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十一章 文思豆腐羹

關燈
徐麗婕歪過腦袋,好奇地問:“孫師傅這道清蒸鰣魚做得那麽好,你為什麽嘆氣?”

沈飛摸摸鼻子,仰天又是一聲長嘆:“就是因為做得好才嘆氣啊。這麽難得的美味,只能看得到,卻吃不著,難道你們都不覺得遺憾嗎?”

沈飛的話令不少人深有同感,一時間臺下的嘆息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陳春生哈哈大笑:“大家不用遺憾。今天來到鏡月軒的,都是我的客人。等比賽結束之後,我讓服務員將這條鰣魚按人頭分好,讓諸位都來嘗一嘗。”

臺下眾人無不大喜,齊聲喝彩。在場的雖然有好幾十號人,但那條鰣魚如此肥大,大家分食,倒也都能有嘗鮮的機會。

就在這氣氛熱烈的時候,臺上的姜山卻又輕輕地嘆了口氣。陳春生仍陶醉在先前的得意情緒中,呵呵一笑,說道:“姜先生如果還沒過癮,盡可以再多嘗幾塊,為什麽要嘆氣呢?”

姜山搖了搖頭:“我倒不是這個意思。我嘆氣,是因為這道鰣魚雖然美味,但終究留有遺憾,不夠完美。”

略顯喧鬧的大廳剎時間又安靜了下來。孫友峰瞪著姜山,不服氣地追問:“遺憾,這菜的色、香、味,哪一點差了?”陳春生則皺起眉頭,不動聲色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然後靜待姜山的下文。

姜山用筷子撥了撥魚身上的鱗片:“色、香、味都無可挑剔,只可惜這魚沒有刮鱗,未免影響了口感。”

姜山一說完這話,現場頓時一片嘩然。陳春生莫名其妙地搖著頭,孫友峰更是啞然失笑,說道:“這鰣魚的鱗片是儲存脂肪的地方,尤其在產卵季節,鱗片中膏肥脂厚,鰣魚在產卵期間所需的所有營養都要靠其供給。因此鰣魚對自己的鱗片愛惜倍至,又稱‘惜鱗魚’,它在落入魚網時,甚至會為了保護身上的鱗片而放棄掙紮逃生的機會。在烹制菜肴時,鰣魚的鱗片也是極為鮮美肥厚的部分,做鰣魚不能刮鱗,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啊。”

在場的不少人都默默點頭,對孫友峰的話表示讚同,同時心中也暗自奇怪,在淮揚一帶,即使是尋常人家的主婦,也多半聽說過吃鰣魚不刮鱗的道理,姜山學識廣博,卻說出這樣沒有見地的話,實在是讓人費解。

姜山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道:“做鰣魚不能棄鱗,但並不代表不能刮鱗。我在三年前研修淮揚菜的時候,也曾經有幸得到一條鰣魚。當時我把那條魚的鱗片全部刮下,然後用絲線一片片的穿起,蒸制時均勻地懸掛在魚身上方,在高溫蒸汽的作用下,鱗片中的脂肪融化後滴下,滲入魚身,不僅不影響口感,而且能使魚肉的味道更為鮮美。”

臺下又是一片議論之聲。姜山所說的方法眾人都是聞所未聞,可聽起來卻又合情合理。不過這一條鰣魚身上鱗片,少說也有數千,全部用絲線穿起,那得需要多大的細心和耐心?

孫友峰更是瞠目結舌地看著姜山,楞了半晌後,喃喃說道:“怎麽可能?把魚鱗一片片穿起?這……這要花費多長時間?”

“昔日的淮揚古譜中,有一道現已失傳的菜肴,在這道菜中,用仔雞飾以各色菜蔬,形成鳳凰之態。鳳凰的尾翅乃是用一百根豆芽桿拼裝而成,每根豆芽桿都用極細的銀針鏤空,然後再填入各種不同的鳥禽類肉麋。此菜名叫‘百鳥朝鳳’,你想想看,做這樣的一道菜,又需要花費多長時間呢?”

