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二十七章陳安甫的離去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十七章 陳安甫的離去
陸謙和還是幸運的。
反思家中發生的事情,陳安甫開始詛咒官府的奸詐和對社會規則的無序。他甚至有些憂國憂民了。雖不能至,心卻往矣。
坊間之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邊城資源的豐富,並不意味著能給這裏的百姓帶來好運。正是這一地下資源的豐富,引來更多的貪婪者對資源無休止的開采、掠奪,在掠奪的天平上是人性的麻木和沈淪。那些對民眾空洞的許諾,為邊城的一時富裕埋下貧窮的伏筆。環境的破壞導致家園、文化的失落,地下的空洞極有可能引起更大的悲劇。就此,人和自然的和諧毀滅無疑。最終,一座把殘片記憶城譜寫在“臉上”的廢都淡出國人的視線。也許有一天,歷史上的西域古國的消失就會戲劇性的重演在邊城的身上,一座千年古鎮的悠揚蕩然無存。因人的貪婪無止而被移民,留守者將是一個痛苦的人生,這不是沒有可能的。
今天,佛家的因果報應,無意間誤落到陳家的頭上,但也不會放過那些為官和始作俑者,或報應在他們自己的子孫後代身上。其言有點像咒語。一個社會不能不講報應,除了法律和道德,社會的第三條路還要言稱報應。而報應是很靈驗的。不然的話,那些信奉上帝的存在和救贖的人,走進教堂就是一件多餘的事。
人總是生活在等待和希望中。在以後的日子裏,陳安甫沒有在等待中祈望到什麽,最後的時光一點點從指尖剝落。
這一年秋天,陳安甫的身體狀況愈來愈不支了。他整日懶在家裏,很少出去走動。身心顯得極其疲憊,神情懶散,目光空乏,眼睛殘存的最後一點靈光游來蕩去,已感,活的時日不多了。
想想自己的一生,平淡如水,沒什麽可值得炫耀的事情。要說有,莫過於廢除中醫事件,請願、游行、慶功,轟轟烈烈的事僅此一件。身為中醫,懸壺濟世本是安身立命之業,只是西醫的挺進,讓中醫勢必日漸尷尬。中醫存與廢的對弈,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在祖業的背後,是一個利益格局的從新分配。
看一下歷史,掛於嘴邊上的“四大發明”在某些語境下真不值得炫耀。別人的讚美,有時也就是場合上的一句話,不必太認真。人類的發明不計其數,無與倫比。值得一提的倒是華夏的中醫及針灸,才是這個民族倍感欣慰和驕傲的資本。中醫不僅在醫的本身,更是以辯證施治的獨特方法影響著人類的進程和發展,是人類活的生命哲學範本。中醫的辨證就在於“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的通論。換一說法,國醫治於發病之前,中醫治於發病之始,郎中治於發病之末。現在竟有人提議廢除中醫,足見其用意之卑劣。
還有一件,也值得欣喜,就是娶了一房讓人一輩子心動的妻。靈魂和肢體的皈依,履約了傳統常識陰陽和約一見天日的古老故事。
人在生命的殘年守望中,總有許許多多放心不下的事情。與命運的抗爭,無疑會掙紮到最後,哪怕只有一線希望。陳安甫沒有,至少是沒有表現出來。他告誡陳家儀,做先生,懸壺濟世,一付藥可以加減,但絕不能缺味,缺了味,醫者大忌。在生命回歸自然的彌留一刻,顯得安然,一如他的名字。一個安字,在歸宿終點的一末行走的極平靜,臉上浮現出少有的安詳。
坊間有言:生有時,死有地。命相這東西不是以人的意志所能改變的。何時生,何地死,都是上天早已欽定安排好的,由不得人。
那一日,天下著小雨,風貼著窗間溜走,在家人打開窗欞的一剎那,一股濕漉漉的清涼氣流把陳安甫身上僅存的最後一線游絲和滿屋的悶氣生拉硬拽般一股腦擠出窗外,飄向虛無的天空。
陳安甫走了。走得很苦,是心的苦,也累;但很安逸,像睡著了似的。無奈人的一生都有這麽一走。
入殮是在午夜時分從簡行事的。能夠帶走的生前喜好之物隨身一並入棺,一同帶走的還有那根束之高閣,枯而無澤的辮子。一根遺辮的處置,讓眾人頗費心思。陳老太太說,裝兜裏吧,路上隨他。
僅半天時光,隨著一篇訃聞的告白貼於街門的立柱上,街坊四鄰便知曉陳安甫走了。
死是避諱的。
雖說人總有一死,死是必然。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的輪回。不過倫理的普遍,沒有人把“死”字掛在嘴邊,這在常人是很忌諱的。和長者說話,你不能言死。就如戲班子裏的行規,不能說帶散字的諧音。如說了這些個字眼,不管你是有意,還是一不留神順出了嘴,輕者體罰,重者出局。諱死,除非言出自己,那是與你無關的。即便是人死了,也得換一種說法,找一個相似的詞匯,年輕的病故,長者的仙逝,大多稱謂人走了。雖是隱語,卻也明白。不言死,實則是對生者的尊重。
