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近來人事已消磨”
關燈
小
中
大
第375章 “近來人事已消磨”
長安。
乾陵。
除了祭祀所用的獻殿、司馬院、下宮等殿宇,就在去主陵五裏處,還有供後代皇帝謁陵時,暫且駐蹕齋沐的行宮。
因乾陵起建之時,高宗是住在大明宮內的,因此這處行宮的布局,倒是與大明宮的帝王寢殿仿佛。
海棠滿樹,在夜色燈火中若雲蒸霞蔚。
姜握住在這裏,不免會有一點恍惚。
似乎這一世,走過太極宮、上陽宮、洛陽紫薇城後,又開始倒帶了一樣。
她伏在窗口安靜看了一會兒L‘高燭照紅妝’。
直到風吹海棠花落如雨,她才起身從匣中取出一枚占風鐸,掛在窗口。
聖神皇帝進門的時候,正看到她站在窗邊往金鉤上掛占風鐸的背影,發絲如雪,也如這春日皎皎月光,被窗外高懸的燈燭映成一片微紅。
“陛下。”
“咱們可在這兒L多住兩日。”皇帝伸手,撚去她發間方才掉落的海棠花瓣。
姜握從桌上拿起半透明似的花瓣,剛要開口,一陣春風拂過吹動玉片做成的占風鐸叮玲作響,當真是敲冰戛玉之聲。
姜握聽過風聲,忽然道:“初見之時,是晉王請我為他算西域之行可安穩。”
她無需特意指出誰與誰初見之時,畢竟那一日在場的四人都明白。
只是如今能聽懂的,自然只有她與皇帝兩人了。
聖神皇帝也在榻上坐下來:這些日子,姜握其實很少提起崔朝,只是按部就班地起居坐臥。
而臣子陪葬皇陵的一應流程,自然是太常寺的人最清楚。於是崔朝棺槨至長安後,接下來的步驟,聖神皇帝就都交由長安太常寺卿帶人妥帖料理。
姜握一直隨行看著。
直到今日封土,她親手將第一捧土輕輕拋在棺槨上,泥土打在木板上的聲音,有點像沈悶的落雨。
許多回憶不免紛至沓來。
春夜溫柔如許,在皇帝聽來,姜握的聲音也依舊如玲玲振玉,與懸掛的占風鐸仿佛。
姜握看著對面的親人:“當時我與他們道——崔使節骨有榮貴,必得晚途安愜,兼年壽久長。想來年少時波折,便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如今看來,我十幾歲的卦象就頗準。”姜握還對著皇帝笑了笑。
十七歲的她,覺得人假如能活到六七十歲,那絕對算是年壽久長。
只是沒想到,這麽快就到了。
**
崔朝去的並不突兀,是很像一朵安靜的花。
從開放到慢慢露出些枯萎之意,到真正落下,一切都有跡可循。
姜握循跡走來,走到今日。
“我只是一個尋常的人。”崔朝如是對她道。
他自知不會像姜握一樣,來歷特殊身體狀況好的成謎,也不能像聖神皇帝一樣天賦異稟,顯然是天生長壽與精力過人。
他甚至也不像先帝一樣,經年困於病痛折磨,令人看來傷懷惋惜。
崔朝想,他就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人,生老病死皆如期如約而至。
只是,他遇到了一些不尋常的人而已。
自年後,他精神明顯不太好了,兩人相伴的時間就多起來。
經常是他醒來,就看到姜握坐在榻旁。
兩人只是斷續說起些家中瑣事。
譬如崔朝囑咐她,每年夏日端午要懸掛的艾草,要如何系五色縷以辟邪,取下來後,又如何處置。
其實,自然會有女衛為她做這件事的。
而她……崔朝知道,她一貫也不是很在意這些。有一年他特意晚了幾日摘掉門框上的艾草,她進進出出全無所覺。
艾草從門框上垂下來,自然會擋一下路,她要不繞著走要不伸手撥開就算了。
在崔朝看來:如果真以小獸來作比,她屬於很好養活的那一種。
吃的好、過的好會肉眼可見的歡喜,但若沒有那麽好,她也能如常接受。
可是……
兩人相伴的最後一日,皆是有所預感的。
那一天崔朝精神很好,就像京城中一月的天,蔚藍明凈像是水洗過一般。
姜握望著他出神。
這樣的神情崔朝見過太多回太多年——
只是彼此都年少的時候,崔朝還會發問:你望著我的時候在想什麽呢?
