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30章 大唐武德2.0

關燈
第130章 大唐武德2.0

時日匆匆,春秋賡續。

轉眼到了顯慶五年正月。

姜沃是落筆寫了‘顯慶四年’後,才反應過來寫岔了,只好換過一張公文紙重新寫。

擱筆後,她看向窗外。

又是一場雪。

山茶覆雪,赤紅如焰。

姜沃是回想了幾息,才想起初次見山茶覆雪,還是顯慶二年。而那一年,她隨帝後至並州,至洛陽,然後一年都忙於‘吏部資考事’。

過的真快啊。

姜沃看著筆下寫廢了的公文——感覺她才剛習慣寫顯慶四年的落筆,就又到了顯慶五年。

她忽然記起了前世父母的話:年輕時候不覺得,尤其是小時候坐在教室裏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真慢呀,怎麽還不下課。然而一上班,尤其是按部就班做熟了工作後,就覺得一周周嗖嗖就過去了。

姜沃琢磨過這個問題,覺得大約是人活越久,身上的記憶和經歷越沈重,在心理時間上下墜的就越快吧。

尤其是,顯慶四年朝中也未發生什麽震驚朝野的大事,平平淡淡越發過的快了。

其實,朝臣們原以為,顯慶四年會有大事的——畢竟,顯慶三年底,邊關傳來戰報,吐蕃起兵犯吐谷渾。

然而,這一戰……很快結束了。

*

吐蕃進犯吐谷渾,也在意料之中。

姜沃來到大唐後,常要屢屢提醒自己,時代的不同。

這個時代國與國之間,所謂的和平,都是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上,而不是什麽呼籲和平的理念和秩序。

當一個國家強大了,想要持續發展,必是要擴張的。

這點吐蕃是這樣,大唐也是這樣。

都不是什麽維護亞洲和平的正義之師。

既然這就是時代所處的歷史環境——那在姜沃心裏,自然是自家武德越充沛越好。

此番吐蕃攻吐谷渾,原因也很樸素:就是覺得能打過!就像是一只狼,看到自己身邊蹲著一只肥美的走地雞,那為什麽不吃一下呢?

吐蕃真是眼饞吐谷渾許多年了。

所忌憚便是吐谷渾是大唐的屬國,算是有主的走地雞。

狼可以肆無忌憚吃走地雞,但要是吃了雞會引來老虎,就要忍耐口水了。

吐蕃的忍耐,在顯慶三年被兩件事打破了。

一是這一年,吐蕃再次誠心派出使者(起碼吐蕃自覺派出的時候還挺誠心),對大唐如今的皇帝獻上金盎、金頗羅(金子打造的馬球),然後再次請求和親。

而皇帝,作為先帝的兒子,也繼承了先帝當年的傳統:禮物收下了,和親就不必了。吐蕃如今實際的控制人,祿東讚對此事頗為怨忿。

二來,則是這一年,吐谷渾內部出了問題。有重臣叛亂,甚至還有一位叫素和的直接跑路去了吐蕃,將吐谷渾國內兵力和防守關隘的虛實,盡數告知了祿東讚。這便是,內奸從來比敵人更可怕的緣故。

對吐蕃來說,這……實在太誘人了。

若是一只走地雞,想吃到嘴裏還得去追一下,防止被雞啄兩口。然得知這樣詳細的情報後,在吐蕃眼裏,吐谷渾就不再是活蹦亂跳的雞,而是一只烤雞了。

再不吃對不起自己了!

哪怕會得罪大唐,也得先撕下點肉來吃了。

於是吐蕃集結十來萬軍隊,兵分兩路,是準備以迅雷不及吐谷渾請援軍的速度,直接破國的!

而祿東讚此人,也確實是個挺謹慎的將領。

他也知這些年大唐對吐蕃多有防備,一直屯兵高原。甚至江夏王李道宗一直就呆在西州都督府沒走。

於是他在打吐谷渾之前,先挑動了疏勒、朱俱般、蔥嶺三國叛唐——

意圖讓李道宗陷入兩難選擇:是選擇發兵救援吐谷渾,還是平定叛亂?須知吐谷渾是屬國,但那三國叛唐可是騎兵,躍躍欲試犯大唐國境。

而這種抉擇中,江夏王也體現了名將的素質,毫不猶豫選擇了率兵支援吐谷渾,然後八百裏加急把戰報送回了長安城,另請將領來平三國叛亂!

