿途,我與涼國公以及文成姑母預演了數次,倘若我是欽陵讚卓會先選擇何處著手,最後的結果不是柏海就是烏海。”
弘化點頭,“不錯,他有兵力優勢,最好的選擇就是搶斷軍事要道。”
李清月唇角微動,似有一抹算計的笑容掛在嘴邊:“那就——先讓他紮營吧。”
把營地紮得堅固一點也無妨!
這一次,她要換一種交手的方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當兵馬啟動西行的那一刻, 這個必勝的聲音已從精兵之中擴散到了更遠的隊伍裏。
那些未曾經由過指令的士卒,仿佛也被這一片震聲如雷鳴的口令所催動,抱著此戰得勝的念頭喊出了這樣的一句——
“必勝——”
“……”
“必勝!”
這個聲音非但沒有停下, 反而變得愈發響亮,甚至充斥於整片長安郊野。
武媚娘很難形容,眼見這一幕的自己到底是一種什麽感受。
這些擂鼓一般作響的聲音震蕩在隊列之中, 似乎將行軍的腳步也給帶成了有節奏的必勝吶喊。
於是在這一刻,哪怕明知他們這句必勝之前, 其實應當還有大唐二字,也知道, 今日阿菟能夠執掌兵權, 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天皇的準允——
作為送別的這一方,她無法不感到一種異常激蕩的情緒充斥於心中。
她不免有些悖逆地在想,若是這些效忠君主的聲音並不因天後與安定公主“代行”權柄而響起, 而是真正作為臣民對著主君發起效忠,會不會更讓人熱血沸騰。
她也自信, 自己能對得起這樣一份信賴與敬重。
可這樣的問題,好像暫時得不到一個答案。
她能看到的, 只是安定持劍折返的領頭身影,已經隨著軍隊的開拔,消失在了後方精騎的護送之中,僅能從帥旗簇擁的位置大概判斷出她所在之處。
隊尾的沙塵又很快將那些旗幡都給遮掩得看不分明。
當官道的盡頭已徹底看不見那些人影的時候,被這起兵陣仗而激起的熊熊野心, 最終漸漸平息了下來, 變成了她唇角的一抹笑容。
安定已懷揣著必勝的信念重新踏上了屬於她的戰場, 她又何嘗不是正處在另外一個戰場上。
既要兌現她對女兒說的無人會在後方添亂,她也不能有任何一點懈怠。
或許, 今日的那些高呼聲中本已有一些,是真心為追隨主帥而喊,也為天後在這災情之中所做的挽救舉措而喊。
而她需要做的,是讓這些人的聲音更有感染力,就像……
她與阿菟讓自己的聲音更有分量,是一樣的道理。
當她折返回到宮中的時候,被行軍氣氛所牽動的熱力已自她的面上消退了下去,看上去依然是那個沈穩端方的天後陛下。
倒是天皇陛下剛在禦醫的診治之下服用了藥物,在昏沈枕靠在床邊的時候,還能從他的臉上看出幾分不太正常的潮紅,明顯是在原本的風疾病癥之上,又多出了點風寒癥狀。
武媚娘都不知道怎麽說他好了。
朝堂之上的官員已經主動削減了供暖薪柴的用度,用於合力供給士卒出征西海,結果陛下非要自己再起到一番帶頭作用。
結果有沒有讓官員更感受到同仇敵愾、合力抗敵的情懷不好說,他自己反正是又病倒了。
這等自覺很有本事卻在添亂的表現,真是和早年間想到親征前線時候沒什麽區別。
但若非陛下病倒,大概也沒有她今日給阿菟親自贈劍的一幕……
武媚娘又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陛下也是做了點好事的。
聽到了殿中新多出的腳步聲,李治擡了擡眼皮朝著她看來,“安定出發了?”
武媚娘在床邊坐下,“不止是安定出發了,你為她指派的幾位副將也都已齊聚關中隨同出發,此外,義陽、宣城和文成也都跟著一起去了。”
李治揉了揉額角,似是想憑借著這個舉動驅散幾分頭腦中的昏沈:“其他人就姑且不說了,新到她麾下的高將軍是個擅長配合作戰的將領,我不擔心磨合不當,文成也是早在當年接回長安的時候就敲定了她的用武之地,我就想問問,安定對義陽和宣城到底是個什麽想法?”
