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無憂觀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五十一章 無憂觀
我到無憂觀的時候,豆盧貴妃已去了伯父豆盧欽望的府中,留下話說要休整幾天再回宮。
豆盧貴妃似極喜矮松,觀中滿院雪落青松,郁郁蒼蒼,如在雲中。
空空蕩蕩的無憂觀,只有書案上隨意撒落的幾頁梅花粉蠟箋留著幾分生氣。
翠袖煙生步,紅塵月隔紗。
參差北鬥影,惆悵紫微家。
薄命寄雲漢,殘生蔔落霞。
飛升如有日,何去就丹砂?
一首五言律詩,落紙煙雲,只是收尾草草,像是匆忙寫就,不得不放筆。
阿暖隨我一同出宮,與我一起收拾好衣服書卷等物,便將我推至鏡前,打散我的發髻,慢條斯理地梳了起來。
如今住在觀中,也不用再梳宮中的高髻了。
“娘子的發絲細軟,要戴上冠,恐怕會有些痛”,阿暖一邊低頭梳著,一邊淺淺說道。
郎君二十及冠,娘子們卻只能戴簪,也就只有出家為女道,才能同男子一般頭戴正冠。
輕敷鉛粉,淡掃蛾眉,略去了平日常畫的胭脂眼暈、斜紅面靨,細細看去,竟有幾分我初來長安的模樣。
“我在宮中八年,自問已經喜怒自持,可論寵辱不驚、淡定從容,好像無人能及你。”側頭頷首,對她輕聲道。
“阿暖身無所系,心無所系,跟著娘子無論在宮內宮外,至少能相互作伴。”
“在跟著我之前,你在大明宮何處?”
她淺淺一笑,眉眼俱淡,“我從前是服侍豆盧貴妃的。”
我點點頭,恍然大悟,原來兜兜轉轉,緣分使然。
“娘子可知,正月初一祭天大典,三獻之中,亞獻與終獻是魏王和梁王。”阿暖見我半晌無話,將冠子扶正,簪上了青白玉笈。
緩了這幾日,我才敢細想東宮的垂危境地。
陛下不準朝臣百姓再議論易儲之事,可不過半年,她便用明堂祭天、五王降爵、東宮幽禁的舉動,向天下昭示打壓李唐之心。
武承嗣入主東宮的野心,又被陛下點燃。
陛下終究還是放不下對李家的忌憚,放不下對武周一世而亡的不甘。
如今的局面,無論在宮外還是宮內,我都無法幹預分毫,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靜觀其變了。
靜觀其變……我突然心中驚雷,也許從前的種種,就是我們太過著急了,讓陛下覺得李家的勢力難以翦除,才要一次一次地敲山震虎。
即便沒有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人明著指向東宮,他也時刻保持著淡泊從容、不涉政事的模樣。
可朝中那麽多的人向著東宮說話,除了急功近利的蛇鼠之輩和本來就姓武的十幾個宗室,武承嗣身邊沒有任何擁躉。
以前我總覺得,武承嗣、武三思是宿敵,如今才醍醐灌頂,最大的敵人,一直都是陛下。
是她的猶疑和猜度,是她的戒備和忌憚。
李隆基的兩次莽撞冒進,不過是引燃了陛下早已生根的疑心。
“阿暖,歇息幾日,用心挑些禮物,上元節之前,我們去公主府。”
離開太初宮的時候,我雖挑了不少經論帶了出來,可如今畢竟住在道觀,日夜翻看佛經終歸不妥,我便拿起豆盧貴妃留下的道經查閱。
書卷很多,也很齊全,陶弘景、陸修靜諸多先賢的經卷都在其中。可大抵是我沒有道家慧根,壓著性子讀了七八日,也只覺雲裏霧裏、味同嚼蠟,連耐心也盡失了。
心癢難耐,我又神不知鬼不覺地翻出束之高閣的《大乘起信論》來,食髓知味,又一發不可收拾起來。
“娘子。”
靜室外傳來一聲呼喊,我猛地驚醒,像做賊一般慌亂地將手中的論典藏在身下。
一番動作,我才意識到自己實在可笑。
“怎麽了?”我重新撿起經卷,回頭問道。
阿暖脫履進來,走到我身邊說:“城裏發了告示,正月初十,裴匪躬、範雲仙,將於南市處斬。”
“範雲仙?”我極為訝異。
內常侍範雲仙,掌管宮中北司近一半的兵馬。他是李旦的人,陛下是知道了什麽,還是又一次地殺雞儆猴?
