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改立太子
關燈
小
中
大
第111章 改立太子
十月,初冬時分。
京中晝夜溫差大,早晚已經徹底進入寒冬。
姜沃早在官服外頭加上了厚披風。
這日黃昏時分,她離開吏部出皇城的路上,正路過尚書省外的官道,卻見到了一派熱火朝天的情形——
今日正是各地貢士正式到尚書省報考的日子。由戶部特意安排了數十人,專門負責統一審核他們的投牒和文解(證明文件)。
摩肩擦踵,熙攘人聲,在冬日裏看的人都心熱起來。
她駐足看了片刻學子報考盛況,這才離去。
*
為避免遇見人,如今姜沃與崔朝凡直接回姜宅,都是換了小巧無紋飾的馬車,並不騎馬。
車上姜沃就與崔朝說起:“說是十月裏貢舉取士,其實到了真正開考日,都得來年正月了——這些學子們真是連年都過不好。”
所謂十月貢舉,其實十月只是完成了學子們入京報名的事。
之後還有戶部記錄戶籍公文,吏部再與兵部一起安排考場(尚書省都堂),提前排布書令、桌椅、兵衛等事。
王老尚書還要出考卷,再與陛下過目。
諸事繁雜。
以朝廷辦事的流程和速度,考前準備做完,正式開考就排到兩三個月後去了。
這一回科舉定日還屬於比較早的,定在了來年,永徽六年的正月十六。
曾經也做過考生的姜沃,覺得科舉人真是不容易。
誰不盼著年前考完試,好輕輕松松過個年呢?但這考試安排的,是年節和元宵都不用過了,只專心備考就行了。
崔朝聞言笑道:“其實便是臘月裏考完,他們心也不能定——每年都是二月才放榜。”
“且就京兆尹和刑部看來,這麽多外來貢子入京,還是年後考的好。”
姜沃就懂了:估計安排年後考試,也有為了治安的緣故。年節下,京兆府肯定不願意長安城中出現亂子的。
若是年前就考完了,只等著放榜。這些年輕學子心浮氣躁又成幫結派的,難免會惹出糾紛事件來。
偏生這些學子裏頭說不定還有未來的朝臣大員,京兆府是管也不好管,抓也不好抓,簡直是社會不安定閑散因素。
既如此,還不如年後考試。
讓所有考生過年時候都別出來溜達惹事,只忙於覆習。
*
“也好,這樣我便年後再至國子監。”
崔朝揚了揚手裏的公文:“正好年前鴻臚寺也走不開。”
說來,這麽多年,姜沃跟崔朝的工作狀態,一直是一個高強度,一個常日摸魚。
只有到年節下,兩個人忙碌程度才會反過來。
年節下鴻臚寺忙著接待外邦使臣,崔朝不但不能摸魚,還得時不時加個班,將沒看完的外邦資料帶回家中細看,免得接候外來使節(尤其是有時外邦國君親至)時出紕漏。
在外邦前失了大唐禮節和朝廷顏面,一向是鴻臚寺最忌諱的。
*
上月,崔朝向皇帝請命,想調任國子監時,皇帝便令中書省下詔,晉鴻臚寺典客丞崔朝,為國子監從四品司業——專掌‘國子、太學’等六學訓導之政。
還很是愉悅的玩笑了一句:“子梧,當年在朕晉王府和東宮中,有名有姓的重臣,你可是最後一個離開六品官位的。”
媚娘在旁聽了莞爾,也笑著揶揄了一句:“是要好好恭喜崔司業。”
崔朝被帝後打趣,無奈而笑。
彼時立政殿的氛圍是很愉快,君臣和恰。
然而接到這個消息的鴻臚寺於正卿卻很崩潰,恨不得直接去皇帝跟前哭一場:都快年底了,十月份開始就陸續有遠邦進京了。
陛下您怎麽能這時候,突如其來調走最鴻臚寺要緊的典客丞呢!
雖沒真的哭,但於正卿是真的去立政殿求了,只道今年遞了文牒至京的外邦較往年多,求皇帝讓崔司業年後再赴任國子監。
皇帝見於正卿年過六十,胡子斑白,又因此事滿臉憔悴氣色不佳,就準了此請——為了在外賓跟前顏面上的好看,還是讓崔朝去迎候一下吧。
*
於是此時,崔朝雖在馬車上,手裏還是拿著一卷公文在看。
姜沃便也坐過去看,口中問道:“是第一回 到大唐來的外邦嗎?”
