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29章
因她已不必像是去年一樣, 還只能被迫待在馬車上,她更覺得出宮這個機會來得妙極。
能自己走幾步路了,也就更能親自領略長安風光了。
這份好消息, 讓她甚至選擇暫時性忽略一些不大痛快的事情。
比如說,在母親被封為皇後之後,武家眾人的地位也自然應當水漲船高。
所以武媚娘同父異母的兄長, 也在封官行列。
消息送達後,他們應當不日間會抵達長安一遭。
但李清月想了想傳聞中這幾位“兄長”對楊氏母女的打壓, 估摸著母親沒那麽好脾氣讓他們繼續沾著自己的光。
反正打擊這群人的勢力,對於剛經歷了一番外戚幹政之事的李治來說, 或許還是好事, 她也沒什麽好操心的。
那麽比起武元慶武元爽這些人,更讓李清月擔心的,還是行將前來長安的武順和其子女。
對於母親來說, 武順是去年年末剛死了丈夫、帶著一對子女生活的寡婦,自當得到她的照看, 但這對子女是不是省油的燈,那便另當別論了。
好在, 這兩人年歲都尚小,總能找個法子弄遠點的。
李清月咬了咬牙,先將他們在心中記了一筆。
這並非箭在弦上之事,還不至讓她亂了陣腳,相比之下, 反倒是另一件事有些微妙。
已過世的武士彟在去年剛被追贈了個並州都督的情況下, 又因是皇後之父, 被追贈了司徒與周國公的名號。
但……這名號有些不妥啊。
周國公的夫人理該是武媚娘的母親楊夫人才對,偏偏蕭淑妃如今隨侍的那位姬夫人, 恰好還領著一品周國夫人的名頭。
姬揔持反應得其實不慢,她心知這封號有些不妙,便上表於李治,請求辭掉周國夫人的名號,給她另改一個。
結果,也不知是因李治覺得給錯了封號後卻讓保母避諱有所不妥,還是要借此對剛拿到皇後位置的武媚娘敲打一二,又或者是真覺得此事沒什麽大不了的,竟並未批準此事。①
李清月盯著李治半天,也沒猜出這家夥在想什麽玩意。
反倒是李治在發覺女兒盯著他後轉回頭來問道:“阿菟這是在作甚?”
李清月總不能真將此事擺在臺面上來問。
她仰頭說道:“我在想大酺慶典出門。”
李治已習慣了女兒自二三月裏到如今這半年間日益順暢的表達,沒對此有所意外,反倒是饒有興致地問道:“那你做了哪些準備?”
李清月一本正經地答道:“阿娘說,我需想好出門的時間、行路的方式、攜帶的資材,還有便是一並出行的人。”
她甚至指了指面前的本子,頗有準備充分的意思。
李治都要被這模樣給逗笑了。
便聽得清月說道:“出門的時間好說,大酺頭一日必定人潮擁堵,若我走丟了,阿耶阿娘要心疼了。第三日呢,阿娘說許多好玩的已收攤不見,就該第二日去。”
他點頭。
這聽起來有點道理,可若人人都是這樣想的,那便有點好笑了。
李清月又道:“行路的方式嘛,我如今能在宮中走小半個時辰,但長安街市上各種新鮮玩意若要看下來,起碼得半日工夫。”
“阿娘說若我走不動有幾個辦法,一個便是弄一輛板車,隨時坐上去休息,另一個便是弄個腰輿。”
李治問道:“那你選了哪一個?”
“有車自然要坐車的。”李清月答道。
腰輿這種東西,若是放在宮中為行動不便的年邁官員服務,或許還算好用,比起尋常的轎輦也要輕便不少。但若是用在逛街上,那就當真太醒目了。
她又補充道:“我要一輛驢拉的小板車。”
反正她不是去街市上逞公主架子的,怎麽方便怎麽來。
見李治首肯,她接著說道:“再便是聽阿娘說,街上會有很多有趣的食物和手藝奇巧之物,阿娘已將買東西所用的錢財交給澄心了,讓她幫我管著,別瞧見什麽都買回來。”
李治笑道:“你便是都買回來了也裝得下,顧慮那麽多作甚?”
反正她的臨照殿還能用來放雜物呢。
李清月搖了搖頭,“不妥不妥,阿娘說了,要節儉些為好。而且好多東西我也吃不得……”
這才是最氣人的。
李治努力讓自己沒在此時露出什麽幸災樂禍的神情,心中倒是暗讚了一句媚娘教女有方,問道:“那隨你同行之人呢?”
李清月答道:“宮人與護衛必定是要的,再便是我想向阿耶求幾個人。”
李治挑了挑眉頭,“是要我多撥給你幾個護衛?”
“不是不是,”李清月搖頭,“其一便是,我想帶上素筠阿姊,她說她也沒出過宮門,想此番同去見見何為大酺。”
李治思量了一番蕭淑妃之女和阿菟走得太近的影響,最後還是覺得不必在此事上擔憂過多,便並未做出阻攔,“那你可得當心別把你阿姊丟了,還有呢?”
