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番外

關燈
番外

秋日,梁山。

八百裏水泊之上一行白鷺自水面略過,激起陣陣漣漪。正肥的鯽魚迎著初秋的夕陽躍出水面,甩出一片水花,濺在被風壓完了腰的蘆花枝上,引得枝頭的花穗微微震顫。

夏日的餘氣雖尚未散去,秋日的晚間卻已添了些許涼意。金蓮輕聲將孩子哄睡,又將薄被掖了掖,才起身掩上裏屋的門,小心捧著燭火置於外間的案桌之上,拾起桌上小簸籮內的秋衣,對著光細細縫補起來。

秋高氣爽的夜間常有朗月高照,清澈的銀光鋪滿小小的院落,摹出墻邊梅樹模糊的輪廓。木門的吱呀聲忽的碎了這方小天地的靜謐,金蓮聽見響動擡起頭來,還未及起身,便見武松帶著微微的酒氣跨進門來,反手將涼氣掩在了外頭。

“源兒睡了?”

“嗯,白天跑得累了,今天睡得便早了些。”

金蓮伸手接過武松外衣,將塵土抖去後拿去了裏屋的木架上,再出來時就見武松已坐於桌邊,正倒了碗茶湯吃了起來。金蓮與武松朝夕相伴已有數個年頭,就是他不說亦能察覺到他心緒不佳,略一思忖便輕輕挪開凳子坐於他對面,柔聲問道:“今日可有甚結果?”

“哪有甚結果,左不過還是那些話。”武松擰著眉頭嘆了口氣,“魯大哥還有林沖兄弟自是不願招安,可秦明等人卻不言語,瞧那模樣像是認同軍師的說法。”

“可四月裏招安之人已然來過,又贏了童貫兩回,如今又聽聞朝廷不安,欲使高俅為帥再度伐我。如此看來,又免不了一場惡戰。”

武松見金蓮神色淡淡,知她素有主意,遂問道:“依你之言,該當如何?”

“山上諸人,自然人才輩出,個個英豪,擊退高俅並非難事。然朝廷之兵何有窮盡?趙氏雖腐,亦是江山之主。眼下雖不懼,然數十年後我等皆已老去,又當如何禦敵?便是不論我等,難不成子孫後代亦要背負賊子之名,世世代代蝸居於此,如過街老鼠一般,不見天日?”

金蓮頓了一頓,微微搖頭:“且不說旁的,便說是你,每每出戰我亦不免在家中提心吊膽,生怕幾時有個閃失。待源兒長大又要如你般上陣殺敵,若是哪一日不得歸來,豈非要白發人送黑發人?如此看來,招安倒不失為一條退路。”

武松聞言不禁頷首,嘆道:“這個道理我哪會不知?若剩我一人在天地間,快活一生倒也自在,而今我有妻有子,又有兄嫂同在,倘因我一人帶累得你們背負罪名,縱使有再多酒肉,我又如何吃得下去?”

“只是若是招安,必要為朝廷出力。若是南征北討能謀得個一官半職倒是罷了,就怕朝中奸佞當道,賊人弄權,容不下我等,到頭來流血費力,反倒將性命送在這幫小人手中,豈不窩囊?”

武松所言她何嘗不知?且不只是武松,知曉原著的金蓮深知這山上一百單八將最終落得好結果的可謂是寥寥無幾,就連強如武松,跟隨宋江東征西討,最終亦免不了斷臂隱退,孤獨終老的下場,可見朝廷之腐/敗,官場之兇險,非他們這等平民可以觸及。

“而今山寨諸人雖不乏山野出身之人,卻亦不乏朝廷降將,故而於招安一事上實難心齊,加之宋頭領招安之心已定,招安之事已勢成騎虎,非你一人可改,不如順天應人,且看情勢再行定奪。”金蓮聞言寬慰道,“且功成名就、錦衣玉食固然可期,然富貴並非我願,不必強求。”

武松聽出了金蓮的弦外之音:“你的意思是……”

“時人只知戀功名,不知功名難到頭。”金蓮擡眸接上了武松的目光:“若不能求得,不如求去。”

而今大宋朝廷江河日下,左右不過四五年的功夫便將到靖康年間,到那時山河破碎天下大亂,便是再多的高官厚祿亦將化為雲煙,倒不如及早抽身,尋一處僻靜之所避禍,或可保得百年。

武松聞言沈思半晌,終究長嘆一聲:“明日我再與哥哥商議一番。若真要招安,也只得如此了。”

“只是真要與宋頭領請辭,他必會開口挽留。”不論是為著武松此人還是兄弟義氣,金蓮皆知宋江等人定不會輕易放武松離去,故而提醒道,“然無論他說甚,你都切不可應,只說要走,其餘回來再計較便是。”

“娘子放心,我都記下了。”

這廂計較已定,兩人便熄燈睡下了,待到來日覷了個機會,方將此事同武大郎說了。武大郎老實一生,自無甚功名之念,故而並無二話,把此事敲定了下來。如此武松平日照常同他人來往,只心裏打定了主意,再少就招安一事說話罷了。

山上歲月難以留住,轉眼便到了來年。果如金蓮所想,縱使梁山眾人又贏了高俅幾陣,亦難免招安使者的到來。宋江親率眾人跪接了聖旨,將使者奉為上賓,盛情相待,次日又奉上金珠等物,親送使者離開方罷。待回至山上,宋江便於忠義堂上鳴鼓聚眾,依宿太尉之言將招安事宜告知眾人,稱願同去朝廷的作速上名,不願去的亦可報名相辭,賫發下山。