崔朝把成卷的公文全部展開來,與她同看:“是,這個國家今歲第一回 遞文牒至鴻臚寺,遣使團前來。”
姜沃念出上面的名字:“大食人?”
崔朝溫言與她大體解釋了下:“這個大食離咱們很遠,也是個兵力強盛的國家,這些年占了不少周邊小國。”
崔朝記性甚佳,哪怕是多年前的事兒,也信口拈來:“數年前,這個大食國還滅了波斯,波斯王子曾來朝向先帝求兵。只是那兩年先帝正親征高句麗,滅薛延陀,未有暇分神。”
“且咱們與大食相距甚遠,從前兩國又無甚兵戈之爭,便未曾應波斯所求發兵。”
且若真發兵攻大食,還要經行一段西突厥之地。彼時西突厥內還亂著,行兵實在不現實。
滅了波斯?強悍向外擴張?姜沃越聽越覺得這個國家很熟悉。
正好鴻臚寺的公文上,繪著很簡單的輿圖,用以標註大食國使臣一路到大唐長安的路徑。
姜沃就在腦海系統裏點開現代世界地圖,就像以往對照那幾位宰輔被貶地一樣,來尋找大食國對應的現代位置。
很快,古代輿圖與現代地圖,重合起來。
大食國。原來如此。
她擡頭對崔朝道:“等大食人到了,你與我說一聲,我想去看看他們。”
崔朝只以為她是好奇心強,就道:“好。”
大食國。
或者說——姜沃腦海裏,轉換成了自己更熟悉的稱呼:阿拉伯帝國。
如今西突厥還在,大唐與阿拉伯帝國,這兩個此世紀亞洲的雄踞霸主,還未正式接壤與來往。
尚處於只聽說‘對方挺厲害’的和平安靜期。
可總有一日……甚至這一日都不會太遠,不斷擴張的兩個霸主,終究要會面以兵戈,要爭奪中亞的控制權與影響力。
見崔朝整理細致的大食國資料,又想起他曾經也是這樣整理吐蕃風物的——他心思縝密,又很擅長與外邦使臣來往溝通,總能從很多細節,看出外邦當地的人文風俗。
鴻臚寺許多外邦記文資料,都是他這些年漸漸完善起來的。
姜沃不由道:“你之前說更屬意鴻臚寺,我也覺得,待國子監事完了,你還是呆在鴻臚寺更好。”
知己知彼,方百戰不殆。
*
姜宅。
每次回到家中,姜沃就會先把公務拋下,專心致志去陪安安。
孩子心思其實是很敏感的。
大人有沒有專心陪伴,孩子其實都能感覺到。
姜沃換過家常棉衣,走向內間。
內間地上鋪著厚實的幾層毛氈和皮毛毯,小公主正在自己滿地走著,乳母則拿了顏色鮮亮的撥浪鼓,在前面兩三步遠的地方哄著她。
姜沃邊帶笑看著,邊在屋外圓凳上坐下來,更換專門踩在毯子上的蒲鞋。
然而安安一眼看到了她,就迅速放棄了乳娘和撥浪鼓,對著她張開小手加快走子過來,口中清晰道:“姨母!抱抱。”
一歲半的孩子,慢慢走已經很穩了,但安安見了她心急,步子就亂了。
小孩子走的快,又張著手,一時失了平衡,正好到姜沃跟前的時候,沒站穩,小小的身子往前一撲。
姜沃連忙伸手。
卻未接及,眼睜睜看安安在跟前來了個匍匐式五體投地。
姜沃連忙蹲身去看。
好在見安安是雙手先伏地,沒有摔到也沒有哭,只是似乎不明白自己怎麽忽然趴下了,烏溜溜的眼睛都瞪圓了。
姜沃這才放心,擺手讓惶恐來抱公主的乳娘止步,只伸出手,柔和道:“安安,扶著姨母的手起來吧。”
稚子的小手暖呼呼落在掌心。
安安撐著姜沃的手起身。
**
永徽五年除夕。
歲大雪。
姜沃抱著手爐在窗前看飛揚雪花。
明日,就是新的一年了。
她囑咐依舊要去宮門口接帝後的崔朝道:“來回路上一定要慢慢的,這雪一時是停不了了。”
崔朝答應著出門。
這回帝後來赴新年火鍋宴,沒有再帶食盒,而是帶了個孩子。
年近兩歲半的弘兒被帝後帶了來。
兄妹倆在內間很快玩到了一起。
