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143章
群臣集議將至啊……
這僧侶拜君, 絕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
起碼在有記載以來的歷史上都不是。
東晉的中書監庾冰希望以此事振奮朝堂,但還沒等將其擴大戰局到僧侶之中,就已先遭到了同僚何充的反對, 兩方一番辯駁,讓這個計劃被迫擱置。
到了東晉末年,桓玄發起沙門禮敬王者之事, 卻因其在一年之後成功篡位,建立桓楚, 重新下詔將僧侶敬拜禮節廢除。顯然在其中做出了交易與妥協。
南朝劉宋也曾經試圖做成這件事,但在廢帝劉子業即位後, 就將其重新撤回, 因為無法壓制住僧侶抗衡之心。
隋煬帝在此事上的嘗試直接遭到了佛教的一致抵抗,並未能夠推行。
到了唐太宗之時,敕令僧侶致敬父母而非君王, 甚至也只是維系了兩年。
但太宗昔年遠征高麗未能得手的情況,在方今天子在位期間終於得到了改變, 百濟、高麗相繼滅國,歸入大唐統轄之地——
李治也迫切地希望能在另一件未成之事上有所改變!
正因為前朝天子沒能辦成, 當他能打破僧侶傳統,扭轉這一規定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他以帝王身份所得到的讚譽也能超過在他之前的幾位。
而要許敬宗看來,皇後也意圖推進這件事情, 並不只是因為打從廢王立武、扳倒長孫無忌以來, 她就始終和陛下站在同一利益立場上。
也或許並不只是因為陛下病弱體虛, 亟需以此法彰顯威儀,借此讓籌辦此事的皇後在前朝有更多的話語權。
還因為……這個僧侶致拜君親之中的“君”, 並不只是指代的李治這位天子,也包括了皇後以及皇太子。
這是在禮法與宗教雙重層面上的地位擡升。
一步步看著皇後從武昭儀到今日的地位,真是讓人不知道該當說是唏噓,還是該當說是敬佩。
但想想當年還是陛下借著武後之口告知他該當如何去做,等同於他還欠著皇後一份人情,他也該當知道自己當下應如何辦事。
不,這應該不僅僅是因為人情的緣故。
陛下病弱,太子年少,皇後不得不先走上前臺來,本就是時局必然。而相比於已被流放的李忠,被丟到許地的李素節,完全沒有存在感的李孝與李上金,大唐的未來到底由誰繼承,本就是很明顯的事情。
他這位“太子賓客”該當有什麽表現,本就不必多說。
“按照皇後殿下所倡議的那樣,集議之事會在中臺都堂舉辦。與會之人的名單以及相應的票決之物都已盡數就位。”
“勞煩右相了。”武媚娘朝著許敬宗頷首致意。
確實是挺勞煩他的。
按說許敬宗的年齡也不算小了,實在不應該像是近日這般籌備文稿和與會官員名錄,接連有陣子沒能好好休息。
可惜眼下能擔起重責的人不多,能得到她信任的人更不多,官位最高的也就是一個許敬宗了。
諸位宰相之中,任雅相病逝於遼東,去年十一月裏,還未改名的門下省侍中辛茂將病逝。
剩下的人裏倒是還有個能算關系親近些的,就是那左相許圉師。
他在去年九月裏就得到過皇後親登府邸的問候,又在今年被選為次子李賢的老師。
但相比於早年間有過“患難交情”的許敬宗,若真有要事去辦,皇後大概還是更屬意於交托給後者。
更何況,明顯對於她掌權持有反對意見的上官儀,此時是以西臺侍郎的身份擔任同東西臺三品,也就是宰相之一,正好上面壓著個上司許敬宗。
這道最開始由上官儀起草的詔令,自然是由許敬宗再過一遍手更好。
在要事當頭的時候,陛下顯然是不會介意於這一點的。
他現在還在為另外一件事情頭疼呢。
就在阿菟從遼東送回來的封地邊界框定奏表送回來不久,鄭仁泰和薛仁貴也從西域戰場被調回。
雖然鐵勒九姓的叛亂已成功平息,抵達西域坐鎮伊麗道的幾位將軍也已經將損兵折將的餘波給鎮壓了下去,唐軍在西部戰線上依然是整體占優的狀態,但朝中禦史的一封彈劾奏表,還是一點不出意外地被送到了李治的面前。
這位司憲大夫楊德裔不知道陛下今年還有那等大事安排,所以在這封彈劾奏表中,不是一般地敢說。
他控訴鄭仁泰為主帥,先是誅殺已經降服的士卒,又在追逐逃亡俘虜之時,不知道撫恤士卒、計算軍資軍糧,以至於骸骨遍野,甲兵滯留於荒原,資助了隨後清理戰場的敵寇。
這一段話,最後以一句萬分沈痛的“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之喪敗者”收尾。
而後,他又控訴薛仁貴不僅沒能勸阻主帥出兵,還不遵軍紀劫掠鐵勒各部,哪怕有先破鐵勒之功,也絕不能對他有何種封賞,反而應當將他和鄭仁泰全部交付有司,嚴格論罪。
薛仁貴的情況其實好說,在鐵勒部落已被平定的事實面前,將軍功過相抵,無損於大唐的聲名和李治這位天子的威嚴。
但鄭仁泰就不一樣了。那畢竟是先帝在玄武門之變時候的舊臣!
