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流放鹹海放馬
關燈
小
中
大
第135章 流放鹹海放馬
顯慶五年,六月。
夏日酷暑。
哪怕從吏部侍郎院至尚書院,只走了短短一段路,姜沃都覺得熱氣蒸人。
直到踏進王神玉的院中時,方覺一片清涼。
王神玉見她又拎了大大一箱公文過來,不由頭疼問道:“小裴到底什麽時候回來啊?”
百濟國既滅,十數萬大軍即將班師。
用戶部辛尚書的話說,十來萬軍伍在外征戰,每一天都是實實在在的燒錢啊。
故而百濟只留下蘇定方大將軍和萬餘精兵,繼續完成劃定新羈縻州區域、重新安置百濟百姓等收尾工作。
水路的戰船,則是留了三百艘給新任的熊津都督劉仁軌,其餘亦悉數班師回到登州港口。
聽王神玉問起裴行儉,姜沃就笑瞇瞇道:“守約如今還隨蘇大將軍繼續厘清百濟各城戶籍與當地官吏。估計得年底才能回來吧。”
王神玉郁悶。
隨著百濟的捷報傳回長安的,還有裴行儉的信。
正所謂能者多勞,作為吏部侍郎,這一回隨征百濟,裴行儉不但幹了武將的活,還依舊兼著幹文臣的活。
除了跟著推城池戰線,還因專業對口,管著重整百濟國官吏名錄事。
蘇定方大將軍用自家徒弟,自然更覺得順手,特意寫了奏疏回來,請聖意,不令裴行儉隨大軍班師。
*
姜沃把一大摞新的‘授勳文書’拿出來,請王尚書押字。
王神玉揉了揉手腕:要命了。
自捷報傳回京城,吏部就進入了忙碌期——大戰過後,必有授勳。
偏生裴行儉這個‘司勳屬’的侍郎不在,公務不免分攤到王神玉和姜沃身上。
雖說勳爵常放在一起說,但‘勳’‘爵’其實是兩回事。
‘爵’得是大功者所得,得爵的同時,還能得到國家分給的食邑,且爵位可傳承於子孫。
‘勳’則是一種官位,也是絕大部分將士奮勇殺敵,所追求的目標——有軍功之人合授勳官。
大唐的勳官跟朝堂上的官職一樣,也有等級之分,共有十二轉,從最高級的十二轉‘上柱國’(比正二品)到一轉武騎尉,比從七品。
各級別勳官皆有俸祿和賞賜。
如《木蘭辭》裏所記,‘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正因勳級多且待遇優厚,軍士們才會奮勇殺敵。
對面站著的是敵人嗎?不,是明晃晃的軍功和賞賜啊!
而且此時大唐的軍功制,還十分講究公正,為防止冒功與上峰將領隨意增減麾下士兵功勞的情形發生,軍中有制:每戰勝後,大軍未散之時,就即刻召集參與戰鬥的全軍上下‘會眾而書勞’——
即每次勝仗後,當場統計此次作戰的傷亡數、兵器折損數目;以及每位士兵抓到的俘虜數目,砍掉的人頭數。
這些數字都要在戰場上就統計完畢,公布出來。
無異議後,再由軍中文書當場形成記錄,以備將來制作勳功簿。
這種立功後立竿見影的被記錄下來,以及分明的軍功賞罰制度,便是初唐時戰力強悍,武德充沛的一大緣故。
將士們作戰可太有激情了。
*
此時百濟一戰的軍中勳功簿送了來。
兵部和吏部就都忙了起來——兵部覆核軍功記錄,吏部負責根據規定來授官。
王神玉作為吏部尚書,要簽署許多份最後的授勳文書。
尤其是一轉、二轉的授勳,數量很多,此時王神玉簽了片刻,都覺得快不認識‘騎尉’兩個字了。
他停下筆,準備換換腦子。
“有無什麽除‘授勳書’之外的公文?”
姜沃聞言,心情愉悅道:“有,李義府的流放公文下來了。”
王神玉頷首:“好,先來覆審這個吧!”
*
說起李義府流放事,時間門要倒撥回去一月。
從三月起,每回大朝都在為《姓氏錄》和‘禁婚令’庭辯。
世家拿出了很早就會用的一招:不能解決一件事,那就解決掉提出這件事的人!
