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章咱們的帳還沒算清楚(全書完)
關燈
小
中
大
第794章 咱們的帳還沒算清楚(全書完)
楚軍克覆神京,中原清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南都後,崇武天子朱慈炤也是喜出望外,當即傳旨召集文武百官入宮,準備將北伐大捷之事祭告太廟,同時又下旨解除南都宵禁,以示與民同樂之意。
只不過,諸文武百官祭拜過太廟和太祖陵寢後,鴻臚寺卿屈大均和太仆寺卿陳恭尹二人卻借向天子奏對封賞北伐有功將士事宜留在了皇城內。
“陛下,楚王驅逐韃虜,恢覆神京,於國朝可謂功勳卓著,即便是中山、開平亦不能及也,只是臣聽說,楚王光覆紫禁城時,其麾下將佐……竟給楚王披上了黃袍,跪地山呼萬歲,楚王雖為監國,可諸將行此僭越之事,臣以為確實有些不妥。”
屈大均奏完後,陳恭尹亦覆奏道:“陛下,屈部院說的是,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陛下是曾下過明旨,百年以後由楚王繼統,但陛下畢竟還是天子,……楚王殿下不制止諸將,這也太……!”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去年年底,楚軍攻入神京,山東剿虜總督趙國祚以及一眾楚軍將佐在乾清宮前給馬仲英黃袍加身的事還是不可避免地傳到了京師,尤其是數萬將士在紫禁城周圍山呼萬歲的情景更是傳遍朝野,乃至於南都的說書先生都編了段子,說馬仲英這是挾收覆神京的功勞逼崇武天子禪位。
朱慈炤擡頭定定地看著臉色不忿屈大均和陳恭尹,嘴角斷斷續續蠕動了好一會,才咬牙說道:“朕知道二位卿家是大明忠臣,但滿朝文武皆是馬仲英心腹,況這天下也是人家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本就該是人家的。”
說到這裏,朱慈炤閃爍的眼神也堅定了不少,長身而起,踏步走到屈大均和陳恭尹面前,將他二人扶了起來,再度開口道:“二位先生不必執著,按道理,我大明在永歷朝覆滅後就亡了,若無楚王,別說覆國了,就是這南都城,朕恐怕都進不了,更不要說將先帝和大明歷代先祖的靈位請進太廟了,朕意已決,明日便著中書省擬旨,禪位於楚王,至於朕,便在鐘山腳下結廬而居,悠游山林,亦能時常陪伴太祖,二位先生若不棄,可與朕同往。”
朱慈炤決定禪位後,就感覺心中的千斤重擔頓時一松,他能活到現在,而且還能拿著清廷提供的稟米在餘姚正大光明的教書,這也變相地體現了他的生存智慧,熟讀經史的他認為重歸南都認祖歸宗,重立大明宗廟,他都認為這是得天之幸了,又哪裏敢奢望其他,南唐後主李煜的教訓他又不是不知道,現在他唯一的期盼就是馬仲英能善待朱明宗室。
“……!”
聞言,屈大均和陳恭尹皆是苦笑著搖了搖頭,腦海中浮現出蜀漢後主劉禪在司馬昭的晉王府中所說的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來,朱家皇帝對皇位都沒半分念想了,看來這大明也確實該亡了,故爾也只能躬身領旨,然後替崇武帝草擬禪位詔書。
屈大均和陳恭尹二人滯留宮中秘見崇武帝的事,在第一時間就傳到了留守南都的左丞相金光祖和錦衣衛指揮使馬三德等人耳中,馬三德生怕陳、屈二人在崇武帝面前進讒,引起皇帝不滿,從而引發雙方矛盾,盡管崇武帝不過是馬仲英豢養在皇宮中的金絲雀,可萬一崇武帝學曹髦,也來個舉兵討逆,那對楚王殿下的聲譽以及改朝換代的合法性也會有很大的影響,故爾當場就令錦衣衛以護衛宮禁的名義包圍皇宮。熟料錦衣衛尚未出發,宮中就傳來旨意。
“朕躬涼薄,幼值傾覆,不得不茍全於餘姚,幸賴祖宗之靈,楚王護佑,方得重歸皇室,覆振大明社稷,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朱明之數既終,行運在馬氏,而楚王馬仲英者驅逐韃虜,再造華夏,功同太祖,歷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況朕亦有前旨,楚王為監國,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楚王,如此國家幸甚,萬民幸甚!”
