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百九十六章
中國傳統刺繡文化中國傳統刺繡品的種類
刺繡工藝最基本的功能是對服飾的裝飾,這種裝飾並非只是起到簡單的美化作用,同時發揮著諸多重要的功能,如標識身份,顯示社會地位。刺繡服飾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許多特定的模式和裝飾部位,如馬面、團花、挽袖、補子等,這些都是刺繡服飾的典型代表。
雲肩:是隋唐以後發展而成的一種衣飾,其主要作用在於加強肩部裝飾從而突出人面。制作多以綢緞為材料,繡有富有地域民俗含義的圖案,題材多由寫實或寫意的花鳥魚蟲動植物形態聯想而來,清以後,逐漸從日常服飾中消失。
▲ 刺繡花卉紋雲肩
團花:是古代服飾的多用紋飾,呈圓形適合紋樣狀,具有“美滿”、“團圓”、“平和”、“完整”的象征意義,隋唐以後被列入冠服制度。
▲清代故宮團花
挽袖:挽袖是清代婦女衣袖口上的刺繡服飾,起於乾隆,流行至同光。多取刺繡工藝,呈長形兩條對稱式,分別嵌裝在左右兩袖口,紋樣題材豐富,花鳥蟲魚、人物故事、山水風景、吉祥圖案無所不有。
補子:明代文武官員公服前胸後背的方形裝飾,在常朝視事、奏事、謝辭等場合穿用。補子紋樣有明確規定,文官飛禽,武官走獸,是各級官員的重要標志。質量要求高,不惜成本,精致考究。
▲ 清代官服補子
馬面:古代百褶裙或側褶裙的正面和背面的長方形刺繡裝飾,垂懸於前後,不僅有裝飾功能,還有修飾形體、突出人體重心作用。馬面與挽袖一樣,是單獨裝上去的刺繡,可根據不同需求進行拆換。
▲ 紅羅繡盤長馬面裙
肚兜:肚兜是貼掛於胸腹前的內衣,用以避寒侵,亦稱“兜肚”或“裹肚”。多呈菱形,上部有領口,兩側有線繩,繞體栓掛在胸腹前。兒童肚兜的紋樣多用“老虎鎮五毒”、“五子奪魁”、“麒麟送子”等題材;成人肚兜則多取吉祥紋樣或人物故事,寄托特定的情感含義。
刺繡佩飾一直在中國刺繡藝術品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款式多樣、用途廣泛,在風俗風尚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荷包,香囊、扇套、眼鏡盒、帕袋、錢包等一系列可隨身配掛的刺繡小品都在民間十分流行。
▲ 香囊
據文獻資料可知,早在先秦時期,隨身配掛物品的習俗已經蔚然成風,並作為禮儀要項載入文獻。《禮記·內則》記載:“子事父母,左佩手巾、抹布、小刀……右佩扳指、解錐、臂膊……”這些東西既是日常生活用的小型工具,又是侍奉長輩時的禮儀性標志。魏晉時期繡荷包已廣泛流行,《晉書·謝玄傳》中就提到,謝玄年少時“好佩紫羅香囊”。
唐代著名的佩飾是“蹀躞帶”、“帛魚”和“承露囊”,蹀躞帶源自西北游牧民族隨身攜帶的佩刀、火石等器物佩具,自魏晉流入中原,初唐定為公服制度,因中原百姓多安居市井,沒有必要攜帶更多工具,後蹀躞帶成為無實際作用的純粹裝飾品;帛魚是盛裝“魚符”的袋子(即虎符,唐因避高祖名諱改為魚符),唐朝時期,魚符除起“起軍旅、易長官”的憑信作用外,還用以發放給官員“明貴賤、應召命”,盛放魚符的“帛魚”也非常講究,根據官階不同,取不同裝飾形式。“承露囊”緣起於唐玄宗生日百官獻賀禮,後民間仿制為節日禮品相互贈送。
▲ 蹀躞帶
宋代刺繡佩飾有增無減,秦觀《滿庭芳》中“香囊暗解,羅帶輕分”即指香荷包。而刺繡佩飾最為興盛的時期,要數清代。男子身上日常佩帶的掛件可達十幾種,荷包、扇套、眼鏡盒、煙袋、牙簽、挖耳等無所不有。民間繡荷包還形成了繁榮的流通市場,很多地方都開創了“繡坊”,繡作與銷售一體化,大量刺繡佩飾出售,供顧客選購。
除了盛裝物品和標識身份的作用外,佩飾還有傳情達意的功能,許多男女情愛故事常有佩飾小品發揮作用,《紅樓夢》第十七回就描寫到寶玉與黛玉因香包扇袋而引起過感情糾葛。
▲ 扇套
刺繡佩飾的種類很多,主要的如香荷包(亦稱香囊)用以熏香和祛病防毒,煙荷包用以盛放煙葉,春宮荷包用以陪嫁、供閨房玩賞及做性教育教具,扇袋用以盛裝折扇,靴掖則是盛裝文書的小夾子,出行時掖入靴筒以防丟失。