許敬宗為人謹慎,雖善承上意,但本人沒有什麽明顯的為官把柄落在人手裏。
世家就決定先幹掉李義府。
而且,李義府本人的毛病也實在太多了。不單是世家針對他,寒門清流官員也反感他—
—本來朝廷裁入流官後,各個署衙的人手補充少了,相對而言公務就多了。
結果李義府還屢屢賣官,往官員們手下塞一些不中用的胥吏,不但無助於公務,有時候還會鬧出岔子。
著實給不少朝臣煩的要命。
此時見世家搜羅了李義府的罪證彈劾他,許多原本獨自一人不敢得罪李義府的朝臣,也都趁機紛紛上書。
面對朝上無數彈劾,姜沃都感慨:能混的所有人都不喜歡,也是一種本事啊。
李義府起先是不怕的——
今歲聖人聖躬一直不安。四月京城初夏後,更覺精神不濟,基本除了大朝會和軍國大事外,其餘諸事皆委皇後。
更有旨,示朝廷諸臣:“朕苦風眩頭重,目難視物,百司奏事,使皇後決之。”[1]
故而李義府不怕:他提出‘禁婚令’折世家名望事,可是皇後暗示的。
那朝臣彈劾他怕什麽?
皇後自會保他的!
起初似乎也是這樣。
所有彈劾李義府的奏疏,皇後都未理會,只是暫且壓下,道命大理寺細查後再論。
至四月裏,皇後還令李義府帶領禮部郎中孔志約、太子洗馬史玄道等人,一起編《姓氏錄》。
李義府越發覺得皇後力保他。
於是格外勤快起來,花了一月時間門,便修成永徽年間門的《姓氏錄》——完全按照‘得皇朝五品官者,皆升士流’的標準。
於是,繼貞觀年後,朝廷再次修成了一版令世家吐血的氏族志。
當然,世家是不肯承認這是一本《氏族志》的,從此後只以‘勳格錄’稱之。
《姓氏錄》修成頒布天下,倒是禁婚令,朝中並未頒布。
世家們剛稍稍松口氣。
誰料李義府又再次積極上書:奏請收天下《氏族志》以及民間門的世家譜牒本焚之,從此只見朝廷新頒布的《姓氏錄》,其餘都不作數。[2]
此奏一出,再次捅了世家的肺管子!
合著這朝上就顯著你李義府了是吧?!
真當世家都死絕了啊。
此時《姓氏錄》等事俱以塵埃落定,朝堂上世家朝臣也不用忙著庭辯了,全部集中火力——
哪怕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也一定要阻止李義府此番舉動。
且一定要此人付出代價!
大理寺盧寺卿也氣的要命,不再顧及之前皇後‘保’李義府之意。
也不肯先私下去回稟皇後,而是直接在帝後皆在的一次常朝上,當庭遞上李義府的罪名,請帝後按律法處置。
其實在世家族長裏,盧寺卿算是比較低調的一類。
比起崔敦禮帶領世家朝臣的活躍,盧寺卿作為三司之一的大理寺卿,因掌律法事,是盡量低調公正的。
但這次也實在低調不住了。
李義府也太過分!
而且盧寺卿自問,他當庭呈上的這些罪名裏,並未有一條冤枉了李義府,都是實打實的罪證。
常朝上只有五品上官員。
世家朝臣們已然決定:若是這回常朝,皇後依舊堅持要保李義府,皇帝也同意的話,他們就要在大朝會上,當著百官的面,再集體向皇帝請奏,直言‘李義府怙後之勢’。
那可就不只針對李義府,而是也要落皇後的面子了。
然而這次,盧寺卿當朝呈上李義府罪名後,皇後也很快給出了反應——
只聽皇後先對朝臣道:“李義府收賄鬻官,載虧政道,實玷朝堂衣冠。”
又對皇帝道:“陛下仁厚,從前只當他為官微瑕,又念其乃東宮舊臣,故未加重罰。”
“誰知他私下裏竟然還有如此多欺上之罪!既有大理寺實據,還請陛下下旨奪其官,處起罪,以肅朝倫!”
原本以為皇後要保李義府,因而準備力諫的朝臣:???