李弘在宮裏長大,配好的四名乳母都是嚴格按宮裏規矩來照料皇子,再不敢逾矩出錯。
因而弘兒雖小,但舉止上已經帶了些皇子特有的端正,比起外頭的孩子,少了些任性脾氣和好奇心。
此時也正很溫和安靜的陪妹妹玩。
甚至在帝後離開屋前,弘兒還很規矩道:“請父皇、母後安心。”而安安則是小臉兒玩的紅撲撲的,對父母搖了搖肉乎乎的小手。
至宴上,皇帝就笑道:“安安如今一點兒看不出早產孩子的樣子了。”
“雖說彼時宮裏不清凈,但媚娘定下將安安交給你,朕起初總不免有些擔心——你們兩人又還沒有孩子,照料起來豈不是生疏。”
“如今看,還是朕多慮了。”
頓了頓後,李治另外起了話:“說來,你們兩個……”
才說了一半,就見姜沃執壺,給他添酒:“陛下之讚,臣受之惶恐。”
李治擱下杯盞笑道:“姜卿好會堵朕的話——但朕今日還是要說。”
姜沃憂傷坐下:唉,當一個皇帝非要說話,還能有什麽法子?
果然,皇帝宛如‘催生辦委員’上身。
“朕早就說過,你們如今有個孩子,難道還怕崔家挾制嗎?為何還不要呢?”
媚娘在旁邊接了一句:“若真是有此擔憂,也可不姓崔,不入崔氏譜牒就是。”
皇帝擺擺手:“這些都是末節,總之,你們得先有個孩子,朕才能為你們安排——不然,安安就要長大了,與駙馬差好幾歲,只怕不太好。”
姜沃:……
她看沒忍住看了看酒壺:“陛下,是不是今日的酒太烈了?”
您要不要聽聽這都是在說什麽啊!
李治倒是一臉理所應當:“你們也知,朕的幾個同胞姊妹,婚事上總有些遺憾處。”尤其想起晉陽公主,這個最親近的妹妹,至今以無心儀駙馬為由,還未定親事,他就焦慮。
“安安是朕與皇後的嫡長女,朕自然早早為她打算——若是你們有個兒子,正好給朕做駙馬。”
然後目光在崔朝和姜沃面上拂過,認真道:“朕相信一定才貌堪配,天造地設。”
姜沃已經完全不想說話了,低頭看鍋裏翻滾的肉片。
她不想說也沒關系,喝過酒的皇帝,自己就能說下去。
他繼續安排未來:“若是女兒……這倒是有些麻煩。”
“雖說你們現在若生個女兒,是與弘兒年紀相當,朕也信得過,你們教出來的女兒必然是好孩子。”
“但朕自己是經過的——太子妃,將來的皇後,才貌都是其次,最要緊的是心性合宜。”
姜沃不由擡頭:弘兒?太子妃?
雖說皇帝易換儲位之心,已然是朝臣們心照不宣的秘密。
然姜沃也是第一次聽皇帝這麽明確的提出,弘兒將來會是太子。
是宮裏發生了什麽?
還是陛下……
不必姜沃再猜下去,皇帝直接道:“除夕前,太子給朕上了一道奏疏,自讓太子位。”
姜沃聞此默然。
也實在是無話可說。
如果說過去的王皇後鳴珂是糊裏糊塗,不知皇後位怎麽坐怎麽守。那麽太子李忠則是,清醒也沒用,只要扶持他的人倒臺,他就毫無辦法了。
他作為庶長子,被柳奭等人選中起,就已經註定了今日。
除非是驚世之才(還要佐以天命加身),才能在這種境地下有機會保住自己的太子位,才能翻盤。
可李忠,只是個尋常的皇子而已。
這一年來,姜沃在朝中,也聽過許多東宮事。
東宮屬臣屢屢被皇帝調離,剩餘屬臣也都盡力避走,能尋門路調任旁的署衙的都早走了,剩下走不了的,有天天裝聾作啞在東宮呆著的,也有直接畏事解官而去的。
最要命的是,皇帝完全不禁止東宮官員的流失。
甚至還曾在某次常朝,似有若無般道:“太子不過髫丱之辰,柳奭、褚遂良便結趙國公,頻煩進說,以長幼之序勸立東朝。如今看來……”[1]
然後話未盡,只長嘆一聲。
這一聲嘆息的內涵可太多了!
