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禪位之意
關燈
小
中
大
第378章 禪位之意
神功元年秋。
二十四歲的楊小藜自城外歸來,趕在宵禁前回到了家。
從前為了減省開銷,她與母親就湊活住在南市租賃的醬菜鋪後面。都不是一間單獨的屋,就是木板隔出來的一塊數尺見方的地方罷了。
如今,她們母女已經在南市旁的坊中,購下了一座小小的房舍。
雖房舍不大,但在神都洛陽能有這麽一處房舍,也是極不容易的。
除了母女倆多年的積蓄,楊小藜還向署衙申請了一部分的女官貸——
出版署和城建署都設有給本署女官、女吏的一些無息貸款。
而出版署下設的數處官方抄報處、報亭,也供給神都中或是因和離/守寡,或是欲讀書而家人不許等手頭窘迫的女娘可貸銀錢。
不過針對民間所立的貸就不是全然無息的了,一來為防一人借去太多,二來也防著人大量借錢後反而去放高利貸生利。
因此針對神都女娘的貸款,是驗過戶籍身份無誤後,只有前十貫是無息的,三十貫內利息也較官貸低一半,再若要再多借,利息就會逐漸走高。
而十貫,原也足夠一個女娘(哪怕帶著孩子),從頭租賃屋子支應過頭一年生活了。
何況若是單身的女娘,原也可不獨自租賃坊中屋舍,既昂貴又有些不安全。
如今京城周圍的縣、甚至村都有女校,識字的可以去試一試應聘老師或是後勤,哪怕不識字的女娘也可以去應為廚娘、灑掃、紡織校服等事。
再不濟,哪怕學校中恰恰沒有任何一個崗位(這種情況是極少的,往往都是缺人的),女校中也有教職工以及學生宿舍,落單的女娘也可以憑戶籍去租一間【一難舍】,不但比神都中的房舍便宜,最要緊的還是安全。
之所以叫做【一難舍】,是因在房舍入口都寫著一句話:人生在世,誰能不遇到一件難事?
也是取一個“每位女娘從這裏搬走,都是渡過一難”的柳暗花明吉利之意。
因此楊小藜每次跟母親說起,都道她真是極幸運的了:八歲時南市抄報鋪的劉融副管事就告知上陽宮女校事,並最終說服她第一批進去讀書。
而如今京中的小女娘們再想直接考進上陽宮主校,都不是難,而是不可能了。
在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就讀後,女校學生是呈指數式增長的。
上陽宮占地再大,也經不住洛陽是京城,人口眾多。
以至於如今上陽宮女校內,就不再設下舍(初等班),而是將下舍開成數十座分校,散落在洛陽城數坊內,負責女娘們的啟蒙教育。
成績好考入中舍及上舍的女娘,才能再到上陽宮主校來念書。
但據楊小藜看著,以現在學生的增長速度,再過幾年,只怕中舍都要挪出上陽宮去。
而這些年,神都中除了專門的女子私塾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也有越來越多有大儒坐鎮的書院、學堂放開招收女學生。
有時候,楊小藜覺得這十來年過的太充實,太快。
一天天過去的時候沒察覺到什麽驟變。
但有時候格外去回憶年少事,才驚覺變化之大,令她這親歷者都有些不敢相信。
甚至晚輩們聽了還覺得是‘奇異故事’。
比如她現在休沐日去劉筠劉校長(殷王妃)的縣學兼職代教,作為三級研究員,給學生啟蒙格致之學。
當然,楊小藜不可否認的是,因劉校長給的錢多能夠補貼家用多還貸款,她才休沐日願意來回跑。
而今晨,楊小藜在教室裏,跟一個和她當年一般年紀的八歲小女娘說起‘老師當時還猶豫要不要去上陽宮內讀書’時,得到了學生不可置信的眼神。
那小女娘明顯家境殷實,聽楊小藜說完後就捧著書本嘟囔道:爹娘送她來讀書,每日都恨不得拎著她耳朵告訴她好好念,花多少銀錢買書和筆墨都沒關系,只要這輩子考進上陽宮內讀一讀書,就光宗耀祖啦。
於是那孩子小大人似的嘆氣:“可惜我沒趕上楊老師的好時候。”
不然就直接進去念書啦!
楊小藜不由笑了:是,她趕上了好時候。
但……眼前的孩子們,趕上的如何不是更好的時候?