這封彈劾被陛下暫時扣押了下來,與有司商討如何將此事的影響再降低些。
這讓本就身體不適的陛下越發沒了心情管皇後這頭。
他所做的,只是在皇後告知籌辦事宜已盡數達成後,先後頒布了兩條聖旨,其餘的事情便交給皇後來推動了。
------
龍朔二年的四月尾聲,兩道聖旨砸在了本已平靜下來的長安城中。
一條是面向天下人的,一條則是面向朝堂官員的。
這兩條聖旨的內容並不相同。
前者中寫道:現在民間經常有父母剛剛亡故就直接繼續嫁娶之事的行為,時間久了就大家都覺得習以為常了。還有些送葬的儀式上,比起悲痛,更多的還是一並歡飲,個個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去,根本不像是個葬禮。寒食節也是如此,寒食掃墓原本應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卻只見到眾人對坐舉辦歡慶之事,一點為先祖悲傷的樣子都看不出來。
這種種言行根本不該當在大唐這個禮儀之邦出現,有損唐人風氣,應當予以禁止。②
這一段話,乍看起來和僧侶沒什麽關系,因為這訴求端正的其實是世俗的風氣,是在向民間重申孝道。
但仔細看去,又分明是對隨後之事的鋪墊。
若是百姓該當盡孝,也是世俗倫常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僧侶是不是也該當遵守呢?
若是僧侶也需要遵守的話,在天子大過父母的君臣之義面前,叩拜天子好像也是一條應該被推行到僧侶之中的法令。
但聖旨下達得相當體面,只提到了對民間風氣的規範,並未強行讓僧侶改變自己的做事之法,而是以隨後面向朝堂官員的千人集議詔令,隱約透露出了天子的意圖。
【君親之義,在三之訓為重;愛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朕稟天經以揚孝,資地義而宣禮。】③
正是因為這樣的緣由,出於宣揚孝道和禮法的需求,希望能夠變更習俗,讓道士、僧尼都對陛下、皇後、皇太子以及道僧各自的父母叩拜。
但陛下也擔心此舉是破壞了慣例以來的規矩,故而將其交托給有司商榷研討,以朝臣集議的方式舉辦。
這一次朝臣集議,甚至並不僅僅是讓當朝官員參與。
除卻關中的九品以上文武官員,就連周邊郡縣長官也被一並邀請到來,與會之人竟是涵蓋了能在五月十五之前準時趕到的所有入流官員。
足足有千人之數!
可很顯然,對於多年間得到優厚且特殊待遇的僧侶來說,哪怕此事也僅僅是要以集議的形式舉辦商討,也等同於是天子又要對僧人的特權進行限制。
是對他們的打壓。
一時之間僧侶之中炸開了鍋。
“陛下下達這樣的詔令,甚至不打算讓身在洛陽翻譯經文的玄奘法師還朝一並參與商討,明擺著是打算如同當年的跳過道僧格一般,繼續遏制我佛宗發展!我等絕不能對此坐視不管!”
