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公孫景和道覺
關燈
小
中
大
第548章 公孫景和道覺
在佛道之爭的初期,這道土跟和尚是勢如水火的。
那是不共戴天的關系。
可無數的影視劇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越是這種敵對的關系,它越是容易誕生兩個叛逆的人。
毫無疑問,公孫景和道覺和尚就是那兩個叛逆的人。
他們一個是道教徒,一個是佛教徒,卻在佛道之爭最為激烈的時期成為了至交好友。
至於他們為什麽會成為至交好友,當時的道覺和尚,因為法號裏面有個‘道’字,因此受到了同門師兄弟的排擠和霸淩。
這看起來有些離譜,可在那種年代,這都屬於是正常操作了。
當然這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道覺和尚的天生三眼。
他天生就有三只眼睛,因此被人們當成怪物,在那種愚昧無知的年代,道覺和尚的出生就是個悲劇,他之所以能順利長大,也多虧了他父母把他送去了寺廟裏面。
當時寺廟裏的一位法師就收養了道覺。
可是道覺還沒成年,那位法師就死了,沒有人庇佑他,連寺廟裏的和尚都對他有歧視。
加上後來佛道之爭的激烈,道覺因為法號裏面有個‘道’字,直接就被趕出了寺廟。
他離開寺廟之後就遇到了公孫景,這個公孫景一看道覺有三只眼睛,就覺得很神奇。
因為在道教裏面有一位神仙也有三只眼,這位神仙叫清源妙道真君,也就是二郎神,因此這個公孫景並不覺得道覺是怪物,相反,他覺得道覺是個天賦異稟的人,這種人才應該加入道教才對。
當時這個道覺和尚有兩個考慮,一是當時的道教不好混,他要是加入道教,還得被逼著成為和尚,而且他本來就是和尚,何必多此一舉呢?
再一個考慮,他從小就是被和尚養大的,他的信仰也是佛教,因此他不會輕易背叛自已的信仰。
在道覺的認知裏,他覺得佛教的教義是導人向善的,是普度眾生的,這樣的教義不應該背叛,而所謂的佛道之爭,也並非是真正的佛道之爭,只是人和人之間的爭鬥。
而且他也並不認可佛道之爭,他覺得文宣帝對道教的迫害,是根本不人道的。
只是他和公孫景一樣,除了無奈,也只能無奈,並不能改變什麽。
兩個人對於佛道之爭的見解,讓公孫景對道覺的深明大義感到欣賞。
而道覺對公孫景為道門做出的努力,和濟世為懷的品格也同樣感到敬佩。
於是,兩個人成了知已好友,相約結伴而行,不為別的,只為做出一點貢獻,結束這場佛道之爭。
可是兩個小人物,他們能改變全局嗎?
連他們自已……也未必有那個信心吧。
但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總要有人身先土卒,去嘗試改變這些事。
其實看到這裏,我多少覺得這個故事是被編造出來的。
我覺得李浮光的外公,可能是從地攤文學上看的野史,然後把這段野史給信以為真,寫到了筆記本上。
先不管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公孫景和道覺這兩個人,即便是有,他們當時的對話和心理,是怎麽被記錄下來的?
