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天後攝政
關燈
小
中
大
第202章 天後攝政
姜宅。
姜沃輕輕拍了拍正在出神的曜初:“我這裏無事,曜初回宮吧。”
“近來你母後不是在整理‘攝政事條’?你回去幫她吧。”
‘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
皇後要攝政,就不能悄無聲息的攝政,不能只有皇上的一道聖旨就完了。
這些年來,皇後乃‘代政’:皇帝精力不濟,將大方向擬好後,皇後代為行政。
但攝政就不同了,皇後將要有自己的政見,自己的規劃,以及更多的擔當——
就如《漢書》《後漢書》明確記載的幾個‘攝政人’存在的時期,朝廷一旦出了什麽執政差錯,那基本就屬於攝政者的鍋了,都不好罵當時在位的皇帝。
為此事,帝後已經商議過,皇後應先準備幾條針對當前朝政的改正事條,一旦攝政詔書下了,當即開始推幾條‘新策’。
以示皇後攝政的新局面。
這與皇帝永徽後改年號,或是改官制等事一樣,皆是彰顯權柄,顯示分量之舉。
而皇帝提出了此等具體的方案,便是真正下定了‘皇後攝政’的決心。
*
曜初從深思中醒神,給姜沃換了一杯溫熱的水。
姜沃看著她——說來,皇帝下定‘皇後攝政’決心並準備迅速實施,也有曜初的不可或缺的緣故。
皇帝這個年過的著實苦悶啊!
還未從英國公過世的傷痛中走出來,太子迎面就給了他一個‘過年驚喜’,元宵節都沒到,就又讓他權衡掉了一個宰相。偏生這件事,皇帝還無人可傾訴苦悶。皇後忙著理政,而原本能說話的朋友……也不會為這件事開解他的。
皇帝是在曜初每日來晨昏定省時,與女兒說起這件事的。
或者說,是曜初跟他說起這件事的。
彼時曜初陪著父皇吃過了晨起的藥,然後拿了一碟準備好的新蜜餞給皇帝:“父皇嘗嘗這個吧,是我公主府做的——近來父皇不曾展顏,宮裏上下都戰戰兢兢。禦廚也是一點新花樣不敢有。”怕惹皇帝不快倒了血黴,於是只敢按照最穩妥的方式備膳。
“父皇是不是都吃膩了?”
當時就給皇帝感動的,差點頭疼都好了,覺得這蜜餞上都要開花了。
果然還得是女兒!
父女兩人一齊吃一碟蜜餞。
曜初又說了許多姜府事,來寬慰父皇之心。
而皇帝在聽著女兒安慰之語時,忽然想起了媚娘那句‘曜初都是開府的公主了,陛下如何看她還是不懂事的孩子呢?’
他便屏退了宮人,問女兒道:“曜初,這回東宮行事,你看來如何?”
甭管曜初心中怎麽想,她都不會說半句東宮的不是。
因她知道,父皇是盼著東宮好的。
曜初聞此一問,先是捏著蜜餞想了想,然後才在皇帝示意她有話直說的柔和目光中道:“父皇,女兒是從小與兄長一齊長大的,對大哥的性情,只怕比父皇母後還了解——都怪那些東宮屬臣罷了!”
她氣的甚至放下了蜜餞:“女兒也不光為了姨母委屈,更為了父皇委屈!”
“他們曾諫過父皇什麽,我多少也聽說過幾句——陛下正合慎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1]
“這話就是在冤枉父皇,也就是父皇寬仁,才不處置他們。”
曜初目光澄然,她生的原本就肖似皇帝,這樣孺慕望著皇帝時,把皇帝一顆慈父心直接化作溫泉水。
他就聽女兒接著道:“父皇才不是他們諫的‘有私於後’的私心,父皇是為公於天下的苦心!”
皇帝心下動容,尤其是聽了‘苦心’二字,想到近來自己的遭遇,要不是顧念在女兒面前的顏面,都差點心酸委屈當場灑淚。
而曜初跟姜沃待久了,有些習慣也很像,還適時吐了個槽道:“而且父皇,便是您要‘私於後族’,母後哪裏還有族啊?全家只剩下外祖母這個九十一歲的老人家了!”
