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薛定諤的致仕
關燈
小
中
大
第359章 薛定諤的致仕
天授六年秋。
王相府。
“每至九月上陽宮學子入學之際,當真是忙的人席不暇暖,墨突不黔。”
姜握聽到眼前人如此感概:……
這兩個詞,形容忙碌倒是精到——忙的連席子都來不及坐暖,煙都來不及熏黑,是為忙的腳不沾地。
這兩個詞沒問題,形容每年上陽宮開學之際管事人的忙碌也沒問題。
但說這話的人,是王神玉。
這就很有問題了!
他從頭到尾根本沒有提交過做上陽宮老師的正式報名表,頂多有興致的時候去代兩節課。
上陽宮開學再忙,跟他有什麽關系?
見姜握幽幽望著他,王神玉才面不改色道:“我說的原也不是我自己,而是劉仁軌。”
劉仁軌欲九十歲整而致仕之事,王神玉當然也有所耳聞。
他對此的評價就是:很難評。
這些年,他跟劉仁軌對彼此的看法,也很有趣——
王神玉看劉仁軌:不理解,但尊重(隨便你把自己卷成什麽形狀都可以,當然前提是不要卷到我)。
劉仁軌看王神玉:不理解,也不想尊重(想拉他一起卷)但已經認清現實,這個實在卷不動。
共事同僚多年,也就這麽磕磕絆絆過來了,誰也不能拿誰怎麽樣。
王神玉又道:“不過劉仁軌欲尋個整十年紀致仕的事兒,與我從前想法倒是相同。”
姜握點頭:“我知道,原本王相是想三十歲致仕來著。”
王神玉嘆口氣:“是啊。”
從少時家族供給他錦衣玉食,就有個要求:家裏供給你最高標準的生活質量,你也得入仕給家族做點貢獻。起碼去混個清貴的閑職,再給家裏添一點光彩。
王神玉覺得很公平。但他當時的打算卻是,入仕沒問題,反正長輩們也沒規定入仕多久啊。
於是他是從貞觀年間就打好了包準備退休的。
當時恰逢朝廷精簡官員,旁人提心吊膽,王神玉如天降甘霖,行李都收拾好了,就等著老師杜如晦‘大義滅親’把他這種摸魚黨給踢出官員隊伍了。
結果……
怎麽倏爾五十年就過去了?怎麽連皇帝、甚至連朝代都換過了,他還沒有退休?
不得不感慨一句造化弄人了。
*
時維九月,秋高氣爽。
兩人便沒有坐在屋裏,而是坐在院中。
擺著茶點的桌案,是姜握很熟悉的芭蕉伏鹿樣式的小幾。桌面就著木的紋理修成舒展芭蕉葉形,並無桌腿支撐,而是一只伏身於蕉葉下的小鹿為支點。
而桌上還擺了幾葉真的芭蕉葉,上面放著桂花糕。
這也是姜握今日過來的緣故之一:除了休沐日來跟好友閑談,再有就是要從人家府上打包點心走。
王神玉府上的桂花糕,是阿鯉最喜歡的糕點,以至於去年的秋天吃過,今年四歲的秋天,她還記憶猶深。
從最早的早桂飄香,那孩子就開始盼著“桂花糕”了。
其實去年得知小郡主喜歡吃他府上的桂花糕,王神玉早就把方子送了姜握,然而不管是姜宅還是宮中禦廚,做出來的桂花糕,總是較王神玉府上的糕點差一點。
其實姜握對點心不怎麽挑,沒覺得有什麽區別,但阿鯉每次都能嘗出來。
她甚至捧著自己的小銀碗去找皇帝,表示:這不是那種好吃的桂花糕。
不但把禦廚愁了個夠嗆,還把曜初愁了一愁:這孩子怎麽長這麽多吃心眼啊?
