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124章
生辰重禮?
再如何重禮, 那歸根到底也只是在賞賜層面上的東西,至多不過是譬如加食邑戶數而已。
比起此前等同於在談論朝政要務的情況,可說是大為不同。
李治的神情中不免少了幾分壓力, 答道:“就算媚娘不說,此事我也記得。”
不過,隨同那份軍情而來的還有阿菟的一封信。
在信中除了照例問候父母雙親之外, 還說道:若是阿耶準允他們班師,在途經河南道的時候希望能給她幾日的時間, 對這些同行士卒的軍功進行一番確認。
李治看到這句就道:“不知道經過這樣的一番耽擱,她還能不能趕上過年。”
武媚娘接道:“但對阿菟來說, 有始有終才更重要, 我也希望她有這樣的品性。”
在她自立政殿折返回到延嘉殿後,她看著另外單獨的一封信又忍不住彎起了唇角。
她何止是因為女兒才華縱橫卻又胸襟廣闊而覺驕傲,更因為她這一份常人難以企及的戰功!
陛下會因不知該當如何封賞這樣的功勞而覺頭疼, 她卻不必。
沒人要求皇後不能為女兒征戰立功而高興。
她一面覺得女兒總以這樣的方式涉險而覺憂慮,一面又何嘗不感到榮幸, 她有一個何其出色的孩子!
上一次的熊津大都督之事,她便已經意識到, 女兒能拿出這樣的成績是在昭告世人,有些事情不過是此前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做,而非女子做不到。
那麽這一次,她也合該為女兒再多爭取到一點利益!
她也絕不願意看到,這場滅國之戰會是女兒表現她能力的曇花一現機會。
更希望, 這僅僅是一個開端而已。
她展開了那封阿菟直接寫給她和李治兩個人的信。
顯然女兒很清楚, 反正她將要回返長安了, 沒必要還在信中對於母親的那番情緒剖白做出回應,真有體己話也可以等到回來再說, 所以在這封信裏,她的表現更像是個尋常的女兒。
她說,在高麗和百濟故地找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紀念品,到時候一定帶回給阿耶阿娘做個紀念。
那裏面不僅僅是本地的工藝品,還有些其他的東西。
比如說,百濟的庫房裏還有不少來自南梁和隋朝的物件。
高麗那就更有意思了。
別看他們還在和大唐僵持,地方也小,居然一度經由突厥商路,自域外抵達西域昭武各國,向此地出使後得到了國王的接見,裏面有幾件藏品便是紀念這出會面的。
她覺得有些意思,決定將其帶回。①
可要武媚娘看來,這與其說是有意思,還不如說是要保留一個敲打西域各國的“罪證”。
奈何她將話說出來的語氣實在可愛,這才讓人暫時忽略掉了其中的政治含義。
仿佛可以想象出一個身著盔甲的小姑娘,隔著大海遠遠舉著戰利品展示給爹娘看,顯擺自己這趟“離家出走”的重要收獲。
“還是欠打……”
武媚娘好笑地將這封信折好,放進了妝匣的底層,和她之前送回來的信放在了一起。
明明按照數量來說也沒有幾封,可不知道為何她就是有種直覺,這種東西恐怕遲早要將這裏塞滿。
她剛想到這裏,就見桑寧疾步走了進來。
武媚娘擡眸問道:“陛下是不是請人進宮了?”
桑寧行到她身邊,低聲回道:“正是,負責備車備馬的那邊說,英國公被召請入宮見駕。”
“果然。”武媚娘笑了笑,一點都不意外會聽到這個消息。
李治這位陛下啊……
他聰明就聰明在,一來記性很好,二來會分辨對自己有利的消息。
所以當她有意在陛下面前提到英國公與邢國公的時候,自然不只是在說,自己那句給女兒封王的戲言並不具備給陛下的參考價值,也是在慫恿陛下向英國公請教。
在李治早已確定了英國公李勣不是第二個長孫無忌,也對他絕無二心後,他應當並不會介意於將他自己拿捏不定的問題拋給英國公來回答。
就比如說,要如何給女兒封賞這樣的問題。
但李治的突然召請游園,卻真是嚇了英國公一跳。
這寒冬臘月的天氣,哪裏是適合游園的!
何況李勣又不是不知道,李治的身體自打顯慶五年的十月開始就相當糟糕,根本不能隨便這麽造作。
要不是李治似乎執意想要在園中走走,以這種更為散漫的方式閑談,李勣自覺自己的手勁還是不差的,應該能把陛下拽進屋去避風。
但還沒等他將這個想法給付諸行動,就聽到李治在走出了一段路後說道:“算起來,也許久沒和英國公以這種方式談天了。”
李勣連忙跟上了他的腳步,試探性地開口,“陛下是不是有什麽煩心事?”
若非如此的話,其實可以換個春暖花開的時節再散步。
那起碼還能賞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看的是滿園大半的禿枝。
更冷了……
“煩心事?”李治笑了一聲,“我要是現在跟人說我有煩心事,別人怕是要覺得我有病!高麗滅國,李唐東征功臣即將回返,我何事可憂!”
驟然聽到這個消息,李勣還險些沒反應過來。
可在意識到李治話中說了什麽的時候,他當即驚喜不已地開口:“邢國公贏了?”
要不是李勣的年紀比起蘇定方還大,這兩年間的身體又大不如前,這征討高麗一戰,他也是想參與的。
貞觀十八年太宗皇帝親征高麗之時,他擔任的就是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的位置,攻破了高麗所占據的蓋牟、白崖等城,又在駐蹕山大戰中立下了功勞,為他的其中一個兒子爭到了郡公的封號。
他當然想去完成那場沒能達成最終目標的戰爭。
他也很難不為旁人達成了此戰的勝利而覺欣喜。
若說陛下此前用七年的時間平定西突厥之亂,更像是在抹消太宗皇帝過世之後的種種動亂影響,那麽先後攻伐百濟、高麗得手,便是在實現當年太宗皇帝也沒能做到的大業。
當然,這並不僅僅是夙願而已。
能攻占遼東黑土,避免更北面的靺鞨部與高麗結盟,一步步成長到威脅中原的地步,也同樣是一出收獲。
可是,陛下為何是這樣的反應呢?