因皇後不按劇本走,朝臣們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麽了。
皇帝倒是很快開口:“皇後公允明正,賞罰分明,此議甚合朕旨。”
夫妻倆一唱一和,你誇我仁厚,我誇你公正的,速速定下李義府的罪名和處罰——
免李義府中書侍郎官職,流放鹹海之地。
其家人涉罪者,同流。
姜沃手持笏板,站在朝上愉悅看帝後打配合。
也毫不意外於李義府的流放地:鹹海是蘇定方大將軍剛開拓的邊境。
按照帝後的興趣,若有朝臣流放,一定是要描邊。
這不,李義府就獲此殊榮,去為大唐駐守新的邊境線了。不,也不能算駐守,他並無官職,只是白衣流放。
*
常朝上做好了充足準備,要勸諫帝後處置李義府的世家朝臣,都有種重拳出擊,結果一拳落空,大大被晃了一下子的空虛感。
各自摸一摸袖子中的奏疏,再想一想準備好的滿腹‘勸諫皇後’的大道理,心中頗為一言難盡。
事已至此,也沒什麽話可說。
只好都順著皇帝道:“皇後處事公允,賞罰分明。”
李義府被宦官和侍衛直接從朝上押走時,整個人都是不可置信的,都到了門口才開始喊冤。
然後迅速被堵嘴,打包拖走,在流放前先行入住刑部。
而皇後在朝上依舊氣定神閑,甚至還就鹹海此地,與皇帝和諸朝臣論起了史——
漢時鹹海畔曾有大宛國,盛產汗血寶馬。漢武帝令漢使持千金往大宛國去買寶馬。
然而大宛國拒絕了,還道:“漢距我甚遠,大軍安能至此?”不但不肯賣馬,甚至還貪圖重金,把漢使給殺了,吞掉了大漢的金銀。
漢武帝是什麽脾氣,知此事當即大怒,令發兵伐國。
大宛國速速被滅。
朝臣便聽皇後繼續道:“可惜大宛國破後,也再未見汗血寶馬。”
皇帝則接口道:“若是李義府能夠在鹹海畔養出汗血寶馬來,倒也可以將功折罪。”
皇後便再次讚嘆道:“陛下仁德寬和。李義府之罪,原該遇大赦天下也不能還京的。既然皇帝有此恩典——”
“姜侍郎。”
聞丹陛之上,皇後點名,姜沃出列。
皇後聲音溫和:“姜侍郎於吏部考功屬,那便在李義府的流放令上記一筆,若是他真的養出了汗血寶馬,便按陛下恩典,遇赦可還。”
姜沃擡笏板於面前:“臣領旨。”
朝臣們:……
何必繞彎子,帝後您兩位直接說,李義府此生流放不還,不就完了?
心聲雖如此,面上還得附和皇後道:“陛下仁德寬宥之心,古今罕見!”
*
經此一事,敏銳的朝臣便體會到了皇後的政治手腕。
《姓氏錄》順利修成,世家閥閱聲望為之一折。
而此番秉公處置李義府,又平了朝堂怨憤。世家朝臣除掉這個‘罪魁禍首’,倒也不好繼續鬧下去了。
皇後這一番操作,相當於撿了把本就臟汙的刀,捅了世家一刀,然後把刀一扔,自己身上都沒濺上什麽血!
不少臣子不由想起,皇帝當日下旨時還提到過一句‘後性明敏,涉獵文史。’
當時諸般朝臣是沒有把這句話往心裏去的——這就像各種冊封詔書,說的自然是好話。皇帝當然要先誇一誇皇後的水準,才能委任政事。
但朝臣們起初如何肯信?
在他們眼裏,皇後是一直深居宮闈之中的女子,所謂明敏,大約也是後宮事上的‘明’罷了。涉獵文史,大概就是指皇後頗喜詩文筆墨。
然而皇後理政數月後,朝臣們不得不承認,皇帝這兩句評價,並非虛詞。
若說皇後大事上的明斷,朝臣們還覺得是皇帝養病之餘,將聖意傳給皇後,她只是代為執行。
那麽許多突發的庶務朝事上,皇後的明敏果決,也讓朝臣們漸漸看清了,皇後,確是能代政的。
而在皇後幹脆利落處置了一位中書省侍郎後,朝臣們越發意識到,這朝堂上,從此只怕是二聖並立了。
亦有朝臣想起《王莽傳》中那句‘顯奏免之,權與人主侔矣’——
侔,相等之意。
如此決斷三省六部重臣任免事,皇後之權,已經幾乎等同於皇帝了。
**
顯慶五年七月。
新任熊津都督劉仁軌上奏,稟明一事。
百濟義慈王一脈子孫,已然盡數點清。只待蘇定方大將軍還朝時帶回京中。
大唐滅國戰打多了,都已經有了經驗——滅一國後,官員可以依舊用當地人,但根深蒂固的王族最好挪走。
免得等大唐軍隊一撤,餘留的王室血脈,便以血脈重新自立為王,招攬舊臣形成叛軍反唐。
過去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教訓。
百濟又山高皇帝遠,只怕更易生叛亂。
因此這回,蘇定方是準備把所有百濟王族都帶回長安,從此吃大唐公糧的。
然而對著名單一點,發現義慈王還有一子,名為扶餘豐,幼年就被送到倭國為質子。
蘇定方和劉仁軌的看法都是,這個王子一定更得帶走!