馬三德懵了,他雖然知道崇武帝懦弱,可沒想到崇武帝對皇位竟沒半分眷念,那本帥這兵馬還要不要調了?
金光祖和牛天宿等人在短暫的震驚過後也醒悟了過來,然後激動地大喊道:“陛下下旨禪位,馬三德快派人飛書神京,請楚王殿下定奪!”
原本一眾楚系文武將官還以為馬仲英登基稱帝這事,怎麽說也得上演一出逼宮的戲碼,讓他們當一回惡人,可他們卻沒想到朱慈炤如此明事理,居然會主動禪位。
禪位詔書傳至神京後,王覆漢和趙國祚等率先勸進的將官都是彈冠相慶,其餘楚系文武將吏也是喜氣洋洋,畢竟楚王登基,他們這幫從龍功臣勢必都會水漲船高,封妻蔭子,尤其是原先封國公的幾名重臣,更是幻想著進位郡王,衣錦還鄉。
將乾清宮改成臨時行在的馬仲英卻沒有如金光祖、牛天宿、王覆漢等人所想的那樣,直接接受了崇武帝的禪位,而是反覆看過退位詔書後才搖頭長嘆道:“自古得位之正,非我朝太祖莫屬,孤豈敢擅居大位,此詔,孤斷不能接。”
隨駕的李漢明和郭泰捷都以為馬仲英這是故做姿態,王覆漢更是進言道:“殿下,所謂禪讓向來都是三請三讓,要不末將再行書南都朝廷,讓陛下再下聖旨,若此,殿下登基也能名正言順……!”
“不必了……!”
馬仲英長身而起打斷了王覆漢的話,開口道:“崇武天子是孤親自擁立的,若行禪讓事,孤豈不遺臭萬年,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至於現在,孤願奉天子安居南都,而孤則居神京,代天子穩固北疆邊防!爾等這就傳孤旨意,令中書省及六部九卿轉至京師,留馬三德和秦懷忠鎮守南都。”
聽了馬仲英的話李漢明、王覆漢等人皆是恍然大悟,楚王您這豈不是和魏武帝曹操一樣,囚天子於南都,決策於京師,自個不願意承擔篡位的名聲,黑鍋給兒子背,居然還好意思說願效法周文王,這也太不要臉了吧,不過馬仲英話都說道這份上了,諸人哪敢再行勸進之事,只得無奈地接旨道:“臣等遵旨。”
崇武三年八月,在徹底清剿完中原的清軍殘部後,馬仲英在京師頒布新法《楚律》並下旨遷移各地富戶兩萬三千戶至飽受戰火荼毒的湖廣、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和福建等地,其目的有兩個,一是對經濟損失不大的省份進行資源的重新分配,二是利用這些富紳恢覆戰亂省份的經濟民生,這也就是所謂的移民開荒。
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勞力資源對戰亂各省的經濟恢覆,馬仲英通令全國,禁止販良為奴,禁止人身買賣。所有富紳不得蓄養奴婢,所養的奴婢一律釋放為良民,以解放勞動力,同時由朝廷為他們分發相應的土地,提供種子、農具等生產必須品,凡因饑餓而典賣為奴者,由朝廷代為贖身。
這道政令和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制如出一轍,在楚軍強力的推動下這使得朝廷增加了龐大的勞動力大軍。同時,馬仲英還頒發《恢覆生產詔》,詔書規定:“因戰亂導致的山匪馬賊,詔旨到日,並聽各還本業,由朝廷劃分田畝,若有負固執迷者,罪在不原。”
躲在山中當土匪會死,走出山林就能得到夢寐以求的良田還有種子和耕具,只要是有點腦子的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此同時,馬仲英還要求各地的地方官大力推行紅薯、玉米和土豆等高產作物,並鼓勵他們多養家禽牲畜。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在實行分田降稅的同時,中書省還敦促各地官員於農閑時大力整治堤岸塘堰,疏浚河道,專門設置了掌管水利的營田司,並由錦衣衛和內衛聯合督導,以防出現有可能的貪汙腐敗,至崇武八年,地方府縣計開塘堰四萬餘處處,浚河三千餘條,修陂渠堤岸一萬三千裏。
