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親友與全圖鑒
關燈
小
中
大
第157章 親友與全圖鑒
“丹青,見信如晤。”
晨起館驛內,姜沃將墨在手爐上略微烤了烤,才慢慢研墨,提筆與鳴珂寫信。
“麟德二年十月壬子,聖駕起自長安城內,行向岱岳。文武百官從駕,儀仗綿延不絕,首尾不能相顧。可謂是彌互原野,填塞道路。”
“此般回望長安,錦繡成堆。”
“隨行的藩國,東有新羅倭國等,西有波斯、烏長等國。算來足有數十藩國君長使臣前來朝會相隨。諸國使臣形貌衣飾多有不同,鴻臚寺內俱有畫像為載。待明年我回到長安,與我一路所見所作之畫一並帶給你。”
“可惜,東女國此番並未遣使前來。”
“文成亦在途中,屆時隨祭地祇……”
姜沃才剛寫到這兒,就見垂掛在門上的棉簾微動,是安安穿著一身如火騎裝颯然入內。身後還跟著六歲的周王李顯。
“姨母!”兩聲一齊響起。
姜沃隨手收起信函,然後望向窗外天色:“你們起的倒早,不困嗎?”
此時外頭還是有些黑沈沈的天呢。
*
聖駕離開長安已有五日,均是按照預定好的行程,白日行路黃昏停駐。
因恐白日行進途中會有各種突發情況(譬如天氣不好,譬如二聖突發奇想要停車賞景)耽擱,未避免帝後錯過了住宿,因此每日的行程都規劃的頗為寬松。
每到一處,當地的館驛和官宅衙門,自然早就騰了出來。
就算如此,帝後聖駕加上京中文武百官隨行,各地的官舍住宅也實在不夠。
二聖又早下過旨意,一路不得侵擾民戶,甚至直接下旨,不受百姓‘自願獻屋獻物’——畢竟若不做此限制,誰知那所謂的‘百姓仰慕聖恩主動獻屋舍’究竟是自願,還是各地官府逼迫的。
索性全都禁止。
既如此,官舍衙門並館驛不夠住時,只能由武將們就地發揮特長,按照行軍的規格列營置幕,許多朝臣就要一路走一路體驗露營生活了。
行程中,一應生活起居便盡量從簡。
也只有帝後帶著太子、安定公主與周王這皇室一家人,能單獨住在當地最大的官衙之中。
朝臣們則全得體驗新鮮的拼房生涯,一處大宅中,至少住著數位朝廷重臣——如姜沃這般,就住在離二聖最近的官舍中,能有一個獨立一進小院的情況,已經等同於此次行程中的‘總統套房’了。
雖路上條件艱苦些,但姜沃瞧著無論是安安還是李顯,都適應良好,明顯是出門在外的新鮮感壓過了種種不便。
每天都很歡實活潑。
安安還分外可惜道:“可惜令月和旦兒才三歲,父皇母後不令他們此番隨行。”安安每每想起臨行前與妹妹在紫宸宮中道別,令月拉著她的衣擺嗚嗚哭泣的樣子,都難免一陣心疼低落。
李顯倒是對於半年見不到弟妹無所謂,甚至帶了點孩童特有的,終於被父母關註的竊喜:說來他生的也不巧,上頭有皇太子兄長和因故少時養在宮外,故而帝後格外心疼的嫡長女,下頭又有一對龍鳳胎弟妹。
帝後本就是執掌天下之人,對太子都無暇每日親自教養,見太子苗頭不對都只得托付李勣大將軍,何況是次子李顯。
自幼弟幼妹出生後,這兩年李顯難免有被忽略的失落之感。
倒是此番離開京城,太子哥哥每日都有讀不完的書見不完的朝臣,而姐姐則跟著長樂、晉陽姑母等公主王妃,每日溫習隨皇後祭祀地祇的典儀規制。
唯有李顯多留在帝後眼前,承歡膝下,忽然就得到了父母很多關註。
此番他也是代帝後來傳話的。
李顯從姐姐身後站出來,背著手開始背誦帝後的話:“出門在外諸事不便,朝臣們所用均是當地官舍配給。不知姜卿崔卿今晨早膳如何?可夠用否?”