畢竟倭國之前就跟百濟勾連,一起打新羅。
這回因大唐大軍壓境,速戰速決,倭國都沒來得及過來幫百濟,戰鬥就結束了。
可若是倭國還留著這個百濟王子,說不定就會以此生事。
於是劉仁軌以熊津都督的身份,派出了一隊使者前往倭國,要求倭國交出扶餘豐。
然而,倭國拒絕了。
不但拒絕交還百濟王子,更以懷疑大唐使者旨在刺探軍情為由,拒絕了劉仁軌派出的一隊使者登岸!
直接把使者船攔在‘對馬’港口。
甚至在對馬、壹岐等幾個港口,開始屯兵。
而劉仁軌一次要人不成,便再也不派人去倭國交涉了——
他的性情就是如此。
你不肯開門交人是吧,好,那我自己過來開門帶走人。
故而一封奏疏遞於長安。
就倭國力保百濟王子,備兵於對馬、壹岐等港口,兼之拒大唐使節登岸三事,上奏皇帝,倭國必有助百濟覆國,不利於我朝之心,應早做防範。
*
姜沃聞此戰報,忽然就想起了朝上媚娘講的大宛國故事。
這簡直是送上門來的‘汗血寶馬’事端啊。
而劉仁軌上書的最後一句,便是請戰:“臣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3]!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顯慶五年,六月。
夏日酷暑。
哪怕從吏部侍郎院至尚書院,只走了短短一段路,姜沃都覺得熱氣蒸人。
直到踏進王神玉的院中時,方覺一片清涼。
王神玉見她又拎了大大一箱公文過來,不由頭疼問道:“小裴到底什麽時候回來啊?”
百濟國既滅,十數萬大軍即將班師。
用戶部辛尚書的話說,十來萬軍伍在外征戰,每一天都是實實在在的燒錢啊。
故而百濟只留下蘇定方大將軍和萬餘精兵,繼續完成劃定新羈縻州區域、重新安置百濟百姓等收尾工作。
水路的戰船,則是留了三百艘給新任的熊津都督劉仁軌,其餘亦悉數班師回到登州港口。
聽王神玉問起裴行儉,姜沃就笑瞇瞇道:“守約如今還隨蘇大將軍繼續厘清百濟各城戶籍與當地官吏。估計得年底才能回來吧。”
王神玉郁悶。
隨著百濟的捷報傳回長安的,還有裴行儉的信。
正所謂能者多勞,作為吏部侍郎,這一回隨征百濟,裴行儉不但幹了武將的活,還依舊兼著幹文臣的活。
除了跟著推城池戰線,還因專業對口,管著重整百濟國官吏名錄事。
蘇定方大將軍用自家徒弟,自然更覺得順手,特意寫了奏疏回來,請聖意,不令裴行儉隨大軍班師。
*
姜沃把一大摞新的‘授勳文書’拿出來,請王尚書押字。
王神玉揉了揉手腕:要命了。
自捷報傳回京城,吏部就進入了忙碌期——大戰過後,必有授勳。
偏生裴行儉這個‘司勳屬’的侍郎不在,公務不免分攤到王神玉和姜沃身上。
雖說勳爵常放在一起說,但‘勳’‘爵’其實是兩回事。
‘爵’得是大功者所得,得爵的同時,還能得到國家分給的食邑,且爵位可傳承於子孫。
‘勳’則是一種官位,也是絕大部分將士奮勇殺敵,所追求的目標——有軍功之人合授勳官。
大唐的勳官跟朝堂上的官職一樣,也有等級之分,共有十二轉,從最高級的十二轉‘上柱國’(比正二品)到一轉武騎尉,比從七品。
各級別勳官皆有俸祿和賞賜。
如《木蘭辭》裏所記,‘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正因勳級多且待遇優厚,軍士們才會奮勇殺敵。
對面站著的是敵人嗎?不,是明晃晃的軍功和賞賜啊!
