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內定淩煙閣
關燈
小
中
大
第361章 內定淩煙閣
證聖元年春。
姜握赴了兩場宰相府的燒尾宴。
時官位升遷亦或是進士登科,必盛置酒饌,以燒尾宴款待朋僚慰賀。
至於燒尾二字,正是指鯉魚躍龍門時,遭得住天雷才能化龍,於是化龍後尾巴還有扛過天雷的痕跡——取神龍燒尾,直上青雲之意。
姜握出門赴宴前,還抱著阿鯉細細講了何為燒尾宴。
阿鯉聽過後,就扭著小臉去看自己不存在的尾巴。
之後牽著姜握袖子送她出院門時還道:“將來請太母吃我的燒尾宴。”
姜握笑道:“好。”
*
說是赴了兩場燒尾宴,倒也不太準確:因拜相的燒尾宴為最高規則,宰相除了在府中擺宴外,照例還要備一席送入宮中進於皇帝。
而聖神皇帝收到席面後,本欲宣姜握來同用,然而派出去的宮人才出門,迎面就遇到了大司徒,倒是省了這一趟。
聖神皇帝見她不宣而至,一想就明白了——
“朕還道他們二人怎麽同一日送了燒尾宴進宮,原來是你的緣故。”
自辛相、許相致仕,今歲拜相的李文成、狄仁傑都是謹慎周全之人。
因此兩人在府中置宴請同僚親友之時,是提前商議過,免得撞了日子。
若是兩位新宰相燒尾宴同日,朝臣們只怕要為難死,這可去哪一府的好啊——從前也不是沒發生過這樣的事兒,先帝年間同期升遷(還不是拜相)的兩位朝臣彼此別苗頭,覺得既然是同日接的聖旨,憑什麽你先我後的。
非把燒尾宴定在同一日,看同僚們到底來參加誰的。給相關的朝臣們為難的,心裏覺得這兩位都不是啥好人。
而到了李文成和狄仁傑這裏,兩人為了誰府上先半宴席還謙讓了一回。
官場講究資歷本分,若算踏入官場仕途的年份,自然是李文成短一些。
但於狄仁傑來說,他既認閻立本做老師,又曾是大司徒第一年為副貢舉考官時考中的進士,他是自認後輩的,尋了李文成好幾回,表示絕不會僭李相之先而辦宴。
甚至還尋姜握出面論及此事。
姜握還對文成笑道:“你們兩位再謙讓下去——宰相府上不辦宴席,其餘升遷的朝臣更不得辦,都在眼巴巴等著呢。”
譬如循序升遷為吏部尚書的劉祎之等人,也得置宴款待親友,都排著隊等著呢。
李文成方首置燒尾宴。
兩人這番謙讓,聖神皇帝自然也有所耳聞。
因此,今日李文成和狄仁傑同日送了燒尾宴進宮,她還略有些詫異。
直到姜握不請自來,皇帝就懂了。
果然,姜握道:“燒尾宴送入宮中奉給陛下,需選吉日。我替他們選了個吉日。”
然後,她就按著自己選的吉日,來皇帝這裏吃席了。
一席最高規則的燒尾宴,足有數十道菜。
哪怕李文成和狄仁傑都不是鋪張浪費的人,但給禦前送宴,自然不能打折扣,是十足十的兩席最高配置燒尾宴。
以蓬萊宮桌案之大,都有些擺不下這珍饈滿目的兩席燒尾宴。
這兩席,都夠帝相二人吃十天半個月的了。
於是皇帝便讓姜握選了幾道菜肴留下後,便召來今日輪值的千騎衛統領,讓她將這兩席燒尾宴領了去,分與其餘當值的女衛。
每日在蓬萊殿禦前、以及南北宮門要道(比如離帝王寢宮比較近的北面那著名的玄武門)輪值戍守的千騎女衛,足有數百人,自不會浪費了這燒尾珍饈。
千騎女衛們謝過陛下恩典,很快用食盒欣然運走了滿桌珍饈加餐去也。
而帝相兩人留下的菜肴,也並不是多名貴的佳肴,只是素日愛吃的。