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的特點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擁有悠久的歷史,但優秀的刺繡藝人也只有在經過多年深厚的學養,將運針及施色互相參酌得當,才能詮釋出完美的作品。因此,如何在方寸之間運針用線,與此同時又不會過於俗艷奇巧,還能表現淡雅纖麗的風采,才是刺繡最令人頌讚與神往的地方。傳統刺繡藝術的主要特點包括三方面:
一是用線條說話。“線條”是中國藝術的品格,表現於繪畫中的白描,書法中的行書、草書,佛像雕塑中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卷軸的形式概念。而“以針為筆,以線為墨”的刺繡,可謂線條性格裏精工巧藝的極致體現。當刺繡藝人以縝密的巧思及純熟的技藝在針尖處排列組合時,線條便有了豐富的對話與表情。
二是繡與畫的完美結合。刺繡依存於繪畫形式,必須先有畫稿,再經過以針線分析畫稿內容的過程中,刺綴於織品上。但刺繡也有別於乘興揮灑的繪畫,刺繡的藝術性就在於線條、色彩及光影的表現,而這一切都要求刺繡藝人必須對針線材料的物性及畫稿對象的媒材特質、造型、色彩有十足的訓練、觀察與掌握後才能透過針法的安排、分色及刺繡藝術,以針線演練對畫稿重新創造,可以說每一幅繡畫作品都是刺繡藝人的學養功力的精彩演出。
三是刺繡圖形的象征手法。民間刺繡紋樣中為數眾多的吉祥圖案普遍運用了象征性的表達方法,將祈福納祥,驅惡辟邪的思想觀念,通過諧音、會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化為圖形。已知最早的刺繡圖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表現出對“照臨、無私、鎮定、忠孝、決斷、明辨”等概念,這些抽象概念借象征手法得到準確的表現。而這種手法,也歷代傳承,不斷拓展和完善,最終形成“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創作原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中國傳統刺繡文化中國傳統刺繡品的種類
刺繡工藝最基本的功能是對服飾的裝飾,這種裝飾並非只是起到簡單的美化作用,同時發揮著諸多重要的功能,如標識身份,顯示社會地位。刺繡服飾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許多特定的模式和裝飾部位,如馬面、團花、挽袖、補子等,這些都是刺繡服飾的典型代表。
雲肩:是隋唐以後發展而成的一種衣飾,其主要作用在於加強肩部裝飾從而突出人面。制作多以綢緞為材料,繡有富有地域民俗含義的圖案,題材多由寫實或寫意的花鳥魚蟲動植物形態聯想而來,清以後,逐漸從日常服飾中消失。
▲ 刺繡花卉紋雲肩
團花:是古代服飾的多用紋飾,呈圓形適合紋樣狀,具有“美滿”、“團圓”、“平和”、“完整”的象征意義,隋唐以後被列入冠服制度。
▲清代故宮團花
挽袖:挽袖是清代婦女衣袖口上的刺繡服飾,起於乾隆,流行至同光。多取刺繡工藝,呈長形兩條對稱式,分別嵌裝在左右兩袖口,紋樣題材豐富,花鳥蟲魚、人物故事、山水風景、吉祥圖案無所不有。
補子:明代文武官員公服前胸後背的方形裝飾,在常朝視事、奏事、謝辭等場合穿用。補子紋樣有明確規定,文官飛禽,武官走獸,是各級官員的重要標志。質量要求高,不惜成本,精致考究。
▲ 清代官服補子
馬面:古代百褶裙或側褶裙的正面和背面的長方形刺繡裝飾,垂懸於前後,不僅有裝飾功能,還有修飾形體、突出人體重心作用。馬面與挽袖一樣,是單獨裝上去的刺繡,可根據不同需求進行拆換。
▲ 紅羅繡盤長馬面裙
肚兜:肚兜是貼掛於胸腹前的內衣,用以避寒侵,亦稱“兜肚”或“裹肚”。多呈菱形,上部有領口,兩側有線繩,繞體栓掛在胸腹前。兒童肚兜的紋樣多用“老虎鎮五毒”、“五子奪魁”、“麒麟送子”等題材;成人肚兜則多取吉祥紋樣或人物故事,寄托特定的情感含義。
