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則天門
關燈
小
中
大
第119章 則天門
春日宴後第一日。
姜沃與崔朝奉召面聖。
*
程望山進院的時候,就見姜侍郎正帶著公主吃早點。
他忙上前行禮問好。
姜沃邊看安安埋頭吃一只小小的羊肉燒麥,邊問道:“程公公,陛下如何這樣早宣召?”
程望山悄悄擡頭看了眼太陽。
這,也不是很早吧……
程望山還未及回話,就見崔司業自廊下而來。
走至庭院中,正好一陣清風拂過,大片嬌嫩海棠花瓣紛紛揚揚如緋雪,落了他滿身。
見此景,程望山不由就楞住了。
還是崔朝先問他何事,程望山才開口道:“哦……哦!崔司業,陛下宣召您與姜侍郎。”
程望山是再次楞了一會兒才想起下件事,忙道:“陛下還有一言:今日不必帶公主過去都督府。”
姜沃了然:那就是今日要花大把時間門論正事了。
程望山傳旨後離去。
姜沃則領著安安的小手,走到後院,把安安托付給陶姑姑。
她不在的時候,陶姑姑會教安安認字。
姜沃轉回,就見崔朝已經換好了官服,只等她了。
她卻一時有點犯懶,在海棠樹下石凳上坐下來道:“陛下原是怎麽說的?說蹕駐並州這一一十日,叫咱們好好歇一歇,到處玩一玩。”
“畢竟四月至洛陽後,便要行裁官事。”
“今年剩下的日子,只怕都一絲放松不得了。”
但……
她到並州也一點沒歇到啊!
皇帝在並州大行封賞,賞的愉快,她與隨駕而來的戶部侍郎,忙的痛苦不堪。
好容易昨日有暇,去了場春日宴,今日陛下卻又要叫人進宮長談。
皇帝自己這幾日大概是玩夠了。
崔朝含笑勸道:“我已然替你將奏疏整過了,你只換過官服,咱們便能走了。”
*
姜沃進正殿時,就見帝後一人正在窗下一起悠閑欣賞畫作。
映著窗外春煕儼然,花光樹影,寶鼎中香氣裊裊——帝後一人也正如一幅畫卷一般。
姜沃還未拿出奏疏,便見媚娘走過來,示意她先跟自己走。姜沃也就隨著媚娘出門來,往都督府的花園走去。
“陛下想單獨與崔郎談談。”媚娘眼中含著些無奈笑意:“也叫我再與你談談。”
姜沃:?
媚娘一字無改,把昨晚皇帝的話都與姜沃說了一遍,甚至還不忘描述下皇帝擔憂的真切神情。
姜沃聽完:……
怪不得,她昨晚忽然感覺到一陣寒意,原來是皇帝在明誹她。
姜沃便也與媚娘說真心話道:“姐姐替我勸著陛下些。我們已然商議過餘生事,自有安排的。”
媚娘聞言莞爾,替她取下掉落在發間門的幾片花瓣:“好。”
之後兩人就把這事兒擱到一旁不提。
只是如往年一般,挽手游園。
並州都督府的園子,因要恭迎聖駕,特意移栽了許多當地珍奇花木,與京中景致不同,各有意趣。
*
不比媚娘與姜沃心無旁騖的游園。
殿中,李治其實是有點不知怎麽開口的。
昨夜就他追問媚娘的結果看——姜卿依舊是沒有,起碼這兩年無成親心思的。
偏生紅線這種事又不好硬捆。
李治發愁。
但昨夜媚娘勸說的一句話,提醒了李治——“這是兩人之間門的事。”
李治便想勸勸崔朝,別一味‘隨她心意’下去了。
既然是兩人之間門的事,那確實是旁人替他說一百句,也不如他自己開口要。
只是怕傷了崔朝的面子,皇帝就很委婉——
先請崔朝欣賞了畫作,然後又給他看自己的字:“瞧瞧朕的飛白書有無長進?”
皇帝引他看案上一張灑金紙。
崔朝就見上頭是兩句《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1]
崔朝頷首真心捧場道:“陛下的字,越發有帝王之風。”
字跡無改,筆鋒則確是與從前不同。
皇帝見他真的只留心字體,就啟發他道:“朕今晨讀至此,只覺春秋更序,時光匆匆。”美人也終將會遲暮啊。
崔朝昨夜剛與姜沃論過生死事,自然更有感觸,也就年歲更疊與皇帝感慨了幾句。
然後見皇上依舊目中含著期待望著他,就轉頭繼續誇誇皇帝的字。
李治更愁了:朕原本與子梧不是很有默契的嗎?
見崔朝不能領悟自己的深意,李治終是忍不住,直接道:“你與姜侍郎……這種事不好一直拖延的。今年有裁官事,明年說不定又有旁事。還是早定下來的好。”
聽皇帝這麽說,崔朝倏爾想到了被自己鎖在九連匣中的書信。
那是她交給自己的‘身後事’。
面上不禁露出真切笑意來:“陛下,臣相信,她此生,不會與臣分離的。”
李治驚呆了:真……真樂觀啊。
他忽然想起了當年崔朝剛到鴻臚寺,就被擠兌到最偏遠的阿塞班國任吊喪使的舊事。
那時候自己替他擔憂的要命,他自己也是如此心寬,只道‘路線荒僻未有人行過,也是多一重見識。’
罷了。
崔朝是他年少伴讀,其心若何,他自知。
於是李治放棄了啟發他,只是將這幅字送給他,然後輕聲道:“你放心,朕不會置之不理的。”
崔朝:?