姜握先舀了一盞湯遞給皇帝。
是用山地參、花菇同燉的羊湯,應當是羊選的好,聞之清香,飲之醇厚鮮美,並沒有任何的膻味。
這是文成府上燒尾宴的一道湯,姜握一見就留下來了:文成在西北多年,她府上最會料理牛羊肉。
而帝相二人,就這樣邊對坐用膳,邊說起了一件大事——
聖神皇帝一朝的淩煙閣。
*
其實早在起建明堂時,聖神皇帝就在思考這件事了。
並且在明堂的一層,專門留下了一間功臣圖閣。
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要留出一間掛功臣圖像的書閣來,實在不是問題。
甚至別說聖神皇帝一朝了,便再往下推十代帝王,要在這明堂裏尋閣掛功臣圖,也是盡有的。
聖神皇帝道:“朕登基七年有餘,已有舊臣宰輔致仕,也該議一議淩煙閣了。”
姜握捧著手裏的湯碗,忽然想起了那一日,含元殿上群臣林立,李敬玄質問她:“姜相可是自己覬覦淩煙閣之榮?便以平陽昭公主作筏子,先做定女子入閣的先例?”
當時她說……
姜握的回憶與現實的聲音融為一體。
她轉頭,是聖神皇帝在說起她當年之言,顯然,兩人又同時想起了同樣的事情。
“我此生,為何不能上淩煙閣!”
其實當年,姜握說這句話的表情,聖神皇帝並沒有看見。
雖則當時已然是二聖臨朝,她也坐在丹陛之上,但當時姜握這句話不是面對帝王說的,她是轉過身面對著質問她的李敬玄,面對著文武百官說的。
故而聖神皇帝當日只看到了她的背影。
熟悉而堅定。
不過聖神皇帝雖看不見她的神情,卻能看到文武百官的神情。
當時含元殿上的臣子,除了還在世的李勣大將軍,以及王神玉裴行儉等寥寥幾人,神色沒什麽變化,絕大部分臣子都是吃驚的——
姜相居然真的想上淩煙閣,而且,她居然當眾說出來了!
當年,所有朝臣們會吃驚,會在心裏腹誹。
然而如今,哪怕皇帝還未正式在大朝會上提出本朝淩煙閣之事,但她也能想到,一旦提起這件事,朝臣們會是什麽反應。
果然,月初大朝會上,聖神皇帝一提此事,朝臣們的都頗為心旌動搖。
尤其是凡是著紫袍者,都忍不住想一想:不知陛下第一回 定淩煙閣之圖,會選多少臣子入內?
有人便忍不住要算起來:若是選十個,似乎有些危險,但若是選二十四個,是不是能有我呢?
但是,這一回定淩煙閣之事,已經沒什麽人關註姜握了——反正大司徒總是會上本朝淩煙閣的。
這屬於一定會有的、無需討論的一個名額。
**
王相府。
兩位已經內定保送的淩煙閣(亦可稱為明堂閣)之臣,正在賞花聊天。
姜握曾經以為,宮中海棠以及她府上的海棠,已經是花開如錦雲霞燦漫的瑤池佳品,後來才發現,王神玉這裏,真是什麽花都養的好。
她讚過後,卻聽王神玉道:“這便是術業有專攻吧。”
姜握:……
一個都要上淩煙閣的宰相,說出‘養花’才是他的術業專攻,若是讓其餘還在宦海沈浮的朝臣們聽了,得多心酸啊。
而王神玉對自己即將入淩煙閣之事也頗多感慨——
倒不是覺得自己不配:王神玉不是妄自菲薄之人,去歲與姜握說起他‘無用,不重要’,也只是說現在的朝廷已經有輩出的年輕人,再留他宰相位沒多大用處了。
但從前,他也是主備過旱災,亦是資考授官、撿田擴戶、貢舉改制等事的主理者之一。
他有時候回頭去看,都驚異地要誇一誇自己:我還幹過這麽多事兒呢?