朝臣們如何能不浮想聯翩。
尤其是今時不同往日。
當年皇帝無嫡子,太子是以‘長幼之序’得立。
可如今,皇帝已立武皇後。
皇後是有兒子的!
皇帝這感嘆,如何能不傳開?太子又如何不知。
太子不過十來歲的年紀,如此重重壓力下,自然懼不內安。
這種不安又致言行失矩,在皇帝前常露出憂慮恐懼之色來,好似面對的不是父皇,而是刀斧手一般。
皇帝便越發少見太子,只令他在東宮閉門讀書。
朝臣皆深知,太子與聖人父子疏離至極。廢太子,不過是個時日問題。
至今今歲末,不管是出於旁人的授意,還是太子本人真的受不了了。他終於遞上了‘自請讓東宮’的奏疏。
既如此……
姜沃道:“來年春日,應當就有朝臣上奏了。”
太子的東宮就跟篩子似的,什麽事兒都瞞不過外頭的朝臣。自東宮遞奏疏到禦前,估計耳目聰靈的朝臣,此時已經得信兒,籌謀著請皇帝改立太子之事。
這也是一樁順應帝心的功勞啊。
姜沃眼前甚至浮現了一幅畫面:許敬宗李義府兩位,可能此時正在家中奮筆疾書,連年夜飯也顧不上吃。
畢竟,自從上次他們參奏長孫無忌謀反不成,就總有點心病和焦慮,覺得未徹底切中帝心,生怕皇帝心裏給他們記下了一筆。
他們二人必然會抓住這次機會,順應聖意。
只是……
姜沃想到正月裏的貢舉與二月裏的放榜——若有朝臣要上奏改立太子,估計也得等貢舉放榜過去吧。
各地學子都在京中,朝中還是以安穩為上。
因往往就是這些還未入朝的學子們,最愛議論朝事指點江山。偏生他們又都會舞文弄墨,很容易把一件朝事,鬧得沸沸揚揚流言滿天。
*
然而,姜沃還是高估了許、李二人的耐心。
正月十六日。
元宵後的第一日大朝會。
姜沃未至大朝會——吏部許多官員都告假未至,因這一日是貢舉進士科開考日。
作為考官,姜沃是身在尚書省都堂,看著兵衛審查過的學子魚貫而入。
進士科正式開考。
姜沃之前未去向王老尚書探問考卷,此刻卯時已到,才與學子們同時拿到他老人家出的進士科五道時務策題。
正在與老尚書請教,就見有吏部的書令飛奔而來,告知二人今日朝上大事。
門下省侍中許敬宗,弘文館學士李義府上奏,如今國有正嫡,國本未正,非國家之福。
奏請陛下改立嫡子。
王老尚書聞言也不免一驚——倒不是驚這個事,以王老尚書人脈也早知太子‘自請讓位’,東宮將要易儲。
他老人家驚的是這個時間。
此時王老尚書看著鴉雀無聲,正在進行進士科考試的都堂,心內升起些不滿:許侍中這也太急了吧,這還在貢舉期內呢!