孫友峰愕然不語,姜山又接著往下說道:“自古以來,不惜費時費功,精雕細鑿就是淮揚菜系的一大特點。因此淮揚菜又有功夫菜之稱,你為得原料不惜代價,卻沒有看透這一點,難怪這道清蒸鰣魚終究還是差了半籌。”

姜山的最後一句話隱隱有教誨的意思,只聽得孫友峰暗自心驚:自己舍本逐末,想依靠名貴的原料奠定這次鬥菜的勝局,的確是違背了淮揚菜系的主旨,在不知不覺中走上了歧途。他原本性格直率,相通了這一層,當下便拍了拍腦門,略帶慚愧地說:“姜先生高見,我今天受益非淺,這道菜確實難稱佳作,我心服口服。”

陳春生搖了搖頭,顯得非常失望。徐叔則和臺上的淩永生對看了一眼,喜憂參半。喜的是兩個對手表現得都有瑕疵,憂的是不知道“一笑天”這道“文思豆腐羹”在姜山的評點下,又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結果呢?

而此時姜山也已經移動腳步,來到了淩永生的面前。

“一笑天,一刀鮮,煙花三月。天下第一名樓,天下第一名廚,天下第一名菜。不過這一切都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

姜山幾句平淡的話語,卻在好幾個人的心中激起了漣漪。

徐叔想到了自己重振“一笑天”的種種艱難和曲折,當然也會想到後來的輝煌,以及現在的危機;

陳春生躊躇滿志,想得則是如何將“一笑天”取而代之,實現自己宏大的抱負;

淩永生一臉鄭重,他背負著“一笑天”今後的希望,感受到的自然是沈重的壓力和責任感;

徐麗婕想到那些傳奇般的故事,露出一副心馳神往的表情;

一向樂天不羈的沈飛此時卻皺起了眉頭,莫非他想起了十年前,自己也曾許下要成為“天下第一名廚”的誓言?

就連姜山自己,也有些魂不守舍,他,又會想到一些什麽呢?

淩永生不善言辭,他從炒鍋中盛起一碗文思豆腐羹,默默地擺放在姜山面前。

姜山端起湯碗,先細細端詳。與剛才兩件用來盛菜的器皿相比,這只碗要小巧了很多。碗口只有巴掌大小,碗體晶瑩圓潤,碗壁則是通體透明,雖然薄如樹葉,但整只碗的手感卻非常沈重,原來是用上好的水晶石制成。

透過碗壁,只見碗中的豆腐羹湯汁濃稠,帶有淡淡的琥珀之色。湯中如雲如絮,均勻地飄散著大量其細如發的潔白豆腐絲。其中又點綴著由黃瓜、火腿、金針、香菇、冬筍、雞茸等切成的各色細絲,或綠或紅,或黃或黑,五彩繽紛,令人賞心悅目。

姜山拿起一只精巧的瓷勺,在湯碗中輕輕攪動了兩下,只見那多彩的細絲夾雜在一片白色的雲霧中,隨著周圍湯汁的浮動上下輕擺,其姿態恰似風中柳絮,一時間如煙如畫,美不勝收。

姜山由衷讚嘆:“淩師傅的這道‘文思豆腐羹’,色彩絢麗,絲形婀娜,且別出心裁地盛於透明的水晶碗中,讓人在一飽口福之前,先大飽眼福。如果就色、香、味三方面分別評斷,這道菜在‘色’這個環節無疑可獨占鰲頭。”說完,他把那只水晶碗高高舉起,向臺下展示。碗中五彩湯羹從遠處看來,又別具一番瑰麗,引得眾人嘖嘖稱讚。徐麗婕更是高興地拍起了手:“啊,小淩子好厲害,我看這次他贏定了。”

淩永生自己卻是毫不為意:“這做菜畢竟不是繪畫,看起來再漂亮,如果味道不佳,終究還是失敗的作品。”

姜山轉頭看了淩永生一眼,然後又看看手中的湯碗,笑著說:“淩師傅太自謙。這道菜的成敗,很大程度都在於豆腐的切絲這個環節。剛才你切豆腐時,僅縱向剖片便用了一百一十二刀,照此計算,那塊豆腐至少被你切成了上萬根細絲,且這上萬細絲大小均勻,根根完整。刀功能達到這個境界,此菜已經是成功一多半了。”

淩永生切豆腐的時候,把一柄廚刀運得如同疾風一般,幾乎是不間歇地從豆腐塊上一掠而過,普通人根本看不出刀起刀落。而姜山卻準確地說出了他剖片時下刀次數,竟然絲毫不差,眼力之精簡直匪夷所思。淩永生心中暗暗驚訝,表面上卻不動聲色,淡然說道:“還是請姜先生嘗完這道菜後,再細細點評吧。”

