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493章

關燈
第493章

“相傳天寶年間的襆頭頂部像兩個圓球,該式樣在唐天寶三年,就是豆盧建墓出土陶俑身上也能見到。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至於包裹巾子的襆頭,唐以前用繒絹,唐代改用黑色薄質羅、紗,並且有專門做襆頭用的薄質襆頭羅、襆頭紗。這種巾子1964年已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中發現,就是一種帽坯架,它可以決定襆頭的造型,開始是平頭小樣,《舊唐書·輿服志》裏曾經談到唐高祖武德時期流行“平頭小樣巾”。以後襆頭造型不斷變化,武則天賜給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英王踣,箔,仆倒的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這種式樣與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也就是公元731年,曾經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子。襆頭起初由一塊中國民間的包頭布逐步演變成襯有固定的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前後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最後形成帽身端莊豐滿,展角於動勢中擴大視覺空間,使虛實動靜結合,於平衡中求變化,脫戴方便,華貴而又活潑的華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歷久不變,一直流行到17世紀的明末清初,才被滿式冠帽所取代。明丘濬的《大學衍義補》胡寅註曾經指出,古者賓、祭、喪、燕、戎事,冠各有宜。紗襆既行,諸冠盡廢。稽之法象,果何所側?求之意義,果何所據?襆頭從中國民間實用的包頭布起步,它的流行,沒有法象作什麽根據,也沒有什麽牽強的寓意,而它在中華服飾史中存在的時間竟那麽悠長,這對於發掘民族服飾文化演變的規律,是能夠從中獲得啟發的。襆頭系在腦後的兩根帶子,稱為襆頭腳,開始稱為垂腳或者軟腳。後來兩根垂在腦後的帶子加長,打結後可作裝飾,稱為“長腳羅襆頭”。神龍二年,就是公元706年章懷太子李賢墓石槨線雕人物中有這種形象。唐神龍年間,即公元705年至706年,襆頭所垂兩腳形狀變成或圓或闊,並在周邊用絲弦或銅絲、鐵絲作骨,襯以紙絹,這種襆頭腳就是能夠翹起的硬腳,稱為翹腳襆頭。到五代時,翹腳襆頭廣泛流行,《雲麓漫鈔》說五代帝王多裹朝天襆頭,二腳上翹,四方僭位之主,各創新樣,或翹上而反折於下,或如團扇,焦葉之狀,合把於前。偽孟蜀,也就是公元934年至960年,後蜀,始以采漆紗為之,湖南馬希範二角左右長尺餘,謂之龍角。至劉漢祖,就是公元917年至974年,南漢始仕晉為並州衙役,裹襆頭左右長尺餘,橫直之,不覆上翹,迄今不改。文中開始把襆頭腳改稱襆頭角,這種兩只長角橫直平展的襆頭,叫作展角襆頭,展角並不固定在襆頭上,可以隨時裝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