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會試(上)
關燈
小
中
大
第517章 會試(上)
才剛剛開場,紀寧便從兩道四書文的題目中,察覺到這次的會試不簡單。
從道理上來說,會試是整個大永朝最公平公正的考試,這種考試照理說應該是不會有任何營私舞弊的情況生的,但因如今朝局和文廟的局勢不是很明確,使得紀寧猜測到可能會有私相授受的事情生。
文廟似乎失去了對本次會試的命題權限,那在之後的會試閱卷中,必然也會是朝廷占據先導作用,最後的結果就可能是無論一些人在這次的會試中揮的再好,最後也無法被錄取。
“會試作弊的可能性不高,會試在閱卷中玩花樣,成功的勝算也不大,可惜現在我無法見到上官婉兒,不然我能問問她,太子背後到底有什麽陰謀!”紀寧心中很是糾結,他原本是想到會試中好好揮自己才學的,誰知道這才剛開場,就好像吃了蒼蠅屎一樣,讓他心中很不爽。
為了防止別人針對他的本經,他還特地把本經從《詩經》變成了《尚書》,結果問題並非別人對他一人的針對,而是對所有考生的一種針對。
可紀寧還是沒想明白,太子或者是別的勢力的人,到底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左右這次的會試。
暫時,他還是只能把精力放回到題目本身中來。
五經文的三道題,本身還不會形成什麽難點,主要在於在場的舉人所選的本經不同,在五經上,題目都不相同,想比較誰的文章更好是很困難的,所以最重要的比試也是在第一場的四書文,以及第三場的策問上。
第二場的考試因為是應用文的考試,只要在格式和用詞用典上基本準確,就可以獲得通過。
而比試才學的地方,也就是四書文和策問的應答,兩邊嚴格來說都是議論文,只是四書文的議論方向不能抒己見,只能是以“代聖人立言”為主旨,用聖人的口吻來說話,所引經據典也必須是四書五經或者是《四書章句集註》等等先師的言論,隨便來一句自己的意見,是很容易犯禁的,紀寧不是第一次參加科舉,他當然明白這道理。
第一題,“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語出《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淌的。”
《孟子告子》的內容,主要是孟子和告子兩個人在學術和政見上不同的一種討論,因為告子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是很出名,以至於此人都沒留下什麽著作,他在歷史中的最大作用,是提出了幾個讓孟子覺得難以接受的理論,被孟子拿來好一頓抨擊,於是乎告子就成為了《孟子》中的一位關鍵的反派人物,他所提出的任何觀點都是在孟子看來不正確,或者是有失偏頗的,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孟子的言論正確,而且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
連在這種四書的書籍中,也盡是這種“奧特曼打小怪獸”,大學問家用言論打敗了無名之輩的例子。
在《孟子告子上》的第二節中,孟子也充當了這麽一個“奧特曼”的角色。
孟子之所以會做出這樣一番“人性本善”的言論,是因為告子認為,人的性格好似是流水,流水的開口如果是在東面,那水就會往東流,而水的開口如果在西面,水就會往西流,所以告子認為人的性格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就好像水流沒有東西之分。
原文的內容,是:“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但孟子卻認為,雖然人性跟水流相似這個觀點他接受,但他認為水流不分東西,但分上下,水永遠是從高處往低處流,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在強調“人性本善”的概念,甚至在三字經中就以“人之初,性本善”為開篇,可以說是對儒家思想的一種總結,但在紀寧看來,這思想也並非是完全正確的。
因為在人性中,很多都是“惡”的,因為在物競天擇的法則中,很多人性都是在爭奪生存資源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人有貪婪之心和占有之心,在這基礎上,會顯得對酒色財氣有自己的貪欲,這都是自然現象,至於為何一個君子能恪守本份而克制這種貪欲,其實主要還是由社會輿論、道德、法律等等因素來約束,而不是靠所謂的“人本善”來約束。
如果沒有這些道德思想的約束,人很可能會進入到古代社會,隨心所欲,為了占有生存和繁衍生息的資格,會殺害同伴,把其中的弱者淘汰,弱肉強食的生活環境中,只有最強者才能生存。
紀寧雖然有了如此思想,但他仍舊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來作答。
因為儒學思想,尤其是儒家中四部經典中的《孟子》題,如果把“人性本善”這個主旨給否定了,那紀寧基本也不用參加會試了,別人會攻訐他,直到他忍不住這種社會輿論而避世,或者自殺。
這就是一個時代的殘酷,看似百家爭鳴,但其實還是用輿論框架來約束人的心理。
既然是不合自己觀點的,紀寧寫起來也就不能隨心所欲了,但即便如此,這樣一篇題目,對他來說也太過於簡單。
論述“人性本善”,其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紀寧要掌握其中是否有隱藏的別的意味的含義。
紀寧要想到的,就是張玉玨出這道題的目的。
如果說張玉玨出《中庸》題是為了彰顯“純孝”這個主題,那張玉玨出《孟子》題,則顯得意味難以捉摸。
紀寧在沒想明白這件事之前,他沒有貿然動筆去寫第一道題目,甚至連第二道《中庸》題他也沒急著動筆,他先去完成《尚書》的五經題,雖然那邊有三道題目,而且每道題目要寫四百字左右,但始終那邊所考察的內容很淺,讓紀寧覺得有自信能很好的完成。
索性一次考試有三天時間,與其在沒想明白的時候就動筆,還不如等所有都考慮清楚,再一次完成。
