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留辮不留頭
關燈
小
中
大
第758章 留辮不留頭
楚軍頻繁的調動和《剃辮令》的發布,普通百姓都能看出大明應該是北伐在即了,臨近大明控制區域的揚州、廬州、鳳陽、南陽等府縣的清廷官員自然也都知道了大事不妙,因為明軍一旦發動,他們管轄的府縣就是首當其沖。
現在,這些官員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第一條路是改弦更張,投降大明,第二條路就是為大清誓死盡忠,拼將一死效虜廷。
顯然,大多數清廷官員還是有眼色的,揚州知府崔華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駐紮安慶的淮揚楚軍尚未開拔,崔華就偷偷派人向南都方面派出了使者,表示大軍到日,他崔某人一定舉揚州歸附大明。
崔華是直隸平山人,偽清順治十六年進士,康熙十九年調任揚州知府,經歷過順治和康熙以及康德三代皇帝的崔大人勉強也算大清的三朝元老,兼之他又是順治欽點的進士及第,按理說,是無論如何都不該向大明輸誠的。《剃辮令》發布後,崔大人也是向左右心腹這樣宣稱的。
可揚州的清廷官員們卻不這麽認為,他們甚至拿簡親王喇布投降事勸說崔華,說什麽,愛新覺羅家的親王都投降大明了,您硬挺著還有什麽意義,況且揚州城內攏共就三四百巡防兵,現在不投,倘明軍真的兵臨城下,咱們再想投,可就晚了。
他的心腹揚州府丞趙凱也苦勸道:“公有意為朝廷盡忠,可朝廷在乎過咱們嗎?揚州關系到淮揚的鹽稅,如此財賦重地,朝廷竟不發一兵一卒,一失一炮,我等又拿什麽來守?若負隅頑抗,只恐明軍再演當初清軍屠城事啊!”
趙凱所說清軍屠城事,乃是當初偽清豫親王多鐸破揚州後,下令屠殺揚州紳民的舊事,也就是所謂的揚州十日,那一場屠殺,揚州闔城八十萬百姓罹難,僅剩五十三人存活,直到崇武二年,還有人在揚州左近挖出森森白骨。
聽到趙凱提及揚州屠城事,崔華仰天長嘆,轉頭朝著京師方向重重地磕了好幾個頭,直磕的額頭血跡斑斑,這才哀嚎道:“本官非不忠,乃是為揚州黎庶也!”
揚州知府崔華此舉其實是既要當表子,又要豎牌坊,他不是不想投降,而是怕累及聲名,在點頭同意舉揚州歸附大明後,即以防止明軍報覆事,下令凡揚州境內百姓士紳務必在三日內剃辮易服,好迎接大明天兵。並聲明:“限日;各州縣自政令到達之日算起,亦只限三日,官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通奴論,斬!”
時揚州歸清已久,再加上當年揚州屠城後,遷入的人口都是從主動投降偽清的泰興、淮安、宿遷等地的百姓,四十年下來,早已經習慣了穿戴東虜的服飾,留著所謂的金錢鼠尾,又豈是崔華一道政令所能改變的。
因此在剃辮令下達後,揚州城內頓時人心浮動,很多士紳百姓都選擇了無視崔華的政令,揚州士紳領袖楊懷思更是直接表示崔華你要剃辮留發,那你就滾到江南去,揚州人絕不會辜負朝廷的恩情,剪掉代表大清的辮子,甚至有部分士子公然聚眾鬧事,並宣稱:“留辮不留頭,誓要與長毛賊周旋到底。”
崔華顯然想差了,從清軍入關到大明覆起,這短短四十年,相對平穩的北方百姓地思想觀念已經改變,在北方漢人心中,腦後的辮子已經不是辮子,它是他們的生活習慣,也是他們的政治認同,更是他們的文化傳承。轉變習慣已經非常艱難,重建政治認同難上加難,要轉變基因又豈能因為崔華一道政令而改變?