皇帝莞爾,是啊,他為何如此放心媚娘,也有這個緣故。
若換了世家出身,牽絆無數的皇後,哪怕夫妻兩人情分篤厚,他也不會在政事上如此放手。
“父皇,給。”皇帝方才是下意識捏了捏眉心,沒想到曜初已經遞了薄荷膏過來。
皇帝欣慰接過塗抹。
就聽曜初繼續道:“父皇母後沒有私心,那些人才是私心。”她頓了頓,很快就堅然開口:“父皇讓女兒說,我就都說了——兄長的性情最溫厚了,他自己也屢屢道於政事上還有許多不通之處,不敢隨意決斷,又怎麽會急著接掌軍國大事呢?”
“況且父皇已經許兄長監國了,不過是有東宮臣子貪心不足蛇吞象,借著兄長監國需廣納諫言,就屢屢進言,才生了這件事出來。既為難了父皇,宰相也跟著受累。”
曜初垂眸掩去憤怒之色:“何為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便是如此了。”
她很快又安慰父皇:“不過,我聽聞兄長也有後悔之意,已然去向母後認錯了,父皇可別生氣了。”
然而皇帝一聽更郁悶:兄妹情深,女兒護著哥哥,一味勸自己不要生氣。但這孩子卻不知道,太子認的是什麽錯!到底還是認不清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
都是“建親、求賢、審官”的用人之道啊!
弘兒不認那幾句錯,自己和媚娘還少生一口氣,他還真不一定下決心,讓皇後這麽快攝政。
但這些話,皇帝就不與曜初說了。
今日與女兒細談一番,皇帝是真頗有感慨——他一直只盼著掌上明珠歡喜無憂,可女兒長大了,且比他想象中更貼心懂事。
又想著他們兄妹之間到底親厚,不似兒女跟父母之間,有些話說不開。
就像……皇帝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兄長。大哥與父皇,最後也未能面對面彼此解開心結。因他們不單是父子,更是君臣。
便如他跟弘兒。
但大哥有些話能跟他說。
於是皇帝對女兒道:“曜初,日後你多幫父皇和母後看著兄長好不好?”
曜初聞言略怔,之後沈思了片刻,才擡頭望著皇帝道:“父皇,女兒明白了。我會為父皇母後分憂的。”
皇帝大慰。
父女兩人又閑話了半晌,曜初才起身離開,走之前還不忘與皇帝道:“父皇,我明日還出宮看姨母,回來再稟明父皇。”
“父皇勿要擔憂,姨母當日突然吐血應當是寒風所激,這幾日漸漸好起來了。”
皇帝聞言也心下寬了些。
而曜初都走到門口了,又回頭道:“父皇,其實我去一趟,是安兩邊的心——姨父姨母每日也都要問問父皇可好些了。”
皇帝聞言,心下又是一黯,只溫聲道:“好孩子,去吧。”
而曜初與皇帝相談過後,還將整個談話過程與姜沃覆述了一遍。
她知道此時主要矛盾要緊:母後攝政的詔書一天不下,終究不夠安穩。
因此特意說了一遍:“姨母聽一聽,若我有說錯的話,好再去彌補。”
而姜沃聽完了曜初的覆述,不由看了曜初片刻:說來,曜初的相貌是真肖似皇帝,眉眼弧度柔和,眼睛像飽滿的杏子,不笑的時候也帶著微彎的弧度,望之可親。
如今看來,也不單是相貌肖似——亦有陛下當年風範心性啊!
**
聽姨母說,讓自己回去幫母後整理‘攝政事條’,曜初倒是又想起一事。
她擡眼看了看姨母精神還好,這才說道:“姨母,確實已經有人想動城建署了。”
姜沃一點兒不意外:在許多人眼裏,她一離開,城建署就是無主肥肉,誰不想吃?