於是此番,他的感慨多是:“若杜師地下有知,一定驚訝壞了。”
杜如晦當年只把這位學生調到司農寺去,自是知道他為人懶散,是指望他幹好本職工作,能夠看好司農寺就行了。
杜相必是想不到,將來這位學生,歷經三朝,跟自己一樣做了宰相掛入了淩煙閣。
兩人賞過花喝過茶,王神玉又盯著她問道:“六月,可就是劉仁軌的九十大壽了。”
姜握左顧右盼看風景。
她知道王神玉是何意:他從前是數次表示過,我總不能比劉仁軌致仕還晚吧。
可今歲,劉仁軌過了九十大壽,就要上書致仕了,王神玉還特意去樂城郡公府確定過此事。
一想劉仁軌都要徹底致仕了,他卻還處於一種特殊的宰相狀態,王神玉就覺得這世道沒有道理了!
他問姜握道:“難道真要到‘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這般九十而不能致仕的日子?”[1]
姜握努力說服他看好的方面:“王相八十歲,就過上了原本九十歲才能過的‘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的生活,是不是很欣慰呢?”
王神玉看了她片刻後,點著頭道:“怪道人說‘慈不掌兵善不為官’,當真如此。”
姜握:……這不是連自己都損進去了?何等殺敵一千自損一千啊。
*
證聖元年秋,上陽宮開學後,劉仁軌方上書致仕。
次年,證聖二年春。
樂城郡公劉仁軌無病而老,逝於洛陽,終年九十一歲。
帝為之輟朝三日,令在京百官以次赴吊,冊贈並州大都督。
詔陪葬乾陵,謚曰文獻。[2]!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證聖元年春。
姜握赴了兩場宰相府的燒尾宴。
時官位升遷亦或是進士登科,必盛置酒饌,以燒尾宴款待朋僚慰賀。
至於燒尾二字,正是指鯉魚躍龍門時,遭得住天雷才能化龍,於是化龍後尾巴還有扛過天雷的痕跡——取神龍燒尾,直上青雲之意。
姜握出門赴宴前,還抱著阿鯉細細講了何為燒尾宴。
阿鯉聽過後,就扭著小臉去看自己不存在的尾巴。
之後牽著姜握袖子送她出院門時還道:“將來請太母吃我的燒尾宴。”
姜握笑道:“好。”
*
說是赴了兩場燒尾宴,倒也不太準確:因拜相的燒尾宴為最高規則,宰相除了在府中擺宴外,照例還要備一席送入宮中進於皇帝。
而聖神皇帝收到席面後,本欲宣姜握來同用,然而派出去的宮人才出門,迎面就遇到了大司徒,倒是省了這一趟。
聖神皇帝見她不宣而至,一想就明白了——
“朕還道他們二人怎麽同一日送了燒尾宴進宮,原來是你的緣故。”
自辛相、許相致仕,今歲拜相的李文成、狄仁傑都是謹慎周全之人。
因此兩人在府中置宴請同僚親友之時,是提前商議過,免得撞了日子。
若是兩位新宰相燒尾宴同日,朝臣們只怕要為難死,這可去哪一府的好啊——從前也不是沒發生過這樣的事兒,先帝年間同期升遷(還不是拜相)的兩位朝臣彼此別苗頭,覺得既然是同日接的聖旨,憑什麽你先我後的。
非把燒尾宴定在同一日,看同僚們到底來參加誰的。給相關的朝臣們為難的,心裏覺得這兩位都不是啥好人。
而到了李文成和狄仁傑這裏,兩人為了誰府上先半宴席還謙讓了一回。
官場講究資歷本分,若算踏入官場仕途的年份,自然是李文成短一些。