也就是如今阿鯉漸漸長大,開始上【姜府幼兒教育班】後,在學習上還是越發像她的,否則就她這個愛吃,曜初又要擔心女兒隨了她顯眼舅舅。
姜握後來想了想,大概是桂花原料不同——王神玉擅養花木,他府上的桂花,確實也比旁處的好。
於是今年秋日,她就常來王相府上,給阿鯉打包點心回去。
*
看著桂花糕,王神玉自然也想起了武赪小郡主。
他端著茶認真道:“如今小郡主都四歲了,皇儲已經兩度監國,再不讓我徹底致仕,實在是沒道理了。”
是,徹底致仕。
王神玉之所以如此說,是因他現在處於一種比較微妙的半致仕狀態——
天授三年七月,也就是皇帝和姜握從蜀地回來的第三個月,他確定了下姜握狀態已經恢覆之後,立刻第……不知道多少次上書致仕。
而且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一回可算是‘因功致仕’。畢竟,這一年年初,他可是又一次代行了皇後親蠶禮。
皇帝依舊沒有準他徹底致仕離朝。
但許他循當年英國公年老欲致仕的舊例——
在皇城內特許可乘車馬,不必步行勞累且不說,皇帝給所有年高的重臣都配備了此等待遇。
給王神玉的,更特殊一些。
正如當年李勣大將軍的舊例:凡夏日酷暑,冬日嚴寒之季,不必親至署衙,可多於府中修養——令朝臣至府中將署衙要事說與王相就是。再有,若無大事,朝會亦可不至。
說起來,當年每每去向李勣大將軍匯報尚書省要事的,是姜握。
如今,常來王相府中回稟的,正是婉兒。
姜握:嗯,所以多年前,我就說與婉兒有師徒緣分嘛。
於是,如今王神玉的狀態,比較飄渺,屬於一個薛定諤的宰相。
在旁的朝臣看來,這自然是極大的聖恩——多少人一輩子想當宰相或是一部尚書而不能,然而王神玉卻是屢屢求致仕,皇帝還不舍得放人,甚至許他按月上班,都要給他保留宰相的位置。
其實聖神皇帝的想法,跟姜握很相同:這些年下來,她們已經有了一種不可更改的觀點和想法:只要王神玉在,事兒就掉不到地上。
不是說他做宰相多麽功勳顯著,而是她們很相信,若有事兒發生,他在,就總有能托底之人。
但對王神玉來說,他真沒覺得自己這麽重要。
因而此時情真意切道:“其實陛下何苦留我這種沒用的人呢?又不是從前艱難的時候……”
他隨便點了個例子道:“還記得你在外做巡按使那幾年,欲行檢田括戶事風險極大,因此要選可靠的勸農使。當時你寫信回京,選勸農使這件事,是守約去做的。”
裴行儉當年是對著京城周圍縣級官員表,一點點篩選扒拉然後又一個個考核出來的。
王神玉頗為感慨道:“那陣子我看守約啊,累的都快不行了。”
“故而當年我不得致仕,也就罷了。”實在是少人可用。他當時再走了,真怕裴行儉過勞死。
可如今又不同了:檢田括戶事並非一次性,天下十道三百六十州,每隔兩年或是三年,總有中央朝廷派下去的勸農使和勸農判官,清查世家勳貴強買土地兼並田畝之事。
現在要選可靠的勸農使,直接從上陽宮學校裏,選出合適的畢業生去就是了。
除了經濟學院內厘清戶籍田地的專業人才,還可以搭配法學院畢業生作為監察。
王神玉是真覺得他可以徹底致仕了:“況且我與辛相、許相不致仕,諸如狄懷英、劉祎之、婁師德、岑長倩那些個比我們年輕個二三十歲的朝臣,如何上來呢?”