倒是姜沃忽然冒出來一個想法:誒?許李你們二位,尤其是李義府,之所以這麽急……
不會是特意挑了她不上朝的這一日,盡早上奏吧。
*
好在許李二人上奏雖急,也甚合皇帝心意,但皇帝未急。
許敬宗李義府正月上書,皇帝先將此事押後。
待二月春榜放出,貢舉事畢,除了考中留京等待吏部進一步考核授官的學子,其餘各州貢子都大約散去後,才著手處置國本事。
永徽六年三月。
皇帝下詔:以皇太子忠為梁王、梁州刺史,即日出京赴任。立皇後子代王弘為皇太子。[2]
百官拜賀東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十月,初冬時分。
京中晝夜溫差大,早晚已經徹底進入寒冬。
姜沃早在官服外頭加上了厚披風。
這日黃昏時分,她離開吏部出皇城的路上,正路過尚書省外的官道,卻見到了一派熱火朝天的情形——
今日正是各地貢士正式到尚書省報考的日子。由戶部特意安排了數十人,專門負責統一審核他們的投牒和文解(證明文件)。
摩肩擦踵,熙攘人聲,在冬日裏看的人都心熱起來。
她駐足看了片刻學子報考盛況,這才離去。
*
為避免遇見人,如今姜沃與崔朝凡直接回姜宅,都是換了小巧無紋飾的馬車,並不騎馬。
車上姜沃就與崔朝說起:“說是十月裏貢舉取士,其實到了真正開考日,都得來年正月了——這些學子們真是連年都過不好。”
所謂十月貢舉,其實十月只是完成了學子們入京報名的事。
之後還有戶部記錄戶籍公文,吏部再與兵部一起安排考場(尚書省都堂),提前排布書令、桌椅、兵衛等事。
王老尚書還要出考卷,再與陛下過目。
諸事繁雜。
以朝廷辦事的流程和速度,考前準備做完,正式開考就排到兩三個月後去了。
這一回科舉定日還屬於比較早的,定在了來年,永徽六年的正月十六。
曾經也做過考生的姜沃,覺得科舉人真是不容易。
誰不盼著年前考完試,好輕輕松松過個年呢?但這考試安排的,是年節和元宵都不用過了,只專心備考就行了。
崔朝聞言笑道:“其實便是臘月裏考完,他們心也不能定——每年都是二月才放榜。”
“且就京兆尹和刑部看來,這麽多外來貢子入京,還是年後考的好。”
姜沃就懂了:估計安排年後考試,也有為了治安的緣故。年節下,京兆府肯定不願意長安城中出現亂子的。
若是年前就考完了,只等著放榜。這些年輕學子心浮氣躁又成幫結派的,難免會惹出糾紛事件來。
偏生這些學子裏頭說不定還有未來的朝臣大員,京兆府是管也不好管,抓也不好抓,簡直是社會不安定閑散因素。
既如此,還不如年後考試。
讓所有考生過年時候都別出來溜達惹事,只忙於覆習。
*
“也好,這樣我便年後再至國子監。”
崔朝揚了揚手裏的公文:“正好年前鴻臚寺也走不開。”
說來,這麽多年,姜沃跟崔朝的工作狀態,一直是一個高強度,一個常日摸魚。
只有到年節下,兩個人忙碌程度才會反過來。
年節下鴻臚寺忙著接待外邦使臣,崔朝不但不能摸魚,還得時不時加個班,將沒看完的外邦資料帶回家中細看,免得接候外來使節(尤其是有時外邦國君親至)時出紕漏。
在外邦前失了大唐禮節和朝廷顏面,一向是鴻臚寺最忌諱的。
*
上月,崔朝向皇帝請命,想調任國子監時,皇帝便令中書省下詔,晉鴻臚寺典客丞崔朝,為國子監從四品司業——專掌‘國子、太學’等六學訓導之政。
還很是愉悅的玩笑了一句:“子梧,當年在朕晉王府和東宮中,有名有姓的重臣,你可是最後一個離開六品官位的。”
媚娘在旁聽了莞爾,也笑著揶揄了一句:“是要好好恭喜崔司業。”
崔朝被帝後打趣,無奈而笑。
彼時立政殿的氛圍是很愉快,君臣和恰。
然而接到這個消息的鴻臚寺於正卿卻很崩潰,恨不得直接去皇帝跟前哭一場:都快年底了,十月份開始就陸續有遠邦進京了。
陛下您怎麽能這時候,突如其來調走最鴻臚寺要緊的典客丞呢!
雖沒真的哭,但於正卿是真的去立政殿求了,只道今年遞了文牒至京的外邦較往年多,求皇帝讓崔司業年後再赴任國子監。
皇帝見於正卿年過六十,胡子斑白,又因此事滿臉憔悴氣色不佳,就準了此請——為了在外賓跟前顏面上的好看,還是讓崔朝去迎候一下吧。
*
於是此時,崔朝雖在馬車上,手裏還是拿著一卷公文在看。
姜沃便也坐過去看,口中問道:“是第一回 到大唐來的外邦嗎?”
