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曜初領悟
關燈
小
中
大
第190章 曜初領悟
要談起舊事,難免是一番長談,姜沃就帶著曜初來到窗前榻上,兩人隔著一張小案幾對坐。
姜沃覺得有些疲倦,就略倚在熏籠上。
曜初見姜沃身後沒有靠墊,還格外去拿了一個:“姨母去英國公府,一定累了——我聽順順說過,英國公處還是老做派,不太用胡桌胡椅。姨母是不是又跪坐了大半日?”
姜沃含笑接過,倚後便問曜初道:“是盧夫人告訴曜初,皇長女與皇次女之事嗎?”
曜初點頭。
說來,不是姜沃都不肯稱蕭淑妃的兩個女兒一聲某某公主,而是……皇帝根本還沒有給這兩個女兒封公主,亦沒有封號,姜沃就先按序齒叫了。
按例,公主生下來,會記為皇x女,之後什麽時候封公主,又全看皇帝什麽時候下旨了——
比如先帝的幾位嫡出公主,就都是年紀很小就冊封公主,甚至拿到了實封。
但庶出公主的冊封年紀,相差就很大了,有得寵封的早的,也有封的晚的:如先帝第十二女,武德六年出生,直到貞觀十五年才封臨川郡公主,也就是說直到公主十八歲出嫁前,才終於有了正式封號。
而蕭淑妃之前所出兩女,莫說沒有封公主,這些年也一直沒有出現過。
逢年過節皇帝一家子團聚的時候,也從沒人提起這兩個公主,而年節下的賞賜,曜初這個安定公主所得,皆是按嫡長公主份例(若是祥瑞年份,皇帝還不忘給曜初翻一倍)。
姜沃有時候覺得,皇帝那本就不充足的精神,是真的已經忘掉了還有倆女兒。
她也再次體會到,皇帝對於在乎和不在乎的人,心的冷與熱到底差多大。
完全是赤道和北極。
故而別說曜初幼時跟她長在宮外,不知宮裏還有兩位皇女,只怕連太子,若是沒有人格外向他去提,都記不起這件事。
姜沃就問道:“曜初是聽聞了此事就直接來了?還未問你母後?”
曜初點頭:“我不知過去之事,怕驟然問起讓母後為難。就先來問問姨母。”
姜沃溫聲道:“盧夫人是如何與曜初說的呢?曜初又還想知道什麽呢?”
“姨母也知道盧夫人的性情,每一句話都很留心。向來是能說一句就不說兩句。若不是此番盧夫人要辭去離宮,估計還不會提起這件事。”
“盧夫人就只與我說:‘兩位皇女的生母從前是蕭淑妃,永徽五年因罪廢為庶人沒入掖庭,兩位皇女當年一個十歲,一個七歲。隨母而居,多年未出。’”
曜初打小跟著姜沃,數算學的很好。
當時很快算出來——十三年過去了,兩位皇姐應該分別是二十三歲和十九歲。[1]
於是她當時就追問盧夫人道:“按例公主十五歲,宗正寺就會向父皇遞奏疏的。”
這是宗正寺的職責,提醒皇帝,陛下您有女兒到了年紀該出嫁了,別忘了。(這在公主多的朝代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宮裏有二三十個皇女的話,皇帝肯定是記不住每個女兒具體年齡)。
說來,曜初知道這事兒,還是因為自己剛經歷過——
她聽說宗正卿李珍去向父皇母後說起她滿十五歲,可以開始選駙馬後,就連忙去尋父母,表示自己完全還不想嫁人。
而皇帝接了宗正寺的奏疏,原本還有些傷感,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掌上明珠怎麽就從繈褓嬰孩,變成了宗正提醒他該選駙馬的大姑娘了呢?