像是因滿足了她帶著小夥伴一道出行的願望,讓她頗為興奮,李治眼看著女兒又往他所在的方向挪了挪,這才開口說道:“阿耶,你認識的人多,必定知道,有沒有什麽年輕一點的,聰明一點的,又能當向導的?”
李治幹咳了一聲:“能跟你這個聰明人交流的?”
見女兒毫不客氣地點頭,李治扶額,“行,我給你找人。”
他手底下的人裏,大多是自他還在晉王時期便跟隨的,要找個女兒所說的“年輕人”怕是有些難度,總不能讓她去跟上官儀大眼對小眼去。
不過倒也無妨,去幾個皇叔和兄弟府上問問便是了。
有幾個格外喜好招攬門客能人的,總能找出幾個神童來。或許會和阿菟更有共同語言一點。
但年齡也不能太小了,那就成了個負擔。
“對了,”李治方要出門,又忽然想起了什麽一般問道,“你不約你阿兄一並出去?”
李清月連連擺手,“此番大酺是因阿娘與阿兄的緣故,若在街頭被人認出,怕是要進退無門了。”
她才不找這等麻煩呢。
李弘要想出門,自己去就是了。
反正宮中也不缺多出一組侍衛。
李弘聽了這理由,楞是好半晌都沒回過神來。
只比妹妹大一歲多的他甚至還沒到三周歲,更不知道面對這等“嫌棄”的表現該當如何回答,只能目送著妹妹帶著宣城公主一並坐在小板車上出宮去了。
但比李弘更為傻眼的,應該是那位臨時上崗的“向導”。
盧照鄰看著面前熙熙攘攘的人潮嘆了口氣。
他怎麽也沒料到,自己好好地在鄧王李元裕的府邸之中做著個典簽的職務,平日裏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整理鄧王府中藏書,順帶利用職務之便讀一讀書,居然會分到一個相當莫名其妙的差事。
這還不是個尋常的差事,而是陪同陛下的小女兒游覽大酺街景。
最離譜的,大概就是自鄧王李元裕處說出的理由了。
“我琢磨著,陛下名為替女兒尋一向導,實則是在朝堂局勢更疊後,意圖再行選拔出一批可用之才。否則為何需要此人聰慧、年輕、有耐心且熟知長安情況?”
再寵溺女兒的父親也沒必要給一個兩歲不到的小孩安排此種向導啊。
李元裕一點也沒想到,事情可能真就只是如此,直接便想歪了,甚至覺得自己能想通這一點,可見已在思想境界上朝著李元嘉的方向追出了一段。
他在將盧照鄰送出門前意味深長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升之,你為我府中之相如,又是少年便拜於名師門下的奇才,怎能除卻在長安城中走動便是枯坐書閣呢?”②
他都將盧照鄰比作司馬相如了,當然要送對方見一見天子!
盧照鄰:“……”
啊?這也太草率了吧?
今年還不滿二十歲的盧照鄰看著抵達既定地點的小公主,更有點懷疑人生了。
雖然這位公主看起來很有想法地選擇了驢車,混入長安市井中毫不見違和感,就連衣著也看起來像是個普通孩童所穿,打眼望去沒有半分的公主架子。
但他是真的不會帶孩子啊……
哪知道他還在恍神之中,就見那小公主不知為何,在聽聞了他的名字後露出了幾分饒有興致的目光,像是看到了什麽特殊的存在。
好在轉瞬之間,小公主已將目光落到了街市之上,也是同樣的興致勃勃。
這讓盧照鄰頓時松了一口氣。
聽得小公主指向遠處驚呼了一聲“那是何物”,盧照鄰連忙轉頭望去,朝著那高竿飄帶望去,下意識地應道,“那是尋橦之戲,公主……”
他話剛出口就被李清月給打斷了,“出門在外叫什麽公主,喊我三娘子就行了。”
她又伸手指了指一旁的李素筠,“這是二娘子。”
二娘子……
行吧,盧照鄰壓力更大了。
但這驟然之間打斷他說話的一出,倒是讓他意識到了一件事。
這位年幼得有些過分的公主,好像著實有點早熟,在言談中所表現出來的穩重,也絕非尋常孩童可比。
或許也只有在看著街市之上種種的時候,她滿眼新奇的樣子,讓人還能確定,她確實只是個孩子。
畢竟,李清月是真沒見過這樣的場面。
大酺中放開的種種限制,讓百姓像是正找著了呼朋引伴、聚眾歡慶的契機,便是比之年節時候也相差無幾。
那些街巷院墻只能攔阻隔街相對,卻無法攔住各種游街雜耍活動。
不,可能還要更有過之。
九月秋收已過,本就是百姓稍有閑暇的時候,不趁著此時歡慶,又該當趁著何時呢?