“是哪一邊?”姜沃倒怕是世家那邊太急了,現在趁亂跳出來想搶城建署。
不過,應當不至於。九成九的可能,還是自覺‘贏了一半’的東宮一脈。
果然,曜初道:“兵部尚書郝處俊已上書,城建署應按照甲坊署、弩坊署等例,歸於兵部統一管理。”
真是,急不可待啊。
姜沃忽然想起了故人——魏王李泰。
當年太子位一空出來,李泰就覺得‘舍我其誰’,甚至一急還跑去先帝跟前說了那句流傳至今的昏頭話:‘父皇讓我做太子,將來我就把兒子殺了,傳位雉奴。’
然而在巨大的利益(尤其是自以為要到手的利益)面前,昏頭的大有人在啊。
當年,多少人都笑魏王李泰,現在,又有多少人是魏王呢?
姜沃便對曜初笑了笑:“也是一樁好事。”
不知如今的宰輔之一,從前的戶部辛尚書,見東宮一脈如此行事,作何感想呢?
曜初也笑了:“是。那姨母我回宮了,你好好歇著。”
又提了一句:“姨母怕婉兒見你病著害怕,就讓我將她帶到宮裏暫與令月一起——可我瞧那孩子心裏什麽都明白,聽乳母說夜裏也驚醒,吃也吃不好。”
姜沃想了想,輕嘆道:“那便讓她回來吧。”
婉兒雖然才八歲,但又哪裏是尋常八歲孩子的心思呢。
正好,她這些年也忙的太甚,教導婉兒的時間總是不夠。
待此事塵埃落定,正可帶著婉兒出京去‘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
鹹亨二年的元宵佳節,二聖以‘歲冬無雪,天象有異’取消了所有的慶賀典儀。
而是改為了祭天祈雨,並祭祀太廟:除了求天外,還請祖先在天之靈庇佑大唐風調雨順。
而皇帝這人非常實在靠譜,並不會白求祖宗。
求過祖宗庇護後,他鄭重給祖父和父皇都上了他親自擬的新尊號——太武皇帝(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太穆皇後為太穆神皇後;文皇帝為太宗文武聖皇帝,文德皇後為文德聖皇後。[2]
給祖父是換了倆字,但給父皇,則是從文皇帝加到了‘文武聖’皇帝。
禮部尚書許圉師當時就心道:皇帝登基以來,真是省了禮部好多事,甭管尊號、年號、甚至是他在意臣子的謚號,他都親自起。
他還沒感慨完,就聞皇帝於祭祀之所再宣詔道:“為避先帝、先後之稱,自此後,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2]
百官鴉雀無聲:這,這還把自己的稱號也給改了?
天皇。天後。
帝後稱呼豈能輕動。
已然有敏感的朝臣,察覺到必有大事要發生!
*
次日,正月十六大朝會。
二聖一同入朝。
太子依舊設坐丹陛下。
皇帝,不,現在應該稱一聲天皇了。望著下首群臣模糊的面容,又看了一眼比之年前空出來的兩個位置。
很快點名道:“王中書令。”
王神玉起身。
儀舉罕有的肅然。
*
昨日元宵祭祀天地太廟後,帝後詔他單獨面見,囑他以中書令的身份起草了一道詔書。
天後攝政詔書!
王神玉在短暫的震驚後,很快行禮道:“臣領旨。”
為什麽不呢?
王神玉甚至能想到明日朝堂上,臣子們對這道堪稱石破天驚詔書的反應。
肯定會震驚。但震驚後,會集體上諫嗎?
只怕不會。
世上的事兒就怕比。
若是沒有太子監國一年,若是沒有東宮屬臣這些堪稱‘黨同伐異’操作,且真的操作成功,逼退了一個宰相。只怕許多朝臣對‘皇後攝政’,不,現在是‘天後攝政’了,還得異議一下。
但如今,很多朝臣的想法大概就變了——
如果太子攝政,東宮屬臣可足有數百人,那他們現在的官位,說不定就要‘讓賢’了。
而如果皇後攝政,大家至少能按部就班過日子,甚至能多點‘就業機會’。畢竟東宮屬臣不少都兼著別的官職,比如李義琰就兼任中書侍郎。
多麽香的中樞官職啊,想來皇後不會讓他幹下去的!那空出來的,他們不就能競爭一下?