*
楊小藜換過家常衣服,取下了頭發上趕路時紮著的包頭。
楊母在旁給女兒遞了一杯溫熱的飲子,也有些心疼道:“你平日要在城建署當值,每攢幾日休沐還要趕到東頁谷縣的女校去教書,也太辛苦了些。”
楊小藜笑道:“早些將署中銀錢還了,心中不就踏實了?”
其實她如今的俸祿母女兩人吃用舒坦綽綽有餘,但因‘背著貸款’,她知道母親總是減省的。
她的午膳都是在公廚吃,母親自己就吃的特別簡單,有時候吃個餅配上自家的幾塊醬菜就過去了。
“阿娘,東頁谷縣做的好豆腐,原先夏日不好捎帶,如今天涼下來了,我就帶了些回來。”
“我先送些好的去劉融姐處。”
宵禁是指坊子外的大路上,夜間不得有人亂走,坊內是無妨的,甚至坊內還有食鋪徹夜開著。
而這些年,楊小藜有什麽好東西,都不忘送去給當年的抄報鋪副管事,也就是告知並鼓勵她去上學的劉融姐一份。
聽她提起劉融,楊母忽然一拍手:“我真是老糊塗了,這麽要緊的事兒都忘了說。”
“你不該拎豆腐去,應當拎些正經賀禮去——你劉融姐高升了,不再是洛陽抄報鋪的總管事,從後日起,就要去大司徒府上做長史官去了!”
“啊?”
楊小藜這一聲‘啊’裏,先是驚喜,再就是迷惑了。
長史官……宰相府哪有長史官?
便是按照爵位算,也得公主、親王、郡王等府上才有長史。
楊母道:“官場上的事兒我不太懂,你自去問吧。”又道:“四色禮都給你備好了。”
她雖對自己減省,但在女兒的事兒,尤其是正事兒上,倒是從來不省的。
楊小藜耐不住性子,當即就出門往劉融姐家去。
**
“各公主府、王府長史之職,原是統理府寮,紀綱職務。”幾乎就是管著一府所有庶務,其中自然包括官場上的應酬往來。
劉融與楊小藜解釋道:“陛下特旨,亦按此為姜府置屬官。”
只是大司徒多不在府中,且府中也無旁的主人,因此她府上的長史最要緊的公務便是負責接應拜帖,替大司徒安見拜訪官員之事。
劉融與楊小藜大約講了講她的工作:每旬(十日)起始,大司徒會交給她一張時間表,上面是她那幾天(一般隔三四日才會有一天)會回到姜府,有暇按序見送上拜帖之人。
而她要做的,就是匯總諸多送到大司徒府的拜帖,整理過後以表格和一句話事條的形式呈給大司徒。
之後再按照大司徒標出的要緊程度,將紅牌、黃牌等各色不同的預約牌分送給拜訪之人,定下時間。
當然,還有一些拜帖就要由她這位長史官代為回掉,亦或是指引送拜帖的人去相應署衙。
總之,相當於一份宰相府機要秘書的職位。
其實許多宰相會鍛煉自家晚輩,亦或是養著專門的幕僚來做這件事。
而大司徒府上原人少,無有家中晚輩行應酬事。
從前自然有人料理此事,如今無人照管,大司徒也不願現聘幕僚。於是便由皇帝專門下了敕令,令吏部選合適的擅長庶務的女官和女吏們,按照公主府的設置,給大司徒組了個‘屬官隊伍’。
劉融在庶務、管理上都有豐足的經驗,便被選為了大司徒府帶頭的長史官。
楊小藜看過劉融的新魚符,真情實感道賀:“劉融姐多年掌抄報鋪。”且從掌一家到掌數家,楊小藜道:“本事絕對沒問題的!”