以至於李清月環顧四周,不由發出了一句感慨——
好多人吶……
還並不只有行人。
當身著平民衣著的宮人載著李清月等人往那“尋橦之戲”方向而去的時候,坊市的交叉口上,便有一隊旱船經行而過。
以竹子與布做成的旱地蓮舟掛在人身上,成了一艘艘可以隨著人在陸上行走而動的小船,隨著鑼鼓聲動,就是一列時而快走,時而翻轉的船隊。
“那本是因紀念屈原而設的賽龍舟,只是因有些地方沒這等水上行舟的條件,便改成旱地行船了。也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意思。”
見李清月看著這列正表演起“顛簸”姿態的小船們,盧照鄰開口解釋道。
別管小公主能不能聽懂,他接了活總是要幹的,不能影響到鄧王的顏面。
但他大概不會想到,李清月還真能理解這些人的願景。
接連在關中發生了兩年的暴雨,雖說都未造成過於慘重的後果,但想必沒人希望暴雨還會持續到第三年。
是該乞求風調雨順的。
所以並不奇怪,同樣是自街頭行過的馬車之上,胡姬撥弦而歌,唱得也是輕快的豐收歌謠,還挺有一番異域與中原結合的混搭美感。
而當李清月行到那先前吸引住她註意力的高竿飄帶位置之時,更是瞧見,在背景的天幕之下,這片似是專門用於曲樂雜藝的坊中,數丈長的竹竿紮在中間空出的表演場地上。
長竿之上捆縛著形同山峰與雲霧的道具,戴竿舞者則穿梭其間,手持絳節。
雖未有一句唱詞,竟也能令人體會到這出表演之中的意思。
那是身姿輕盈的持令使者要往雲間去請一場恩澤之雨。
此雨必是隨令而停的。
因主竿與那些輔助的高竿各自相抵,交錯入雲,這才能令她之前隔著這樣遠的距離也能瞧見。
在表演的收尾,那立足於高竿之上的女藝人竟像是乘風而落,輕盈地躍到支竿之上。借著飄帶與“神山”的遮掩,游魚一般落了地。
隨後便是銅錢如雨朝著那討賞的盤中落了進去。
李清月抹了把額上的汗。
也不知道是為這藝高人膽大的戴竿藝人捏了把冷汗,還是因她在侍從庇護下擠出了一條路而覺太熱了。
哎呀,想到這裏,她忽然暗道了一聲糟糕。
她瞧見新鮮玩意便忘了其他人了。
那有著初唐四傑之一名號的盧照鄰倒是還在她的身側,可跟隨著她的隊伍是真少了一半。
她驚了一跳,連忙問道,“素筠呢?”
好在此時,忽然自遠處傳來了一道熟悉的聲音,“阿菟,快來看這兒?”
李清月被侍衛抱了起來,總算瞧見李素筠在何處了。
遙遙看去,李素筠的面前正有一對角抵相鬥之戲,比賽到了最是難解難分的時候。
她平日裏就算有機會見到宮中侍從,卻也只見得他們持刀而過,何曾有這樣身形矯健的打鬥。
再遠處更是一片樂舞百戲的喧鬧場面,其中騰挪踏躍應和著熱切起來的節拍,也是宮中絕不可能見到的鮮活場面。
吸引住她的目光一點也不奇怪。
李清月在心中腹誹了一句,這也確實像是素筠會喜歡看的東西。
當然,想歸如此想,她的行動卻沒耽擱。
她吩咐了一句讓澄心給那戴竿藝人看賞,自己則指揮著侍衛往李素筠的方向去,免得兩人被變幻的人潮沖散了,離得太遠就沒那麽好找了。
可剛挪出兩步,她就發覺澄心沒像往常一樣手腳利索。
李清月連忙叫停了侍衛,回頭看去,“怎麽了?”
