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君子道

關燈
君子道

“按在地上, 打了二百鞭子。”孝珩看了看俯臥在床,氣若游絲的延宗,對著孝瓘比出兩根手指。

“所為何事?”孝瓘不解。

“這小子紮了草人, 給草人穿上太上皇帝常穿的青鼠皮裘, 用鞭子抽它,邊抽邊罵‘為什麽殺我阿兄!’”

孝珩邊說邊嘆氣。

“陛下如何得知?”

“他府中的奴仆告的密。”孝珩看了看周遭, 壓低聲音道, “我等平時一定要謹言慎行, 不可授人以柄。”

“二兄, 還有件事, 陳娘子死了,我剛在花佛堂外的枯草堆發現了屍首。”

“正禮的阿母?”

“嗯。”

“會不會有人要對家家和正禮不利?”

“我也有此擔心,已派人護衛。”

孝珩心下略安。

“孝琬這事……必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二兄是聽聞了什麽風聲嗎?”

“孝琬早先跟我說, 他總聽見街邊孩子在唱‘河南種谷河北生, 白楊樹頭金雞鳴’。”

“這不是咱們幼年的童謠嗎?我前幾日在太醫署門口也聽見過。”

“他初時也沒經心, 但後來他覺得不對勁, 十幾年前的童謠怎會突然流行起來?而且河南、河北不就是河間嗎?”

“是猞猁!”清操突然插話道,“我在太樂署門口碰見過猞猁分發食物, 令孩童唱童謠作為回報。”

“誰是猞猁?”孝珩問道。

“便是靖水曲坊中的樂伶。”

“太上皇帝把靖水曲坊的案子交給了和士開來辦理, 他的確保釋了幾名樂伶,認為這些人與西賊細作無關。”

“看來此事定是和士開的陰謀!他一直覬覦尚書令之位, 扳倒孝琬, 他便可上位。” 孝珩按了按眉心,“更有可能,他本就是西賊細作, 意欲破壞平西之策!”

孝瓘看了眼清操,附在孝珩耳邊, 輕聲道:“低賤胡兒,如何能動正嫡郡王?亦如大兄,當真僅為高叡所害嗎?”

孝珩怔怔地看著孝瓘,那表情就好似在最寒冷的冬夜裏,吞下了一塊冰。

“你我兄弟,所為何來?”他看著孝瓘,苦笑著泛出淚花,“尤其是你啊……孝瓘……九死一生……所為何來?”

床上的延宗輕輕“哼”了一聲。

眾人皆蹙籠過去。

他失去焦距的目光略過孝珩和孝瓘,嘴巴翕動著,“……活著……奪……奪回來……”

說完,便又陷入了昏迷中。

延宗沒有食言,在昏迷七天之後,他醒了過來。

他要喝水,要吃飯,他笑著對孝瓘說,自己這身肉不是白長的,除了他,沒有人能扛得住二百鞭。

但笑容後面,似乎不再是那個單純的阿胖了。

陳阿巫的案子也破了,說是遇到了盜賊——就像河清三年彭城王高浟的死因一樣,未丟一分銀財,只是丟了命。

孝瓘遣人暗中尋查張大娘的茶粥攤。

整個鄴城,共有鬻茶粥者共五十四家,卻無半點張大娘和猞猁的影子。

這時,朝廷已經在催促孝瓘返回青州了。

來時雨雪霏霏,歸時楊柳依依。

現在,清操的肚子愈來愈大,肚子裏的“小魚”也越來越活躍。

孝瓘依舊是早出晚歸,忙碌異常,不過他便是再忙,每晚也都要趴在清操肚子上聽一會兒。

每到此時,“那條魚”就格外撒歡,清操的肚皮上一會兒鼓出一個拳頭,一會兒突出一只腳丫。

“他這麽不喜歡我嗎?”孝瓘一臉沮喪地問。

“也許是太想見你,也許是……”清操噙著笑道,“你壓到他的頭了!”