姜山點點頭,不再多言,舀起一勺稠稠的湯羹,撮起嘴唇輕輕地吹了兩下,然後連湯帶料全都嘬進了口中。

此時的姜山已成全場矚目的焦點,大家都在等著他對這最後一道菜做出評述,這次“名樓會”的結果亦將隨之產生。淩永生更是瞇著眼睛,全神貫註地註視著姜山,生怕錯過對方臉上任何一個細小的表情。

淩永生從十八歲開始進入“一笑天”酒樓的後廚,從配菜工做起,歷經諸級司爐,最終成為主廚,其間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比試和選拔,可謂身經百戰。只要站在竈臺前,他一向都是一種充滿自信的表情,他的表現也從來沒有讓關註他的人失望過。

可是今天淩永生卻顯得有些緊張。他心裏清楚,讓自己產生這種感覺的並不是彭輝和孫友峰,而是面前這個一直掛著儒雅笑容的姜山。就象剛剛答完試題的孩子一樣,他忐忑不安地等待著老師的評分。

只見姜山閉起眼睛品味了片刻,突然眉頭一皺,輕輕地“咦”了一聲,似乎有些詫異,又多少帶著點不解的意味。

“這豆腐羹味道怎麽樣啊?”臺下的胖子迫不及待地詢問,那焦急的神情便如同是他在參加比賽一般。

姜山卻不答話,他睜開眼睛看著淩永生,問道:“加了胡椒粉?”

淩永生點點頭。

“嗯……”姜山沈吟片刻,又追問了一句:“只怕不是普通的胡椒粉吧?”

“姜先生果然見識不凡。”淩永生拿起一個小小的調料瓶,沖著案板輕輕彈了彈,只見一層細細的微末飄然落下,色澤金黃。“這是用產自雲南的胡椒制成,氣味辛而不辣,且經過精細研磨,顆粒微小,直徑只在一般胡椒粉的四分之一左右。”

“這就對了。剛才那勺豆腐羹一入口中,我就嘗到了一股特殊的辛香,料想應該是加了胡椒粉的緣故,但用舌尖細細搜索,卻感覺不到胡椒粉的顆粒。淩師傅把這樣的胡椒粉加入湯羹中,用心巧妙啊。”姜山略停了停,接著說道,“這湯中的豆腐絲細嫩爽滑是不必說了,難得的是明明是豆腐絲,但卻能嘗出火腿、雞絲、海參等多種鮮味來,這便是胡椒粉發揮的功效了。淩師傅,我說的沒錯吧?”

對烹飪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豆腐是很難吸收其它輔味的,越是細嫩的豆腐,越是如此。因此姜山的話立刻便提起了眾人的興趣,大家都把目光投在了淩永生身上。

淩永生倒也不賣什麽關子,痛痛快快地說:“不錯,胡椒粉本身易於吸味,它吸收了湯羹中輔料的鮮味後,因為顆粒非常細小,又能附著於層層密布的豆腐絲上,這豆腐絲也就能嘗出多種鮮味。”

眾人一片恍然,禁不住交口稱讚起淩永生精巧的構思來,姜山也微笑著說:“我得承認,這確實是我嘗到過得味道最好的一道‘豆腐羹’。”

淩永生聽到這句話,心中似一塊石頭落了地,他憨憨地一笑:“姜先生過獎了。”

“這麽說,今天的獲勝者,就是‘一笑天’酒樓的淩大廚羅?”性急的胖子咋咋呼呼地吆喝著,臺上的孫友峰和彭輝兩人此時則多少顯得有些尷尬。

姜山卻擺了擺手:“不忙,我話還沒有說完。”

淩永生心中“咯噔”一下,臺下眾人也有些疑惑:按照姜山自己的說法,這豆腐羹從刀功到色、形、味都無可挑剔,難道還會有什麽缺陷嗎?

11

姜山在臺上來回踱了兩步,說:“去年十月,揚州市曾主辦‘金秋菊花會’,我當時特地從北京趕來,有幸觀賞了這次盛會,至今印象深刻啊。”

眾人都是一楞,去年的“金秋菊花會”規模盛大,舉辦得很是成功,只是不知道姜山為何會在此時提起這個話題,難道這和做菜也有什麽關系嗎?