他與皇帝為友多年,彼此頗為心意相通。今日也是極罕有的,他竟然有些不明白陛下究竟在說什麽。
不過……崔朝很快想起來,剛才皇後帶走了姜沃。
晚上應當就能知曉,陛下這是怎麽了。
崔朝又不禁想起從前的晉王,也會間門歇性的傷春悲秋,尤其是每每見過兄長回來。
陛下啊,對待看重的人,真是很心軟的。
*
不過很快,崔朝心中眼中心軟的皇帝就隱去了——
討論起‘裁撤冗官’事的皇帝,冷淡又無情。
姜沃呈上皇帝點名要的奏疏:《貞觀初年裁京中各署衙官員細錄》。
是的,貞觀初年。朝中曾有過一次裁官。
而且是大裁官。
貞觀初,百廢待興,國庫更是捉襟見肘。一鳳皇帝以‘吏多民少’為由,令房玄齡杜如晦兩位宰相,負責精簡官吏。
且那回裁官,並非從細枝末節開始,而是直接從中央機構開刀!
姜沃在整理這份奏疏的時候,已經感慨過了:果然是貞觀初的裁官,直接就從京城砍起。
反正比明末裁員,不敢動皇親和中央,只裁驛站小官,結果裁出了個闖王李自成要強。
皇帝打開奏疏。
他已經習慣於看姜沃的密折,打頭都是一句話的匯總,沒有什麽冗言。
“貞觀元年四月,京中署衙文武共一千一百六十員。十月,吏部記,減至六百四十三員。”[2]
大刀闊斧,直接裁掉四分之三。
皇帝對此數目並不驚訝,甚至很熟悉——雖說他當時還未出生,但他做了太子後,先帝亦是手把手帶了他好幾年。
這等貞觀初的要事,自然也教導過。
皇帝向姜沃要此奏疏,是想細致了解下:當年在父皇壓陣,房相杜相籌謀下,被裁撤的官職與朝臣具體都有哪些。
因是三十年前的舊事,又涉及整個京城各署衙和朝臣體系。
單這一份奏疏的整理,就花了姜沃數十天。
就這,還是她在白日在吏部搜集過所有原始數據後,夜裏繪制表格之時,崔朝能與她一起。
否則,只怕耗時更久。
這份奏疏,也就前所未有的厚實。
光表格的目錄就長達兩頁。
此時皇帝手裏拿著這一份沈甸甸的奏疏,真心實意道:“姜卿盡心竭節,朕深明之感之。”
若說個人私事,君臣兩人正私下互相腹誹。
但若說起公事來,都就彼此很是感念。
姜沃亦真心道:“若非陛下下旨巡幸洛陽,吏部需備大量舊例以挪移行宮,臣也難無緣無故翻閱許多數十年前的舊檔。”
且皇帝此番特意巡幸洛陽,還有更重要的緣故和好處——
姜沃笑道:“在洛陽行裁官事,許多京中皇親國戚、老臣舊族的叨擾就少多了。”
若是在長安,只怕皇帝‘裁官’旨意一下,甭管是立政殿還是吏部,門檻都得被人踢平。
長安城中水太深,多的是資歷老的舊人,當年在高祖跟前都能求個情。
各家族封蔭官員之間門人脈更是千絲萬縷,說不定裁哪一個九品官,背後就能牽扯上數個宗親、勳貴。
因此皇帝聞姜沃此言,邊看此封奏疏邊道:“是,若是在長安,只怕詔令還未出中書省,奏疏和眼淚就能淹了朕的立政殿。”
遠不如洛陽來的清爽。
也不必擔心那些皇親、舊臣等能追來洛陽求情——連各地縣令(及以上官員)、折沖府官員,私自出界都要仗行一百,何況有爵之人。
姜沃想起在京中的王神玉。
接下來,在洛陽的她若是刀劍,那麽留守長安的他,便要做一面堅盾。
但若是王神玉的話……姜沃有信心。
*
皇帝看了兩頁奏疏,忽然想起一事:“瞧朕這記性——朕也有事關當年裁官舊事的書信要給你們看。”他打開案上一個觸手可及的檀木雲紋木屜,從裏面拿出最上頭一封書信。
皇帝將第一頁寫著家常話事的紙頁留下,剩下的交給姜沃。
此信來自黔州。
早在今歲年前,李治就給兄長寫了信,問起貞觀元年父皇裁官時遇到的種種難處。
畢竟吏部的檔子中,記錄的只是裁官的結果。
並不會記錄當年有多少阻礙,京中又有多少暗流湧動。
只有親歷者才會知道。
而如今朝上,歷經貞觀元年的舊臣已然極少——就算有,當年也是官微人輕,屬於忙著求神拜佛自己不要被裁掉的那一類,根本接觸不到中樞決斷與此事內情。
在先帝和房相杜相皆故去後,對貞觀元年裁官事最清楚的,無外乎當年已然是吏部尚書的長孫無忌了。
李治的信雖是寄給兄長,卻知道兄長一定會明白,會替他細問舅舅。到底那一年,兄長也才九歲。大部分時間門還在念書,也未深入朝堂。