崔朝把成卷的公文全部展開來,與她同看:“是,這個國家今歲第一回 遞文牒至鴻臚寺,遣使團前來。”
姜沃念出上面的名字:“大食人?”
崔朝溫言與她大體解釋了下:“這個大食離咱們很遠,也是個兵力強盛的國家,這些年占了不少周邊小國。”
崔朝記性甚佳,哪怕是多年前的事兒,也信口拈來:“數年前,這個大食國還滅了波斯,波斯王子曾來朝向先帝求兵。只是那兩年先帝正親征高句麗,滅薛延陀,未有暇分神。”
“且咱們與大食相距甚遠,從前兩國又無甚兵戈之爭,便未曾應波斯所求發兵。”
且若真發兵攻大食,還要經行一段西突厥之地。彼時西突厥內還亂著,行兵實在不現實。
滅了波斯?強悍向外擴張?姜沃越聽越覺得這個國家很熟悉。
正好鴻臚寺的公文上,繪著很簡單的輿圖,用以標註大食國使臣一路到大唐長安的路徑。
姜沃就在腦海系統裏點開現代世界地圖,就像以往對照那幾位宰輔被貶地一樣,來尋找大食國對應的現代位置。
很快,古代輿圖與現代地圖,重合起來。
大食國。原來如此。
她擡頭對崔朝道:“等大食人到了,你與我說一聲,我想去看看他們。”
崔朝只以為她是好奇心強,就道:“好。”
大食國。
或者說——姜沃腦海裏,轉換成了自己更熟悉的稱呼:阿拉伯帝國。
如今西突厥還在,大唐與阿拉伯帝國,這兩個此世紀亞洲的雄踞霸主,還未正式接壤與來往。
尚處於只聽說‘對方挺厲害’的和平安靜期。
可總有一日……甚至這一日都不會太遠,不斷擴張的兩個霸主,終究要會面以兵戈,要爭奪中亞的控制權與影響力。
見崔朝整理細致的大食國資料,又想起他曾經也是這樣整理吐蕃風物的——他心思縝密,又很擅長與外邦使臣來往溝通,總能從很多細節,看出外邦當地的人文風俗。
鴻臚寺許多外邦記文資料,都是他這些年漸漸完善起來的。
姜沃不由道:“你之前說更屬意鴻臚寺,我也覺得,待國子監事完了,你還是呆在鴻臚寺更好。”
知己知彼,方百戰不殆。
*
姜宅。
每次回到家中,姜沃就會先把公務拋下,專心致志去陪安安。
孩子心思其實是很敏感的。
大人有沒有專心陪伴,孩子其實都能感覺到。
姜沃換過家常棉衣,走向內間。
內間地上鋪著厚實的幾層毛氈和皮毛毯,小公主正在自己滿地走著,乳母則拿了顏色鮮亮的撥浪鼓,在前面兩三步遠的地方哄著她。
姜沃邊帶笑看著,邊在屋外圓凳上坐下來,更換專門踩在毯子上的蒲鞋。
然而安安一眼看到了她,就迅速放棄了乳娘和撥浪鼓,對著她張開小手加快走子過來,口中清晰道:“姨母!抱抱。”
一歲半的孩子,慢慢走已經很穩了,但安安見了她心急,步子就亂了。
小孩子走的快,又張著手,一時失了平衡,正好到姜沃跟前的時候,沒站穩,小小的身子往前一撲。
姜沃連忙伸手。
卻未接及,眼睜睜看安安在跟前來了個匍匐式五體投地。
姜沃連忙蹲身去看。
好在見安安是雙手先伏地,沒有摔到也沒有哭,只是似乎不明白自己怎麽忽然趴下了,烏溜溜的眼睛都瞪圓了。
姜沃這才放心,擺手讓惶恐來抱公主的乳娘止步,只伸出手,柔和道:“安安,扶著姨母的手起來吧。”
稚子的小手暖呼呼落在掌心。
安安撐著姜沃的手起身。
**
永徽五年除夕。
歲大雪。
姜沃抱著手爐在窗前看飛揚雪花。
明日,就是新的一年了。
她囑咐依舊要去宮門口接帝後的崔朝道:“來回路上一定要慢慢的,這雪一時是停不了了。”
崔朝答應著出門。
這回帝後來赴新年火鍋宴,沒有再帶食盒,而是帶了個孩子。
年近兩歲半的弘兒被帝後帶了來。
兄妹倆在內間很快玩到了一起。