看到是這三國叛亂,皇帝也沒有猶豫,直接點了蘇定方大將軍——

老熟人嘛!

這三國都是當年蘇定方大將軍滅西突厥,望風而降的小國。

蘇定方也覺得責無旁貸:滅西突厥後,他勳至最高級別上柱國,皇帝又加封左驍衛大將軍,邢國公,甚至還直接又給了他兒子一個縣公的爵位。

在蘇定方看來,皇帝如此厚酬其功,那西突厥再有叛亂,也是他分內之事!

在姜沃看來,蘇大將軍這就屬於‘售後’極為靠譜的人,餘生都保修。

*

皇帝封蘇定方為‘安撫大使(平叛專用名號,實則武力安撫)’。

詔青海道各州府兵皆聽其令。

又因西州都督府原有特意屯於高原的精兵,蘇大將軍從長安出發時,根本就沒帶多少兵馬,皇帝還給他安排了薛仁貴做副將。

兩人是屬於帶千餘精兵,就日夜兼程,直奔西州都督府的先頭部隊。

若是戰事順利,西州都督府與青海道的兵力夠用,自然最好。

但長安城中,皇帝也準備了後手——畢竟吐蕃國力,尤其是戰鬥力實在不弱——皇帝也做好了準備,若戰事不順,就令英國公李勣軍掛帥帶大兵出征。

然而,戰報很快傳回。

不是順利,而是大順利——

蘇定方大將軍率領千餘精兵趕赴戰場,也是巧了,還沒跟自家大部隊匯合,也還沒見到‘叛唐三國’的影子,倒是在烏海,先跟吐蕃軍隊遇上了!

而且還不是吐蕃小股軍隊,而是吐蕃大將達延莽布支率領的八萬大軍。

遇上後,兩方都有些驚喜——

吐蕃大將驚喜於:我身後可是八萬大軍,優勢在我!若是能抓住大唐的邢國公、上柱國,絕對是大功一件,說不定可以用來跟大唐交換吐谷渾。

而蘇大將軍和薛副將則驚喜於:原來以為這次只能來平叛,不能打吐蕃呢!畢竟軍中忌諱搶軍功。如今吐蕃方面是江夏王在應對,若是李道宗不主動要求,他們倒是不好插手,只好去平叛。但現在居然遇上了?那遭遇戰可是不得不打!

*

顯慶四年三月底,捷報傳到京中時,姜沃正好在禦前,聽了個正著——

“達延莽布支於烏海東,與邢國公蘇定方交戰。達延戰死,以八萬敗於一千。”[1]

姜沃實在感嘆加驚嘆:雖說初唐精兵主打就是一個以少勝多,戰力強悍,但這一次,勝的也實在是太漂亮了!

一場偶然的遭遇戰,兵力又懸殊至此,竟然是唐軍大勝。

吐蕃大將直接戰死。

就這,蘇大將軍還在奏疏裏請了罪,道此戰雖勝,吐蕃軍死傷過萬,但並未殲滅敵軍。

姜沃:……那是數萬人啊,你一千人就算帶著機/關/槍,也很難殲滅敵軍吧!

而蘇大將軍在烏海清點戰場收繳過戰利品後,也終於與江夏王李道宗,和青海道軍隊順利會師。

至此,蘇大將軍終於把自己手下精兵,從數量頗為可憐的千餘人,補充到了萬餘人。

覺得萬餘人就穩夠了的蘇大將軍,與江夏王禮貌道別,兩人各奔各自的任務——

蘇定方依舊率兵去平‘叛亂的三國’。

而江夏王則開開心心,準備去找駐紮在吐谷渾邊境的吐蕃軍隊,友好地告知一下:知道不,你們的大軍來不了了?

