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可憐白發生
關燈
小
中
大
第188章 可憐白發生
四月。
姜沃再次踏入邢國公府。
馬車行駛過邢國公府正門前,也經過了一段混凝土路。
或者按說二聖的賜名,稱‘唐道’。
其實以皇帝對於起名的愛好,曾經給混凝土路起了好幾個或文雅或古意的名字——
比如‘玉瑱’,取自詩經中“天子玉瑱”這一句(姜沃:這多少有點不顧知識產權了)。
再比如‘砭石道’,則是取自《山海經》中“砭石之法從東方而來,施及於九州。”之意。[1]
再比如‘靈璧道’,取混凝土的堅固,與傳說中靈璧的堅實如金玉,利刀剖之不動的特性吻合。
……
最終,混凝土路依舊定下最大道至簡的名字:‘唐道’。
大唐之道路!
而姜沃每回走混凝土路,都會想起後世的唐人街——一個強盛的時代,哪怕過去,也會留在後人的骨血中。
成為一種情結一種象征。
比如成書於宋的《後山談叢》和《萍洲可談》中便有記載,哪怕已經到了宋代,諸外邦人至華夏之地,仍謂之“住唐”。
海洋懸隔,許多重洋外的國度,並不了解華夏之地上的朝代變遷風雲變幻。但他們記得那個強盛如許,聲名遠播的國家,故而遠航至此,皆稱‘至唐’。
直至千載之後。
**
不過,邢國公府門前的混凝土路,並非他去‘競拍’高價修成的。
而是一年前,為淩煙閣功臣功績定規的‘詳錄’終於修訂完成後,二聖特有恩旨——為邢國公蘇定方、江夏王李道宗這兩位淩煙閣功臣的正門前,也各鋪一條水泥路。
只是到底親疏有別,皇帝之後哪怕再下旨為旁的功臣修路,也再沒有當年為英國公修路時,特意賜下彰顯軍功的‘郁督軍山紋樣’那般用心。
姜沃在東門下馬車。
依舊是邢國公蘇定方獨子,武邑縣公蘇慶節在門口迎候。
他久侍病榻,神情難免有幾分憔悴,更因父親病重,憔悴中還帶著許多傷感之意。
此時是強打著精神上來行禮:“姜相。”
姜沃伸手虛扶——這個動作常日要做,已經如行雲流水。
畢竟如今朝上,幾乎全都是,見了她要行下官晚輩之禮的人了。
而她要行晚輩之禮的人,越來越少了。
*
姜沃入內。
可巧,蘇定方也正在看淩煙閣之功績定規。
厚厚的兩本黃綾皮的冊子。
蘇定方在看的是‘文臣之功’的那一本。
他擺手,示意子孫都退下:“只我與姜相敘敘舊吧。”
姜沃欠身行禮後,才於榻前坐下。
哪怕被年歲和病痛所侵蝕,蘇定方依然帶著將軍特有的鋒銳氣勢。因而他的白發,便好似‘大雪滿弓刀’。
說是敘舊,蘇定方大將軍最關心的還是邊關戰事。
他直接問道:“我聽守約說——祿東讚死了?”
姜沃頷首:“是。”
就在上月,西域傳來最緊急的飛傳信報:吐蕃論(宰相)祿東讚病逝。吐蕃的軍隊全面收縮,從吐谷渾以及疏勒兩處邊境退走。
蘇定方大將軍深深蹙眉:這只是短暫的退走。下次再來,想來就不只是陳兵邊境的談判了。
“眼見這些年吐蕃吞並四周,漸成大患。”蘇定方大將軍的語氣帶著刻骨的遺憾:“真恨自己不能晚生二十載!若此身尚未如此老朽無用,還能帶兵出征……必為大唐平此夷患!”