“啊。”澄心一楞,猛地回過神來。
李清月端詳著她的臉,“你今天好像有點魂不守舍的。”
對上這道已有探尋之意的打量,澄心抿了抿唇,回笑道:“哪有什麽事兒,只是很久沒見到這種場面了,有點驚訝罷了。”
她飛快地自袖中錦囊裏翻出了數枚銅板,丟進了圓盤之中,與其餘看客所給的並無差別,又快速地跟了上來。
可眼見這表現利落,李清月還是沒打消自己的疑慮。
她嘟囔道:“我又不是素筠……”
所以她沒那麽聽話也沒那麽好忽悠。
偏偏澄心明擺著不想給出個真正的答覆,她便是真拿刀架在對方的脖子上也沒什麽用。
而若是她沒記錯的話,上一次澄心有些異樣,是在見到岐州百姓向著回返長安車隊行禮的時候,這一次則是見到這些雜耍藝人。
這麽看,平日裏心思玲瓏的宮女,竟也有自己的秘密了。
李清月心中已暗自盤算,等回宮之後便先偷偷打聽一番,澄心是按照采選、進獻、罪沒這些途徑裏的哪一條進的宮,說不定還能發掘出些東西來。
現在便先不必多管了,畢竟她能出門的時間也就這麽一點。
在她的面前,樂舞百戲的演出正是接著那出雲中竿舞而起的,樂音已徹底換成了一種急促的鼓點。
見李清月朝著他看來,盧照鄰伸手指向了那批雜耍藝人中領頭的那個,很是敬業地繼續解釋道:“這是自漢代便興盛的百戲之一,名為七盤舞……”
“……”
——————
當夜幕漸漸在長安城中降臨的時候,這些嘈雜的聲音才終於平息了下去。
但今夜並無宵禁之鼓,只有幾個自長街上跑過的孩童惡趣味地想要去錘一下街鼓,這份慶典仍可繼續下去。
於是另外的一種聲音便漸漸代替了白日裏的喧騰鼓樂,成為了夜色中的主流。
那是一種更為輕柔也更為和緩的樂音。
裏坊之中的酒肆燈火也隨之亮起來了。
李清月隨著盧照鄰的推薦擇了家酒樓,在廂房中落座。
站在凳子上朝著窗外看去,就見她們此刻所在的裏坊中,各家酒樓飯館各自掛上了招牌,點起了亮如白晝的千盞燈籠。
隨之而來的還有自各處窗扇裏冒出來的酒香飯香,以另一種方式撞擊著人的感官。
她看得清楚,也聞得清楚。
雖然沒有長街兩側燈火交織的壯麗景象,但一座裏坊好像就是一座微縮的小城,在這城中攢動的人頭就像是這幅濃縮畫卷之上的星星點點。
哪怕眼前所見只是窗口一隅,卻也不難想象到,長安城中還有無數處這樣的地方,共同組成了這座關中都城的風貌。
這不由讓她發出了一句感慨。
“這就是大唐盛世嗎?”
與她所處的時代相隔千年的大唐盛世。
李清月托著下巴,將手肘搭在窗口,改了個更加舒坦的姿勢,以便欣賞下方的景象。
當她問出這句話的時候,也正有一道酒肆開業的銅鑼炸響了整座街巷。
一個個拋飛而起的燈籠則像是燈花迸濺,驟然吸引去了眾人的目光。
沒有煙花,卻是另一種華彩紛然。
而在大酺的歡騰氣氛之中,沒人會因此而對其有任何的意見,反倒是撈著酒壺的客人盡數朝著那散財的鋪子湧了過去。
看吶,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但李清月其實並未完全沈浸在下方喧騰中,畢竟她也不好喝酒這一口。
以至於喝彩聲幾乎沖破裏坊之時,她竟耳力極靈敏地聽到了另外一個聲音。
那個聲音可能只是在喃喃自語,並沒有想要任何人聽到。
偏偏因她身懷系統的緣故,還是將其收入了耳中。
那聲音還很熟悉,正是方才一度走神的澄心發出的。
“……不是的。”
李清月聞言眸光一閃。
不是什麽?
這不是長安盛世?
可此時的大唐雖還不到開元盛世,到底已經歷過貞觀之治了,關中的人口也早非隋末時候可比。
再以今日之所見場面,說這是盛世好像也沒什麽不妥的。
澄心渾然不覺自己的聲音沒能被掩蓋在下方的動靜裏,反倒連後一句都被她那小主子給聽去了。
那也實在是她有感而發的一句——
“不夠體面的人……哪有機會出現在公主眼前呢。他們早去各州逐食去了。”
聽到這裏,李清月眉頭微不可見地動了動,只因她好像聽到了一個對她來說很陌生的詞語。
當澄心帶著錢袋下去結賬的時候,她便狀似無意地朝著盧照鄰問道:“逐食是什麽?”
李清月並不知道這兩個字怎麽寫,只能依照著澄心方才念出的聲音模仿。
但很顯然,她模仿的並沒有錯。
盧照鄰聞言,在臉上浮現出了幾分愕然,“三娘子為何忽然有此一問。”
在此刻的大酺盛景之中,她本不該提及這樣的事情。
李清月卻只是固執說道:“我問你答就是了,你不是給我當向導的嗎?”
盧照鄰楞了楞,忽然想到了在他前來此地之前鄧王李元裕對他的叮囑。
那麽難保這句話並不是公主要問,而是陛下要考校他一二?