孝瓘趕緊起身,口中連道:“對不起……”

他們常在一起憧憬孩子的模樣。

“我昨晚夢到熊羆了,我覺得……八成是個男孩子。”清操說。

孝瓘遲疑著沒有應聲。

“怎麽?你不喜歡男孩子嗎?”

孝瓘笑了一下,“不,都行,都喜歡。”

“可你看起來並不開心的樣子。”

“只是……”孝瓘頓了頓,“我父輩兄弟,幾人可得善終……以男兒之身,生於皇親宗室,未見得是好事……”

然而上天總不能隨人願,熊羆入夢可算得母子間的靈犀。

他們的兒子誕生在一個春光旖旎的午後。

那孩子長得白皙而俊秀,他躺在清操的臂彎中,孝瓘坐在床邊的蒲團上,臉剛好湊到孩子小手前。

他伸出一根手指,孩子便伸出一整只手,緊緊扒著那根手指。

孝瓘淺淺笑著,然後伸著脖子,吻了清操。

“辛苦娘子了。”他認真地說。

清操本是一心都在孩子身上,被他這一吻,醺紅了臉龐。

“孝瓘,給他起個名字吧。”

“我還沒想好……須得和弘節,正禮有些關聯。”

“嗯……”清操想了想,“那我們叫他承道好不好?”

“承道?”

清操點點頭,“承道,承君子之道。”

“何謂君子之道?”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是謂君子。”清操含笑看著孝瓘,“正如他的父親。”

“我?可我算不得君子……”

“在我心中,你便是君子。”

孝瓘望著清操,目光瑩動而閃爍,他低了頭,輕聲道:“我聽你的,便喚承道吧。”

陽光從窗欞透進房間,空氣中徜徉著暖意,這是清操一生中最幸福的一日。

以至於多年以後,她每每憶起這一日,還似能聞到承道身上的奶香,還似能看見孝瓘眼中如水的柔情……

自承道出生,清操的日子變得很充實。

她看著一個軟乎乎的小東西,學會翻坐,學會爬行,學著跌跌撞撞地行走,學著咿咿呀呀地講話,他第一次喚她“阿娘”時,她把他抱起來,親了一大口。

清操並未忘記教寶兒彈琴。

她給寶兒授課時,便讓乳母帶著承道在一旁聽。

承道顯然沒什麽興趣,他喜歡在院中拾木棍,長的,短的,撿了一大堆後,挑出最趁手的一根對著寶兒揮舞。

寶兒對他的挑釁視若無睹,他只管彈他的琴。

他在琴曲方面的天賦連清操都感到驚訝——他五歲時學會了《龍吟》,這可比清操都要早上好幾年。

這日,仆從忽然遞上一張名帖,清操只看了一眼,便抱起承道,歡歡喜喜地出去迎接了。

鄭武叔手中握著一支竹馬,笑吟吟地站在門口。

“阿叔!你怎麽來……”

她話還沒講完,承道便掙開她的懷抱,張著小手跑向鄭武叔了。

鄭武叔剛要把他抱起來,他卻是一躲,直接奪了竹馬,然後奔回到清操懷裏。

鄭武叔哈哈大笑道:“你這是百萬軍中直取上將首級啊,不愧是蘭陵王的兒子。”

清操笑著,瞧見他奪回的竹馬——這可不是竹子綴帛的玩具。

竹馬通體用翠玉所制,鎏金的馬頭,看起來十分精巧名貴。

“阿叔,這麽貴重的東西,給承道可不合適。”

鄭武叔笑著擺了擺手,“承道出生時,我不在你身邊,洗三錢①也沒給,此番初見,總得有點像樣的禮物吧。”

“不知阿叔此行為何?”

“陛下新除我為司鹽都尉,專事青州鹽務。”

清操輕“哦”了一聲。

“這兩年,青州鹽的產量大漲,市面都能買到鹽了。”鄭武叔一頓,看了眼清操。

清操笑了笑,道:“這是好事。”

“但很多都是私鹽,暗中售賣,以逃鹽稅……所以殿下奏請太上皇帝,派司鹽都尉統籌監管,既能穩定鹽價,又可保證稅收。②”

清操又笑了笑,道:“這也是好事。”

“只是不料,這差事竟落在我頭上了……”

“這差事不好嗎?”清操有些不解。

“倒也不是差事不好,不過是有些意外。”鄭武叔又道,“我上任青州,理應先見過刺史大人,只不過我剛去過官廨,差役說,‘殿下領兵出去剿匪了。’”

“啊?他今日便走了?”

