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 24 章
元孟丹則是說道:“臣見陛下愁眉不展,故而憂心。”
謝涼心中一動,她第一次認認真真看向面前的禦林軍統領,忽而笑了:“元卿不憂心自己的差事,反而憂心朕,可謂忠臣。”這人雖然不太愛說話,在她面前也規規矩矩的,但卻是真心為她考慮的人之一。
謝涼解釋道:“朕只是在為朝中人才不足一事發愁。”
元孟丹想了想,答道:“陛下開察考、推州學,即使人才不足,也只是現在一段時間,等之後朝中只會人才濟濟。”
謝涼不可置否,說道:“今後自然會越來越好,只是眼下的困境還需解決。”
元孟丹似乎想到了什麽,說道:“陛下曾留幾位世家子弟為舍人,不知他們與陛下相處如何?”
他這話倒是提醒了謝涼,當初自己考核時依附於朝廷的世家為了證明自己的誠意,好像派了幾個族中俊才過來,當初自己都把他們圈為了舍人,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這些人的能力見識確實不錯,處理事情起來也得心應手,但是若要下放到地方做長官,還需要多待些時日。
盡管目前謝涼還在憂心,但該辦的事情依然有條不紊地辦了下去,而伴隨著這幾場戰爭而來的收稅方式的改變,也直接被謝涼以律法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即租賃官田者需上交每年糧食收成的一成,而自家有田產或租賃大戶土地的農民只需要交固定比例的稅額便可。
朝堂上對此議論紛紛,陛下剛登基沒多久就頻繁改變舊制,難免會讓人不服氣,陸丞相對此沒什麽表示,但劉謙卻按捺不住了。
本來戶部的事情就夠多了,陛下還要改革舊制?馬上就要到了收稅的時節,若真讓陛下這麽幹,戶部到年底都別想休息了!
一些數據早已核算好,陛下說變就變,怎麽也不在朝廷上和大臣商量些許?如此急功近利,哪怕是真為了這天下,也該多加考慮才是。劉謙有些著急了,當今陛下賢德,怎麽就做出這等亂天下人心之事?
劉謙不禁開始為陛下擔憂,這接二連三的舉措,都是會影響陛下威望之事。可陛下一意孤行,朝中竟然無人阻止,就連陸丞相也緘默不言,那些禦史們倒是隔三差五就朝陛下進言,但他們說的都是些什麽?還有說修建皇陵勞民傷財,不該修得如此華麗的。
先帝的皇陵已經足夠簡樸了,今日才加上一些裝飾墓葬,就惹了那群禦史的眼?這種勸諫能有多大用處?
他再次拿起筆,寫了一封文書揣進袖口,預備朝陛下進言。此刻他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曾與陛下站在不同的方向,他正在一心一意為這位自己曾看不起的天子思考起長治久安之道。
謝涼在翻到劉謙勸諫的文書時,還有些驚訝。此人向來謹慎,不願多出頭一寸,生怕陛下因此找上他的麻煩。可這次為了有可能存在的危難,竟然全然不顧自己原本的立場,開始向當下的君王進言。
自己在臣下內心到底是個什麽水平,謝涼自己還是有數的,不是母獅子就是母老虎,平日裏他們能少和謝涼接觸就少接觸,生怕皇帝哪一天找上自己。
如今劉謙敢為了朝廷社稷向自己直諫,已經是忠臣的作風了。謝涼輕笑一聲,原本固執的劉尚書都已經做出了改變,朝中的改變更是可想而知。
不過她雖然知道劉謙此舉並未有什麽別的意思,但謝涼也不會居然因為他的勸諫就停下自己的步伐。最後劉謙的勸諫不是沒有效果,思考到各州縣突然變化不方便統計運輸稅糧稅銀的問題,她決定讓大家先熟讀條例,第二年才正式執行。
朝中發生的一切最能直觀反應的地方就是太學,得知此事的太學生紛紛批判陛下不循祖制,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又一次的辯論,反方和正方無論辯論結果如何,明年開春之後,都得去找農戶實地調查政策的結果。
遠在淮南的紅袖和在北地的陸難行兩人則是就此事通了個信。他們二人雖然覺得改革稅收可行,但在某些細節上另有分歧。
紅袖主張沿用他們在淮南的措施,官田收糧私田收銀,陸難行則想無論官田還是私田,都收稅銀。
他給紅袖說道:“在淮南,地勢平坦,哪怕是在官田耕種的人運輸糧食也不會太過不便,可天下之大,官田所在之處不肯能總是平坦的土地,我們只讓種私田的人交稅銀,種官田的人也要花上不少錢把糧食送到府庫。”
想到天下之大,以及自己這一路走來見識到的方方面面,他嘆道:“朝中之人只覺得稅收減免,他們怎知百姓們每年花在運糧上的銀錢已經遠遠超過稅收所需!”