但見曜初這一幅對選駙馬避之不及的樣子,皇帝又開始擔心,還私下問過皇後:“媚娘,朕在朝事上信得過姜卿——但,她不會把曜初教成跟她一樣不願成婚吧?那可不成!你得跟她談談。”
媚娘:……陛下,真的,要不咱就起來看幾本奏疏吧。
甚至心內嘆息道:陛下精力不濟尤其是目眩視力不佳,不管朝事就算了。但說是管孩子吧,結果這太子也沒教好,顯兒也沒教服,如今又開始瞎擔心女兒,還催她去跟姜沃談心——
這怎麽不幫忙還天天倒著給她添亂呢?
*
窗外又開始下雪了,有細小的雪花飄進來。
曜初繼續道:“盧夫人說,大皇姐滿十五歲時,宗正寺就給父皇遞過奏疏,父皇只道兩個姐姐年紀相差不大,等等一起指婚。”
“四年前,二皇姐滿十五歲時,宗正寺又遞了一次,父皇又說先等一等。”曜初頓了頓:“盧夫人告訴我的,就只有這些了。”
至於為何四年過去了,皇帝還在‘等一等’,到底是忘記了,還是不想指婚,還是另有緣故,盧夫人自然不會說什麽揣測聖意的話。
她是要退休出宮養老的人,江湖越老越謹慎,她可不會多說一句話。言盡於此,曜初是多半個字也問不出來了。
曜初就來問姜沃了。
之所以不直接問母後,是因為——“姨母,我算過了,宗正寺遞這兩封奏疏的時候,母後已經開始臨朝聽政了,也一直在幫父皇看奏疏。她一定也是見過這兩封奏疏的。”
“我不知母後是這四年事多,也忘記了再提醒父皇兩位皇姐的指婚,還是另有緣故。我生怕冒失提起,倒是讓母後為難,故而先來問姨母。”
曜初稍微猶豫了下,到底問道:“母後,是不是很厭惡蕭淑妃?”
姜沃頷首。
思緒被曜初帶回了永徽初年。
*
如今外頭雖是冬日黃昏,然姜沃聽到曜初問起蕭淑妃的時候,忽然想起了把早產的曜初帶出宮廷的那個夏日。
永徽三年,她將曜初帶出宮來撫養,除了曜初是早產體弱外,更多是彼時後宮形勢雲波詭譎的緣故。
那時候,柳奭聯合長孫太尉剛剛‘請’皇帝立了皇長子李忠為太子。
而皇帝偏又給媚娘的孩子取名為意義不同的‘李弘’。
那時候,王鳴珂的生母魏國夫人,為了李忠太子位的穩固,當然是很希望媚娘母子趕緊去死的。而蕭淑妃為了帝寵和兒女,也是這麽想的,兩方甚至一拍即合起來。
故而當年姜沃不得不把曜初帶走——當時宮裏的局勢,四面都是明槍暗箭。這樣脆弱的早產的小小嬰孩,如同漂浮在一個滿是惡意的激流中。她還太小太弱了,一個輕微的閃失都經不起。
而弘兒當時也才剛滿周歲,一點兒離不得人,且媚娘當時還要與皇帝一起應對長孫太尉等朝堂事……
姜沃看著從窗外飄進來的雪花:其實媚娘自從回宮入局開始,從來沒有放松過一日啊。
永徽初年,朝堂上諸事頻發,謀反都成了年度保留節目。那時姜沃雖然也很累,但只要回到家中,她就是完全回到了自己的安全區。
可宮中的媚娘並沒有一個全然安穩的所在,她日夜都要警惕,如同叢林中要護著幼崽的猞猁。
*
姜沃大略與曜初說了幾件蕭淑妃之事:比如媚娘剛回宮不久,蕭淑妃就向皇帝狀告姜沃這位‘太史令與武婕妤,前朝後宮私相勾連’;還曾夜裏堵著門抄宮正司,砸了她與媚娘在宮正司住過多年的舊屋舍;再有就是與魏國夫人合謀為難媚娘等事……
其實再具體瑣碎的,姜沃也不太清楚——畢竟當時她已經離開了掖庭,帶著曜初住在了宮外。媚娘與蕭淑妃之間日日相見相處的‘舊怨’,姜沃也並不知道許多。畢竟媚娘也不是愛訴苦的脾氣,不會天天拉著姜沃說蕭淑妃又做了什麽。
但姜沃清楚媚娘的性情——不與她說,不與任何人說,絕不代表媚娘忘了。