李勣的頭腦快速地轉動了起來。
這個消息還沒在朝堂上傳開,也就代表著,這可能是一條剛剛抵達長安的軍報。
若是陛下的情緒外放一些,要麽就是直接傳訊於百官這份喜訊,要麽,都可以去金甲告捷於太廟了!
而不該是找到他來吹冷風。
他的心中忽然一沈,“陛下,難道邢國公……?”
“你別想那麽多,邢國公身體還很康健,沒有一點問題。”李治連忙糾正道,“出事的是任雅相和龐孝泰,唉,這兩位將軍也算是為國捐軀了。”
李勣聞言,心中也生出了同僚過世的悲痛。
但既然不是蘇定方出事,那不至於到陛下為難的地步。
他便又問道:“陛下也應該不會為難於如何封賞邢國公,如何對待高麗的俘虜?”
“這是自然。”
李勣苦惱,“那我可真是不明白,陛下到底在擔心些什麽了。”
李治不打算讓他繼續猜下去了,而是將袖中的那封戰報抽出,交到了李勣的手中。
此前便已飄飛的落雪,已變得和緩不少。當二人恰好行過宮中常綠樹下的時候,又被遮擋住了不少。
只在英國公打開戰報的時候,有一片細小的雪花落在了戰報的第一行。
李勣恍了恍神,覺得這竟像是與這遼東戰局相互映照了,便沒將這片雪花拂去,而是繼續往下看去。
一封戰報從頭看到尾,本也不需要多長的時間。
當李勣重新擡頭的時候,他的臉上已經閃過了幾分了然。
他好像知道陛下到底在憂慮何事了。
只是他總覺得,這種事情和之前長孫無忌限制陛下權柄又不是一回事,好像沒必要讓他被單獨找談話啊……
李治示意他繼續往前走去,順口問道:“不知道英國公對此是何想法?”
李勣其實還有小一會兒沒回過神來。
讓他險些脫口而出,他只恨自己沒這個緣分,見到那海上的百艘高麗海船一並燃燒的場面,更痛心於自己居然沒能見到蛇水會師的一幕。
不過這話好像不適合在陛下面前說出。
他想了想自己這多年來的求全策略,答道:“我想問陛下幾件事。”
李治:“你說吧。”
“其一就是,遼東高麗之地雖已被攻克,但高麗地域遼闊,此地的百姓也早已習慣了由淵蓋蘇文統治,往後的動亂或許不會少,陛下要由誰來管理此地?”
沒等李治開口作答,李勣已繼續問道:“其二,百濟故地被暫時平息下了動亂,但距離大唐太遠,磨合適應大唐法令期間,難保不會再生事端,同樣不是一塊好管轄的地方。陛下是否要變更熊津大都督府的所屬權?”
“其三,新羅的金法敏以及倭國的那位中大兄皇子,都是因為大唐水師的震懾才被迫屈服的,但孫仁師的水師應該不會常駐百濟,誰能把握好這其中的實時制衡?”
“其四……”
“行了行了,你先別說這一二三四了,也別覺得將話說直白了不妥。”李治打斷了他的話,指了指天,“我都將談話的環境放在這裏了,自然是不會介意於你直言相告。”
當年李勣一度被打壓得想要告老還鄉,李治很清楚他在被逼問麻煩問題時候的想法。
所以此刻李勣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陛下的臉上透露出的,是一番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神情。
他無聲地嘆了口氣,直言答道:“若是陛下要問安定公主的情況,我只能說,這等戰功,放在將領之中該封國公了,放在皇室子弟中更是要取貴字來封親王,但我猜陛下不打算這樣做。”
以公主身份封侯,或許還有前例。封王便是實在沒有。
“但我覺得,陛下不能對其有所克扣,起碼可以給安定公主一個更為實在的戰功獎勵。”
李勣頓了頓,繼續說道:“此前她被敕封為熊津大都督的時候,朝臣反對的聲音能很快被壓制了下去,陛下是應該知道原因的。歸根到底,那是因為不僅長史出自陛下的委任,就連參軍都由陛下下旨敕封了,也就意味著,這個大都督並沒有那麽名副其實。”
他字字篤定:“可如今這份赫赫戰功擺在面前,公主應當堪配開府了。”
李治扶了扶額頭。
也不知道他這一瞬間的動作,到底是在阻擋本要落在臉上的雪花,還是因英國公的這句結論不合心意,所以避讓開他的目光。
但在最後他還是轉頭問道:“英國公就如此看好安定公主?”
自打李唐建立以來,“開府儀同三司”就已經極其罕見了,也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變成了對於有功大臣的文散官頭銜重賜。
可很顯然,從英國公口中說出的這個“開府”,絕不是一個虛名!
按照李勣方才的那番話往下推論,他分明是在說,當熊津大都督府本就位於海外的時候,在必要的情況下采取官員自行委任的方式,反而容易控制住局面。
而這個開府的權柄,非安定公主莫屬。
不過這樣一來,雖未封王,在實際意義上卻已差不多了。
要不是李勣提建議向來委婉,就按照他所問的第一條問題,李治都懷疑他還想說——
要不然把高麗也給劃進熊津大都督府算了吧。
但奇怪的是,李治下一刻聽到的卻是英國公有些果斷的回答:“陛下這話說的有些不對。”
李治投回了一個詫異的目光。
英國公他都支持公主開府了,還叫不看好安定公主?
