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三件禮法事
關燈
小
中
大
第240章 三件禮法事
禮法在權力面前到底是什麽?
這一夜在院中竹椅之上對坐乘涼之時,姜沃與崔朝亦談起這個話題。
姜沃手裏轉著一把輕羅小扇,只是滿院都是驅蚊艾草的香氣,無蚊蟲,但也無流螢可撲。她就拿扇子撲了撲人,問了崔朝這句話。
崔朝因近來多見皇帝,而皇帝病中又多說起舊事,他就也拿一件多年前的舊事來舉例子,事關長孫無忌。
崔朝剛開了個頭,姜沃又叫停:“等下,這樣好的舉例論證課,我去叫婉兒來聽一下。”
她起身去叫弟子。
崔朝則去屋內,給婉兒尋一個新的杯盞。
待婉兒過來後,就搬了小竹凳,乖乖坐在一旁,捧著消暑的谷葉飲,聽起了禮法與權力的故事。
*
那還是長孫太尉大權獨攬的歲月,而長孫無忌當時的脾性,就是什麽都要抓一把,朝堂諸事都要過一過他的目才算完。
不但律法這種他的專業強項要抓,修禮法之事,他也要主抓。
“那時候,長孫太尉就給皇帝上過一封修禮法的‘建言’。”
而且題目很言簡意賅:《甥舅服制議》。
其整篇‘議’大體就在議論,舅舅去世後,外甥該怎麽服喪的禮法。
長孫太尉開篇就很直接道:“古喪服,甥為舅緦麻。”這,可不妥!
講到這兒,崔朝還停下來考了考婉兒《禮記·喪服》裏的五種級別。
婉兒背道:“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五種喪服由高到低,守喪之儀也由重到輕。
故而有句俗話說‘出了五服不是親’,論禮都不需要穿喪服為祭,就是血緣太遠了。
而長孫太尉的不滿之處就在於:舅舅過世,外甥居然只緦麻,最低級別?做為天子的舅舅,長孫太尉覺得,他該為天下的舅舅發聲啊!
於是在奏疏中,長孫舅舅簡略進行了幾句論證,什麽‘舅舅是母的本宗啊’,‘考之經史,舅誠為重’(其實也不知太尉考據了什麽經史,反正也沒引用文獻)之類的話。
最後——
一來崔朝記性很好,二來這封奏疏當年皇帝給他看過原版,跟他吐槽過,
所以印象深刻,時隔多年也能背出來最後一句:“舅報甥服,尚止緦麻,於例不通,禮須改正。”[1]
“於例不通,禮須改正……”姜沃重覆了一遍後不免感慨,長孫太尉別的不說,這種‘我有個想法,萬事給我讓道’的勁兒,還是挺霸氣的。
崔朝繼續道:“當年長孫太尉的意思是,把禮法裏外甥給舅舅服喪,從緦麻改成小功。請聖旨批準。”就是從五等提到四等。
當時皇帝跟崔朝吐槽過太尉的攬權又愛折騰後,很快就準了:“舅舅要改這個禮法喪儀,彰其‘天子舅父’身份貴重,就隨他去吧,又不是什麽大事。”
與其在這種事上跟舅舅較勁,還不如去選兩個可用的,不畏懼太尉的官員來的要緊。
這便是禮法與權力。
長孫太尉的權力,讓他的身份被禮法妝點的更加精美,就像是身上的紫袍金帶。
崔朝說完後,輕聲一嘆。
因婉兒在,有些話他沒有直接說出口。但姜沃倒是與他感同身受:這點上太子真的不像皇帝。
也不像先帝。
崔朝講完後,姜沃就也給婉兒舉例論證。
只是在講之前,她還看了一眼崔朝:“我這故事,可對崔氏不太友好啊。”
崔朝只是含笑做了個‘隨意’的手勢。
姜沃就對婉兒道:“先帝年間,曾明發過詔令。”
姜沃最近到中書省後,也在認真熟習本職公務,看了許多詔令。
“崔、盧、鄭、王等姓,好自矜大……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實有紊禮經,實虧名教,理須改革。”[2]
聽姜沃說起這件事,崔朝都不免扶額。
當時他還在崔家,是親眼見到被皇帝點名的這些世家,是如何一臉懵兼委屈憋屈的。
怎麽說呢,身份不同,做事說話也不同。長孫太尉好歹還是找了找禮法裏原本的記錄,然後找了點禮法依據來改‘禮記喪儀’。
然而換到二鳳皇帝那裏,純粹就只扯了禮法的大旗。
別說世家,就連有的朝臣都完全摸不著頭腦——世家之間彼此聯姻,都是拿的出來的人家,也要圖個體面,下個重財聘禮怎麽就‘有紊禮經、實虧名教’了?