莫非因為妻妾遇害,他終於按捺不住,要動用內宮的兵力了?
雖心中存疑,可我仍覺得他不會如此。
範雲仙在北司的兵權也不到一半,而北司禁軍與南衙相比,還算不上能分庭抗禮。貿然動用,先不論會不會走漏風聲,就是廝殺起來也很難斡旋。
孩子們都被圈禁,這一招風險太大。他萬事求穩,不會如此的。
況且,若他真與範雲仙有什麽謀劃被擒,廢立東宮的旨意也早該下了。
“去公主府拜見的物件都準備妥當了麽?”我起身而立,向阿暖問道。
“一切安妥。”
“那現在就去遞帖吧,我們去公主府。”
“娘子可要換上衣裙?”阿暖探頭問道,“出宮時帶著的幾套,我都命人裁剪適宜了。”
我楞了一瞬,猛然想起文慧來。
將被斬首的是她的叔父,她現在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太平公主府占正平坊三分之一有餘,雕梁畫棟,鱗次櫛比,甚至比東宮都要華麗幾分。
我和阿暖在府外並未等太久,就被公主的貼身侍婢引入內院。
“十三娘”,剛踏於室中,公主便迎了上來,攔下我行了一半的禮,“婉兒說過你會來。”
“公主”,我仍堅持把禮行完,才擡頭看她,“我也沒想到這麽快,就需要拜謁府上了。”
“有什麽話要我帶給婉兒嗎?”
“我來是想問公主,可有聽說範雲仙和裴匪躬的事?他們究竟做了什麽?”
太平公主抿了抿嘴唇,“我只知道,他們在新年去東宮看望四兄了,似乎並沒有什麽大事。”
“那公主上元節可會進宮見到皇嗣?”我滿懷希望地問去。
“陛下已經下旨,任何人不準無詔私去東宮,連我也不行”,公主的眼神透著啞忍,像極了陛下平日不怒自威的神色,“我會進宮,可能不能見到阿兄,能不能同他說話,我真的不敢保證。”
我點點頭,“我明白。若公主有機會,就請轉告皇嗣,務必以靜制動,等他自亂陣腳。”
公主眼波流轉,幾度開口,卻最終沒有問那個“他”是誰。
“這些話,阿兄還需再聽麽?”公主緩了緩,問道。
“公主將這句話告知他,他會明白是什麽意思的。”
“你和四兄也太苦了些”,公主的棕眸轉向眼角,“不過話說回來,你既然已經出宮,大可不必再管這些。”
我明白她心中所思,只無奈地嘆氣,“皇嗣與我,早已是至親之人,公主一定懂得。”
寥寥數語戳中了她的心事,眼神幾番閃躲,她才對我點頭。
“何況”,我頓了頓,又接著說道,“陛下不許我離開洛陽,阿兄阿姊的性命亦皆系於此,我是無法抽身事外的。”
“我早知道你是這樣的人”,公主輕笑一聲,瞥見了我鼓鼓囊囊的衣袖,“你可還有什麽物件要我帶給婉兒或阿兄的嗎?”