刺繡佩飾一直在中國刺繡藝術品中占據著重要位置,款式多樣、用途廣泛,在風俗風尚中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荷包,香囊、扇套、眼鏡盒、帕袋、錢包等一系列可隨身配掛的刺繡小品都在民間十分流行。
▲ 香囊
據文獻資料可知,早在先秦時期,隨身配掛物品的習俗已經蔚然成風,並作為禮儀要項載入文獻。《禮記·內則》記載:“子事父母,左佩手巾、抹布、小刀……右佩扳指、解錐、臂膊……”這些東西既是日常生活用的小型工具,又是侍奉長輩時的禮儀性標志。魏晉時期繡荷包已廣泛流行,《晉書·謝玄傳》中就提到,謝玄年少時“好佩紫羅香囊”。
唐代著名的佩飾是“蹀躞帶”、“帛魚”和“承露囊”,蹀躞帶源自西北游牧民族隨身攜帶的佩刀、火石等器物佩具,自魏晉流入中原,初唐定為公服制度,因中原百姓多安居市井,沒有必要攜帶更多工具,後蹀躞帶成為無實際作用的純粹裝飾品;帛魚是盛裝“魚符”的袋子(即虎符,唐因避高祖名諱改為魚符),唐朝時期,魚符除起“起軍旅、易長官”的憑信作用外,還用以發放給官員“明貴賤、應召命”,盛放魚符的“帛魚”也非常講究,根據官階不同,取不同裝飾形式。“承露囊”緣起於唐玄宗生日百官獻賀禮,後民間仿制為節日禮品相互贈送。
▲ 蹀躞帶
宋代刺繡佩飾有增無減,秦觀《滿庭芳》中“香囊暗解,羅帶輕分”即指香荷包。而刺繡佩飾最為興盛的時期,要數清代。男子身上日常佩帶的掛件可達十幾種,荷包、扇套、眼鏡盒、煙袋、牙簽、挖耳等無所不有。民間繡荷包還形成了繁榮的流通市場,很多地方都開創了“繡坊”,繡作與銷售一體化,大量刺繡佩飾出售,供顧客選購。
除了盛裝物品和標識身份的作用外,佩飾還有傳情達意的功能,許多男女情愛故事常有佩飾小品發揮作用,《紅樓夢》第十七回就描寫到寶玉與黛玉因香包扇袋而引起過感情糾葛。
▲ 扇套
刺繡佩飾的種類很多,主要的如香荷包(亦稱香囊)用以熏香和祛病防毒,煙荷包用以盛放煙葉,春宮荷包用以陪嫁、供閨房玩賞及做性教育教具,扇袋用以盛裝折扇,靴掖則是盛裝文書的小夾子,出行時掖入靴筒以防丟失。
中國傳統刺繡藝術的特點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擁有悠久的歷史,但優秀的刺繡藝人也只有在經過多年深厚的學養,將運針及施色互相參酌得當,才能詮釋出完美的作品。因此,如何在方寸之間運針用線,與此同時又不會過於俗艷奇巧,還能表現淡雅纖麗的風采,才是刺繡最令人頌讚與神往的地方。傳統刺繡藝術的主要特點包括三方面:
一是用線條說話。“線條”是中國藝術的品格,表現於繪畫中的白描,書法中的行書、草書,佛像雕塑中的“曹衣出水,吳帶當風”,卷軸的形式概念。而“以針為筆,以線為墨”的刺繡,可謂線條性格裏精工巧藝的極致體現。當刺繡藝人以縝密的巧思及純熟的技藝在針尖處排列組合時,線條便有了豐富的對話與表情。
二是繡與畫的完美結合。刺繡依存於繪畫形式,必須先有畫稿,再經過以針線分析畫稿內容的過程中,刺綴於織品上。但刺繡也有別於乘興揮灑的繪畫,刺繡的藝術性就在於線條、色彩及光影的表現,而這一切都要求刺繡藝人必須對針線材料的物性及畫稿對象的媒材特質、造型、色彩有十足的訓練、觀察與掌握後才能透過針法的安排、分色及刺繡藝術,以針線演練對畫稿重新創造,可以說每一幅繡畫作品都是刺繡藝人的學養功力的精彩演出。
三是刺繡圖形的象征手法。民間刺繡紋樣中為數眾多的吉祥圖案普遍運用了象征性的表達方法,將祈福納祥,驅惡辟邪的思想觀念,通過諧音、會意、借代、比喻等方法化為圖形。已知最早的刺繡圖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表現出對“照臨、無私、鎮定、忠孝、決斷、明辨”等概念,這些抽象概念借象征手法得到準確的表現。而這種手法,也歷代傳承,不斷拓展和完善,最終形成“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創作原則。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