這都毫無因果聯系啊!
何況皇帝您不要光看別人的錯處,完全不看自己啊——就在三年前,長樂公主出嫁的時候,您還要給雙倍的公主份例,加以重禮,結果被魏宰相給懟回去了,您都忘了嗎?
但甭管二鳳皇帝是忘了,還是故意忘了。反正他痛心疾首指出崔盧鄭王等世家這點很不好,很違背‘禮法’。
於是當即詔令時任吏部尚書高士廉(長孫皇後的舅舅)等人,要“剪其浮華,褒賢黜逆”……重修《氏族志》!
世家:……
懂了,在這裏等著呢!
“而偏生第一回 修《氏族志》,不知高尚書等人是沒有領悟先帝的意思,還是。”姜沃忍不住笑了:“還是拉不下臉來,依舊把崔氏等世家定為了第一等。”
畢竟,當年跟現在的情形還不同。
世家遠葉衣冠,名望天下皆重!
論禮,論理,論時俗,論名望,不把這四家排到第一等,實在不合適。
二鳳皇帝一看,嗯,暗示不行,那就明示掀桌了。
他直接道:“我今定氏族者,誠欲崇樹今朝冠冕!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2]
大概還顧慮到後世子孫,怕被世家忽悠跑了,還特意加了一句:“宜一量定,用為永則。”
然後把崔盧鄭王扔到了第三等去。
不裝了,攤牌了,不服你們就造反吧。
如果說禮法在權力面前,還是能剛一剛的——畢竟長孫太尉再權傾朝野,也得找找根據才把天下舅舅‘提一檔’,那麽,禮法在武力面前,就真的只剩下‘好自矜大’了,只能懷舊了。
雖說人心風俗一時難變,彼時朝野間依舊尊崇這些世家名望。但在白紙黑字的國家欽定的《氏族志》上,世家們就要去第三等上蹲著。
婉兒捧著腮,雙眼聽得亮晶晶。
夜色已深,天際星辰明亮,姜沃笑道:“好了婉兒,聽過了故事,回去睡吧。”
**
婉兒回去後,姜沃跟崔朝依舊在院中坐著,只是話題從禮法,變成了太子。
“自打咱們回京,陛下與我倒了好些有關東宮的苦水。”而且,崔朝很懷疑,要不是正好趕上夏日皇帝精神最差的季節,可能這苦水還要翻好幾倍。
以至於崔朝最近嘆氣頻率直線上升,他自己都道:“回京這才多久?都不太到一個月。我覺得比在外面三年都累。”
“陛下也不懂,與東宮為何父子之間漸生分至此。”
用皇帝的話說:弘兒除了不做那些‘明火執仗’‘以刀刃傷己’‘揚言要投奔突厥’等驚世駭俗的事兒,別的表現,有時候真的很像當年大哥——不肯與他這個父皇好生交流,父子兩人除了帝王與太子之間的談話,其餘幾乎再難有親密之言。
給皇帝委屈的:“朕又沒有偏疼一個‘魏王’,父子之間何至於此?”