李勣顯然看明白了陛下的疑惑,“我的意思是,與其說是我看好於安定公主,還不如說是邢國公更看好於她。”
他一邊將那份軍情戰報給還了回去,一邊說道:“我也算跟邢國公在早年間就有交情,對他的有些想法也能勉強揣度出個一二來。那麽不如我們做個設想,如果他這封戰報換一個寫法,會是什麽效果。”
李勣並沒有讓李治來猜,已自己緩緩往下說了下去,“這戰報的開頭他就該寫,他已如同陛下所期待的那樣,和安定公主這位熊津大都督南北合擊,覆滅高麗權臣淵蓋蘇文於蛇水。高麗隨之亡國。”
“只可惜在此戰之中,任雅相和龐孝泰不幸身故,但唐軍還取得了以下戰果,加上兵員消耗不多,不至於造成過大的財政壓力。”
再後面,才是那一串由蘇定方和李清月兩路打出的戰績。
李勣念完後轉頭朝著李治問道:“如果您收到的是這樣的一封戰報,您覺得這其中有謊報打壓之處嗎?”
李治搖了搖頭。
或許有,但也可以說沒有。
因為這才是常規軍報的書寫格式——先將收到戰報之人最想知道的戰事結果擺在最前面,不讓人去猜測,而後才是戰場上交戰的具體情況。
相比之下,蘇定方寫的那封……
更像是故事的描寫手法了。
“陛下是不是覺得,當邢國公寫到他們被淵蓋蘇文攔截在蛇水以北,又恰逢兩位行軍大總管病故的時候,心都先被揪起來了?”李勣嘆了口氣,“不瞞您說,我方才也是這樣想的。”
“不過若要我說的話,這可能不全是因為邢國公有惜才之心,也是因為……他在任雅相和龐孝泰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李治:“他……”
“陛下先不忙著說什麽他不會到這個地步。”李勣認真說道,“對於武將而言,就算是倒在勝利之前也絕不會是遺憾,甚至若是陛下需要有人負責統領兵馬的話,老夫如今也敢親自上陣!”
他緩緩出聲,似乎生怕李治聽漏了半個字,“將領怕的,是後繼無人啊。”
隨著地域的擴張,邊境與外族銜接的地盤也就越來越大,可此前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都已經或是戰死或是老死。
到了往後,到底要由何人來坐鎮邊陲,保護大唐平安呢?
這份有感而發的唏噓過於沈重,竟讓李治在一時之間沒敢去接。
他又已聽到英國公繼續說道:“您沒有發現,您麾下的番邦將領也越來越多了嗎?”
李治的腳步微微一頓。
“能用番邦將領不是壞事,甚至是君王有容人之量的表現,但若是番將太多,又成取禍之道了。反倒是安定公主,哪怕再出一個天生將才,她也不會走上天策上將的最後一步,而是陛下安定八方的支柱。”
英國公不帶一點停歇地說出了自己的結論,“所以我和蘇將軍的看法一致,您與其糾結於到底要不要給予重賞,還不如真將她栽培成大唐的一方主帥,作為我與邢國公等人陸續退場後的接力之人。若是一場戰事不夠的話,不如給她更多的機會。”
大唐正在用人之時,又怎能因為一些“並無前例”的理由,就錯過一個最合適的人選呢?
這句萬分懇切的話,讓李治都不由陷入了沈思。
是啊,他的番邦將領已經越來越多了。
這一點,其實早在他答覆阿菟問題的時候就想到過,只是沒想到,還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比如說西面的突厥部落中,一度參與過平定阿史那賀魯之戰的興昔亡可汗與繼往絕可汗這兩個家夥,在今年屢屢產生摩擦。
因為他們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沒以大唐將領自居,而是還在以“部落首領”的身份,希望從對方的手中攥取更多權柄!②
而這一次攻伐高麗與百濟完畢,高麗境內的降將姑且不論,百濟將領黑齒常之與沙叱相如等人,都應該要得到大唐的委任。
這顯然是又一次壯大了異族將領的隊伍。
……
又有一朵落雪掉在了李治的臉上,用冰冷的溫度將他的神思給拉扯了回來。
他伸手往前指了指,說道:“英國公隨我走完後頭的那段路吧。”
他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但李勣可以確信,自己冒險做出的這番推斷,並沒有讓陛下失望。
他原本其實還想多說一句的。
當年陛下問他能否立武昭儀為皇後,他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不必過問旁人。
如今只是要給公主重賞,論起分量來還不如封後一事大,怎麽陛下倒是變得更猶豫了。
可想想看,這說不定是因為風疾讓陛下少了一些選擇,李勣又將話給吞了回去。
總之,當他離開皇宮的時候,傳遞到皇後這裏的消息便是——
陛下和英國公執手相送,陛下的臉色也比之前看起來好些。
“這對於皇後殿下會有壞影響嗎?”桑寧問道。
武媚娘答道:“不會,不僅不會,還應當對我有利。”
對阿菟也有利!
就像蘇定方能寫出這樣一份送回朝中的戰報一般,武將在想法上往往要比文官開明得多。
所以阿菟手握這份無可挑剔的戰功,武媚娘敢賭,英國公就算不將安定往上擡一擡,也起碼不會對她做出什麽打壓。
這就給隨後她要做的事情先打了個基礎了。
然後……
在第二日的朝會之後,當那個高麗滅國的消息已被李治告知於朝中後,一個讓李治有些沒想到的人找到了他面前。
李治擡眼朝著來人看去。
大約是因為太子李弘自小就有的畏寒毛病,哪怕是在屋中他穿得還是有點過於厚實,倒是讓他稍顯瘦弱的身體看起來強壯了幾分。
李治溫聲問道:“怎麽突然想到在這個時候向阿耶問安?”
李弘恭敬地朝著他行了個禮,在得到準允坐下後問道:“此次獻俘還朝典禮,阿耶還是屬意於阿娘來辦嗎?”
“這是當然。”李治沒有猶豫。“你阿娘上次在洛陽則天門的典禮就辦得很好。”
“怎麽突然想起問這個,難道你想試試?”