“你們……”鄭武叔皺了皺眉,“殿下未與你說嗎?”

“他前幾日說,最近常有盜匪襲擾鹽民,他欲備兵去清剿,卻不知他今日便走了,也不遣人回家說一聲……”清操後面又輕聲綴了一句,“許是怕我擔心。”

雖知他們感情甚篤,但日久天長,生出二心的也不是沒有,鄭武叔不禁提點道:“他落日不歸,你難道不會擔心?還是他現在都不常住在家裏了?”

“有時我睡下他才回來,我還未醒他便走了,若非問過門廊的守衛,我都不知他回來過。如此若有個兩三日不歸,想必我也是不知的。”

“青州遠離邊境,無需憂心防務,也會如此繁忙嗎?”

“許是在忙刑案?鹽政?”清操笑了笑,“其實我也不知,他有時回來早些,我們多是聊些家常,他現在很少跟我說外面的事了。你回頭若是見了他,倒可幫我問問,若你把鹽政接管過去,他能不能早點回家。”

當晚,清操請鄭武叔居於刺史府中,等候孝瓘回來。

不過鄭武叔也是個閑不住的,次日清晨,忽對清操道:“我準備出發去海邊襄助殿下剿匪。”

清操趕忙攔了他,道:“我連夜遣人去尋四郎,他傳話來說,讓我在府中好好招待你,待他回來再與你詳細交接鹽務。”

“我身為司鹽都尉,自然也有義務保護鹽民……”

“行了,阿叔……”清操笑著將他按回座位,“你手無縛雞之力,手下也無兵卒,就莫去添亂了。”

過了幾日,時逢旬休。

鄭武叔忽對清操道:“剛收到李縣令的信,邀我去掖城。”

清操要過信,粗略讀了,神情也變得沈重起來。

那信上說:鄭述祖為光州刺史時,看到雲峰山上的齋亭刻石,不禁憶起幼年同他父兄游玩的情形。遂做了不少文章,也想刻石為記,當時雕制了兩篇,後來青州的石匠都被招去駝山石窟造像了,此事便擱置下來,至他離世也未完成。

現任掖城縣令李湛③曾為鄭述祖的佐官,這兩年將餘下的幾篇雕制完了,恰逢鄭武叔到青州,便請他過去觀看。

“阿叔,我也想去掖城看看,可以嗎?”

“我自然沒什麽意見。不過,你得同他商量商量……”

鄭武叔看了看正在往清操懷中膩歪的承道——那孩子膩著膩著,竟“哇”地一聲哭了出來。

清操嘆了口氣,道:“這位祖宗,我是半點脾氣沒有,也只能帶著了。”

雲峰山在光州,峰高谷幽,景色如畫。

清操帶著承道,同鄭武叔一起到達山腳,掖城縣令李湛早已等候在那裏了。

“李世兄。”鄭武叔下了馬,給李湛抱腕行禮。

李湛出身趙郡李氏,父親李渾曾是鄭述祖的舊友。鄭述祖任光州刺史時,李湛釋褐為記室參軍。後來幾經沈浮,最終回到光州的掖城做了縣令。

李湛笑著還了禮,又望了望馬車。

鄭武叔解釋道:“車內是蘭陵王妃和小公子。”

李湛隔著車簾見了禮,又道:“此山甚為陡峭,恐到了前面,就要換成平肩輿了。”

清操道:“讓小公子坐吧。妾身既來瞻仰先祖遺墨,又怎敢倨傲不恭?”