“若我沒記錯的話,宣城比安定還要大上四歲,義陽就更不用說了,比素節還大兩歲,今年都已是二十六歲的人了。尋常這等年紀的姑娘早該出嫁了,更何況是皇室公主,傳出去難免有人說,是你對她們有意不做安排。”
武媚娘沒有馬上回答。
在這須臾的沈默之間,她的目光幾乎是下意識地垂落在了李治搭在床邊的手上。
這只手,明明已因病癥的侵擾,愈發顯示出瘦削之態,可它好像依然在試圖攥緊一切自己能夠把握住的東西,以圖對外昭告著它對一些東西的所有權。
“弘兒跟你說的這個擔憂?”武媚娘語氣如常地發問,笑意卻不達眼底。
她實在很難確定,李治發出這句問話,到底只是在談論已到適婚年齡的李下玉和李素筠,還是也要連帶著將安定的事情提上日程。
不過按理來說,有英國公的那句勸告,應當能讓陛下將自己的計劃偃旗息鼓一段時日……只是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而已。
更大的可能,還是真只在問那兩個蕭昭容所出的女兒。
武媚娘想到這裏,不由在心中微微嘆了一口氣。
也不知道到底是從什麽時候開始,她覺得自己和陛下之間的情分,已變質成了連她都不知道該不該認的地步。
但到底是誰先變的,她已分不太清楚了。
只能說,對於朝臣來說,她與李治依然是牢不可破的聯盟,以一種無法讓人從中介入的方式統轄著這片大唐國土。
在這一點上又好像從來都沒有變過。
李治卻並未留意到她臉上一閃而過的微妙,“不全是弘兒的問題。就像我方才所問,安定對這兩個姐姐,到底是什麽想法?”
早在他對著媚娘提出要將她所生的子女單獨序齒開始,那幾個其他妃嬪所生子女就已幾乎不會出現在他面前了。
蕭妤自隨同周國夫人出宮禮佛後也不曾回宮,就連姬揔持病逝也未讓她的生活軌跡發生改變,更讓這兩個女兒連帶著她們的兄弟李素節,都游離在李治的註意力之外。
所以當聽聞李素筠真在安定手下建立了戰功,李下玉有繼承太史令位置希望的時候,李治都覺得有種自己身在病中,以至於不知時日流逝的恍惚。
難道,真要讓她們做官不成?
可安定乃是戰將主帥緊缺,又持有滅國之功,在必須做出封賞的情況下走到了今日的這一步,其他的人卻不是這樣。
李治也不希望,這等公主也能出將入相的待遇,會擴散到太多人的身上。
“怎麽想的?”武媚娘搖頭輕笑了一聲,以閑談一般的口吻答道:“大概是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吧。”
李治奇道:“……哪有這麽形容的?”
“我說錯了嗎?”武媚娘解釋,“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又不是只在形容陛下這顆紫微星,各州刺史理政之時也當有此標準,何況是為陛下欽定上柱國的安定。”
“陛下有朝臣拱衛,太子為諸王標桿,各州刺史有屬官協力,至於安定既要為陛下橫掃邊陲、威震四方,自然也該當有群星策應。偏偏那些個朝堂官員又不是個個都覺得公主可堪大任的,還不如姐妹、姑姑還有那些有本事的姑娘們能為她盡心效力,你要讓安定怎麽辦?”
“我……”李治一時語塞,不得不承認,媚娘話中所說並沒有錯。
光是之前劉仁軌的那件事上就可見一斑。
現在就算聖旨已下,為此事蓋棺定論,媚娘還有幾分抱不平的想法,又將這其中的困境控訴在了他的面前,也一點都不奇怪。
雖說連英國公的孫子李敬業都因前往遼東的數年歷練,對安定公主尤為敬服,李治卻不難猜到,朝堂上的大部分臣子到底是如何想的。
安定公主年齡漸長,好像非但沒有讓熊津大都督府的幕僚變成更多人願意趨向的選擇,反而有更多人開始觀望天皇天後對於安定公主隨後的安排,看看他們是否要在太子成年之後,還給一個公主這樣大的權力。
這就讓安定在運行四海行會、坐鎮遼東之時,不得不啟用更多的非士族出身之人,以確保各處崗位都有人督辦事務。
她想借用同道的姐妹與皇室長輩來達成自己的目的,確實是最佳的選擇……
可李治也說不好,這樣的發展到底會導向一個什麽結局。
比如說,倘若安定當真能在數年後解甲歸田,這個只有在安定麾下才能得到重用的特殊群體,當真甘心自己會失去此前的權力嗎?