祿東讚也是個能夠壯士斷腕的狠人,立刻從吐谷渾撤兵,以至於李道宗到吐谷渾時還撲了個空。

除了退兵外,祿東讚還火速再派使者往大唐求和認錯,甚至還單獨派了使節去求見文成公主,求公主看在舊年之分,向大唐皇帝求情。

又送上大量金銀與保證書。

同時全面收縮戰線,仗吐蕃地勢來面對步步緊逼的江夏王。

*

比起江夏王這邊面對天險和吐蕃頑強的戰力,在慢慢鈍刀子割肉。

蘇將軍和薛副將這邊,兩人的作戰作風,都是主打一個快。畢竟薛仁貴本就是先鋒將出身。

兩人率精兵再次一日一夜不眠不休,行三百裏,直接打到葉水城下三國叛軍駐紮地。

作為‘安撫大使’,蘇大將軍對其叛唐行為,進行了物理安撫。

叛軍首領都曼戰敗投降。

平定叛亂後,蘇大將軍看了看身後一萬精兵,繼續前進了。

他順著叛亂三國的領土打過去,翻越蔥嶺,一路打到鹹海——當年漢武帝征大宛國,也曾打到過鹹海,時人望著一望無際的鹹海,以為是天下最西境,又稱之為西海。

而蘇定方大將軍也是至此方歸。

*

顯慶四年五月,戰報送入京城。

姜沃已經很熟練而波瀾不驚地在系統裏打開了現代地圖,開始找鹹海在哪裏。

而這些年,托皇帝流放人,喜歡往最邊邊流放習慣的福,姜沃找地圖是越來越熟練了。

很快找到了——鹹海,現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界湖。

此戰後,蔥嶺以西皆定。

*

西域戰事竟然順利至此,一戰未敗,京中朝臣自然都是歡欣的。

也只有英國公在心裏,為國喜悅之餘,為自己小小遺憾了一把。

他真是好久沒上戰場了,原以為這回能再次率大軍出發呢!

不過很快,李勣大將軍就發現,自己還是有機會帶兵出征的。

*

顯慶四年七月,蘇定方大將軍班師回京——其實也不算班師,因也沒有多少師隨他去。

而這一次西征,與之前一樣,大部分時間其實都耗在路上了。

皇帝再加邢州五百戶食邑以做褒獎。

*

而皇帝令蘇定方班師,並未集中力量全力打吐蕃,也有兩個緣故:

一來吐蕃這次主動挑事兒不成後,損兵折將也算傷筋動骨。然窮寇莫追向來有理,且大唐屯下的能打高原戰的精兵,數目還是不夠。禦敵勉強夠用,但深入對方腹地,很容易被對方包圓一口吃掉。

二來,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東邊亦要起戰事。

顯慶四年夏日。

皇帝如往年一般苦夏,皇後每每隨朝。

只是比起一開始只是坐於帷帳後聽政,如今禦座後則是置了一道珠簾,皇後坐在珠簾後,朝臣們能夠看到影影綽綽的身影,也能聽到皇後時不時會開口論政了。

朝臣們如同溫水裏的青蛙,漸漸習慣(不習慣的也有,主要是抗議也不頂用)。

倒是外國來的使臣,在朝上第一次聽到丹陛上有女子的聲音,顯然嚇了一跳,哭求都忘了,擡起頭來看——

這位一到大殿就開始苦求大唐援軍的外國使臣,來自於新羅。

朝鮮半島三國:高句麗、新羅、百濟之一的新羅。

這些年來,新羅算是緊靠大唐的國家,皇帝剛登基的永徽元年,新羅就千裏迢迢上書,主動使用唐朝年號,這些年也年年貢奉不絕。做足了臣服的態度。

此番前來,新羅是來求救的——

鄰國百濟侵占了新羅三十多座城池!最要緊的是,百濟還阻攔新羅給大唐上貢奉,想要中斷大唐與新羅的關系,以便於百濟能更好的侵占新羅。

新羅打不過,立刻來大唐求援。

並且告狀:百濟之所以能順利打下新羅三十多座城池,是因為他們勾結高句麗的叛軍以及倭國的軍隊!