李湛引馬車行了數裏,果然山勢忽起,馬車再不能前行了。

清操抱起承道,把他放進平肩輿,自己則與眾人一起登山。

“當年,我陪鄭刺史游覽雲峰山,就在這兒發現了一塊殘碑。”李湛走在最前面,用竹杖指著路邊一處空地,“半截露在外面,半截在土中。鄭刺史走上前,用袖子抹凈塵土,他看了一會兒,便眼中含淚,說這碑是他父親所作的齋亭石刻。④”

他們又往上爬了一段路,李湛指著山壁上的一處道:“鄭刺史因此作了《重登雲峰山記》,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寫得很清楚,我也按大人的意思,把他的字刻在石壁上了。”

鄭武叔和清操仰望著石壁,輕聲淺讀上面的字:“先君之臨此州也,公與仲兄豫州敬祖、叔弟光州遵祖,季弟豫州順祖同臨此鎮,於時,公年十一……”

清操屈指算了算,心道:阿翁第一次來雲峰山年僅十一歲,而現在,他的曾外孫都三歲了!與這金石相比,人生何其短暫啊……

“當年家父找到的殘碑可還有保存?上面寫的是什麽?”鄭武叔問道。

“是文恭公的墨寶!自當千古流芳,萬世永存。”

李湛口中的文恭公便是鄭述祖的父親鄭道昭。他被尊為北方書聖,在當時是與南方王羲之齊名的書法大家,後世則稱他的字是“仙人嘯樹,海客泛槎,令人想象無盡”。

沿途石壁上有不少鄭述祖和鄭道昭的書刻。

眾人邊行邊看,不知不覺間到了山頂。

山頂的視線豁然開朗,極目遠眺,雲霧之間可見滄海。

“金軒接日彩,紫蓋通月華。騰龍藹星水,翻鳳映煙家。”

清操望著眼前的景色,不禁吟出幼年姑母教她的詩——正是文恭公鄭道昭的《登雲峰山觀海島》。

“王妃請看。”李湛指著山亭中的石碑道,“這便是鄭刺史當年找到的殘碑。”

那碑是鄭道昭為他的父親鄭羲所寫的傳記。

鄭武叔拿出香爐和祭酒,正要奠上一奠,忽聽亭子不遠的山石後面傳來笑聲。

李湛也聽到了,皺了皺眉,派了名官役轉過去看看。

誰知那官役白著臉回來,後面還跟了二人。

李湛見為首那人亦是臉色一白,躬身揖道:“婁……婁大人……”

正是李湛的頂頭上司——東道行臺婁叡!

當初周軍圍困洛陽,婁叡拿下軹關,又同王峻一起南征逼退敵軍,收覆懸瓠。按理說是功勳卓著,理應重賞。

高湛卻以婁叡在河南做下不法之事為由,罷免了他的所有官職。

婁叡猜測是和士開在背後使壞,向天子進讒言說自己與高叡勾連。畢竟他自己是外戚又是勳貴,而高叡是宗室,此二者勾連,一直是高湛的大忌。他在家蟄伏一段時間,他的堂弟、領軍將軍婁定遠總算在禦前進言,讓他做了東道行臺。

鄭武叔和清操也隨之行了禮。

婁叡晃晃悠悠地走到清操面前,問道:“這麽巧,蘭陵王妃也來雲峰山游玩?”

清操素知婁叡是怎樣的人,也知他曾參與暗害大兄孝瑜,所以不願與他多言,僅是微微一笑。

“太上皇帝曾為禁酒令,王妃怎麽還飲酒呢?”

清操看了看婁叡,又看了看他手中的酒袋,便知他定是來山頂偷偷飲酒的——只不過他恰巧被自己撞破,反而要倒打一耙了。

“妾與家叔來此,是為祭祀,而非飲樂。”

按照禮法,即使天子禁酒,也是不禁祭祀用酒的。

“不知東安王來此為何?不會是來飲樂了吧?”

“那不能。”婁叡腳底有些拌蒜,卻還是執拗著往亭中走,走到那石碑前,將酒袋中的酒倒在地上,“本王也是來祭祀的!”

清操冷冷一笑,道:“此齋亭為我阿翁所建,亭中乃鄭氏先祖傳記。”

婁叡有些微驚,他面向石碑,一個字一個字地讀起來:“魏故中書令秘書監使持節都督兗州諸軍事安東將軍兗州刺史南陽文公……”

他突然停下來,對與他同飲的另一人道:“這不你說過的那個大貪官嗎?”

