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百六十二章
低溫釉上彩是將備好的彩料在已經燒成的白釉或其他顏色釉瓷器上彩繪紋飾,然後置於爐中低溫烤燒(烤花時的溫度800—850℃),是經過二次燒烤制成的。常見彩色有紅、藍、綠、紫、黑、白等色,所用彩料多為天然礦物,主要是含鐵、鈷、銅、錳等呈色元素。這幾種基本色料要調配使用,才能滿足彩繪時深淺、濃淡的需要。如鐵紅(礬紅),有油紅、珊瑚紅、棗皮紅;金紅有胭脂紅、胭脂紫;黃色有鐵黃(釉)、銻黃(彩);綠色有低溫陶胎綠釉,瓷胎釉上綠彩(松綠、蔥綠、湖水綠),中溫型的孔雀綠。另外還有幾種與鈷元素調配的,釉上藍彩,金紅與鈷藍配制的茄皮紫,鈷與錳配制的“姹紫”,以及鐵黑等。烤彩溫度要嚴格掌握,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色調。宋、金時期北方磁窯的彩繪及元、明、清時期景德鎮的各種釉上彩繪瓷器,都是用這種裝飾方法。
淺絳彩瓷盤
彩繪在明代以前多為單線平塗,無論是花卉花鳥或是山水人物,畫面線條剛勁有力,古樸雅致。清代各種釉上彩繪色彩艷麗,畫面生動活潑,立體感強。
青花加彩
青花加彩都是先將青花紋飾燒成後,再在帶有青花紋飾的瓷器釉面上進行彩飾,然後經二次爐火烤花燒成。釉面上彩完全按瓷畫設計的要求進行,由一種到多種。如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金彩、青花紅彩、青花五彩,成化鬥彩,弘治、正德時期的青花綠彩,或青花紅、綠彩以及清代的青花胭脂彩、青花粉彩等都是用這種方法制作。成化鬥彩是在以青花加彩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加強了青花紋飾的繪畫。綜觀成化鬥彩的裝飾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雙鉤線內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種到多種不等,形成釉上彩,而後再入爐烘燒而成。這種裝飾方法制作的鬥彩畫面多為二方連續的圖案或多種不同形式的圖案。有的書將這種裝飾手法稱為“填彩”。另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輪廓線的全體或主題,同時還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紋飾,罩上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青花瓷器,再在瓷畫上根據紋飾的設色需要,用多種方法施彩,然後再經爐火烘燒而成。施彩方法,除填彩外,還有覆彩(即在青花紋飾的上面覆蓋一層彩色)、染彩(即在青花紋飾的邊緣渲染一些彩色起到烘托作用)、點彩(即有的畫面青花紋飾為主,用釉上彩稍加點綴)等。這類彩瓷的器表紋飾展開後宛如一幅繪制精巧、色彩宜人的工筆畫。
另外,青花粉彩,亦是清代雍正與乾隆時期值得稱道的釉下彩與釉上彩爭奇鬥妍的產品。
素三彩
素三彩的燒制從傳世品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低溫彩釉陶器,一類為低溫彩釉瓷器。唐三彩、遼三彩、金三彩為低溫彩釉陶器,是由東漢低溫釉陶發展而來的。三彩釉陶的燒制方法是用粘土做胎成型幹燥後,入窯素燒,溫度為1000℃一l100℃;然後在胎上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種彩釉料,入窯釉燒溫度約850℃—900℃。主要色彩為黃、綠、白、藍等,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產品。
唐三彩釉獅吃幼羊形托盤
真正意義上的素三彩是低溫彩釉瓷器,明代由景德鎮燒制成功。在制作時,先將設計好的圖案花紋,在用瓷土做的坯胎上進行刻劃,幹燥後置於窯內經1280℃—1320℃高溫素燒成瓷胎,然後再根據紋飾設色的要求,在瓷胎上施低溫彩釉,將各種彩釉分別用筆填塗於所設計的花紋圖案中,也有的將一種彩釉一次澆滿全器,再剔去一部分,剔去的部分是需填塗其他色彩的地方。最後入窯釉燒,溫度為850℃—900℃。也有在先燒好的白瓷器上,繪低溫彩釉紋飾的,多為清代制品。
總之,素三彩是中國在制瓷工藝上高溫素燒胎與低溫釉燒相結合的一種制瓷技法。