當時皇帝有個黑匣子,在裏面一一記錄下跟隨長孫無忌得罪他的臣子。姜沃想,媚娘大概也有個黑匣子。
一筆不忘地記仇。
總之,永徽初那幾年,媚娘必然沒少與蕭淑妃相看兩相厭……不,這樣說都輕了,應該是涉及生死之爭。
故而媚娘冊後以來,該清算的時候並沒有猶豫,立刻將蕭淑妃廢為庶人,關到了掖庭最西邊的一處獨院中,很明確說明,這輩子蕭淑妃是不要想出來了。
媚娘為人從來是有仇必報。
王皇後沒有真的對她起過‘加害’之心,故而媚娘能容不再是皇後的王鳴珂,能讓沒了威脅的鳴珂在玉華寺安度餘生,甚至還會看她的話本。(而有心害媚娘,也實施過的王鳴珂生母魏國夫人柳氏,已經流放了。)
姜沃清楚,若是換了蕭淑妃,哪怕她的話本寫的再精彩十倍,媚娘也絕不會放她出去悠閑度日。
用媚娘的話說:“換位處之:若是當年蕭淑妃母子勝了,李素節為太子,以蕭淑妃行事與從前數年舊怨積恨——那我和弘兒曜初,必是連命都保不住的。”
“留她一命,已然是我當年念在曜初早產體弱,為女兒積福。”
媚娘一向是人不犯她也罷,一旦犯她,出手便也是要人命的手腕。
至於兩位皇女……媚娘也沒有半分猶豫,讓她們都跟著母親住在掖庭。
正如曜初方才所說,蕭淑妃廢為庶人那一年,兩位公主,一個七歲,一個十歲,都已經懂事了。偏生在她們性格塑造那幾年裏,全聽著生母蕭淑妃日日念叨痛恨武氏了,她們對於媚娘自然有恨的。
其實哪怕不是母親念叨灌輸,等兩位公主真正懂事後,自然也少不了怨恨的——媚娘和其子女的存在,是完全奪走了她們本可以擁有的巨大利益。
還是那句話,這是彼此不可調和退讓的矛盾。
零和游戲。贏家通吃敗者如塵。
**
“還有一事。”姜沃帶了一點啟發之意問曜初:“四年前,宗正寺與陛下遞奏疏時,陛下為何會說等一等?”
四年前……
曜初很快想到:“第二年要去封禪泰山!”是因為那一年父皇心思都在準備封禪泰山上嗎?
姜沃先點頭卻又搖頭:“也不只是因為封禪事。”
“畢竟蕭淑妃不只有兩位皇女,還有一位皇子。”
曜初也想起了那位幾乎沒有見過面的哥哥,李素節——他不但是她的兄長,序齒也比太子年長。
廢太子李忠已經廢為庶人,但李素節還是郇王,現居於申州(河南信陽),據聞頗有賢名。
論嫡庶,他是不如太子,可論長幼,他在太子先。
乾封元年,李素節也曾上奏疏,想要隨父皇一起封禪泰山,然而當時皇帝便下了一道詔書:“素節既舊疾患,宜不須入朝。”[2]
直接宣布‘你病了,不要來了。’
姜沃當時聽聞這道詔書,不免再次感慨皇帝這人的愛憎分明。對曾經也喜愛過的兒子,亦能做到如此冷漠,竟然是見也不肯再見。
此舉自也是為了太子之位的穩固,才如此分明表達出對年長庶子的冷落,甚至詔令中直接給李素節安上身體不好的名頭。
簡直就是明白告訴朝臣,別動任何歪心思,太子李弘才是太子。
然皇帝如此下詔,李素節本人卻不服。
他還特意做了一篇《忠孝論》,令他王府倉曹參軍送到了京城,再次請求入京面見父皇。
姜沃望著曜初笑了笑,不必再說,曜初也明白。
那時候,陛下已然發現了太子的仁厚性情,為了東宮穩固,都讓英國公去做太子太師了,怎麽可能再見李素節。
故而兩位公主的婚事,自然也就從‘等一等’,變成了等。
帝後在這上面心思是一致的:兩位公主都是李素節同胞姊妹,這一指婚免不了朝野人心浮動。
*