紅袖收到陸難行來信之後,心中也頗為震撼,決定再給陛下寫信,提議全國上下都改為收稅銀,但也被陸難行阻止。
她原本還有些疑問,但在陸難行的提點下想到陛下如今推舉政令也並非一蹴而就,明白了開始的時候不能把步子跨得太大,不然容易適得其反。朝中的那些人雖然很難切身體會百姓的難處,但他們卻是決定和百姓相關的政令是否能順利施行的人。
紅袖合上書信,只覺得自己該做些什麽。她出身貧苦,家裏遇上了旱年揭不開鍋,不得已只能將她賣掉。紅袖還記得父親當時哭著對她說:“兒啊,別怪爹,爹若不賣你,你遲早會被你爺爺拿去換糧啊!”
賣了她,她至少能在新主家這邊吃飽飯,而不賣她,她命都可能沒了,所幸她遇到了謝涼,當那個與她同歲的女孩問她要不要跟她走時,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然後則是朝代傾覆,新朝建立,稅收比前朝末年少了七成,但收稅的方式沒有絲毫改變。她還記得小的時候,家裏總要和裏長大人一起租上幾輛車,運上好久的糧食去交稅。
朝廷自然不會派官員下到鄉裏來運輸稅糧的,但若有人沒有交稅,官差大人們就會過來,把家裏能抵錢的都拿走。每年租車的費用實在不少,那錢省下來可以多養活兩個紅袖,交稅方式即是如此,租車的錢要高過田賦的錢,高坐廟堂的人又怎麽會想得到呢?
紅袖靜下心來,整理了一下手頭的事務,決定上都城一趟。
她既然知道的阻礙者為哪些人,自然也要開始行動起來了,坐以待斃向來都不是她所喜歡的風格。
時間就這麽一點一點過去,天下各處也逐漸安定下來,文質他們也帶著大軍回到了朝廷。
此次帶兵的三人及軍師董先論功行賞,吳克己封了侯,荀之宣得了兵部的職位,文質因早有爵位,則多加了一個驃騎將軍的軍銜。
其實若讓謝涼來說,她認為荀之宣年紀雖小,但未來定能成一員猛將,只可惜在對周處的戰鬥中,他一直處於後方,且還未曾真正與敵軍交手,除了給他在兵部一個職位,她也無法在明面上賞賜更多。
但荀之宣顯然不這麽認為,他覺得自己相當於公費出游了一年,回來還有了官做,真是幸運極了。
至此,朝廷安定了下來,謝涼的生辰也快到了。
這是謝涼登基之後第一次生辰,各方對此十分重視,各州長官的禮物早在半個月前就已經送來,力圖讓陛下滿意。
少府令特地把謝涼生日當天要用的物品清單呈上來,看看陛下是否滿意。謝涼對少府令的討好不可置否,但也沒有拒絕對方的安排。
朝中之人對這位新帝的喜好有著共同認知,都道新帝節儉,不喜奢華,因此帝王壽宴也不會過多講究排場。只是陛下壽辰,總會有些渾水摸魚的,所以規格若太低了,也會讓大齊威望受損。少府令顯然想到了這些,所以只是在先帝壽辰的基礎上減免一成,恰如其分。
大齊既然代了前朝,也是全盤接受了前朝的附屬國,有些附屬小國不願再依附大齊,只要他們不惹事,大齊這邊也不會說什麽,只是通商就給停了。
而在大齊的西北部,有一個叫希雲的部落,已發展至十萬人,數次請求前朝封其部落首領為王,未果,又請求先帝為其加冕分封。考慮到當時國內實在需要休養生息,不能再有戰爭,先帝愉快地同意了對方的請求,並決定把這個麻煩扔給後來人。
後來人謝涼覺得不太行,希雲部落的資料她已經看過,對方是追逐水草而生的部族,自身並不會耕種,只能通過與大齊通商兌換相應的生活物資。而每當大旱之年到來,整個部落生活就十分困難,隱隱有向大齊進軍的意向。
先帝也曾面臨過對方因為旱災妄圖攻打大齊邊境的情況,那時候先帝直接勒令一批商人前往邊境賣糧,價格還要公道,朝廷會給予補貼,得了足以過冬的糧食,希雲部落才安分了下來。