他正了正面色,答道:“關中田地糧產不足,四面關隘又限制運糧進入,尤其是水路,幾乎無法用於大量運輸糧食。所以若遇災年糧荒,陛下便只能令百姓出關,前往其餘各州討要食物,是為逐食……”③
李清月呆在了當場。
窗外忽然又響起了新的一聲鑼鼓,把盧照鄰最後的幾個字給吞在了滿堂鬥酒聲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因她已不必像是去年一樣, 還只能被迫待在馬車上,她更覺得出宮這個機會來得妙極。
能自己走幾步路了,也就更能親自領略長安風光了。
這份好消息, 讓她甚至選擇暫時性忽略一些不大痛快的事情。
比如說,在母親被封為皇後之後,武家眾人的地位也自然應當水漲船高。
所以武媚娘同父異母的兄長, 也在封官行列。
消息送達後,他們應當不日間會抵達長安一遭。
但李清月想了想傳聞中這幾位“兄長”對楊氏母女的打壓, 估摸著母親沒那麽好脾氣讓他們繼續沾著自己的光。
反正打擊這群人的勢力,對於剛經歷了一番外戚幹政之事的李治來說, 或許還是好事, 她也沒什麽好操心的。
那麽比起武元慶武元爽這些人,更讓李清月擔心的,還是行將前來長安的武順和其子女。
對於母親來說, 武順是去年年末剛死了丈夫、帶著一對子女生活的寡婦,自當得到她的照看, 但這對子女是不是省油的燈,那便另當別論了。
好在, 這兩人年歲都尚小,總能找個法子弄遠點的。
李清月咬了咬牙,先將他們在心中記了一筆。
這並非箭在弦上之事,還不至讓她亂了陣腳,相比之下, 反倒是另一件事有些微妙。
已過世的武士彟在去年剛被追贈了個並州都督的情況下, 又因是皇後之父, 被追贈了司徒與周國公的名號。
但……這名號有些不妥啊。
周國公的夫人理該是武媚娘的母親楊夫人才對,偏偏蕭淑妃如今隨侍的那位姬夫人, 恰好還領著一品周國夫人的名頭。
姬揔持反應得其實不慢,她心知這封號有些不妙,便上表於李治,請求辭掉周國夫人的名號,給她另改一個。
結果,也不知是因李治覺得給錯了封號後卻讓保母避諱有所不妥,還是要借此對剛拿到皇後位置的武媚娘敲打一二,又或者是真覺得此事沒什麽大不了的,竟並未批準此事。①
李清月盯著李治半天,也沒猜出這家夥在想什麽玩意。
反倒是李治在發覺女兒盯著他後轉回頭來問道:“阿菟這是在作甚?”
李清月總不能真將此事擺在臺面上來問。
她仰頭說道:“我在想大酺慶典出門。”
李治已習慣了女兒自二三月裏到如今這半年間日益順暢的表達,沒對此有所意外,反倒是饒有興致地問道:“那你做了哪些準備?”
李清月一本正經地答道:“阿娘說,我需想好出門的時間、行路的方式、攜帶的資材,還有便是一並出行的人。”
她甚至指了指面前的本子,頗有準備充分的意思。
李治都要被這模樣給逗笑了。
便聽得清月說道:“出門的時間好說,大酺頭一日必定人潮擁堵,若我走丟了,阿耶阿娘要心疼了。第三日呢,阿娘說許多好玩的已收攤不見,就該第二日去。”
他點頭。
這聽起來有點道理,可若人人都是這樣想的,那便有點好笑了。
李清月又道:“行路的方式嘛,我如今能在宮中走小半個時辰,但長安街市上各種新鮮玩意若要看下來,起碼得半日工夫。”
“阿娘說若我走不動有幾個辦法,一個便是弄一輛板車,隨時坐上去休息,另一個便是弄個腰輿。”
李治問道:“那你選了哪一個?”
“有車自然要坐車的。”李清月答道。
腰輿這種東西,若是放在宮中為行動不便的年邁官員服務,或許還算好用,比起尋常的轎輦也要輕便不少。但若是用在逛街上,那就當真太醒目了。
她又補充道:“我要一輛驢拉的小板車。”
反正她不是去街市上逞公主架子的,怎麽方便怎麽來。
見李治首肯,她接著說道:“再便是聽阿娘說,街上會有很多有趣的食物和手藝奇巧之物,阿娘已將買東西所用的錢財交給澄心了,讓她幫我管著,別瞧見什麽都買回來。”
李治笑道:“你便是都買回來了也裝得下,顧慮那麽多作甚?”
反正她的臨照殿還能用來放雜物呢。
李清月搖了搖頭,“不妥不妥,阿娘說了,要節儉些為好。而且好多東西我也吃不得……”
這才是最氣人的。
李治努力讓自己沒在此時露出什麽幸災樂禍的神情,心中倒是暗讚了一句媚娘教女有方,問道:“那隨你同行之人呢?”
李清月答道:“宮人與護衛必定是要的,再便是我想向阿耶求幾個人。”
李治挑了挑眉頭,“是要我多撥給你幾個護衛?”
“不是不是,”李清月搖頭,“其一便是,我想帶上素筠阿姊,她說她也沒出過宮門,想此番同去見見何為大酺。”
李治思量了一番蕭淑妃之女和阿菟走得太近的影響,最後還是覺得不必在此事上擔憂過多,便並未做出阻攔,“那你可得當心別把你阿姊丟了,還有呢?”
