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皇後輔政
關燈
小
中
大
第121章 皇後輔政
初夏時分,蟬鳴陣陣。
透過窗戶,一片方形的陽光直直切在地磚上。
姜沃先對著這片陽光,驗過封口處的印信無誤,這才取過一把小銀剪,打開王神玉的信。
*
說來,此時姜沃案上擱著的,還未寄出的信函,並不是她寫給王神玉的第一封信。
四月十六日那道‘裁官’詔書,除了發往洛陽宮各署衙,同樣快馬加鞭送往長安皇城。
館驛急報,不足三日便到了長安。
隨著那封詔書,姜沃已經給王神玉送去了一封早就寫好的信函——是她之前整理的貞觀年間裁官事的細錄。
她與王神玉同僚已然三年,自問是未看錯人的。
那麽此番‘裁官事’,她與王神玉就算是同一條戰壕的戰友。
既然是戰友,那便沒有讓人去打無準備之仗的道理。
之前皇命在身,‘裁官詔令’未下之前,她不能透漏給王神玉或是裴行儉任何消息。
否則不只是她自己在皇帝面前落一個口風不慎的考評,若是再出點什麽岔子,他們兩位出身世家的朝臣,一定會被皇帝猜疑。
於是等詔令出,她才即刻送上整理過的資料與原始資料來源目錄表。
省去王神玉再去庫房翻往年公文的時間。
*
此時王神玉的信送到。
開頭便是謝過她送回長安的‘貞觀元年資料’。
之後將自己對此事的安排一一說來——
王神玉接到來自洛陽的詔書後,沈思半日。
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花木細細檢看了一遍,然後……堅決鎖上了侍郎院的門,把辦公地點搬到了‘艱苦樸素’‘除了桌椅空無一飾’的王老尚書院中。
用王神玉的話說:接下來會有不知多少人到吏部來,或是求情、或是探問、或是以勢威逼。這些人來勢洶洶,心思不純,必然會把他心愛的花草們嚇壞的。
不但如此,言辭中還流露出一種‘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欣賞我手植花木’的驕傲意味。
姜沃讀到這不由失笑。
果然是他。
姜沃望向窗外:洛陽宮中頗多奇珍異草,尤其是洛陽的牡丹尤其好,等回長安時,一定不能忘了多給王神玉帶些花木。
她低頭繼續往下看。
接下來王神玉很坦白問道:陛下此番聖心堅決否?
自從‘裁官詔’到了長安,確實惹得物議如沸,無數人來尋王神玉要探陛下心意。
王神玉信中抱怨道:“我一向自以為熟知家中譜牒,然,經過此事才知,原來我還有那麽多親戚。”
之後又與姜沃強調:裁官事中,最要緊的是陛下不能心軟,若中途而廢還不如不行!
作為親歷貞觀元年裁官事(雖然是等待被裁)的人,王神玉用實例與姜沃說話:當年房相杜相,是怎麽大刀闊斧,真的做成此事的——
房相統籌全局,杜相則斷然出手,第一批裁掉的官員,就是從前秦王府舊臣!
這都不是殺雞儆猴了,這是直接殺猴。
當時多少人哭向立政殿,以從龍之功,潛邸舊情向先帝哭訴。
“先帝撐住了未心軟,房相杜相才得以功成。”
“不知今番聖人心意,可如當年先帝般堅決?”
姜沃看向桌上自己封好的信:等見了新的邸報和這封信,王神玉應當就明白皇帝這回也是鐵了心的。
她讀完一頁,去看下一頁。
王神玉的字一向如人般風雅,但這一封信,卻帶出了些簡斷鋒芒。他寫道:若陛下意堅,我亦如此。必不會茍順顏情,知非不正。
長安諸紛雜人/□□理,爾無需憂之!
有王神玉‘勿憂’一言,姜沃心中愈安。
她將剩下的信一口氣讀完——
“又及:朝事雖緊要,然自身安康亦重。”
“當年兩相虔恭夙夜,廢寢忘食。實不可矣!”