他此言一出,清操和鄭武叔同時沈了臉,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婁睿所指的那人。

那人本就側著身,被婁叡點出,才不得不轉過來。

清操這才註意到,這不是孝瓘的行參軍的陽士深嘛!

“王妃……”陽士深尷尬地笑了笑,“因舉家遷往光州,所以就辭了青州的差事……”

陽士深離開刺史府的事,清操倒是知道。

畢竟他曾想私留清操為婢妾,後來知道她真正身份後,自是惶惶不可終日,離開也是早晚的事,只不過她沒想到竟會來到掖城,又在婁叡手下為佐吏。

“你快說說,什麽文靈公變文公的事!”婁叡催促道。

清操和鄭武叔的臉色愈發難看,而陽士深也愈發尷尬了。

鄭道昭的父親鄭羲原是南朝宋人,後來投降了北魏,憑姻親而官至中書令、秘書監。

與鄭道昭和鄭述祖不同,鄭羲的官聲極差,受賄又吝嗇,當時就有人說他是“西門受羊酒,東門則賣之”。

他死後魏孝文帝賜謚“文靈”——素有文業謚“文”,為政不廉謚‘靈’。

但鄭道昭在這篇傳記中,卻用私謚“文公”取代了天子欽定的“文靈”,確有為父掩過之嫌。

婁叡見陽士深不言聲,就自己說道:“瞧瞧人家蘭陵王公子的用度,連一根竹馬都是金玉做的!還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呢!”

鄭武叔剛想解釋,清操攔下他,怒對婁叡道:“東安王辱我先祖,又汙我夫君,是何用意?”

“我汙蔑誰了?青州哪個不知,高長恭這幾年可沒少受賄斂財!”

從雲峰山回來這一路,清操始終悶悶不樂。

鄭武叔勸慰她道:“那東安王毫無器幹,縱情財色,他說那些話不過是為了攀誣殿下,你無需放在心上。”

清操僵澀一笑,道:“阿叔說得是。”

入青州界後,鄭武叔望著前面的山峰道:“文恭公也曾在此山中留下墨寶,你可曾去瞻仰過?”

“這是什麽山?”

“石膏山。”

“石膏山……”這山名似曾相識,但清操確未登臨過。

“阿娘,我們去爬石膏山吧,我可不想回家!”承道拉著清操的衣袖,眨巴著又圓又亮的眼睛。

石膏山的崖壁如削,中間一條山徑直通山頂。

他們一行走在石階上,只聽耳畔風聲猶如戰鼓,鄭武叔舉目四望,重重嘆了口氣。

“怎麽了?”清操問道。

鄭武叔指著山壁上的一塊巨石道:“想必這就是《水經註》中所說的石鼓了。”

清操擡眼看了看,那巨石果然像面大鼓。

鄭武叔又道:“傳聞此鼓年兇則鳴……”

清操心中一緊——這太平日子才過了幾年,莫非又要起戰事了?

又行數裏,但見小溪潺潺,溪邊石壁上題了一行字:中岳先生滎陽鄭道昭游槃之山谷也,此白駒谷。

“我雖未見過阿翁,但父親常令我臨他的字。我觀這行字,顯然與我素日所見不同。”鄭武叔道。

清操凝著那些字,的確爽朗明快,縱橫高邁——想必文恭公寫字時,心在山水之間,而不在形役之中。

山中陰晴不定,剛剛晴空萬裏,不知何處飄來一朵雲,便起急雨。

鄭武叔護著清操和承道,在促狹的山路間前行,幸而前方有個小村落。

整個村子看起來不錯,有不少人家都是石頭墻、青灰瓦,僅有幾戶是土墻茅草。

鄭武叔本想找間瓦房避雨,清操卻走進了村口那間茅屋。

外面天色陰沈,裏面就如同黑夜了,唯一能看見的就是從透光的頂上垂落的條條雨絲。

“咱們哪裏是避雨啊?”鄭武叔拉了清操往外走。

清操讓鄭武叔帶著承道先走,自己從懷中取出一貫錢,回到桌邊想放下,擡頭忽見一尊牌位。

“先夫楊君大郎之位。”

她突然想起來,為何覺得石膏山耳熟了。

當初在河陽,孝瓘遇到的那個瀕死的報水卒楊大,正是石膏山白駒谷人。

難道這是他家?