姜握回答他:便如秀色可餐一樣,她望著美人,覺得更有助於思考。
但時間長了,有時候崔朝會有種錯覺:她不只是在發呆。這樣子,倒像是看著他,但腦海中還忙著跟另外的人說話一樣。
病榻之上崔朝手指微動的時候,姜握回神,並以掌心回握。
“我知道你心裏有許多事,好像總沒法跟任何人說。”
“這些年,我能做的只有陪伴你。”
剩下的一句話,崔朝就沒有說出口,像是溪水流過心底,帶了些濕意:從今以後,你能安心地望著誰出神呢?我想一想,就覺得很難過。
崔朝不再想不可強求之事。
他只是對姜握輕聲道:“你曾經寫過:生前身後事,不過別春風。”
窗外,正是初春的風吹遍新綠的樹梢。
“不知人去後,魂魄當往何方。但若能選,我想我不忍離你太遠。”
“將來若有風拂過,便是我來看你了。”
**
長安,乾陵。
姜握擡頭看向占風鐸。
此後,她在哪兒L,都會帶一枚占風之物。
清風朝暮。
如今,坐在乾陵,喪儀事已經是真正的‘塵埃’也落定。
姜握忽然想起那幾日,其實她都沒怎麽落淚的。甚至姜府的哭聲於她似乎很遠很遠,像是海風吹過破碎的窗紙。
她真正反應過來覺得一時傷痛如錐心,是到了長安,且再次聽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後——
兩年前的貢舉狀元,賀知章,此時正在長安為官。
因洛陽的官位一向少空缺,於是兩年前賀知章高中頭名後,在洛陽集賢殿書院(圖書館)和長安太常博士這兩個能考的官位之間猶豫了下,到底是考了長安的太常寺。
太常寺好歹是六部九寺之一,將來洛陽有官職空缺再考就是。
既然是狀元,自然是經過皇帝親自殿選的,彼時姜握也在,還以身份公務之便,收集了一下狀元考卷。
只是作為她收集真跡的一篇。
但這回回到長安,是為崔朝葬於乾陵之事,驟然見到太常博士賀知章,卻翻上與之前不同的感觸來。
不過她想起的,並不是賀知章那首最出名的“少小離家老大回。”*
反而是他另一首回鄉偶書——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此間人、事於她,何止是半消磨。
她看向眼前尚著青衣(太常博士為七品)的賀知章,高中狀元不久,他的仕途才剛剛起步。
此世此時,自然只有姜握一人知道史冊上的他是如何宦海沈浮,年過八十方高壽致仕歸鄉,方做詩感慨‘兒L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此時賀知章只是意氣風發著:他不但兩年前高中了狀元,還在加試的雜文科中頗為出彩,以詩文聞名禦前。
之後更在洛陽上陽宮文學院,以詩會友,結識了一眾文友。
他的詩詞文章,還與他之前期待的那樣,登於報紙遍傳天下十道數百州。
在賀知章自己看來,在任何人看來:他此時的青衣七品官職不過是如晨光熹微,未來的前途自是光亮。
這回,聖神皇帝西巡長安,兼有大司徒家人故去,太常寺上下接旨辦理崔正卿陪葬乾陵的喪儀,俱是分外謹慎小心,拿出了十一萬分的周到,生恐出了岔子觸怒帝相。
賀知章也不例外。
所有公文事條都要檢查數遍,十分潤色了才送上。
姜握想起賀知章每回來奏事認真專註的神色,那是一種未來甚可期待,才會有的投入專註。
這朝上,永遠有人在年輕著。
*
不知是不是她有些只言片語念叨了出來,亦或是她與皇帝實在是相伴太多年心有靈犀。
只聽聖神皇帝說起:“孩子們也都長大了。如今算來,曜初其實都算不得‘年輕皇儲’了。”
年過四旬,其實正是一個政治家最好的年紀。
畢竟除了特殊的人,絕大多數人隨著年齡增長,其精力與經驗,會成兩道趨勢相反的線。
經驗逐步積累,然而精力漸不如年輕。
四十來歲則是經驗與精力並存,不只對政治家,對許多專業(諸如醫學、科研等)都是如日當空的好時候。
所以這幾年皇帝西巡漸多,停留在長安的時間也逐漸變長。
皇儲監國自然也越來越純熟。
將來……
她看向姜握,兩人盡在不言中。
皇帝還感慨了一句:“當年朕有曜初的時候,覺得三十歲才得女兒L,還有些晚了。”
“如今看來剛剛好。”
皇帝與皇儲之間,若只差十幾一十歲,而皇帝又長壽的話,對兩方無疑都是一種尷尬的折磨。
身體狀況正常的皇帝,哪怕再滿意自己的繼承人,也不會考慮在五六十歲就放權。
但人到了七八十歲,心境又不同了。
如今看來,曜初三十歲上才有阿鯉,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聖神皇帝道:“朕這一世,做過才人、昭儀、宸妃、皇後、天後、皇帝……再加個太上皇也好。”
姜握心道:這是什麽稱號解鎖類集郵嗎?