曜初這才弄清楚這些年來前因後果,細想了片刻,然後道:“姨母,我還是想去跟母後說一說這件事,請她早做定奪——哪怕是父皇母後兩人的決定,但外人若是非議起來,只怕都只會沖著母後來。”
往輕了說,會說皇後疏忽沒有管好後宮之事;往重裏說,只怕直接要指責皇後‘嫡母不慈’,苛待皇女之類的話。
“姨母,我想盧夫人將這件事告訴我,大概也有此意。”很多事盧夫人不能與皇後說,非得是親生兒女才好去說。
姜沃頷首:“曜初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了。”
她伸手扣上了窗子,又不由隔著案幾撫了撫曜初烏黑的鬢發,溫聲道:“有你這份替你母後思量的心思,她就會很欣慰的。”
曜初頷首:“我明兒就去向母後說。”她忽然又道:“姨母,我也準備先去東宮與太子哥哥說一聲——他這些年想必也不知道這兩位皇姐的存在,太子哥哥一貫仁厚心軟,若知兩位皇姐一直在掖庭,多年無封號無食邑,我怕他會去向父皇請命厚賞兩位皇姐。”
那母後……也會傷心的吧。就像當年自己被兄長拒絕開幕府一樣。
姜沃聽完,忽然道:“曜初,你方才說,擔心太子會向陛下請奏。”
“你為何就下意識認定,太子不會向皇後請命?”
曜初一怔,是啊,她下意識就是這樣覺得的。
半晌後,曜初想明白了。她其實很早就明白了,只是沒有深想,或者潛意識拒絕深想——
當日婉拒她開幕府的時候,太子哥哥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無禮不生,國無禮不寧。”
國無禮不寧。
自己是他的妹妹,所以他覺得有違禮法的事情,可以直接拒絕自己。
但子不言父母之過,若是太子哥哥覺得父母有違禮法,是不是只能閉口不言呢?
所以他沈默,多思,越發消瘦。
在東宮人被換過一批又一批後,尤其是皇後還特意指了兩個自己的心腹北門學士過去,只怕更加劇了他這種糾結憂思。
*
姜沃心裏湧起一種早有預料的,卻也實在為媚娘傷感的悲意。
如曜初所言,在將來,母子之間終究是要發生沖突的。
因太子打心底裏,就是覺得母後代政與當時曜初想要開幕府一樣,是‘有違禮法’的。他只是為了同樣是禮法的‘孝道’在苦苦壓制。
然而壓制不是不存在,終有一日,會暴露出來。
哪怕這次兩位公主的事兒被曜初從中化解,但總還有旁的事兒作為導/火/索。
**
而導/火/索很快就出現了。
總章二年初。
二月多為祭祀之時。
東宮侍讀學士徐齊聃忽上奏疏諫皇帝:“齊獻公乃陛下外祖,今周忠孝公廟甚修崇,而齊獻公廟不如之,不審陛下將何以重示海內,以彰孝理之風?”[3]
看起來,這只是一道平平常常的禮法奏疏,只是諫‘陛下您親外祖的家廟修的還不如周忠孝公,看人家周忠孝公的廟修的多麽崇麗。如此很不合孝道禮法。’
但知道內情的朝臣,俱是閉口不言。
因周忠孝公,乃皇後生父武士彟。
此奏疏便是諫‘後族榮耀太過,不合禮法’。
而眾所周知,皇後哪有什麽外戚在朝,全都在邊境蹲著呢。
但,皇後自己卻是在朝代政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要談起舊事,難免是一番長談,姜沃就帶著曜初來到窗前榻上,兩人隔著一張小案幾對坐。
姜沃覺得有些疲倦,就略倚在熏籠上。
曜初見姜沃身後沒有靠墊,還格外去拿了一個:“姨母去英國公府,一定累了——我聽順順說過,英國公處還是老做派,不太用胡桌胡椅。姨母是不是又跪坐了大半日?”