道琛擡了擡眼皮,發覺說話之人乃是大慈恩寺的沙門靈會。
聽說自從玄奘法師移居洛陽後,大慈恩寺基本就由他來主持。
比起窺基這些沈浸於佛道經義,跟隨玄奘法師進學之人,靈會顯然要對提升佛宗在大唐的地位更感興趣,這才在那份下令百官集議的聖旨到來之時,快速召集起了一批卓有名望的僧人。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他這個剛剛當上西明寺住持的百濟高僧。
還有大莊嚴寺的威秀、弘福寺會隱等人,也都在席間。
靈會隨後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讓在場的三百多名僧人仿佛已見到了李唐尊道滅佛的未來,各自群情激憤地想要合力上書,參與到這次集議之中,利用佛門輿論將這條詔令給逼退回去。
道琛想了想在他前來此地之前皇後對他做出的叮囑,在眾人稍稍平息情緒的空當中忽然開口:“諸位,可否聽我一言啊。”
他的大唐官話說得不差,只是還有些境外口音,也讓這些人當即意識到了他的身份,在朝著他看來之時的目光難免有些微妙。
西明寺住持選拔,他們沒敗給相熟的同僚,反而敗在了這個外來者的手中,總還是讓人有些不甘心的。
何況道琛能夠上位,與大唐對百濟的安撫不無關系,明顯是有陛下授意的意思。
以至於道琛這一開頭,靈會法師都有些神情僵硬。
要不是因為道琛地位不低,他是當真不想邀請對方前來與會,生怕他說出什麽反對的話來。
哪知道,道琛卻是問出了一個很實在的問題,“倘若舉辦此事之人說,此事乃是陛下詔令俗官詳談商議,並未涉及我等,等到商談結束再讓我等發表言論,該當如何?”
這些僧人已抱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看待此事,便只覺陛下召集百官議會或許也只是走個過場,若是他們缺席於此事,縱然各自都有些交好的朝臣,在集議結果已下的情況下,他們恐怕沒法反擊了。
那麽只許俗官參與的與會限制,對他們來說確實要命。
道琛環顧了一周,說道:“我等意圖參會之事,還是由我來提吧。”
他雖然沒將理由說出,但在場眾人裏大多都是佛教高層,怎麽會聽不出他的意思。
他因百濟的緣故拿到了西明寺住持的位置,也同樣是因出身百濟的緣故,在身上還有著一番特殊的政治影響力。
哪怕此次集議是由皇後、中書省以及禮部一並舉辦,以道琛為首發表訴求,總是要讓朝廷顧忌一二的。
事實上也確是如此。
當道琛一番據理力爭後,與他交涉此事的隴西王李博乂雖然沒同意僧侶也能當庭發表意見,卻也準許了這三百多名僧人旁聽。
“多謝你了。”靈會深覺自己此前對於道琛有所誤解,在踏入這中臺都堂之時,便走到了道琛的身邊朝著他道了一聲謝。
卻見道琛還是緊繃著面色,看起來一番威嚴之態,“你別高興得太早了,現在只是能聽此地的進展如何,還不到我們放松的時候。”
他當先在後方的聽眾席位中落座,口頌了一聲佛號。
靈會連忙朝著他投來了敬佩一眼,收起了臉上的喜色,也隨即坐了下來。
但剛剛坐下,他就發覺在這場地之中的布置有些怪異。
在這中臺都堂的前方,展開著一張偌大的李唐疆域圖,將那永徽元年到龍朔二年的疆土拓展呈現在其上。
雖說此物擺在中書省的地方,也只像是在表現唐人自信,也與公務相關,可放在這樣一個場合,便像是天然有一件威懾之物擺放在面前,讓人心神下意識地緊繃了起來。
而在最前方的桌案之上,擺放著一個正面為白水晶片組成的箱子。
此物和佛寺之中投註香火錢的功德箱有些相似,但這其中到底有什麽物事,都能讓人清楚地看到。
靈會當即將視線放到了前排參會官員的桌案上,見他們的面前都有一張白紙。
“可否去借閱一張過來看看?”道琛皺著眉頭朝靈會發問。
不錯,是該看看情況!靈會當即起身,向著前頭做出了示意。
見是大慈恩寺的負責人有此要求,落座後排的小官猶豫了一瞬,還是將其遞交到了靈會的手中。
他驚奇地發現,在這張白紙上僅有書寫拜、不拜、兩可的選擇,並無其他多餘言論書寫之地。
倒是在邊角可以寫上官名和人名。
但此處有一片封膠之物,可以讓人隨時將其蓋上,粘合之後除非用力撕扯,無法看到投票之人的身份。
靈會頓時恍然。
這分明是一出——不記名的投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群臣集議將至啊……
這僧侶拜君, 絕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情。
起碼在有記載以來的歷史上都不是。
東晉的中書監庾冰希望以此事振奮朝堂,但還沒等將其擴大戰局到僧侶之中,就已先遭到了同僚何充的反對, 兩方一番辯駁,讓這個計劃被迫擱置。
到了東晉末年,桓玄發起沙門禮敬王者之事, 卻因其在一年之後成功篡位,建立桓楚, 重新下詔將僧侶敬拜禮節廢除。顯然在其中做出了交易與妥協。
南朝劉宋也曾經試圖做成這件事,但在廢帝劉子業即位後, 就將其重新撤回, 因為無法壓制住僧侶抗衡之心。
隋煬帝在此事上的嘗試直接遭到了佛教的一致抵抗,並未能夠推行。
到了唐太宗之時,敕令僧侶致敬父母而非君王, 甚至也只是維系了兩年。
但太宗昔年遠征高麗未能得手的情況,在方今天子在位期間終於得到了改變, 百濟、高麗相繼滅國,歸入大唐統轄之地——
李治也迫切地希望能在另一件未成之事上有所改變!