李治說到這句的時候,語氣裏帶上了幾分調侃。
雖然此次迎接的將領之中有他的女兒,他也沒覺得有必要讓皇後避嫌於此事。
皇後似乎也對舉辦這等活動、舉辦親蠶禮等事樂在其中,他又何必非要將其交給旁人來辦,破壞他與皇後的關系。
不過若是太子想要上手的話,倒也不是不能嘗試一下。
李弘卻擺了擺手,“兒並無此意,只是想說,若是可以的話,能否請阿耶準允我協助阿娘辦理。”
“那我倒要聽聽你的理由了。”
李弘連忙擺出了更加正襟危坐的樣子,朝著李治說道:“此前阿耶告訴過我,我既為太子,又在阿耶的安排下有了這樣多的內外屬官,其中不乏現在或者未來的朝堂重臣,便必須令他們能夠對我心悅誠服。”
“我的本事未必要樣樣都強過他們,但最起碼我要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麽。”
見李治頷首示意他接著往下說,李弘將話說得更順了一些,“阿耶給我選定的武將陪讀契苾明,乃是郕國公契苾何力的兒子。此番還朝述職的將領之中,若論戰功,郕國公必在前列,若我能協辦此獻俘大會,令契苾明也能參與其中,觀摩其父凱旋景象,也算是一出美談了。再過數年,契苾明或許也能為阿耶征討賊寇,立下功勳。”
聽到這樣一個答案,李治沒有直接回答。
他定定地朝著李弘看了片刻,忽然笑了出來,“太子,你知道我現在最不滿意你的一點是什麽嗎?”
“啊?”李弘聽到不滿意三個字,楞在了當場。
卻見李治離席而起,行到了他的身邊,用更像是父子交談一般的方式坐了下來。
坐在了距離他更近的地方。
這才繼續朝他說道:“你是真的不擅長說謊。或者說,你一點也不擅長在我的面前說謊。”
這可不是個好習慣啊。
要知道那些朝臣之中未必人人都是一副坦蕩心腸,那麽做太子做皇帝的人,便得先學會自己騙過其他人,然後才能知道什麽人在跟自己陽奉陰違。
但很顯然,太子在這方面的火候還不太夠。
李治一把將兒子放在桌案下的手給抓了出來。
在這只手攤開在面前的時候,還能看到上頭因為抓著衣袍一角緊張而帶上的褶皺。
他又笑了一聲,“你老實說吧,別拿你的屬官當做幌子,這個想要一起協辦獻俘典禮的想法,是你自己想的還是你阿娘讓你幹的?”
李弘低著腦袋,小聲答道:“阿娘教的。”
都已經被發現了,顯然是不能有什麽隱瞞君父的行為,否則便是欺君。
李弘老老實實地交代:“她說,妹妹出外征討,一走就是半年,加上之前她也總往外跑,跟我這個做兄長的不太親近,讓我借著這個機會修補一下錯過的關系。”
“妹妹為大唐蕩平邊境叛逆,立下大功,我身為太子也合該對她持以禮遇相迎的態度。”
“……”他小心地打量了一眼李治的表情,見他並沒有露出什麽對此生氣的表情,這才松了口氣,繼續說道:“但是阿娘說,我若這樣把話說出來,也顯得太功利了一點,就讓我換個理由。”
李治真是要拿這個兒子沒轍了。
媚娘說讓他換個理由,結果他楞是換了個更功利的,還學不會讓自己把話說得理直氣壯一點。
他和媚娘到底是怎麽會有這麽一個“光風霽月”的兒子!
但他聽得出來,皇後給太子找這個差事恐怕是真心的,太子想要借此和妹妹之間拉近關系,也應當是真心的。
當他對上李弘的目光時,他也忽然想到了自己此前讓皇後所出子女單獨排序的想法。
那原本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守望相助的。
太子這樣的性情也未必就是壞事,若是天下安定,四方威服,居中掌權之人可以是仁善待民的君主。
只是,他還需要很多個不會背叛於他,也不會試圖奪走他權力的幫手。
皇後對於太子來說顯然是一個。
當安定已手握滅國戰績的時候,是不是也該算一個呢?
他沈吟了一霎,朝著李弘問道:“你覺得,你妹妹打出了這樣的戰績,該當如何獎勵封賞於她?”
李弘幾乎不加考慮地便答道:“妹妹既比兩位弟弟年長,又比他們對大唐做出的貢獻卓著,總不該比他們的官職低!”
李治摸了摸李弘的腦袋,“那你就不怕,你妹妹來跟你搶屬官?”
李弘搖了搖頭,一本正經地答話:“阿耶之前同我說過的,除了做陛下的臣子之外,就屬太子府的官員地位最高了,為何您會覺得,妹妹會搶到我的頭上?”
這話說的語氣裏其實少了幾分王道霸氣,但要李治看來,答案是沒錯的。
東宮官員之中,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都是從一品的官職,而開府儀同三司,也僅僅是與之齊平的文散官從一品而已。
就算東宮之中的這三個官員位置大多虛設,可瞧瞧吧,太子屬官之中,就連太子賓客都是正三品的官職,足可見其地位斐然。
又哪怕,李唐已先後有兩任太子沒能成功坐上天子的寶座,也並不影響眾人依然覺得,李弘的太子府是個好去處。
李治被李弘這句“童言無忌”說得有些啞然,當即應道:“你說得不錯!你阿娘說的也沒錯,此次典禮就由你協助皇後辦理。”
李弘一聲歡呼,又在意識到了父親的註視後,輕咳了一聲,重新端正了神色。
在他告辭離去的時候,望見他這個小大人一般的背影,李治好笑地搖了搖頭。
別看太子的名頭響亮,弘兒還只是個孩子啊。
等等!
比他還小一歲半的阿菟,又如何不是一個孩子呢?
那他何必非要用那些大人的規則去揣度她的想法,竟先讓自己作繭自縛了。
“開府……嗎?”
李治將這兩個字在嘴邊低聲念叨了幾遍,伸手取來了謄寫詔書的絹帛擺在面前。
“那就開府吧!”
他倒要看看,這座真正拿到開府權柄的熊津大都督府,在女兒的手中到底能否穩鎮邊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生辰重禮?