他以手握拳捶了一下床榻,姜沃看到他虎口處的舊疤。
蘇大將軍最常用的兵器是槊。槊形似長桿矛,是種重型兵器。
故而於沙場攢槊殺敵之時,若是用力至猛,常有虎口崩裂之傷。
不光姜沃的目光落在他的舊疤上,蘇定方自己的目光亦落於其上。
衰老,是任何人都抵不過的天命。
他已無法橫槊立馬,征戰沙場。
蘇定方很冷靜道:“之前我曾口述過幾份備戰西域的奏疏,令守約呈上。如今祿東讚一死,吐蕃形勢再變。”
“只是我是命不久矣之人,不知還能再上幾份奏疏。”
聽他自道命不久矣,姜沃不由道:“蘇大將軍。”
不過她開口喚了一聲後,便沈默下來,終究沒有自欺又欺人—
—
蘇定方大將軍自身已然心如明鏡,她要說什麽?
現在再虛言安慰什麽‘大將軍一定會吉人天相、病情好轉、長命百歲’,或許才是對一個清醒而有尊嚴地走向死亡之人的輕慢。
於是姜沃沈默片刻,直到想起了曾經李承乾的話,才輕聲開口道:“大將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
蘇定方神色稍緩,半晌後頷首:“是啊,我很欣慰,這一世還有守約這樣的弟子。”
頓了頓看向姜沃:“還有姜相這樣的正當盛年的重臣宰輔,以及許多剛開始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他冷肅蒼然的面容上,終於帶了一點笑意:“我雖閉門養病,倒也聽說了,新的大理寺卿狄懷英,按律處置了先道國公之子?姜相也在朝上以此事為由,正了正律法之威。”
“如此才好,畢竟這些年過去,朝堂之上風氣,是遠不如貞觀初年了。”
那時候啊……
一代一代。
他不在了,亦會有人以身護國。
想到此,蘇定方便覺安慰,對歲月不饒人的遺恨似乎也減少了些。
這才真正跟姜沃敘起了舊——說來,他跟英國公等先帝年間的名將還不一樣,他的赫赫戰功,皆是自當今登基後才立下的。
因而眼前這位姜相是每一樁都親眼見到的。
兩人實在有舊可敘。
姜沃認真傾聽——
蘇大將軍這一生,雖前半生是明珠蒙塵的遺憾,卻好在沒有遺憾到底。他終究還是一償夙願,以身踐行保家衛國之心,並沒有‘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的至恨。[2]
蘇定方大將軍,終究是那個十年內——西進大漠雪夜滅西突厥、東於風高浪急中定百濟,南率區區千餘人大敗吐蕃數萬人,一身縱橫萬裏,赫赫戰功的名將!
姜沃想起到百濟後的吳英,給她寄來的拓片——吳英知道姜沃喜歡收集各種碑文拓片。
那份拓片是《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上面刻著的就是唐滅百濟的一戰。
而這塊碑銘,在姜沃在的那個時代仍然存在——就在韓國忠清南道扶餘市的定林寺中。
千百年後依舊矗立。
記錄著將軍的不朽功勳。
姜沃還記得其中些詞句,此時便與蘇定方道:“當年大將軍兵貴神速,自登熊津江口到滅百濟,用了不足二十日。”
“故而碑銘上記載大將軍為‘(邢國公)天降飛將,豹蔚龍驤。電發風行,一舉而平。”[2]
蘇定方聞言再次露出一點笑意:“碑銘之上,只有姓名而無年紀——若是後世人見了這碑銘,只怕以為這‘飛將’是什麽飈勇紛紜的青年猛將。”
“其實那一年,我已經六十七歲了。”
說完這句話,蘇定方看向姜沃,語氣裏有感慨,更多則是溫和的期許:“姜相,你還很年輕。”
“我可是六旬後,才被陛下啟用,帥兵出征連滅國,方以戰功入淩煙閣。”
“武將都能如此,何況文臣乎?”
他道:“當日朝堂上,姜相於群臣面前道‘此生自當恪勤匪懈、以淩煙閣功臣之準繩自勉’,又道‘為何我不能上淩煙閣’。”
“好氣魄、好志氣!”作為戰將,蘇定方最欣賞姜沃的,不是素日勤謹,反而正是那一日。
他何嘗不是如此,數十年磨一劍,六十歲也不曾放棄。
終有利劍出鞘開疆擴土的一日!