姜沃站在朝上。

她能看到,許多朝臣對此事是沒什麽興趣的:對他們來說,東邊除了高句麗需要關註,其餘百濟新羅倭國都是小國而已。

唯有她心中知道,將來的中日韓三國,快要進行歷史上的第一戰了。

所以她聽得很認真。

跟她一樣認真而感興趣的還有李勣大將軍——聽說百濟勾結高句麗作妖,又有高句麗的殘餘勢力鬧事,李勣大將軍眼睛都亮了。

若是平高句麗叛亂肯定得他去啊,這個他熟悉啊!當年他就是隨先帝親征高句麗的行軍大總管!

而皇帝聽得也很認真——高句麗是父皇帶他親征的一戰。

這些年來,大唐在高句麗建了安東都護府與數個羈縻州。

但打下一國,跟能真正控制一國,是兩回事。

大唐的幅員遼闊與此時的百姓子民不夠,決定了如今打下的許多屬國,都仍舊是原本國度的當地人在管理。

難免叛亂頻發。

這些年高句麗名義上是大唐的領地,但實則小動作也沒斷過。

果然,這回又勾結百濟倭國,開始排擠一心靠攏大唐的新羅。

最終,大唐做出的決定是,直接滅百濟!

倒不是因為新羅使臣哭訴的太慘。

而是,站在大唐的角度看,滅了百濟,高句麗孤立無援才能徹底老實下來!

*

故而顯慶四年的下半年,朝中一直在備滅百濟之戰,直到年底,徹底調兵完畢,只等著來年開春就出征——

如果說,上半年大唐與吐蕃之戰,算是狼挑釁老虎,老虎予以反擊。那麽唐滅百濟之戰,準備的很周密,便是獅子搏兔尚用全力了。

皇帝這次安排的陣容,讓姜沃在心底替百濟國祈禱:祈禱百濟國國王早早投降,不要因上層的固執而害的更多百姓喪命!

大唐陣容如下:

神丘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率數千艘水軍,共五萬人渡海至新羅。

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勣率兵六萬,陸路至遼東高句麗。

此外還有諸如驍衛將軍劉伯英等七八位副將,各自跟隨兩位行軍大總管。還有新羅,也不能光哭訴不出人,皇帝將新羅王金春秋也封了嵎夷道行軍總管,讓新羅自己也出點力。

**

姜沃望著窗外的覆雪山茶花——現在,已經是顯慶五年正月了,再過一月餘,大軍就要出征百濟了。

但她心底還記得一事……

姜沃正在凝神細想,就見晨起雪中,有人舉著素面油紙傘進門。

是裴行儉。

雖然正月天氣極寒,但裴行儉看起來格外龍騰虎躍,神采奕奕。臉色看著比他緋色官服還要紅潤。

他如此有精神,倒不是因為正月裏年節下,而是因為他終於能跟著師父蘇定方出征了!

雖然在吏部多年,做的是文官的公務,但裴行儉也是個實打實的武將。

去歲蘇定方前往西域平叛之時,裴行儉就向皇帝上奏疏,想隨師父一起去平叛。

奏疏裏還特意闡述了自己的優點:做過西州都督府的長史,他對西域更了解,跟師父蘇定方之間,配合也絕對默契。

然而皇帝沒準,而是另外點了薛仁貴作為蘇定方大將軍的副將。

那幾日,裴行儉難得對公務都失去了熱情,每日喪喪地來,卡著最低公務標準和當值時辰,到點就走。

姜沃都怕他受打擊太過,變成王神玉。

還特意開導了他。

好容易裴行儉振作起來,西邊戰事的捷報卻又屢屢傳來,聽聞師父打出了如此彪炳的遭遇戰,以及最後竟然打到了西海,裴行儉整個人又喪掉了。

連王神玉都覺得不對勁了,還請他去酒肆喝過酒。

於是此番朝廷備滅百濟之戰,裴行儉再次懇切上奏疏,想要隨軍。

而這次的理由,是學軍法——他之前被貶西州,是打過西域戰的,對於荒漠和高原都不是特別陌生。

但海戰真的沒打過!