姜沃見一身僧袍腦袋圓圓的小和尚站在自己跟前,認真學著帝後的大人話,憨態可掬。
她只得努力不笑做認真狀聽完,免得失去自己近來積攢的功德。
確實出門在外趕路,飲食很是不便。
唯有帝後能帶兩個禦廚隨行,專食供給。其餘朝臣俱由當地官舍供應飲食——但還是那句話,這是頭一回京中文武百官幾乎全員出動。當地官舍哪怕竭盡全力安排了衣食住行,也只能是保證諸位官員吃飽,而不會吃好。
作為宰輔,姜沃起碼能吃到葷素搭配的熱乎飯。據說許多紮營的武將,根本不吃當地的供給餐,嫌棄送來的時候都冷了。
冬日的菜肴一旦冷掉結油自然是難以下咽。
於是武將們繼續發揮特長做軍中大鍋飯吃,還有不少文臣去蹭飯。
等李顯傳達完帝後旨意,姜沃也不敷衍孩子,而是起身認真答道:“還請周王回去,代我謝過帝後關懷。”
然後才笑道“我這裏有人做飯,安安和顯兒要不要留在這裏吃?”
官舍送來的早膳是四色甜鹹面點和一瓦罐粥,此時就擺在外頭桌上。好在這處小院中有爐竈,崔朝便自去做幾道小菜用來配飯。
李顯一聽眼睛都亮了:“姨父在炒菜嗎?我進門就聞到了,是幹筍炒臘肉的味道!”
姜沃笑瞇瞇:“顯兒好靈的鼻子。”
李顯連連點頭:“姨母,父皇的意思是,如果姨母這裏吃的好,就讓我端兩道菜回去!”
姜沃:……
合著不是來雪中送炭?而是來雪上加霜的?
我這是何等命苦,攤上了這等周扒皮似的上司喲!
最終,安安和李顯還是拎走了一個食盒——崔朝所做的菜肴全都分成了兩份,大半分給了帝後處。
姜沃還特意指著其中一道茱萸炒兔肉丁,點明來源:“這兔子是英國公處送來的。”
李顯轉頭眼巴巴望著崔朝:“姨父我不吃辣,再有兔子能不能給我做烤兔腿?或者是燜肉蘿蔔煲好不好?”
崔朝含笑應下。
姜沃無奈:吃拿卡要不說,竟然還點上菜啦?!一家子都是遺傳的周扒皮是吧?
還是見安安戳了戳李顯的額頭道:“光想著兔腿,你昨日的字練過沒有?”姜沃才心生欣慰:果然,還得是安安啊。
*
待姐弟倆離去後,姜沃和崔朝則對坐用飯。
白米粥一直溫在火爐上,凝成了一層柔潤的米油。米油之下的粥滾燙,姜沃邊拿勺子慢慢攪動,邊對著兔肉想起住在隔壁的英國公。
此番英國公府隨駕封禪泰山的,正是大將軍和長孫李敬業。其長子為梓州刺史,是直接去泰山下集合的京外朝臣,並不用隨駕。
這兔子自然是路上也閑不住的李敬業打來的。英國公哪裏有空——他這位太子太師,自然要坐鎮太子處。
因此番目的地是泰山,姜沃不由道:“說來,大將軍真算是泰山石了。”實在是鎮在那裏就令人安心。
這回皇後親率命婦祭祀地祇之事,朝中有異議朝臣不少,但楞是沒有出自東宮的屬臣敢發聲。
只此一事,足見李勣大將軍之能耐。
崔朝頷首。這些年他一直在鴻臚寺遠離朝堂權力中心,但正因此,他與皇帝才是經年未變,彼此依舊是能臨窗下棋,談天說地的摯友。
此時他就道:“陛下也曾深感:歷三朝而夙夜小心,憂勤為國,未有過大將軍者。”
姜沃問起:“此番行程,是否要經過大將軍的故鄉?”