然而還沒等他想出個所以然來,因病癥導致的頭疼就讓他被迫中斷了思考,武媚娘也在此時朝他說道:“再說了,她們的俸祿是安定出的又沒讓你出,還有,若是真有人覺得我在苛待於義陽和宣城,蘭陵蕭氏只是因蕭昭容的失勢而偃旗息鼓又不是人都死完了,自會來說的。”
“陛下與其思考這些費心傷神的事情,還不如想想,該當給賢兒選個什麽王妃。”
李治連忙擺手:“如今後續軍糧籌措仍需不少,先莫要提此事了。”
孰輕孰重他還是分得清楚的。
雖是身在病中,李治的語氣也倏爾凝重了起來,“這軍情要務,還要勞煩媚娘與涼國公商定,千萬莫要……給吐蕃以可趁之機!”
此次安定請戰,調度各地單只府兵精銳便有四萬有餘,若算上後勤人員與候補兵馬,有將近八萬之數,若是作戰一年,需要六十萬石的軍糧。
奈何災情之下,關中先後遭遇大旱與暴雪,早將常平倉糧草取用殆盡,就算有官員、親王、富戶各自解囊,又調度了山南糧倉儲備,也只湊出了大約三十萬石,這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會消耗在行軍抵達西海的途中,可想而知對於後方的糧草補運壓力有多大。
三個月內必須再有一批軍糧調撥往隴右,送入吐谷渾與西海都護。
他得是瘋了才會在此時考慮皇子的婚事。
也就只有李敬玄那等為攀附世家不遺餘力的家夥,才能想到趕在旱災期間,又將新婦迎娶進門,成了朝堂之上被安定痛斥的對象。
“陛下放心,此事我會盡心的。”武媚娘起身應道。
她這句應諾之言,早在安定出征之前就已和女兒說過,可不知是否是因今日的那番思緒,讓她將這話重新在李治面前說出的時候,只覺這“盡心”二字,分明已有了另外一番意思。
到底是為李治盡心,還是為她自己盡心,做自己有本事做到也必須達成的事情,好像已然有一個答案了。
不只是阿菟正值“眾星拱之”的時候,她又何嘗不是呢。
匭使院既承載著傳遞民間諫言的職責,如今也等同於是半個天後的私人“秘書團”,或者說是另外一個門下省,為她歸並奏疏、協辦政事、起草詔令,其中的宮中女官與朝臣,正是簇擁在她身邊真正聽令的群星。
可大約是因有相當一部分經由天後遴選出的官員早已習慣了二聖臨朝後天後在前朝處斷政務,加之匭使院成立的時間還很短,都並未意識到這個變化。
倒是今日得獲天後召見的狄仁傑在被領進此地的時候,敏銳地意識到了,這個獨立在外的團體,似乎完全能起到更為深遠的作用……
僅僅是在當下,還只像是個廣開言路的中樞而已。
但在即將行到天後面前的時候,他還是先將自己的種種揣測思緒都給收了起來,恭敬地行了個禮。
天後自面前的卷宗中擡起頭來朝著他端詳了一番,開口說道:“右相對你在此次隨同前往河南道巡查的表現褒獎有加,可見這大唐銓選的改革確實有效,能從地方上選出賢才來。”
狄仁傑:“天後過譽了。”
“我有沒有過譽你心裏清楚,能得右相這麽誇讚,可見你不是個膽子太小的人,只做一個侍禦史未免有些浪費了。”武媚娘沈吟須臾,忽然拋出了一個問題,“我有件事想要考考你。”
今日並非身處大殿之上,但天後這等語氣,與天皇親策試舉,分明沒有太大的區別。才自雍州折返不久、候立在旁的婁師德也不難聽出這個態度。
狄仁傑也聽得出來。
他拱手:“臣洗耳恭聽。”
武媚娘從一旁的婁師德手中接過了卷宗,“自總章天災開始,太倉、廣通倉不足以應對關中糧食需求,幾乎都要依靠外來運入,河陽倉、回洛倉、含嘉倉常擔轉運要務,但就算如此,裝滿之時能負載五百餘萬石的含嘉倉內也只剩下了五十多萬石的府庫存糧,還要供給關中與洛陽所用。”
“河北道黎陽倉距離安定公主開河辟田處不遠,需至八月之後才能陸續有米糧存入,南方山陽倉倒是還有七十來萬石的存糧,但需用於揚州大都督府駐兵所用,以及賑濟江淮一帶,謹防南部動亂。如此情形以你看來,若要將其調度北上,需走哪一條路線,又該當先挪用多少存糧呢?”