朝廷也損失了一筆銀錢,但損耗相對於真正開戰來說則是不值一提,更別說至此之後還開通了不少通商點,朝廷還借著邊境的商貿大賺了一筆,雙方和睦,各有所得。
但謝涼深知,這些人不過是表面安穩,一旦又遇到災年,他們又會揮師東南,雙方遲早會對上,如今的和平不過是表面。更別說對方扼腕著溝通西北諸國的要道,有他們在,大齊的商隊總是不能向西走太遠。
此次壽宴,他們作為大齊的屬國也派遣使者過來賀禮,以示對大齊的尊敬。與此同時,還有二三十個小國和部落也派了使者前來,且均獻上了禮物,表達著自己對大齊的恭敬。
謝涼每次看到他們呈上來的禮物清單,總覺得心臟有地方隱隱在痛,她忍不住揉了揉額頭,對著陸丞相說道:“這些小國送過來的禮物價值不足白百金,朕卻要按照禮節回饋價值千金甚至萬金的禮物,實在過分!”
陸丞相一遍喝著茶,一遍說讓陛下消氣,雖然朝貢往來是虧本的,但至少沒有打起來,用錢能買來的和平不比打仗死人來的好嗎?
謝涼明白這個道理,她也明白了為何父皇這麽不願意慶祝生辰,看著自己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財富,要給八竿子打不上的人送過去那麽多,還得好吃好喝供著,對方還可能會倒戈相向,這感覺真的不是特別美妙。
賦稅內容參考明朝“一條鞭法”,賦稅制度是有缺點的,但剛制定之初都會為百姓減輕負擔,作者腦子不夠用也設計不出十全十美的賦稅制度,我之後查查資料完善一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元孟丹則是說道:“臣見陛下愁眉不展,故而憂心。”
謝涼心中一動,她第一次認認真真看向面前的禦林軍統領,忽而笑了:“元卿不憂心自己的差事,反而憂心朕,可謂忠臣。”這人雖然不太愛說話,在她面前也規規矩矩的,但卻是真心為她考慮的人之一。
謝涼解釋道:“朕只是在為朝中人才不足一事發愁。”
元孟丹想了想,答道:“陛下開察考、推州學,即使人才不足,也只是現在一段時間,等之後朝中只會人才濟濟。”
謝涼不可置否,說道:“今後自然會越來越好,只是眼下的困境還需解決。”
元孟丹似乎想到了什麽,說道:“陛下曾留幾位世家子弟為舍人,不知他們與陛下相處如何?”
他這話倒是提醒了謝涼,當初自己考核時依附於朝廷的世家為了證明自己的誠意,好像派了幾個族中俊才過來,當初自己都把他們圈為了舍人,放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這些人的能力見識確實不錯,處理事情起來也得心應手,但是若要下放到地方做長官,還需要多待些時日。
盡管目前謝涼還在憂心,但該辦的事情依然有條不紊地辦了下去,而伴隨著這幾場戰爭而來的收稅方式的改變,也直接被謝涼以律法的形式固定了下來。
即租賃官田者需上交每年糧食收成的一成,而自家有田產或租賃大戶土地的農民只需要交固定比例的稅額便可。
朝堂上對此議論紛紛,陛下剛登基沒多久就頻繁改變舊制,難免會讓人不服氣,陸丞相對此沒什麽表示,但劉謙卻按捺不住了。
本來戶部的事情就夠多了,陛下還要改革舊制?馬上就要到了收稅的時節,若真讓陛下這麽幹,戶部到年底都別想休息了!
一些數據早已核算好,陛下說變就變,怎麽也不在朝廷上和大臣商量些許?如此急功近利,哪怕是真為了這天下,也該多加考慮才是。劉謙有些著急了,當今陛下賢德,怎麽就做出這等亂天下人心之事?