李勣故鄉乃曹州(山東菏澤)。
崔朝答道:“是。聽陛下說起,大將軍還有一位親姐,年老寡居於大將軍曹州故宅。陛下已與皇後說定,到時由皇後親至慰見,再封賜東平郡君的誥命。”
姜沃深深頷首:“大將軍自擔得起此榮。到時我也隨皇後一並去探望大將軍長姐,才算不辜負這一年的教導。”
之後又與崔朝細細說起,正是這一回隨行的有文武百官,姜沃才進一步認識到英國公在軍中的人望。
聽聞英國公每回出征,勝後‘多推功於下’,並且屢將所得金帛之物散與軍中將士,故威望極高。
手握兵權累累戰功,軍中如此人望,朝中又為宰相——英國公卻依然能得皇帝如此信重,正如皇帝所說,便是憂勤為國,謹慎持行未嘗有過的緣故。
姜沃想起系統裏,她要努力的下一個目標是【白金成就·位極人臣】,她就準備以英國公為標桿。
*
用過早飯,姜沃回到桌前,繼續寫給鳴珂的信。
“丹青,路上時日頗為悠閑,經年未有此感。”
在麟德二年已經過去的大半年裏,朝廷上下為了封禪事,俱甚為忙碌。倒是諸事落定,正式啟程後,除了趕路再無旁事。
畢竟非軍國大事,各地不會有什麽奏報,非這時候遞到二聖跟前。
故而朝臣們雖覺得路上條件艱苦些,但精神頗為放松。
姜沃亦是如此。
這一路她多是與師父論一論歷法,與王神玉探商下花木,與閻立本討一討畫,與劉仁軌定一定來年的貨……
若說涉及公務,頂多是與裴行儉商議下,也是時候再改良一番吏部‘資考授官’制度了。
說過公事,姜沃與裴行儉觀山而論風水時,不由想起他們另一位玄學小夥伴薛仁貴。
可惜此番薛仁貴就不能隨駕,畢竟他就屬於‘邊防要臣’,要駐守在安西都護府防著吐蕃趁此盛事作妖。
這給薛仁貴郁悶壞了,給他們寫了好幾封信函,還請他們代為禮敬泰山神祇,並為他請幾塊泰山石。
……
總之,平時雖都在皇城中,然各有公務在身,彼此見得少,尚不覺得。直到此番出行在外彼此為鄰,車馬行進途中朝夕相見——姜沃才發覺,原來她在大唐已經有了如此多的親友和牽掛。
每日行程完畢,各自安頓下來後,他們就會在夜幕中,互相送點心和小菜。有時還彼此相邀,一並換掉官袍,只著常服去逛一逛當地縣城風物。
*
寫過給鳴珂的信,姜沃將其收到一個專門的匣子裏去——她自然不能通過驛站給玉華寺寄信,只能通過她身邊最信任的女親衛親自去送。因此她都是攢許多信函,才令吳英走一趟。
寫過信,她便準備出門走一走。
出門前她來到鏡旁,開始挑今日出門是帶佛門念珠,還是道家流珠——
自前番她在媚娘跟前不慎說了一句不敬佛祖之言,媚娘就送了她兩串佛珠,讓她彌補功德。
於是上月裏,姜沃手上就常捏著一串七寶佛珠,李顯似的時不時念兩句佛。
直到李淳風見了,認真問弟子道:“你還記得咱們師門是道家一脈嗎?”
姜沃:……
李淳風便給了弟子一串他珍藏的道家流珠,共八十一顆桐珠,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之意。
於是姜沃就改了習慣:以七日一輪回,一三五帶著佛珠,二四六帶著道珠。第七日給自己的功德放個假。
崔朝看著她每日換珠子:我不太懂,但我總覺得哪裏不對。
然他也只是含笑,看著姜沃今日挑了道家的流珠帶在身上,溫聲問道:“你定下了冬宴詩會之事,到齊州地界就辦?那我今日就寫一寫名刺。”
姜沃頷首:“好。”
*
麟德二年冬。
姜沃終於辦成了她夢想中的春日宴,不,應該是冬日宴。
在確定封禪之事後,皇帝曾下過一道帝詔:天下諸州,才子俊彥,皆舉送入京,為封禪事一路做詩文為紀。
除了本就在國子監的駱賓王和楊炯,盧照鄰是奉命回京,王勃則是被當地刺史(也就是他親爹)趁此盛事良機舉送入京。
這一年,王勃十六歲,楊炯十五歲。
初唐四傑,終於集齊!