“再有,李文成李尚書,庫狄署令,也都是陛下看重的朝臣,更是從最先就跟隨陛下的心腹重臣。”
“尤以李尚書更身有軍功,前年已經進位同中書門下三品,等我們三個都致仕後,李尚書也該正經拜相才是。”
姜握低頭看茶裏飄散的桂花。
是,時已天授六年,到歲數可致仕的人,又豈止王神玉呢——
當年王神玉在司農寺做正卿時,坐在戶部要錢,就跟時為員外郎後升任侍郎的辛相打過不少交道。
兩人年歲相差並不多,辛相今年也已然七十有七了。
只是辛相與許相一向熱衷於工作,且常年用烏發膏把自己收拾的精神奕奕,也不會像王神玉一樣天天把自己的年齡和退休掛鉤,屢屢要求致仕。
倒是容易讓人忘記兩相的年齡。
可旁人會忘記,自己不會。
辛茂將也曾跟姜握提過:精神真是大不如前了。
想聖神皇帝登基之時,他剛過七十歲,那時候一點沒覺得自己老了。還能親自帶著人去點數上陽宮裏的金玉器皿,哪怕是夏日裏,都能一轉一整日。
那時諸多公務,他都爛熟於心,朝廷稅賦的條律、數據都不必去查檔子。
可現在……辛相不免感嘆道:“許多事兒,都到了嘴邊上,卻就是想不起來了。”
“更別提自五年前,朝上開始學新式數字:確如大司徒所說,新式數字又簡便又能保留算賬的過程,不似算籌算盤一般,沒法留下計算過程無法驗算。”
辛相略微有點黯然:他年輕的時候是多麽擅長賬目和數字的人。
不然也不能一輩子都在戶部打轉,最後拜相入門下省後,甭管是先帝還是當今聖神皇帝,都依舊許他兼管著戶部事。
可,他這幾年學起新式數字來,自己就心知肚明學的頗為吃力而緩慢。
“就是,人老了啊。”
“也該給年輕人騰地方了。”
*
於許圉師而言,心態也是差不多的:他是如今宰相中最晚拜相的,在這之前,他做了太多年倒黴的禮部尚書,從先太子李弘事就開始屢屢被創,時不時受夾板氣。
因此,他當年是憋著一口氣的:都吃了這麽多苦(沈沒成本太高)了,再不能拜相,將來以宰相之榮致仕,簡直是對不起自己!
而聖神皇帝登基後,他終於如願拜相。
至今,也兢兢業業做了六年的宰相。
許相覺得:也是該致仕的時候了。
尤其是今歲中秋,他吃著宮中賞賜的石榴,忽然就很思念家鄉。他的家鄉安州,就盛產軟石榴,從漢代起就是貢於帝王的貢品之一。
如今他在洛陽吃著家鄉的石榴,實在是,想要歸鄉了。
也是在這一點上,他們跟王神玉不同——
辛相與姜握道:“我們不似王相瀟灑,準備致仕後依舊留在洛陽。”也是因太原王氏族人遍天下,王神玉這一脈從祖父起就在隋朝京城為官,已經慣了長安洛陽為家,他也就無所謂回不回太原祖籍。
但辛茂將和許圉師不同。
辛相故鄉在隴西狄道(甘肅),許相故鄉在安州(湖北),他們早已決定:致仕後歸鄉養老,落葉歸根。
故而他們此時還不致仕的緣故便是,想要親眼看到明堂落成,在明堂裏上一次大朝會!
因明堂不僅僅是一座宮殿,更是極有政治象征意味的殿宇。
正所謂天子坐明堂。
歷朝歷代都有關於明堂的記載,從《禮記》中所記載的周朝明堂,到兩漢明堂、北魏明堂。
到了李唐王朝,自然也欲重修明堂。
只是關於明堂的規制,儒生一直爭論不休,於是從太宗一直擱置到高宗年間。
到了聖神皇帝這裏:不必爭論了,朕來拍板。
直接下詔:時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適於時。[1]
原本,高宗年間是討論出了個大概的方案,比如明堂應該遵照古制,建在城南。但聖神皇帝也給改了:“既為布政之所,何以城南?”