但有的話,哪怕是崔朝也不能跟皇帝明說:大概在太子心裏,天後就是那個‘魏王’,甚至是遠遠超過‘魏王’——父皇已經奪了屬於他這個太子的監國權甚至繼承權,與了旁人。
不管那個人是同胞兄弟,還是生母,對一個太子來說,都差不多。
姜沃亦隨之嘆氣。
她是想起了蜀地之行,與大公子的談話。
那時李承乾說過一句:“做太子,像是漫長的,沒有止境的一場貢舉。”
人,不是機器。
是人就會被感情左右。
如果拋開現在太子李弘跟李承乾的能力區別不談,只談做太子,不,只是做兒子的心態問題。那麽兩人可能走到了差不多的心理上的死胡同,開始了‘叛逆期’。
如果說李承乾當年的‘叛逆’,是那種:我就不學好了,我就惹是生非甚至傷害自己,讓父親生氣傷心,也感受下他的痛苦。
那麽李弘則是更常見的,沈默的叛逆。跟父母產生了深重的隔閡,覺得父母的管束令他窒息。
因此他是聽不進去父母的‘為你好’,聽不進去皇帝的‘你要跟著朕學,跟著你母後學’——他打心底裏不接受這種指令式的‘你得學我們’。
反而像心理學上講的,完全激活了大腦‘反抗機制’。別人說‘往東’,大腦立刻下意識‘西邊怎麽不行呢?’
姜沃第一萬次跟崔朝感慨:親子關系,真是永恒的難題啊。
然而在皇室裏,除了親子關系,又還有君臣之分。
**
而這一夜,紫宸宮中,帝後也在商議兒子之事。
皇帝這日精神還不錯,因而特意問了媚娘:“之前咱們不是商議過,弘兒不急著入朝,大婚後好生養一養身子,若是能早有子嗣就好了。”
太子已過二十歲,對皇儲來說,也該早有子嗣,以安國本。
當然,皇帝不肯承認,他心裏還埋著一點……要不看看孫子行不行的心態。
媚娘頷首:“說是如此說,但陛下沒見諸臣上書的樣子,再不令太子入朝,奏疏要淹了紫宸宮了。”
皇帝蹙眉。
媚娘緩聲道:“罷了,姜相之言有理。弘兒自小熟讀經史子集,只去禮部整一整禮儀之事,不會多操勞。也免了那些臣子借題發揮,又生出許多浮事來,倒是攪的朝堂不得安寧,做不得正事。”
說罷又輕嘆:“也難為她了。在東宮事上,其餘宰相不開口無妨,她不開口,旁人就背後多有言語,指她怨懟東宮。”
皇帝按著眉心:“那便如此吧。”
媚娘將丸藥化開遞給皇帝:“說起禮部——有一樁禮儀之事,我早就想改了。正好趁著禮部近來在重修太子大婚典儀的各細則,一並改了才好。”
說來,媚娘攝政三年,也是先抓政令人事,間或還要低調挑一挑將來可用的武將,在皇帝不會忌諱的情況下戳一戳兵權。
如今總算能騰出手來整一整禮法之事了。
而她第一件要改的禮法事,也正是跟兩個心愛的女兒相關的。
皇帝接過藥碗,隨口問起媚娘何事。
“關於公主出降的禮儀。”
事關掌上明珠,皇帝連喝藥的動作都停了,眼睛都亮了些:“媚娘給曜初挑好了人家嗎?”
今年定下太子妃之後,皇帝也想給女兒定親,只是一直挑不到合適的。
媚娘搖頭:“陛下,別說定下人家了,若不定下公主出降禮儀,我是舍不得曜初去受委屈的。”
皇帝不解:“誰敢給咱們公主委屈受?”
媚娘道:“近來我觀先帝諸公主出嫁舊例,見到一事。”
“先帝南平公主,下降於時任禮部尚書王珪之子。王珪以《儀禮·士昏禮》為戒,令公主親執笄,行盥饋之道,且受公主謁見。”
媚娘冷道:“若是曜初出嫁,遵行此禮,那不如留在我身邊!”