哪怕老去,將軍的聲音也依舊鏗鏘如兵戈,帶著殺伐之氣:“我雖是見不到了,但我知——”
“我亦信,姜相有日會入淩煙閣。”
姜沃起身,行晚輩禮深拜蘇定方大將軍。
蘇定方伸手扶了她一把,目光望著外頭的天空,有些悠遠卻又很平靜,語氣帶了些幽玄之意:“人道閻尚書所繪人像,皆凝然有神,栩栩如生者。”
“人死之後,幽冥之事不可知。”
“說不得我死後,魂魄不願離開大唐,連閻羅王也拿我沒法子,我就還能留魂魄在淩煙閣畫中。”
“若得如此,我便會在畫像之中靜候而盼——盼來日姜相、守約……以及更多合乎淩煙閣之功的畫像掛進來。”
畢竟如今淩煙閣已有功績定規,每一幅能掛進來的畫像,都代表著他們做出了足夠的貢獻,代表著大唐依舊‘山河堅固、邊境清肅’‘明達吏事、政通人和’。
蘇定方大將軍收回目光,對姜沃頷首道:“那我一定會很歡喜。”
**
這日姜沃回到家中,心中沈痛,一時無心想朝堂事。
她鋪開紙筆。
其實腦海中也未著意去想,但落筆便是前世她背的滾瓜爛熟,甚至可以說,所有學生都能熟背的辛棄疾之詞——
“醉裏挑燈看劍……”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2]
姜沃寫完後,原想焚了的,還不及焚燒,便被曜初見到。
曜初眼睛遽然一亮:“姨母,這是何等人物所作之文?”
姜沃沈默片刻道:“是一位姓辛的文人,也是一位驍勇將軍。”
曜初便問道:“那等我公主府的第一場詩會,能不能請他?”
姜沃搖頭道:“可惜這人,此時不在人世間。”曜初只以為這位文采驚人的文人兼將軍已經過世了,不由深為惋惜。
是啊,姜沃也覺惋惜,辛棄疾未生在此時,生在大唐。因而未有蘇定方將軍後半生之幸,終此一身壯志難酬。
**
總章元年。
五月端午後。
邢國公蘇定方病逝,享年七十有六。
此訃送到朝中時,吏部內正好在議事。
姜沃就見裴行儉手中公文被他無意識捏皺,神色是種空寂的茫然。
裴行儉生而喪父,自少時拜蘇定方大將軍為師後,師徒情分深厚——有師如父,絕不是一句空話。
他曾與姜沃道:“姜相應當能理解。”想來袁天罡和李淳風這兩位師父,對姜相也如父親一般。
吏部大堂內一片寂靜,所有人肅穆垂首。
因裴行儉就坐在姜沃下首左邊第一個位置,姜沃便直接伸手,取下了裴行儉手上捏著的公文。
裴行儉這才回神,目光漸漸聚焦。
他唇微動,似乎整個人陷入水中一樣行止緩慢:“姜相……”
姜沃頷首:“去吧。吏部之事無需掛懷。”
裴行儉起身,身形微晃。
姜沃不得不令人送他前往邢國公府。
姜沃見他近來消瘦許多的背影,忽然想起初見裴行儉之時——那時裴行儉不過十許人,眉目舒朗風骨秀爽,因師從武將,行坐之間又帶著一種峭整清徹,意氣風發。
如今,卻亦‘鬢已星星也’。
**
按禮法,師父過世,弟子無需服喪,只‘心哀’即可,是為《禮記》中:“事師無犯無隱,服勤至死,心喪年。”[2]
其實心喪,才是至為哀痛。
裴行儉再次來上朝時,是五月中旬的大朝會。
因這一日,要議定邢國公的謚號,裴行儉自然要來。
時人重視生前身後事,謚號,可以說是文臣武將死後,最重要之事幾乎沒有之一。
原本禮部上謚:‘莊’。
禮部擇字無錯,這個字確實也很適合蘇大將軍。
《謚法》有雲——
‘兵甲亟作’曰莊。亟,多次也。蘇定方大將軍一世數次出征轉戰南北,自是兵甲亟作。
又有‘叡圉克服’曰莊。圉,邊境也。以智睿平邊境之亂,自是蘇大將軍戰功寫照。
至於‘勝敵志強’‘屢征殺伐’也都與蘇大將軍吻合。
莊這個字沒錯,但略有不足,只是單謚。
本朝依舊以雙謚更佳。[3]
諸如之前淩煙閣之武將,李靖大將軍謚號景武,尉遲敬德謚號忠武,多為雙謚。