難道她還要每日從皇城中出去,到城南上朝不成。
於是直接在洛陽皇城的中軸線上,原本乾元殿的之處,起蓋明堂。
從此,帝王將在明堂之中,上朝布政。
於是辛相和許相是實在不舍得現在就致仕,尤其是許圉師,他做了這麽多年禮部尚書,高宗朝為明堂吵吵的時候,他也忙於搜尋古籍舊制累了個半死。
如今明堂的中心柱都已經立了起來,大約明年就能完工。
他們怎麽舍得不站在明堂裏,作為宰相上一回朝?
“若得如此,此生宦海沈浮,也算功德圓滿了。”
**
姜握拎著桂花糕進門。
才入院門,便見熟悉孩童的身影對自己飛奔而來。
因是秋日裏,赪赪早就穿上了披襖,大紅緞面上,繡以一顆顆金色的小杏,衣沿兒處還滾著細細的雪白風毛,托出一張嫩生生的小臉兒。
若讓姜握來形容,這張小臉兒,就像是王母的蟠桃園中,一只粉粉白白小桃子,幻化成人形後的樣子。
姜握半蹲下來,正好將孩子接進懷裏:“阿鯉。”
“太母!”
論輩分,阿鯉該稱呼姜握一聲姨祖母。而此時祖母也可稱大母、太母。
祖母本就是較為莊重正式的稱呼,前面再加個姨字,自不如太母稱呼起來簡單。
阿鯉從小學說話時,就是這麽叫姜握的。
如今的阿鯉,雖還差兩個月就四歲了,口齒已然清晰靈便,但還是未改稱呼。
除非是在陛下面前,怕只稱呼太母混了去,偶爾才會換成祖母和姨祖母。
姜握抱著孩子軟軟小小的身子,忍不住問道:“誒,世上怎麽會有我們阿鯉這麽可愛的孩子?”
阿鯉摟著她認真道:“因為我們一家都可愛。”
姜握大笑。
她望著眼前孩子的臉,想起今日與王神玉的交談。
故人老去,稚子新生。
這世上歲月更疊,大抵如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天授六年秋。
王相府。
“每至九月上陽宮學子入學之際,當真是忙的人席不暇暖,墨突不黔。”
姜握聽到眼前人如此感概:……
這兩個詞,形容忙碌倒是精到——忙的連席子都來不及坐暖,煙都來不及熏黑,是為忙的腳不沾地。
這兩個詞沒問題,形容每年上陽宮開學之際管事人的忙碌也沒問題。
但說這話的人,是王神玉。
這就很有問題了!
他從頭到尾根本沒有提交過做上陽宮老師的正式報名表,頂多有興致的時候去代兩節課。
上陽宮開學再忙,跟他有什麽關系?
見姜握幽幽望著他,王神玉才面不改色道:“我說的原也不是我自己,而是劉仁軌。”
劉仁軌欲九十歲整而致仕之事,王神玉當然也有所耳聞。
他對此的評價就是:很難評。
這些年,他跟劉仁軌對彼此的看法,也很有趣——
王神玉看劉仁軌:不理解,但尊重(隨便你把自己卷成什麽形狀都可以,當然前提是不要卷到我)。
劉仁軌看王神玉:不理解,也不想尊重(想拉他一起卷)但已經認清現實,這個實在卷不動。
共事同僚多年,也就這麽磕磕絆絆過來了,誰也不能拿誰怎麽樣。
王神玉又道:“不過劉仁軌欲尋個整十年紀致仕的事兒,與我從前想法倒是相同。”
姜握點頭:“我知道,原本王相是想三十歲致仕來著。”
王神玉嘆口氣:“是啊。”
從少時家族供給他錦衣玉食,就有個要求:家裏供給你最高標準的生活質量,你也得入仕給家族做點貢獻。起碼去混個清貴的閑職,再給家裏添一點光彩。
王神玉覺得很公平。但他當時的打算卻是,入仕沒問題,反正長輩們也沒規定入仕多久啊。
於是他是從貞觀年間就打好了包準備退休的。
當時恰逢朝廷精簡官員,旁人提心吊膽,王神玉如天降甘霖,行李都收拾好了,就等著老師杜如晦‘大義滅親’把他這種摸魚黨給踢出官員隊伍了。
結果……
怎麽倏爾五十年就過去了?怎麽連皇帝、甚至連朝代都換過了,他還沒有退休?