姜山並不急著解釋,自顧自地侃侃而談:“那次盛會,參展的菊花號稱超過萬盆,擺滿了瘦西湖沿岸的亭臺樓榭。這菊花向來以淡雅聞名,當時身處萬花叢中,細枝輕繞,陣陣幽香若有若無,只覺得人淡如水,無欲無求,不論從精神上還是感觀上,都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我完全沈醉於其中,但可惜的是,當我走進一間傍水而建的展廳時,這種美好的感覺卻被突然打斷了。

那展廳中花色絢麗,香氣濃馥,令人心境大亂,我定神一看,發現這廳中除了菊花外,還擺放著很多別種花卉,有蘭花、桂花、芙蓉、月季等等。這些花兒或姹紫嫣紅,或芬芳撲鼻,雖然數量不多,但卻完全蓋住了菊花的那份淡雅。

我感到非常詫異,於是詢問廳中的花匠,為何會把這些風格完全不同的花卉混於菊花之中。花匠向我解釋說,這些花兒原本是應該擺放在展廳之外的過道中,作為菊花展中的點綴,因為今天這個展廳中搬花的夥計生病沒來,所以暫時混放在展廳內。停了他的這番話,我恍然大悟,並且註意到其實每個展廳之外,都點綴著不少各式各樣的別種花卉,只是除了這個展廳,這些花卉擺放的地點和數量都恰到好處,非但沒有掩蓋展廳中菊花的淡雅,而且還很好地起到了調節和烘托的作用。由此,我頗有所得,這諸事諸物,都有搭配之法,主輔之分,不知道淩師傅對我的這番觀點是否認同?”

坐在一旁的徐叔心如明鏡,立刻聽出了姜山的言外之意,他輕輕咳嗽一聲,然後端起了茶碗,置於唇邊卻不飲用,似乎在思考著什麽。

淩永生微微蹙起眉頭:“姜先生的意思,是說我這道豆腐羹中的火腿、雞絲等輔料就像那菊花展廳中的月季芙蓉,喧賓奪主,掩蓋了豆腐中的清淡本味?”

姜山頷首微笑:“我知道淩師傅一點就透,無須冒昧直言,因此兜了這個圈子,並不是為了賣弄口才。”

淩永生默默思索了片刻,忽然搖了搖頭,說:“姜先生的這些話,乍聽有理,但仔細一想,卻不盡然。”

徐叔眼睛一亮,把茶碗放回桌上,有些興奮地說:“嗯,好!你倒說說看,怎麽個不盡然法?”

“這菊花的確是以淡雅聞名,可豆腐卻有諸多變化。古語雲烹飪之法‘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說的是相對於不同的烹飪原料,可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烹飪方法。原料有味,則應想辦法將其味烹出;原料若無味,則應想辦法將輔料的味道烹入。這豆腐介於無味和有味之間,對於它的烹飪方法自古多種多樣,既可入味,亦可出味。在這道豆腐羹中,我用豆腐絲吸收多種輔料的鮮味,雖然使得豆腐自身得清淡香味有所掩蓋,但這也是烹制豆腐時的傳統方法之一,和姜先生所說的菊花會中的情況只怕難以類比。”

淩永生說出這番話,不少人都交耳點頭,表示讚同。徐叔也讚許地看了徒弟一眼,然後把目光轉向姜山,問道:“姜先生,你怎麽看?”

姜山把水晶碗端到眼前,欣賞似地端詳著碗中的湯羹,然後淡淡地反問了一句:“這道豆腐羹的全名是什麽呢?”

淩永生和徐叔有些莫名其妙地對看了一眼,不知道姜山如此明知故問是什麽意思,不過淩永生還是回答了他的問題:“這道菜叫做‘文思豆腐羹’。”

“不錯,‘文思豆腐羹’。第一次見到這道菜的人,往往會觀形會意,把‘文思’兩個字認為是‘紋路’的‘紋’,‘絲帶’的‘絲’,那便大錯特錯了。這兩個字,其實應該是‘文化’的‘文’,‘思路’的‘思’。相傳古代文人在赴考場之前,都要吃上一碗‘文思豆腐羹’,取的就是‘文思泉湧’的諧意,以圖個吉利。不過這‘文思’二字到底從何而來,知道的人卻不多了。”說到這裏,姜山打住話頭,看了看不遠處的淩永生。

淩永生會意,接著對方的話頭往下說道:“清朝乾隆年間,在揚州梅花嶺一帶的一個寺廟中有位和尚,法號叫做文思,擅做各式素宴菜肴,特別是用嫩豆腐、金針菜、木耳等原料烹制出的豆腐湯,令遠近的佛門居士過齒難忘。相傳乾隆皇帝當年也曾品嘗過此湯,並對其大加讚賞。後來這湯就成為清宮一道名菜,並用文思和尚的名號命名。發展到今天,許多廚師對其用料和做法作了改進,令這道菜更加考究,滋味也愈發鮮美誘人。”