再如何重禮, 那歸根到底也只是在賞賜層面上的東西,至多不過是譬如加食邑戶數而已。
比起此前等同於在談論朝政要務的情況,可說是大為不同。
李治的神情中不免少了幾分壓力, 答道:“就算媚娘不說,此事我也記得。”
不過,隨同那份軍情而來的還有阿菟的一封信。
在信中除了照例問候父母雙親之外, 還說道:若是阿耶準允他們班師,在途經河南道的時候希望能給她幾日的時間, 對這些同行士卒的軍功進行一番確認。
李治看到這句就道:“不知道經過這樣的一番耽擱,她還能不能趕上過年。”
武媚娘接道:“但對阿菟來說, 有始有終才更重要, 我也希望她有這樣的品性。”
在她自立政殿折返回到延嘉殿後,她看著另外單獨的一封信又忍不住彎起了唇角。
她何止是因為女兒才華縱橫卻又胸襟廣闊而覺驕傲,更因為她這一份常人難以企及的戰功!
陛下會因不知該當如何封賞這樣的功勞而覺頭疼, 她卻不必。
沒人要求皇後不能為女兒征戰立功而高興。
她一面覺得女兒總以這樣的方式涉險而覺憂慮,一面又何嘗不感到榮幸, 她有一個何其出色的孩子!
上一次的熊津大都督之事,她便已經意識到, 女兒能拿出這樣的成績是在昭告世人,有些事情不過是此前沒有這樣的機會去做,而非女子做不到。
那麽這一次,她也合該為女兒再多爭取到一點利益!
她也絕不願意看到,這場滅國之戰會是女兒表現她能力的曇花一現機會。
更希望, 這僅僅是一個開端而已。
她展開了那封阿菟直接寫給她和李治兩個人的信。
顯然女兒很清楚, 反正她將要回返長安了, 沒必要還在信中對於母親的那番情緒剖白做出回應,真有體己話也可以等到回來再說, 所以在這封信裏,她的表現更像是個尋常的女兒。
她說,在高麗和百濟故地找到了不少有意思的紀念品,到時候一定帶回給阿耶阿娘做個紀念。
那裏面不僅僅是本地的工藝品,還有些其他的東西。
比如說,百濟的庫房裏還有不少來自南梁和隋朝的物件。
高麗那就更有意思了。
別看他們還在和大唐僵持,地方也小,居然一度經由突厥商路,自域外抵達西域昭武各國,向此地出使後得到了國王的接見,裏面有幾件藏品便是紀念這出會面的。
她覺得有些意思,決定將其帶回。①
可要武媚娘看來,這與其說是有意思,還不如說是要保留一個敲打西域各國的“罪證”。
奈何她將話說出來的語氣實在可愛,這才讓人暫時忽略掉了其中的政治含義。
仿佛可以想象出一個身著盔甲的小姑娘,隔著大海遠遠舉著戰利品展示給爹娘看,顯擺自己這趟“離家出走”的重要收獲。
“還是欠打……”
武媚娘好笑地將這封信折好,放進了妝匣的底層,和她之前送回來的信放在了一起。
明明按照數量來說也沒有幾封,可不知道為何她就是有種直覺,這種東西恐怕遲早要將這裏塞滿。
她剛想到這裏,就見桑寧疾步走了進來。
武媚娘擡眸問道:“陛下是不是請人進宮了?”
桑寧行到她身邊,低聲回道:“正是,負責備車備馬的那邊說,英國公被召請入宮見駕。”
“果然。”武媚娘笑了笑,一點都不意外會聽到這個消息。
李治這位陛下啊……
他聰明就聰明在,一來記性很好,二來會分辨對自己有利的消息。
所以當她有意在陛下面前提到英國公與邢國公的時候,自然不只是在說,自己那句給女兒封王的戲言並不具備給陛下的參考價值,也是在慫恿陛下向英國公請教。
在李治早已確定了英國公李勣不是第二個長孫無忌,也對他絕無二心後,他應當並不會介意於將他自己拿捏不定的問題拋給英國公來回答。
就比如說,要如何給女兒封賞這樣的問題。
但李治的突然召請游園,卻真是嚇了英國公一跳。
這寒冬臘月的天氣,哪裏是適合游園的!
何況李勣又不是不知道,李治的身體自打顯慶五年的十月開始就相當糟糕,根本不能隨便這麽造作。
要不是李治似乎執意想要在園中走走,以這種更為散漫的方式閑談,李勣自覺自己的手勁還是不差的,應該能把陛下拽進屋去避風。
但還沒等他將這個想法給付諸行動,就聽到李治在走出了一段路後說道:“算起來,也許久沒和英國公以這種方式談天了。”
李勣連忙跟上了他的腳步,試探性地開口,“陛下是不是有什麽煩心事?”
若非如此的話,其實可以換個春暖花開的時節再散步。
那起碼還能賞花,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看的是滿園大半的禿枝。
更冷了……
“煩心事?”李治笑了一聲,“我要是現在跟人說我有煩心事,別人怕是要覺得我有病!高麗滅國,李唐東征功臣即將回返,我何事可憂!”
驟然聽到這個消息,李勣還險些沒反應過來。
可在意識到李治話中說了什麽的時候,他當即驚喜不已地開口:“邢國公贏了?”
要不是李勣的年紀比起蘇定方還大,這兩年間的身體又大不如前,這征討高麗一戰,他也是想參與的。
貞觀十八年太宗皇帝親征高麗之時,他擔任的就是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的位置,攻破了高麗所占據的蓋牟、白崖等城,又在駐蹕山大戰中立下了功勞,為他的其中一個兒子爭到了郡公的封號。
他當然想去完成那場沒能達成最終目標的戰爭。
他也很難不為旁人達成了此戰的勝利而覺欣喜。
若說陛下此前用七年的時間平定西突厥之亂,更像是在抹消太宗皇帝過世之後的種種動亂影響,那麽先後攻伐百濟、高麗得手,便是在實現當年太宗皇帝也沒能做到的大業。
當然,這並不僅僅是夙願而已。
能攻占遼東黑土,避免更北面的靺鞨部與高麗結盟,一步步成長到威脅中原的地步,也同樣是一出收獲。
可是,陛下為何是這樣的反應呢?