但於狄仁傑來說,他既認閻立本做老師,又曾是大司徒第一年為副貢舉考官時考中的進士,他是自認後輩的,尋了李文成好幾回,表示絕不會僭李相之先而辦宴。
甚至還尋姜握出面論及此事。
姜握還對文成笑道:“你們兩位再謙讓下去——宰相府上不辦宴席,其餘升遷的朝臣更不得辦,都在眼巴巴等著呢。”
譬如循序升遷為吏部尚書的劉祎之等人,也得置宴款待親友,都排著隊等著呢。
李文成方首置燒尾宴。
兩人這番謙讓,聖神皇帝自然也有所耳聞。
因此,今日李文成和狄仁傑同日送了燒尾宴進宮,她還略有些詫異。
直到姜握不請自來,皇帝就懂了。
果然,姜握道:“燒尾宴送入宮中奉給陛下,需選吉日。我替他們選了個吉日。”
然後,她就按著自己選的吉日,來皇帝這裏吃席了。
一席最高規則的燒尾宴,足有數十道菜。
哪怕李文成和狄仁傑都不是鋪張浪費的人,但給禦前送宴,自然不能打折扣,是十足十的兩席最高配置燒尾宴。
以蓬萊宮桌案之大,都有些擺不下這珍饈滿目的兩席燒尾宴。
這兩席,都夠帝相二人吃十天半個月的了。
於是皇帝便讓姜握選了幾道菜肴留下後,便召來今日輪值的千騎衛統領,讓她將這兩席燒尾宴領了去,分與其餘當值的女衛。
每日在蓬萊殿禦前、以及南北宮門要道(比如離帝王寢宮比較近的北面那著名的玄武門)輪值戍守的千騎女衛,足有數百人,自不會浪費了這燒尾珍饈。
千騎女衛們謝過陛下恩典,很快用食盒欣然運走了滿桌珍饈加餐去也。
而帝相兩人留下的菜肴,也並不是多名貴的佳肴,只是素日愛吃的。
姜握先舀了一盞湯遞給皇帝。
是用山地參、花菇同燉的羊湯,應當是羊選的好,聞之清香,飲之醇厚鮮美,並沒有任何的膻味。
這是文成府上燒尾宴的一道湯,姜握一見就留下來了:文成在西北多年,她府上最會料理牛羊肉。
而帝相二人,就這樣邊對坐用膳,邊說起了一件大事——
聖神皇帝一朝的淩煙閣。
*
其實早在起建明堂時,聖神皇帝就在思考這件事了。
並且在明堂的一層,專門留下了一間功臣圖閣。
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要留出一間掛功臣圖像的書閣來,實在不是問題。
甚至別說聖神皇帝一朝了,便再往下推十代帝王,要在這明堂裏尋閣掛功臣圖,也是盡有的。
聖神皇帝道:“朕登基七年有餘,已有舊臣宰輔致仕,也該議一議淩煙閣了。”
姜握捧著手裏的湯碗,忽然想起了那一日,含元殿上群臣林立,李敬玄質問她:“姜相可是自己覬覦淩煙閣之榮?便以平陽昭公主作筏子,先做定女子入閣的先例?”
當時她說……
姜握的回憶與現實的聲音融為一體。
她轉頭,是聖神皇帝在說起她當年之言,顯然,兩人又同時想起了同樣的事情。
“我此生,為何不能上淩煙閣!”
其實當年,姜握說這句話的表情,聖神皇帝並沒有看見。
雖則當時已然是二聖臨朝,她也坐在丹陛之上,但當時姜握這句話不是面對帝王說的,她是轉過身面對著質問她的李敬玄,面對著文武百官說的。
故而聖神皇帝當日只看到了她的背影。
熟悉而堅定。
不過聖神皇帝雖看不見她的神情,卻能看到文武百官的神情。
當時含元殿上的臣子,除了還在世的李勣大將軍,以及王神玉裴行儉等寥寥幾人,神色沒什麽變化,絕大部分臣子都是吃驚的——
姜相居然真的想上淩煙閣,而且,她居然當眾說出來了!