如此大規模的投入,哪怕是馬仲英抄沒了京師和全國二十三處滿城,得了數億兩白銀,甚至在泉州和廣州又新增了兩處市舶司,朝廷財政還是有些捉襟見肘,為了獲得更穩定的財源,馬仲英終於把目光看向了和大明隔海相望的倭國。
崇武九年九月十八日,馬仲英即以倭國王室斷絕朝貢,吞並大明藩屬琉球、妄稱天皇的名義,令東王王覆漢領水陸大軍十五萬,攜帶大小戰船三千餘艘,征伐倭國實際上的掌控者德川幕府。
與大明有貿易往來的薩摩藩和長州藩以及佐渡藩本就對德川幕府不滿,收到明軍大舉來襲的消息後紛紛響應。
十月十一日,楚軍主力在九州登陸,隨即和薩摩、長洲、佐渡等藩組成聯軍,攻入倭國本島。
十月二十八日,倭國主力於石見和楚軍遭遇,王覆漢以隨軍的五萬八旗降兵和薩摩等大名的藩兵為先鋒與幕府軍決戰,雙方大戰二十八日,楚軍慘勝,所攜之八旗降兵損失殆盡,主將鄂紮和喇布亦是被倭寇炮斃,薩摩、長洲等大名武裝也是折損大半,但德川幕府主力亦被楚軍全殲。
為了保住權利和地位,德川幕府不得不向王覆漢求和,經過反覆磋商,雙方約定,倭國國王去天皇尊號,倭國不可保留常備兵力,只允許保留國王衛隊及扈從八百,國家防務由楚軍駐軍負責,各地大名只要尊華夏上國,即可享受和華夏正常貿易的待遇,並得到楚王的冊封,永享富貴,至於德川幕府改降為大名,移居江戶。
同年,在南都恩養在皇宮的崇武帝病重,皇後王氏力請馬仲英回朝接受崇武帝禪讓,由於此前朱慈炤就有聖旨,百年以後由自己承繼大統,故爾馬仲英沒有拒絕,只不過在即位後,便頒布新詔,立王妃朱毓秀為皇後,其子馬建業為皇太子,改國號為中華,改明年為中華元年,大赦天下,與民更始。
中華元年二月,應興朗郡王朱進瑜所請,馬仲英遂命大都督府右都督李漢明為元帥,起大兵二十五萬征伐緬甸,和王覆漢一樣,原本在京師滿城投降的五萬八旗降兵和年青丁口充當了全軍前鋒,這些八旗殘兵和丁口都是發配到廣西和雲南開礦了七八年的老力工了,早就適應了南方的氣候,再加上這些年來被當成牛馬一樣驅使,根本提不起任何反抗的心思,而且李漢明在出征前也反覆說明,只要他們立下戰功,斬獲緬軍首級,待戰事結束後,他便向皇帝陛下請旨,放他們自由,因此這次征緬之戰是人人奮勇。
中華二年十二月,在經過兩年的征戰後,中華軍主力終於抵達了緬國首都阿瓦城下,並包圍了緬甸王都。
朱進瑜和李漢明也在阿瓦城上無數緬軍的註視下,隆重祭奠了因咒水之難殉國的永歷舊臣,這令緬甸軍心大亂。
“漢人是來報仇的,若不是你父親莽白害了永歷天子,他們又怎麽會打我們,王上才是我緬國的罪人。”
“兩年征戰,無數緬人慘死在漢人的屠刀下,這都是因為王上不顧大明的宗藩之情,奉迎韃虜,把永歷天子獻給吳三桂,只有拿了你向漢人請降,咱們緬國才能重歸和平。”
望著在金沙江邊上莊嚴祭拜的一眾漢人將官,望著在城下嚴陣以待的中華軍,阿瓦城頭的緬軍將官害怕了,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保住國都,他們只能把矛頭對準了國王莽達。
中華三年一月十一日,陷入絕境的緬甸官員於王都反正,率眾殺散了王府衛隊,捕拿了躲在後宮枯井裏的國王莽達,大開城門,跪迎中華王師進城。
緬甸投降的消息傳到京師,馬仲英大喜過望,遂下旨加興朗郡王朱進瑜為明王,建封緬甸,並加李漢明為南王,總統緬甸軍務。
至此,在馬仲英登基後未得授封的楚軍文武官員才明白馬仲英的意思,就是要想再進一步,那就得有開疆拓土之功,一時間在朝的秦懷忠、祖良楩、張朝陽、張紹遷等將官紛紛請戰,仿佛彈指間就能滅國奪城。