李弘在宮裏長大,配好的四名乳母都是嚴格按宮裏規矩來照料皇子,再不敢逾矩出錯。
因而弘兒雖小,但舉止上已經帶了些皇子特有的端正,比起外頭的孩子,少了些任性脾氣和好奇心。
此時也正很溫和安靜的陪妹妹玩。
甚至在帝後離開屋前,弘兒還很規矩道:“請父皇、母後安心。”而安安則是小臉兒玩的紅撲撲的,對父母搖了搖肉乎乎的小手。
至宴上,皇帝就笑道:“安安如今一點兒看不出早產孩子的樣子了。”
“雖說彼時宮裏不清凈,但媚娘定下將安安交給你,朕起初總不免有些擔心——你們兩人又還沒有孩子,照料起來豈不是生疏。”
“如今看,還是朕多慮了。”
頓了頓後,李治另外起了話:“說來,你們兩個……”
才說了一半,就見姜沃執壺,給他添酒:“陛下之讚,臣受之惶恐。”
李治擱下杯盞笑道:“姜卿好會堵朕的話——但朕今日還是要說。”
姜沃憂傷坐下:唉,當一個皇帝非要說話,還能有什麽法子?
果然,皇帝宛如‘催生辦委員’上身。
“朕早就說過,你們如今有個孩子,難道還怕崔家挾制嗎?為何還不要呢?”
媚娘在旁邊接了一句:“若真是有此擔憂,也可不姓崔,不入崔氏譜牒就是。”
皇帝擺擺手:“這些都是末節,總之,你們得先有個孩子,朕才能為你們安排——不然,安安就要長大了,與駙馬差好幾歲,只怕不太好。”
姜沃:……
她看沒忍住看了看酒壺:“陛下,是不是今日的酒太烈了?”
您要不要聽聽這都是在說什麽啊!
李治倒是一臉理所應當:“你們也知,朕的幾個同胞姊妹,婚事上總有些遺憾處。”尤其想起晉陽公主,這個最親近的妹妹,至今以無心儀駙馬為由,還未定親事,他就焦慮。
“安安是朕與皇後的嫡長女,朕自然早早為她打算——若是你們有個兒子,正好給朕做駙馬。”
然後目光在崔朝和姜沃面上拂過,認真道:“朕相信一定才貌堪配,天造地設。”
姜沃已經完全不想說話了,低頭看鍋裏翻滾的肉片。
她不想說也沒關系,喝過酒的皇帝,自己就能說下去。
他繼續安排未來:“若是女兒……這倒是有些麻煩。”
“雖說你們現在若生個女兒,是與弘兒年紀相當,朕也信得過,你們教出來的女兒必然是好孩子。”
“但朕自己是經過的——太子妃,將來的皇後,才貌都是其次,最要緊的是心性合宜。”
姜沃不由擡頭:弘兒?太子妃?
雖說皇帝易換儲位之心,已然是朝臣們心照不宣的秘密。
然姜沃也是第一次聽皇帝這麽明確的提出,弘兒將來會是太子。
是宮裏發生了什麽?
還是陛下……
不必姜沃再猜下去,皇帝直接道:“除夕前,太子給朕上了一道奏疏,自讓太子位。”
姜沃聞此默然。
也實在是無話可說。
如果說過去的王皇後鳴珂是糊裏糊塗,不知皇後位怎麽坐怎麽守。那麽太子李忠則是,清醒也沒用,只要扶持他的人倒臺,他就毫無辦法了。
他作為庶長子,被柳奭等人選中起,就已經註定了今日。
除非是驚世之才(還要佐以天命加身),才能在這種境地下有機會保住自己的太子位,才能翻盤。
可李忠,只是個尋常的皇子而已。
這一年來,姜沃在朝中,也聽過許多東宮事。
東宮屬臣屢屢被皇帝調離,剩餘屬臣也都盡力避走,能尋門路調任旁的署衙的都早走了,剩下走不了的,有天天裝聾作啞在東宮呆著的,也有直接畏事解官而去的。
最要命的是,皇帝完全不禁止東宮官員的流失。
甚至還曾在某次常朝,似有若無般道:“太子不過髫丱之辰,柳奭、褚遂良便結趙國公,頻煩進說,以長幼之序勸立東朝。如今看來……”[1]
然後話未盡,只長嘆一聲。
這一聲嘆息的內涵可太多了!
