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70章 太子納諫

關燈
第170章 太子納諫

窗外春光爛漫。

然吏部尚書屋舍中,姜沃與太子左諭德隔案而坐,氣氛卻如秋冬冰霜。

她方才回想帝後不過幾息,故而對面的蕭德昭根本還沒絮叨完,依舊在苦口婆心:“姜相,太子殿下亦有明見,李敬玄自是言辭有失。殿下也慮到,姜相為宰輔官體貴重,李敬玄此番有錯也該罰。”

“然正因姜相官體貴重,才更要為自身名聲考量啊。李敬玄當眾質疑姜相有私心,姜相若寬宏大度一笑了之,方為雅名。”

“且還有一事,下官實在是為姜相思量著想。”蕭德昭換了語氣,推心置腹一般道:“姜相到底與旁的宰相不同,是女官入朝——既如此,姜相就更該比旁的宰相更謙重些,才不辜負聖人殊恩提拔之意不是?”

“李禦史有瑕,姜相恕過,人人都會讚姜相仁厚,欽佩姜相的品行。可若是如此這般將人調出京中明升暗貶,李敬玄也罷了,豈不是傷了姜相名聲?”

“太子殿下此番令臣至此,何止是為了李敬玄呢,更是為了姜相啊。”

蕭德昭不愧是掌東宮規勸的臣子,說起話來一套一套的,正反都是他的道理。

姜沃忽然想到:你們平時不會就是這麽每日規勸太子,讓他‘善於納諫’的吧。

人人讚她仁厚?

她若是這次放過了李敬玄,朝堂之上,人人口中說不定真會讚她仁厚,然後轉過身去,世家們就會歡呼雀躍:‘太好了是個傻子。’,其餘世家相關的朝臣必會前赴後繼地彈劾她,畢竟彈劾不成也沒事嗎,一笑了之罷了。

但這樣的話,哄她且哄不過,大將軍怎麽會聽不出……

姜沃很快轉念:也是,英國公就算是太子太師,也不可能時時刻刻(估計也不願意)跟在太子左右。

只能攬總,保證從東宮出去的正式奏疏沒有什麽問題。

姜沃又發散思維想到了大公子李承乾,想到了當今陛下,不知他們在東宮的時候,也是被這樣的人與言辭包圍著的嗎?

這幾位太子為何又都長成了不同的性情?

*

而終於長篇大論完的蕭德昭,見姜相的神色不似方才冰冷,反而是轉為沈思(其實是走神了),

一直提著的心放下了一大半。

又‘貼心’給出了處置方案:“姜相,還有一事。波斯都督府戰亂頻發,大食國屢有侵擾之意。姜相讓李敬玄去做都督,只怕他也做不來。”

“太子殿下之意,李敬玄也該罰,不如讓他去坊州做個刺史罷了。”

以姜沃現在對大唐地理的熟悉,很快反應過來,坊州——就在關中道內。李敬玄若是去了坊州,休沐日還能溜達回家探個親。這是什麽懲罰?罰酒三杯嗎?

姜沃看了一眼刻漏。

就算是有東宮的面子,這時間也給的差不多了。

於是再次打斷了蕭德昭的話。

“一來,方才蕭諭德進門時我就說了,調任事歸吏部。”

“一來,這也是李禦史自己的選擇。”

聽到第一句話,蕭德昭一怔:這,這不是睜著眼說瞎話嗎?李敬玄怎麽會自己選擇去波斯。他聽到這個消息簡直如遭雷擊如喪考妣,惶惶不可終日,且他自己以及世家親眷都托人向太子求情了啊。

姜沃將桌上早準備好的一份舊日公文,從案上推給對面的蕭德昭。

“大約四五年前,李禦史曾上過一道議事奏疏。”