“正是如此!”姜山把手中的水晶碗放下,然後一拍巴掌,說道,“這‘文思豆腐羹’原是天寧寺素席中的一道主菜,這道菜之所以能夠遠近馳名,就是因為文思和尚把豆腐的清香在湯中發揮到極至,雖是素菜,卻有不遜魚肉的美味。後來人們在湯中加入各色葷料,目的都是為了提湯味之鮮,但如果這些葷料的鮮味蓋過了豆腐的原味,那就違背這道菜的本意了。所以淩師傅的這道菜,如果叫做豆腐羹,那是無可挑剔,但如果叫做‘文思豆腐羹’,卻是大大的不妥。便如同諸多花卉擺放在同一展廳中,爭奇鬥艷,濃香四繞,如果叫做‘金秋百花會’,同樣可稱得上美不勝收,但如果叫做‘金秋菊花會’,便有些文不對題了。”

馬雲捋著頜下的胡須,看著身邊的徐叔點了點頭:“徐老板,姜先生的這番話不無道理啊。”

徐叔輕輕地嘆了一口氣:“有道理,確實有道理。小淩子,這些你都沒有想到吧?”

“這……”淩永生紅著臉喃喃地說,“我……我確實沒有想到那麽多……”

姜山微微一笑:“淩師傅的技藝已經爐火純青,不過淮揚菜乃是文化菜,要學做淮揚菜,先得了解淮揚菜的文化,菜和文化密不可分啊。”

淩永生搖著頭,一時間百感交集。他雖然為人本分,平日裏也木訥少語,但其內心深處對自己的廚藝一向極為自負。現在卻突然發現這烹飪領域的外延竟如此廣闊,自己所學只是滄海一粟而已,心中惶恐之餘,又隱隱有一種說不出的興奮。

“鏡月軒”的老板陳春生此時同樣是心情覆雜,姜山作為自己請來的客人,學識廣博,語驚四座,自然令他又驚又喜;但自己籌備多時的淮揚“名樓會”被一個外人搶去了所有風頭,心中卻也難免有些不爽,更重要的是,這次大會“鏡月軒”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力奪“淮揚第一名樓”的稱號,可不能因為姜山而攪了好局。想到這裏,他故作姿態地挺了挺腰板,然後喝口茶潤潤嗓子,使眼色看了看姜山,說道:“姜先生既是評委,總得給出個高下評判。依你看,這次的‘名樓會’,哪一家可以勝出呢?”

“每一道菜都有明顯缺陷,都是失敗之作,無人可以勝出。”

姜山此話一出,不僅三大名樓的主廚和老板們甚是尷尬,就連臺下的那一幹看客也都覺得有些臉上無光。這次名樓會可以說是代表揚州廚界最高水平的一次盛會,被人如此否定,眾人心中均有不甘,可姜山說的話卻又條條在理,很難辯駁。一時間眾人不是低頭,便是緘口,場內氣氛非常沈悶。

就在此時,卻聽得馬雲呵呵一笑,說道:“姜先生的諸多高論,確實精彩。不過我馬雲研究烹飪理論已有數十年,深知這世間萬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難啊。”

馬雲在揚州廚界極有威望,這番話又說得不卑不亢,合情合理,立刻引起一片附和的聲音:

“這位先生對別人的菜都看不上眼,不知道自己做的菜又是什麽樣呢?”

“是啊,別光說不練,你倒是也露一手啊。”

“對對對,這廚藝比拼,可不是比的嘴皮子上的功夫!”

臺上的姜山見此情景,倒是一點也不生氣,待場面略有平定之後,他不慌不忙的從外衣口袋裏拿出一疊卡片,揚手晃了晃,說:“大家和我想到一塊去了。我已準備好六份請柬,想要邀請揚州三大名樓的老板和主廚於明晚八點到瘦西湖上的廿四橋一聚,介時由我做東,請諸位評點我打理的淮揚菜肴。”

姜山的這個舉動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一時間眾人面面相覷,鴉雀無聲。原以為姜山的出現只是“名樓會”舉辦時意外出現的一個小插曲,可現在再明顯不過了,這個姜山竟是有備而來!

對此情景,徐叔倒是早已料到了幾分,他端起茶碗,仰脖緩飲,手掌正好遮住了那緊鎖的眉頭。

農歷三月十五,“名樓會”後的第二天。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