兩人相望而笑。
劉融還不由感慨了一句:“算起來我大你十六歲,當年薦你去讀書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家抄報鋪的副管事。”
那一年,她二十四歲,楊小藜才八歲。
如今,楊小藜長到了與她一般的二十四歲,已經是城建署了女官和三級研究員了。
而她也未蹉跎空耗,將要去大司徒府為長史官。
**
次日,劉融將洛陽城抄報鋪的許多公文最後整理歸檔,連同自己的官印一並交到了上級單位出版署署令處。
魚符倒是可以留下來做個紀念,只是也要去將作監‘銷號’,打上此魚符作廢的印記。
自此,她將不再算是出版署的女官了。
想想還頗為不舍。
她到署令院中,就發現正副兩位署令都在,她上前見禮道:“裴署令,裴副署令。”
沒錯,兩位署令都姓裴。
只是兩人並非一家也並非姊妹。
一位是從前裴相,如今聞喜郡公的女兒裴寧,另一位身份更特殊些,是從前太子李弘的太子妃,裴含平。
裴含平:其實我並不知道怎麽就變成了這樣。
她原本是耐不住太平公主的催促,考進了上陽宮藝術學院欲徜徉(躺平)在藝術的海洋裏。
然而,因紙幣事被王鳴珂拎出來幹活,之後為紙幣設計的文花欄被聖神皇帝看重後,又被調任到了出版署為報紙設計圖形——用皇帝的話說,報紙出版多年,也該推陳出新。
從前礙於紙張成本印刷技術等,報紙上都是文字,可天下依舊有許多百姓是不識字的。
報紙也該漸多圖片科普,譬如以簡單線圖繪上各種良種的識別、漚肥的新法、害蟲的防治、新式水車的灌溉法……更容易被尋常百姓所看懂理解。
裴含平就這樣到了出版署做了編輯,年覆一年,去歲,變成了副署令。
忙得她連自家的道觀都一旬才能回去一次。
裴含平:當時的我太年輕,後來才懂得,只要做了水鬼就不能脫身了。
這些年她不是沒有發掘人才,拉人‘下水’,但她自己還是沒掙脫出去,如今已經是另類躺平,只期待退休年紀趕緊到來。
而出版署的署令裴寧倒是工作熱情滿滿,還常與裴含平笑道:“多巧,咱們雖非本家,但都姓裴,這就是緣分啊!”
看著刻漏等待下班的裴含平:啊,或許吧。
*
“裴家出人才。”
這句話,是姜握與裴行儉說的。
她從長安回到洛陽後,除了上朝,自然也要去學校看一看。
裴行儉邀她去教導處稍坐。
先老友閑談關懷片刻,裴行儉見姜握狀態還好,這才說起旁的:“我與你引薦一位晚輩。原是在北庭都護府為參將的,今歲考進了上陽宮軍事學校。”
裴行儉引薦之人也姓裴,雖非他本族本家,甚至這一脈裴氏早幾輩就搬到東魯(山東)去住了,但因祖籍是聞喜人,入京後當然要來拜見下裴行儉這位聞喜郡公。
當姜握聽到裴行儉說起‘裴旻’兩個字的時候,不由就想起了李白。
被後世稱為三絕之一的‘劍聖裴旻’,據說曾教過李白劍術。
算來……距離李白出生,也就只有四年了啊。
**
神功元年冬至。
這一年依舊是皇儲代為祭天地與神都的數處殿廟。
曜初回蓬萊殿覆命時,卻見姨母並不在。
只有母親立在案前寫字。
“過來瞧瞧朕的字。”
曜初立在禦案旁,見是“日月光明,萬民樂業,海宴河清……”
她的目光落在最後四個字上,不由怔楞。
最後四個字是‘登基宜良’。
聖神皇帝擱下朱筆道:“今歲至長安,朕便思慮過禪位之事。”
曜初很難形容那一刻的心情。
但很快,她還是從心誠道:“母親禦極以來,日有孜孜,撫夷函民、方得寰宇安平。如今母親體魄康健神無倦怠,何苦要早思禪位之事?”