行盥饋之道,便是親自侍奉尊者盥洗及進膳。帝後疼愛女兒,在宮中都未曾讓女兒給他們行過什麽‘盥饋之道’。
皇帝聽過後搖頭道:“不會如此。當年情形不同。王珪海內名士,又是重臣。而且當時王珪在給四哥做老師。”
當時王珪為魏王師,先帝為教導兒子尊師重教,親口對魏王說過‘敬王珪如見朕’,以至於魏王李泰當時見了王珪都得先行禮。
“而南平皇姐,又非朕之嫡親姊妹,原身份和性子軟弱些。”王珪以‘禮法’令其行禮,也就行了。
而且南平公主也沒一直行禮——幾年後,王珪之子摻和進了李承乾謀反案被流放了,公主轉頭改嫁了。
“咱們曜初如何一樣呢?”
媚娘依舊搖頭道:“但有王家與南平公主舊例,就總有人覺得那才是‘恪守禮儀’,是公主‘賢德之舉’。”
“曜初將來不做,只怕還有人指責於她。”
“不如就借著這一回,直接令禮部重修完善公主出降的細則。”之前的禮儀中,就沒有明確規定公主次日見公婆,兩方該如何做的細節。
皇帝當即頷首:“好。”
又囑咐了一句:“這是要緊事,到時候朕也要過目。”
皇帝喝盡了藥後想了想,忽然又加了一句:“既然弘兒入了禮部,這件事就交給他。”
媚娘沈吟道:“陛下,還是交給禮部尚書吧,畢竟從前公主置幕府事,弘兒便覺不妥……”
皇帝打斷:“這不同。幕府之事,乃額外加恩於公主。此番,則是保皇室公主之尊。”
公主出降,與家族之間結兩姓之好不同。公主會帶給夫家駙馬都尉的官職,以及將來與駙馬之子的爵位。
皇帝將瓷盞擱在案上,發出清脆一聲響動:“哪怕他跟咱們這做父母的日益生疏。但朕不信,弘兒會糊塗到連妹妹們都不顧。”
要自己的親妹妹們去跪別人,服侍別人有什麽好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禮法在權力面前到底是什麽?
這一夜在院中竹椅之上對坐乘涼之時,姜沃與崔朝亦談起這個話題。
姜沃手裏轉著一把輕羅小扇,只是滿院都是驅蚊艾草的香氣,無蚊蟲,但也無流螢可撲。她就拿扇子撲了撲人,問了崔朝這句話。
崔朝因近來多見皇帝,而皇帝病中又多說起舊事,他就也拿一件多年前的舊事來舉例子,事關長孫無忌。
崔朝剛開了個頭,姜沃又叫停:“等下,這樣好的舉例論證課,我去叫婉兒來聽一下。”
她起身去叫弟子。
崔朝則去屋內,給婉兒尋一個新的杯盞。
待婉兒過來後,就搬了小竹凳,乖乖坐在一旁,捧著消暑的谷葉飲,聽起了禮法與權力的故事。
*
那還是長孫太尉大權獨攬的歲月,而長孫無忌當時的脾性,就是什麽都要抓一把,朝堂諸事都要過一過他的目才算完。
不但律法這種他的專業強項要抓,修禮法之事,他也要主抓。
“那時候,長孫太尉就給皇帝上過一封修禮法的‘建言’。”
而且題目很言簡意賅:《甥舅服制議》。
其整篇‘議’大體就在議論,舅舅去世後,外甥該怎麽服喪的禮法。
長孫太尉開篇就很直接道:“古喪服,甥為舅緦麻。”這,可不妥!
講到這兒,崔朝還停下來考了考婉兒《禮記·喪服》裏的五種級別。
婉兒背道:“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這五種喪服由高到低,守喪之儀也由重到輕。
故而有句俗話說‘出了五服不是親’,論禮都不需要穿喪服為祭,就是血緣太遠了。
而長孫太尉的不滿之處就在於:舅舅過世,外甥居然只緦麻,最低級別?做為天子的舅舅,長孫太尉覺得,他該為天下的舅舅發聲啊!