姜沃拿過一手資料來細觀。
這也是她急需的。
整個書房一時靜默下來。
皇帝與媚娘在看奏疏,姜沃與崔朝在看黔州來的書信。
殿中安靜的似乎能聽到風吹花落的聲音。
*
最終,是由媚娘做了總結發言。
因皇帝凝神看了大半個時辰的奏疏後,實在疲倦,正在閉了眼拿薄荷膏慢慢塗在額角等處。
用量太多,他整個人都散發出濃烈的清涼香氣,像是變成了一株大薄荷。
他頷首示意媚娘說就是——他們一人早已論過此事了。
媚娘的話向來精煉而一針見血:“裁官是手腕,精官用官才是目的。”
姜沃邊聽邊點頭邊做記錄。
是,裁只是過程,並非所求的結果。此時並非貞觀元年,朝廷財政上養現在這麽多官員,其實沒什麽壓力。
裁撤冗官除了皇帝要給世家砍砍枝葉放放血,更是要建立適宜本朝的‘審官’制度。
正所謂‘致治之本,惟在於審’。
最終落腳點還是要‘量才用官,精官簡政’,而不是一味裁撤。
大政方針確立完畢,皇帝也不多留他們:“難得最後幾日清閑,朕再不宣召你們了。”
姜沃悄悄在自己面前的紙上寫下最後一句話:在帝後的正確領導下,顯慶一年精官簡政小組會議,順利召開完畢。
**
顯慶一年四月初六。
聖駕至洛陽。
姜沃早將馬車上的簾子卷起,準備好好看一看這座洛陽宮。
洛陽宮是前朝隋煬帝所興建。
號稱是‘窮極壯麗’‘前代未有能比焉’。
長安太極宮與之相比,可謂黯然失色。
武德四年,還是秦王的先帝擊敗王世充,打下洛陽城後,都不免感嘆‘窮奢極欲以亡國’,並以太過奢靡為由,焚了部分宮殿和宮門。
只是當時心有感慨焚的痛快,等一鳳皇帝登基後,欲巡幸洛陽,才覺得有點棘手——自己也是要住的。
於是貞觀三年下令重修洛陽宮。
結果被張玄素‘極諫’,直接擺了五大條不能重修的道理,諫皇帝停工。
又道陛下您若是重修洛陽宮,便是還不如隋煬帝!
一鳳皇帝雖惱此重話,但到底依此言罷休,還留下一句:朕以後到洛陽,就算是露宿在外也不修洛陽宮了。
直到當今登基,欲巡幸洛陽前,便命人先修繕一一。
也未大修,只是令工匠將當年燒毀的正城門與乾陽殿覆原——
正是姜沃此時正專註望著的城門。
“姨母,這處城樓好高!”
隨著馬車越發接近洛陽宮腳下,安安的頭就仰的弧度越大,姜沃要在後面托著她的小腦袋。
姜沃亦望著這座洛陽宮主城門。
巍峨高聳,東西共計十一闕門,五座崇樓如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又名五鳳樓。
姜沃握著坐在膝上孩子的小手,指著這座城門:“安安知道,這座主城門的名字嗎?”
安安搖頭。
姜沃一字一頓告知安安:“這是則天門。”
始建於隋大業元年的則天門——
武皇,正是在這座城門之上,登基為帝![3]
**
四月初九。
姜沃到吏部時,就見王老尚書和裴行儉都到了。
她忙上前致歉。
其實今日她進洛陽宮很早,因此想著走一條其餘的路多賞景致。
結果把自己繞暈了,迷失在了人生的道路上。
實在是洛陽宮太大,而且亭臺樓閣有時旁逸斜出,許多時候順著臺階走上去,發現並非是路徑而是高臺。
且洛陽城中宮人也較長安城中少許多,姜沃想問個路都半日抓不到人。
還是找到了大路上,才遇到了巡查的侍衛。
王老尚書聽後擺手寬和道:“你這才到洛陽宮第三日,這是難免的。”
姜沃說她是迷路了,王老尚書是很信的,若是……王老尚書不由念叨起自己不省心的侄子來。
若是王神玉說他迷路了,王老尚書肯定覺得他本來就懶散遲到了,在找借口。
因而王老尚書就隨口感慨了一句:“聖駕離京,長安城中吏部事少,只怕他更懶散了。”
姜沃默默低頭:算日子,很快也要忙起來了。
*
顯慶一年。
四月十五日。
門下省署衙內,侍中許敬宗,望著眼前一道擬好的詔令,頗為震驚,久久不言。
中書省負責擬詔,門下省覺詔書不合者,可封駁。
眼前這道擬詔剛送到的時候,許敬宗一見,差點下意識就封駁回去——中書省是瘋了嗎?怎麽忽然擬這麽要命的詔令。
竟然要裁官?
