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百六十章教育興國

關燈
第三百六十章 教育興國

次日,太陽還未出來,一場將會影響整個帝國未來的內閣會議,在清涼殿中召開了。

此次會議,只有一個話題,那就是,開辦學校,發展教育。

世界上從來沒有哪一個國家辦教育而亡國的,國家之根本在於少年,少年強,則國強,因此興辦教育,便成為了重中之重。

一個典型的例子,便是德意志的崛起。

僅工業產值而言,德國在1874年超過法國,1895年超過英國,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

對於德國近代的崛起,普遍認為國民教育和科技進步是最重要的驅動因素,人力資本的質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德國的歷史也曾經充滿屈辱,拿破侖入侵德國時,普魯士被迫割讓一半國土,支付1.5億法郎的戰爭賠款,連代表著民族精神的和平女神像都被拿破侖拆走運回法國。

可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居然統一了,而且還躋身世界列強。

到20世紀甚至已經全面超越英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德國之所以近代崛起,沒有衰落,套用毛奇元帥說的那句話:“普魯士的勝利早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就決定了。”

德國人當年的教育可真是實打實的,在遭遇拿破侖入侵時,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說:“這個國家必須以精神的力量,來彌補軀體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從未聽說一個國家辦教育辦窮了,辦亡國了!”

當普魯士還在向拿破侖支付巨額戰爭賠款時,柏林洪堡大學誕生了。

國王拿出最後一點家底,並把豪華的王子宮捐獻出來做大學校舍,他還提出: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持,但不得幹涉教育和學術活動。

從此在普魯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樣,成為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1763年,普魯士頒布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義務教育法》,要求所有未成年人必須接受教育。

俾斯麥執政期間,教育和服兵役是德國人兩項強制性義務,德國十九世紀以後教育成為國家活動之一部分。

1809年,普魯士建立從中央到省、郡、縣的各級教育行政機構,每個縣設立多個學區,每個學區至少設1所小學。

在基礎教育中用一般知識學習代替單科學習,引進裴斯泰洛奇教學法,註重塑造學生個性。

普魯士小學入學率在1816年達到60%,1864年達到93%。

到1890年,德國文盲率約0.51%,遠低於同期歐洲各國,當時瑞士文盲率為0.8%,法國為9.5%,荷蘭為7.3%,比利時為13.6%,奧地利為30.8%,意大利為41.4%,德國基礎教育在歐洲大幅領先。

為謀求教育質量的提高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普魯士及整個德國在19世紀都非常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多次派人到瑞士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建立各類師範學校。

到1840年,僅普魯士就有38所師範學校,形成比較完整的教育科研及師資培訓體系,為德國教育培養了大批新型教師。

從18世紀開始,德國先後進行三次大學改革。

1809年柏林大學創立,在世界上首次把科學研究功能引入大學,創立研究生制度,在大學設立研究實驗室,使大學成為社會中心研究機構,開啟現代大學模式,成為當時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競相學習的典範。

從柏林大學創立,德國僅用30餘年時間便取代法國成為世界科學中心直至二戰後被美國取代。

“從1826年吉森大學實驗室建立到1914年,學術研究的有組織工作在德國異常發達,遠非他國所及”。

在德國,科學研究有著與宗教同等重要的地位,被視為“我們時代的世界征服者”。

1920年以前,德國擁有200名科學家,279項科技成果,同期英國科學家人數為122人,科技成果174項,法國為88人和107項,德國幾乎為英法兩國的總和。

1914年以前,德國科學家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有14人,為全部獲獎者的1/3.

1901至1940年間,德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獎36人,遠超過英法美各國,占絕對優勢。

在工業化期間,德國科學家的發明創造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例如,適用德國鐵礦特點的煉鋼法、煤焦油提煉法、新型發電機設計並應用,推動德國鋼鐵、化工、電氣工業飛速發展,遙遙領先歐洲各國,展現出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德國是最早重視職業教育的國家。

到19世紀,職業教育逐漸成為德國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817年,普魯士在各個城市設立了手工業者學校,逐步形成地方工業學校網。

1850年建立全國統一的中等工業專門學校,擁有26所州級新型職業學校,開設模型制作、純粹數學、應用數學、物理、化學、力學、機械等科目。

聯邦憲法規定,凡是工廠所在地有工業進修學校的,工廠主必須提供方便讓工人入學。

到1900年,德國共有工業學校1070所,在校生人,農村開辦的各類技能培訓學校2000餘所。

到1913年,德國每年培養3000名工程師,而英國在相關領域每年僅有350名畢業生,被視為當時英國在電氣、化工等高新技術產業被德國超越的重要原因。

德國職業教育的系統性、組織性、規範性和普及性在19世紀的歐洲無可比擬,並在20世紀逐漸發展成為獨特的“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

普魯士進行強制性義務教育,其最初目的是培養恭順的、敬畏上帝的人,儲備合格兵源,並非為了發展經濟。

但由於教育和兵役制度緊密結合,國民長期接受教育和軍事的雙重訓練,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傳統:一是嚴守紀律,忠於職守,嚴謹認真;二是教育文化素質普遍較高,善於思考和辯論;三是崇尚自強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滿足。

這些特點在德國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造就了一批能快速掌握工業化技能、組織性強、效率高的產業工人,和一支素質很高、梯隊穩定、敬業精神極強的科研隊伍。

而這些,都是姬長安渴求的。

(許多內容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興衰的人力資本研究”課題組,標題為“德國崛起人力資本質量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