於是在奏疏中,長孫舅舅簡略進行了幾句論證,什麽‘舅舅是母的本宗啊’,‘考之經史,舅誠為重’(其實也不知太尉考據了什麽經史,反正也沒引用文獻)之類的話。
最後——
一來崔朝記性很好,二來這封奏疏當年皇帝給他看過原版,跟他吐槽過,
所以印象深刻,時隔多年也能背出來最後一句:“舅報甥服,尚止緦麻,於例不通,禮須改正。”[1]
“於例不通,禮須改正……”姜沃重覆了一遍後不免感慨,長孫太尉別的不說,這種‘我有個想法,萬事給我讓道’的勁兒,還是挺霸氣的。
崔朝繼續道:“當年長孫太尉的意思是,把禮法裏外甥給舅舅服喪,從緦麻改成小功。請聖旨批準。”就是從五等提到四等。
當時皇帝跟崔朝吐槽過太尉的攬權又愛折騰後,很快就準了:“舅舅要改這個禮法喪儀,彰其‘天子舅父’身份貴重,就隨他去吧,又不是什麽大事。”
與其在這種事上跟舅舅較勁,還不如去選兩個可用的,不畏懼太尉的官員來的要緊。
這便是禮法與權力。
長孫太尉的權力,讓他的身份被禮法妝點的更加精美,就像是身上的紫袍金帶。
崔朝說完後,輕聲一嘆。
因婉兒在,有些話他沒有直接說出口。但姜沃倒是與他感同身受:這點上太子真的不像皇帝。
也不像先帝。
崔朝講完後,姜沃就也給婉兒舉例論證。
只是在講之前,她還看了一眼崔朝:“我這故事,可對崔氏不太友好啊。”
崔朝只是含笑做了個‘隨意’的手勢。
姜沃就對婉兒道:“先帝年間,曾明發過詔令。”
姜沃最近到中書省後,也在認真熟習本職公務,看了許多詔令。
“崔、盧、鄭、王等姓,好自矜大……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實有紊禮經,實虧名教,理須改革。”[2]
聽姜沃說起這件事,崔朝都不免扶額。
當時他還在崔家,是親眼見到被皇帝點名的這些世家,是如何一臉懵兼委屈憋屈的。
怎麽說呢,身份不同,做事說話也不同。長孫太尉好歹還是找了找禮法裏原本的記錄,然後找了點禮法依據來改‘禮記喪儀’。
然而換到二鳳皇帝那裏,純粹就只扯了禮法的大旗。
別說世家,就連有的朝臣都完全摸不著頭腦——世家之間彼此聯姻,都是拿的出來的人家,也要圖個體面,下個重財聘禮怎麽就‘有紊禮經、實虧名教’了?
這都毫無因果聯系啊!
何況皇帝您不要光看別人的錯處,完全不看自己啊——就在三年前,長樂公主出嫁的時候,您還要給雙倍的公主份例,加以重禮,結果被魏宰相給懟回去了,您都忘了嗎?
但甭管二鳳皇帝是忘了,還是故意忘了。反正他痛心疾首指出崔盧鄭王等世家這點很不好,很違背‘禮法’。
於是當即詔令時任吏部尚書高士廉(長孫皇後的舅舅)等人,要“剪其浮華,褒賢黜逆”……重修《氏族志》!
世家:……
懂了,在這裏等著呢!
“而偏生第一回 修《氏族志》,不知高尚書等人是沒有領悟先帝的意思,還是。”姜沃忍不住笑了:“還是拉不下臉來,依舊把崔氏等世家定為了第一等。”
畢竟,當年跟現在的情形還不同。
世家遠葉衣冠,名望天下皆重!