*
夜色已深,窗外越發寂靜,似乎連海棠都已睡去。
皇帝道“早些睡吧,明日咱們再去看看聖陵的石刻群。”
聖陵,便是聖神皇帝的陵墓。
自天授三年定陵墓之址於梁山乾陵之側後,迄今已經修建十餘年,陵墓大形已具。
而聖神皇帝說的石刻群,則是自建乾陵而起,從前帝陵皆無:乾陵陵墓的內城的四門之外,設了一批雕刻精致的石刻,其中除了華表、記述碑文等,還多有翼馬、石獅等傳說中的瑞獸。[1]
而這些年,皇帝也常給乾陵外的石刻,添加新成員:比如鴕鳥、食鐵獸等。
總之,就是她們聖陵這邊要設的石刻,皇帝總會給乾陵也添上一對。
聖神皇帝坐到鏡前。
十多年過去了,至今她還會按照孫神醫的囑托,睡前梳發百餘下,以養生安神。
只是此次離開洛陽有點急,沒有來得及帶上孫神醫特制的百齒梳。
姜握就走到皇帝背後,從荷包中取出一枚犀角梳——梳子大不盈掌,如墨玉般溫潤油亮,哪怕數十年過去了因養的好,也未出現梳子常見的碎裂之紋。
這還是當年,兩人剛從‘朋友’成為真正彼此確認過,不會因境遇改變心意的朋友後,媚娘送給姜沃的。
一對黑犀角梳出自同一支犀角,兩只梳子對起來,紋理正是一朵祥雲。
姜握此時就用屬於她的一枚梳子,慢慢替皇帝梳發。
比起當年青絲如瀑,如今的聖神皇帝,自然也多見華發。
她們已經走了太遠的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長安。
乾陵。
除了祭祀所用的獻殿、司馬院、下宮等殿宇,就在去主陵五裏處,還有供後代皇帝謁陵時,暫且駐蹕齋沐的行宮。
因乾陵起建之時,高宗是住在大明宮內的,因此這處行宮的布局,倒是與大明宮的帝王寢殿仿佛。
海棠滿樹,在夜色燈火中若雲蒸霞蔚。
姜握住在這裏,不免會有一點恍惚。
似乎這一世,走過太極宮、上陽宮、洛陽紫薇城後,又開始倒帶了一樣。
她伏在窗口安靜看了一會兒L‘高燭照紅妝’。
直到風吹海棠花落如雨,她才起身從匣中取出一枚占風鐸,掛在窗口。
聖神皇帝進門的時候,正看到她站在窗邊往金鉤上掛占風鐸的背影,發絲如雪,也如這春日皎皎月光,被窗外高懸的燈燭映成一片微紅。
“陛下。”
“咱們可在這兒L多住兩日。”皇帝伸手,撚去她發間方才掉落的海棠花瓣。
姜握從桌上拿起半透明似的花瓣,剛要開口,一陣春風拂過吹動玉片做成的占風鐸叮玲作響,當真是敲冰戛玉之聲。
姜握聽過風聲,忽然道:“初見之時,是晉王請我為他算西域之行可安穩。”
她無需特意指出誰與誰初見之時,畢竟那一日在場的四人都明白。
只是如今能聽懂的,自然只有她與皇帝兩人了。
聖神皇帝也在榻上坐下來:這些日子,姜握其實很少提起崔朝,只是按部就班地起居坐臥。
而臣子陪葬皇陵的一應流程,自然是太常寺的人最清楚。於是崔朝棺槨至長安後,接下來的步驟,聖神皇帝就都交由長安太常寺卿帶人妥帖料理。
姜握一直隨行看著。
直到今日封土,她親手將第一捧土輕輕拋在棺槨上,泥土打在木板上的聲音,有點像沈悶的落雨。
許多回憶不免紛至沓來。
春夜溫柔如許,在皇帝聽來,姜握的聲音也依舊如玲玲振玉,與懸掛的占風鐸仿佛。
姜握看著對面的親人:“當時我與他們道——崔使節骨有榮貴,必得晚途安愜,兼年壽久長。想來年少時波折,便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如今看來,我十幾歲的卦象就頗準。”姜握還對著皇帝笑了笑。
十七歲的她,覺得人假如能活到六七十歲,那絕對算是年壽久長。
只是沒想到,這麽快就到了。
**
崔朝去的並不突兀,是很像一朵安靜的花。
從開放到慢慢露出些枯萎之意,到真正落下,一切都有跡可循。
姜握循跡走來,走到今日。