在曜初看來,母親如姨母一般,雖歷經世事多見白發,但依舊是神志清明勝於常人。
“曜初,朕已年過七旬有餘。”
“年過七旬又如何?我看母親比史冊上許多三四十歲的皇帝,要聖明清楚的多。”
聖神皇帝看著眼前的女兒,她容貌很像先帝,但眼睛很像自己。
而母女兩人的路,雖起點截然不同,但一路走來卻也有些仿佛之處。
“曜初,朕雖登基十餘年,然開始攝政,也差不多是你這個年紀罷了。”
算來這天下事在手,也當以數十年計。
“如今朕有禪位之意,也並非明日就撒手不管。”聖神皇帝道:“我們會再看你幾年的。”
*
神功二年正月初一。
百官拜賀新歲之晨,聖神皇帝下了一道聖旨——
“自今歲起,唯軍國重務、用政大端,皆遵前例題奏於蓬萊宮。”
“餘朝政庶務,毋庸奏上,皆決於東宮。”
朝臣領命遵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神功元年秋。
二十四歲的楊小藜自城外歸來,趕在宵禁前回到了家。
從前為了減省開銷,她與母親就湊活住在南市租賃的醬菜鋪後面。都不是一間單獨的屋,就是木板隔出來的一塊數尺見方的地方罷了。
如今,她們母女已經在南市旁的坊中,購下了一座小小的房舍。
雖房舍不大,但在神都洛陽能有這麽一處房舍,也是極不容易的。
除了母女倆多年的積蓄,楊小藜還向署衙申請了一部分的女官貸——
出版署和城建署都設有給本署女官、女吏的一些無息貸款。
而出版署下設的數處官方抄報處、報亭,也供給神都中或是因和離/守寡,或是欲讀書而家人不許等手頭窘迫的女娘可貸銀錢。
不過針對民間所立的貸就不是全然無息的了,一來為防一人借去太多,二來也防著人大量借錢後反而去放高利貸生利。
因此針對神都女娘的貸款,是驗過戶籍身份無誤後,只有前十貫是無息的,三十貫內利息也較官貸低一半,再若要再多借,利息就會逐漸走高。
而十貫,原也足夠一個女娘(哪怕帶著孩子),從頭租賃屋子支應過頭一年生活了。
何況若是單身的女娘,原也可不獨自租賃坊中屋舍,既昂貴又有些不安全。
如今京城周圍的縣、甚至村都有女校,識字的可以去試一試應聘老師或是後勤,哪怕不識字的女娘也可以去應為廚娘、灑掃、紡織校服等事。
再不濟,哪怕學校中恰恰沒有任何一個崗位(這種情況是極少的,往往都是缺人的),女校中也有教職工以及學生宿舍,落單的女娘也可以憑戶籍去租一間【一難舍】,不但比神都中的房舍便宜,最要緊的還是安全。
之所以叫做【一難舍】,是因在房舍入口都寫著一句話:人生在世,誰能不遇到一件難事?
也是取一個“每位女娘從這裏搬走,都是渡過一難”的柳暗花明吉利之意。
因此楊小藜每次跟母親說起,都道她真是極幸運的了:八歲時南市抄報鋪的劉融副管事就告知上陽宮女校事,並最終說服她第一批進去讀書。
而如今京中的小女娘們再想直接考進上陽宮主校,都不是難,而是不可能了。
在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就讀後,女校學生是呈指數式增長的。
上陽宮占地再大,也經不住洛陽是京城,人口眾多。
以至於如今上陽宮女校內,就不再設下舍(初等班),而是將下舍開成數十座分校,散落在洛陽城數坊內,負責女娘們的啟蒙教育。
成績好考入中舍及上舍的女娘,才能再到上陽宮主校來念書。
但據楊小藜看著,以現在學生的增長速度,再過幾年,只怕中舍都要挪出上陽宮去。
而這些年,神都中除了專門的女子私塾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也有越來越多有大儒坐鎮的書院、學堂放開招收女學生。
有時候,楊小藜覺得這十來年過的太充實,太快。
一天天過去的時候沒察覺到什麽驟變。
但有時候格外去回憶年少事,才驚覺變化之大,令她這親歷者都有些不敢相信。
甚至晚輩們聽了還覺得是‘奇異故事’。
比如她現在休沐日去劉筠劉校長(殷王妃)的縣學兼職代教,作為三級研究員,給學生啟蒙格致之學。
當然,楊小藜不可否認的是,因劉校長給的錢多能夠補貼家用多還貸款,她才休沐日願意來回跑。
而今晨,楊小藜在教室裏,跟一個和她當年一般年紀的八歲小女娘說起‘老師當時還猶豫要不要去上陽宮內讀書’時,得到了學生不可置信的眼神。
那小女娘明顯家境殷實,聽楊小藜說完後就捧著書本嘟囔道:爹娘送她來讀書,每日都恨不得拎著她耳朵告訴她好好念,花多少銀錢買書和筆墨都沒關系,只要這輩子考進上陽宮內讀一讀書,就光宗耀祖啦。
於是那孩子小大人似的嘆氣:“可惜我沒趕上楊老師的好時候。”
不然就直接進去念書啦!
楊小藜不由笑了:是,她趕上了好時候。
但……眼前的孩子們,趕上的如何不是更好的時候?