正因為前朝天子沒能辦成, 當他能打破僧侶傳統,扭轉這一規定的時候,在某種意義上,他以帝王身份所得到的讚譽也能超過在他之前的幾位。
而要許敬宗看來,皇後也意圖推進這件事情, 並不只是因為打從廢王立武、扳倒長孫無忌以來, 她就始終和陛下站在同一利益立場上。
也或許並不只是因為陛下病弱體虛, 亟需以此法彰顯威儀,借此讓籌辦此事的皇後在前朝有更多的話語權。
還因為……這個僧侶致拜君親之中的“君”, 並不只是指代的李治這位天子,也包括了皇後以及皇太子。
這是在禮法與宗教雙重層面上的地位擡升。
一步步看著皇後從武昭儀到今日的地位,真是讓人不知道該當說是唏噓,還是該當說是敬佩。
但想想當年還是陛下借著武後之口告知他該當如何去做,等同於他還欠著皇後一份人情,他也該當知道自己當下應如何辦事。
不,這應該不僅僅是因為人情的緣故。
陛下病弱,太子年少,皇後不得不先走上前臺來,本就是時局必然。而相比於已被流放的李忠,被丟到許地的李素節,完全沒有存在感的李孝與李上金,大唐的未來到底由誰繼承,本就是很明顯的事情。
他這位“太子賓客”該當有什麽表現,本就不必多說。
“按照皇後殿下所倡議的那樣,集議之事會在中臺都堂舉辦。與會之人的名單以及相應的票決之物都已盡數就位。”
“勞煩右相了。”武媚娘朝著許敬宗頷首致意。
確實是挺勞煩他的。
按說許敬宗的年齡也不算小了,實在不應該像是近日這般籌備文稿和與會官員名錄,接連有陣子沒能好好休息。
可惜眼下能擔起重責的人不多,能得到她信任的人更不多,官位最高的也就是一個許敬宗了。
諸位宰相之中,任雅相病逝於遼東,去年十一月裏,還未改名的門下省侍中辛茂將病逝。
剩下的人裏倒是還有個能算關系親近些的,就是那左相許圉師。
他在去年九月裏就得到過皇後親登府邸的問候,又在今年被選為次子李賢的老師。
但相比於早年間有過“患難交情”的許敬宗,若真有要事去辦,皇後大概還是更屬意於交托給後者。
更何況,明顯對於她掌權持有反對意見的上官儀,此時是以西臺侍郎的身份擔任同東西臺三品,也就是宰相之一,正好上面壓著個上司許敬宗。
這道最開始由上官儀起草的詔令,自然是由許敬宗再過一遍手更好。
在要事當頭的時候,陛下顯然是不會介意於這一點的。
他現在還在為另外一件事情頭疼呢。
就在阿菟從遼東送回來的封地邊界框定奏表送回來不久,鄭仁泰和薛仁貴也從西域戰場被調回。
雖然鐵勒九姓的叛亂已成功平息,抵達西域坐鎮伊麗道的幾位將軍也已經將損兵折將的餘波給鎮壓了下去,唐軍在西部戰線上依然是整體占優的狀態,但朝中禦史的一封彈劾奏表,還是一點不出意外地被送到了李治的面前。
這位司憲大夫楊德裔不知道陛下今年還有那等大事安排,所以在這封彈劾奏表中,不是一般地敢說。
他控訴鄭仁泰為主帥,先是誅殺已經降服的士卒,又在追逐逃亡俘虜之時,不知道撫恤士卒、計算軍資軍糧,以至於骸骨遍野,甲兵滯留於荒原,資助了隨後清理戰場的敵寇。
這一段話,最後以一句萬分沈痛的“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之喪敗者”收尾。
而後,他又控訴薛仁貴不僅沒能勸阻主帥出兵,還不遵軍紀劫掠鐵勒各部,哪怕有先破鐵勒之功,也絕不能對他有何種封賞,反而應當將他和鄭仁泰全部交付有司,嚴格論罪。
薛仁貴的情況其實好說,在鐵勒部落已被平定的事實面前,將軍功過相抵,無損於大唐的聲名和李治這位天子的威嚴。
但鄭仁泰就不一樣了。那畢竟是先帝在玄武門之變時候的舊臣!