“我只是一個尋常的人。”崔朝如是對她道。
他自知不會像姜握一樣,來歷特殊身體狀況好的成謎,也不能像聖神皇帝一樣天賦異稟,顯然是天生長壽與精力過人。
他甚至也不像先帝一樣,經年困於病痛折磨,令人看來傷懷惋惜。
崔朝想,他就是一個再尋常不過的人,生老病死皆如期如約而至。
只是,他遇到了一些不尋常的人而已。
自年後,他精神明顯不太好了,兩人相伴的時間就多起來。
經常是他醒來,就看到姜握坐在榻旁。
兩人只是斷續說起些家中瑣事。
譬如崔朝囑咐她,每年夏日端午要懸掛的艾草,要如何系五色縷以辟邪,取下來後,又如何處置。
其實,自然會有女衛為她做這件事的。
而她……崔朝知道,她一貫也不是很在意這些。有一年他特意晚了幾日摘掉門框上的艾草,她進進出出全無所覺。
艾草從門框上垂下來,自然會擋一下路,她要不繞著走要不伸手撥開就算了。
在崔朝看來:如果真以小獸來作比,她屬於很好養活的那一種。
吃的好、過的好會肉眼可見的歡喜,但若沒有那麽好,她也能如常接受。
可是……
兩人相伴的最後一日,皆是有所預感的。
那一天崔朝精神很好,就像京城中一月的天,蔚藍明凈像是水洗過一般。
姜握望著他出神。
這樣的神情崔朝見過太多回太多年——
只是彼此都年少的時候,崔朝還會發問:你望著我的時候在想什麽呢?
姜握回答他:便如秀色可餐一樣,她望著美人,覺得更有助於思考。
但時間長了,有時候崔朝會有種錯覺:她不只是在發呆。這樣子,倒像是看著他,但腦海中還忙著跟另外的人說話一樣。
病榻之上崔朝手指微動的時候,姜握回神,並以掌心回握。
“我知道你心裏有許多事,好像總沒法跟任何人說。”
“這些年,我能做的只有陪伴你。”
剩下的一句話,崔朝就沒有說出口,像是溪水流過心底,帶了些濕意:從今以後,你能安心地望著誰出神呢?我想一想,就覺得很難過。
崔朝不再想不可強求之事。
他只是對姜握輕聲道:“你曾經寫過:生前身後事,不過別春風。”
窗外,正是初春的風吹遍新綠的樹梢。
“不知人去後,魂魄當往何方。但若能選,我想我不忍離你太遠。”
“將來若有風拂過,便是我來看你了。”
**
長安,乾陵。
姜握擡頭看向占風鐸。
此後,她在哪兒L,都會帶一枚占風之物。
清風朝暮。
如今,坐在乾陵,喪儀事已經是真正的‘塵埃’也落定。
姜握忽然想起那幾日,其實她都沒怎麽落淚的。甚至姜府的哭聲於她似乎很遠很遠,像是海風吹過破碎的窗紙。
她真正反應過來覺得一時傷痛如錐心,是到了長安,且再次聽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後——
兩年前的貢舉狀元,賀知章,此時正在長安為官。
因洛陽的官位一向少空缺,於是兩年前賀知章高中頭名後,在洛陽集賢殿書院(圖書館)和長安太常博士這兩個能考的官位之間猶豫了下,到底是考了長安的太常寺。
太常寺好歹是六部九寺之一,將來洛陽有官職空缺再考就是。
既然是狀元,自然是經過皇帝親自殿選的,彼時姜握也在,還以身份公務之便,收集了一下狀元考卷。
只是作為她收集真跡的一篇。
但這回回到長安,是為崔朝葬於乾陵之事,驟然見到太常博士賀知章,卻翻上與之前不同的感觸來。
不過她想起的,並不是賀知章那首最出名的“少小離家老大回。”*
反而是他另一首回鄉偶書——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此間人、事於她,何止是半消磨。
她看向眼前尚著青衣(太常博士為七品)的賀知章,高中狀元不久,他的仕途才剛剛起步。