清操朝屋裏看了看,黑黢黢的,並未見人影。

不過她還是收起一貫錢,換了一錠銀子放回原處,隨後出了門。

她剛走到柴門,忽聽身後有個細弱的聲音:“娘子,留步。”

清操一回身,一名八九歲的小娘從草屋中跑出來,將那銀錠放還到清操手中。

“我與娘子不認識,不能收。”

清操看了看走在前面的諸人,只身返回茅屋檐下。

“我們剛在你家避雨,這錢權作酬勞。”

“我初時以為你們是壞人,沒敢吱聲,但我不是沒看見,你們站了站就走了。”小娘推開銀子,“因為我家也下雨吧……”

“你家只你一人嗎?”清操問道。

“我和我……”她用手指了指桌上的牌位,“阿耶。”

“你阿耶可曾做過河陽報水卒?”

小娘眼睛亮了一亮,“你怎知道?你認識我阿耶嗎?”

清操點了點頭,把那銀子重新放回小娘手中,“現在你可以收銀子了吧?”

“這是撫恤銀嗎?”小娘試探著問。

“算是吧。”

“縣裏的?”

清操囫圇“嗯”了一聲。

小娘將信將疑地接了銀子,掰著手指算道:“朝廷發一次,州府發一次,現在縣裏還發?”

清操有些驚訝,“你說州府又發了一次?”

“嗯,去年還是前年來著,刺史大人派人送來的。”

清操心頭一寬,欣然一笑。

“現在只有你一個人嗎?你阿娘呢?”

“阿娘在二伯家的鹽坊裏幫工。”她指了指東邊,“在海邊,不常回來。”

“你家出身弘農楊氏?”

她這話把那小娘給問楞了。

“我家姓楊,村裏人也□□姓楊,但娘子說的什麽弘農的楊的……我不太懂……”

“你家既非豪族,你二伯便能開鹽坊嗎?”

“如何不能?”小娘不解道,“我們村,還有山上的幾個村,好多人都去海邊開鹽坊了。若非我阿耶沒了,我家許也開了呢!”

清操著急追趕鄭武叔,閑聊了兩句,便鉆進雨中。

她在村中穿行,也不知鄭武叔他們進了哪戶人家,轉了幾個彎後,竟出了那小村。

清操冒雨在村前村後找了近一個時辰,仍不見他們蹤跡,最後只得上了山。

好在此時雨也停了,正值初秋天氣,雨洗的山間格外清爽。

山徑上忽傳來兒童的啼哭,清操一下辨出是承道的聲音,趕忙往前緊走幾步,見鄭武叔抱著承道走下來。

清操趕忙抱過哭得喘不上氣的孩子,安撫道:“阿娘在這兒呢,承道不哭了。”

見承道漸漸住了哭聲,又埋怨鄭武叔道:“阿叔不是說在村裏躲雨嗎怎麽又上山了?”

“敲了幾戶瓦房的人家,均沒人應,聽說山上有處白雲堂,我便說上去躲躲。”

“白雲堂?”

“以前是個道觀,後來威宗滅道,強令道士剃發為沙門,便改作佛寺了。只不過門側還有先祖文恭公的題字‘白雲堂中解易老也’,且那住持也是法名易老。”鄭武叔邊說邊笑起來。

清操也跟著笑,“易為《周易》,老為《老子》,如此看來,委實有些不倫不類了。”

鄭武叔又道:“你還莫笑人家,正因如此個色,寺中香火旺盛,竟如鄴中大寺般建有無盡藏院,也可放貸生息呢!”