李勣的頭腦快速地轉動了起來。
這個消息還沒在朝堂上傳開,也就代表著,這可能是一條剛剛抵達長安的軍報。
若是陛下的情緒外放一些,要麽就是直接傳訊於百官這份喜訊,要麽,都可以去金甲告捷於太廟了!
而不該是找到他來吹冷風。
他的心中忽然一沈,“陛下,難道邢國公……?”
“你別想那麽多,邢國公身體還很康健,沒有一點問題。”李治連忙糾正道,“出事的是任雅相和龐孝泰,唉,這兩位將軍也算是為國捐軀了。”
李勣聞言,心中也生出了同僚過世的悲痛。
但既然不是蘇定方出事,那不至於到陛下為難的地步。
他便又問道:“陛下也應該不會為難於如何封賞邢國公,如何對待高麗的俘虜?”
“這是自然。”
李勣苦惱,“那我可真是不明白,陛下到底在擔心些什麽了。”
李治不打算讓他繼續猜下去了,而是將袖中的那封戰報抽出,交到了李勣的手中。
此前便已飄飛的落雪,已變得和緩不少。當二人恰好行過宮中常綠樹下的時候,又被遮擋住了不少。
只在英國公打開戰報的時候,有一片細小的雪花落在了戰報的第一行。
李勣恍了恍神,覺得這竟像是與這遼東戰局相互映照了,便沒將這片雪花拂去,而是繼續往下看去。
一封戰報從頭看到尾,本也不需要多長的時間。
當李勣重新擡頭的時候,他的臉上已經閃過了幾分了然。
他好像知道陛下到底在憂慮何事了。
只是他總覺得,這種事情和之前長孫無忌限制陛下權柄又不是一回事,好像沒必要讓他被單獨找談話啊……
李治示意他繼續往前走去,順口問道:“不知道英國公對此是何想法?”
李勣其實還有小一會兒沒回過神來。
讓他險些脫口而出,他只恨自己沒這個緣分,見到那海上的百艘高麗海船一並燃燒的場面,更痛心於自己居然沒能見到蛇水會師的一幕。
不過這話好像不適合在陛下面前說出。
他想了想自己這多年來的求全策略,答道:“我想問陛下幾件事。”
李治:“你說吧。”
“其一就是,遼東高麗之地雖已被攻克,但高麗地域遼闊,此地的百姓也早已習慣了由淵蓋蘇文統治,往後的動亂或許不會少,陛下要由誰來管理此地?”
沒等李治開口作答,李勣已繼續問道:“其二,百濟故地被暫時平息下了動亂,但距離大唐太遠,磨合適應大唐法令期間,難保不會再生事端,同樣不是一塊好管轄的地方。陛下是否要變更熊津大都督府的所屬權?”
“其三,新羅的金法敏以及倭國的那位中大兄皇子,都是因為大唐水師的震懾才被迫屈服的,但孫仁師的水師應該不會常駐百濟,誰能把握好這其中的實時制衡?”
“其四……”
“行了行了,你先別說這一二三四了,也別覺得將話說直白了不妥。”李治打斷了他的話,指了指天,“我都將談話的環境放在這裏了,自然是不會介意於你直言相告。”
當年李勣一度被打壓得想要告老還鄉,李治很清楚他在被逼問麻煩問題時候的想法。
所以此刻李勣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陛下的臉上透露出的,是一番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神情。
他無聲地嘆了口氣,直言答道:“若是陛下要問安定公主的情況,我只能說,這等戰功,放在將領之中該封國公了,放在皇室子弟中更是要取貴字來封親王,但我猜陛下不打算這樣做。”
以公主身份封侯,或許還有前例。封王便是實在沒有。
“但我覺得,陛下不能對其有所克扣,起碼可以給安定公主一個更為實在的戰功獎勵。”
李勣頓了頓,繼續說道:“此前她被敕封為熊津大都督的時候,朝臣反對的聲音能很快被壓制了下去,陛下是應該知道原因的。歸根到底,那是因為不僅長史出自陛下的委任,就連參軍都由陛下下旨敕封了,也就意味著,這個大都督並沒有那麽名副其實。”
他字字篤定:“可如今這份赫赫戰功擺在面前,公主應當堪配開府了。”
李治扶了扶額頭。
也不知道他這一瞬間的動作,到底是在阻擋本要落在臉上的雪花,還是因英國公的這句結論不合心意,所以避讓開他的目光。
但在最後他還是轉頭問道:“英國公就如此看好安定公主?”
自打李唐建立以來,“開府儀同三司”就已經極其罕見了,也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變成了對於有功大臣的文散官頭銜重賜。
可很顯然,從英國公口中說出的這個“開府”,絕不是一個虛名!
按照李勣方才的那番話往下推論,他分明是在說,當熊津大都督府本就位於海外的時候,在必要的情況下采取官員自行委任的方式,反而容易控制住局面。
而這個開府的權柄,非安定公主莫屬。
不過這樣一來,雖未封王,在實際意義上卻已差不多了。
要不是李勣提建議向來委婉,就按照他所問的第一條問題,李治都懷疑他還想說——
要不然把高麗也給劃進熊津大都督府算了吧。
但奇怪的是,李治下一刻聽到的卻是英國公有些果斷的回答:“陛下這話說的有些不對。”
李治投回了一個詫異的目光。
英國公他都支持公主開府了,還叫不看好安定公主?