時下眾人議論紛紛,有要去的,有要留的,三軍亦各自去商議去了。待到諸事暫畢,人群散去,忠義堂上惟剩宋江吳用幾人時,一直坐於一旁不發一言的武松忽而站起身來,上前稟道:“哥哥莫怪,小弟有話要說。”

宋江微一擡手:“二郎有話但說無妨。”

“哥哥自掌山寨以來,眾位兄弟歸附,使得山上人馬愈發壯大,而今朝廷招安又得了正果,去了戴罪之身,往後入朝效力定是前程似錦。只是小弟生於鄉野,性情粗魯,不是那等做官之人,又自在慣了,受不得規矩約束,故而特來向哥哥請辭。待哥哥領著眾兄弟前赴京城之時,小弟便攜家人一同下山,回鄉去了。”

宋江不料武松生出退意來,聞言不由大驚:“賢弟何出此言?可是山上有人說甚閑話,令賢弟不快?”

“並無甚閑話,是小弟深思多日所得,還請哥哥允準。”

宋江見武松神色肅然,不似一時之言,不禁與吳用對視一眼。吳用會意,遂開口道:“都頭這兩日也聽了,那宿太尉為人謙和,情義拳拳,可見此番朝廷招安之誠;再者我等入朝仍在一處,往後南征北討,同為朝廷效力,與在山上之日無二,便是有甚事亦可同肩共擔,必不使哪個弟兄受難。”

“大丈夫生立於天地之間,必當建功立業,封妻蔭子,光耀門楣,方不負在這世間走一遭。都頭一身本事,正是功成名就之時,若是就此隱遁山中,不入世事,豈非空耗歲月,白白浪費了這大好時候?”

武松聽後心中一動,知曉吳用所言不無道理,然想起金蓮所說,又沈聲道:“軍師所言有理。然我實無心功名,混不得官場,受不得氣,不如索性離了那腌臜地,遠了那煩心事,倒也快活。”

吳用見狀還待要勸,卻被宋江擡手止住了話頭,待轉頭看向他時,只聽宋江問道:“賢弟果真想好了?”

“是,請哥哥成全。”

“賢弟心中既已有主意,我便不再強留。只去時與我說一聲,我自派人相送,使賢弟歸家無憂。”

縱使決意離去,多年兄弟情誼亦作不得假。武松聞言心中動容,不禁屈膝拱手,朝宋江鄭重拜了三拜。宋江親自起身下階將他扶起,送他出了忠義堂方才折回身來。吳用觀其神色,見其面上頗有不舍之意,不解道:“哥哥既不想武都頭離去,為何出言相勸?且都頭的本事哥哥最為清楚,不說寨中其他兄弟知曉此事後作何想法,便是就今後而言,亦少了一大助益啊。”

“軍師之言我何嘗不知?只是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啊。”宋江搖頭笑道,“我觀他神色堅毅,顯是去意已定,強留也無甚意思,不如隨他去,尚全了這場兄弟情義。”

吳用聽宋江如此說,雖是惋惜,亦不再言語。後梁山上人有聽聞此事者,或喜或憂,或悲或嘆,亦不在武松思慮之列了。

不覺恍然已入三月,梁山泊發金買市已畢,眾人各各收拾好行李,下山往京城而去。水泊之畔,宋江又親與武松三百金及若幹錦緞珠寶等物,執手道:“賢弟今日雖去,但與我等的情義仍在。日後賢弟但凡有甚難事,只需鴻雁托書,我等便是赴湯蹈火,亦不相辭。這些我等帶進京中也無用,索性與了賢弟,權當安家之用。待到來日我等功成名就,自有相見之時。”

武松聞言心中大慟,不由生出愧意,哪裏肯收下這些東西,卻禁不住宋江堅持,再三推辭不過才留下,而後忍痛與宋江正式拜別,才與家人向北離去。宋江遣人使著馬車護送武松回鄉,而後與眾人一同向西而去。

山路悠悠,蜿蜿蜒蜒,終究在盡頭山腳分為兩道。武松牽馬立於山坡之上,望著遙遙的旌旗,久久不語。金蓮伴於他身旁並未催促,只是與他一同立於初春的暖陽之中,任由山風淩亂烏發。

長隊迤邐,點點沒入青山之後,最終連那點尾巴也在拐角處消失不見。武松佇立良久,忽而仰天長嘆一聲,揪住馬韁翻身而上,彎腰向金蓮伸出了手。

已近晌午,金烏的光輝耀得人有些睜不開眼,金蓮仰頭看去,只見馬上之人雖模糊了面孔,但那身軀卻如天神一般偉岸堅實,不覺勾起嘴角,將手遞進了那只寬厚溫暖的手掌之中。

“駕!”

馬兒一聲長嘯,載著兩人往山坡下奔去。馬蹄略過嫩綠的草尖,將激起的揚塵遠遠甩在身後,頭也不回地向著去路而去。

從此武松和金蓮就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啦,撒花撒花!

宋江招安的時間是在宣和四年,即公元1122年,靖康之恥發生在公元1126到1127年間,所以其實過不了幾年北宋就滅亡了(笑哭)。

再次感謝大家能夠讀完這個簡單的小故事(鞠躬鞠躬),也非常抱歉拖更了這麽久,但還是希望大家看得開心,每天都開心,我們下一篇文再見啦~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