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二十五章陳安甫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十五章 陳安甫
城,有了綠的點綴,就是一個困字;家,因馴養,走進居屋的人,就是一個囚字。倉頡造字,形象萬千。因字而生異延續的歷史,讓人張揚,也讓人沈淪,更讓人困惑。走不出院落的方圓,就是圍屋。愚者、智者,大多如此。
陳家儀的家就坐落在縣城東北角的夏家宅——一處典型的北方明清四合院,這也是陳家儀娘家祖上的老宅。
據說,夏宅的原主人夏公是當時京城的名門望族,因其父有“犯上”之嫌而辭官離京隱居邊城。本想做一“寓公”,平平淡淡了卻一生,無奈隱居的生活並不平靜,常有官員私下造訪。消息走漏後,夏家就像晨露間的霜珠,在一個早晨太陽還未升起的日子裏,一夜之間就從邊城蒸發了。
有人傳言,夏家有謀反之舉,被朝廷的京畿衙門的官員捉拿歸案,株連九族是在所難免的。也有人講,夏家為避難,又一次舉家遷徙隱居鄉野村落了。這是傳聞,在邊城的典籍上無文字記載,夏家宅由此得名。
若幹年後,一位自稱鄉間郎中的名醫走進夏家宅,成為巷內六處院落唯一擁有抱廈大門宅院的主人。隨後,接來了小他十幾歲的嬌妻。鄰裏老人猜疑,莫非她就是在人間蒸發了的夏公的女兒夏卿?但陳先生予以否認。戲曰,如是,這巷就可更名為陳家宅了。
之後,陳家生一子,取名陳安甫。可惜,陳家人丁不望,單傳。有好事者勸慰陳先生不妨再娶一房。陳先生笑曰,不妥,今生得一子,足矣。有人猜測,在足矣的背後是感恩。
子承父業。陳安甫後來成為邊城遠近聞名的中醫,並開辦了自己的診所安草堂。
在邊城,有一種說法,愈是深宅大院的人家,人丁大多不旺。人丁不旺,走向衰落的日子就不會太遠。
古語雲:“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能夠延續家族的輝煌並不多見。富不過三代,窮也是如此,這是俗語。於是,自恃有學問者的閑人就喜歡考究,把深宅大院人丁不旺的原因和院落有無草木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引經據典,還是搬佛弄道,以及從自然現象詳解,但和者居寡。無奈千百年來,在邊城深宅大院為何種植草木不吉利的說法依然沒有謎底。
陳安甫為此說法曾苦苦琢磨了一番。佛家說的空,讓他有一個想法,院子不能空,如同家,四壁之角得殷實。他很想在庭院種植些花卉草木,夏可遮蔭,秋可嘗果。但就是不敢嘗試,怕真的會不吉利。
到了陳安甫娶妻生子的時候,也是單傳。比父親幸運的是一兒一女。雖然老太爺多方努力,但求兒孫滿堂的福祉仍舊無望。
老太爺走後,單傳的香火僅僅延續了幾年。身為名醫的陳安甫站在兒子的病榻前,面對親子,無論如何是不敢下猛藥的。病勢的耽擱,讓一個鮮活的生命早早的結束了一生。他後悔,為何不請一位同行為自己的兒子診病,也許還有望挽回生命的餘地,即便是請一位西醫大夫珍治也不為過。失子的痛苦,讓陳安甫添上了一塊久治不愈的心病。
時間一久,好友建議,不妨認一義子。陳安甫掂掇再三,認為不妥。雖有了傳宗接代的名份,但血脈還是不通的。
過了些時日,陳家儀和陸謙和一商量,舉家搬了過來。這讓陳安甫甚感安慰,一個女婿半個兒。雖如此,但失子的心痛還是無法消除。
朝如青絲暮成雪。僅僅幾年的時光,陳安甫的兩鬢就增添了白發許多。漸漸地,他隱約到生命的路漸短,身子骨明顯的衰落,甚至感覺自己的醫術也大不如從前了。閑暇時,一本祖傳的醫方書,兩件心愛的玩物——明初的養心泥砂壺和清末的一對景泰藍手玩健身球,成了他深居簡出庭院的陪伴。偶而去安草堂走走,給慕名而來的病人把把脈,也是心不在意了。
