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一塊彩色陶片映入眼簾,霎時間,活躍的人群安靜了下來。古窯址終於出現於“黃冶河”畔。隨著發掘的深入,人們的情緒越來越高漲,因為在這一座座古窯裏,存留最多的竟然是唐三彩的陶片。幾十年的期盼終於有了結果,唐三彩的窯址找到了,“黃冶河”就是燒制彩陶的地方。
今黃冶河畔早已沒有了作坊的蹤影,唐代工匠們的工作環境也已無從考察。值得慶幸的是,現代的制作工藝較完整地保存了唐代的傳統,我們還能通過現代人的工作,來了解唐三彩的生產過程。
現代發展
唐三彩的覆制和仿制工藝,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制,唐三彩工藝技術逐步完善,燒制水平不斷提高,使"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國際市場上,唐三彩已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品,曾在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旅游會議上被評為優秀旅游產品,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唐三彩大馬、駱駝等曾作為國禮,贈送給5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5]
制作材料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並不專指三種顏色。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在燒制過程中,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金屬氧化物作著色劑融於鉛釉中,形成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色彩的釉色,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6]。
制作唐三彩,是先經過舂搗、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狀,再修整、晾幹後,放入窯內經1000℃燒制,待冷卻後,上釉掛彩,再入窯焙燒至800℃即可。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現藏故宮博物院)
唐三彩始見於唐高宗時,開元年間極為盛行,器物造型多樣,色彩絢麗,到天寶以後數量逐漸減少。
唐三彩在唐代時期作為隨葬品使用,用於殉葬。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們對唐三彩的關註增多,以及唐三彩覆原工藝的發展,人們熱衷於文房陳設,是饋贈親友的良品。
唐三彩不僅在唐代國內風行一時,而且暢銷海外。還在印度、日本、朝鮮、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發現唐三彩。
制作工藝
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十分覆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沈澱、晾幹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約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煆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這麽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工藝特色
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唐三彩制作工藝覆雜,以經過精細加工的高嶺土作為坯體,用含銅、鐵、鈷、錳、金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並在釉中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劑。先將素坯入窯焙燒,陶坯燒成後,再上釉彩,再次入窯燒至800℃左右而成。由於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制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唐三彩對中國陶瓷行業的影響
唐三彩不僅貴在釉色濃艷瑰麗,而且駱駝、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動傳神,富有生活氣息,當時的國際場上,唐三彩就已負有盛名,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隴海鐵路修築到洛陽邙山時,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們將其運至北京,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競相收藏。之後,洛陽地區不斷有唐三彩出土,數量之多、質量之美,令人驚嘆。
工藝原理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白、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制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松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成型方法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輪制、模制、雕塑三種,在一件器物上,幾種方法往往結合使用。輪制,是用輪車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質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入土內,上端有樞紐,便於圓輪旋轉。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地旋轉,利用輪車的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制法始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規整。日用器皿中杯、盤、碗、碟、瓶、爐、壺、罐等,多采用輪制成型。模制,與近代陶瓷制造業中的手法擠漿法相類似。多用於制作形狀簡單的小件物品。模制成型分單模和合模兩種。單模是將泥料放入模子後擠而成,這種單模適合於器物上裝飾用的貼花及其他小附件。雙模是用兩個半模壓制後對接而成,合模適用於生活器皿、傭、動物及較覆雜的器物構件。雕塑成型多適用於大型的傭類和覆雜的器皿。一件較為覆雜的三彩器的制作,需要用多種成型手段。[8]
三彩印花盒(唐代)
特點
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造型、釉色、胎質、產地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首先是造型。從造型方面來講,它的造型與一般的工藝品的造型不同,與其他時代出土的馬也不同。
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動物四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了。
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這個馬的品種,據說是從當時西域那邊進貢過來的,所以和我們看到的馬的形狀有點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唐馬的造型特點,它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你們看到這是一匹靜立的馬。但是通過馬的眼部的刻畫,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圓睜的,然後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它好像在靜聽或者聽到有什麽動靜一樣,通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也可見匠人們高超的制作工藝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一塊彩色陶片映入眼簾,霎時間,活躍的人群安靜了下來。古窯址終於出現於“黃冶河”畔。隨著發掘的深入,人們的情緒越來越高漲,因為在這一座座古窯裏,存留最多的竟然是唐三彩的陶片。幾十年的期盼終於有了結果,唐三彩的窯址找到了,“黃冶河”就是燒制彩陶的地方。
今黃冶河畔早已沒有了作坊的蹤影,唐代工匠們的工作環境也已無從考察。值得慶幸的是,現代的制作工藝較完整地保存了唐代的傳統,我們還能通過現代人的工作,來了解唐三彩的生產過程。