這封彈劾被陛下暫時扣押了下來,與有司商討如何將此事的影響再降低些。
這讓本就身體不適的陛下越發沒了心情管皇後這頭。
他所做的,只是在皇後告知籌辦事宜已盡數達成後,先後頒布了兩條聖旨,其餘的事情便交給皇後來推動了。
------
龍朔二年的四月尾聲,兩道聖旨砸在了本已平靜下來的長安城中。
一條是面向天下人的,一條則是面向朝堂官員的。
這兩條聖旨的內容並不相同。
前者中寫道:現在民間經常有父母剛剛亡故就直接繼續嫁娶之事的行為,時間久了就大家都覺得習以為常了。還有些送葬的儀式上,比起悲痛,更多的還是一並歡飲,個個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去,根本不像是個葬禮。寒食節也是如此,寒食掃墓原本應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卻只見到眾人對坐舉辦歡慶之事,一點為先祖悲傷的樣子都看不出來。
這種種言行根本不該當在大唐這個禮儀之邦出現,有損唐人風氣,應當予以禁止。②
這一段話,乍看起來和僧侶沒什麽關系,因為這訴求端正的其實是世俗的風氣,是在向民間重申孝道。
但仔細看去,又分明是對隨後之事的鋪墊。
若是百姓該當盡孝,也是世俗倫常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僧侶是不是也該當遵守呢?
若是僧侶也需要遵守的話,在天子大過父母的君臣之義面前,叩拜天子好像也是一條應該被推行到僧侶之中的法令。
但聖旨下達得相當體面,只提到了對民間風氣的規範,並未強行讓僧侶改變自己的做事之法,而是以隨後面向朝堂官員的千人集議詔令,隱約透露出了天子的意圖。
【君親之義,在三之訓為重;愛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朕稟天經以揚孝,資地義而宣禮。】③
正是因為這樣的緣由,出於宣揚孝道和禮法的需求,希望能夠變更習俗,讓道士、僧尼都對陛下、皇後、皇太子以及道僧各自的父母叩拜。
但陛下也擔心此舉是破壞了慣例以來的規矩,故而將其交托給有司商榷研討,以朝臣集議的方式舉辦。
這一次朝臣集議,甚至並不僅僅是讓當朝官員參與。
除卻關中的九品以上文武官員,就連周邊郡縣長官也被一並邀請到來,與會之人竟是涵蓋了能在五月十五之前準時趕到的所有入流官員。
足足有千人之數!
可很顯然,對於多年間得到優厚且特殊待遇的僧侶來說,哪怕此事也僅僅是要以集議的形式舉辦商討,也等同於是天子又要對僧人的特權進行限制。
是對他們的打壓。
一時之間僧侶之中炸開了鍋。
“陛下下達這樣的詔令,甚至不打算讓身在洛陽翻譯經文的玄奘法師還朝一並參與商討,明擺著是打算如同當年的跳過道僧格一般,繼續遏制我佛宗發展!我等絕不能對此坐視不管!”