*
楊小藜換過家常衣服,取下了頭發上趕路時紮著的包頭。
楊母在旁給女兒遞了一杯溫熱的飲子,也有些心疼道:“你平日要在城建署當值,每攢幾日休沐還要趕到東頁谷縣的女校去教書,也太辛苦了些。”
楊小藜笑道:“早些將署中銀錢還了,心中不就踏實了?”
其實她如今的俸祿母女兩人吃用舒坦綽綽有餘,但因‘背著貸款’,她知道母親總是減省的。
她的午膳都是在公廚吃,母親自己就吃的特別簡單,有時候吃個餅配上自家的幾塊醬菜就過去了。
“阿娘,東頁谷縣做的好豆腐,原先夏日不好捎帶,如今天涼下來了,我就帶了些回來。”
“我先送些好的去劉融姐處。”
宵禁是指坊子外的大路上,夜間不得有人亂走,坊內是無妨的,甚至坊內還有食鋪徹夜開著。
而這些年,楊小藜有什麽好東西,都不忘送去給當年的抄報鋪副管事,也就是告知並鼓勵她去上學的劉融姐一份。
聽她提起劉融,楊母忽然一拍手:“我真是老糊塗了,這麽要緊的事兒都忘了說。”
“你不該拎豆腐去,應當拎些正經賀禮去——你劉融姐高升了,不再是洛陽抄報鋪的總管事,從後日起,就要去大司徒府上做長史官去了!”
“啊?”
楊小藜這一聲‘啊’裏,先是驚喜,再就是迷惑了。
長史官……宰相府哪有長史官?
便是按照爵位算,也得公主、親王、郡王等府上才有長史。
楊母道:“官場上的事兒我不太懂,你自去問吧。”又道:“四色禮都給你備好了。”
她雖對自己減省,但在女兒的事兒,尤其是正事兒上,倒是從來不省的。
楊小藜耐不住性子,當即就出門往劉融姐家去。
**
“各公主府、王府長史之職,原是統理府寮,紀綱職務。”幾乎就是管著一府所有庶務,其中自然包括官場上的應酬往來。
劉融與楊小藜解釋道:“陛下特旨,亦按此為姜府置屬官。”
只是大司徒多不在府中,且府中也無旁的主人,因此她府上的長史最要緊的公務便是負責接應拜帖,替大司徒安見拜訪官員之事。
劉融與楊小藜大約講了講她的工作:每旬(十日)起始,大司徒會交給她一張時間表,上面是她那幾天(一般隔三四日才會有一天)會回到姜府,有暇按序見送上拜帖之人。
而她要做的,就是匯總諸多送到大司徒府的拜帖,整理過後以表格和一句話事條的形式呈給大司徒。
之後再按照大司徒標出的要緊程度,將紅牌、黃牌等各色不同的預約牌分送給拜訪之人,定下時間。
當然,還有一些拜帖就要由她這位長史官代為回掉,亦或是指引送拜帖的人去相應署衙。
總之,相當於一份宰相府機要秘書的職位。
其實許多宰相會鍛煉自家晚輩,亦或是養著專門的幕僚來做這件事。
而大司徒府上原人少,無有家中晚輩行應酬事。
從前自然有人料理此事,如今無人照管,大司徒也不願現聘幕僚。於是便由皇帝專門下了敕令,令吏部選合適的擅長庶務的女官和女吏們,按照公主府的設置,給大司徒組了個‘屬官隊伍’。
劉融在庶務、管理上都有豐足的經驗,便被選為了大司徒府帶頭的長史官。
楊小藜看過劉融的新魚符,真情實感道賀:“劉融姐多年掌抄報鋪。”且從掌一家到掌數家,楊小藜道:“本事絕對沒問題的!”