劉謙不禁開始為陛下擔憂,這接二連三的舉措,都是會影響陛下威望之事。可陛下一意孤行,朝中竟然無人阻止,就連陸丞相也緘默不言,那些禦史們倒是隔三差五就朝陛下進言,但他們說的都是些什麽?還有說修建皇陵勞民傷財,不該修得如此華麗的。
先帝的皇陵已經足夠簡樸了,今日才加上一些裝飾墓葬,就惹了那群禦史的眼?這種勸諫能有多大用處?
他再次拿起筆,寫了一封文書揣進袖口,預備朝陛下進言。此刻他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曾與陛下站在不同的方向,他正在一心一意為這位自己曾看不起的天子思考起長治久安之道。
謝涼在翻到劉謙勸諫的文書時,還有些驚訝。此人向來謹慎,不願多出頭一寸,生怕陛下因此找上他的麻煩。可這次為了有可能存在的危難,竟然全然不顧自己原本的立場,開始向當下的君王進言。
自己在臣下內心到底是個什麽水平,謝涼自己還是有數的,不是母獅子就是母老虎,平日裏他們能少和謝涼接觸就少接觸,生怕皇帝哪一天找上自己。
如今劉謙敢為了朝廷社稷向自己直諫,已經是忠臣的作風了。謝涼輕笑一聲,原本固執的劉尚書都已經做出了改變,朝中的改變更是可想而知。
不過她雖然知道劉謙此舉並未有什麽別的意思,但謝涼也不會居然因為他的勸諫就停下自己的步伐。最後劉謙的勸諫不是沒有效果,思考到各州縣突然變化不方便統計運輸稅糧稅銀的問題,她決定讓大家先熟讀條例,第二年才正式執行。
朝中發生的一切最能直觀反應的地方就是太學,得知此事的太學生紛紛批判陛下不循祖制,但隨之而來的則是又一次的辯論,反方和正方無論辯論結果如何,明年開春之後,都得去找農戶實地調查政策的結果。
遠在淮南的紅袖和在北地的陸難行兩人則是就此事通了個信。他們二人雖然覺得改革稅收可行,但在某些細節上另有分歧。
紅袖主張沿用他們在淮南的措施,官田收糧私田收銀,陸難行則想無論官田還是私田,都收稅銀。
他給紅袖說道:“在淮南,地勢平坦,哪怕是在官田耕種的人運輸糧食也不會太過不便,可天下之大,官田所在之處不肯能總是平坦的土地,我們只讓種私田的人交稅銀,種官田的人也要花上不少錢把糧食送到府庫。”
想到天下之大,以及自己這一路走來見識到的方方面面,他嘆道:“朝中之人只覺得稅收減免,他們怎知百姓們每年花在運糧上的銀錢已經遠遠超過稅收所需!”
紅袖收到陸難行來信之後,心中也頗為震撼,決定再給陛下寫信,提議全國上下都改為收稅銀,但也被陸難行阻止。
她原本還有些疑問,但在陸難行的提點下想到陛下如今推舉政令也並非一蹴而就,明白了開始的時候不能把步子跨得太大,不然容易適得其反。朝中的那些人雖然很難切身體會百姓的難處,但他們卻是決定和百姓相關的政令是否能順利施行的人。
紅袖合上書信,只覺得自己該做些什麽。她出身貧苦,家裏遇上了旱年揭不開鍋,不得已只能將她賣掉。紅袖還記得父親當時哭著對她說:“兒啊,別怪爹,爹若不賣你,你遲早會被你爺爺拿去換糧啊!”
賣了她,她至少能在新主家這邊吃飽飯,而不賣她,她命都可能沒了,所幸她遇到了謝涼,當那個與她同歲的女孩問她要不要跟她走時,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然後則是朝代傾覆,新朝建立,稅收比前朝末年少了七成,但收稅的方式沒有絲毫改變。她還記得小的時候,家裏總要和裏長大人一起租上幾輛車,運上好久的糧食去交稅。
朝廷自然不會派官員下到鄉裏來運輸稅糧的,但若有人沒有交稅,官差大人們就會過來,把家裏能抵錢的都拿走。每年租車的費用實在不少,那錢省下來可以多養活兩個紅袖,交稅方式即是如此,租車的錢要高過田賦的錢,高坐廟堂的人又怎麽會想得到呢?