故而以英國公為首的宰相,一並向二聖請命,為邢國公上雙謚。
最終,朝堂定論:邢國公蘇定方,追贈左武衛大將軍,謚號‘莊武’。
謚法雲:威彊敵德曰武。
武,便是武將一世的圓滿謚號了。
**
總章元年秋,許敬宗上書,以年老為由,請致仕。
他第次上奏疏之時,二聖允準。
姜沃初聞此信,還略有些驚訝,直到算了算許敬宗的年紀,才恍然——是啊,許敬宗跟蘇定方大將軍同歲,也是七十六歲的人了。
只是許敬宗這些年一直奮鬥在‘爭權奪利’的第一線,又堅持不懈給自己染黑發,故而每每朝堂相見,從外表看,總覺得許敬宗不過是五六十歲的人。
以至於姜沃總忘記,他也已經年老至此。
他這一致仕,倒是很幹脆,連東宮太子左庶子的官職也辭了——可見是要徹底退出朝堂,從此歸鄉養老。
許敬宗的故鄉,是江南道杭州郡。
姜沃坐在吏部,為許敬宗的致仕公文加以吏部公章時,心中亦多感慨。
最終只化作一聲輕嘆:蘇杭之地風景如畫,想來比詭譎朝堂更適宜養老。
*
這一年秋末,原門下省侍中許敬宗正式解官致仕,二聖為其加爵至‘郡公’。
很快,許郡公帶著不曾入仕的兒孫們,車馬成行,離開長安。
離開了朝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四月。
姜沃再次踏入邢國公府。
馬車行駛過邢國公府正門前,也經過了一段混凝土路。
或者按說二聖的賜名,稱‘唐道’。
其實以皇帝對於起名的愛好,曾經給混凝土路起了好幾個或文雅或古意的名字——
比如‘玉瑱’,取自詩經中“天子玉瑱”這一句(姜沃:這多少有點不顧知識產權了)。
再比如‘砭石道’,則是取自《山海經》中“砭石之法從東方而來,施及於九州。”之意。[1]
再比如‘靈璧道’,取混凝土的堅固,與傳說中靈璧的堅實如金玉,利刀剖之不動的特性吻合。
……
最終,混凝土路依舊定下最大道至簡的名字:‘唐道’。
大唐之道路!
而姜沃每回走混凝土路,都會想起後世的唐人街——一個強盛的時代,哪怕過去,也會留在後人的骨血中。
成為一種情結一種象征。
比如成書於宋的《後山談叢》和《萍洲可談》中便有記載,哪怕已經到了宋代,諸外邦人至華夏之地,仍謂之“住唐”。
海洋懸隔,許多重洋外的國度,並不了解華夏之地上的朝代變遷風雲變幻。但他們記得那個強盛如許,聲名遠播的國家,故而遠航至此,皆稱‘至唐’。
直至千載之後。
**
不過,邢國公府門前的混凝土路,並非他去‘競拍’高價修成的。
而是一年前,為淩煙閣功臣功績定規的‘詳錄’終於修訂完成後,二聖特有恩旨——為邢國公蘇定方、江夏王李道宗這兩位淩煙閣功臣的正門前,也各鋪一條水泥路。
只是到底親疏有別,皇帝之後哪怕再下旨為旁的功臣修路,也再沒有當年為英國公修路時,特意賜下彰顯軍功的‘郁督軍山紋樣’那般用心。
姜沃在東門下馬車。
依舊是邢國公蘇定方獨子,武邑縣公蘇慶節在門口迎候。
他久侍病榻,神情難免有幾分憔悴,更因父親病重,憔悴中還帶著許多傷感之意。
此時是強打著精神上來行禮:“姜相。”
姜沃伸手虛扶——這個動作常日要做,已經如行雲流水。
畢竟如今朝上,幾乎全都是,見了她要行下官晚輩之禮的人了。
而她要行晚輩之禮的人,越來越少了。
*
姜沃入內。
可巧,蘇定方也正在看淩煙閣之功績定規。
厚厚的兩本黃綾皮的冊子。
蘇定方在看的是‘文臣之功’的那一本。
他擺手,示意子孫都退下:“只我與姜相敘敘舊吧。”
姜沃欠身行禮後,才於榻前坐下。
哪怕被年歲和病痛所侵蝕,蘇定方依然帶著將軍特有的鋒銳氣勢。因而他的白發,便好似‘大雪滿弓刀’。
說是敘舊,蘇定方大將軍最關心的還是邊關戰事。
他直接問道:“我聽守約說——祿東讚死了?”