兩人相望而笑。
劉融還不由感慨了一句:“算起來我大你十六歲,當年薦你去讀書的時候,我還只是一家抄報鋪的副管事。”
那一年,她二十四歲,楊小藜才八歲。
如今,楊小藜長到了與她一般的二十四歲,已經是城建署了女官和三級研究員了。
而她也未蹉跎空耗,將要去大司徒府為長史官。
**
次日,劉融將洛陽城抄報鋪的許多公文最後整理歸檔,連同自己的官印一並交到了上級單位出版署署令處。
魚符倒是可以留下來做個紀念,只是也要去將作監‘銷號’,打上此魚符作廢的印記。
自此,她將不再算是出版署的女官了。
想想還頗為不舍。
她到署令院中,就發現正副兩位署令都在,她上前見禮道:“裴署令,裴副署令。”
沒錯,兩位署令都姓裴。
只是兩人並非一家也並非姊妹。
一位是從前裴相,如今聞喜郡公的女兒裴寧,另一位身份更特殊些,是從前太子李弘的太子妃,裴含平。
裴含平:其實我並不知道怎麽就變成了這樣。
她原本是耐不住太平公主的催促,考進了上陽宮藝術學院欲徜徉(躺平)在藝術的海洋裏。
然而,因紙幣事被王鳴珂拎出來幹活,之後為紙幣設計的文花欄被聖神皇帝看重後,又被調任到了出版署為報紙設計圖形——用皇帝的話說,報紙出版多年,也該推陳出新。
從前礙於紙張成本印刷技術等,報紙上都是文字,可天下依舊有許多百姓是不識字的。
報紙也該漸多圖片科普,譬如以簡單線圖繪上各種良種的識別、漚肥的新法、害蟲的防治、新式水車的灌溉法……更容易被尋常百姓所看懂理解。
裴含平就這樣到了出版署做了編輯,年覆一年,去歲,變成了副署令。
忙得她連自家的道觀都一旬才能回去一次。
裴含平:當時的我太年輕,後來才懂得,只要做了水鬼就不能脫身了。
這些年她不是沒有發掘人才,拉人‘下水’,但她自己還是沒掙脫出去,如今已經是另類躺平,只期待退休年紀趕緊到來。
而出版署的署令裴寧倒是工作熱情滿滿,還常與裴含平笑道:“多巧,咱們雖非本家,但都姓裴,這就是緣分啊!”
看著刻漏等待下班的裴含平:啊,或許吧。
*
“裴家出人才。”
這句話,是姜握與裴行儉說的。
她從長安回到洛陽後,除了上朝,自然也要去學校看一看。
裴行儉邀她去教導處稍坐。
先老友閑談關懷片刻,裴行儉見姜握狀態還好,這才說起旁的:“我與你引薦一位晚輩。原是在北庭都護府為參將的,今歲考進了上陽宮軍事學校。”
裴行儉引薦之人也姓裴,雖非他本族本家,甚至這一脈裴氏早幾輩就搬到東魯(山東)去住了,但因祖籍是聞喜人,入京後當然要來拜見下裴行儉這位聞喜郡公。
當姜握聽到裴行儉說起‘裴旻’兩個字的時候,不由就想起了李白。
被後世稱為三絕之一的‘劍聖裴旻’,據說曾教過李白劍術。
算來……距離李白出生,也就只有四年了啊。
**
神功元年冬至。
這一年依舊是皇儲代為祭天地與神都的數處殿廟。
曜初回蓬萊殿覆命時,卻見姨母並不在。
只有母親立在案前寫字。
“過來瞧瞧朕的字。”
曜初立在禦案旁,見是“日月光明,萬民樂業,海宴河清……”
她的目光落在最後四個字上,不由怔楞。
最後四個字是‘登基宜良’。
聖神皇帝擱下朱筆道:“今歲至長安,朕便思慮過禪位之事。”
曜初很難形容那一刻的心情。
但很快,她還是從心誠道:“母親禦極以來,日有孜孜,撫夷函民、方得寰宇安平。如今母親體魄康健神無倦怠,何苦要早思禪位之事?”
在曜初看來,母親如姨母一般,雖歷經世事多見白發,但依舊是神志清明勝於常人。
“曜初,朕已年過七旬有餘。”
“年過七旬又如何?我看母親比史冊上許多三四十歲的皇帝,要聖明清楚的多。”
聖神皇帝看著眼前的女兒,她容貌很像先帝,但眼睛很像自己。
而母女兩人的路,雖起點截然不同,但一路走來卻也有些仿佛之處。
“曜初,朕雖登基十餘年,然開始攝政,也差不多是你這個年紀罷了。”
算來這天下事在手,也當以數十年計。
“如今朕有禪位之意,也並非明日就撒手不管。”聖神皇帝道:“我們會再看你幾年的。”
*
神功二年正月初一。
百官拜賀新歲之晨,聖神皇帝下了一道聖旨——
“自今歲起,唯軍國重務、用政大端,皆遵前例題奏於蓬萊宮。”
“餘朝政庶務,毋庸奏上,皆決於東宮。”
朝臣領命遵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