朝臣們如何能不浮想聯翩。
尤其是今時不同往日。
當年皇帝無嫡子,太子是以‘長幼之序’得立。
可如今,皇帝已立武皇後。
皇後是有兒子的!
皇帝這感嘆,如何能不傳開?太子又如何不知。
太子不過十來歲的年紀,如此重重壓力下,自然懼不內安。
這種不安又致言行失矩,在皇帝前常露出憂慮恐懼之色來,好似面對的不是父皇,而是刀斧手一般。
皇帝便越發少見太子,只令他在東宮閉門讀書。
朝臣皆深知,太子與聖人父子疏離至極。廢太子,不過是個時日問題。
至今今歲末,不管是出於旁人的授意,還是太子本人真的受不了了。他終於遞上了‘自請讓東宮’的奏疏。
既如此……
姜沃道:“來年春日,應當就有朝臣上奏了。”
太子的東宮就跟篩子似的,什麽事兒都瞞不過外頭的朝臣。自東宮遞奏疏到禦前,估計耳目聰靈的朝臣,此時已經得信兒,籌謀著請皇帝改立太子之事。
這也是一樁順應帝心的功勞啊。
姜沃眼前甚至浮現了一幅畫面:許敬宗李義府兩位,可能此時正在家中奮筆疾書,連年夜飯也顧不上吃。
畢竟,自從上次他們參奏長孫無忌謀反不成,就總有點心病和焦慮,覺得未徹底切中帝心,生怕皇帝心裏給他們記下了一筆。
他們二人必然會抓住這次機會,順應聖意。
只是……
姜沃想到正月裏的貢舉與二月裏的放榜——若有朝臣要上奏改立太子,估計也得等貢舉放榜過去吧。
各地學子都在京中,朝中還是以安穩為上。
因往往就是這些還未入朝的學子們,最愛議論朝事指點江山。偏生他們又都會舞文弄墨,很容易把一件朝事,鬧得沸沸揚揚流言滿天。
*
然而,姜沃還是高估了許、李二人的耐心。
正月十六日。
元宵後的第一日大朝會。
姜沃未至大朝會——吏部許多官員都告假未至,因這一日是貢舉進士科開考日。
作為考官,姜沃是身在尚書省都堂,看著兵衛審查過的學子魚貫而入。
進士科正式開考。
姜沃之前未去向王老尚書探問考卷,此刻卯時已到,才與學子們同時拿到他老人家出的進士科五道時務策題。
正在與老尚書請教,就見有吏部的書令飛奔而來,告知二人今日朝上大事。
門下省侍中許敬宗,弘文館學士李義府上奏,如今國有正嫡,國本未正,非國家之福。
奏請陛下改立嫡子。
王老尚書聞言也不免一驚——倒不是驚這個事,以王老尚書人脈也早知太子‘自請讓位’,東宮將要易儲。
他老人家驚的是這個時間。
此時王老尚書看著鴉雀無聲,正在進行進士科考試的都堂,心內升起些不滿:許侍中這也太急了吧,這還在貢舉期內呢!
倒是姜沃忽然冒出來一個想法:誒?許李你們二位,尤其是李義府,之所以這麽急……
不會是特意挑了她不上朝的這一日,盡早上奏吧。
*
好在許李二人上奏雖急,也甚合皇帝心意,但皇帝未急。
許敬宗李義府正月上書,皇帝先將此事押後。
待二月春榜放出,貢舉事畢,除了考中留京等待吏部進一步考核授官的學子,其餘各州貢子都大約散去後,才著手處置國本事。
永徽六年三月。
皇帝下詔:以皇太子忠為梁王、梁州刺史,即日出京赴任。立皇後子代王弘為皇太子。[2]
百官拜賀東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