石膏山離東陽城不遠,下了山後,清操令馭夫加快速度,爭取日落前趕回刺史府。

快到刺史府時,鄭武叔忽然勒停了車駕。

清操挑開車帷,正想問他原因,卻見遠處刺史府中湧出許多甲士,最後走出的那人手中持節,頭戴高山冠。

“是持節謁者。”清操小聲道——謁者她也不是沒見過,只不過手下帶這麽多兵,不經通傳直入刺史府的謁者,她的確沒見過。

清操心中忐忑,卻見馬嗣明東來。

他下馬匆匆行禮,慌張道:“王妃,剛有執節謁者去沿海營中,將殿下帶走了!”

清操心中更驚,她指著刺史府,“你知所為何事嗎?”

馬嗣明搖了搖頭,“今天是殿下服用解藥的日子。我帶藥去營中,卻聽說殿下剛被帶往鄴城……”

承道歪著小腦袋問清操,“阿娘,兄兄怎麽了?”

清操搖了搖頭,“阿娘也不知。”

鄭武叔顫聲問道:“還……往前走嗎?”

清操嘆了口氣道:“只能往前走了……若我與承道被他們帶走,煩請阿叔幫我照料好寶兒吧。”

清操的車駕行至門口,謁者上前問道:“是蘭陵王妃和公子嗎?”

“是。”鄭武叔答道。

“下官奉聖諭,查抄青州刺史府邸,並請王妃和公子回鄴。”他說著一揮手,甲士上前,繞過鄭武叔,一把拉下馭夫,控制了馬車。

時經三載,清操怎麽也沒想到是被甲士押回蘭陵王府的。

張主簿已不在,府中雜役憊懶,以致草木雕敝,破窗蛛網,房中還有被翻找過的痕跡。

清操命仆從打掃出臥房,便帶著承道住進去。

她等到天黑,也未見孝瓘被送回來。

馬嗣明使錢向門口的甲士打探,他們說,孝瓘押去了大理寺。

這消息便似悶錘一擊,正中清操心口——她想起了三年前的孝琬。

“阿娘,你看……”承道突然開口道。

清操一擡頭——見門口站著個小郎。

她舉起油燈走過去,細細分辨,才認出是弘節。

“嬸嬸勿怪,五叔說您家後苑有個狗洞,獨我身量瘦小,能鉆得進來,所以讓我給嬸嬸帶幾句話。”

弘節已然嗣位,清操淺淺行了禮,道:“有勞河南王。”

弘節有些不好意思,趕忙止了禮,“嬸嬸不必客氣。”

“據二叔和五叔了解到的情況,此番羈押四叔的罪名是貪殘受賄。五叔深信四叔品性,要麽是被奸人所害,要麽就是……”他壓低聲音道,“聽說太上皇帝的氣疾很嚴重,可能對叔叔們不太放心,尋個緣由……叔叔們素知四嬸果敢聰慧,想聽聽您的意思。”

清操略沈了沈,道:“妾身悉心內務,對外面的事知之不多。不過,安德王擔心的事,亦是妾身最為憂慮的。”

“那怎麽辦啊……”弘節急得跺腳,“從我父王到三叔,現在又是四叔……難道就這般坐以待斃?”

“於今,四郎的命全系在太上皇帝一念之間……”清操重重嘆了口氣,“弘節,麻煩你回去同你二叔和五叔講,請他們的門客多寫些戍邊將軍的詩詞文章,讚譽他們厲兵秣馬、修墻築戍,護衛家國的事跡。”

“這是為何?太上皇帝曾巡游邊關,怎會不知戍守之苦?再說詩詞文章,不過雕蟲小技,如何能動搖陛下的殺心?”

清操搖了搖頭,“我並非想用詩詞來感動陛下,而是因為現在戍邊的將軍仍是勳貴為多,他們自六鎮起兵便手握軍權,雖然近兩年東西和睦,南北平靖,其中很多人解甲歸田,但並不等於陛下可以高枕無憂,甚至濫殺宗室中可以制衡他們的力量。”

“嬸嬸,我懂了!我這就去跟叔叔們說!”

一個月後,弘節又帶來消息,說孝珩入尚書省,拜為尚書令。

清操聽聞這個消息,便喚來馬嗣明,問道:“馬先生,你說殿下是該服用解藥了嗎?”