而且野史雖然有些是真的,但大部分都是被人為編出來的,基本上都找不到出處。
但為了破解李浮光的身世之謎,我們只能暫時把這段故事當成真的,繼續往下看。
這其實寫的就是公孫景和道覺和尚的故事。
這一道一僧結伴入世修行,替百姓解決困難,後來雲游到一個地方,見這地方人丁稀少,且天黑之後,百姓們皆是閉門不出。
後來二人才得知,這附近山上有一個邪祟,害人不淺,已經殘害了不少百姓,當地百姓對此苦不堪言,卻又無能為力。
二人一聽,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便準備上山去除掉這個禍害,還老百姓一個太平。
結果這二人到了山上,蹲守了幾天幾夜,也沒見到邪祟的影子,當時又正值冬季,兩個人又冷又餓,最後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只能無功而返。
後來他們找到當地的城隍廟,向城隍爺詢問這個邪祟的位置。
城隍爺就告知他們,說陰間跑出來了一只鬼王,這鬼王生前本是大戶人家的千金,怎奈家中遭遇強盜洗劫,一家慘死,此女就化為了厲鬼禍亂鄉裏。
後來牛頭馬面親自上陽間來捉拿,將這厲鬼帶到陰間進行審判。
陰間的崔判官念及此鬼可憐,生前又有布施百姓的善行,既有功又有過,不能重判也不能輕易放過,於是便讓此鬼在陰間當個鬼卒,維持陰間的秩序,只要積累到一定的陰德,就準許其去投胎轉世。
而這只厲鬼為了不去罪獄受刑,自然對崔判官的判決言聽計從,盡心盡力地維持陰間秩序。
後來這只厲鬼因為表現良好,又立功無數,抓了不少想逃出陰間的鬼魂,於是從一名鬼卒升職成了鬼王。
鬼王並非是鬼中的王,其實它是陰間的一種職位,它的地位和權利要高於鬼卒,但要低於白無常和牛頭馬面。
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只厲鬼在七月半鬼門大開的時候,偷偷溜出了陰間,又回到了陽間,找到了害死她全家人的強盜。
這群強盜自然是被滅了,厲鬼滅了這群強盜之後也沒敢返回陰間,就占山為王,為禍一方。
城隍爺向公孫景和道覺告知了這只鬼王的來歷,並且告知其弱點和位置。
公孫景和道覺對這只鬼王有了了解之後,便再次前往山上捉拿。
這一次,兩個人成功了,將那鬼王逼得無路可走。
那鬼王生得也俊俏,身著紅衣,本想用美色誘惑一下,讓公孫景放她一馬。
但公孫景深知這鬼王之狡猾,並不受其誘惑。
就在公孫景要為民除害之際,那道覺卻阻攔了他。
道覺給公孫景出了一個主意,說與其殺死這只鬼王,倒不如將她帶回道觀裏面度化。
這鬼王在陰間雖不是什麽了不得的鬼,但在陽間卻令人生畏,如果公孫景能夠度化這只鬼王,宣揚出去,定能贏得百姓對道教的認可,此事要是傳到文宣帝的耳中,說不定就能給道教正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在佛道之爭的初期,這道土跟和尚是勢如水火的。
那是不共戴天的關系。
可無數的影視劇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越是這種敵對的關系,它越是容易誕生兩個叛逆的人。
毫無疑問,公孫景和道覺和尚就是那兩個叛逆的人。
他們一個是道教徒,一個是佛教徒,卻在佛道之爭最為激烈的時期成為了至交好友。
至於他們為什麽會成為至交好友,當時的道覺和尚,因為法號裏面有個‘道’字,因此受到了同門師兄弟的排擠和霸淩。
這看起來有些離譜,可在那種年代,這都屬於是正常操作了。
當然這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道覺和尚的天生三眼。
他天生就有三只眼睛,因此被人們當成怪物,在那種愚昧無知的年代,道覺和尚的出生就是個悲劇,他之所以能順利長大,也多虧了他父母把他送去了寺廟裏面。
當時寺廟裏的一位法師就收養了道覺。
可是道覺還沒成年,那位法師就死了,沒有人庇佑他,連寺廟裏的和尚都對他有歧視。
加上後來佛道之爭的激烈,道覺因為法號裏面有個‘道’字,直接就被趕出了寺廟。
他離開寺廟之後就遇到了公孫景,這個公孫景一看道覺有三只眼睛,就覺得很神奇。
因為在道教裏面有一位神仙也有三只眼,這位神仙叫清源妙道真君,也就是二郎神,因此這個公孫景並不覺得道覺是怪物,相反,他覺得道覺是個天賦異稟的人,這種人才應該加入道教才對。
當時這個道覺和尚有兩個考慮,一是當時的道教不好混,他要是加入道教,還得被逼著成為和尚,而且他本來就是和尚,何必多此一舉呢?