像是因滿足了她帶著小夥伴一道出行的願望,讓她頗為興奮,李治眼看著女兒又往他所在的方向挪了挪,這才開口說道:“阿耶,你認識的人多,必定知道,有沒有什麽年輕一點的,聰明一點的,又能當向導的?”
李治幹咳了一聲:“能跟你這個聰明人交流的?”
見女兒毫不客氣地點頭,李治扶額,“行,我給你找人。”
他手底下的人裏,大多是自他還在晉王時期便跟隨的,要找個女兒所說的“年輕人”怕是有些難度,總不能讓她去跟上官儀大眼對小眼去。
不過倒也無妨,去幾個皇叔和兄弟府上問問便是了。
有幾個格外喜好招攬門客能人的,總能找出幾個神童來。或許會和阿菟更有共同語言一點。
但年齡也不能太小了,那就成了個負擔。
“對了,”李治方要出門,又忽然想起了什麽一般問道,“你不約你阿兄一並出去?”
李清月連連擺手,“此番大酺是因阿娘與阿兄的緣故,若在街頭被人認出,怕是要進退無門了。”
她才不找這等麻煩呢。
李弘要想出門,自己去就是了。
反正宮中也不缺多出一組侍衛。
李弘聽了這理由,楞是好半晌都沒回過神來。
只比妹妹大一歲多的他甚至還沒到三周歲,更不知道面對這等“嫌棄”的表現該當如何回答,只能目送著妹妹帶著宣城公主一並坐在小板車上出宮去了。
但比李弘更為傻眼的,應該是那位臨時上崗的“向導”。
盧照鄰看著面前熙熙攘攘的人潮嘆了口氣。
他怎麽也沒料到,自己好好地在鄧王李元裕的府邸之中做著個典簽的職務,平日裏所需要做的也就是整理鄧王府中藏書,順帶利用職務之便讀一讀書,居然會分到一個相當莫名其妙的差事。
這還不是個尋常的差事,而是陪同陛下的小女兒游覽大酺街景。
最離譜的,大概就是自鄧王李元裕處說出的理由了。
“我琢磨著,陛下名為替女兒尋一向導,實則是在朝堂局勢更疊後,意圖再行選拔出一批可用之才。否則為何需要此人聰慧、年輕、有耐心且熟知長安情況?”
再寵溺女兒的父親也沒必要給一個兩歲不到的小孩安排此種向導啊。
李元裕一點也沒想到,事情可能真就只是如此,直接便想歪了,甚至覺得自己能想通這一點,可見已在思想境界上朝著李元嘉的方向追出了一段。
他在將盧照鄰送出門前意味深長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升之,你為我府中之相如,又是少年便拜於名師門下的奇才,怎能除卻在長安城中走動便是枯坐書閣呢?”②
他都將盧照鄰比作司馬相如了,當然要送對方見一見天子!
盧照鄰:“……”
啊?這也太草率了吧?
今年還不滿二十歲的盧照鄰看著抵達既定地點的小公主,更有點懷疑人生了。
雖然這位公主看起來很有想法地選擇了驢車,混入長安市井中毫不見違和感,就連衣著也看起來像是個普通孩童所穿,打眼望去沒有半分的公主架子。
但他是真的不會帶孩子啊……
哪知道他還在恍神之中,就見那小公主不知為何,在聽聞了他的名字後露出了幾分饒有興致的目光,像是看到了什麽特殊的存在。
好在轉瞬之間,小公主已將目光落到了街市之上,也是同樣的興致勃勃。
這讓盧照鄰頓時松了一口氣。
聽得小公主指向遠處驚呼了一聲“那是何物”,盧照鄰連忙轉頭望去,朝著那高竿飄帶望去,下意識地應道,“那是尋橦之戲,公主……”
他話剛出口就被李清月給打斷了,“出門在外叫什麽公主,喊我三娘子就行了。”
她又伸手指了指一旁的李素筠,“這是二娘子。”
二娘子……
行吧,盧照鄰壓力更大了。
但這驟然之間打斷他說話的一出,倒是讓他意識到了一件事。
這位年幼得有些過分的公主,好像著實有點早熟,在言談中所表現出來的穩重,也絕非尋常孩童可比。
或許也只有在看著街市之上種種的時候,她滿眼新奇的樣子,讓人還能確定,她確實只是個孩子。
畢竟,李清月是真沒見過這樣的場面。
大酺中放開的種種限制,讓百姓像是正找著了呼朋引伴、聚眾歡慶的契機,便是比之年節時候也相差無幾。
那些街巷院墻只能攔阻隔街相對,卻無法攔住各種游街雜耍活動。
不,可能還要更有過之。
九月秋收已過,本就是百姓稍有閑暇的時候,不趁著此時歡慶,又該當趁著何時呢?