當年,所有朝臣們會吃驚,會在心裏腹誹。
然而如今,哪怕皇帝還未正式在大朝會上提出本朝淩煙閣之事,但她也能想到,一旦提起這件事,朝臣們會是什麽反應。
果然,月初大朝會上,聖神皇帝一提此事,朝臣們的都頗為心旌動搖。
尤其是凡是著紫袍者,都忍不住想一想:不知陛下第一回 定淩煙閣之圖,會選多少臣子入內?
有人便忍不住要算起來:若是選十個,似乎有些危險,但若是選二十四個,是不是能有我呢?
但是,這一回定淩煙閣之事,已經沒什麽人關註姜握了——反正大司徒總是會上本朝淩煙閣的。
這屬於一定會有的、無需討論的一個名額。
**
王相府。
兩位已經內定保送的淩煙閣(亦可稱為明堂閣)之臣,正在賞花聊天。
姜握曾經以為,宮中海棠以及她府上的海棠,已經是花開如錦雲霞燦漫的瑤池佳品,後來才發現,王神玉這裏,真是什麽花都養的好。
她讚過後,卻聽王神玉道:“這便是術業有專攻吧。”
姜握:……
一個都要上淩煙閣的宰相,說出‘養花’才是他的術業專攻,若是讓其餘還在宦海沈浮的朝臣們聽了,得多心酸啊。
而王神玉對自己即將入淩煙閣之事也頗多感慨——
倒不是覺得自己不配:王神玉不是妄自菲薄之人,去歲與姜握說起他‘無用,不重要’,也只是說現在的朝廷已經有輩出的年輕人,再留他宰相位沒多大用處了。
但從前,他也是主備過旱災,亦是資考授官、撿田擴戶、貢舉改制等事的主理者之一。
他有時候回頭去看,都驚異地要誇一誇自己:我還幹過這麽多事兒呢?
於是此番,他的感慨多是:“若杜師地下有知,一定驚訝壞了。”
杜如晦當年只把這位學生調到司農寺去,自是知道他為人懶散,是指望他幹好本職工作,能夠看好司農寺就行了。
杜相必是想不到,將來這位學生,歷經三朝,跟自己一樣做了宰相掛入了淩煙閣。
兩人賞過花喝過茶,王神玉又盯著她問道:“六月,可就是劉仁軌的九十大壽了。”
姜握左顧右盼看風景。
她知道王神玉是何意:他從前是數次表示過,我總不能比劉仁軌致仕還晚吧。
可今歲,劉仁軌過了九十大壽,就要上書致仕了,王神玉還特意去樂城郡公府確定過此事。
一想劉仁軌都要徹底致仕了,他卻還處於一種特殊的宰相狀態,王神玉就覺得這世道沒有道理了!
他問姜握道:“難道真要到‘七十杖於國,八十杖於朝,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這般九十而不能致仕的日子?”[1]
姜握努力說服他看好的方面:“王相八十歲,就過上了原本九十歲才能過的‘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的生活,是不是很欣慰呢?”
王神玉看了她片刻後,點著頭道:“怪道人說‘慈不掌兵善不為官’,當真如此。”
姜握:……這不是連自己都損進去了?何等殺敵一千自損一千啊。
*
證聖元年秋,上陽宮開學後,劉仁軌方上書致仕。
次年,證聖二年春。
樂城郡公劉仁軌無病而老,逝於洛陽,終年九十一歲。
帝為之輟朝三日,令在京百官以次赴吊,冊贈並州大都督。
詔陪葬乾陵,謚曰文獻。[2]!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