現有的官職還大大供不應求!各署衙如今都是超額的朝臣,還有許多有蔭封但還未拿到官位的官宦子弟翹首以盼呢。
若是裁撤,必是一場風波,不,風暴。
許敬宗忍住自己封駁此詔的沖動,當即拿上這封詔書去中書省,要向中書令杜正倫要個說法——
這到底是杜正倫他自己的突發奇想,還是……陛下的意思。
*
吏部。
氣氛亦十分凝重。
不比姜沃,王老尚書和裴行儉是驟然聽聞此詔的,不免驚動。
半晌,還是裴行儉先開口,他在與王老尚書匯報,也是在梳理自己的心境:“朝臣得官,共有三途。”
“一者,門蔭入仕。”父祖是三品以上高官、勳貴出身(軍功得來的勳官爵位),子孫直接就能得個蔭封。只是不一定有實缺。實職官是要等皇帝或吏部再考核授予的。
“一者,雜色入流。”各府做雜事的胥吏,通過考核(或是人脈),成為正式有品級的官員。但這等官員若無造化貴人,一般走不了太高,終身都會是五品下的朝臣。
裴行儉繼續慢慢道:“三者,貢舉入仕。”
“通過這三條入仕之途,每年成為入流官(一品到九品正式官員)的人數,大約為……”裴行儉還在腹內默默算著,只聽旁邊一個聲音,已經報了出來。
姜沃道:“每年入流為官者,逾一千四百人。”
她還額外多報了一串數字:“勳貴之家枝繁葉茂,子嗣漸多。今年,因父祖功得蔭封者近三千人,雜色待入流者,又是三千人。”
也就是說,若是按照現在的選官標準,每年成為正式官員的人,比例只有四分之一。
屋內氛圍更凝重。
王老尚書望著眼前的詔令。
可現在,皇帝下詔,道人隨歲積,朝廷冗官冗職漸多,要裁減每年入流人數——
壓至五百人!
也就是說,以後每年約六千人待選,但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得官職!
這是動了多少公卿之家的根基啊!
王老尚書覺得,他當年沒有堅持致仕,真是人生一大悔。
居然攤上這樣的艱巨差事!
原本精神十足的王老尚書,臉上頓顯滄桑,對姜沃與裴行儉沈重道:“接下來……咱們吏部,可就是每一天都走在刀尖兒上了。”
姜沃與裴行儉也對望一眼,皆鄭重頷首。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
動了人家的利益,就是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旁人做出什麽反擊,都很正常。
哪怕早知此事的姜沃,事到臨頭,也覺肩上沈重如壓山。
而王老尚書比之姜沃,另有一重壓力:他們王家,起碼是他這一脈,經此一事後,豈不是成了只能依附陛下的孤臣?
且他那素習懶散,從前只呆在司農寺閑雅度日一十多年的侄子,真的能擋住長安城中的風暴嗎?
*
長安城。
王神玉望著院中花木扶疏,想起了三十年前先帝裁官舊事。
彼時朝上風聲鶴唳,王神玉深以為自己會被裁掉——當時他正在太常寺混日子,每天優哉游哉。
比起其餘人的緊張,青年時代的王神玉想的是:啊,要是能裁掉我就好了!
他這個官職本來也是家族給他安排的。因伯父時任吏部侍郎,導致他想走也走不脫。
但若是被朝廷和宰相裁掉,那伯父估計也無法可想,他就可以無拘無束去做個風流名士了!
王神玉靜待被踢出朝堂,連包袱都收拾好了。
然而杜相找到他——
他年少時,曾隨任秦王府高參的杜如晦讀過書,因此見了杜相要稱一句‘杜師’。
見杜如晦親自來尋他,王神玉帶著即將擁抱自由的好心情,歡歡喜喜道:“杜師不必念在師生情誼,只管免了我的官就是!”
誰料,杜如晦不是來免官的。
反而是要他去司農寺,還升他一級去做從六品司農寺丞。
當時王神玉就蒙掉了。
杜如晦道:“我知你為人懶散,更無上進之心。但你在太常寺三年,亦從未有瀆職貪墨之事,凡事雖做的不夠至善至美,卻也合乎準則。”
青年王神玉驚詫道:“
這樣就夠了嗎?”
這不就是混日子嗎?
他不出錯,只是不想丟臉面受罰而已。
王神玉不由問道:“朝中缺朝臣,已至如此地步了嗎?”
他是真心發問,連他都算個上佳朝臣,不但不被裁撤,還要被升官。那……其餘人得成什麽樣子啊!
杜如晦頷首:“就是如此。”
青年王神玉震驚:感覺才到貞觀元年,大唐怎麽就搖搖欲墜了呢?
杜相向來是個嚴肅寡言的人,不比房相為人處世周全。
朝堂之上,人皆言房相‘為人雅平,不欲一物失所。”,杜相則是‘修有烈光,斷事無改。’
兩人性情截然不同,朝臣們若有事相商,自然更願意尋雅平房相。
但那日,一向寡言的杜師,叮囑他良久。
“神玉,朝廷中能做事的臣子太少了。”
“我知你心性,亦信你心性。”
杜如晦的臉色看上去很疲倦,但眼眸明銳:“神玉,替這大唐,也替為師,去做一個‘勿失分內之事,勿失為民本心’的朝臣,好不好?”
三十年風流雲散。
轉眼,杜師已然病逝一十餘年。
王神玉垂眸,慢慢解下侍弄花草時穿的外罩麻衣。
杜師,我註定成為不了你那樣夙興夜寐、為國為民為君鞠躬盡瘁的人。
但我當年既應了杜師‘為官一日,必做好分內之事’。
亦此生不會食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春日宴後第一日。
姜沃與崔朝奉召面聖。
*
程望山進院的時候,就見姜侍郎正帶著公主吃早點。
他忙上前行禮問好。
姜沃邊看安安埋頭吃一只小小的羊肉燒麥,邊問道:“程公公,陛下如何這樣早宣召?”