姜沃含笑接過,倚後便問曜初道:“是盧夫人告訴曜初,皇長女與皇次女之事嗎?”
曜初點頭。
說來,不是姜沃都不肯稱蕭淑妃的兩個女兒一聲某某公主,而是……皇帝根本還沒有給這兩個女兒封公主,亦沒有封號,姜沃就先按序齒叫了。
按例,公主生下來,會記為皇x女,之後什麽時候封公主,又全看皇帝什麽時候下旨了——
比如先帝的幾位嫡出公主,就都是年紀很小就冊封公主,甚至拿到了實封。
但庶出公主的冊封年紀,相差就很大了,有得寵封的早的,也有封的晚的:如先帝第十二女,武德六年出生,直到貞觀十五年才封臨川郡公主,也就是說直到公主十八歲出嫁前,才終於有了正式封號。
而蕭淑妃之前所出兩女,莫說沒有封公主,這些年也一直沒有出現過。
逢年過節皇帝一家子團聚的時候,也從沒人提起這兩個公主,而年節下的賞賜,曜初這個安定公主所得,皆是按嫡長公主份例(若是祥瑞年份,皇帝還不忘給曜初翻一倍)。
姜沃有時候覺得,皇帝那本就不充足的精神,是真的已經忘掉了還有倆女兒。
她也再次體會到,皇帝對於在乎和不在乎的人,心的冷與熱到底差多大。
完全是赤道和北極。
故而別說曜初幼時跟她長在宮外,不知宮裏還有兩位皇女,只怕連太子,若是沒有人格外向他去提,都記不起這件事。
姜沃就問道:“曜初是聽聞了此事就直接來了?還未問你母後?”
曜初點頭:“我不知過去之事,怕驟然問起讓母後為難。就先來問問姨母。”
姜沃溫聲道:“盧夫人是如何與曜初說的呢?曜初又還想知道什麽呢?”
“姨母也知道盧夫人的性情,每一句話都很留心。向來是能說一句就不說兩句。若不是此番盧夫人要辭去離宮,估計還不會提起這件事。”
“盧夫人就只與我說:‘兩位皇女的生母從前是蕭淑妃,永徽五年因罪廢為庶人沒入掖庭,兩位皇女當年一個十歲,一個七歲。隨母而居,多年未出。’”
曜初打小跟著姜沃,數算學的很好。
當時很快算出來——十三年過去了,兩位皇姐應該分別是二十三歲和十九歲。[1]
於是她當時就追問盧夫人道:“按例公主十五歲,宗正寺就會向父皇遞奏疏的。”
這是宗正寺的職責,提醒皇帝,陛下您有女兒到了年紀該出嫁了,別忘了。(這在公主多的朝代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宮裏有二三十個皇女的話,皇帝肯定是記不住每個女兒具體年齡)。
說來,曜初知道這事兒,還是因為自己剛經歷過——
她聽說宗正卿李珍去向父皇母後說起她滿十五歲,可以開始選駙馬後,就連忙去尋父母,表示自己完全還不想嫁人。
而皇帝接了宗正寺的奏疏,原本還有些傷感,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掌上明珠怎麽就從繈褓嬰孩,變成了宗正提醒他該選駙馬的大姑娘了呢?