現代發展
唐三彩的覆制和仿制工藝,在洛陽已有百年的歷史,經過歷代藝人們的研制,唐三彩工藝技術逐步完善,燒制水平不斷提高,使"洛陽唐三彩"的工藝技巧和藝術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國際市場上,唐三彩已成為極其珍貴的藝術品,曾在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的國際旅游會議上被評為優秀旅游產品,被譽為“東方藝術瑰寶”。唐三彩大馬、駱駝等曾作為國禮,贈送給50多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5]
制作材料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黃、綠、白或黃、綠、藍、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時交錯使用,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並不專指三種顏色。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它是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的氧化物作助熔劑,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在燒制過程中,用含銅、鐵、鈷等元素的金屬氧化物作著色劑融於鉛釉中,形成黃、綠、藍、白、紫、褐等多種色彩的釉色,但許多器物多以黃、綠、白為主,甚至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種或兩種,人們統稱為“唐三彩”[6]。
制作唐三彩,是先經過舂搗、淘洗等加工的白色粘土捏制成一定形狀,再修整、晾幹後,放入窯內經1000℃燒制,待冷卻後,上釉掛彩,再入窯焙燒至800℃即可。
三彩胡人牽駱駝俑(現藏故宮博物院)
唐三彩始見於唐高宗時,開元年間極為盛行,器物造型多樣,色彩絢麗,到天寶以後數量逐漸減少。
唐三彩在唐代時期作為隨葬品使用,用於殉葬。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人們對唐三彩的關註增多,以及唐三彩覆原工藝的發展,人們熱衷於文房陳設,是饋贈親友的良品。
唐三彩不僅在唐代國內風行一時,而且暢銷海外。還在印度、日本、朝鮮、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個國家發現唐三彩。
制作工藝
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十分覆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沈澱、晾幹後,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約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煆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釉燒出來以後,有的人物需要再開臉,所謂的開臉就是人物的頭部仿古產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經過畫眉、點唇、畫頭發這麽一個過程,然後這一件唐三彩的產品就算完成了。
工藝特色
唐三彩的生產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唐三彩制作工藝覆雜,以經過精細加工的高嶺土作為坯體,用含銅、鐵、鈷、錳、金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並在釉中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劑。先將素坯入窯焙燒,陶坯燒成後,再上釉彩,再次入窯燒至800℃左右而成。由於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制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唐三彩對中國陶瓷行業的影響
唐三彩不僅貴在釉色濃艷瑰麗,而且駱駝、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動傳神,富有生活氣息,當時的國際場上,唐三彩就已負有盛名,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隴海鐵路修築到洛陽邙山時,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們將其運至北京,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競相收藏。之後,洛陽地區不斷有唐三彩出土,數量之多、質量之美,令人驚嘆。
工藝原理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鉛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過焙燒,便形成淺黃、赭黃、淺綠、深綠、天藍、褐紅、茄紫等多種色彩,但多以黃、白、綠三色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塗上的彩釉,在烘制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色釉濃淡變化、互相浸潤、斑駁淋漓、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輝映中,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唐三彩用於隨葬,作為冥器,因為它的胎質松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遠不如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
成型方法
唐三彩的基本成型方法包括輪制、模制、雕塑三種,在一件器物上,幾種方法往往結合使用。輪制,是用輪車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構件是一個木質圓輪,輪下有立軸,立軸下端埋入土內,上端有樞紐,便於圓輪旋轉。操作時,撥動圓輪使之平穩地旋轉,利用輪車的旋轉力,用雙手將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狀。輪制法始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規整。日用器皿中杯、盤、碗、碟、瓶、爐、壺、罐等,多采用輪制成型。模制,與近代陶瓷制造業中的手法擠漿法相類似。多用於制作形狀簡單的小件物品。模制成型分單模和合模兩種。單模是將泥料放入模子後擠而成,這種單模適合於器物上裝飾用的貼花及其他小附件。雙模是用兩個半模壓制後對接而成,合模適用於生活器皿、傭、動物及較覆雜的器物構件。雕塑成型多適用於大型的傭類和覆雜的器皿。一件較為覆雜的三彩器的制作,需要用多種成型手段。[8]
三彩印花盒(唐代)
特點
唐三彩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分別是造型、釉色、胎質、產地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首先是造型。從造型方面來講,它的造型與一般的工藝品的造型不同,與其他時代出土的馬也不同。
造型
唐三彩的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以分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動物四大類,而其中尤以動物居多,這個可能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在我國古代馬是人們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戰場上需要馬,農民耕田需要馬,交通運輸也需要馬,所以唐三彩出土的馬比較多。其次就是駱駝也比較多,這可能和當時中外貿易有關,駱駝是長途跋涉的交通工具之一,且絲綢之路沿途需要駱駝作為交通工具。所以說,匠人們把它反映在工藝品上。而人物一般以宮廷侍女比較多,這個反映的就是當時的宮廷生活了。
馬的造型比較肥碩,這個馬的品種,據說是從當時西域那邊進貢過來的,所以和我們看到的馬的形狀有點不大相同,馬的臀部比較肥,頸部比較寬。唐馬的造型特點,它是以靜為主,但是靜中帶動,你們看到這是一匹靜立的馬。但是通過馬的眼部的刻畫,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圓睜的,然後馬的耳朵是貼著的,它好像在靜聽或者聽到有什麽動靜一樣,通過這樣的細部刻畫來顯示出來唐馬的內在精神和內在的韻律,也可見匠人們高超的制作工藝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