事關狄仁傑自願就任寧州刺史——

當年寧州刺史病逝任上,因西北之地苦寒,兼當地戎漢混雜、民風彪悍,多有械鬥沖突。官員們都不願意擔這個苦差事。

明知道有個‘五品刺史’的官位空缺,但朝中楞是沒有人想要,更是生怕點到自己頭上。

彼時吏部選人也很慎重,生怕硬生生攤派下去的人,來個非暴力不合作,便耽擱了兩個月,先由當地長史代任。

後來狄仁傑主動請命就任。

而李敬玄作為禦史,又總站在世家的角度看問題,見此情形,很快提出了對吏部‘資考授官’的質疑——畢竟‘資考授官’裏有一條就是讓候選官據才自擇官位報考。

李敬玄便就此上書道,會出現這種情況,正是資考授官的缺陷之一。

因過分重視對於才幹的考核,就會忽略了對官員德行的考量。

好似就因為資考授官,令官員們失去了‘高尚情操奉獻精神’一般。李敬玄的議事裏,也曾提出參考‘舊禮’亦按‘德名’選人,隱藏的還是過去世家舉薦人的那一套。

姜沃當時就心道:狄仁傑沒主動去寧州之前,這位禦史怎麽也不上這封奏疏。

大概是怕自己被點去寧州吧。

於是,三月初一大朝會,李敬玄在朝上站出來質問她時,姜沃立刻就想到了這封奏疏:這次可要成全他。

說到底,李敬玄為官‘不憚寒暑,略無缺職’的勤謹,是要保住自己官位(而且是京中清貴官位)的勤謹。

而王神玉的不勤和消極怠工卻也是在保住官位上。真需要他為朝堂做事的時候,他頂住了壓力——

當年王老尚書、姜沃與裴行儉在洛陽行吏部考官的改革,王神玉可是一個人在長安頂著。

比起李敬玄這樣的‘勤’,姜沃更願意朝上都是王神玉般的‘不勤’!

蕭德昭看著這份奏疏一時無言:這,李敬玄還寫過這種議事呢?

姜沃在送客前,倒是也沒完全拒絕蕭德昭,很樂意地采納了他的一條建議——

“蕭諭德方才有一言,倒是提醒了我。波斯都督府情勢覆雜,讓李敬玄去做都督,只怕他也做不來。”

“既如此,就降一等,令他去做刺史罷了。”

左諭德蕭德昭:……

沒想到來一趟,不但沒把人從波斯撈出來,反而讓人降了一級。

蕭德昭郁悶地簡直要吐血,回東宮後,就將此事稟明了太子。

而太子正在書房看過去的奏疏:這是他每日的功課之一,要學習先帝和當今批過的各類政事。每日看過後,還要寫成條陳心得,交由太子太師李勣過目。

太子聽過蕭德昭的回稟,不免有些詫異,放下手中的奏疏道:“並不是不罰,不過是罰的輕些,姜相也不允嗎?”

蕭德昭搖頭嘆息道:“殿下,姜相言辭實利,臣老臉全無。”

頓了頓又道:“臣也是從先帝一朝過來的。”

“記得先帝曾有言,若朝臣有諫諍,便加以責罰,那豈不是人人戰栗畏懼?還有誰敢忠言逆耳呢?”

“故而先帝又道:朝臣們哪怕有諫不合心者,也不以為忤。”

蕭德昭於太子之前嘆息道:“先帝為天下之主尚且如此,然姜相身為宰輔,又是掌選官事的尚書,卻……”

說到這兒只以嘆息聲結尾,然後拱手道:“殿下,姜相畢竟是尚書右仆射,官高位重。臣不過東宮左諭德,姜相瞧不上眼不予理會也難免。還請殿下另請重臣前去吏部吧。”

太子也不免輕嘆一聲,何至於此。

重新拿起手中奏疏,隨口道:“既如此,你就去瞧瞧許侍中在否?令他去向姜相說一聲,也就罷了。”

蕭德昭應了一聲退下。

太子則繼續沈浸在一份‘戶田奏疏’中。

在他看來,這實在不是什麽大事:許敬宗,太子左庶子,本人又是宰相,由他去向姜相說一聲,應當就夠格了。

*

許敬宗聽聞蕭德昭來意後,心中頓生無語。

怎麽這種事得罪人的就想到他了?

怎麽那定淩煙閣之功的好事,就想不到他呢?

他實不想為了一個李敬玄,就去對上姜相——為了他自己爭一爭還罷了,為了李敬玄算啥?

說到底,許敬宗自己也老被世家罵,彼此相看兩相厭呢。

於是許敬宗糊弄走了蕭德昭,就打發人去了尚書省。

特意問好了英國公正帶著姜相商議淩煙閣之事的空檔,當著兩人的面,將東宮的講情之意說了。

自己則像個三不沾湯圓似的:東宮的吩咐也做了,也讓姜相知道了他本人絕無替李敬玄求情的意思,然後才拍拍手走了。

*

尚書省內。

許敬宗走後,李勣大將軍似乎也並不意外,輕描淡寫與姜沃道:“太子仁厚寬和,必是李敬玄亦或是旁人去求了太子,殿下就心生憐憫。”

“此事你不必多憂,我去東宮為太子分講政事時,會與太子講明白。”每日黃昏前,李勣大將軍都會去收太子的條陳,教導太子政事。

姜沃起身,謝過英國公。

李勣擺手,繼續低頭去看淩煙閣事宜,似乎隨口一提似的,說了一句:“李敬玄之事,只要一聖不疑你,就夠了。”

只需帝後不覺得,姜沃是拂了東宮面子,便罷了。

姜沃亦似隨口感慨:“是,我想東宮也不會就為此事怪罪於我。畢竟殿下性情最寬厚。李敬玄有錯,太子尚憫,何況於我。”

言罷,兩人再不提東宮之事。

(作話有上千字根據史料分析太子,習慣屏蔽的家人們可以開一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