馬嗣明點點頭,“那日便該服的。再拖下去,怕是會起癥……”

清操手書了一封信箋,交與馬嗣明,“先生帶著這封信,請門口禁軍轉呈陛下,看看陛下會如何處置。”

馬嗣明拿著信箋去了,清操更加如坐針氈,輾轉難寧。

承道躺在床上,眼巴巴地望著在房中踱步的清操,張著小手,喚“阿娘。”

清操停下腳步,把承道攬在懷中,他用手抱住清操的頭,“兄兄不在,還有我。”

他的聲音清脆稚嫩,他的眼神卻異常堅定。

“好,幸好有你……”清操吻了他的額頭,順勢勾去自己眼角的淚珠。

第二日傍晚,馬嗣明終於回報說,太上皇帝準允他把藥送入大理寺了。

清操聽完,一顆懸心稍稍歸了位——既準服藥,可見暫時還不會動手。

然而,待到馬嗣明去大理寺監牢探望之後,清操的心卻又懸了起來。

“他還好嗎?”

“殿下的虺易毒尚未發作,在獄中也未受刑,就是胡子許久沒刮了。”

清操笑了笑。

馬嗣明又道:“殿下讓我轉告王妃及諸王,將來無論降下怎樣的罪責,都是他罪有應得,千萬不要辯護,更不要求情。”

清操的表情漸漸凝固,她的指甲幾乎扣進肉裏……

“他是不想累及我們……可他明明不是那樣的人,為何要平白承受那樣的罪責?就因為他在軍中的威望太盛,就要受此汙蔑嗎?”清操憤然,雙睫一垂,淚水如珠碎落而下,“這一世的清譽,豈非盡付東流……”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馬嗣明亦是忿忿不平。

“對了,還有件事,我須得跟王妃說一聲,太醫署昨日發了文告,想招我回去共商醫案。”

清操一擡眼,馬嗣明繼續道:“太上皇帝病重。”

徐之才的醫術一直為皇室信賴,但他原本出身江南高門,不甘作個弄臣,加之和士開一直排擠他,遂請求外放。

和士開樂見其成,不久他被任命為兗州刺史。

這些年,掌管太醫署的一直是其弟徐之範。

但徐之範的醫術較其兄還是差了許多,此番太上皇帝病重,他沒能治好,被貶去尚藥,新任的太醫署丞鄭宣文只得求助馬嗣明。

三秋之後,天氣冷下來。

孝瓘的案子一直懸而未決。

清操得到的消息是,太上皇帝因身體的緣故,連朝政都交由皇帝處置,更遑論斷案了。

蘭陵王府外的禁軍未撤,但準允清操在禁軍監視下外出。

清操也沒什麽心情出去逛,只是偶爾去佛院進香祈福。

這日冬至,她來到般舟寺。

般舟寺是鄴城有名的譯經場,裏面的僧人來自各地。

有身毒(印度)的梵僧,西域的胡僧,還有中原和南地的僧眾。

清操在大雄殿中進香時,無意間發現在殿中誦經的胡僧頗為眼熟。

她向那胡僧多看了一眼,胡僧竟對她微微一笑。

清操一下便想起,這僧人不就是靖水曲坊的胡伶,猞猁的情郎阿獻嘛!

只不過他現在剃度為僧,未著粉黛鉛華,不如曲坊中精致美艷。

清操仔細回想了一遍,確定他從未見過自己,這才站起身,走到他身邊。

她和南一禮,道:“我有本經書想譯,不知小師父能否?”

阿獻並不還禮,而是肆無忌憚地盯著清操看,他的笑容更加柔媚,“貧僧不通梵語,只會胡語,不知夫人的經是用什麽寫的?”

“是南地的經書。”清操回道。

“哦?”阿獻掩袖笑道,“夫人真會開玩笑,南地的經還用譯嗎?”

清操點點頭,“是光宅寺裏的經,不用譯嗎?”

阿獻微怔,而後會心笑道:“不但要譯,還要用心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