她頓了頓,饒有興致地觀望著狄仁傑的表現:“你才從河南道回來,這個問題,對你來說應當不難回答吧?”
狄仁傑心中快速思量。
若這只是個尋常問題的話,當然不難回答。
他與劉仁軌巡查的最後一站,正是山陽倉。而之所以將此地放在最後,正是因為,開倉放糧必須要有節制。
山陽倉地位特殊,若能將災情所需米糧在當地解決,盡量不要動到此地的府庫庫存,以備不時之需。
現在若要將其送往西海,便應當先將其經由通濟渠送往洛陽,再行考慮轉運之事。
但狄仁傑既然明知此地這批糧草不可擅動,也知道,若只運送十萬二十萬石軍糧,等真正送達的時候損耗已占三成,實在是過於浪費,就絕不可能給出這樣一個答案。
是了,這個問題有陷阱,不能以常規方式作答。
“敢問天後,”狄仁傑回問道,“河北道新田之中種植的可是宣州稻?”
武媚娘回道:“是。”
狄仁傑道:“那麽黎陽倉能得到補充的時間不在八月,而在六月或者七月,以滿足河北道的災民所需。但在收成之前,因河南、河北聚集人口眾多,還有關中百姓流亡於外,七月之前,洛陽的含嘉倉與淮安的山陽倉都不能擅動,以防出現連年災禍。”
這句連年災禍的揣測,換了旁人或許還要猶豫一二,在狄仁傑這裏倒是一點沒帶猶豫的意思。
見武媚娘非但沒有因他否定了題目而生氣,反而流露出了幾分對他的讚賞之意,狄仁傑愈發篤定地說了下去,“山南東西二道的存糧已基本調度完畢,同樣不能繼續過度消耗,劍南去歲遭災,加之對外送糧多為陸路,不在可選範疇內。所以真正能動的,其實是關內道與河東道。”
“更準確地說,是北都一帶。”
北都,正是李唐興兵的太原,也是,狄仁傑的家鄉。
武媚娘接話:“若我沒記錯的話,你在前來長安任職之前,是並州都督府的人。”
“是!這也是為何我敢下這個判斷。”狄仁傑回答得很是果斷,甚至愈發有了幾分侃侃而談的架勢,“總章、顯慶元年天災中,河東的遭災情況遠不如關中。以太原為界,南部的汾河流域並未因旱災斷流,早年間修建的橫城渠、甘泉渠也在起到灌溉效果,雖然收成不如往年,但太原府庫內存糧並不比山陽倉少太多。”
“此外,若啟用洛陽、淮安甚至是關中糧倉支援行軍,需走渭河路線,水淺船小,運送經費反而很高,但若自太原運送軍糧入大河,連續多段河道都為沙質河槽,運載穩定,除了石嘴山一帶險灘頗多,需要效仿三門峽漕運走陸路之外,幾乎都能緩速通行。這是另一個有利的條件。”
事實上,這其中的一段往來航運,還是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就已有過通行的,承載過單次六十萬石軍糧的運輸。
其他人或許會不記得這段歷史沿革,狄仁傑乃是太原人士,又怎麽會不記得這段因河曲戍防而出現的漕運。
現在需要做的,不過是將太原重新作為漕運中樞,將河東道與關內道的糧草經由黃河運往隴右罷了,也就是——
再往上多走出一段。
狄仁傑總結:“先入大河,後經湟水,再補上最後一段陸路運輸,比起調度洛陽、淮安餘糧,動搖中原應災庫存,應當更為合適得多。”
武媚娘問道:“打造木舫以便承載軍糧的支出,你又是怎麽考慮的?”