這選擇題,不太難做嘛!
王神玉很快起草好了詔書,文約理贍,略無可改處。
帝後看過後,媚娘還格外讚了一句:“王中書令果然是能臣,故而備災事交給王中書令,才讓人安心。”
王神玉:……什麽叫‘以怨報德’啊,我剛為天後起草過‘攝政詔書’,她卻再次戳中了我的痛處。
*
起草過詔書的王神玉,並未直接離去。
其實絕大部分朝臣,只能起到輿論聲音的作用。
最要緊的還是宰相重臣們的意見,尤其是專門負責‘審議封駁’詔書,哪怕皇帝有詔,他們覺得不妥也可駁回的門下省宰相的意見。
王神玉奉帝後之命,將詔書送到了門下省。
門下省無異議!
畢竟門下省現任侍中之一,正是從前戶部尚書辛茂將。
其實姜相病退,在某些程度上講,對其餘人的打擊,遠不如對辛茂將的打擊大。
辛茂將差點也跟著吐血:這走的不是別的,這是財神啊。
且辛茂將很明白,城建署這座金山,必須得有人鎮住才能一直用於國,而不是肥於人。而辛茂將最欣慰的就是姜相年輕,足以長久鎮住,直到形成慣例再穩妥交到下一代靠譜宰相手裏去。
可沒想到,姜相忽然病退,給他打擊的整個人都不好了!
後來辛茂將自己還覺得心中有些愧疚:因他聽聞這個消息第一反應其實沒擔心姜相本人,而是先想到了‘國庫!錢!’
尤其是姜相才病退後沒幾日,竟就有人要對城建署動手。
辛茂將心都差點涼了。
因此,看到‘天後攝政’這道詔書,辛茂將不但沒有封駁之意,甚至在另一位侍中盧承慶來與他商議時,辛茂將還直接表態:“此中書省詔令,我已審定。”
盧承慶望著這道詔書:“此事其實與禮法不合,陛下最後如何決斷咱們或許攔不住,但為門下省侍中,這道詔書,按例該封駁一回。”
“否則,只怕你我於朝野間名聲,便如從前許侍中一般。”
言下之意,之前許敬宗不敢封駁聖旨,只承聖意,可沒少被罵。
辛茂將忽然笑了:“我在戶部多年,被罵的已經慣了。今日事,日後史書工筆,任由後人評說吧!”
他心知,皇後攝政若最終敗了,甚至沒有好下場……那今時今日,他們這兩個不封駁此詔的門下省侍中,將來只怕都要被算到‘佞臣’那堆去。
可今日,辛茂將自問,是無愧於心的。
盧承慶亦終默然無阻,看著辛茂將取過門下省特有的“政事印”,端端正正蓋於其上。
詔定!
*
故而正月十六這日大朝會。
這道《天後攝政詔》並非帝後與群臣商議,而是直接頒行!
而在東宮屬臣出來上諫抗阻之時,天後則起身道:“陛下下詔,三省宰相已議定,便為‘皇言’可昭天下!”
何為詔?
詔,照也。以此示天下,使昭然,知所有由也![3]
帝王禦宇,以詔行天下,響盈四表!
天後冷然道:“爾等欲抗詔嗎?”