姜沃稟於二聖後,遍發名刺,辦了她入朝為官來第一場詩會。
帝後均應下出席。
曾幾何時,她第一次接觸到太史局之外的朝臣,便是一場岑相辦的詩會。
如今,她也成為了辦詩會的宰相。
因她為尚書右仆射又兼任吏部尚書,本就是朝堂中在選官之事上話語權最重的人之一。
此番姜相露出風聲來要辦詩會,諸多應命入京的才子、隨駕的年輕朝臣並國子監學子,俱是摩拳擦掌準備於詩會上大展才華。
可謂是應者如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丹青,見信如晤。”
晨起館驛內,姜沃將墨在手爐上略微烤了烤,才慢慢研墨,提筆與鳴珂寫信。
“麟德二年十月壬子,聖駕起自長安城內,行向岱岳。文武百官從駕,儀仗綿延不絕,首尾不能相顧。可謂是彌互原野,填塞道路。”
“此般回望長安,錦繡成堆。”
“隨行的藩國,東有新羅倭國等,西有波斯、烏長等國。算來足有數十藩國君長使臣前來朝會相隨。諸國使臣形貌衣飾多有不同,鴻臚寺內俱有畫像為載。待明年我回到長安,與我一路所見所作之畫一並帶給你。”
“可惜,東女國此番並未遣使前來。”
“文成亦在途中,屆時隨祭地祇……”
姜沃才剛寫到這兒,就見垂掛在門上的棉簾微動,是安安穿著一身如火騎裝颯然入內。身後還跟著六歲的周王李顯。
“姨母!”兩聲一齊響起。
姜沃隨手收起信函,然後望向窗外天色:“你們起的倒早,不困嗎?”
此時外頭還是有些黑沈沈的天呢。
*
聖駕離開長安已有五日,均是按照預定好的行程,白日行路黃昏停駐。
因恐白日行進途中會有各種突發情況(譬如天氣不好,譬如二聖突發奇想要停車賞景)耽擱,未避免帝後錯過了住宿,因此每日的行程都規劃的頗為寬松。
每到一處,當地的館驛和官宅衙門,自然早就騰了出來。
就算如此,帝後聖駕加上京中文武百官隨行,各地的官舍住宅也實在不夠。
二聖又早下過旨意,一路不得侵擾民戶,甚至直接下旨,不受百姓‘自願獻屋獻物’——畢竟若不做此限制,誰知那所謂的‘百姓仰慕聖恩主動獻屋舍’究竟是自願,還是各地官府逼迫的。
索性全都禁止。
既如此,官舍衙門並館驛不夠住時,只能由武將們就地發揮特長,按照行軍的規格列營置幕,許多朝臣就要一路走一路體驗露營生活了。
行程中,一應生活起居便盡量從簡。
也只有帝後帶著太子、安定公主與周王這皇室一家人,能單獨住在當地最大的官衙之中。
朝臣們則全得體驗新鮮的拼房生涯,一處大宅中,至少住著數位朝廷重臣——如姜沃這般,就住在離二聖最近的官舍中,能有一個獨立一進小院的情況,已經等同於此次行程中的‘總統套房’了。
雖路上條件艱苦些,但姜沃瞧著無論是安安還是李顯,都適應良好,明顯是出門在外的新鮮感壓過了種種不便。
每天都很歡實活潑。
安安還分外可惜道:“可惜令月和旦兒才三歲,父皇母後不令他們此番隨行。”安安每每想起臨行前與妹妹在紫宸宮中道別,令月拉著她的衣擺嗚嗚哭泣的樣子,都難免一陣心疼低落。
李顯倒是對於半年見不到弟妹無所謂,甚至帶了點孩童特有的,終於被父母關註的竊喜:說來他生的也不巧,上頭有皇太子兄長和因故少時養在宮外,故而帝後格外心疼的嫡長女,下頭又有一對龍鳳胎弟妹。
帝後本就是執掌天下之人,對太子都無暇每日親自教養,見太子苗頭不對都只得托付李勣大將軍,何況是次子李顯。
自幼弟幼妹出生後,這兩年李顯難免有被忽略的失落之感。
倒是此番離開京城,太子哥哥每日都有讀不完的書見不完的朝臣,而姐姐則跟著長樂、晉陽姑母等公主王妃,每日溫習隨皇後祭祀地祇的典儀規制。
唯有李顯多留在帝後眼前,承歡膝下,忽然就得到了父母很多關註。
此番他也是代帝後來傳話的。
李顯從姐姐身後站出來,背著手開始背誦帝後的話:“出門在外諸事不便,朝臣們所用均是當地官舍配給。不知姜卿崔卿今晨早膳如何?可夠用否?”