無意間在秋日的一天,陳安甫走出庭院,看見街外空場地斜對著自家大門的一株桑樹,枝繁葉茂,黛綠一片,想必已有些年頭了。每逢夏季,樹上結出的黑紫色果實,站在樹下望去,就像一串串濃縮了的袖珍葡萄,桑葚即可觀賞又可吃食。雖然民間有“四月的桑葚賽人參”一說,但邊城因氣候的原因,果實的成熟還是要推遲一些時間的。
見景生情。陳安甫突感身心掠過一絲寒意。自問:難道自己真的已到了桑榆之年?他下意識地想起太太的故鄉,活著的人在死者的墳頭上插的幡兒桿,第二年便冒出些綠的枝葉,久而久之長成大樹,有的還會竄出子樹,如不打株,就會形成林。陰宅的旺必然導致陽宅的衰,陳安甫這樣想。慶幸的是,邊城對這樣的習俗就像影子,一說有一說無,不好斷定。
返回院落,沏了一壺茶,自斟自飲。回味這個改朝換代的年月,就像打翻了的油鹽醬醋糖的壇子,不知五味。
民國代清——一個無奈的選擇。雖是出於不得已的“禪讓”,新政卻纏上說不清的麻煩。就像一位並非健康的人染上了肺癆,開始咳個不停。眼見得一個看似好端端的大清帝國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晃晃沒入塵土,像秋風掃落葉似的沒了蹤跡;一個還未認知帶著情緒的政權在刀光劍影下倉促掛牌,慘淡的經營可想而知。傳統的中國——歷代執政者——輕徭薄賦——政府不與民爭利的“無為而治”不知能走多遠。這一切就像夢境一般,醒了全然不知。夢的雜亂,只覺得心已空落落的,悵然若失。
大清國走了。走的既怨又恨,說的也是,一個三歲的孩童何能撐起一片偌大的帝國天空,不完也應了民傳醇親王的那張臭嘴,完了,完了,快完了。三年後大清果真就完了。這也難怪袁世凱那只不懷好意的竊手,往哪摸不好,偏偏在登基慶典的吉時往皇帝的要命處亂摸——那可是帝王傳宗接代的命脈,就這麽一攥,攥出個共和。從此帝制解體,群雄逐鹿,戲也就開始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城,有了綠的點綴,就是一個困字;家,因馴養,走進居屋的人,就是一個囚字。倉頡造字,形象萬千。因字而生異延續的歷史,讓人張揚,也讓人沈淪,更讓人困惑。走不出院落的方圓,就是圍屋。愚者、智者,大多如此。
陳家儀的家就坐落在縣城東北角的夏家宅——一處典型的北方明清四合院,這也是陳家儀娘家祖上的老宅。
據說,夏宅的原主人夏公是當時京城的名門望族,因其父有“犯上”之嫌而辭官離京隱居邊城。本想做一“寓公”,平平淡淡了卻一生,無奈隱居的生活並不平靜,常有官員私下造訪。消息走漏後,夏家就像晨露間的霜珠,在一個早晨太陽還未升起的日子裏,一夜之間就從邊城蒸發了。
有人傳言,夏家有謀反之舉,被朝廷的京畿衙門的官員捉拿歸案,株連九族是在所難免的。也有人講,夏家為避難,又一次舉家遷徙隱居鄉野村落了。這是傳聞,在邊城的典籍上無文字記載,夏家宅由此得名。
若幹年後,一位自稱鄉間郎中的名醫走進夏家宅,成為巷內六處院落唯一擁有抱廈大門宅院的主人。隨後,接來了小他十幾歲的嬌妻。鄰裏老人猜疑,莫非她就是在人間蒸發了的夏公的女兒夏卿?但陳先生予以否認。戲曰,如是,這巷就可更名為陳家宅了。
之後,陳家生一子,取名陳安甫。可惜,陳家人丁不望,單傳。有好事者勸慰陳先生不妨再娶一房。陳先生笑曰,不妥,今生得一子,足矣。有人猜測,在足矣的背後是感恩。
子承父業。陳安甫後來成為邊城遠近聞名的中醫,並開辦了自己的診所安草堂。
在邊城,有一種說法,愈是深宅大院的人家,人丁大多不旺。人丁不旺,走向衰落的日子就不會太遠。