因而裴行儉對隨軍百濟之戰的渴望,甚至超過了上次平叛西域。

這次,皇帝準了。

畢竟皇帝也知,無論李勣與蘇定方兩位大將多麽能打,他們也已經年過六旬。

總不能過十年後,還讓兩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家去高原、去海域。

傳承最要緊。

此番滅百濟,又是水陸同戰,便是將他們畢生作戰的心血智慧,傳承下去的時候。

正月初,皇帝正式下旨,此番征百濟——

中郎將薛仁貴為副將,隨軍李勣。

吏部侍郎裴行儉為副將,隨軍蘇定方。

還是那句話,姜沃每每想到這個陣容,就真心希望百濟國早投降早解脫。

**

而在大軍出征前,姜沃還在意一件事。

顯慶四年的年尾。

所朝諸蕃之中,多了一個國家:倭國。

自然,倭國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大唐。最早的倭國使臣,出現在貞觀四年,自此,倭國便以‘大唐國者,法式備定,珍國也,常須達。’為由,陸陸續續又派了兩回使者兼學生來。[2]

這一次,已經是倭國第四次派遣使者至大唐了。

但這一次,不同。

*

且說,自去歲起,崔朝已經回到了鴻臚寺——

比起國子監,他自己一直更傾向偏愛鴻臚寺。

而吏部‘資考制’確立後兩年,國子監內算學科明法科日興,已經不太需要他去幫著招收學子了。六學裏許多學子都會主動報一門算學課。

正好原本的鴻臚寺正卿年老致仕,鴻臚寺少卿順位升至鴻臚寺正卿,崔朝便請命回鴻臚寺。

皇帝授他鴻臚寺少卿職。

說來,崔朝的性格和為官作風,讓姜沃來看,便是那種最好一世做二把手的人。

有的人,天生不適合當要決斷安排所有事的一把手。他的性格太平太穩,本人又完全沒有銳意進取的意思。

他自己也是更願意做二把手。

就像在國子監,崔朝做司業,上面也一定要有國子監祭酒才行。這樣他就可以只做好自己的事,而不用統籌安排所有人。

*

崔朝既在鴻臚寺,自倭國使者進京後,姜沃就常向他問起倭客事。

而崔朝對她的情緒一向很敏感,不過幾回就察覺了:“你不喜歡倭國?”

大唐屬國眾多,姜沃很願意聽這些屬國的事兒,崔朝與她提起的國度很多,但每次提到倭國,就覺得她有種隱約的抵觸。

崔朝不免好奇緣故。

因倭國與大唐往來實在不多。

姜沃只道:“就是一種直覺。”然後讓崔朝多留意,此番倭國使者至此,有無異動。

其實這第四批倭國使者,只到了五個——本來是兩船人,但無奈路上跑偏了,直接被刮到小島上去了,大使阪合部石布都因此身亡,最後只有五個使臣,好不容易搭路過的大唐商隊船只到了大唐。

雖說只有五人,但姜沃既然提出來,崔朝也對他們格外留意。

而很快,倭國使臣,果然要單獨求見大唐皇帝——

他們是作為百濟的盟友,想發揮外交作用,說服大唐放棄新羅的。[3]

姜沃聽聞了此信,唯有一個感想:簡直是,不知所謂。

算來,這便是第一次,倭國站錯了隊吧。

*

既然確定了,在此次大唐新羅隊以及高句麗百濟隊中,倭國站到了敵對的一方。

那就沒什麽客氣的了。

皇帝當即下旨:

我朝來年必有海東之政,汝等倭客,不得東歸。[3]

免得回去走漏消息。

於是這幾位倭國使者便被軟禁在了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懶得擔責任,怕他們跑了,就又轉交到了大理寺。

‘請’倭國使者們等大唐滅了百濟後,再想回國的事兒。

*

顯慶五年二月。

大軍出發東征。

姜沃於朝上見諸位將軍向皇帝辭行。

忽然記起蘇大將軍滅西突厥後那個元宵燈會。

那時,她曾想起了‘一身轉戰三千裏’的詩。

但如今,她眼看著蘇大將軍,從最西面鹹海歸來,又即將奔赴百濟——

這都不是一身轉戰三千裏,這完全是三萬裏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