而且此時大唐的軍功制,還十分講究公正,為防止冒功與上峰將領隨意增減麾下士兵功勞的情形發生,軍中有制:每戰勝後,大軍未散之時,就即刻召集參與戰鬥的全軍上下‘會眾而書勞’——
即每次勝仗後,當場統計此次作戰的傷亡數、兵器折損數目;以及每位士兵抓到的俘虜數目,砍掉的人頭數。
這些數字都要在戰場上就統計完畢,公布出來。
無異議後,再由軍中文書當場形成記錄,以備將來制作勳功簿。
這種立功後立竿見影的被記錄下來,以及分明的軍功賞罰制度,便是初唐時戰力強悍,武德充沛的一大緣故。
將士們作戰可太有激情了。
*
此時百濟一戰的軍中勳功簿送了來。
兵部和吏部就都忙了起來——兵部覆核軍功記錄,吏部負責根據規定來授官。
王神玉作為吏部尚書,要簽署許多份最後的授勳文書。
尤其是一轉、二轉的授勳,數量很多,此時王神玉簽了片刻,都覺得快不認識‘騎尉’兩個字了。
他停下筆,準備換換腦子。
“有無什麽除‘授勳書’之外的公文?”
姜沃聞言,心情愉悅道:“有,李義府的流放公文下來了。”
王神玉頷首:“好,先來覆審這個吧!”
*
說起李義府流放事,時間門要倒撥回去一月。
從三月起,每回大朝都在為《姓氏錄》和‘禁婚令’庭辯。
世家拿出了很早就會用的一招:不能解決一件事,那就解決掉提出這件事的人!
許敬宗為人謹慎,雖善承上意,但本人沒有什麽明顯的為官把柄落在人手裏。
世家就決定先幹掉李義府。
而且,李義府本人的毛病也實在太多了。不單是世家針對他,寒門清流官員也反感他—
—本來朝廷裁入流官後,各個署衙的人手補充少了,相對而言公務就多了。
結果李義府還屢屢賣官,往官員們手下塞一些不中用的胥吏,不但無助於公務,有時候還會鬧出岔子。
著實給不少朝臣煩的要命。
此時見世家搜羅了李義府的罪證彈劾他,許多原本獨自一人不敢得罪李義府的朝臣,也都趁機紛紛上書。
面對朝上無數彈劾,姜沃都感慨:能混的所有人都不喜歡,也是一種本事啊。
李義府起先是不怕的——
今歲聖人聖躬一直不安。四月京城初夏後,更覺精神不濟,基本除了大朝會和軍國大事外,其餘諸事皆委皇後。
更有旨,示朝廷諸臣:“朕苦風眩頭重,目難視物,百司奏事,使皇後決之。”[1]
故而李義府不怕:他提出‘禁婚令’折世家名望事,可是皇後暗示的。
那朝臣彈劾他怕什麽?
皇後自會保他的!
起初似乎也是這樣。
所有彈劾李義府的奏疏,皇後都未理會,只是暫且壓下,道命大理寺細查後再論。
至四月裏,皇後還令李義府帶領禮部郎中孔志約、太子洗馬史玄道等人,一起編《姓氏錄》。
李義府越發覺得皇後力保他。
於是格外勤快起來,花了一月時間門,便修成永徽年間門的《姓氏錄》——完全按照‘得皇朝五品官者,皆升士流’的標準。
於是,繼貞觀年後,朝廷再次修成了一版令世家吐血的氏族志。
當然,世家是不肯承認這是一本《氏族志》的,從此後只以‘勳格錄’稱之。
《姓氏錄》修成頒布天下,倒是禁婚令,朝中並未頒布。
世家們剛稍稍松口氣。
誰料李義府又再次積極上書:奏請收天下《氏族志》以及民間門的世家譜牒本焚之,從此只見朝廷新頒布的《姓氏錄》,其餘都不作數。[2]
此奏一出,再次捅了世家的肺管子!