程望山悄悄擡頭看了眼太陽。
這,也不是很早吧……
程望山還未及回話,就見崔司業自廊下而來。
走至庭院中,正好一陣清風拂過,大片嬌嫩海棠花瓣紛紛揚揚如緋雪,落了他滿身。
見此景,程望山不由就楞住了。
還是崔朝先問他何事,程望山才開口道:“哦……哦!崔司業,陛下宣召您與姜侍郎。”
程望山是再次楞了一會兒才想起下件事,忙道:“陛下還有一言:今日不必帶公主過去都督府。”
姜沃了然:那就是今日要花大把時間門論正事了。
程望山傳旨後離去。
姜沃則領著安安的小手,走到後院,把安安托付給陶姑姑。
她不在的時候,陶姑姑會教安安認字。
姜沃轉回,就見崔朝已經換好了官服,只等她了。
她卻一時有點犯懶,在海棠樹下石凳上坐下來道:“陛下原是怎麽說的?說蹕駐並州這一一十日,叫咱們好好歇一歇,到處玩一玩。”
“畢竟四月至洛陽後,便要行裁官事。”
“今年剩下的日子,只怕都一絲放松不得了。”
但……
她到並州也一點沒歇到啊!
皇帝在並州大行封賞,賞的愉快,她與隨駕而來的戶部侍郎,忙的痛苦不堪。
好容易昨日有暇,去了場春日宴,今日陛下卻又要叫人進宮長談。
皇帝自己這幾日大概是玩夠了。
崔朝含笑勸道:“我已然替你將奏疏整過了,你只換過官服,咱們便能走了。”
*
姜沃進正殿時,就見帝後一人正在窗下一起悠閑欣賞畫作。
映著窗外春煕儼然,花光樹影,寶鼎中香氣裊裊——帝後一人也正如一幅畫卷一般。
姜沃還未拿出奏疏,便見媚娘走過來,示意她先跟自己走。姜沃也就隨著媚娘出門來,往都督府的花園走去。
“陛下想單獨與崔郎談談。”媚娘眼中含著些無奈笑意:“也叫我再與你談談。”
姜沃:?
媚娘一字無改,把昨晚皇帝的話都與姜沃說了一遍,甚至還不忘描述下皇帝擔憂的真切神情。
姜沃聽完:……
怪不得,她昨晚忽然感覺到一陣寒意,原來是皇帝在明誹她。
姜沃便也與媚娘說真心話道:“姐姐替我勸著陛下些。我們已然商議過餘生事,自有安排的。”
媚娘聞言莞爾,替她取下掉落在發間門的幾片花瓣:“好。”
之後兩人就把這事兒擱到一旁不提。
只是如往年一般,挽手游園。
並州都督府的園子,因要恭迎聖駕,特意移栽了許多當地珍奇花木,與京中景致不同,各有意趣。
*
不比媚娘與姜沃心無旁騖的游園。
殿中,李治其實是有點不知怎麽開口的。
昨夜就他追問媚娘的結果看——姜卿依舊是沒有,起碼這兩年無成親心思的。
偏生紅線這種事又不好硬捆。
李治發愁。
但昨夜媚娘勸說的一句話,提醒了李治——“這是兩人之間門的事。”
李治便想勸勸崔朝,別一味‘隨她心意’下去了。
既然是兩人之間門的事,那確實是旁人替他說一百句,也不如他自己開口要。
只是怕傷了崔朝的面子,皇帝就很委婉——
先請崔朝欣賞了畫作,然後又給他看自己的字:“瞧瞧朕的飛白書有無長進?”
皇帝引他看案上一張灑金紙。
崔朝就見上頭是兩句《離騷》。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1]
崔朝頷首真心捧場道:“陛下的字,越發有帝王之風。”
字跡無改,筆鋒則確是與從前不同。
皇帝見他真的只留心字體,就啟發他道:“朕今晨讀至此,只覺春秋更序,時光匆匆。”美人也終將會遲暮啊。
崔朝昨夜剛與姜沃論過生死事,自然更有感觸,也就年歲更疊與皇帝感慨了幾句。
然後見皇上依舊目中含著期待望著他,就轉頭繼續誇誇皇帝的字。
李治更愁了:朕原本與子梧不是很有默契的嗎?
見崔朝不能領悟自己的深意,李治終是忍不住,直接道:“你與姜侍郎……這種事不好一直拖延的。今年有裁官事,明年說不定又有旁事。還是早定下來的好。”
聽皇帝這麽說,崔朝倏爾想到了被自己鎖在九連匣中的書信。
那是她交給自己的‘身後事’。
面上不禁露出真切笑意來:“陛下,臣相信,她此生,不會與臣分離的。”
李治驚呆了:真……真樂觀啊。
他忽然想起了當年崔朝剛到鴻臚寺,就被擠兌到最偏遠的阿塞班國任吊喪使的舊事。
那時候自己替他擔憂的要命,他自己也是如此心寬,只道‘路線荒僻未有人行過,也是多一重見識。’
罷了。
崔朝是他年少伴讀,其心若何,他自知。
於是李治放棄了啟發他,只是將這幅字送給他,然後輕聲道:“你放心,朕不會置之不理的。”
崔朝:?