姜沃見一身僧袍腦袋圓圓的小和尚站在自己跟前,認真學著帝後的大人話,憨態可掬。
她只得努力不笑做認真狀聽完,免得失去自己近來積攢的功德。
確實出門在外趕路,飲食很是不便。
唯有帝後能帶兩個禦廚隨行,專食供給。其餘朝臣俱由當地官舍供應飲食——但還是那句話,這是頭一回京中文武百官幾乎全員出動。當地官舍哪怕竭盡全力安排了衣食住行,也只能是保證諸位官員吃飽,而不會吃好。
作為宰輔,姜沃起碼能吃到葷素搭配的熱乎飯。據說許多紮營的武將,根本不吃當地的供給餐,嫌棄送來的時候都冷了。
冬日的菜肴一旦冷掉結油自然是難以下咽。
於是武將們繼續發揮特長做軍中大鍋飯吃,還有不少文臣去蹭飯。
等李顯傳達完帝後旨意,姜沃也不敷衍孩子,而是起身認真答道:“還請周王回去,代我謝過帝後關懷。”
然後才笑道“我這裏有人做飯,安安和顯兒要不要留在這裏吃?”
官舍送來的早膳是四色甜鹹面點和一瓦罐粥,此時就擺在外頭桌上。好在這處小院中有爐竈,崔朝便自去做幾道小菜用來配飯。
李顯一聽眼睛都亮了:“姨父在炒菜嗎?我進門就聞到了,是幹筍炒臘肉的味道!”
姜沃笑瞇瞇:“顯兒好靈的鼻子。”
李顯連連點頭:“姨母,父皇的意思是,如果姨母這裏吃的好,就讓我端兩道菜回去!”
姜沃:……
合著不是來雪中送炭?而是來雪上加霜的?
我這是何等命苦,攤上了這等周扒皮似的上司喲!
最終,安安和李顯還是拎走了一個食盒——崔朝所做的菜肴全都分成了兩份,大半分給了帝後處。
姜沃還特意指著其中一道茱萸炒兔肉丁,點明來源:“這兔子是英國公處送來的。”
李顯轉頭眼巴巴望著崔朝:“姨父我不吃辣,再有兔子能不能給我做烤兔腿?或者是燜肉蘿蔔煲好不好?”
崔朝含笑應下。
姜沃無奈:吃拿卡要不說,竟然還點上菜啦?!一家子都是遺傳的周扒皮是吧?
還是見安安戳了戳李顯的額頭道:“光想著兔腿,你昨日的字練過沒有?”姜沃才心生欣慰:果然,還得是安安啊。
*
待姐弟倆離去後,姜沃和崔朝則對坐用飯。
白米粥一直溫在火爐上,凝成了一層柔潤的米油。米油之下的粥滾燙,姜沃邊拿勺子慢慢攪動,邊對著兔肉想起住在隔壁的英國公。
此番英國公府隨駕封禪泰山的,正是大將軍和長孫李敬業。其長子為梓州刺史,是直接去泰山下集合的京外朝臣,並不用隨駕。
這兔子自然是路上也閑不住的李敬業打來的。英國公哪裏有空——他這位太子太師,自然要坐鎮太子處。
因此番目的地是泰山,姜沃不由道:“說來,大將軍真算是泰山石了。”實在是鎮在那裏就令人安心。
這回皇後親率命婦祭祀地祇之事,朝中有異議朝臣不少,但楞是沒有出自東宮的屬臣敢發聲。
只此一事,足見李勣大將軍之能耐。
崔朝頷首。這些年他一直在鴻臚寺遠離朝堂權力中心,但正因此,他與皇帝才是經年未變,彼此依舊是能臨窗下棋,談天說地的摯友。
此時他就道:“陛下也曾深感:歷三朝而夙夜小心,憂勤為國,未有過大將軍者。”
姜沃問起:“此番行程,是否要經過大將軍的故鄉?”