不得不感慨一句造化弄人了。
*
時維九月,秋高氣爽。
兩人便沒有坐在屋裏,而是坐在院中。
擺著茶點的桌案,是姜握很熟悉的芭蕉伏鹿樣式的小幾。桌面就著木的紋理修成舒展芭蕉葉形,並無桌腿支撐,而是一只伏身於蕉葉下的小鹿為支點。
而桌上還擺了幾葉真的芭蕉葉,上面放著桂花糕。
這也是姜握今日過來的緣故之一:除了休沐日來跟好友閑談,再有就是要從人家府上打包點心走。
王神玉府上的桂花糕,是阿鯉最喜歡的糕點,以至於去年的秋天吃過,今年四歲的秋天,她還記憶猶深。
從最早的早桂飄香,那孩子就開始盼著“桂花糕”了。
其實去年得知小郡主喜歡吃他府上的桂花糕,王神玉早就把方子送了姜握,然而不管是姜宅還是宮中禦廚,做出來的桂花糕,總是較王神玉府上的糕點差一點。
其實姜握對點心不怎麽挑,沒覺得有什麽區別,但阿鯉每次都能嘗出來。
她甚至捧著自己的小銀碗去找皇帝,表示:這不是那種好吃的桂花糕。
不但把禦廚愁了個夠嗆,還把曜初愁了一愁:這孩子怎麽長這麽多吃心眼啊?
也就是如今阿鯉漸漸長大,開始上【姜府幼兒教育班】後,在學習上還是越發像她的,否則就她這個愛吃,曜初又要擔心女兒隨了她顯眼舅舅。
姜握後來想了想,大概是桂花原料不同——王神玉擅養花木,他府上的桂花,確實也比旁處的好。
於是今年秋日,她就常來王相府上,給阿鯉打包點心回去。
*
看著桂花糕,王神玉自然也想起了武赪小郡主。
他端著茶認真道:“如今小郡主都四歲了,皇儲已經兩度監國,再不讓我徹底致仕,實在是沒道理了。”
是,徹底致仕。
王神玉之所以如此說,是因他現在處於一種比較微妙的半致仕狀態——
天授三年七月,也就是皇帝和姜握從蜀地回來的第三個月,他確定了下姜握狀態已經恢覆之後,立刻第……不知道多少次上書致仕。
而且用他自己的話說,這一回可算是‘因功致仕’。畢竟,這一年年初,他可是又一次代行了皇後親蠶禮。
皇帝依舊沒有準他徹底致仕離朝。
但許他循當年英國公年老欲致仕的舊例——
在皇城內特許可乘車馬,不必步行勞累且不說,皇帝給所有年高的重臣都配備了此等待遇。
給王神玉的,更特殊一些。
正如當年李勣大將軍的舊例:凡夏日酷暑,冬日嚴寒之季,不必親至署衙,可多於府中修養——令朝臣至府中將署衙要事說與王相就是。再有,若無大事,朝會亦可不至。
說起來,當年每每去向李勣大將軍匯報尚書省要事的,是姜握。
如今,常來王相府中回稟的,正是婉兒。
姜握:嗯,所以多年前,我就說與婉兒有師徒緣分嘛。
於是,如今王神玉的狀態,比較飄渺,屬於一個薛定諤的宰相。
在旁的朝臣看來,這自然是極大的聖恩——多少人一輩子想當宰相或是一部尚書而不能,然而王神玉卻是屢屢求致仕,皇帝還不舍得放人,甚至許他按月上班,都要給他保留宰相的位置。
其實聖神皇帝的想法,跟姜握很相同:這些年下來,她們已經有了一種不可更改的觀點和想法:只要王神玉在,事兒就掉不到地上。
不是說他做宰相多麽功勳顯著,而是她們很相信,若有事兒發生,他在,就總有能托底之人。
但對王神玉來說,他真沒覺得自己這麽重要。