馬仲英對此也是樂見其成,當初崇武帝登基那會,為了鼓舞軍中士氣,他一口氣封了七八個公爵和數十個侯爵,以至於自己即位後封無可封,現在用建藩海外的方法籌功,也不失為一個折中的方法。
……
中華二十三年年底,時齡六十七歲的中華首任皇帝馬仲英的生命終於走到盡頭,燭火飄搖中,從倭國匆忙趕回京師的東王王覆漢緊緊地握住馬仲英的手哀嚎道:“陛下你咋說病就病了,咱在倭國挖銀山的帳還沒算清楚啊,瓊州市舶司這些年的幹股您也沒給我算過,您要是走了,末將和誰說理去?和誰說理去啊!”
嚎了好半晌,塌上的馬仲英依舊一無所動,而且手也是越發的冰涼,王覆漢也不哭了,擡手顫抖了試了試馬仲英的鼻息,手上卻沒任何感覺,又不放心地試了一次,這才“撲通”一聲跪倒了下來,高喊道:“陛下大行了!”
此時此刻,王覆漢唯一的念頭就是若是有來世,自個一定要當主角,因為主角可以賴帳。
(全書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楚軍克覆神京,中原清軍全軍覆沒的消息傳到南都後,崇武天子朱慈炤也是喜出望外,當即傳旨召集文武百官入宮,準備將北伐大捷之事祭告太廟,同時又下旨解除南都宵禁,以示與民同樂之意。
只不過,諸文武百官祭拜過太廟和太祖陵寢後,鴻臚寺卿屈大均和太仆寺卿陳恭尹二人卻借向天子奏對封賞北伐有功將士事宜留在了皇城內。
“陛下,楚王驅逐韃虜,恢覆神京,於國朝可謂功勳卓著,即便是中山、開平亦不能及也,只是臣聽說,楚王光覆紫禁城時,其麾下將佐……竟給楚王披上了黃袍,跪地山呼萬歲,楚王雖為監國,可諸將行此僭越之事,臣以為確實有些不妥。”
屈大均奏完後,陳恭尹亦覆奏道:“陛下,屈部院說的是,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陛下是曾下過明旨,百年以後由楚王繼統,但陛下畢竟還是天子,……楚王殿下不制止諸將,這也太……!”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去年年底,楚軍攻入神京,山東剿虜總督趙國祚以及一眾楚軍將佐在乾清宮前給馬仲英黃袍加身的事還是不可避免地傳到了京師,尤其是數萬將士在紫禁城周圍山呼萬歲的情景更是傳遍朝野,乃至於南都的說書先生都編了段子,說馬仲英這是挾收覆神京的功勞逼崇武天子禪位。
朱慈炤擡頭定定地看著臉色不忿屈大均和陳恭尹,嘴角斷斷續續蠕動了好一會,才咬牙說道:“朕知道二位卿家是大明忠臣,但滿朝文武皆是馬仲英心腹,況這天下也是人家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本就該是人家的。”
說到這裏,朱慈炤閃爍的眼神也堅定了不少,長身而起,踏步走到屈大均和陳恭尹面前,將他二人扶了起來,再度開口道:“二位先生不必執著,按道理,我大明在永歷朝覆滅後就亡了,若無楚王,別說覆國了,就是這南都城,朕恐怕都進不了,更不要說將先帝和大明歷代先祖的靈位請進太廟了,朕意已決,明日便著中書省擬旨,禪位於楚王,至於朕,便在鐘山腳下結廬而居,悠游山林,亦能時常陪伴太祖,二位先生若不棄,可與朕同往。”
朱慈炤決定禪位後,就感覺心中的千斤重擔頓時一松,他能活到現在,而且還能拿著清廷提供的稟米在餘姚正大光明的教書,這也變相地體現了他的生存智慧,熟讀經史的他認為重歸南都認祖歸宗,重立大明宗廟,他都認為這是得天之幸了,又哪裏敢奢望其他,南唐後主李煜的教訓他又不是不知道,現在他唯一的期盼就是馬仲英能善待朱明宗室。
“……!”