朝堂一時鴉雀無聲。
而原本坐在丹陛下面對群臣的太子,終是忍不住震驚,回頭望著帝後,尤其是母後。
然而他很快發現,母後並沒有看他。
她立在鳳位之前,目視群臣。
而母後面前的珠簾,已經被宦官拉開——天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立在群臣之前。
**
正月十六。
姜沃裹著厚厚的大氅,推開窗戶看日出。
冬日依舊很冷。
但太陽升起來了,金色的朝陽自雲層後一躍而出。
光耀四方。!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姜宅。
姜沃輕輕拍了拍正在出神的曜初:“我這裏無事,曜初回宮吧。”
“近來你母後不是在整理‘攝政事條’?你回去幫她吧。”
‘新官上任三把火’,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
皇後要攝政,就不能悄無聲息的攝政,不能只有皇上的一道聖旨就完了。
這些年來,皇後乃‘代政’:皇帝精力不濟,將大方向擬好後,皇後代為行政。
但攝政就不同了,皇後將要有自己的政見,自己的規劃,以及更多的擔當——
就如《漢書》《後漢書》明確記載的幾個‘攝政人’存在的時期,朝廷一旦出了什麽執政差錯,那基本就屬於攝政者的鍋了,都不好罵當時在位的皇帝。
為此事,帝後已經商議過,皇後應先準備幾條針對當前朝政的改正事條,一旦攝政詔書下了,當即開始推幾條‘新策’。
以示皇後攝政的新局面。
這與皇帝永徽後改年號,或是改官制等事一樣,皆是彰顯權柄,顯示分量之舉。
而皇帝提出了此等具體的方案,便是真正下定了‘皇後攝政’的決心。
*
曜初從深思中醒神,給姜沃換了一杯溫熱的水。
姜沃看著她——說來,皇帝下定‘皇後攝政’決心並準備迅速實施,也有曜初的不可或缺的緣故。
皇帝這個年過的著實苦悶啊!
還未從英國公過世的傷痛中走出來,太子迎面就給了他一個‘過年驚喜’,元宵節都沒到,就又讓他權衡掉了一個宰相。偏生這件事,皇帝還無人可傾訴苦悶。皇後忙著理政,而原本能說話的朋友……也不會為這件事開解他的。
皇帝是在曜初每日來晨昏定省時,與女兒說起這件事的。
或者說,是曜初跟他說起這件事的。
彼時曜初陪著父皇吃過了晨起的藥,然後拿了一碟準備好的新蜜餞給皇帝:“父皇嘗嘗這個吧,是我公主府做的——近來父皇不曾展顏,宮裏上下都戰戰兢兢。禦廚也是一點新花樣不敢有。”怕惹皇帝不快倒了血黴,於是只敢按照最穩妥的方式備膳。
“父皇是不是都吃膩了?”
當時就給皇帝感動的,差點頭疼都好了,覺得這蜜餞上都要開花了。
果然還得是女兒!
父女兩人一齊吃一碟蜜餞。
曜初又說了許多姜府事,來寬慰父皇之心。
而皇帝在聽著女兒安慰之語時,忽然想起了媚娘那句‘曜初都是開府的公主了,陛下如何看她還是不懂事的孩子呢?’
他便屏退了宮人,問女兒道:“曜初,這回東宮行事,你看來如何?”
甭管曜初心中怎麽想,她都不會說半句東宮的不是。
因她知道,父皇是盼著東宮好的。
曜初聞此一問,先是捏著蜜餞想了想,然後才在皇帝示意她有話直說的柔和目光中道:“父皇,女兒是從小與兄長一齊長大的,對大哥的性情,只怕比父皇母後還了解——都怪那些東宮屬臣罷了!”
她氣的甚至放下了蜜餞:“女兒也不光為了姨母委屈,更為了父皇委屈!”
“他們曾諫過父皇什麽,我多少也聽說過幾句——陛下正合慎守宗廟,傳之子孫,誠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1]
“這話就是在冤枉父皇,也就是父皇寬仁,才不處置他們。”
曜初目光澄然,她生的原本就肖似皇帝,這樣孺慕望著皇帝時,把皇帝一顆慈父心直接化作溫泉水。
他就聽女兒接著道:“父皇才不是他們諫的‘有私於後’的私心,父皇是為公於天下的苦心!”
皇帝心下動容,尤其是聽了‘苦心’二字,想到近來自己的遭遇,要不是顧念在女兒面前的顏面,都差點心酸委屈當場灑淚。
而曜初跟姜沃待久了,有些習慣也很像,還適時吐了個槽道:“而且父皇,便是您要‘私於後族’,母後哪裏還有族啊?全家只剩下外祖母這個九十一歲的老人家了!”