以至於李清月環顧四周,不由發出了一句感慨——
好多人吶……
還並不只有行人。
當身著平民衣著的宮人載著李清月等人往那“尋橦之戲”方向而去的時候,坊市的交叉口上,便有一隊旱船經行而過。
以竹子與布做成的旱地蓮舟掛在人身上,成了一艘艘可以隨著人在陸上行走而動的小船,隨著鑼鼓聲動,就是一列時而快走,時而翻轉的船隊。
“那本是因紀念屈原而設的賽龍舟,只是因有些地方沒這等水上行舟的條件,便改成旱地行船了。也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意思。”
見李清月看著這列正表演起“顛簸”姿態的小船們,盧照鄰開口解釋道。
別管小公主能不能聽懂,他接了活總是要幹的,不能影響到鄧王的顏面。
但他大概不會想到,李清月還真能理解這些人的願景。
接連在關中發生了兩年的暴雨,雖說都未造成過於慘重的後果,但想必沒人希望暴雨還會持續到第三年。
是該乞求風調雨順的。
所以並不奇怪,同樣是自街頭行過的馬車之上,胡姬撥弦而歌,唱得也是輕快的豐收歌謠,還挺有一番異域與中原結合的混搭美感。
而當李清月行到那先前吸引住她註意力的高竿飄帶位置之時,更是瞧見,在背景的天幕之下,這片似是專門用於曲樂雜藝的坊中,數丈長的竹竿紮在中間空出的表演場地上。
長竿之上捆縛著形同山峰與雲霧的道具,戴竿舞者則穿梭其間,手持絳節。
雖未有一句唱詞,竟也能令人體會到這出表演之中的意思。
那是身姿輕盈的持令使者要往雲間去請一場恩澤之雨。
此雨必是隨令而停的。
因主竿與那些輔助的高竿各自相抵,交錯入雲,這才能令她之前隔著這樣遠的距離也能瞧見。
在表演的收尾,那立足於高竿之上的女藝人竟像是乘風而落,輕盈地躍到支竿之上。借著飄帶與“神山”的遮掩,游魚一般落了地。
隨後便是銅錢如雨朝著那討賞的盤中落了進去。
李清月抹了把額上的汗。
也不知道是為這藝高人膽大的戴竿藝人捏了把冷汗,還是因她在侍從庇護下擠出了一條路而覺太熱了。
哎呀,想到這裏,她忽然暗道了一聲糟糕。
她瞧見新鮮玩意便忘了其他人了。
那有著初唐四傑之一名號的盧照鄰倒是還在她的身側,可跟隨著她的隊伍是真少了一半。
她驚了一跳,連忙問道,“素筠呢?”
好在此時,忽然自遠處傳來了一道熟悉的聲音,“阿菟,快來看這兒?”
李清月被侍衛抱了起來,總算瞧見李素筠在何處了。
遙遙看去,李素筠的面前正有一對角抵相鬥之戲,比賽到了最是難解難分的時候。
她平日裏就算有機會見到宮中侍從,卻也只見得他們持刀而過,何曾有這樣身形矯健的打鬥。
再遠處更是一片樂舞百戲的喧鬧場面,其中騰挪踏躍應和著熱切起來的節拍,也是宮中絕不可能見到的鮮活場面。
吸引住她的目光一點也不奇怪。
李清月在心中腹誹了一句,這也確實像是素筠會喜歡看的東西。
當然,想歸如此想,她的行動卻沒耽擱。
她吩咐了一句讓澄心給那戴竿藝人看賞,自己則指揮著侍衛往李素筠的方向去,免得兩人被變幻的人潮沖散了,離得太遠就沒那麽好找了。
可剛挪出兩步,她就發覺澄心沒像往常一樣手腳利索。
李清月連忙叫停了侍衛,回頭看去,“怎麽了?”