李勣顯然看明白了陛下的疑惑,“我的意思是,與其說是我看好於安定公主,還不如說是邢國公更看好於她。”
他一邊將那份軍情戰報給還了回去,一邊說道:“我也算跟邢國公在早年間就有交情,對他的有些想法也能勉強揣度出個一二來。那麽不如我們做個設想,如果他這封戰報換一個寫法,會是什麽效果。”
李勣並沒有讓李治來猜,已自己緩緩往下說了下去,“這戰報的開頭他就該寫,他已如同陛下所期待的那樣,和安定公主這位熊津大都督南北合擊,覆滅高麗權臣淵蓋蘇文於蛇水。高麗隨之亡國。”
“只可惜在此戰之中,任雅相和龐孝泰不幸身故,但唐軍還取得了以下戰果,加上兵員消耗不多,不至於造成過大的財政壓力。”
再後面,才是那一串由蘇定方和李清月兩路打出的戰績。
李勣念完後轉頭朝著李治問道:“如果您收到的是這樣的一封戰報,您覺得這其中有謊報打壓之處嗎?”
李治搖了搖頭。
或許有,但也可以說沒有。
因為這才是常規軍報的書寫格式——先將收到戰報之人最想知道的戰事結果擺在最前面,不讓人去猜測,而後才是戰場上交戰的具體情況。
相比之下,蘇定方寫的那封……
更像是故事的描寫手法了。
“陛下是不是覺得,當邢國公寫到他們被淵蓋蘇文攔截在蛇水以北,又恰逢兩位行軍大總管病故的時候,心都先被揪起來了?”李勣嘆了口氣,“不瞞您說,我方才也是這樣想的。”
“不過若要我說的話,這可能不全是因為邢國公有惜才之心,也是因為……他在任雅相和龐孝泰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結局。”
李治:“他……”
“陛下先不忙著說什麽他不會到這個地步。”李勣認真說道,“對於武將而言,就算是倒在勝利之前也絕不會是遺憾,甚至若是陛下需要有人負責統領兵馬的話,老夫如今也敢親自上陣!”
他緩緩出聲,似乎生怕李治聽漏了半個字,“將領怕的,是後繼無人啊。”
隨著地域的擴張,邊境與外族銜接的地盤也就越來越大,可此前一起打天下的那些人,都已經或是戰死或是老死。
到了往後,到底要由何人來坐鎮邊陲,保護大唐平安呢?
這份有感而發的唏噓過於沈重,竟讓李治在一時之間沒敢去接。
他又已聽到英國公繼續說道:“您沒有發現,您麾下的番邦將領也越來越多了嗎?”
李治的腳步微微一頓。
“能用番邦將領不是壞事,甚至是君王有容人之量的表現,但若是番將太多,又成取禍之道了。反倒是安定公主,哪怕再出一個天生將才,她也不會走上天策上將的最後一步,而是陛下安定八方的支柱。”
英國公不帶一點停歇地說出了自己的結論,“所以我和蘇將軍的看法一致,您與其糾結於到底要不要給予重賞,還不如真將她栽培成大唐的一方主帥,作為我與邢國公等人陸續退場後的接力之人。若是一場戰事不夠的話,不如給她更多的機會。”
大唐正在用人之時,又怎能因為一些“並無前例”的理由,就錯過一個最合適的人選呢?
這句萬分懇切的話,讓李治都不由陷入了沈思。
是啊,他的番邦將領已經越來越多了。
這一點,其實早在他答覆阿菟問題的時候就想到過,只是沒想到,還有變本加厲的趨勢。
比如說西面的突厥部落中,一度參與過平定阿史那賀魯之戰的興昔亡可汗與繼往絕可汗這兩個家夥,在今年屢屢產生摩擦。
因為他們從本質上來說還是沒以大唐將領自居,而是還在以“部落首領”的身份,希望從對方的手中攥取更多權柄!②
而這一次攻伐高麗與百濟完畢,高麗境內的降將姑且不論,百濟將領黑齒常之與沙叱相如等人,都應該要得到大唐的委任。
這顯然是又一次壯大了異族將領的隊伍。
……
又有一朵落雪掉在了李治的臉上,用冰冷的溫度將他的神思給拉扯了回來。
他伸手往前指了指,說道:“英國公隨我走完後頭的那段路吧。”
他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覆,但李勣可以確信,自己冒險做出的這番推斷,並沒有讓陛下失望。
他原本其實還想多說一句的。
當年陛下問他能否立武昭儀為皇後,他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不必過問旁人。
如今只是要給公主重賞,論起分量來還不如封後一事大,怎麽陛下倒是變得更猶豫了。
可想想看,這說不定是因為風疾讓陛下少了一些選擇,李勣又將話給吞了回去。
總之,當他離開皇宮的時候,傳遞到皇後這裏的消息便是——
陛下和英國公執手相送,陛下的臉色也比之前看起來好些。
“這對於皇後殿下會有壞影響嗎?”桑寧問道。
武媚娘答道:“不會,不僅不會,還應當對我有利。”
對阿菟也有利!
就像蘇定方能寫出這樣一份送回朝中的戰報一般,武將在想法上往往要比文官開明得多。
所以阿菟手握這份無可挑剔的戰功,武媚娘敢賭,英國公就算不將安定往上擡一擡,也起碼不會對她做出什麽打壓。
這就給隨後她要做的事情先打了個基礎了。
然後……
在第二日的朝會之後,當那個高麗滅國的消息已被李治告知於朝中後,一個讓李治有些沒想到的人找到了他面前。
李治擡眼朝著來人看去。
大約是因為太子李弘自小就有的畏寒毛病,哪怕是在屋中他穿得還是有點過於厚實,倒是讓他稍顯瘦弱的身體看起來強壯了幾分。
李治溫聲問道:“怎麽突然想到在這個時候向阿耶問安?”
李弘恭敬地朝著他行了個禮,在得到準允坐下後問道:“此次獻俘還朝典禮,阿耶還是屬意於阿娘來辦嗎?”
“這是當然。”李治沒有猶豫。“你阿娘上次在洛陽則天門的典禮就辦得很好。”
“怎麽突然想起問這個,難道你想試試?”