一路糾結不定,袖中的粉蠟箋已被捂得濕暖。
公主見狀,微微歪頭,徑直拉起我的胳膊,將我袖中之物強取了出來。
“有一威鳳,憩翮朝陽。晨游紫霧,夕飲玄霜。資長風以舉翰,戾天衢而遠翔。”
公主小心地鋪開紙箋,喃喃念出。
八年的時光,早已將粉蠟箋的邊角打磨得松軟毛躁。一篇《威鳳賦》,我在心中背得爛熟。
“答惠之情彌結,報功之志方宣。非知難而行易,思令後以終前。俾賢德之流慶,畢萬葉而芳傳。”
跟著她的低吟,我也不知不覺誦出了大半。
“這是四兄的字”,公主讀罷,神情愈發堅定,對我重重點頭,“你放心便是,我盡力而為。”
“秉公主,梁王的人到了。”我正要開口,就被公主的侍婢打斷。
梁王?我不禁胡思亂想,難道公主和武三思也常私下聯絡?
“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麽,不必如此,我到底還是李家的人。”公主起身離去,在跨過門檻的一瞬忽然半轉過頭,魄氣十足地說。
“公主!”我急忙喚住她,問出了盤踞多時的憂慮,“梁王與魏王,不會有一日與來俊臣聯手吧?”
她聽罷回過身子,低眉頷首,目光卻明亮銳利,“酷吏若要結黨,那是自尋死路。這一點來俊臣心裏清楚,其餘不如他受寵的酷吏也清楚。倘若真要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凡目光長遠,就不會選魏王和梁王。”
我望著公主漸漸遠去的敏健背影,思緒繁雜。
公主的弦外之音,似乎早與除來俊臣之外的酷吏有過瓜葛。究竟是烏集之交,還是收為己用,我也實在猜測不出。
話說回來,如公主所言,酷吏也的確並非都如來俊臣一般嗜血兇殘。如今武周建立不過三年,陛下借酷吏之手排除異己、穩固朝堂,是顯而易見的事。
可若五年、十年之後呢?不出所料,狡兔死,走狗烹,陛下反手棄如敝履,還能贏一個除殘祛暴的明君之稱,周興就是前車之鑒。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我到無憂觀的時候,豆盧貴妃已去了伯父豆盧欽望的府中,留下話說要休整幾天再回宮。
豆盧貴妃似極喜矮松,觀中滿院雪落青松,郁郁蒼蒼,如在雲中。
空空蕩蕩的無憂觀,只有書案上隨意撒落的幾頁梅花粉蠟箋留著幾分生氣。
翠袖煙生步,紅塵月隔紗。
參差北鬥影,惆悵紫微家。
薄命寄雲漢,殘生蔔落霞。
飛升如有日,何去就丹砂?
一首五言律詩,落紙煙雲,只是收尾草草,像是匆忙寫就,不得不放筆。
阿暖隨我一同出宮,與我一起收拾好衣服書卷等物,便將我推至鏡前,打散我的發髻,慢條斯理地梳了起來。
如今住在觀中,也不用再梳宮中的高髻了。
“娘子的發絲細軟,要戴上冠,恐怕會有些痛”,阿暖一邊低頭梳著,一邊淺淺說道。
郎君二十及冠,娘子們卻只能戴簪,也就只有出家為女道,才能同男子一般頭戴正冠。
輕敷鉛粉,淡掃蛾眉,略去了平日常畫的胭脂眼暈、斜紅面靨,細細看去,竟有幾分我初來長安的模樣。
“我在宮中八年,自問已經喜怒自持,可論寵辱不驚、淡定從容,好像無人能及你。”側頭頷首,對她輕聲道。
“阿暖身無所系,心無所系,跟著娘子無論在宮內宮外,至少能相互作伴。”
“在跟著我之前,你在大明宮何處?”