但見曜初這一幅對選駙馬避之不及的樣子,皇帝又開始擔心,還私下問過皇後:“媚娘,朕在朝事上信得過姜卿——但,她不會把曜初教成跟她一樣不願成婚吧?那可不成!你得跟她談談。”
媚娘:……陛下,真的,要不咱就起來看幾本奏疏吧。
甚至心內嘆息道:陛下精力不濟尤其是目眩視力不佳,不管朝事就算了。但說是管孩子吧,結果這太子也沒教好,顯兒也沒教服,如今又開始瞎擔心女兒,還催她去跟姜沃談心——
這怎麽不幫忙還天天倒著給她添亂呢?
*
窗外又開始下雪了,有細小的雪花飄進來。
曜初繼續道:“盧夫人說,大皇姐滿十五歲時,宗正寺就給父皇遞過奏疏,父皇只道兩個姐姐年紀相差不大,等等一起指婚。”
“四年前,二皇姐滿十五歲時,宗正寺又遞了一次,父皇又說先等一等。”曜初頓了頓:“盧夫人告訴我的,就只有這些了。”
至於為何四年過去了,皇帝還在‘等一等’,到底是忘記了,還是不想指婚,還是另有緣故,盧夫人自然不會說什麽揣測聖意的話。
她是要退休出宮養老的人,江湖越老越謹慎,她可不會多說一句話。言盡於此,曜初是多半個字也問不出來了。
曜初就來問姜沃了。
之所以不直接問母後,是因為——“姨母,我算過了,宗正寺遞這兩封奏疏的時候,母後已經開始臨朝聽政了,也一直在幫父皇看奏疏。她一定也是見過這兩封奏疏的。”
“我不知母後是這四年事多,也忘記了再提醒父皇兩位皇姐的指婚,還是另有緣故。我生怕冒失提起,倒是讓母後為難,故而先來問姨母。”
曜初稍微猶豫了下,到底問道:“母後,是不是很厭惡蕭淑妃?”
姜沃頷首。
思緒被曜初帶回了永徽初年。
*
如今外頭雖是冬日黃昏,然姜沃聽到曜初問起蕭淑妃的時候,忽然想起了把早產的曜初帶出宮廷的那個夏日。
永徽三年,她將曜初帶出宮來撫養,除了曜初是早產體弱外,更多是彼時後宮形勢雲波詭譎的緣故。
那時候,柳奭聯合長孫太尉剛剛‘請’皇帝立了皇長子李忠為太子。
而皇帝偏又給媚娘的孩子取名為意義不同的‘李弘’。
那時候,王鳴珂的生母魏國夫人,為了李忠太子位的穩固,當然是很希望媚娘母子趕緊去死的。而蕭淑妃為了帝寵和兒女,也是這麽想的,兩方甚至一拍即合起來。
故而當年姜沃不得不把曜初帶走——當時宮裏的局勢,四面都是明槍暗箭。這樣脆弱的早產的小小嬰孩,如同漂浮在一個滿是惡意的激流中。她還太小太弱了,一個輕微的閃失都經不起。
而弘兒當時也才剛滿周歲,一點兒離不得人,且媚娘當時還要與皇帝一起應對長孫太尉等朝堂事……
姜沃看著從窗外飄進來的雪花:其實媚娘自從回宮入局開始,從來沒有放松過一日啊。
永徽初年,朝堂上諸事頻發,謀反都成了年度保留節目。那時姜沃雖然也很累,但只要回到家中,她就是完全回到了自己的安全區。
可宮中的媚娘並沒有一個全然安穩的所在,她日夜都要警惕,如同叢林中要護著幼崽的猞猁。
*
姜沃大略與曜初說了幾件蕭淑妃之事:比如媚娘剛回宮不久,蕭淑妃就向皇帝狀告姜沃這位‘太史令與武婕妤,前朝後宮私相勾連’;還曾夜裏堵著門抄宮正司,砸了她與媚娘在宮正司住過多年的舊屋舍;再有就是與魏國夫人合謀為難媚娘等事……
其實再具體瑣碎的,姜沃也不太清楚——畢竟當時她已經離開了掖庭,帶著曜初住在了宮外。媚娘與蕭淑妃之間日日相見相處的‘舊怨’,姜沃也並不知道許多。畢竟媚娘也不是愛訴苦的脾氣,不會天天拉著姜沃說蕭淑妃又做了什麽。