聞言,屈大均和陳恭尹皆是苦笑著搖了搖頭,腦海中浮現出蜀漢後主劉禪在司馬昭的晉王府中所說的那句“此間樂,不思蜀”來,朱家皇帝對皇位都沒半分念想了,看來這大明也確實該亡了,故爾也只能躬身領旨,然後替崇武帝草擬禪位詔書。
屈大均和陳恭尹二人滯留宮中秘見崇武帝的事,在第一時間就傳到了留守南都的左丞相金光祖和錦衣衛指揮使馬三德等人耳中,馬三德生怕陳、屈二人在崇武帝面前進讒,引起皇帝不滿,從而引發雙方矛盾,盡管崇武帝不過是馬仲英豢養在皇宮中的金絲雀,可萬一崇武帝學曹髦,也來個舉兵討逆,那對楚王殿下的聲譽以及改朝換代的合法性也會有很大的影響,故爾當場就令錦衣衛以護衛宮禁的名義包圍皇宮。熟料錦衣衛尚未出發,宮中就傳來旨意。
“朕躬涼薄,幼值傾覆,不得不茍全於餘姚,幸賴祖宗之靈,楚王護佑,方得重歸皇室,覆振大明社稷,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朱明之數既終,行運在馬氏,而楚王馬仲英者驅逐韃虜,再造華夏,功同太祖,歷數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況朕亦有前旨,楚王為監國,選賢與能,故唐堯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無窮。朕羨而慕焉,今其追踵堯典,禪位楚王,如此國家幸甚,萬民幸甚!”
馬三德懵了,他雖然知道崇武帝懦弱,可沒想到崇武帝對皇位竟沒半分眷念,那本帥這兵馬還要不要調了?
金光祖和牛天宿等人在短暫的震驚過後也醒悟了過來,然後激動地大喊道:“陛下下旨禪位,馬三德快派人飛書神京,請楚王殿下定奪!”
原本一眾楚系文武將官還以為馬仲英登基稱帝這事,怎麽說也得上演一出逼宮的戲碼,讓他們當一回惡人,可他們卻沒想到朱慈炤如此明事理,居然會主動禪位。
禪位詔書傳至神京後,王覆漢和趙國祚等率先勸進的將官都是彈冠相慶,其餘楚系文武將吏也是喜氣洋洋,畢竟楚王登基,他們這幫從龍功臣勢必都會水漲船高,封妻蔭子,尤其是原先封國公的幾名重臣,更是幻想著進位郡王,衣錦還鄉。
將乾清宮改成臨時行在的馬仲英卻沒有如金光祖、牛天宿、王覆漢等人所想的那樣,直接接受了崇武帝的禪位,而是反覆看過退位詔書後才搖頭長嘆道:“自古得位之正,非我朝太祖莫屬,孤豈敢擅居大位,此詔,孤斷不能接。”
隨駕的李漢明和郭泰捷都以為馬仲英這是故做姿態,王覆漢更是進言道:“殿下,所謂禪讓向來都是三請三讓,要不末將再行書南都朝廷,讓陛下再下聖旨,若此,殿下登基也能名正言順……!”
“不必了……!”