陳安甫的死,民俗的口碑較高,力拔稱謂老喜。既然老喜,喪事的操辦就得熱鬧些,鄰裏的分餅就等著得福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陸謙和還是幸運的。
反思家中發生的事情,陳安甫開始詛咒官府的奸詐和對社會規則的無序。他甚至有些憂國憂民了。雖不能至,心卻往矣。
坊間之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邊城資源的豐富,並不意味著能給這裏的百姓帶來好運。正是這一地下資源的豐富,引來更多的貪婪者對資源無休止的開采、掠奪,在掠奪的天平上是人性的麻木和沈淪。那些對民眾空洞的許諾,為邊城的一時富裕埋下貧窮的伏筆。環境的破壞導致家園、文化的失落,地下的空洞極有可能引起更大的悲劇。就此,人和自然的和諧毀滅無疑。最終,一座把殘片記憶城譜寫在“臉上”的廢都淡出國人的視線。也許有一天,歷史上的西域古國的消失就會戲劇性的重演在邊城的身上,一座千年古鎮的悠揚蕩然無存。因人的貪婪無止而被移民,留守者將是一個痛苦的人生,這不是沒有可能的。
今天,佛家的因果報應,無意間誤落到陳家的頭上,但也不會放過那些為官和始作俑者,或報應在他們自己的子孫後代身上。其言有點像咒語。一個社會不能不講報應,除了法律和道德,社會的第三條路還要言稱報應。而報應是很靈驗的。不然的話,那些信奉上帝的存在和救贖的人,走進教堂就是一件多餘的事。
人總是生活在等待和希望中。在以後的日子裏,陳安甫沒有在等待中祈望到什麽,最後的時光一點點從指尖剝落。
這一年秋天,陳安甫的身體狀況愈來愈不支了。他整日懶在家裏,很少出去走動。身心顯得極其疲憊,神情懶散,目光空乏,眼睛殘存的最後一點靈光游來蕩去,已感,活的時日不多了。
想想自己的一生,平淡如水,沒什麽可值得炫耀的事情。要說有,莫過於廢除中醫事件,請願、游行、慶功,轟轟烈烈的事僅此一件。身為中醫,懸壺濟世本是安身立命之業,只是西醫的挺進,讓中醫勢必日漸尷尬。中醫存與廢的對弈,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在祖業的背後,是一個利益格局的從新分配。
看一下歷史,掛於嘴邊上的“四大發明”在某些語境下真不值得炫耀。別人的讚美,有時也就是場合上的一句話,不必太認真。人類的發明不計其數,無與倫比。值得一提的倒是華夏的中醫及針灸,才是這個民族倍感欣慰和驕傲的資本。中醫不僅在醫的本身,更是以辯證施治的獨特方法影響著人類的進程和發展,是人類活的生命哲學範本。中醫的辨證就在於“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的通論。換一說法,國醫治於發病之前,中醫治於發病之始,郎中治於發病之末。現在竟有人提議廢除中醫,足見其用意之卑劣。
還有一件,也值得欣喜,就是娶了一房讓人一輩子心動的妻。靈魂和肢體的皈依,履約了傳統常識陰陽和約一見天日的古老故事。
人在生命的殘年守望中,總有許許多多放心不下的事情。與命運的抗爭,無疑會掙紮到最後,哪怕只有一線希望。陳安甫沒有,至少是沒有表現出來。他告誡陳家儀,做先生,懸壺濟世,一付藥可以加減,但絕不能缺味,缺了味,醫者大忌。在生命回歸自然的彌留一刻,顯得安然,一如他的名字。一個安字,在歸宿終點的一末行走的極平靜,臉上浮現出少有的安詳。
坊間有言:生有時,死有地。命相這東西不是以人的意志所能改變的。何時生,何地死,都是上天早已欽定安排好的,由不得人。
那一日,天下著小雨,風貼著窗間溜走,在家人打開窗欞的一剎那,一股濕漉漉的清涼氣流把陳安甫身上僅存的最後一線游絲和滿屋的悶氣生拉硬拽般一股腦擠出窗外,飄向虛無的天空。
陳安甫走了。走得很苦,是心的苦,也累;但很安逸,像睡著了似的。無奈人的一生都有這麽一走。
入殮是在午夜時分從簡行事的。能夠帶走的生前喜好之物隨身一並入棺,一同帶走的還有那根束之高閣,枯而無澤的辮子。一根遺辮的處置,讓眾人頗費心思。陳老太太說,裝兜裏吧,路上隨他。
僅半天時光,隨著一篇訃聞的告白貼於街門的立柱上,街坊四鄰便知曉陳安甫走了。
死是避諱的。
雖說人總有一死,死是必然。有生就有死,這是自然的輪回。不過倫理的普遍,沒有人把“死”字掛在嘴邊,這在常人是很忌諱的。和長者說話,你不能言死。就如戲班子裏的行規,不能說帶散字的諧音。如說了這些個字眼,不管你是有意,還是一不留神順出了嘴,輕者體罰,重者出局。諱死,除非言出自己,那是與你無關的。即便是人死了,也得換一種說法,找一個相似的詞匯,年輕的病故,長者的仙逝,大多稱謂人走了。雖是隱語,卻也明白。不言死,實則是對生者的尊重。
陳安甫的死,民俗的口碑較高,力拔稱謂老喜。既然老喜,喪事的操辦就得熱鬧些,鄰裏的分餅就等著得福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