此世此時,自然只有姜握一人知道史冊上的他是如何宦海沈浮,年過八十方高壽致仕歸鄉,方做詩感慨‘兒L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此時賀知章只是意氣風發著:他不但兩年前高中了狀元,還在加試的雜文科中頗為出彩,以詩文聞名禦前。
之後更在洛陽上陽宮文學院,以詩會友,結識了一眾文友。
他的詩詞文章,還與他之前期待的那樣,登於報紙遍傳天下十道數百州。
在賀知章自己看來,在任何人看來:他此時的青衣七品官職不過是如晨光熹微,未來的前途自是光亮。
這回,聖神皇帝西巡長安,兼有大司徒家人故去,太常寺上下接旨辦理崔正卿陪葬乾陵的喪儀,俱是分外謹慎小心,拿出了十一萬分的周到,生恐出了岔子觸怒帝相。
賀知章也不例外。
所有公文事條都要檢查數遍,十分潤色了才送上。
姜握想起賀知章每回來奏事認真專註的神色,那是一種未來甚可期待,才會有的投入專註。
這朝上,永遠有人在年輕著。
*
不知是不是她有些只言片語念叨了出來,亦或是她與皇帝實在是相伴太多年心有靈犀。
只聽聖神皇帝說起:“孩子們也都長大了。如今算來,曜初其實都算不得‘年輕皇儲’了。”
年過四旬,其實正是一個政治家最好的年紀。
畢竟除了特殊的人,絕大多數人隨著年齡增長,其精力與經驗,會成兩道趨勢相反的線。
經驗逐步積累,然而精力漸不如年輕。
四十來歲則是經驗與精力並存,不只對政治家,對許多專業(諸如醫學、科研等)都是如日當空的好時候。
所以這幾年皇帝西巡漸多,停留在長安的時間也逐漸變長。
皇儲監國自然也越來越純熟。
將來……
她看向姜握,兩人盡在不言中。
皇帝還感慨了一句:“當年朕有曜初的時候,覺得三十歲才得女兒L,還有些晚了。”
“如今看來剛剛好。”
皇帝與皇儲之間,若只差十幾一十歲,而皇帝又長壽的話,對兩方無疑都是一種尷尬的折磨。
身體狀況正常的皇帝,哪怕再滿意自己的繼承人,也不會考慮在五六十歲就放權。
但人到了七八十歲,心境又不同了。
如今看來,曜初三十歲上才有阿鯉,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聖神皇帝道:“朕這一世,做過才人、昭儀、宸妃、皇後、天後、皇帝……再加個太上皇也好。”
姜握心道:這是什麽稱號解鎖類集郵嗎?
*
夜色已深,窗外越發寂靜,似乎連海棠都已睡去。
皇帝道“早些睡吧,明日咱們再去看看聖陵的石刻群。”
聖陵,便是聖神皇帝的陵墓。
自天授三年定陵墓之址於梁山乾陵之側後,迄今已經修建十餘年,陵墓大形已具。
而聖神皇帝說的石刻群,則是自建乾陵而起,從前帝陵皆無:乾陵陵墓的內城的四門之外,設了一批雕刻精致的石刻,其中除了華表、記述碑文等,還多有翼馬、石獅等傳說中的瑞獸。[1]
而這些年,皇帝也常給乾陵外的石刻,添加新成員:比如鴕鳥、食鐵獸等。
總之,就是她們聖陵這邊要設的石刻,皇帝總會給乾陵也添上一對。
聖神皇帝坐到鏡前。
十多年過去了,至今她還會按照孫神醫的囑托,睡前梳發百餘下,以養生安神。
只是此次離開洛陽有點急,沒有來得及帶上孫神醫特制的百齒梳。
姜握就走到皇帝背後,從荷包中取出一枚犀角梳——梳子大不盈掌,如墨玉般溫潤油亮,哪怕數十年過去了因養的好,也未出現梳子常見的碎裂之紋。
這還是當年,兩人剛從‘朋友’成為真正彼此確認過,不會因境遇改變心意的朋友後,媚娘送給姜沃的。
一對黑犀角梳出自同一支犀角,兩只梳子對起來,紋理正是一朵祥雲。
姜握此時就用屬於她的一枚梳子,慢慢替皇帝梳發。
比起當年青絲如瀑,如今的聖神皇帝,自然也多見華發。
她們已經走了太遠的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