但姜沃清楚媚娘的性情——不與她說,不與任何人說,絕不代表媚娘忘了。
當時皇帝有個黑匣子,在裏面一一記錄下跟隨長孫無忌得罪他的臣子。姜沃想,媚娘大概也有個黑匣子。
一筆不忘地記仇。
總之,永徽初那幾年,媚娘必然沒少與蕭淑妃相看兩相厭……不,這樣說都輕了,應該是涉及生死之爭。
故而媚娘冊後以來,該清算的時候並沒有猶豫,立刻將蕭淑妃廢為庶人,關到了掖庭最西邊的一處獨院中,很明確說明,這輩子蕭淑妃是不要想出來了。
媚娘為人從來是有仇必報。
王皇後沒有真的對她起過‘加害’之心,故而媚娘能容不再是皇後的王鳴珂,能讓沒了威脅的鳴珂在玉華寺安度餘生,甚至還會看她的話本。(而有心害媚娘,也實施過的王鳴珂生母魏國夫人柳氏,已經流放了。)
姜沃清楚,若是換了蕭淑妃,哪怕她的話本寫的再精彩十倍,媚娘也絕不會放她出去悠閑度日。
用媚娘的話說:“換位處之:若是當年蕭淑妃母子勝了,李素節為太子,以蕭淑妃行事與從前數年舊怨積恨——那我和弘兒曜初,必是連命都保不住的。”
“留她一命,已然是我當年念在曜初早產體弱,為女兒積福。”
媚娘一向是人不犯她也罷,一旦犯她,出手便也是要人命的手腕。
至於兩位皇女……媚娘也沒有半分猶豫,讓她們都跟著母親住在掖庭。
正如曜初方才所說,蕭淑妃廢為庶人那一年,兩位公主,一個七歲,一個十歲,都已經懂事了。偏生在她們性格塑造那幾年裏,全聽著生母蕭淑妃日日念叨痛恨武氏了,她們對於媚娘自然有恨的。
其實哪怕不是母親念叨灌輸,等兩位公主真正懂事後,自然也少不了怨恨的——媚娘和其子女的存在,是完全奪走了她們本可以擁有的巨大利益。
還是那句話,這是彼此不可調和退讓的矛盾。
零和游戲。贏家通吃敗者如塵。
**
“還有一事。”姜沃帶了一點啟發之意問曜初:“四年前,宗正寺與陛下遞奏疏時,陛下為何會說等一等?”
四年前……
曜初很快想到:“第二年要去封禪泰山!”是因為那一年父皇心思都在準備封禪泰山上嗎?
姜沃先點頭卻又搖頭:“也不只是因為封禪事。”
“畢竟蕭淑妃不只有兩位皇女,還有一位皇子。”
曜初也想起了那位幾乎沒有見過面的哥哥,李素節——他不但是她的兄長,序齒也比太子年長。
廢太子李忠已經廢為庶人,但李素節還是郇王,現居於申州(河南信陽),據聞頗有賢名。
論嫡庶,他是不如太子,可論長幼,他在太子先。
乾封元年,李素節也曾上奏疏,想要隨父皇一起封禪泰山,然而當時皇帝便下了一道詔書:“素節既舊疾患,宜不須入朝。”[2]
直接宣布‘你病了,不要來了。’
姜沃當時聽聞這道詔書,不免再次感慨皇帝這人的愛憎分明。對曾經也喜愛過的兒子,亦能做到如此冷漠,竟然是見也不肯再見。
此舉自也是為了太子之位的穩固,才如此分明表達出對年長庶子的冷落,甚至詔令中直接給李素節安上身體不好的名頭。
簡直就是明白告訴朝臣,別動任何歪心思,太子李弘才是太子。
然皇帝如此下詔,李素節本人卻不服。
他還特意做了一篇《忠孝論》,令他王府倉曹參軍送到了京城,再次請求入京面見父皇。
姜沃望著曜初笑了笑,不必再說,曜初也明白。
那時候,陛下已然發現了太子的仁厚性情,為了東宮穩固,都讓英國公去做太子太師了,怎麽可能再見李素節。