因而此時情真意切道:“其實陛下何苦留我這種沒用的人呢?又不是從前艱難的時候……”
他隨便點了個例子道:“還記得你在外做巡按使那幾年,欲行檢田括戶事風險極大,因此要選可靠的勸農使。當時你寫信回京,選勸農使這件事,是守約去做的。”
裴行儉當年是對著京城周圍縣級官員表,一點點篩選扒拉然後又一個個考核出來的。
王神玉頗為感慨道:“那陣子我看守約啊,累的都快不行了。”
“故而當年我不得致仕,也就罷了。”實在是少人可用。他當時再走了,真怕裴行儉過勞死。
可如今又不同了:檢田括戶事並非一次性,天下十道三百六十州,每隔兩年或是三年,總有中央朝廷派下去的勸農使和勸農判官,清查世家勳貴強買土地兼並田畝之事。
現在要選可靠的勸農使,直接從上陽宮學校裏,選出合適的畢業生去就是了。
除了經濟學院內厘清戶籍田地的專業人才,還可以搭配法學院畢業生作為監察。
王神玉是真覺得他可以徹底致仕了:“況且我與辛相、許相不致仕,諸如狄懷英、劉祎之、婁師德、岑長倩那些個比我們年輕個二三十歲的朝臣,如何上來呢?”
“再有,李文成李尚書,庫狄署令,也都是陛下看重的朝臣,更是從最先就跟隨陛下的心腹重臣。”
“尤以李尚書更身有軍功,前年已經進位同中書門下三品,等我們三個都致仕後,李尚書也該正經拜相才是。”
姜握低頭看茶裏飄散的桂花。
是,時已天授六年,到歲數可致仕的人,又豈止王神玉呢——
當年王神玉在司農寺做正卿時,坐在戶部要錢,就跟時為員外郎後升任侍郎的辛相打過不少交道。
兩人年歲相差並不多,辛相今年也已然七十有七了。
只是辛相與許相一向熱衷於工作,且常年用烏發膏把自己收拾的精神奕奕,也不會像王神玉一樣天天把自己的年齡和退休掛鉤,屢屢要求致仕。
倒是容易讓人忘記兩相的年齡。
可旁人會忘記,自己不會。
辛茂將也曾跟姜握提過:精神真是大不如前了。
想聖神皇帝登基之時,他剛過七十歲,那時候一點沒覺得自己老了。還能親自帶著人去點數上陽宮裏的金玉器皿,哪怕是夏日裏,都能一轉一整日。
那時諸多公務,他都爛熟於心,朝廷稅賦的條律、數據都不必去查檔子。
可現在……辛相不免感嘆道:“許多事兒,都到了嘴邊上,卻就是想不起來了。”
“更別提自五年前,朝上開始學新式數字:確如大司徒所說,新式數字又簡便又能保留算賬的過程,不似算籌算盤一般,沒法留下計算過程無法驗算。”
辛相略微有點黯然:他年輕的時候是多麽擅長賬目和數字的人。
不然也不能一輩子都在戶部打轉,最後拜相入門下省後,甭管是先帝還是當今聖神皇帝,都依舊許他兼管著戶部事。
可,他這幾年學起新式數字來,自己就心知肚明學的頗為吃力而緩慢。
“就是,人老了啊。”
“也該給年輕人騰地方了。”
*
於許圉師而言,心態也是差不多的:他是如今宰相中最晚拜相的,在這之前,他做了太多年倒黴的禮部尚書,從先太子李弘事就開始屢屢被創,時不時受夾板氣。
因此,他當年是憋著一口氣的:都吃了這麽多苦(沈沒成本太高)了,再不能拜相,將來以宰相之榮致仕,簡直是對不起自己!