姜沃頷首:“是。”
就在上月,西域傳來最緊急的飛傳信報:吐蕃論(宰相)祿東讚病逝。吐蕃的軍隊全面收縮,從吐谷渾以及疏勒兩處邊境退走。
蘇定方大將軍深深蹙眉:這只是短暫的退走。下次再來,想來就不只是陳兵邊境的談判了。
“眼見這些年吐蕃吞並四周,漸成大患。”蘇定方大將軍的語氣帶著刻骨的遺憾:“真恨自己不能晚生二十載!若此身尚未如此老朽無用,還能帶兵出征……必為大唐平此夷患!”
他以手握拳捶了一下床榻,姜沃看到他虎口處的舊疤。
蘇大將軍最常用的兵器是槊。槊形似長桿矛,是種重型兵器。
故而於沙場攢槊殺敵之時,若是用力至猛,常有虎口崩裂之傷。
不光姜沃的目光落在他的舊疤上,蘇定方自己的目光亦落於其上。
衰老,是任何人都抵不過的天命。
他已無法橫槊立馬,征戰沙場。
蘇定方很冷靜道:“之前我曾口述過幾份備戰西域的奏疏,令守約呈上。如今祿東讚一死,吐蕃形勢再變。”
“只是我是命不久矣之人,不知還能再上幾份奏疏。”
聽他自道命不久矣,姜沃不由道:“蘇大將軍。”
不過她開口喚了一聲後,便沈默下來,終究沒有自欺又欺人—
—
蘇定方大將軍自身已然心如明鏡,她要說什麽?
現在再虛言安慰什麽‘大將軍一定會吉人天相、病情好轉、長命百歲’,或許才是對一個清醒而有尊嚴地走向死亡之人的輕慢。
於是姜沃沈默片刻,直到想起了曾經李承乾的話,才輕聲開口道:“大將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
蘇定方神色稍緩,半晌後頷首:“是啊,我很欣慰,這一世還有守約這樣的弟子。”
頓了頓看向姜沃:“還有姜相這樣的正當盛年的重臣宰輔,以及許多剛開始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他冷肅蒼然的面容上,終於帶了一點笑意:“我雖閉門養病,倒也聽說了,新的大理寺卿狄懷英,按律處置了先道國公之子?姜相也在朝上以此事為由,正了正律法之威。”
“如此才好,畢竟這些年過去,朝堂之上風氣,是遠不如貞觀初年了。”
那時候啊……
一代一代。
他不在了,亦會有人以身護國。
想到此,蘇定方便覺安慰,對歲月不饒人的遺恨似乎也減少了些。
這才真正跟姜沃敘起了舊——說來,他跟英國公等先帝年間的名將還不一樣,他的赫赫戰功,皆是自當今登基後才立下的。
因而眼前這位姜相是每一樁都親眼見到的。
兩人實在有舊可敘。
姜沃認真傾聽——
蘇大將軍這一生,雖前半生是明珠蒙塵的遺憾,卻好在沒有遺憾到底。他終究還是一償夙願,以身踐行保家衛國之心,並沒有‘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的至恨。[2]
蘇定方大將軍,終究是那個十年內——西進大漠雪夜滅西突厥、東於風高浪急中定百濟,南率區區千餘人大敗吐蕃數萬人,一身縱橫萬裏,赫赫戰功的名將!