她淺淺一笑,眉眼俱淡,“我從前是服侍豆盧貴妃的。”
我點點頭,恍然大悟,原來兜兜轉轉,緣分使然。
“娘子可知,正月初一祭天大典,三獻之中,亞獻與終獻是魏王和梁王。”阿暖見我半晌無話,將冠子扶正,簪上了青白玉笈。
緩了這幾日,我才敢細想東宮的垂危境地。
陛下不準朝臣百姓再議論易儲之事,可不過半年,她便用明堂祭天、五王降爵、東宮幽禁的舉動,向天下昭示打壓李唐之心。
武承嗣入主東宮的野心,又被陛下點燃。
陛下終究還是放不下對李家的忌憚,放不下對武周一世而亡的不甘。
如今的局面,無論在宮外還是宮內,我都無法幹預分毫,也許唯一的辦法,就是靜觀其變了。
靜觀其變……我突然心中驚雷,也許從前的種種,就是我們太過著急了,讓陛下覺得李家的勢力難以翦除,才要一次一次地敲山震虎。
即便沒有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人明著指向東宮,他也時刻保持著淡泊從容、不涉政事的模樣。
可朝中那麽多的人向著東宮說話,除了急功近利的蛇鼠之輩和本來就姓武的十幾個宗室,武承嗣身邊沒有任何擁躉。
以前我總覺得,武承嗣、武三思是宿敵,如今才醍醐灌頂,最大的敵人,一直都是陛下。
是她的猶疑和猜度,是她的戒備和忌憚。
李隆基的兩次莽撞冒進,不過是引燃了陛下早已生根的疑心。
“阿暖,歇息幾日,用心挑些禮物,上元節之前,我們去公主府。”
離開太初宮的時候,我雖挑了不少經論帶了出來,可如今畢竟住在道觀,日夜翻看佛經終歸不妥,我便拿起豆盧貴妃留下的道經查閱。
書卷很多,也很齊全,陶弘景、陸修靜諸多先賢的經卷都在其中。可大抵是我沒有道家慧根,壓著性子讀了七八日,也只覺雲裏霧裏、味同嚼蠟,連耐心也盡失了。
心癢難耐,我又神不知鬼不覺地翻出束之高閣的《大乘起信論》來,食髓知味,又一發不可收拾起來。
“娘子。”
靜室外傳來一聲呼喊,我猛地驚醒,像做賊一般慌亂地將手中的論典藏在身下。
一番動作,我才意識到自己實在可笑。
“怎麽了?”我重新撿起經卷,回頭問道。
阿暖脫履進來,走到我身邊說:“城裏發了告示,正月初十,裴匪躬、範雲仙,將於南市處斬。”
“範雲仙?”我極為訝異。
內常侍範雲仙,掌管宮中北司近一半的兵馬。他是李旦的人,陛下是知道了什麽,還是又一次地殺雞儆猴?
莫非因為妻妾遇害,他終於按捺不住,要動用內宮的兵力了?
雖心中存疑,可我仍覺得他不會如此。
範雲仙在北司的兵權也不到一半,而北司禁軍與南衙相比,還算不上能分庭抗禮。貿然動用,先不論會不會走漏風聲,就是廝殺起來也很難斡旋。
孩子們都被圈禁,這一招風險太大。他萬事求穩,不會如此的。
況且,若他真與範雲仙有什麽謀劃被擒,廢立東宮的旨意也早該下了。
“去公主府拜見的物件都準備妥當了麽?”我起身而立,向阿暖問道。
“一切安妥。”
“那現在就去遞帖吧,我們去公主府。”
“娘子可要換上衣裙?”阿暖探頭問道,“出宮時帶著的幾套,我都命人裁剪適宜了。”
我楞了一瞬,猛然想起文慧來。
將被斬首的是她的叔父,她現在又是怎樣的情形呢?
太平公主府占正平坊三分之一有餘,雕梁畫棟,鱗次櫛比,甚至比東宮都要華麗幾分。
我和阿暖在府外並未等太久,就被公主的貼身侍婢引入內院。
“十三娘”,剛踏於室中,公主便迎了上來,攔下我行了一半的禮,“婉兒說過你會來。”
“公主”,我仍堅持把禮行完,才擡頭看她,“我也沒想到這麽快,就需要拜謁府上了。”
“有什麽話要我帶給婉兒嗎?”