合著這朝上就顯著你李義府了是吧?!
真當世家都死絕了啊。
此時《姓氏錄》等事俱以塵埃落定,朝堂上世家朝臣也不用忙著庭辯了,全部集中火力——
哪怕已經發生的不可挽回,也一定要阻止李義府此番舉動。
且一定要此人付出代價!
大理寺盧寺卿也氣的要命,不再顧及之前皇後‘保’李義府之意。
也不肯先私下去回稟皇後,而是直接在帝後皆在的一次常朝上,當庭遞上李義府的罪名,請帝後按律法處置。
其實在世家族長裏,盧寺卿算是比較低調的一類。
比起崔敦禮帶領世家朝臣的活躍,盧寺卿作為三司之一的大理寺卿,因掌律法事,是盡量低調公正的。
但這次也實在低調不住了。
李義府也太過分!
而且盧寺卿自問,他當庭呈上的這些罪名裏,並未有一條冤枉了李義府,都是實打實的罪證。
常朝上只有五品上官員。
世家朝臣們已然決定:若是這回常朝,皇後依舊堅持要保李義府,皇帝也同意的話,他們就要在大朝會上,當著百官的面,再集體向皇帝請奏,直言‘李義府怙後之勢’。
那可就不只針對李義府,而是也要落皇後的面子了。
然而這次,盧寺卿當朝呈上李義府罪名後,皇後也很快給出了反應——
只聽皇後先對朝臣道:“李義府收賄鬻官,載虧政道,實玷朝堂衣冠。”
又對皇帝道:“陛下仁厚,從前只當他為官微瑕,又念其乃東宮舊臣,故未加重罰。”
“誰知他私下裏竟然還有如此多欺上之罪!既有大理寺實據,還請陛下下旨奪其官,處起罪,以肅朝倫!”
原本以為皇後要保李義府,因而準備力諫的朝臣:???
因皇後不按劇本走,朝臣們一時不知該說些什麽了。
皇帝倒是很快開口:“皇後公允明正,賞罰分明,此議甚合朕旨。”
夫妻倆一唱一和,你誇我仁厚,我誇你公正的,速速定下李義府的罪名和處罰——
免李義府中書侍郎官職,流放鹹海之地。
其家人涉罪者,同流。
姜沃手持笏板,站在朝上愉悅看帝後打配合。
也毫不意外於李義府的流放地:鹹海是蘇定方大將軍剛開拓的邊境。
按照帝後的興趣,若有朝臣流放,一定是要描邊。
這不,李義府就獲此殊榮,去為大唐駐守新的邊境線了。不,也不能算駐守,他並無官職,只是白衣流放。
*
常朝上做好了充足準備,要勸諫帝後處置李義府的世家朝臣,都有種重拳出擊,結果一拳落空,大大被晃了一下子的空虛感。
各自摸一摸袖子中的奏疏,再想一想準備好的滿腹‘勸諫皇後’的大道理,心中頗為一言難盡。
事已至此,也沒什麽話可說。
只好都順著皇帝道:“皇後處事公允,賞罰分明。”
李義府被宦官和侍衛直接從朝上押走時,整個人都是不可置信的,都到了門口才開始喊冤。
然後迅速被堵嘴,打包拖走,在流放前先行入住刑部。
而皇後在朝上依舊氣定神閑,甚至還就鹹海此地,與皇帝和諸朝臣論起了史——
漢時鹹海畔曾有大宛國,盛產汗血寶馬。漢武帝令漢使持千金往大宛國去買寶馬。
然而大宛國拒絕了,還道:“漢距我甚遠,大軍安能至此?”不但不肯賣馬,甚至還貪圖重金,把漢使給殺了,吞掉了大漢的金銀。
漢武帝是什麽脾氣,知此事當即大怒,令發兵伐國。
大宛國速速被滅。
朝臣便聽皇後繼續道:“可惜大宛國破後,也再未見汗血寶馬。”
皇帝則接口道:“若是李義府能夠在鹹海畔養出汗血寶馬來,倒也可以將功折罪。”
皇後便再次讚嘆道:“陛下仁德寬和。李義府之罪,原該遇大赦天下也不能還京的。既然皇帝有此恩典——”
“姜侍郎。”
聞丹陛之上,皇後點名,姜沃出列。
皇後聲音溫和:“姜侍郎於吏部考功屬,那便在李義府的流放令上記一筆,若是他真的養出了汗血寶馬,便按陛下恩典,遇赦可還。”
姜沃擡笏板於面前:“臣領旨。”
朝臣們:……
何必繞彎子,帝後您兩位直接說,李義府此生流放不還,不就完了?