道琛擡了擡眼皮,發覺說話之人乃是大慈恩寺的沙門靈會。
聽說自從玄奘法師移居洛陽後,大慈恩寺基本就由他來主持。
比起窺基這些沈浸於佛道經義,跟隨玄奘法師進學之人,靈會顯然要對提升佛宗在大唐的地位更感興趣,這才在那份下令百官集議的聖旨到來之時,快速召集起了一批卓有名望的僧人。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他這個剛剛當上西明寺住持的百濟高僧。
還有大莊嚴寺的威秀、弘福寺會隱等人,也都在席間。
靈會隨後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讓在場的三百多名僧人仿佛已見到了李唐尊道滅佛的未來,各自群情激憤地想要合力上書,參與到這次集議之中,利用佛門輿論將這條詔令給逼退回去。
道琛想了想在他前來此地之前皇後對他做出的叮囑,在眾人稍稍平息情緒的空當中忽然開口:“諸位,可否聽我一言啊。”
他的大唐官話說得不差,只是還有些境外口音,也讓這些人當即意識到了他的身份,在朝著他看來之時的目光難免有些微妙。
西明寺住持選拔,他們沒敗給相熟的同僚,反而敗在了這個外來者的手中,總還是讓人有些不甘心的。
何況道琛能夠上位,與大唐對百濟的安撫不無關系,明顯是有陛下授意的意思。
以至於道琛這一開頭,靈會法師都有些神情僵硬。
要不是因為道琛地位不低,他是當真不想邀請對方前來與會,生怕他說出什麽反對的話來。
哪知道,道琛卻是問出了一個很實在的問題,“倘若舉辦此事之人說,此事乃是陛下詔令俗官詳談商議,並未涉及我等,等到商談結束再讓我等發表言論,該當如何?”
這些僧人已抱著先入為主的觀念看待此事,便只覺陛下召集百官議會或許也只是走個過場,若是他們缺席於此事,縱然各自都有些交好的朝臣,在集議結果已下的情況下,他們恐怕沒法反擊了。
那麽只許俗官參與的與會限制,對他們來說確實要命。
道琛環顧了一周,說道:“我等意圖參會之事,還是由我來提吧。”
他雖然沒將理由說出,但在場眾人裏大多都是佛教高層,怎麽會聽不出他的意思。
他因百濟的緣故拿到了西明寺住持的位置,也同樣是因出身百濟的緣故,在身上還有著一番特殊的政治影響力。
哪怕此次集議是由皇後、中書省以及禮部一並舉辦,以道琛為首發表訴求,總是要讓朝廷顧忌一二的。
事實上也確是如此。
當道琛一番據理力爭後,與他交涉此事的隴西王李博乂雖然沒同意僧侶也能當庭發表意見,卻也準許了這三百多名僧人旁聽。
“多謝你了。”靈會深覺自己此前對於道琛有所誤解,在踏入這中臺都堂之時,便走到了道琛的身邊朝著他道了一聲謝。
卻見道琛還是緊繃著面色,看起來一番威嚴之態,“你別高興得太早了,現在只是能聽此地的進展如何,還不到我們放松的時候。”
他當先在後方的聽眾席位中落座,口頌了一聲佛號。
靈會連忙朝著他投來了敬佩一眼,收起了臉上的喜色,也隨即坐了下來。
但剛剛坐下,他就發覺在這場地之中的布置有些怪異。
在這中臺都堂的前方,展開著一張偌大的李唐疆域圖,將那永徽元年到龍朔二年的疆土拓展呈現在其上。
雖說此物擺在中書省的地方,也只像是在表現唐人自信,也與公務相關,可放在這樣一個場合,便像是天然有一件威懾之物擺放在面前,讓人心神下意識地緊繃了起來。
而在最前方的桌案之上,擺放著一個正面為白水晶片組成的箱子。
此物和佛寺之中投註香火錢的功德箱有些相似,但這其中到底有什麽物事,都能讓人清楚地看到。
靈會當即將視線放到了前排參會官員的桌案上,見他們的面前都有一張白紙。
“可否去借閱一張過來看看?”道琛皺著眉頭朝靈會發問。
不錯,是該看看情況!靈會當即起身,向著前頭做出了示意。
見是大慈恩寺的負責人有此要求,落座後排的小官猶豫了一瞬,還是將其遞交到了靈會的手中。
他驚奇地發現,在這張白紙上僅有書寫拜、不拜、兩可的選擇,並無其他多餘言論書寫之地。
倒是在邊角可以寫上官名和人名。
但此處有一片封膠之物,可以讓人隨時將其蓋上,粘合之後除非用力撕扯,無法看到投票之人的身份。
靈會頓時恍然。
這分明是一出——不記名的投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