李勣故鄉乃曹州(山東菏澤)。
崔朝答道:“是。聽陛下說起,大將軍還有一位親姐,年老寡居於大將軍曹州故宅。陛下已與皇後說定,到時由皇後親至慰見,再封賜東平郡君的誥命。”
姜沃深深頷首:“大將軍自擔得起此榮。到時我也隨皇後一並去探望大將軍長姐,才算不辜負這一年的教導。”
之後又與崔朝細細說起,正是這一回隨行的有文武百官,姜沃才進一步認識到英國公在軍中的人望。
聽聞英國公每回出征,勝後‘多推功於下’,並且屢將所得金帛之物散與軍中將士,故威望極高。
手握兵權累累戰功,軍中如此人望,朝中又為宰相——英國公卻依然能得皇帝如此信重,正如皇帝所說,便是憂勤為國,謹慎持行未嘗有過的緣故。
姜沃想起系統裏,她要努力的下一個目標是【白金成就·位極人臣】,她就準備以英國公為標桿。
*
用過早飯,姜沃回到桌前,繼續寫給鳴珂的信。
“丹青,路上時日頗為悠閑,經年未有此感。”
在麟德二年已經過去的大半年裏,朝廷上下為了封禪事,俱甚為忙碌。倒是諸事落定,正式啟程後,除了趕路再無旁事。
畢竟非軍國大事,各地不會有什麽奏報,非這時候遞到二聖跟前。
故而朝臣們雖覺得路上條件艱苦些,但精神頗為放松。
姜沃亦是如此。
這一路她多是與師父論一論歷法,與王神玉探商下花木,與閻立本討一討畫,與劉仁軌定一定來年的貨……
若說涉及公務,頂多是與裴行儉商議下,也是時候再改良一番吏部‘資考授官’制度了。
說過公事,姜沃與裴行儉觀山而論風水時,不由想起他們另一位玄學小夥伴薛仁貴。
可惜此番薛仁貴就不能隨駕,畢竟他就屬於‘邊防要臣’,要駐守在安西都護府防著吐蕃趁此盛事作妖。
這給薛仁貴郁悶壞了,給他們寫了好幾封信函,還請他們代為禮敬泰山神祇,並為他請幾塊泰山石。
……
總之,平時雖都在皇城中,然各有公務在身,彼此見得少,尚不覺得。直到此番出行在外彼此為鄰,車馬行進途中朝夕相見——姜沃才發覺,原來她在大唐已經有了如此多的親友和牽掛。
每日行程完畢,各自安頓下來後,他們就會在夜幕中,互相送點心和小菜。有時還彼此相邀,一並換掉官袍,只著常服去逛一逛當地縣城風物。
*
寫過給鳴珂的信,姜沃將其收到一個專門的匣子裏去——她自然不能通過驛站給玉華寺寄信,只能通過她身邊最信任的女親衛親自去送。因此她都是攢許多信函,才令吳英走一趟。
寫過信,她便準備出門走一走。
出門前她來到鏡旁,開始挑今日出門是帶佛門念珠,還是道家流珠——
自前番她在媚娘跟前不慎說了一句不敬佛祖之言,媚娘就送了她兩串佛珠,讓她彌補功德。
於是上月裏,姜沃手上就常捏著一串七寶佛珠,李顯似的時不時念兩句佛。
直到李淳風見了,認真問弟子道:“你還記得咱們師門是道家一脈嗎?”
姜沃:……
李淳風便給了弟子一串他珍藏的道家流珠,共八十一顆桐珠,取太上老君八十一化之意。
於是姜沃就改了習慣:以七日一輪回,一三五帶著佛珠,二四六帶著道珠。第七日給自己的功德放個假。
崔朝看著她每日換珠子:我不太懂,但我總覺得哪裏不對。
然他也只是含笑,看著姜沃今日挑了道家的流珠帶在身上,溫聲問道:“你定下了冬宴詩會之事,到齊州地界就辦?那我今日就寫一寫名刺。”
姜沃頷首:“好。”
*
麟德二年冬。
姜沃終於辦成了她夢想中的春日宴,不,應該是冬日宴。
在確定封禪之事後,皇帝曾下過一道帝詔:天下諸州,才子俊彥,皆舉送入京,為封禪事一路做詩文為紀。
除了本就在國子監的駱賓王和楊炯,盧照鄰是奉命回京,王勃則是被當地刺史(也就是他親爹)趁此盛事良機舉送入京。
這一年,王勃十六歲,楊炯十五歲。
初唐四傑,終於集齊!
姜沃稟於二聖後,遍發名刺,辦了她入朝為官來第一場詩會。
帝後均應下出席。
曾幾何時,她第一次接觸到太史局之外的朝臣,便是一場岑相辦的詩會。
如今,她也成為了辦詩會的宰相。
因她為尚書右仆射又兼任吏部尚書,本就是朝堂中在選官之事上話語權最重的人之一。
此番姜相露出風聲來要辦詩會,諸多應命入京的才子、隨駕的年輕朝臣並國子監學子,俱是摩拳擦掌準備於詩會上大展才華。
可謂是應者如雲。!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