論禮,論理,論時俗,論名望,不把這四家排到第一等,實在不合適。
二鳳皇帝一看,嗯,暗示不行,那就明示掀桌了。
他直接道:“我今定氏族者,誠欲崇樹今朝冠冕!不論數代已前,只取今日官品、人才作等。”[2]
大概還顧慮到後世子孫,怕被世家忽悠跑了,還特意加了一句:“宜一量定,用為永則。”
然後把崔盧鄭王扔到了第三等去。
不裝了,攤牌了,不服你們就造反吧。
如果說禮法在權力面前,還是能剛一剛的——畢竟長孫太尉再權傾朝野,也得找找根據才把天下舅舅‘提一檔’,那麽,禮法在武力面前,就真的只剩下‘好自矜大’了,只能懷舊了。
雖說人心風俗一時難變,彼時朝野間依舊尊崇這些世家名望。但在白紙黑字的國家欽定的《氏族志》上,世家們就要去第三等上蹲著。
婉兒捧著腮,雙眼聽得亮晶晶。
夜色已深,天際星辰明亮,姜沃笑道:“好了婉兒,聽過了故事,回去睡吧。”
**
婉兒回去後,姜沃跟崔朝依舊在院中坐著,只是話題從禮法,變成了太子。
“自打咱們回京,陛下與我倒了好些有關東宮的苦水。”而且,崔朝很懷疑,要不是正好趕上夏日皇帝精神最差的季節,可能這苦水還要翻好幾倍。
以至於崔朝最近嘆氣頻率直線上升,他自己都道:“回京這才多久?都不太到一個月。我覺得比在外面三年都累。”
“陛下也不懂,與東宮為何父子之間漸生分至此。”
用皇帝的話說:弘兒除了不做那些‘明火執仗’‘以刀刃傷己’‘揚言要投奔突厥’等驚世駭俗的事兒,別的表現,有時候真的很像當年大哥——不肯與他這個父皇好生交流,父子兩人除了帝王與太子之間的談話,其餘幾乎再難有親密之言。
給皇帝委屈的:“朕又沒有偏疼一個‘魏王’,父子之間何至於此?”
但有的話,哪怕是崔朝也不能跟皇帝明說:大概在太子心裏,天後就是那個‘魏王’,甚至是遠遠超過‘魏王’——父皇已經奪了屬於他這個太子的監國權甚至繼承權,與了旁人。
不管那個人是同胞兄弟,還是生母,對一個太子來說,都差不多。
姜沃亦隨之嘆氣。
她是想起了蜀地之行,與大公子的談話。
那時李承乾說過一句:“做太子,像是漫長的,沒有止境的一場貢舉。”
人,不是機器。
是人就會被感情左右。
如果拋開現在太子李弘跟李承乾的能力區別不談,只談做太子,不,只是做兒子的心態問題。那麽兩人可能走到了差不多的心理上的死胡同,開始了‘叛逆期’。
如果說李承乾當年的‘叛逆’,是那種:我就不學好了,我就惹是生非甚至傷害自己,讓父親生氣傷心,也感受下他的痛苦。
那麽李弘則是更常見的,沈默的叛逆。跟父母產生了深重的隔閡,覺得父母的管束令他窒息。
因此他是聽不進去父母的‘為你好’,聽不進去皇帝的‘你要跟著朕學,跟著你母後學’——他打心底裏不接受這種指令式的‘你得學我們’。
反而像心理學上講的,完全激活了大腦‘反抗機制’。別人說‘往東’,大腦立刻下意識‘西邊怎麽不行呢?’