皇帝莞爾,是啊,他為何如此放心媚娘,也有這個緣故。
若換了世家出身,牽絆無數的皇後,哪怕夫妻兩人情分篤厚,他也不會在政事上如此放手。
“父皇,給。”皇帝方才是下意識捏了捏眉心,沒想到曜初已經遞了薄荷膏過來。
皇帝欣慰接過塗抹。
就聽曜初繼續道:“父皇母後沒有私心,那些人才是私心。”她頓了頓,很快就堅然開口:“父皇讓女兒說,我就都說了——兄長的性情最溫厚了,他自己也屢屢道於政事上還有許多不通之處,不敢隨意決斷,又怎麽會急著接掌軍國大事呢?”
“況且父皇已經許兄長監國了,不過是有東宮臣子貪心不足蛇吞象,借著兄長監國需廣納諫言,就屢屢進言,才生了這件事出來。既為難了父皇,宰相也跟著受累。”
曜初垂眸掩去憤怒之色:“何為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便是如此了。”
她很快又安慰父皇:“不過,我聽聞兄長也有後悔之意,已然去向母後認錯了,父皇可別生氣了。”
然而皇帝一聽更郁悶:兄妹情深,女兒護著哥哥,一味勸自己不要生氣。但這孩子卻不知道,太子認的是什麽錯!到底還是認不清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
都是“建親、求賢、審官”的用人之道啊!
弘兒不認那幾句錯,自己和媚娘還少生一口氣,他還真不一定下決心,讓皇後這麽快攝政。
但這些話,皇帝就不與曜初說了。
今日與女兒細談一番,皇帝是真頗有感慨——他一直只盼著掌上明珠歡喜無憂,可女兒長大了,且比他想象中更貼心懂事。
又想著他們兄妹之間到底親厚,不似兒女跟父母之間,有些話說不開。
就像……皇帝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兄長。大哥與父皇,最後也未能面對面彼此解開心結。因他們不單是父子,更是君臣。
便如他跟弘兒。
但大哥有些話能跟他說。
於是皇帝對女兒道:“曜初,日後你多幫父皇和母後看著兄長好不好?”
曜初聞言略怔,之後沈思了片刻,才擡頭望著皇帝道:“父皇,女兒明白了。我會為父皇母後分憂的。”
皇帝大慰。
父女兩人又閑話了半晌,曜初才起身離開,走之前還不忘與皇帝道:“父皇,我明日還出宮看姨母,回來再稟明父皇。”
“父皇勿要擔憂,姨母當日突然吐血應當是寒風所激,這幾日漸漸好起來了。”
皇帝聞言也心下寬了些。
而曜初都走到門口了,又回頭道:“父皇,其實我去一趟,是安兩邊的心——姨父姨母每日也都要問問父皇可好些了。”
皇帝聞言,心下又是一黯,只溫聲道:“好孩子,去吧。”
而曜初與皇帝相談過後,還將整個談話過程與姜沃覆述了一遍。
她知道此時主要矛盾要緊:母後攝政的詔書一天不下,終究不夠安穩。
因此特意說了一遍:“姨母聽一聽,若我有說錯的話,好再去彌補。”
而姜沃聽完了曜初的覆述,不由看了曜初片刻:說來,曜初的相貌是真肖似皇帝,眉眼弧度柔和,眼睛像飽滿的杏子,不笑的時候也帶著微彎的弧度,望之可親。
如今看來,也不單是相貌肖似——亦有陛下當年風範心性啊!
**
聽姨母說,讓自己回去幫母後整理‘攝政事條’,曜初倒是又想起一事。
她擡眼看了看姨母精神還好,這才說道:“姨母,確實已經有人想動城建署了。”
姜沃一點兒不意外:在許多人眼裏,她一離開,城建署就是無主肥肉,誰不想吃?