故而兩位公主的婚事,自然也就從‘等一等’,變成了等。
帝後在這上面心思是一致的:兩位公主都是李素節同胞姊妹,這一指婚免不了朝野人心浮動。
*
曜初這才弄清楚這些年來前因後果,細想了片刻,然後道:“姨母,我還是想去跟母後說一說這件事,請她早做定奪——哪怕是父皇母後兩人的決定,但外人若是非議起來,只怕都只會沖著母後來。”
往輕了說,會說皇後疏忽沒有管好後宮之事;往重裏說,只怕直接要指責皇後‘嫡母不慈’,苛待皇女之類的話。
“姨母,我想盧夫人將這件事告訴我,大概也有此意。”很多事盧夫人不能與皇後說,非得是親生兒女才好去說。
姜沃頷首:“曜初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是了。”
她伸手扣上了窗子,又不由隔著案幾撫了撫曜初烏黑的鬢發,溫聲道:“有你這份替你母後思量的心思,她就會很欣慰的。”
曜初頷首:“我明兒就去向母後說。”她忽然又道:“姨母,我也準備先去東宮與太子哥哥說一聲——他這些年想必也不知道這兩位皇姐的存在,太子哥哥一貫仁厚心軟,若知兩位皇姐一直在掖庭,多年無封號無食邑,我怕他會去向父皇請命厚賞兩位皇姐。”
那母後……也會傷心的吧。就像當年自己被兄長拒絕開幕府一樣。
姜沃聽完,忽然道:“曜初,你方才說,擔心太子會向陛下請奏。”
“你為何就下意識認定,太子不會向皇後請命?”
曜初一怔,是啊,她下意識就是這樣覺得的。
半晌後,曜初想明白了。她其實很早就明白了,只是沒有深想,或者潛意識拒絕深想——
當日婉拒她開幕府的時候,太子哥哥曾經說過一句話:“人無禮不生,國無禮不寧。”
國無禮不寧。
自己是他的妹妹,所以他覺得有違禮法的事情,可以直接拒絕自己。
但子不言父母之過,若是太子哥哥覺得父母有違禮法,是不是只能閉口不言呢?
所以他沈默,多思,越發消瘦。
在東宮人被換過一批又一批後,尤其是皇後還特意指了兩個自己的心腹北門學士過去,只怕更加劇了他這種糾結憂思。
*
姜沃心裏湧起一種早有預料的,卻也實在為媚娘傷感的悲意。
如曜初所言,在將來,母子之間終究是要發生沖突的。
因太子打心底裏,就是覺得母後代政與當時曜初想要開幕府一樣,是‘有違禮法’的。他只是為了同樣是禮法的‘孝道’在苦苦壓制。
然而壓制不是不存在,終有一日,會暴露出來。
哪怕這次兩位公主的事兒被曜初從中化解,但總還有旁的事兒作為導/火/索。
**
而導/火/索很快就出現了。
總章二年初。
二月多為祭祀之時。
東宮侍讀學士徐齊聃忽上奏疏諫皇帝:“齊獻公乃陛下外祖,今周忠孝公廟甚修崇,而齊獻公廟不如之,不審陛下將何以重示海內,以彰孝理之風?”[3]
看起來,這只是一道平平常常的禮法奏疏,只是諫‘陛下您親外祖的家廟修的還不如周忠孝公,看人家周忠孝公的廟修的多麽崇麗。如此很不合孝道禮法。’
但知道內情的朝臣,俱是閉口不言。
因周忠孝公,乃皇後生父武士彟。
此奏疏便是諫‘後族榮耀太過,不合禮法’。
而眾所周知,皇後哪有什麽外戚在朝,全都在邊境蹲著呢。
但,皇後自己卻是在朝代政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