(快要過年了,說一下春節的更新計劃:繼續保持每天三更,大年初五(2月1日)將爆一次,最少八更。謝謝大家支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才剛剛開場,紀寧便從兩道四書文的題目中,察覺到這次的會試不簡單。
從道理上來說,會試是整個大永朝最公平公正的考試,這種考試照理說應該是不會有任何營私舞弊的情況生的,但因如今朝局和文廟的局勢不是很明確,使得紀寧猜測到可能會有私相授受的事情生。
文廟似乎失去了對本次會試的命題權限,那在之後的會試閱卷中,必然也會是朝廷占據先導作用,最後的結果就可能是無論一些人在這次的會試中揮的再好,最後也無法被錄取。
“會試作弊的可能性不高,會試在閱卷中玩花樣,成功的勝算也不大,可惜現在我無法見到上官婉兒,不然我能問問她,太子背後到底有什麽陰謀!”紀寧心中很是糾結,他原本是想到會試中好好揮自己才學的,誰知道這才剛開場,就好像吃了蒼蠅屎一樣,讓他心中很不爽。
為了防止別人針對他的本經,他還特地把本經從《詩經》變成了《尚書》,結果問題並非別人對他一人的針對,而是對所有考生的一種針對。
可紀寧還是沒想明白,太子或者是別的勢力的人,到底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左右這次的會試。
暫時,他還是只能把精力放回到題目本身中來。
五經文的三道題,本身還不會形成什麽難點,主要在於在場的舉人所選的本經不同,在五經上,題目都不相同,想比較誰的文章更好是很困難的,所以最重要的比試也是在第一場的四書文,以及第三場的策問上。
第二場的考試因為是應用文的考試,只要在格式和用詞用典上基本準確,就可以獲得通過。
而比試才學的地方,也就是四書文和策問的應答,兩邊嚴格來說都是議論文,只是四書文的議論方向不能抒己見,只能是以“代聖人立言”為主旨,用聖人的口吻來說話,所引經據典也必須是四書五經或者是《四書章句集註》等等先師的言論,隨便來一句自己的意見,是很容易犯禁的,紀寧不是第一次參加科舉,他當然明白這道理。
第一題,“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語出《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人的本性沒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沒有不向下流淌的。”
《孟子告子》的內容,主要是孟子和告子兩個人在學術和政見上不同的一種討論,因為告子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是很出名,以至於此人都沒留下什麽著作,他在歷史中的最大作用,是提出了幾個讓孟子覺得難以接受的理論,被孟子拿來好一頓抨擊,於是乎告子就成為了《孟子》中的一位關鍵的反派人物,他所提出的任何觀點都是在孟子看來不正確,或者是有失偏頗的,最後的結果當然是孟子的言論正確,而且做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
連在這種四書的書籍中,也盡是這種“奧特曼打小怪獸”,大學問家用言論打敗了無名之輩的例子。
在《孟子告子上》的第二節中,孟子也充當了這麽一個“奧特曼”的角色。
孟子之所以會做出這樣一番“人性本善”的言論,是因為告子認為,人的性格好似是流水,流水的開口如果是在東面,那水就會往東流,而水的開口如果在西面,水就會往西流,所以告子認為人的性格是沒有善惡之分的,就好像水流沒有東西之分。
原文的內容,是:“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但孟子卻認為,雖然人性跟水流相似這個觀點他接受,但他認為水流不分東西,但分上下,水永遠是從高處往低處流,他得出一個結論:“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在強調“人性本善”的概念,甚至在三字經中就以“人之初,性本善”為開篇,可以說是對儒家思想的一種總結,但在紀寧看來,這思想也並非是完全正確的。
因為在人性中,很多都是“惡”的,因為在物競天擇的法則中,很多人性都是在爭奪生存資源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人有貪婪之心和占有之心,在這基礎上,會顯得對酒色財氣有自己的貪欲,這都是自然現象,至於為何一個君子能恪守本份而克制這種貪欲,其實主要還是由社會輿論、道德、法律等等因素來約束,而不是靠所謂的“人本善”來約束。
如果沒有這些道德思想的約束,人很可能會進入到古代社會,隨心所欲,為了占有生存和繁衍生息的資格,會殺害同伴,把其中的弱者淘汰,弱肉強食的生活環境中,只有最強者才能生存。
紀寧雖然有了如此思想,但他仍舊不能按照自己的思想來作答。
因為儒學思想,尤其是儒家中四部經典中的《孟子》題,如果把“人性本善”這個主旨給否定了,那紀寧基本也不用參加會試了,別人會攻訐他,直到他忍不住這種社會輿論而避世,或者自殺。
這就是一個時代的殘酷,看似百家爭鳴,但其實還是用輿論框架來約束人的心理。
既然是不合自己觀點的,紀寧寫起來也就不能隨心所欲了,但即便如此,這樣一篇題目,對他來說也太過於簡單。
論述“人性本善”,其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紀寧要掌握其中是否有隱藏的別的意味的含義。
紀寧要想到的,就是張玉玨出這道題的目的。
如果說張玉玨出《中庸》題是為了彰顯“純孝”這個主題,那張玉玨出《孟子》題,則顯得意味難以捉摸。
紀寧在沒想明白這件事之前,他沒有貿然動筆去寫第一道題目,甚至連第二道《中庸》題他也沒急著動筆,他先去完成《尚書》的五經題,雖然那邊有三道題目,而且每道題目要寫四百字左右,但始終那邊所考察的內容很淺,讓紀寧覺得有自信能很好的完成。
索性一次考試有三天時間,與其在沒想明白的時候就動筆,還不如等所有都考慮清楚,再一次完成。
(快要過年了,說一下春節的更新計劃:繼續保持每天三更,大年初五(2月1日)將爆一次,最少八更。謝謝大家支持。)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