而聖神皇帝登基後,他終於如願拜相。
至今,也兢兢業業做了六年的宰相。
許相覺得:也是該致仕的時候了。
尤其是今歲中秋,他吃著宮中賞賜的石榴,忽然就很思念家鄉。他的家鄉安州,就盛產軟石榴,從漢代起就是貢於帝王的貢品之一。
如今他在洛陽吃著家鄉的石榴,實在是,想要歸鄉了。
也是在這一點上,他們跟王神玉不同——
辛相與姜握道:“我們不似王相瀟灑,準備致仕後依舊留在洛陽。”也是因太原王氏族人遍天下,王神玉這一脈從祖父起就在隋朝京城為官,已經慣了長安洛陽為家,他也就無所謂回不回太原祖籍。
但辛茂將和許圉師不同。
辛相故鄉在隴西狄道(甘肅),許相故鄉在安州(湖北),他們早已決定:致仕後歸鄉養老,落葉歸根。
故而他們此時還不致仕的緣故便是,想要親眼看到明堂落成,在明堂裏上一次大朝會!
因明堂不僅僅是一座宮殿,更是極有政治象征意味的殿宇。
正所謂天子坐明堂。
歷朝歷代都有關於明堂的記載,從《禮記》中所記載的周朝明堂,到兩漢明堂、北魏明堂。
到了李唐王朝,自然也欲重修明堂。
只是關於明堂的規制,儒生一直爭論不休,於是從太宗一直擱置到高宗年間。
到了聖神皇帝這裏:不必爭論了,朕來拍板。
直接下詔:時既沿革,莫或相遵。自我作古,用適於時。[1]
原本,高宗年間是討論出了個大概的方案,比如明堂應該遵照古制,建在城南。但聖神皇帝也給改了:“既為布政之所,何以城南?”
難道她還要每日從皇城中出去,到城南上朝不成。
於是直接在洛陽皇城的中軸線上,原本乾元殿的之處,起蓋明堂。
從此,帝王將在明堂之中,上朝布政。
於是辛相和許相是實在不舍得現在就致仕,尤其是許圉師,他做了這麽多年禮部尚書,高宗朝為明堂吵吵的時候,他也忙於搜尋古籍舊制累了個半死。
如今明堂的中心柱都已經立了起來,大約明年就能完工。
他們怎麽舍得不站在明堂裏,作為宰相上一回朝?
“若得如此,此生宦海沈浮,也算功德圓滿了。”
**
姜握拎著桂花糕進門。
才入院門,便見熟悉孩童的身影對自己飛奔而來。
因是秋日裏,赪赪早就穿上了披襖,大紅緞面上,繡以一顆顆金色的小杏,衣沿兒處還滾著細細的雪白風毛,托出一張嫩生生的小臉兒。
若讓姜握來形容,這張小臉兒,就像是王母的蟠桃園中,一只粉粉白白小桃子,幻化成人形後的樣子。
姜握半蹲下來,正好將孩子接進懷裏:“阿鯉。”
“太母!”
論輩分,阿鯉該稱呼姜握一聲姨祖母。而此時祖母也可稱大母、太母。
祖母本就是較為莊重正式的稱呼,前面再加個姨字,自不如太母稱呼起來簡單。
阿鯉從小學說話時,就是這麽叫姜握的。
如今的阿鯉,雖還差兩個月就四歲了,口齒已然清晰靈便,但還是未改稱呼。
除非是在陛下面前,怕只稱呼太母混了去,偶爾才會換成祖母和姨祖母。
姜握抱著孩子軟軟小小的身子,忍不住問道:“誒,世上怎麽會有我們阿鯉這麽可愛的孩子?”
阿鯉摟著她認真道:“因為我們一家都可愛。”
姜握大笑。
她望著眼前孩子的臉,想起今日與王神玉的交談。
故人老去,稚子新生。
這世上歲月更疊,大抵如是。!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