姜沃從這‘實不可矣’四字裏,讀出了王神玉的深痛哀緬之意:杜相身體不好,又積勞成疾,以至於貞觀四年就一病而逝,時年不過四十五歲。
**
皇帝給了吏部一月的時間,令吏部擬一份詳盡奏疏,稟明每年‘五百入流官’的擇官規制。
還特意宣了王老尚書,表明此奏疏要‘詳實’‘細致’。
言下之意,不要拿一篇假大空的華彩文章過來糊弄,而是要出具一份完善的選官執行標準。
王老尚書內心痛苦面具,領命而去。
*
大朝會後,皇帝又連免了五日常朝。
姜沃知道,陛下是真的病了。
其實自先帝喪儀,不,自先帝晚年,陛下的身體就不是太好。姜沃還記得,當年翠微宮含風殿外,見到為先帝端著藥碗的太子瘦削憔悴。
而當今登基以來,諸事亦是一件接著一件,從未斷過。
這些年來,皇帝頭痛目眩發作越來越頻繁。
唯有安心靜養,如在並州那般過的閑適愉快,方覺得發作的緩和些。
皇帝免朝的第二日,姜沃奉旨面聖時,還遇到了李勣大將軍。
英國公深通醫理,皇帝又信重,有時還會與他探討自己的病情。
回稟過吏部事,姜沃與李勣大將軍一起告退出來。
到了分岔路口,李勣大將軍卻站住凝聲道:“我知姜侍郎近來必公務繁忙,但還望撥冗一敘。”
姜沃早有預料,她伸手:“英國公請。”
*
屋內再無旁人。
李勣開門見山問道:“皇後臨朝,此事甚大。朝臣皆以為曠古以來,未有此事,實不可行。”
“姜侍郎簡在帝心,以為如何?”
從在朝上看到媚娘那一刻,姜沃就知道,與英國公這場談話不可避免。
李勣大將軍只是輕易不言,但以他在朝上的地位,事關如此大事,絕不可能一直不言。
就像廢立皇後,他最終需得表態的。
關於皇後臨朝事,亦如此。
姜沃並不想說服李勣大將軍——
說實在的,她也不覺得有人能夠通過言辭說服英國公。
她想,李勣心中應當已然有決定,只是最後再與自己確認一二。
於是姜沃認真道:“大將軍深得陛下信任,自知陛下聖躬不安,需得靜養方能保全龍體。”
李勣垂下眼眸:他知道。
皇帝不單是需靜養以延綿聖壽,更是……哪怕陛下想強撐,一旦風疾發作,頭痛目眩起來,也是實撐不住的。
對面的姜侍郎聲音沈靜,說的也是李勣近來一直在反覆思量的事情:“然朝事繁雜,太子年幼——除了皇後,還有誰適宜處斷朝事。”
“帝後本為一體,若皇後都不能輔政,陛下又該委於何人?”
“東宮屬臣?宗親?朝臣?”
他們怎麽會比媚娘這位‘主動要求流放武氏兄弟,杜絕外戚’的皇後更合適?
李勣默然。
是啊,太子今年才六歲。
陛下聖躬如此,不能操勞,若是太子監國,必要安排輔政大臣,那……朝中才是真的亂了。
李勣歷經隋唐兩個朝代,光大唐的帝王,也已經見了三位。
朝堂之事,他洞若觀火。
此時李勣擡頭望著眼前的姜侍郎,見她神色誠摯,眼眸清澈——
她說的盡是肺腑之言。
是啊,這種皇後輔政,看似‘驚世駭俗違背禮法規矩’的決斷,才是當前形勢下,對朝堂,尤其是對皇帝最穩妥的方式。
當事不能圓滿時,不得不選擇風險最小的安排。
而當今皇後,從出身、從過往行止來看,無疑是適合的。
李勣已有決斷,便不再多說。
臨走前還道:“吏部事多,姜侍郎珍重自身。”
姜沃謝過英國公關懷。
**
姜沃回到吏部,開始正式閉關梳理選官事。
她知道,關於皇後臨朝,外頭已然掀起了一場風雨。
但與李勣大將軍談過後,其餘的她就都不在意了。
媚娘與皇帝,既然走了這一步,自然已經想好了如何面對朝堂的反對之聲。
接下來,她只需要做好吏部事就可以了。
*
數日後,皇帝病愈。
果然很快迎來了雪花般的奏疏。
滿朝文武不再諫皇帝裁官事,只針對皇後上朝事!
群臣以禮法力諫道:“《禮記》有雲: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不得失序。”
又佐以‘典範案例’:“昔魏文帝,雖有少主,尚不許皇後臨朝。所以追鑒成敗,杜絕婦人幹政。況大唐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應傳之子孫,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1]
姜沃在吏部聽聞此諫,心道:魏文帝,這舉的是什麽好例子嗎?