“啊。”澄心一楞,猛地回過神來。
李清月端詳著她的臉,“你今天好像有點魂不守舍的。”
對上這道已有探尋之意的打量,澄心抿了抿唇,回笑道:“哪有什麽事兒,只是很久沒見到這種場面了,有點驚訝罷了。”
她飛快地自袖中錦囊裏翻出了數枚銅板,丟進了圓盤之中,與其餘看客所給的並無差別,又快速地跟了上來。
可眼見這表現利落,李清月還是沒打消自己的疑慮。
她嘟囔道:“我又不是素筠……”
所以她沒那麽聽話也沒那麽好忽悠。
偏偏澄心明擺著不想給出個真正的答覆,她便是真拿刀架在對方的脖子上也沒什麽用。
而若是她沒記錯的話,上一次澄心有些異樣,是在見到岐州百姓向著回返長安車隊行禮的時候,這一次則是見到這些雜耍藝人。
這麽看,平日裏心思玲瓏的宮女,竟也有自己的秘密了。
李清月心中已暗自盤算,等回宮之後便先偷偷打聽一番,澄心是按照采選、進獻、罪沒這些途徑裏的哪一條進的宮,說不定還能發掘出些東西來。
現在便先不必多管了,畢竟她能出門的時間也就這麽一點。
在她的面前,樂舞百戲的演出正是接著那出雲中竿舞而起的,樂音已徹底換成了一種急促的鼓點。
見李清月朝著他看來,盧照鄰伸手指向了那批雜耍藝人中領頭的那個,很是敬業地繼續解釋道:“這是自漢代便興盛的百戲之一,名為七盤舞……”
“……”
——————
當夜幕漸漸在長安城中降臨的時候,這些嘈雜的聲音才終於平息了下去。
但今夜並無宵禁之鼓,只有幾個自長街上跑過的孩童惡趣味地想要去錘一下街鼓,這份慶典仍可繼續下去。
於是另外的一種聲音便漸漸代替了白日裏的喧騰鼓樂,成為了夜色中的主流。
那是一種更為輕柔也更為和緩的樂音。
裏坊之中的酒肆燈火也隨之亮起來了。
李清月隨著盧照鄰的推薦擇了家酒樓,在廂房中落座。
站在凳子上朝著窗外看去,就見她們此刻所在的裏坊中,各家酒樓飯館各自掛上了招牌,點起了亮如白晝的千盞燈籠。
隨之而來的還有自各處窗扇裏冒出來的酒香飯香,以另一種方式撞擊著人的感官。
她看得清楚,也聞得清楚。
雖然沒有長街兩側燈火交織的壯麗景象,但一座裏坊好像就是一座微縮的小城,在這城中攢動的人頭就像是這幅濃縮畫卷之上的星星點點。
哪怕眼前所見只是窗口一隅,卻也不難想象到,長安城中還有無數處這樣的地方,共同組成了這座關中都城的風貌。
這不由讓她發出了一句感慨。
“這就是大唐盛世嗎?”
與她所處的時代相隔千年的大唐盛世。
李清月托著下巴,將手肘搭在窗口,改了個更加舒坦的姿勢,以便欣賞下方的景象。
當她問出這句話的時候,也正有一道酒肆開業的銅鑼炸響了整座街巷。
一個個拋飛而起的燈籠則像是燈花迸濺,驟然吸引去了眾人的目光。
沒有煙花,卻是另一種華彩紛然。
而在大酺的歡騰氣氛之中,沒人會因此而對其有任何的意見,反倒是撈著酒壺的客人盡數朝著那散財的鋪子湧了過去。
看吶,過了這村可就沒這店了。
但李清月其實並未完全沈浸在下方喧騰中,畢竟她也不好喝酒這一口。
以至於喝彩聲幾乎沖破裏坊之時,她竟耳力極靈敏地聽到了另外一個聲音。
那個聲音可能只是在喃喃自語,並沒有想要任何人聽到。
偏偏因她身懷系統的緣故,還是將其收入了耳中。
那聲音還很熟悉,正是方才一度走神的澄心發出的。
“……不是的。”
李清月聞言眸光一閃。
不是什麽?
這不是長安盛世?
可此時的大唐雖還不到開元盛世,到底已經歷過貞觀之治了,關中的人口也早非隋末時候可比。
再以今日之所見場面,說這是盛世好像也沒什麽不妥的。
澄心渾然不覺自己的聲音沒能被掩蓋在下方的動靜裏,反倒連後一句都被她那小主子給聽去了。
那也實在是她有感而發的一句——
“不夠體面的人……哪有機會出現在公主眼前呢。他們早去各州逐食去了。”
聽到這裏,李清月眉頭微不可見地動了動,只因她好像聽到了一個對她來說很陌生的詞語。
當澄心帶著錢袋下去結賬的時候,她便狀似無意地朝著盧照鄰問道:“逐食是什麽?”
李清月並不知道這兩個字怎麽寫,只能依照著澄心方才念出的聲音模仿。
但很顯然,她模仿的並沒有錯。
盧照鄰聞言,在臉上浮現出了幾分愕然,“三娘子為何忽然有此一問。”
在此刻的大酺盛景之中,她本不該提及這樣的事情。
李清月卻只是固執說道:“我問你答就是了,你不是給我當向導的嗎?”
盧照鄰楞了楞,忽然想到了在他前來此地之前鄧王李元裕對他的叮囑。
那麽難保這句話並不是公主要問,而是陛下要考校他一二?
他正了正面色,答道:“關中田地糧產不足,四面關隘又限制運糧進入,尤其是水路,幾乎無法用於大量運輸糧食。所以若遇災年糧荒,陛下便只能令百姓出關,前往其餘各州討要食物,是為逐食……”③
李清月呆在了當場。
窗外忽然又響起了新的一聲鑼鼓,把盧照鄰最後的幾個字給吞在了滿堂鬥酒聲中。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