色地彩
色地彩瓷的裝飾方法與素三彩相同,也屬低溫彩釉瓷器。從外觀上看,以一種彩釉為地,再施一種低溫彩釉為飾的器物。如黃地綠、黃地紫、綠地紫等。
彩瓷燒制
明代彩瓷[1]使用含鐵、銅和鉆的氧化物作彩料,在白瓷胎上施以各色圖案,再經低溫燒制而成,這是對金元時期彩瓷品種的繼承和創新。從明代徹窯遺址出土的一些精美的彩瓷,反映出明代各個時期彩繪裝飾水平的發展和提高。如永樂白釉綠彩靈芝竹葉紋器托,為永樂早期的遺物,屆最早的綠彩瓷“。永樂綠地醬彩龍紋碗.碗內壁及閣足施白粕,外壁繪醬彩雙龍戲珠及變形蓮瓣紋,經高溫燒制後,在外壁露白處填鉛綠釉.再經低溫燒成,工藝覆雜.前期未曾見過。永樂金彩花紋斂口缽,外壁采取貼金方式裝飾,手法新穎獨特.不見同類傳世品”。宣德黃地青花和黃地綠彩瓷器品種均為宣德時期新創。其中黃地綠龍紋盤,素胎填彩掛釉,二次燒成.無款.底部白釉較厚.應為宣德早期遺物。出土於成化地層的黃地綠龍碗,造型、尺寸與北京王府井出土的白地刻花綠彩龍紋碗相似。成化年間黃地綠彩器物極為稀少,綠彩配以龍紋圖案裝飾的器物更為罕見.此器的發現,填補了成化時期彩瓷品種的空白。正德綠地青花團龍紋碗,器身除青花團雲龍紋及口沿朵花留白外,均填以低溫綠彩.而口沿、足壁和底部靈芝雲以低溫黃彩裝飾.底部青花雙圖四字款.裝飾新穎,別出心裁,顯示出集多種工藝於一身的技法,開一代新風。
有明代一朝歷時兩個多世紀,國力強盛,海外貿易發達.制瓷藝術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呈現出制瓷品種繁、造型多、藝術水平高的興盛局面。明代禦器廠的成功之作,在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中占有極其顯著的地位,也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工藝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景德鎮明代徹器廠遺址出土的部分禦用瓷.具有明確的出土地點,地層紀年明晰.不僅是明代徹器的標準器,也為明代徹器廠的發展、制瓷工藝的研究提供丁詳細的實物資料。雖然這些出土的落選禦用瓷還不能完全代表明代禦器廠的制瓷水平,但就其主要成就和藝術價值而論,於此也可見一斑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低溫釉上彩是將備好的彩料在已經燒成的白釉或其他顏色釉瓷器上彩繪紋飾,然後置於爐中低溫烤燒(烤花時的溫度800—850℃),是經過二次燒烤制成的。常見彩色有紅、藍、綠、紫、黑、白等色,所用彩料多為天然礦物,主要是含鐵、鈷、銅、錳等呈色元素。這幾種基本色料要調配使用,才能滿足彩繪時深淺、濃淡的需要。如鐵紅(礬紅),有油紅、珊瑚紅、棗皮紅;金紅有胭脂紅、胭脂紫;黃色有鐵黃(釉)、銻黃(彩);綠色有低溫陶胎綠釉,瓷胎釉上綠彩(松綠、蔥綠、湖水綠),中溫型的孔雀綠。另外還有幾種與鈷元素調配的,釉上藍彩,金紅與鈷藍配制的茄皮紫,鈷與錳配制的“姹紫”,以及鐵黑等。烤彩溫度要嚴格掌握,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色調。宋、金時期北方磁窯的彩繪及元、明、清時期景德鎮的各種釉上彩繪瓷器,都是用這種裝飾方法。
淺絳彩瓷盤
彩繪在明代以前多為單線平塗,無論是花卉花鳥或是山水人物,畫面線條剛勁有力,古樸雅致。清代各種釉上彩繪色彩艷麗,畫面生動活潑,立體感強。
青花加彩
青花加彩都是先將青花紋飾燒成後,再在帶有青花紋飾的瓷器釉面上進行彩飾,然後經二次爐火烤花燒成。釉面上彩完全按瓷畫設計的要求進行,由一種到多種。如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金彩、青花紅彩、青花五彩,成化鬥彩,弘治、正德時期的青花綠彩,或青花紅、綠彩以及清代的青花胭脂彩、青花粉彩等都是用這種方法制作。成化鬥彩是在以青花加彩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加強了青花紋飾的繪畫。綜觀成化鬥彩的裝飾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的輪廓線,罩上透明釉,燒成淡描青花瓷器,再在青花雙鉤線內填以所需色彩,由一種到多種不等,形成釉上彩,而後再入爐烘燒而成。