再一個考慮,他從小就是被和尚養大的,他的信仰也是佛教,因此他不會輕易背叛自已的信仰。
在道覺的認知裏,他覺得佛教的教義是導人向善的,是普度眾生的,這樣的教義不應該背叛,而所謂的佛道之爭,也並非是真正的佛道之爭,只是人和人之間的爭鬥。
而且他也並不認可佛道之爭,他覺得文宣帝對道教的迫害,是根本不人道的。
只是他和公孫景一樣,除了無奈,也只能無奈,並不能改變什麽。
兩個人對於佛道之爭的見解,讓公孫景對道覺的深明大義感到欣賞。
而道覺對公孫景為道門做出的努力,和濟世為懷的品格也同樣感到敬佩。
於是,兩個人成了知已好友,相約結伴而行,不為別的,只為做出一點貢獻,結束這場佛道之爭。
可是兩個小人物,他們能改變全局嗎?
連他們自已……也未必有那個信心吧。
但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總要有人身先土卒,去嘗試改變這些事。
其實看到這裏,我多少覺得這個故事是被編造出來的。
我覺得李浮光的外公,可能是從地攤文學上看的野史,然後把這段野史給信以為真,寫到了筆記本上。
先不管歷史上到底有沒有公孫景和道覺這兩個人,即便是有,他們當時的對話和心理,是怎麽被記錄下來的?
而且野史雖然有些是真的,但大部分都是被人為編出來的,基本上都找不到出處。
但為了破解李浮光的身世之謎,我們只能暫時把這段故事當成真的,繼續往下看。
這其實寫的就是公孫景和道覺和尚的故事。
這一道一僧結伴入世修行,替百姓解決困難,後來雲游到一個地方,見這地方人丁稀少,且天黑之後,百姓們皆是閉門不出。
後來二人才得知,這附近山上有一個邪祟,害人不淺,已經殘害了不少百姓,當地百姓對此苦不堪言,卻又無能為力。
二人一聽,自然是不能坐視不理,於是便準備上山去除掉這個禍害,還老百姓一個太平。
結果這二人到了山上,蹲守了幾天幾夜,也沒見到邪祟的影子,當時又正值冬季,兩個人又冷又餓,最後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只能無功而返。
後來他們找到當地的城隍廟,向城隍爺詢問這個邪祟的位置。
城隍爺就告知他們,說陰間跑出來了一只鬼王,這鬼王生前本是大戶人家的千金,怎奈家中遭遇強盜洗劫,一家慘死,此女就化為了厲鬼禍亂鄉裏。
後來牛頭馬面親自上陽間來捉拿,將這厲鬼帶到陰間進行審判。
陰間的崔判官念及此鬼可憐,生前又有布施百姓的善行,既有功又有過,不能重判也不能輕易放過,於是便讓此鬼在陰間當個鬼卒,維持陰間的秩序,只要積累到一定的陰德,就準許其去投胎轉世。
而這只厲鬼為了不去罪獄受刑,自然對崔判官的判決言聽計從,盡心盡力地維持陰間秩序。
後來這只厲鬼因為表現良好,又立功無數,抓了不少想逃出陰間的鬼魂,於是從一名鬼卒升職成了鬼王。
鬼王並非是鬼中的王,其實它是陰間的一種職位,它的地位和權利要高於鬼卒,但要低於白無常和牛頭馬面。
可是誰也沒想到,這只厲鬼在七月半鬼門大開的時候,偷偷溜出了陰間,又回到了陽間,找到了害死她全家人的強盜。
這群強盜自然是被滅了,厲鬼滅了這群強盜之後也沒敢返回陰間,就占山為王,為禍一方。
城隍爺向公孫景和道覺告知了這只鬼王的來歷,並且告知其弱點和位置。
公孫景和道覺對這只鬼王有了了解之後,便再次前往山上捉拿。
這一次,兩個人成功了,將那鬼王逼得無路可走。
那鬼王生得也俊俏,身著紅衣,本想用美色誘惑一下,讓公孫景放她一馬。
但公孫景深知這鬼王之狡猾,並不受其誘惑。
就在公孫景要為民除害之際,那道覺卻阻攔了他。
道覺給公孫景出了一個主意,說與其殺死這只鬼王,倒不如將她帶回道觀裏面度化。
這鬼王在陰間雖不是什麽了不得的鬼,但在陽間卻令人生畏,如果公孫景能夠度化這只鬼王,宣揚出去,定能贏得百姓對道教的認可,此事要是傳到文宣帝的耳中,說不定就能給道教正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