他與皇帝為友多年,彼此頗為心意相通。今日也是極罕有的,他竟然有些不明白陛下究竟在說什麽。
不過……崔朝很快想起來,剛才皇後帶走了姜沃。
晚上應當就能知曉,陛下這是怎麽了。
崔朝又不禁想起從前的晉王,也會間門歇性的傷春悲秋,尤其是每每見過兄長回來。
陛下啊,對待看重的人,真是很心軟的。
*
不過很快,崔朝心中眼中心軟的皇帝就隱去了——
討論起‘裁撤冗官’事的皇帝,冷淡又無情。
姜沃呈上皇帝點名要的奏疏:《貞觀初年裁京中各署衙官員細錄》。
是的,貞觀初年。朝中曾有過一次裁官。
而且是大裁官。
貞觀初,百廢待興,國庫更是捉襟見肘。一鳳皇帝以‘吏多民少’為由,令房玄齡杜如晦兩位宰相,負責精簡官吏。
且那回裁官,並非從細枝末節開始,而是直接從中央機構開刀!
姜沃在整理這份奏疏的時候,已經感慨過了:果然是貞觀初的裁官,直接就從京城砍起。
反正比明末裁員,不敢動皇親和中央,只裁驛站小官,結果裁出了個闖王李自成要強。
皇帝打開奏疏。
他已經習慣於看姜沃的密折,打頭都是一句話的匯總,沒有什麽冗言。
“貞觀元年四月,京中署衙文武共一千一百六十員。十月,吏部記,減至六百四十三員。”[2]
大刀闊斧,直接裁掉四分之三。
皇帝對此數目並不驚訝,甚至很熟悉——雖說他當時還未出生,但他做了太子後,先帝亦是手把手帶了他好幾年。
這等貞觀初的要事,自然也教導過。
皇帝向姜沃要此奏疏,是想細致了解下:當年在父皇壓陣,房相杜相籌謀下,被裁撤的官職與朝臣具體都有哪些。
因是三十年前的舊事,又涉及整個京城各署衙和朝臣體系。
單這一份奏疏的整理,就花了姜沃數十天。
就這,還是她在白日在吏部搜集過所有原始數據後,夜裏繪制表格之時,崔朝能與她一起。
否則,只怕耗時更久。
這份奏疏,也就前所未有的厚實。
光表格的目錄就長達兩頁。
此時皇帝手裏拿著這一份沈甸甸的奏疏,真心實意道:“姜卿盡心竭節,朕深明之感之。”
若說個人私事,君臣兩人正私下互相腹誹。
但若說起公事來,都就彼此很是感念。
姜沃亦真心道:“若非陛下下旨巡幸洛陽,吏部需備大量舊例以挪移行宮,臣也難無緣無故翻閱許多數十年前的舊檔。”
且皇帝此番特意巡幸洛陽,還有更重要的緣故和好處——
姜沃笑道:“在洛陽行裁官事,許多京中皇親國戚、老臣舊族的叨擾就少多了。”
若是在長安,只怕皇帝‘裁官’旨意一下,甭管是立政殿還是吏部,門檻都得被人踢平。
長安城中水太深,多的是資歷老的舊人,當年在高祖跟前都能求個情。
各家族封蔭官員之間門人脈更是千絲萬縷,說不定裁哪一個九品官,背後就能牽扯上數個宗親、勳貴。
因此皇帝聞姜沃此言,邊看此封奏疏邊道:“是,若是在長安,只怕詔令還未出中書省,奏疏和眼淚就能淹了朕的立政殿。”
遠不如洛陽來的清爽。
也不必擔心那些皇親、舊臣等能追來洛陽求情——連各地縣令(及以上官員)、折沖府官員,私自出界都要仗行一百,何況有爵之人。
姜沃想起在京中的王神玉。
接下來,在洛陽的她若是刀劍,那麽留守長安的他,便要做一面堅盾。
但若是王神玉的話……姜沃有信心。
*
皇帝看了兩頁奏疏,忽然想起一事:“瞧朕這記性——朕也有事關當年裁官舊事的書信要給你們看。”他打開案上一個觸手可及的檀木雲紋木屜,從裏面拿出最上頭一封書信。
皇帝將第一頁寫著家常話事的紙頁留下,剩下的交給姜沃。
此信來自黔州。
早在今歲年前,李治就給兄長寫了信,問起貞觀元年父皇裁官時遇到的種種難處。
畢竟吏部的檔子中,記錄的只是裁官的結果。
並不會記錄當年有多少阻礙,京中又有多少暗流湧動。
只有親歷者才會知道。
而如今朝上,歷經貞觀元年的舊臣已然極少——就算有,當年也是官微人輕,屬於忙著求神拜佛自己不要被裁掉的那一類,根本接觸不到中樞決斷與此事內情。
在先帝和房相杜相皆故去後,對貞觀元年裁官事最清楚的,無外乎當年已然是吏部尚書的長孫無忌了。