“我來是想問公主,可有聽說範雲仙和裴匪躬的事?他們究竟做了什麽?”
太平公主抿了抿嘴唇,“我只知道,他們在新年去東宮看望四兄了,似乎並沒有什麽大事。”
“那公主上元節可會進宮見到皇嗣?”我滿懷希望地問去。
“陛下已經下旨,任何人不準無詔私去東宮,連我也不行”,公主的眼神透著啞忍,像極了陛下平日不怒自威的神色,“我會進宮,可能不能見到阿兄,能不能同他說話,我真的不敢保證。”
我點點頭,“我明白。若公主有機會,就請轉告皇嗣,務必以靜制動,等他自亂陣腳。”
公主眼波流轉,幾度開口,卻最終沒有問那個“他”是誰。
“這些話,阿兄還需再聽麽?”公主緩了緩,問道。
“公主將這句話告知他,他會明白是什麽意思的。”
“你和四兄也太苦了些”,公主的棕眸轉向眼角,“不過話說回來,你既然已經出宮,大可不必再管這些。”
我明白她心中所思,只無奈地嘆氣,“皇嗣與我,早已是至親之人,公主一定懂得。”
寥寥數語戳中了她的心事,眼神幾番閃躲,她才對我點頭。
“何況”,我頓了頓,又接著說道,“陛下不許我離開洛陽,阿兄阿姊的性命亦皆系於此,我是無法抽身事外的。”
“我早知道你是這樣的人”,公主輕笑一聲,瞥見了我鼓鼓囊囊的衣袖,“你可還有什麽物件要我帶給婉兒或阿兄的嗎?”
一路糾結不定,袖中的粉蠟箋已被捂得濕暖。
公主見狀,微微歪頭,徑直拉起我的胳膊,將我袖中之物強取了出來。
“有一威鳳,憩翮朝陽。晨游紫霧,夕飲玄霜。資長風以舉翰,戾天衢而遠翔。”
公主小心地鋪開紙箋,喃喃念出。
八年的時光,早已將粉蠟箋的邊角打磨得松軟毛躁。一篇《威鳳賦》,我在心中背得爛熟。
“答惠之情彌結,報功之志方宣。非知難而行易,思令後以終前。俾賢德之流慶,畢萬葉而芳傳。”
跟著她的低吟,我也不知不覺誦出了大半。
“這是四兄的字”,公主讀罷,神情愈發堅定,對我重重點頭,“你放心便是,我盡力而為。”
“秉公主,梁王的人到了。”我正要開口,就被公主的侍婢打斷。
梁王?我不禁胡思亂想,難道公主和武三思也常私下聯絡?
“我知道你在擔心什麽,不必如此,我到底還是李家的人。”公主起身離去,在跨過門檻的一瞬忽然半轉過頭,魄氣十足地說。
“公主!”我急忙喚住她,問出了盤踞多時的憂慮,“梁王與魏王,不會有一日與來俊臣聯手吧?”
她聽罷回過身子,低眉頷首,目光卻明亮銳利,“酷吏若要結黨,那是自尋死路。這一點來俊臣心裏清楚,其餘不如他受寵的酷吏也清楚。倘若真要背靠大樹好乘涼,但凡目光長遠,就不會選魏王和梁王。”
我望著公主漸漸遠去的敏健背影,思緒繁雜。
公主的弦外之音,似乎早與除來俊臣之外的酷吏有過瓜葛。究竟是烏集之交,還是收為己用,我也實在猜測不出。
話說回來,如公主所言,酷吏也的確並非都如來俊臣一般嗜血兇殘。如今武周建立不過三年,陛下借酷吏之手排除異己、穩固朝堂,是顯而易見的事。
可若五年、十年之後呢?不出所料,狡兔死,走狗烹,陛下反手棄如敝履,還能贏一個除殘祛暴的明君之稱,周興就是前車之鑒。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