馬仲英長身而起打斷了王覆漢的話,開口道:“崇武天子是孤親自擁立的,若行禪讓事,孤豈不遺臭萬年,若天命在孤,孤願為周文王,至於現在,孤願奉天子安居南都,而孤則居神京,代天子穩固北疆邊防!爾等這就傳孤旨意,令中書省及六部九卿轉至京師,留馬三德和秦懷忠鎮守南都。”
聽了馬仲英的話李漢明、王覆漢等人皆是恍然大悟,楚王您這豈不是和魏武帝曹操一樣,囚天子於南都,決策於京師,自個不願意承擔篡位的名聲,黑鍋給兒子背,居然還好意思說願效法周文王,這也太不要臉了吧,不過馬仲英話都說道這份上了,諸人哪敢再行勸進之事,只得無奈地接旨道:“臣等遵旨。”
崇武三年八月,在徹底清剿完中原的清軍殘部後,馬仲英在京師頒布新法《楚律》並下旨遷移各地富戶兩萬三千戶至飽受戰火荼毒的湖廣、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和福建等地,其目的有兩個,一是對經濟損失不大的省份進行資源的重新分配,二是利用這些富紳恢覆戰亂省份的經濟民生,這也就是所謂的移民開荒。
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勞力資源對戰亂各省的經濟恢覆,馬仲英通令全國,禁止販良為奴,禁止人身買賣。所有富紳不得蓄養奴婢,所養的奴婢一律釋放為良民,以解放勞動力,同時由朝廷為他們分發相應的土地,提供種子、農具等生產必須品,凡因饑餓而典賣為奴者,由朝廷代為贖身。
這道政令和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制如出一轍,在楚軍強力的推動下這使得朝廷增加了龐大的勞動力大軍。同時,馬仲英還頒發《恢覆生產詔》,詔書規定:“因戰亂導致的山匪馬賊,詔旨到日,並聽各還本業,由朝廷劃分田畝,若有負固執迷者,罪在不原。”
躲在山中當土匪會死,走出山林就能得到夢寐以求的良田還有種子和耕具,只要是有點腦子的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此同時,馬仲英還要求各地的地方官大力推行紅薯、玉米和土豆等高產作物,並鼓勵他們多養家禽牲畜。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水利,在實行分田降稅的同時,中書省還敦促各地官員於農閑時大力整治堤岸塘堰,疏浚河道,專門設置了掌管水利的營田司,並由錦衣衛和內衛聯合督導,以防出現有可能的貪汙腐敗,至崇武八年,地方府縣計開塘堰四萬餘處處,浚河三千餘條,修陂渠堤岸一萬三千裏。
如此大規模的投入,哪怕是馬仲英抄沒了京師和全國二十三處滿城,得了數億兩白銀,甚至在泉州和廣州又新增了兩處市舶司,朝廷財政還是有些捉襟見肘,為了獲得更穩定的財源,馬仲英終於把目光看向了和大明隔海相望的倭國。
崇武九年九月十八日,馬仲英即以倭國王室斷絕朝貢,吞並大明藩屬琉球、妄稱天皇的名義,令東王王覆漢領水陸大軍十五萬,攜帶大小戰船三千餘艘,征伐倭國實際上的掌控者德川幕府。
與大明有貿易往來的薩摩藩和長州藩以及佐渡藩本就對德川幕府不滿,收到明軍大舉來襲的消息後紛紛響應。
十月十一日,楚軍主力在九州登陸,隨即和薩摩、長洲、佐渡等藩組成聯軍,攻入倭國本島。
十月二十八日,倭國主力於石見和楚軍遭遇,王覆漢以隨軍的五萬八旗降兵和薩摩等大名的藩兵為先鋒與幕府軍決戰,雙方大戰二十八日,楚軍慘勝,所攜之八旗降兵損失殆盡,主將鄂紮和喇布亦是被倭寇炮斃,薩摩、長洲等大名武裝也是折損大半,但德川幕府主力亦被楚軍全殲。