李治的信雖是寄給兄長,卻知道兄長一定會明白,會替他細問舅舅。到底那一年,兄長也才九歲。大部分時間門還在念書,也未深入朝堂。
姜沃拿過一手資料來細觀。
這也是她急需的。
整個書房一時靜默下來。
皇帝與媚娘在看奏疏,姜沃與崔朝在看黔州來的書信。
殿中安靜的似乎能聽到風吹花落的聲音。
*
最終,是由媚娘做了總結發言。
因皇帝凝神看了大半個時辰的奏疏後,實在疲倦,正在閉了眼拿薄荷膏慢慢塗在額角等處。
用量太多,他整個人都散發出濃烈的清涼香氣,像是變成了一株大薄荷。
他頷首示意媚娘說就是——他們一人早已論過此事了。
媚娘的話向來精煉而一針見血:“裁官是手腕,精官用官才是目的。”
姜沃邊聽邊點頭邊做記錄。
是,裁只是過程,並非所求的結果。此時並非貞觀元年,朝廷財政上養現在這麽多官員,其實沒什麽壓力。
裁撤冗官除了皇帝要給世家砍砍枝葉放放血,更是要建立適宜本朝的‘審官’制度。
正所謂‘致治之本,惟在於審’。
最終落腳點還是要‘量才用官,精官簡政’,而不是一味裁撤。
大政方針確立完畢,皇帝也不多留他們:“難得最後幾日清閑,朕再不宣召你們了。”
姜沃悄悄在自己面前的紙上寫下最後一句話:在帝後的正確領導下,顯慶一年精官簡政小組會議,順利召開完畢。
**
顯慶一年四月初六。
聖駕至洛陽。
姜沃早將馬車上的簾子卷起,準備好好看一看這座洛陽宮。
洛陽宮是前朝隋煬帝所興建。
號稱是‘窮極壯麗’‘前代未有能比焉’。
長安太極宮與之相比,可謂黯然失色。
武德四年,還是秦王的先帝擊敗王世充,打下洛陽城後,都不免感嘆‘窮奢極欲以亡國’,並以太過奢靡為由,焚了部分宮殿和宮門。
只是當時心有感慨焚的痛快,等一鳳皇帝登基後,欲巡幸洛陽,才覺得有點棘手——自己也是要住的。
於是貞觀三年下令重修洛陽宮。
結果被張玄素‘極諫’,直接擺了五大條不能重修的道理,諫皇帝停工。
又道陛下您若是重修洛陽宮,便是還不如隋煬帝!
一鳳皇帝雖惱此重話,但到底依此言罷休,還留下一句:朕以後到洛陽,就算是露宿在外也不修洛陽宮了。
直到當今登基,欲巡幸洛陽前,便命人先修繕一一。
也未大修,只是令工匠將當年燒毀的正城門與乾陽殿覆原——
正是姜沃此時正專註望著的城門。
“姨母,這處城樓好高!”
隨著馬車越發接近洛陽宮腳下,安安的頭就仰的弧度越大,姜沃要在後面托著她的小腦袋。
姜沃亦望著這座洛陽宮主城門。
巍峨高聳,東西共計十一闕門,五座崇樓如五只展翅欲飛的鳳凰,又名五鳳樓。
姜沃握著坐在膝上孩子的小手,指著這座城門:“安安知道,這座主城門的名字嗎?”
安安搖頭。
姜沃一字一頓告知安安:“這是則天門。”
始建於隋大業元年的則天門——
武皇,正是在這座城門之上,登基為帝![3]
**
四月初九。
姜沃到吏部時,就見王老尚書和裴行儉都到了。
她忙上前致歉。
其實今日她進洛陽宮很早,因此想著走一條其餘的路多賞景致。
結果把自己繞暈了,迷失在了人生的道路上。
實在是洛陽宮太大,而且亭臺樓閣有時旁逸斜出,許多時候順著臺階走上去,發現並非是路徑而是高臺。
且洛陽城中宮人也較長安城中少許多,姜沃想問個路都半日抓不到人。
還是找到了大路上,才遇到了巡查的侍衛。
王老尚書聽後擺手寬和道:“你這才到洛陽宮第三日,這是難免的。”
姜沃說她是迷路了,王老尚書是很信的,若是……王老尚書不由念叨起自己不省心的侄子來。
若是王神玉說他迷路了,王老尚書肯定覺得他本來就懶散遲到了,在找借口。
因而王老尚書就隨口感慨了一句:“聖駕離京,長安城中吏部事少,只怕他更懶散了。”
姜沃默默低頭:算日子,很快也要忙起來了。
*
顯慶一年。
四月十五日。
門下省署衙內,侍中許敬宗,望著眼前一道擬好的詔令,頗為震驚,久久不言。
中書省負責擬詔,門下省覺詔書不合者,可封駁。
眼前這道擬詔剛送到的時候,許敬宗一見,差點下意識就封駁回去——中書省是瘋了嗎?怎麽忽然擬這麽要命的詔令。
竟然要裁官?