李治說到這句的時候,語氣裏帶上了幾分調侃。
雖然此次迎接的將領之中有他的女兒,他也沒覺得有必要讓皇後避嫌於此事。
皇後似乎也對舉辦這等活動、舉辦親蠶禮等事樂在其中,他又何必非要將其交給旁人來辦,破壞他與皇後的關系。
不過若是太子想要上手的話,倒也不是不能嘗試一下。
李弘卻擺了擺手,“兒並無此意,只是想說,若是可以的話,能否請阿耶準允我協助阿娘辦理。”
“那我倒要聽聽你的理由了。”
李弘連忙擺出了更加正襟危坐的樣子,朝著李治說道:“此前阿耶告訴過我,我既為太子,又在阿耶的安排下有了這樣多的內外屬官,其中不乏現在或者未來的朝堂重臣,便必須令他們能夠對我心悅誠服。”
“我的本事未必要樣樣都強過他們,但最起碼我要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麽。”
見李治頷首示意他接著往下說,李弘將話說得更順了一些,“阿耶給我選定的武將陪讀契苾明,乃是郕國公契苾何力的兒子。此番還朝述職的將領之中,若論戰功,郕國公必在前列,若我能協辦此獻俘大會,令契苾明也能參與其中,觀摩其父凱旋景象,也算是一出美談了。再過數年,契苾明或許也能為阿耶征討賊寇,立下功勳。”
聽到這樣一個答案,李治沒有直接回答。
他定定地朝著李弘看了片刻,忽然笑了出來,“太子,你知道我現在最不滿意你的一點是什麽嗎?”
“啊?”李弘聽到不滿意三個字,楞在了當場。
卻見李治離席而起,行到了他的身邊,用更像是父子交談一般的方式坐了下來。
坐在了距離他更近的地方。
這才繼續朝他說道:“你是真的不擅長說謊。或者說,你一點也不擅長在我的面前說謊。”
這可不是個好習慣啊。
要知道那些朝臣之中未必人人都是一副坦蕩心腸,那麽做太子做皇帝的人,便得先學會自己騙過其他人,然後才能知道什麽人在跟自己陽奉陰違。
但很顯然,太子在這方面的火候還不太夠。
李治一把將兒子放在桌案下的手給抓了出來。
在這只手攤開在面前的時候,還能看到上頭因為抓著衣袍一角緊張而帶上的褶皺。
他又笑了一聲,“你老實說吧,別拿你的屬官當做幌子,這個想要一起協辦獻俘典禮的想法,是你自己想的還是你阿娘讓你幹的?”
李弘低著腦袋,小聲答道:“阿娘教的。”
都已經被發現了,顯然是不能有什麽隱瞞君父的行為,否則便是欺君。
李弘老老實實地交代:“她說,妹妹出外征討,一走就是半年,加上之前她也總往外跑,跟我這個做兄長的不太親近,讓我借著這個機會修補一下錯過的關系。”
“妹妹為大唐蕩平邊境叛逆,立下大功,我身為太子也合該對她持以禮遇相迎的態度。”
“……”他小心地打量了一眼李治的表情,見他並沒有露出什麽對此生氣的表情,這才松了口氣,繼續說道:“但是阿娘說,我若這樣把話說出來,也顯得太功利了一點,就讓我換個理由。”
李治真是要拿這個兒子沒轍了。
媚娘說讓他換個理由,結果他楞是換了個更功利的,還學不會讓自己把話說得理直氣壯一點。
他和媚娘到底是怎麽會有這麽一個“光風霽月”的兒子!
但他聽得出來,皇後給太子找這個差事恐怕是真心的,太子想要借此和妹妹之間拉近關系,也應當是真心的。
當他對上李弘的目光時,他也忽然想到了自己此前讓皇後所出子女單獨排序的想法。
那原本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守望相助的。
太子這樣的性情也未必就是壞事,若是天下安定,四方威服,居中掌權之人可以是仁善待民的君主。
只是,他還需要很多個不會背叛於他,也不會試圖奪走他權力的幫手。
皇後對於太子來說顯然是一個。
當安定已手握滅國戰績的時候,是不是也該算一個呢?
他沈吟了一霎,朝著李弘問道:“你覺得,你妹妹打出了這樣的戰績,該當如何獎勵封賞於她?”
李弘幾乎不加考慮地便答道:“妹妹既比兩位弟弟年長,又比他們對大唐做出的貢獻卓著,總不該比他們的官職低!”
李治摸了摸李弘的腦袋,“那你就不怕,你妹妹來跟你搶屬官?”
李弘搖了搖頭,一本正經地答話:“阿耶之前同我說過的,除了做陛下的臣子之外,就屬太子府的官員地位最高了,為何您會覺得,妹妹會搶到我的頭上?”
這話說的語氣裏其實少了幾分王道霸氣,但要李治看來,答案是沒錯的。
東宮官員之中,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都是從一品的官職,而開府儀同三司,也僅僅是與之齊平的文散官從一品而已。
就算東宮之中的這三個官員位置大多虛設,可瞧瞧吧,太子屬官之中,就連太子賓客都是正三品的官職,足可見其地位斐然。
又哪怕,李唐已先後有兩任太子沒能成功坐上天子的寶座,也並不影響眾人依然覺得,李弘的太子府是個好去處。
李治被李弘這句“童言無忌”說得有些啞然,當即應道:“你說得不錯!你阿娘說的也沒錯,此次典禮就由你協助皇後辦理。”
李弘一聲歡呼,又在意識到了父親的註視後,輕咳了一聲,重新端正了神色。
在他告辭離去的時候,望見他這個小大人一般的背影,李治好笑地搖了搖頭。
別看太子的名頭響亮,弘兒還只是個孩子啊。
等等!
比他還小一歲半的阿菟,又如何不是一個孩子呢?
那他何必非要用那些大人的規則去揣度她的想法,竟先讓自己作繭自縛了。
“開府……嗎?”
李治將這兩個字在嘴邊低聲念叨了幾遍,伸手取來了謄寫詔書的絹帛擺在面前。
“那就開府吧!”
他倒要看看,這座真正拿到開府權柄的熊津大都督府,在女兒的手中到底能否穩鎮邊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