面對群情洶洶的輿情,崔華又做了一個極其不理智的行為,許是急於在大明面前表忠的原因,崔知府果斷下達了強行剪辮的政令,即命揚州巡防營上街,凡遇到留有辮子的士紳百姓,就立即羈押,並強行剃辮。
帶頭上街鬧事的楊懷思當場就被如狼似虎的清兵按倒在路上,剪掉了腦後的辮子,隨他起哄的一百多名士子同樣也被割了辮子,留下了一個光禿禿的大腦殼。
“士可殺,不可辱,割辮如割頭,崔華這個無恥小人自己投降也就算了,居然還想用咱們的辮子迎合數典忘祖的長毛發匪,老夫就是死,也要報此大仇。”
年近六旬的楊懷思早已忘記了自己也曾網巾大袖,也曾在瘦西湖畔康慨激昂地表示過,若將來學業有成,他定然要輔左明皇,為大明剿除內賊外寇,在辮子被割掉的那刻,只剩下無盡的羞恥和憤怒,回府後,隨即就召集府中家丁並聯絡那些被強行割掉辮子的同伴,準備起事。
崇武二年四月初八,籌劃已久的揚州士紳終於行動,楊懷思率先舉事,親率府中家丁僮仆,手持大刀、馬叉、長矛直撲揚州府衙,與此同時,揚州士紳許朝義、魏桂發等人糾集家丁一千多人,分襲揚州四門,占據街道,斷絕交通”,但凡遇到剪辮之百姓,當場格殺,號曰“撥亂反正”。一時間,揚州城內風聲鶴唳,到處都是跟風鬧事的百姓和士子。
驚聞乍變,揚州知府崔華和府丞趙凱又不知有多少人附逆,哪裏敢調兵平亂,只得令麾下巡防兵護送自己和家小且戰且退,想要逃出揚州。
士紳們不肯剃辮投明,揚州的巡防兵心裏卻跟明鏡一樣,大清動員了那麽多兵馬,都不是大明兵的對手,這大清國估摸也支持不了多長時間了,在這節骨眼上,他們自然知道該做什麽和不該做什麽,是以也拿出了十二分的氣力和反亂的士紳死戰。
幸運的是反亂的士紳家丁戰鬥力不強,而且配合意識也差,最終還是被拼死沖鋒的巡防兵殺出了揚州小東門。
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崔華連儀征都沒敢去,而是直奔和揚州隔江相望的瓜州,同時向南都方向再次派出了使者,請求大明盡快發兵江北,要早日鏟除這幫敢於造反的清廷死忠。
與此同時,緊臨安慶的廬州和距離荊襄不遠的新野等地,同樣的事也此起彼伏,眼看有愈演愈烈之勢,收到消息的大明楚王馬仲英抓住戰機,當場就傳令張紹遷,著其傳令沿江各部立即北伐,誰曾想就在張紹遷跨出府門不遠,馬家大哥馬仲明卻急匆匆地闖進了馬仲英的書房,他帶來了一個令馬仲英悲痛欲絕的消息——父親馬寶病情突然加重,已入彌留,急召馬仲英至後宅交待後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楚軍頻繁的調動和《剃辮令》的發布,普通百姓都能看出大明應該是北伐在即了,臨近大明控制區域的揚州、廬州、鳳陽、南陽等府縣的清廷官員自然也都知道了大事不妙,因為明軍一旦發動,他們管轄的府縣就是首當其沖。
現在,這些官員面臨的只有兩個選擇,第一條路是改弦更張,投降大明,第二條路就是為大清誓死盡忠,拼將一死效虜廷。
顯然,大多數清廷官員還是有眼色的,揚州知府崔華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駐紮安慶的淮揚楚軍尚未開拔,崔華就偷偷派人向南都方面派出了使者,表示大軍到日,他崔某人一定舉揚州歸附大明。
崔華是直隸平山人,偽清順治十六年進士,康熙十九年調任揚州知府,經歷過順治和康熙以及康德三代皇帝的崔大人勉強也算大清的三朝元老,兼之他又是順治欽點的進士及第,按理說,是無論如何都不該向大明輸誠的。《剃辮令》發布後,崔大人也是向左右心腹這樣宣稱的。
可揚州的清廷官員們卻不這麽認為,他們甚至拿簡親王喇布投降事勸說崔華,說什麽,愛新覺羅家的親王都投降大明了,您硬挺著還有什麽意義,況且揚州城內攏共就三四百巡防兵,現在不投,倘明軍真的兵臨城下,咱們再想投,可就晚了。
他的心腹揚州府丞趙凱也苦勸道:“公有意為朝廷盡忠,可朝廷在乎過咱們嗎?揚州關系到淮揚的鹽稅,如此財賦重地,朝廷竟不發一兵一卒,一失一炮,我等又拿什麽來守?若負隅頑抗,只恐明軍再演當初清軍屠城事啊!”
趙凱所說清軍屠城事,乃是當初偽清豫親王多鐸破揚州後,下令屠殺揚州紳民的舊事,也就是所謂的揚州十日,那一場屠殺,揚州闔城八十萬百姓罹難,僅剩五十三人存活,直到崇武二年,還有人在揚州左近挖出森森白骨。
聽到趙凱提及揚州屠城事,崔華仰天長嘆,轉頭朝著京師方向重重地磕了好幾個頭,直磕的額頭血跡斑斑,這才哀嚎道:“本官非不忠,乃是為揚州黎庶也!”