“是哪一邊?”姜沃倒怕是世家那邊太急了,現在趁亂跳出來想搶城建署。
不過,應當不至於。九成九的可能,還是自覺‘贏了一半’的東宮一脈。
果然,曜初道:“兵部尚書郝處俊已上書,城建署應按照甲坊署、弩坊署等例,歸於兵部統一管理。”
真是,急不可待啊。
姜沃忽然想起了故人——魏王李泰。
當年太子位一空出來,李泰就覺得‘舍我其誰’,甚至一急還跑去先帝跟前說了那句流傳至今的昏頭話:‘父皇讓我做太子,將來我就把兒子殺了,傳位雉奴。’
然而在巨大的利益(尤其是自以為要到手的利益)面前,昏頭的大有人在啊。
當年,多少人都笑魏王李泰,現在,又有多少人是魏王呢?
姜沃便對曜初笑了笑:“也是一樁好事。”
不知如今的宰輔之一,從前的戶部辛尚書,見東宮一脈如此行事,作何感想呢?
曜初也笑了:“是。那姨母我回宮了,你好好歇著。”
又提了一句:“姨母怕婉兒見你病著害怕,就讓我將她帶到宮裏暫與令月一起——可我瞧那孩子心裏什麽都明白,聽乳母說夜裏也驚醒,吃也吃不好。”
姜沃想了想,輕嘆道:“那便讓她回來吧。”
婉兒雖然才八歲,但又哪裏是尋常八歲孩子的心思呢。
正好,她這些年也忙的太甚,教導婉兒的時間總是不夠。
待此事塵埃落定,正可帶著婉兒出京去‘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
鹹亨二年的元宵佳節,二聖以‘歲冬無雪,天象有異’取消了所有的慶賀典儀。
而是改為了祭天祈雨,並祭祀太廟:除了求天外,還請祖先在天之靈庇佑大唐風調雨順。
而皇帝這人非常實在靠譜,並不會白求祖宗。
求過祖宗庇護後,他鄭重給祖父和父皇都上了他親自擬的新尊號——太武皇帝(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太穆皇後為太穆神皇後;文皇帝為太宗文武聖皇帝,文德皇後為文德聖皇後。[2]
給祖父是換了倆字,但給父皇,則是從文皇帝加到了‘文武聖’皇帝。
禮部尚書許圉師當時就心道:皇帝登基以來,真是省了禮部好多事,甭管尊號、年號、甚至是他在意臣子的謚號,他都親自起。
他還沒感慨完,就聞皇帝於祭祀之所再宣詔道:“為避先帝、先後之稱,自此後,皇帝稱天皇,皇後稱天後。”[2]
百官鴉雀無聲:這,這還把自己的稱號也給改了?
天皇。天後。
帝後稱呼豈能輕動。
已然有敏感的朝臣,察覺到必有大事要發生!
*
次日,正月十六大朝會。
二聖一同入朝。
太子依舊設坐丹陛下。
皇帝,不,現在應該稱一聲天皇了。望著下首群臣模糊的面容,又看了一眼比之年前空出來的兩個位置。
很快點名道:“王中書令。”
王神玉起身。
儀舉罕有的肅然。
*
昨日元宵祭祀天地太廟後,帝後詔他單獨面見,囑他以中書令的身份起草了一道詔書。
天後攝政詔書!
王神玉在短暫的震驚後,很快行禮道:“臣領旨。”
為什麽不呢?
王神玉甚至能想到明日朝堂上,臣子們對這道堪稱石破天驚詔書的反應。
肯定會震驚。但震驚後,會集體上諫嗎?
只怕不會。
世上的事兒就怕比。
若是沒有太子監國一年,若是沒有東宮屬臣這些堪稱‘黨同伐異’操作,且真的操作成功,逼退了一個宰相。只怕許多朝臣對‘皇後攝政’,不,現在是‘天後攝政’了,還得異議一下。
但如今,很多朝臣的想法大概就變了——
如果太子攝政,東宮屬臣可足有數百人,那他們現在的官位,說不定就要‘讓賢’了。
而如果皇後攝政,大家至少能按部就班過日子,甚至能多點‘就業機會’。畢竟東宮屬臣不少都兼著別的官職,比如李義琰就兼任中書侍郎。
多麽香的中樞官職啊,想來皇後不會讓他幹下去的!那空出來的,他們不就能競爭一下?