‘魏文帝雖有少主,不許皇後臨朝’,說的是魏文帝曹丕那一道《禁母後預政詔》。
曹丕曾有明詔:“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1]
是,此詔深得前朝士大夫之心——皇帝不許太後幹涉政事,那少主只能聽從朝臣,士大夫自然滿意。
覺得這真是一道‘古往今來聖賢之詔’!
但……
魏朝總共四十五年,之後就被司馬家給拿走了,這例子是不是不太吉利?
姜沃都能想到,媚娘聽到這個例子時的笑意。
*
貞觀殿中。
皇帝召數位上諫激烈的朝臣,問及此事:“朕躬不愈,太子年幼,若非皇後輔於政事,卿等覺得何人可代?”
有靈醒的朝臣,覺得心下一突,一時未敢答話。
有沒過腦子的直接道:“皇後不但是婦人,且非李姓。陛下豈可將國付與外人?”
皇帝聞言冷道:“哦?想來卿已有相中的李姓宗親了?那薦給朕瞧瞧,能否代朕掌朝政?”
皇帝這話,再不過腦子的朝臣,也不敢接了。
是啊,對他們來說,皇後是女子是異姓外人。
但對皇帝來說,皇後才是自己人。
有機會造反的宗親、會挾持年幼太子把持朝綱的朝臣,才是‘外人’。
誰還能反對?
反對皇後輔於政事,皇帝就問你要一個‘你覺得皇後不行,那誰行’的答案。而這個答案,要是說不好,就可以去覆習下皇帝剛登基時候的‘房遺愛謀反案’與‘宰輔貶官事’的下場了。
要是說不出答案,又只梗著脖子堅持‘皇後婦人,不得理政’,那豈不是逼著皇帝帶病工作,傷及聖躬?
這一個個罪名,誰擔待的起?
朝臣們一時再無敢多言。
*
自此。
後臨朝漸多,決事日增。
皇後,從只偶然出現在大朝會上,漸成常朝皆至;從只於帷帳後靜聽國事,到奏疏上出現越來越多的皇後朱筆批覆——
時起居郎記:
【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皇後詳決】[2]
(本章作話有對雙帝王的分析,屏蔽作話的家人們建議開一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初夏時分,蟬鳴陣陣。
透過窗戶,一片方形的陽光直直切在地磚上。
姜沃先對著這片陽光,驗過封口處的印信無誤,這才取過一把小銀剪,打開王神玉的信。
*
說來,此時姜沃案上擱著的,還未寄出的信函,並不是她寫給王神玉的第一封信。
四月十六日那道‘裁官’詔書,除了發往洛陽宮各署衙,同樣快馬加鞭送往長安皇城。
館驛急報,不足三日便到了長安。
隨著那封詔書,姜沃已經給王神玉送去了一封早就寫好的信函——是她之前整理的貞觀年間裁官事的細錄。
她與王神玉同僚已然三年,自問是未看錯人的。
那麽此番‘裁官事’,她與王神玉就算是同一條戰壕的戰友。
既然是戰友,那便沒有讓人去打無準備之仗的道理。
之前皇命在身,‘裁官詔令’未下之前,她不能透漏給王神玉或是裴行儉任何消息。
否則不只是她自己在皇帝面前落一個口風不慎的考評,若是再出點什麽岔子,他們兩位出身世家的朝臣,一定會被皇帝猜疑。
於是等詔令出,她才即刻送上整理過的資料與原始資料來源目錄表。
省去王神玉再去庫房翻往年公文的時間。
*
此時王神玉的信送到。
開頭便是謝過她送回長安的‘貞觀元年資料’。
之後將自己對此事的安排一一說來——
王神玉接到來自洛陽的詔書後,沈思半日。
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花木細細檢看了一遍,然後……堅決鎖上了侍郎院的門,把辦公地點搬到了‘艱苦樸素’‘除了桌椅空無一飾’的王老尚書院中。
用王神玉的話說:接下來會有不知多少人到吏部來,或是求情、或是探問、或是以勢威逼。這些人來勢洶洶,心思不純,必然會把他心愛的花草們嚇壞的。
不但如此,言辭中還流露出一種‘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欣賞我手植花木’的驕傲意味。
姜沃讀到這不由失笑。
果然是他。
姜沃望向窗外:洛陽宮中頗多奇珍異草,尤其是洛陽的牡丹尤其好,等回長安時,一定不能忘了多給王神玉帶些花木。
她低頭繼續往下看。
接下來王神玉很坦白問道:陛下此番聖心堅決否?