這種裝飾方法制作的鬥彩畫面多為二方連續的圖案或多種不同形式的圖案。有的書將這種裝飾手法稱為“填彩”。另一種是用青花原料在瓷胎上勾出紋飾輪廓線的全體或主題,同時還加上青花渲染的局部紋飾,罩上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青花瓷器,再在瓷畫上根據紋飾的設色需要,用多種方法施彩,然後再經爐火烘燒而成。施彩方法,除填彩外,還有覆彩(即在青花紋飾的上面覆蓋一層彩色)、染彩(即在青花紋飾的邊緣渲染一些彩色起到烘托作用)、點彩(即有的畫面青花紋飾為主,用釉上彩稍加點綴)等。這類彩瓷的器表紋飾展開後宛如一幅繪制精巧、色彩宜人的工筆畫。
另外,青花粉彩,亦是清代雍正與乾隆時期值得稱道的釉下彩與釉上彩爭奇鬥妍的產品。
素三彩
素三彩的燒制從傳世品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低溫彩釉陶器,一類為低溫彩釉瓷器。唐三彩、遼三彩、金三彩為低溫彩釉陶器,是由東漢低溫釉陶發展而來的。三彩釉陶的燒制方法是用粘土做胎成型幹燥後,入窯素燒,溫度為1000℃一l100℃;然後在胎上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種彩釉料,入窯釉燒溫度約850℃—900℃。主要色彩為黃、綠、白、藍等,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主要產品。
唐三彩釉獅吃幼羊形托盤
真正意義上的素三彩是低溫彩釉瓷器,明代由景德鎮燒制成功。在制作時,先將設計好的圖案花紋,在用瓷土做的坯胎上進行刻劃,幹燥後置於窯內經1280℃—1320℃高溫素燒成瓷胎,然後再根據紋飾設色的要求,在瓷胎上施低溫彩釉,將各種彩釉分別用筆填塗於所設計的花紋圖案中,也有的將一種彩釉一次澆滿全器,再剔去一部分,剔去的部分是需填塗其他色彩的地方。最後入窯釉燒,溫度為850℃—900℃。也有在先燒好的白瓷器上,繪低溫彩釉紋飾的,多為清代制品。
總之,素三彩是中國在制瓷工藝上高溫素燒胎與低溫釉燒相結合的一種制瓷技法。
色地彩
色地彩瓷的裝飾方法與素三彩相同,也屬低溫彩釉瓷器。從外觀上看,以一種彩釉為地,再施一種低溫彩釉為飾的器物。如黃地綠、黃地紫、綠地紫等。
彩瓷燒制
明代彩瓷[1]使用含鐵、銅和鉆的氧化物作彩料,在白瓷胎上施以各色圖案,再經低溫燒制而成,這是對金元時期彩瓷品種的繼承和創新。從明代徹窯遺址出土的一些精美的彩瓷,反映出明代各個時期彩繪裝飾水平的發展和提高。如永樂白釉綠彩靈芝竹葉紋器托,為永樂早期的遺物,屆最早的綠彩瓷“。永樂綠地醬彩龍紋碗.碗內壁及閣足施白粕,外壁繪醬彩雙龍戲珠及變形蓮瓣紋,經高溫燒制後,在外壁露白處填鉛綠釉.再經低溫燒成,工藝覆雜.前期未曾見過。永樂金彩花紋斂口缽,外壁采取貼金方式裝飾,手法新穎獨特.不見同類傳世品”。宣德黃地青花和黃地綠彩瓷器品種均為宣德時期新創。其中黃地綠龍紋盤,素胎填彩掛釉,二次燒成.無款.底部白釉較厚.應為宣德早期遺物。出土於成化地層的黃地綠龍碗,造型、尺寸與北京王府井出土的白地刻花綠彩龍紋碗相似。成化年間黃地綠彩器物極為稀少,綠彩配以龍紋圖案裝飾的器物更為罕見.此器的發現,填補了成化時期彩瓷品種的空白。正德綠地青花團龍紋碗,器身除青花團雲龍紋及口沿朵花留白外,均填以低溫綠彩.而口沿、足壁和底部靈芝雲以低溫黃彩裝飾.底部青花雙圖四字款.裝飾新穎,別出心裁,顯示出集多種工藝於一身的技法,開一代新風。
有明代一朝歷時兩個多世紀,國力強盛,海外貿易發達.制瓷藝術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呈現出制瓷品種繁、造型多、藝術水平高的興盛局面。明代禦器廠的成功之作,在中國古陶瓷發展史中占有極其顯著的地位,也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制瓷工藝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景德鎮明代徹器廠遺址出土的部分禦用瓷.具有明確的出土地點,地層紀年明晰.不僅是明代徹器的標準器,也為明代徹器廠的發展、制瓷工藝的研究提供丁詳細的實物資料。雖然這些出土的落選禦用瓷還不能完全代表明代禦器廠的制瓷水平,但就其主要成就和藝術價值而論,於此也可見一斑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