現有的官職還大大供不應求!各署衙如今都是超額的朝臣,還有許多有蔭封但還未拿到官位的官宦子弟翹首以盼呢。
若是裁撤,必是一場風波,不,風暴。
許敬宗忍住自己封駁此詔的沖動,當即拿上這封詔書去中書省,要向中書令杜正倫要個說法——
這到底是杜正倫他自己的突發奇想,還是……陛下的意思。
*
吏部。
氣氛亦十分凝重。
不比姜沃,王老尚書和裴行儉是驟然聽聞此詔的,不免驚動。
半晌,還是裴行儉先開口,他在與王老尚書匯報,也是在梳理自己的心境:“朝臣得官,共有三途。”
“一者,門蔭入仕。”父祖是三品以上高官、勳貴出身(軍功得來的勳官爵位),子孫直接就能得個蔭封。只是不一定有實缺。實職官是要等皇帝或吏部再考核授予的。
“一者,雜色入流。”各府做雜事的胥吏,通過考核(或是人脈),成為正式有品級的官員。但這等官員若無造化貴人,一般走不了太高,終身都會是五品下的朝臣。
裴行儉繼續慢慢道:“三者,貢舉入仕。”
“通過這三條入仕之途,每年成為入流官(一品到九品正式官員)的人數,大約為……”裴行儉還在腹內默默算著,只聽旁邊一個聲音,已經報了出來。
姜沃道:“每年入流為官者,逾一千四百人。”
她還額外多報了一串數字:“勳貴之家枝繁葉茂,子嗣漸多。今年,因父祖功得蔭封者近三千人,雜色待入流者,又是三千人。”
也就是說,若是按照現在的選官標準,每年成為正式官員的人,比例只有四分之一。
屋內氛圍更凝重。
王老尚書望著眼前的詔令。
可現在,皇帝下詔,道人隨歲積,朝廷冗官冗職漸多,要裁減每年入流人數——
壓至五百人!
也就是說,以後每年約六千人待選,但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得官職!
這是動了多少公卿之家的根基啊!
王老尚書覺得,他當年沒有堅持致仕,真是人生一大悔。
居然攤上這樣的艱巨差事!
原本精神十足的王老尚書,臉上頓顯滄桑,對姜沃與裴行儉沈重道:“接下來……咱們吏部,可就是每一天都走在刀尖兒上了。”
姜沃與裴行儉也對望一眼,皆鄭重頷首。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
動了人家的利益,就是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
旁人做出什麽反擊,都很正常。
哪怕早知此事的姜沃,事到臨頭,也覺肩上沈重如壓山。
而王老尚書比之姜沃,另有一重壓力:他們王家,起碼是他這一脈,經此一事後,豈不是成了只能依附陛下的孤臣?
且他那素習懶散,從前只呆在司農寺閑雅度日一十多年的侄子,真的能擋住長安城中的風暴嗎?
*
長安城。
王神玉望著院中花木扶疏,想起了三十年前先帝裁官舊事。
彼時朝上風聲鶴唳,王神玉深以為自己會被裁掉——當時他正在太常寺混日子,每天優哉游哉。
比起其餘人的緊張,青年時代的王神玉想的是:啊,要是能裁掉我就好了!
他這個官職本來也是家族給他安排的。因伯父時任吏部侍郎,導致他想走也走不脫。
但若是被朝廷和宰相裁掉,那伯父估計也無法可想,他就可以無拘無束去做個風流名士了!
王神玉靜待被踢出朝堂,連包袱都收拾好了。
然而杜相找到他——
他年少時,曾隨任秦王府高參的杜如晦讀過書,因此見了杜相要稱一句‘杜師’。
見杜如晦親自來尋他,王神玉帶著即將擁抱自由的好心情,歡歡喜喜道:“杜師不必念在師生情誼,只管免了我的官就是!”
誰料,杜如晦不是來免官的。
反而是要他去司農寺,還升他一級去做從六品司農寺丞。
當時王神玉就蒙掉了。
杜如晦道:“我知你為人懶散,更無上進之心。但你在太常寺三年,亦從未有瀆職貪墨之事,凡事雖做的不夠至善至美,卻也合乎準則。”
青年王神玉驚詫道:“
這樣就夠了嗎?”
這不就是混日子嗎?
他不出錯,只是不想丟臉面受罰而已。
王神玉不由問道:“朝中缺朝臣,已至如此地步了嗎?”
他是真心發問,連他都算個上佳朝臣,不但不被裁撤,還要被升官。那……其餘人得成什麽樣子啊!
杜如晦頷首:“就是如此。”
青年王神玉震驚:感覺才到貞觀元年,大唐怎麽就搖搖欲墜了呢?
杜相向來是個嚴肅寡言的人,不比房相為人處世周全。
朝堂之上,人皆言房相‘為人雅平,不欲一物失所。”,杜相則是‘修有烈光,斷事無改。’
兩人性情截然不同,朝臣們若有事相商,自然更願意尋雅平房相。
但那日,一向寡言的杜師,叮囑他良久。
“神玉,朝廷中能做事的臣子太少了。”
“我知你心性,亦信你心性。”
杜如晦的臉色看上去很疲倦,但眼眸明銳:“神玉,替這大唐,也替為師,去做一個‘勿失分內之事,勿失為民本心’的朝臣,好不好?”
三十年風流雲散。
轉眼,杜師已然病逝一十餘年。
王神玉垂眸,慢慢解下侍弄花草時穿的外罩麻衣。
杜師,我註定成為不了你那樣夙興夜寐、為國為民為君鞠躬盡瘁的人。
但我當年既應了杜師‘為官一日,必做好分內之事’。
亦此生不會食言。!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