自從‘裁官詔’到了長安,確實惹得物議如沸,無數人來尋王神玉要探陛下心意。
王神玉信中抱怨道:“我一向自以為熟知家中譜牒,然,經過此事才知,原來我還有那麽多親戚。”
之後又與姜沃強調:裁官事中,最要緊的是陛下不能心軟,若中途而廢還不如不行!
作為親歷貞觀元年裁官事(雖然是等待被裁)的人,王神玉用實例與姜沃說話:當年房相杜相,是怎麽大刀闊斧,真的做成此事的——
房相統籌全局,杜相則斷然出手,第一批裁掉的官員,就是從前秦王府舊臣!
這都不是殺雞儆猴了,這是直接殺猴。
當時多少人哭向立政殿,以從龍之功,潛邸舊情向先帝哭訴。
“先帝撐住了未心軟,房相杜相才得以功成。”
“不知今番聖人心意,可如當年先帝般堅決?”
姜沃看向桌上自己封好的信:等見了新的邸報和這封信,王神玉應當就明白皇帝這回也是鐵了心的。
她讀完一頁,去看下一頁。
王神玉的字一向如人般風雅,但這一封信,卻帶出了些簡斷鋒芒。他寫道:若陛下意堅,我亦如此。必不會茍順顏情,知非不正。
長安諸紛雜人/□□理,爾無需憂之!
有王神玉‘勿憂’一言,姜沃心中愈安。
她將剩下的信一口氣讀完——
“又及:朝事雖緊要,然自身安康亦重。”
“當年兩相虔恭夙夜,廢寢忘食。實不可矣!”
姜沃從這‘實不可矣’四字裏,讀出了王神玉的深痛哀緬之意:杜相身體不好,又積勞成疾,以至於貞觀四年就一病而逝,時年不過四十五歲。
**
皇帝給了吏部一月的時間,令吏部擬一份詳盡奏疏,稟明每年‘五百入流官’的擇官規制。
還特意宣了王老尚書,表明此奏疏要‘詳實’‘細致’。
言下之意,不要拿一篇假大空的華彩文章過來糊弄,而是要出具一份完善的選官執行標準。
王老尚書內心痛苦面具,領命而去。
*
大朝會後,皇帝又連免了五日常朝。
姜沃知道,陛下是真的病了。
其實自先帝喪儀,不,自先帝晚年,陛下的身體就不是太好。姜沃還記得,當年翠微宮含風殿外,見到為先帝端著藥碗的太子瘦削憔悴。
而當今登基以來,諸事亦是一件接著一件,從未斷過。
這些年來,皇帝頭痛目眩發作越來越頻繁。
唯有安心靜養,如在並州那般過的閑適愉快,方覺得發作的緩和些。
皇帝免朝的第二日,姜沃奉旨面聖時,還遇到了李勣大將軍。
英國公深通醫理,皇帝又信重,有時還會與他探討自己的病情。
回稟過吏部事,姜沃與李勣大將軍一起告退出來。
到了分岔路口,李勣大將軍卻站住凝聲道:“我知姜侍郎近來必公務繁忙,但還望撥冗一敘。”
姜沃早有預料,她伸手:“英國公請。”
*
屋內再無旁人。
李勣開門見山問道:“皇後臨朝,此事甚大。朝臣皆以為曠古以來,未有此事,實不可行。”
“姜侍郎簡在帝心,以為如何?”
從在朝上看到媚娘那一刻,姜沃就知道,與英國公這場談話不可避免。
李勣大將軍只是輕易不言,但以他在朝上的地位,事關如此大事,絕不可能一直不言。
就像廢立皇後,他最終需得表態的。
關於皇後臨朝事,亦如此。
姜沃並不想說服李勣大將軍——
說實在的,她也不覺得有人能夠通過言辭說服英國公。
她想,李勣心中應當已然有決定,只是最後再與自己確認一二。
於是姜沃認真道:“大將軍深得陛下信任,自知陛下聖躬不安,需得靜養方能保全龍體。”
李勣垂下眼眸:他知道。
皇帝不單是需靜養以延綿聖壽,更是……哪怕陛下想強撐,一旦風疾發作,頭痛目眩起來,也是實撐不住的。
對面的姜侍郎聲音沈靜,說的也是李勣近來一直在反覆思量的事情:“然朝事繁雜,太子年幼——除了皇後,還有誰適宜處斷朝事。”
“帝後本為一體,若皇後都不能輔政,陛下又該委於何人?”