姜沃想起到百濟後的吳英,給她寄來的拓片——吳英知道姜沃喜歡收集各種碑文拓片。
那份拓片是《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上面刻著的就是唐滅百濟的一戰。
而這塊碑銘,在姜沃在的那個時代仍然存在——就在韓國忠清南道扶餘市的定林寺中。
千百年後依舊矗立。
記錄著將軍的不朽功勳。
姜沃還記得其中些詞句,此時便與蘇定方道:“當年大將軍兵貴神速,自登熊津江口到滅百濟,用了不足二十日。”
“故而碑銘上記載大將軍為‘(邢國公)天降飛將,豹蔚龍驤。電發風行,一舉而平。”[2]
蘇定方聞言再次露出一點笑意:“碑銘之上,只有姓名而無年紀——若是後世人見了這碑銘,只怕以為這‘飛將’是什麽飈勇紛紜的青年猛將。”
“其實那一年,我已經六十七歲了。”
說完這句話,蘇定方看向姜沃,語氣裏有感慨,更多則是溫和的期許:“姜相,你還很年輕。”
“我可是六旬後,才被陛下啟用,帥兵出征連滅國,方以戰功入淩煙閣。”
“武將都能如此,何況文臣乎?”
他道:“當日朝堂上,姜相於群臣面前道‘此生自當恪勤匪懈、以淩煙閣功臣之準繩自勉’,又道‘為何我不能上淩煙閣’。”
“好氣魄、好志氣!”作為戰將,蘇定方最欣賞姜沃的,不是素日勤謹,反而正是那一日。
他何嘗不是如此,數十年磨一劍,六十歲也不曾放棄。
終有利劍出鞘開疆擴土的一日!
哪怕老去,將軍的聲音也依舊鏗鏘如兵戈,帶著殺伐之氣:“我雖是見不到了,但我知——”
“我亦信,姜相有日會入淩煙閣。”
姜沃起身,行晚輩禮深拜蘇定方大將軍。
蘇定方伸手扶了她一把,目光望著外頭的天空,有些悠遠卻又很平靜,語氣帶了些幽玄之意:“人道閻尚書所繪人像,皆凝然有神,栩栩如生者。”
“人死之後,幽冥之事不可知。”
“說不得我死後,魂魄不願離開大唐,連閻羅王也拿我沒法子,我就還能留魂魄在淩煙閣畫中。”
“若得如此,我便會在畫像之中靜候而盼——盼來日姜相、守約……以及更多合乎淩煙閣之功的畫像掛進來。”
畢竟如今淩煙閣已有功績定規,每一幅能掛進來的畫像,都代表著他們做出了足夠的貢獻,代表著大唐依舊‘山河堅固、邊境清肅’‘明達吏事、政通人和’。
蘇定方大將軍收回目光,對姜沃頷首道:“那我一定會很歡喜。”
**
這日姜沃回到家中,心中沈痛,一時無心想朝堂事。
她鋪開紙筆。
其實腦海中也未著意去想,但落筆便是前世她背的滾瓜爛熟,甚至可以說,所有學生都能熟背的辛棄疾之詞——
“醉裏挑燈看劍……”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2]
姜沃寫完後,原想焚了的,還不及焚燒,便被曜初見到。
曜初眼睛遽然一亮:“姨母,這是何等人物所作之文?”
姜沃沈默片刻道:“是一位姓辛的文人,也是一位驍勇將軍。”
曜初便問道:“那等我公主府的第一場詩會,能不能請他?”