紅袖靜下心來,整理了一下手頭的事務,決定上都城一趟。
她既然知道的阻礙者為哪些人,自然也要開始行動起來了,坐以待斃向來都不是她所喜歡的風格。
時間就這麽一點一點過去,天下各處也逐漸安定下來,文質他們也帶著大軍回到了朝廷。
此次帶兵的三人及軍師董先論功行賞,吳克己封了侯,荀之宣得了兵部的職位,文質因早有爵位,則多加了一個驃騎將軍的軍銜。
其實若讓謝涼來說,她認為荀之宣年紀雖小,但未來定能成一員猛將,只可惜在對周處的戰鬥中,他一直處於後方,且還未曾真正與敵軍交手,除了給他在兵部一個職位,她也無法在明面上賞賜更多。
但荀之宣顯然不這麽認為,他覺得自己相當於公費出游了一年,回來還有了官做,真是幸運極了。
至此,朝廷安定了下來,謝涼的生辰也快到了。
這是謝涼登基之後第一次生辰,各方對此十分重視,各州長官的禮物早在半個月前就已經送來,力圖讓陛下滿意。
少府令特地把謝涼生日當天要用的物品清單呈上來,看看陛下是否滿意。謝涼對少府令的討好不可置否,但也沒有拒絕對方的安排。
朝中之人對這位新帝的喜好有著共同認知,都道新帝節儉,不喜奢華,因此帝王壽宴也不會過多講究排場。只是陛下壽辰,總會有些渾水摸魚的,所以規格若太低了,也會讓大齊威望受損。少府令顯然想到了這些,所以只是在先帝壽辰的基礎上減免一成,恰如其分。
大齊既然代了前朝,也是全盤接受了前朝的附屬國,有些附屬小國不願再依附大齊,只要他們不惹事,大齊這邊也不會說什麽,只是通商就給停了。
而在大齊的西北部,有一個叫希雲的部落,已發展至十萬人,數次請求前朝封其部落首領為王,未果,又請求先帝為其加冕分封。考慮到當時國內實在需要休養生息,不能再有戰爭,先帝愉快地同意了對方的請求,並決定把這個麻煩扔給後來人。
後來人謝涼覺得不太行,希雲部落的資料她已經看過,對方是追逐水草而生的部族,自身並不會耕種,只能通過與大齊通商兌換相應的生活物資。而每當大旱之年到來,整個部落生活就十分困難,隱隱有向大齊進軍的意向。
先帝也曾面臨過對方因為旱災妄圖攻打大齊邊境的情況,那時候先帝直接勒令一批商人前往邊境賣糧,價格還要公道,朝廷會給予補貼,得了足以過冬的糧食,希雲部落才安分了下來。
朝廷也損失了一筆銀錢,但損耗相對於真正開戰來說則是不值一提,更別說至此之後還開通了不少通商點,朝廷還借著邊境的商貿大賺了一筆,雙方和睦,各有所得。
但謝涼深知,這些人不過是表面安穩,一旦又遇到災年,他們又會揮師東南,雙方遲早會對上,如今的和平不過是表面。更別說對方扼腕著溝通西北諸國的要道,有他們在,大齊的商隊總是不能向西走太遠。
此次壽宴,他們作為大齊的屬國也派遣使者過來賀禮,以示對大齊的尊敬。與此同時,還有二三十個小國和部落也派了使者前來,且均獻上了禮物,表達著自己對大齊的恭敬。
謝涼每次看到他們呈上來的禮物清單,總覺得心臟有地方隱隱在痛,她忍不住揉了揉額頭,對著陸丞相說道:“這些小國送過來的禮物價值不足白百金,朕卻要按照禮節回饋價值千金甚至萬金的禮物,實在過分!”
陸丞相一遍喝著茶,一遍說讓陛下消氣,雖然朝貢往來是虧本的,但至少沒有打起來,用錢能買來的和平不比打仗死人來的好嗎?
謝涼明白這個道理,她也明白了為何父皇這麽不願意慶祝生辰,看著自己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財富,要給八竿子打不上的人送過去那麽多,還得好吃好喝供著,對方還可能會倒戈相向,這感覺真的不是特別美妙。
賦稅內容參考明朝“一條鞭法”,賦稅制度是有缺點的,但剛制定之初都會為百姓減輕負擔,作者腦子不夠用也設計不出十全十美的賦稅制度,我之後查查資料完善一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