揚州知府崔華此舉其實是既要當表子,又要豎牌坊,他不是不想投降,而是怕累及聲名,在點頭同意舉揚州歸附大明後,即以防止明軍報覆事,下令凡揚州境內百姓士紳務必在三日內剃辮易服,好迎接大明天兵。並聲明:“限日;各州縣自政令到達之日算起,亦只限三日,官軍民一律剃發,遲疑者按通奴論,斬!”
時揚州歸清已久,再加上當年揚州屠城後,遷入的人口都是從主動投降偽清的泰興、淮安、宿遷等地的百姓,四十年下來,早已經習慣了穿戴東虜的服飾,留著所謂的金錢鼠尾,又豈是崔華一道政令所能改變的。
因此在剃辮令下達後,揚州城內頓時人心浮動,很多士紳百姓都選擇了無視崔華的政令,揚州士紳領袖楊懷思更是直接表示崔華你要剃辮留發,那你就滾到江南去,揚州人絕不會辜負朝廷的恩情,剪掉代表大清的辮子,甚至有部分士子公然聚眾鬧事,並宣稱:“留辮不留頭,誓要與長毛賊周旋到底。”
崔華顯然想差了,從清軍入關到大明覆起,這短短四十年,相對平穩的北方百姓地思想觀念已經改變,在北方漢人心中,腦後的辮子已經不是辮子,它是他們的生活習慣,也是他們的政治認同,更是他們的文化傳承。轉變習慣已經非常艱難,重建政治認同難上加難,要轉變基因又豈能因為崔華一道政令而改變?
面對群情洶洶的輿情,崔華又做了一個極其不理智的行為,許是急於在大明面前表忠的原因,崔知府果斷下達了強行剪辮的政令,即命揚州巡防營上街,凡遇到留有辮子的士紳百姓,就立即羈押,並強行剃辮。
帶頭上街鬧事的楊懷思當場就被如狼似虎的清兵按倒在路上,剪掉了腦後的辮子,隨他起哄的一百多名士子同樣也被割了辮子,留下了一個光禿禿的大腦殼。
“士可殺,不可辱,割辮如割頭,崔華這個無恥小人自己投降也就算了,居然還想用咱們的辮子迎合數典忘祖的長毛發匪,老夫就是死,也要報此大仇。”
年近六旬的楊懷思早已忘記了自己也曾網巾大袖,也曾在瘦西湖畔康慨激昂地表示過,若將來學業有成,他定然要輔左明皇,為大明剿除內賊外寇,在辮子被割掉的那刻,只剩下無盡的羞恥和憤怒,回府後,隨即就召集府中家丁並聯絡那些被強行割掉辮子的同伴,準備起事。
崇武二年四月初八,籌劃已久的揚州士紳終於行動,楊懷思率先舉事,親率府中家丁僮仆,手持大刀、馬叉、長矛直撲揚州府衙,與此同時,揚州士紳許朝義、魏桂發等人糾集家丁一千多人,分襲揚州四門,占據街道,斷絕交通”,但凡遇到剪辮之百姓,當場格殺,號曰“撥亂反正”。一時間,揚州城內風聲鶴唳,到處都是跟風鬧事的百姓和士子。
驚聞乍變,揚州知府崔華和府丞趙凱又不知有多少人附逆,哪裏敢調兵平亂,只得令麾下巡防兵護送自己和家小且戰且退,想要逃出揚州。
士紳們不肯剃辮投明,揚州的巡防兵心裏卻跟明鏡一樣,大清動員了那麽多兵馬,都不是大明兵的對手,這大清國估摸也支持不了多長時間了,在這節骨眼上,他們自然知道該做什麽和不該做什麽,是以也拿出了十二分的氣力和反亂的士紳死戰。
幸運的是反亂的士紳家丁戰鬥力不強,而且配合意識也差,最終還是被拼死沖鋒的巡防兵殺出了揚州小東門。
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崔華連儀征都沒敢去,而是直奔和揚州隔江相望的瓜州,同時向南都方向再次派出了使者,請求大明盡快發兵江北,要早日鏟除這幫敢於造反的清廷死忠。
與此同時,緊臨安慶的廬州和距離荊襄不遠的新野等地,同樣的事也此起彼伏,眼看有愈演愈烈之勢,收到消息的大明楚王馬仲英抓住戰機,當場就傳令張紹遷,著其傳令沿江各部立即北伐,誰曾想就在張紹遷跨出府門不遠,馬家大哥馬仲明卻急匆匆地闖進了馬仲英的書房,他帶來了一個令馬仲英悲痛欲絕的消息——父親馬寶病情突然加重,已入彌留,急召馬仲英至後宅交待後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