姜沃搖頭道:“可惜這人,此時不在人世間。”曜初只以為這位文采驚人的文人兼將軍已經過世了,不由深為惋惜。
是啊,姜沃也覺惋惜,辛棄疾未生在此時,生在大唐。因而未有蘇定方將軍後半生之幸,終此一身壯志難酬。
**
總章元年。
五月端午後。
邢國公蘇定方病逝,享年七十有六。
此訃送到朝中時,吏部內正好在議事。
姜沃就見裴行儉手中公文被他無意識捏皺,神色是種空寂的茫然。
裴行儉生而喪父,自少時拜蘇定方大將軍為師後,師徒情分深厚——有師如父,絕不是一句空話。
他曾與姜沃道:“姜相應當能理解。”想來袁天罡和李淳風這兩位師父,對姜相也如父親一般。
吏部大堂內一片寂靜,所有人肅穆垂首。
因裴行儉就坐在姜沃下首左邊第一個位置,姜沃便直接伸手,取下了裴行儉手上捏著的公文。
裴行儉這才回神,目光漸漸聚焦。
他唇微動,似乎整個人陷入水中一樣行止緩慢:“姜相……”
姜沃頷首:“去吧。吏部之事無需掛懷。”
裴行儉起身,身形微晃。
姜沃不得不令人送他前往邢國公府。
姜沃見他近來消瘦許多的背影,忽然想起初見裴行儉之時——那時裴行儉不過十許人,眉目舒朗風骨秀爽,因師從武將,行坐之間又帶著一種峭整清徹,意氣風發。
如今,卻亦‘鬢已星星也’。
**
按禮法,師父過世,弟子無需服喪,只‘心哀’即可,是為《禮記》中:“事師無犯無隱,服勤至死,心喪年。”[2]
其實心喪,才是至為哀痛。
裴行儉再次來上朝時,是五月中旬的大朝會。
因這一日,要議定邢國公的謚號,裴行儉自然要來。
時人重視生前身後事,謚號,可以說是文臣武將死後,最重要之事幾乎沒有之一。
原本禮部上謚:‘莊’。
禮部擇字無錯,這個字確實也很適合蘇大將軍。
《謚法》有雲——
‘兵甲亟作’曰莊。亟,多次也。蘇定方大將軍一世數次出征轉戰南北,自是兵甲亟作。
又有‘叡圉克服’曰莊。圉,邊境也。以智睿平邊境之亂,自是蘇大將軍戰功寫照。
至於‘勝敵志強’‘屢征殺伐’也都與蘇大將軍吻合。
莊這個字沒錯,但略有不足,只是單謚。
本朝依舊以雙謚更佳。[3]
諸如之前淩煙閣之武將,李靖大將軍謚號景武,尉遲敬德謚號忠武,多為雙謚。
故而以英國公為首的宰相,一並向二聖請命,為邢國公上雙謚。
最終,朝堂定論:邢國公蘇定方,追贈左武衛大將軍,謚號‘莊武’。
謚法雲:威彊敵德曰武。
武,便是武將一世的圓滿謚號了。
**
總章元年秋,許敬宗上書,以年老為由,請致仕。
他第次上奏疏之時,二聖允準。
姜沃初聞此信,還略有些驚訝,直到算了算許敬宗的年紀,才恍然——是啊,許敬宗跟蘇定方大將軍同歲,也是七十六歲的人了。
只是許敬宗這些年一直奮鬥在‘爭權奪利’的第一線,又堅持不懈給自己染黑發,故而每每朝堂相見,從外表看,總覺得許敬宗不過是五六十歲的人。
以至於姜沃總忘記,他也已經年老至此。
他這一致仕,倒是很幹脆,連東宮太子左庶子的官職也辭了——可見是要徹底退出朝堂,從此歸鄉養老。
許敬宗的故鄉,是江南道杭州郡。
姜沃坐在吏部,為許敬宗的致仕公文加以吏部公章時,心中亦多感慨。
最終只化作一聲輕嘆:蘇杭之地風景如畫,想來比詭譎朝堂更適宜養老。
*
這一年秋末,原門下省侍中許敬宗正式解官致仕,二聖為其加爵至‘郡公’。
很快,許郡公帶著不曾入仕的兒孫們,車馬成行,離開長安。
離開了朝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