狄仁傑既已將目標放在了黃河中上游的航運之上,自然不會忘記考慮航船上的成本和建造計劃。
他答道:“我的意思是,將其分作兩批。不僅僅考慮將糧草送往西海,也趁機將河東存糧送往單於都護府,供給此地駐軍,以防在調走高將軍西征後,東突厥有作亂心思。若要再進一步的話,不如令羈縻管轄的東突厥部眾,負責部分船只打造。”
單於都護府的駐軍,原本大多是和遼東相似,采用自給自足的屯田供給軍糧,但很顯然,狄仁傑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中原災情有變之際,遼東能出現大賀氏部落的反叛,誰知道東突厥會不會從中效仿。
自太原增派兵馬與糧草前往單於都護府,並用造船行當給當地的胡人找點事情做做,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叛亂發生的可能。
狄仁傑繼續說道:“隨後將餘下的軍糧繼續往西運送,直到靈州、蘭州等地。期間調度從關中外遷的百姓打造航船,效仿河北道新田,行以工代賑之道。”
他說到這裏的時候,倒是終於後知後覺地意識到,他的這番建議涉及的地方、人手,都已遠遠超過了他眼下所處職務該當掌控的範圍。
然而還沒等他後悔於這番稍有越界的諫言,就已見上首的天後越聽越是滿意,在他話音剛落的那一刻便已拍案讚道:“都說英雄所見略同,你與宗仁的想法,可謂是不謀而合了。”
狄仁傑朝著被天後稱為“宗仁”的婁師德看去,就見對方朝著他頷首致意的表現裏,顯然是應和著天後的這句話。
天後的下一句話又已不給他一點準備地到了面前:“我有意讓你二人一個前往單於都護府,一個前往太原,在四月之前將後繼軍糧送到西海。”
“屆時,便是由涼國公與姜相負責府兵遴選調度,你二人負責糧食運送,各司其職,以保西路戰線後備充裕。”
“至於職務的話……”她略一思索便給出了一個相當果斷的答案,“便先以朔方道水陸運使、河源道水陸運使為名,待與吐蕃交戰完畢後再行論功吧,不知你二人意下如何?”
這話一出,狄仁傑當即面色一震。
別看水陸運使這樣的名號聽起來好像只是個搞運輸的,但這個位置往往是一州刺史或是都督府長史、府尹兼任的,基本不是單獨委任。
而今日,這樣一個因戰時要務而設立的水陸運使,對於隨後的升遷來說,必然是一個絕佳的跳板。
饒是他已猜到,這個專門被天後拋出來作為考驗的問題,可能不會收到一個尋常的反饋,也沒料到,這份委任會被這樣快地敲定,也將他和婁師德直接送到這樣一個要害的位置上。
婁師德和狄仁傑相繼踏出匭使院外,這才愈發確定,他們方才所經歷的一番天後親試並非是他們的錯覺,而是確然降臨在他們面前的提拔。
這位天後……在啟用人才上,當真有些不拘一格的風範啊。
想到這裏,婁師德總算收回了神思,朝著狄仁傑道:“之後還需要懷英多加指點了,我早年間在揚州都督府任職,對於北地的情形知之甚少,恐怕免不了要多問你些問題了。”
狄仁傑笑道:“既是天後說你我不謀而合,想來也沒那麽難配合。只是這打造船只,調度人手與糧草上都頗為緊急,我看你我暫時沒有多餘耽擱的時間了,等到委任詔令下達,便即刻啟程前往太原吧。”
“正該如此,”婁師德的臉上掠過了一縷向往之色,“我早年間還想過,若有朝一日也能為大唐戍守邊疆該當如何,如今沒能戍邊,倒是先為後勤軍糧盡一份力,姑且算作圓了半個心願吧!”