為了保住權利和地位,德川幕府不得不向王覆漢求和,經過反覆磋商,雙方約定,倭國國王去天皇尊號,倭國不可保留常備兵力,只允許保留國王衛隊及扈從八百,國家防務由楚軍駐軍負責,各地大名只要尊華夏上國,即可享受和華夏正常貿易的待遇,並得到楚王的冊封,永享富貴,至於德川幕府改降為大名,移居江戶。
同年,在南都恩養在皇宮的崇武帝病重,皇後王氏力請馬仲英回朝接受崇武帝禪讓,由於此前朱慈炤就有聖旨,百年以後由自己承繼大統,故爾馬仲英沒有拒絕,只不過在即位後,便頒布新詔,立王妃朱毓秀為皇後,其子馬建業為皇太子,改國號為中華,改明年為中華元年,大赦天下,與民更始。
中華元年二月,應興朗郡王朱進瑜所請,馬仲英遂命大都督府右都督李漢明為元帥,起大兵二十五萬征伐緬甸,和王覆漢一樣,原本在京師滿城投降的五萬八旗降兵和年青丁口充當了全軍前鋒,這些八旗殘兵和丁口都是發配到廣西和雲南開礦了七八年的老力工了,早就適應了南方的氣候,再加上這些年來被當成牛馬一樣驅使,根本提不起任何反抗的心思,而且李漢明在出征前也反覆說明,只要他們立下戰功,斬獲緬軍首級,待戰事結束後,他便向皇帝陛下請旨,放他們自由,因此這次征緬之戰是人人奮勇。
中華二年十二月,在經過兩年的征戰後,中華軍主力終於抵達了緬國首都阿瓦城下,並包圍了緬甸王都。
朱進瑜和李漢明也在阿瓦城上無數緬軍的註視下,隆重祭奠了因咒水之難殉國的永歷舊臣,這令緬甸軍心大亂。
“漢人是來報仇的,若不是你父親莽白害了永歷天子,他們又怎麽會打我們,王上才是我緬國的罪人。”
“兩年征戰,無數緬人慘死在漢人的屠刀下,這都是因為王上不顧大明的宗藩之情,奉迎韃虜,把永歷天子獻給吳三桂,只有拿了你向漢人請降,咱們緬國才能重歸和平。”
望著在金沙江邊上莊嚴祭拜的一眾漢人將官,望著在城下嚴陣以待的中華軍,阿瓦城頭的緬軍將官害怕了,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保住國都,他們只能把矛頭對準了國王莽達。
中華三年一月十一日,陷入絕境的緬甸官員於王都反正,率眾殺散了王府衛隊,捕拿了躲在後宮枯井裏的國王莽達,大開城門,跪迎中華王師進城。
緬甸投降的消息傳到京師,馬仲英大喜過望,遂下旨加興朗郡王朱進瑜為明王,建封緬甸,並加李漢明為南王,總統緬甸軍務。
至此,在馬仲英登基後未得授封的楚軍文武官員才明白馬仲英的意思,就是要想再進一步,那就得有開疆拓土之功,一時間在朝的秦懷忠、祖良楩、張朝陽、張紹遷等將官紛紛請戰,仿佛彈指間就能滅國奪城。
馬仲英對此也是樂見其成,當初崇武帝登基那會,為了鼓舞軍中士氣,他一口氣封了七八個公爵和數十個侯爵,以至於自己即位後封無可封,現在用建藩海外的方法籌功,也不失為一個折中的方法。
……
中華二十三年年底,時齡六十七歲的中華首任皇帝馬仲英的生命終於走到盡頭,燭火飄搖中,從倭國匆忙趕回京師的東王王覆漢緊緊地握住馬仲英的手哀嚎道:“陛下你咋說病就病了,咱在倭國挖銀山的帳還沒算清楚啊,瓊州市舶司這些年的幹股您也沒給我算過,您要是走了,末將和誰說理去?和誰說理去啊!”
嚎了好半晌,塌上的馬仲英依舊一無所動,而且手也是越發的冰涼,王覆漢也不哭了,擡手顫抖了試了試馬仲英的鼻息,手上卻沒任何感覺,又不放心地試了一次,這才“撲通”一聲跪倒了下來,高喊道:“陛下大行了!”
此時此刻,王覆漢唯一的念頭就是若是有來世,自個一定要當主角,因為主角可以賴帳。
(全書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