“東宮屬臣?宗親?朝臣?”
他們怎麽會比媚娘這位‘主動要求流放武氏兄弟,杜絕外戚’的皇後更合適?
李勣默然。
是啊,太子今年才六歲。
陛下聖躬如此,不能操勞,若是太子監國,必要安排輔政大臣,那……朝中才是真的亂了。
李勣歷經隋唐兩個朝代,光大唐的帝王,也已經見了三位。
朝堂之事,他洞若觀火。
此時李勣擡頭望著眼前的姜侍郎,見她神色誠摯,眼眸清澈——
她說的盡是肺腑之言。
是啊,這種皇後輔政,看似‘驚世駭俗違背禮法規矩’的決斷,才是當前形勢下,對朝堂,尤其是對皇帝最穩妥的方式。
當事不能圓滿時,不得不選擇風險最小的安排。
而當今皇後,從出身、從過往行止來看,無疑是適合的。
李勣已有決斷,便不再多說。
臨走前還道:“吏部事多,姜侍郎珍重自身。”
姜沃謝過英國公關懷。
**
姜沃回到吏部,開始正式閉關梳理選官事。
她知道,關於皇後臨朝,外頭已然掀起了一場風雨。
但與李勣大將軍談過後,其餘的她就都不在意了。
媚娘與皇帝,既然走了這一步,自然已經想好了如何面對朝堂的反對之聲。
接下來,她只需要做好吏部事就可以了。
*
數日後,皇帝病愈。
果然很快迎來了雪花般的奏疏。
滿朝文武不再諫皇帝裁官事,只針對皇後上朝事!
群臣以禮法力諫道:“《禮記》有雲:天子理陽道,後理陰德。不得失序。”
又佐以‘典範案例’:“昔魏文帝,雖有少主,尚不許皇後臨朝。所以追鑒成敗,杜絕婦人幹政。況大唐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應傳之子孫,不可持國與人,有私於後。”[1]
姜沃在吏部聽聞此諫,心道:魏文帝,這舉的是什麽好例子嗎?
‘魏文帝雖有少主,不許皇後臨朝’,說的是魏文帝曹丕那一道《禁母後預政詔》。
曹丕曾有明詔:“婦人與政,亂之本也。自今以後,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以此詔傳後世,若有背違,天下共誅之。”[1]
是,此詔深得前朝士大夫之心——皇帝不許太後幹涉政事,那少主只能聽從朝臣,士大夫自然滿意。
覺得這真是一道‘古往今來聖賢之詔’!
但……
魏朝總共四十五年,之後就被司馬家給拿走了,這例子是不是不太吉利?
姜沃都能想到,媚娘聽到這個例子時的笑意。
*
貞觀殿中。
皇帝召數位上諫激烈的朝臣,問及此事:“朕躬不愈,太子年幼,若非皇後輔於政事,卿等覺得何人可代?”
有靈醒的朝臣,覺得心下一突,一時未敢答話。
有沒過腦子的直接道:“皇後不但是婦人,且非李姓。陛下豈可將國付與外人?”
皇帝聞言冷道:“哦?想來卿已有相中的李姓宗親了?那薦給朕瞧瞧,能否代朕掌朝政?”
皇帝這話,再不過腦子的朝臣,也不敢接了。
是啊,對他們來說,皇後是女子是異姓外人。
但對皇帝來說,皇後才是自己人。
有機會造反的宗親、會挾持年幼太子把持朝綱的朝臣,才是‘外人’。
誰還能反對?
反對皇後輔於政事,皇帝就問你要一個‘你覺得皇後不行,那誰行’的答案。而這個答案,要是說不好,就可以去覆習下皇帝剛登基時候的‘房遺愛謀反案’與‘宰輔貶官事’的下場了。
要是說不出答案,又只梗著脖子堅持‘皇後婦人,不得理政’,那豈不是逼著皇帝帶病工作,傷及聖躬?
這一個個罪名,誰擔待的起?
朝臣們一時再無敢多言。
*
自此。
後臨朝漸多,決事日增。
皇後,從只偶然出現在大朝會上,漸成常朝皆至;從只於帷帳後靜聽國事,到奏疏上出現越來越多的皇後朱筆批覆——
時起居郎記:
【帝自顯慶已後,多苦風疾。百司表奏,皆委皇後詳決】[2]
(本章作話有對雙帝王的分析,屏蔽作話的家人們建議開一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