心聲雖如此,面上還得附和皇後道:“陛下仁德寬宥之心,古今罕見!”
*
經此一事,敏銳的朝臣便體會到了皇後的政治手腕。
《姓氏錄》順利修成,世家閥閱聲望為之一折。
而此番秉公處置李義府,又平了朝堂怨憤。世家朝臣除掉這個‘罪魁禍首’,倒也不好繼續鬧下去了。
皇後這一番操作,相當於撿了把本就臟汙的刀,捅了世家一刀,然後把刀一扔,自己身上都沒濺上什麽血!
不少臣子不由想起,皇帝當日下旨時還提到過一句‘後性明敏,涉獵文史。’
當時諸般朝臣是沒有把這句話往心裏去的——這就像各種冊封詔書,說的自然是好話。皇帝當然要先誇一誇皇後的水準,才能委任政事。
但朝臣們起初如何肯信?
在他們眼裏,皇後是一直深居宮闈之中的女子,所謂明敏,大約也是後宮事上的‘明’罷了。涉獵文史,大概就是指皇後頗喜詩文筆墨。
然而皇後理政數月後,朝臣們不得不承認,皇帝這兩句評價,並非虛詞。
若說皇後大事上的明斷,朝臣們還覺得是皇帝養病之餘,將聖意傳給皇後,她只是代為執行。
那麽許多突發的庶務朝事上,皇後的明敏果決,也讓朝臣們漸漸看清了,皇後,確是能代政的。
而在皇後幹脆利落處置了一位中書省侍郎後,朝臣們越發意識到,這朝堂上,從此只怕是二聖並立了。
亦有朝臣想起《王莽傳》中那句‘顯奏免之,權與人主侔矣’——
侔,相等之意。
如此決斷三省六部重臣任免事,皇後之權,已經幾乎等同於皇帝了。
**
顯慶五年七月。
新任熊津都督劉仁軌上奏,稟明一事。
百濟義慈王一脈子孫,已然盡數點清。只待蘇定方大將軍還朝時帶回京中。
大唐滅國戰打多了,都已經有了經驗——滅一國後,官員可以依舊用當地人,但根深蒂固的王族最好挪走。
免得等大唐軍隊一撤,餘留的王室血脈,便以血脈重新自立為王,招攬舊臣形成叛軍反唐。
過去也有過類似的經驗教訓。
百濟又山高皇帝遠,只怕更易生叛亂。
因此這回,蘇定方是準備把所有百濟王族都帶回長安,從此吃大唐公糧的。
然而對著名單一點,發現義慈王還有一子,名為扶餘豐,幼年就被送到倭國為質子。
蘇定方和劉仁軌的看法都是,這個王子一定更得帶走!
畢竟倭國之前就跟百濟勾連,一起打新羅。
這回因大唐大軍壓境,速戰速決,倭國都沒來得及過來幫百濟,戰鬥就結束了。
可若是倭國還留著這個百濟王子,說不定就會以此生事。
於是劉仁軌以熊津都督的身份,派出了一隊使者前往倭國,要求倭國交出扶餘豐。
然而,倭國拒絕了。
不但拒絕交還百濟王子,更以懷疑大唐使者旨在刺探軍情為由,拒絕了劉仁軌派出的一隊使者登岸!
直接把使者船攔在‘對馬’港口。
甚至在對馬、壹岐等幾個港口,開始屯兵。
而劉仁軌一次要人不成,便再也不派人去倭國交涉了——
他的性情就是如此。
你不肯開門交人是吧,好,那我自己過來開門帶走人。
故而一封奏疏遞於長安。
就倭國力保百濟王子,備兵於對馬、壹岐等港口,兼之拒大唐使節登岸三事,上奏皇帝,倭國必有助百濟覆國,不利於我朝之心,應早做防範。
*
姜沃聞此戰報,忽然就想起了朝上媚娘講的大宛國故事。
這簡直是送上門來的‘汗血寶馬’事端啊。
而劉仁軌上書的最後一句,便是請戰:“臣欲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3]!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