姜沃第一萬次跟崔朝感慨:親子關系,真是永恒的難題啊。
然而在皇室裏,除了親子關系,又還有君臣之分。
**
而這一夜,紫宸宮中,帝後也在商議兒子之事。
皇帝這日精神還不錯,因而特意問了媚娘:“之前咱們不是商議過,弘兒不急著入朝,大婚後好生養一養身子,若是能早有子嗣就好了。”
太子已過二十歲,對皇儲來說,也該早有子嗣,以安國本。
當然,皇帝不肯承認,他心裏還埋著一點……要不看看孫子行不行的心態。
媚娘頷首:“說是如此說,但陛下沒見諸臣上書的樣子,再不令太子入朝,奏疏要淹了紫宸宮了。”
皇帝蹙眉。
媚娘緩聲道:“罷了,姜相之言有理。弘兒自小熟讀經史子集,只去禮部整一整禮儀之事,不會多操勞。也免了那些臣子借題發揮,又生出許多浮事來,倒是攪的朝堂不得安寧,做不得正事。”
說罷又輕嘆:“也難為她了。在東宮事上,其餘宰相不開口無妨,她不開口,旁人就背後多有言語,指她怨懟東宮。”
皇帝按著眉心:“那便如此吧。”
媚娘將丸藥化開遞給皇帝:“說起禮部——有一樁禮儀之事,我早就想改了。正好趁著禮部近來在重修太子大婚典儀的各細則,一並改了才好。”
說來,媚娘攝政三年,也是先抓政令人事,間或還要低調挑一挑將來可用的武將,在皇帝不會忌諱的情況下戳一戳兵權。
如今總算能騰出手來整一整禮法之事了。
而她第一件要改的禮法事,也正是跟兩個心愛的女兒相關的。
皇帝接過藥碗,隨口問起媚娘何事。
“關於公主出降的禮儀。”
事關掌上明珠,皇帝連喝藥的動作都停了,眼睛都亮了些:“媚娘給曜初挑好了人家嗎?”
今年定下太子妃之後,皇帝也想給女兒定親,只是一直挑不到合適的。
媚娘搖頭:“陛下,別說定下人家了,若不定下公主出降禮儀,我是舍不得曜初去受委屈的。”
皇帝不解:“誰敢給咱們公主委屈受?”
媚娘道:“近來我觀先帝諸公主出嫁舊例,見到一事。”
“先帝南平公主,下降於時任禮部尚書王珪之子。王珪以《儀禮·士昏禮》為戒,令公主親執笄,行盥饋之道,且受公主謁見。”
媚娘冷道:“若是曜初出嫁,遵行此禮,那不如留在我身邊!”
行盥饋之道,便是親自侍奉尊者盥洗及進膳。帝後疼愛女兒,在宮中都未曾讓女兒給他們行過什麽‘盥饋之道’。
皇帝聽過後搖頭道:“不會如此。當年情形不同。王珪海內名士,又是重臣。而且當時王珪在給四哥做老師。”
當時王珪為魏王師,先帝為教導兒子尊師重教,親口對魏王說過‘敬王珪如見朕’,以至於魏王李泰當時見了王珪都得先行禮。
“而南平皇姐,又非朕之嫡親姊妹,原身份和性子軟弱些。”王珪以‘禮法’令其行禮,也就行了。
而且南平公主也沒一直行禮——幾年後,王珪之子摻和進了李承乾謀反案被流放了,公主轉頭改嫁了。
“咱們曜初如何一樣呢?”
媚娘依舊搖頭道:“但有王家與南平公主舊例,就總有人覺得那才是‘恪守禮儀’,是公主‘賢德之舉’。”
“曜初將來不做,只怕還有人指責於她。”
“不如就借著這一回,直接令禮部重修完善公主出降的細則。”之前的禮儀中,就沒有明確規定公主次日見公婆,兩方該如何做的細節。
皇帝當即頷首:“好。”
又囑咐了一句:“這是要緊事,到時候朕也要過目。”
皇帝喝盡了藥後想了想,忽然又加了一句:“既然弘兒入了禮部,這件事就交給他。”
媚娘沈吟道:“陛下,還是交給禮部尚書吧,畢竟從前公主置幕府事,弘兒便覺不妥……”
皇帝打斷:“這不同。幕府之事,乃額外加恩於公主。此番,則是保皇室公主之尊。”
公主出降,與家族之間結兩姓之好不同。公主會帶給夫家駙馬都尉的官職,以及將來與駙馬之子的爵位。
皇帝將瓷盞擱在案上,發出清脆一聲響動:“哪怕他跟咱們這做父母的日益生疏。但朕不信,弘兒會糊塗到連妹妹們都不顧。”
要自己的親妹妹們去跪別人,服侍別人有什麽好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