希望他與狄仁傑的這份運糧差事,真能為安定公主的行軍提供一份助力吧。
也是終於能為這江山穩固,實打實地做出貢獻了,不枉費他這一身弱冠及第的才學。
……
便是在狄仁傑與婁師德先前往太原籌措糧草,後相繼前往朔方與靈州一帶時,李清月統帥的第一批大唐府兵終於在陳倉完成了最後的人手調度,而後進軍隴右。
不過,再如何調兵緊迫,行軍迅速,等越過蘭州、鄯州,抵達位處大唐與吐谷渾分界的日月山口之時,也已進了二月。
當然,二月的藏原之上仍是一派寒冬肅殺之象。
相繼更換上棉衣的大唐兵卒在主帥的帶領下,站到了這片仍有積雪覆蓋的土地上。
“安定,你看那兒!”李清月剛與幾位副將交流完畢軍隊越境的速度,便見李素筠策馬而來,朝著其中一個方向指去。
她撥轉馬頭,循聲望去,就見正有一列騎兵朝著她們所在的方向行來。
為首之人,在這騎兵漸近、風雪退避之間,很快就已能被她看清相貌。
“弘化姑母!”李清月面色一喜,當即一夾馬腹迎了上去。
當她行到近前的時候,就見弘化公主面上因故人重逢而產生的驚喜之色,一點也不比她少。
兩人各自下馬相會時,弘化公主更是一點都不掩飾著自己的快慰,一把攬住了李清月的肩膀。
“早前收到大唐意欲支援的消息之時,我就心安了不少,獲知是你擔任主帥,我更沒那麽擔憂了。聽聞你方兵馬抵達鄯州,我趕忙前來此地,正好趕上了迎接。”
李清月朝著她回以一笑。
也不知是不是因這幾年間不必因吐谷渾隨時有可能遭逢滅國之禍而擔憂,又或者是沒了慕容諾曷缽這個拖後腿的吐谷渾國主,弘化公主的氣色看起來還更好了些,以至於這六七年的時光好像並沒有在她的臉上留下多少痕跡。
“客套的話我就不同姑母說了,眼下吐蕃那邊的動靜如何?”
提起正事,弘化公主臉上的笑容也收起了幾分,“此前窺探到的吐蕃調兵動向一點沒錯,可能規模比起早前查探到的還要更大一些,負責領兵的,也確實是祿東讚的兒子欽陵讚卓。”
“我與裴將軍都猜,他應當就是想要在開春之前進攻吐谷渾,所以在一月中旬,已將兵力囤積在悉諾羅驛一帶。”
“這裏的當地牧民有加入吐蕃軍隊嗎?”李清月問。
悉諾羅驛這個地方,在文成公主寫下的吐蕃圖志中有記載。
三十多年前,正值開拓進取之時的松讚幹布越過唐古拉山口,親征蘇毗羌國,將彼時有三萬戶十五萬人的蘇毗國納入了掌控之中,幾乎將吐蕃的人口翻了個倍。這一戰,也被稱為孫波之戰。
孫波如,就在隨後成為了衛藏四如之外的第五如。
“應該有兵力補充或者是軍資補充,但此地已深入藏原太多,我們不敢走得太近。”弘化公主有些惋惜,“此前能查探吐蕃調兵,還是因為並未正式進入戰備狀態,現在卻……”
越過唐古拉山脈後,順著牦牛河而行,便能抵達吐蕃與吐谷渾交界之地。
所以,就算距離邊界還有不短的路程,欽陵讚卓也絕不會再給敵方以太多窺探實力的機會了。
弘化公主的語氣又忽然輕快了幾分,“不過就算是欽陵讚卓應該也料想不到,唐軍的馳援居然會來得這麽快,甚至比他還要先抵達。既是如此的話,我看我們可以先考慮要如何在半道上給他們一個驚喜,打斷他們出征的氣勢了。”
吐蕃此次出征的兵馬人數實在是太多了,以他們慣常表現出的作戰習性,後方驅策牛馬作為軍糧的牧民必定不在少數。
如今先決優勢既然在她們這一邊,何妨嘗試一番將吐蕃打散成兩半,總比要面對這十餘萬之眾的大肆來襲,容易應付得多。
但李清月卻在回頭朝著同行士卒逡巡一圈後,向弘化公主搖了搖頭,“不,我不打算在半道再來一次積石山之戰的重演。在出發之前和沿途,我與涼國公以及文成姑母預演了數次,倘若我是欽陵讚卓會先選擇何處著手,最後的結果不是柏海就是烏海。”
弘化點頭,“不錯,他有兵力優勢,最好的選擇就是搶斷軍事要道。”
李清月唇角微動,似有一抹算計的笑容掛在嘴邊:“那就——先讓他紮營吧。”
把營地紮得堅固一點也無妨!
這一次,她要換一種交手的方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