古語雲:“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能夠延續家族的輝煌並不多見。富不過三代,窮也是如此,這是俗語。於是,自恃有學問者的閑人就喜歡考究,把深宅大院人丁不旺的原因和院落有無草木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引經據典,還是搬佛弄道,以及從自然現象詳解,但和者居寡。無奈千百年來,在邊城深宅大院為何種植草木不吉利的說法依然沒有謎底。
陳安甫為此說法曾苦苦琢磨了一番。佛家說的空,讓他有一個想法,院子不能空,如同家,四壁之角得殷實。他很想在庭院種植些花卉草木,夏可遮蔭,秋可嘗果。但就是不敢嘗試,怕真的會不吉利。
到了陳安甫娶妻生子的時候,也是單傳。比父親幸運的是一兒一女。雖然老太爺多方努力,但求兒孫滿堂的福祉仍舊無望。
老太爺走後,單傳的香火僅僅延續了幾年。身為名醫的陳安甫站在兒子的病榻前,面對親子,無論如何是不敢下猛藥的。病勢的耽擱,讓一個鮮活的生命早早的結束了一生。他後悔,為何不請一位同行為自己的兒子診病,也許還有望挽回生命的餘地,即便是請一位西醫大夫珍治也不為過。失子的痛苦,讓陳安甫添上了一塊久治不愈的心病。
時間一久,好友建議,不妨認一義子。陳安甫掂掇再三,認為不妥。雖有了傳宗接代的名份,但血脈還是不通的。
過了些時日,陳家儀和陸謙和一商量,舉家搬了過來。這讓陳安甫甚感安慰,一個女婿半個兒。雖如此,但失子的心痛還是無法消除。
朝如青絲暮成雪。僅僅幾年的時光,陳安甫的兩鬢就增添了白發許多。漸漸地,他隱約到生命的路漸短,身子骨明顯的衰落,甚至感覺自己的醫術也大不如從前了。閑暇時,一本祖傳的醫方書,兩件心愛的玩物——明初的養心泥砂壺和清末的一對景泰藍手玩健身球,成了他深居簡出庭院的陪伴。偶而去安草堂走走,給慕名而來的病人把把脈,也是心不在意了。
無意間在秋日的一天,陳安甫走出庭院,看見街外空場地斜對著自家大門的一株桑樹,枝繁葉茂,黛綠一片,想必已有些年頭了。每逢夏季,樹上結出的黑紫色果實,站在樹下望去,就像一串串濃縮了的袖珍葡萄,桑葚即可觀賞又可吃食。雖然民間有“四月的桑葚賽人參”一說,但邊城因氣候的原因,果實的成熟還是要推遲一些時間的。
見景生情。陳安甫突感身心掠過一絲寒意。自問:難道自己真的已到了桑榆之年?他下意識地想起太太的故鄉,活著的人在死者的墳頭上插的幡兒桿,第二年便冒出些綠的枝葉,久而久之長成大樹,有的還會竄出子樹,如不打株,就會形成林。陰宅的旺必然導致陽宅的衰,陳安甫這樣想。慶幸的是,邊城對這樣的習俗就像影子,一說有一說無,不好斷定。
返回院落,沏了一壺茶,自斟自飲。回味這個改朝換代的年月,就像打翻了的油鹽醬醋糖的壇子,不知五味。
民國代清——一個無奈的選擇。雖是出於不得已的“禪讓”,新政卻纏上說不清的麻煩。就像一位並非健康的人染上了肺癆,開始咳個不停。眼見得一個看似好端端的大清帝國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晃晃沒入塵土,像秋風掃落葉似的沒了蹤跡;一個還未認知帶著情緒的政權在刀光劍影下倉促掛牌,慘淡的經營可想而知。傳統的中國——歷代執政者——輕徭薄賦——政府不與民爭利的“無為而治”不知能走多遠。這一切就像夢境一般,醒了全然不知。夢的雜亂,只覺得心已空落落的,悵然若失。
大清國走了。走的既怨又恨,說的也是,一個三歲的孩童何能撐起一片偌大的帝國天空,不完也應了民傳醇親王的那張臭嘴,完了,完了,快完了。三年後大清果真就完了。這也難怪袁世凱那只不懷好意的竊手,往哪摸不好,偏偏在登基慶典的吉時往皇帝的要命處亂摸——那可是帝王傳宗接代的命脈,就這麽一攥,攥出個共和。從此帝制解體,群雄逐鹿,戲也就開始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