這選擇題,不太難做嘛!
王神玉很快起草好了詔書,文約理贍,略無可改處。
帝後看過後,媚娘還格外讚了一句:“王中書令果然是能臣,故而備災事交給王中書令,才讓人安心。”
王神玉:……什麽叫‘以怨報德’啊,我剛為天後起草過‘攝政詔書’,她卻再次戳中了我的痛處。
*
起草過詔書的王神玉,並未直接離去。
其實絕大部分朝臣,只能起到輿論聲音的作用。
最要緊的還是宰相重臣們的意見,尤其是專門負責‘審議封駁’詔書,哪怕皇帝有詔,他們覺得不妥也可駁回的門下省宰相的意見。
王神玉奉帝後之命,將詔書送到了門下省。
門下省無異議!
畢竟門下省現任侍中之一,正是從前戶部尚書辛茂將。
其實姜相病退,在某些程度上講,對其餘人的打擊,遠不如對辛茂將的打擊大。
辛茂將差點也跟著吐血:這走的不是別的,這是財神啊。
且辛茂將很明白,城建署這座金山,必須得有人鎮住才能一直用於國,而不是肥於人。而辛茂將最欣慰的就是姜相年輕,足以長久鎮住,直到形成慣例再穩妥交到下一代靠譜宰相手裏去。
可沒想到,姜相忽然病退,給他打擊的整個人都不好了!
後來辛茂將自己還覺得心中有些愧疚:因他聽聞這個消息第一反應其實沒擔心姜相本人,而是先想到了‘國庫!錢!’
尤其是姜相才病退後沒幾日,竟就有人要對城建署動手。
辛茂將心都差點涼了。
因此,看到‘天後攝政’這道詔書,辛茂將不但沒有封駁之意,甚至在另一位侍中盧承慶來與他商議時,辛茂將還直接表態:“此中書省詔令,我已審定。”
盧承慶望著這道詔書:“此事其實與禮法不合,陛下最後如何決斷咱們或許攔不住,但為門下省侍中,這道詔書,按例該封駁一回。”
“否則,只怕你我於朝野間名聲,便如從前許侍中一般。”
言下之意,之前許敬宗不敢封駁聖旨,只承聖意,可沒少被罵。
辛茂將忽然笑了:“我在戶部多年,被罵的已經慣了。今日事,日後史書工筆,任由後人評說吧!”
他心知,皇後攝政若最終敗了,甚至沒有好下場……那今時今日,他們這兩個不封駁此詔的門下省侍中,將來只怕都要被算到‘佞臣’那堆去。
可今日,辛茂將自問,是無愧於心的。
盧承慶亦終默然無阻,看著辛茂將取過門下省特有的“政事印”,端端正正蓋於其上。
詔定!
*
故而正月十六這日大朝會。
這道《天後攝政詔》並非帝後與群臣商議,而是直接頒行!
而在東宮屬臣出來上諫抗阻之時,天後則起身道:“陛下下詔,三省宰相已議定,便為‘皇言’可昭天下!”
何為詔?
詔,照也。以此示天下,使昭然,知所有由也![3]
帝王禦宇,以詔行天下,響盈四表!
天後冷然道:“爾等欲抗詔嗎?”
朝堂一時鴉雀無聲。
而原本坐在丹陛下面對群臣的太子,終是忍不住震驚,回頭望著帝後,尤其是母後。
然而他很快發現,母後並沒有看他。
她立在鳳位之前,目視群臣。
而母後面前的珠簾,已經被宦官拉開——天後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立在群臣之前。
**
正月十六。
姜沃裹著厚厚的大氅,推開窗戶看日出。
冬日依舊很冷。
但太陽升起來了,金色的朝陽自雲層後一躍而出。
光耀四方。!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