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同地不同宴
關燈
小
中
大
第231章 同地不同宴
王勃在姜侯處好奇看了半晌‘蠟版印刷’,這才回到二樓筵席處繼續等候賓客。
然而沒多久他又回來了,帶著點無奈道:“姜侯,滕王想單獨見您。”
滕王剛才就撂下一句話,他有很重要的事情,必須要獨自見姜侯。
一句話,剛下二樓的王勃又得爬一遍樓。
今天他真是把滕王閣給爬夠了。
姜沃看了看漏刻時辰,也差不多該開宴了,就起身先去見滕王。還特意跟正在入迷研究特殊油墨配比的庫狄琚說一聲:“別忘了下去吃飯。”
說來,她請庫狄琚和裴行儉夫妻倆來,赴宴的當天……聊得還都是工作。
這‘休沐’著實有點水分了。
見庫狄琚連頭都顧不上擡,姜沃不由一笑,又將手在周蕎後頸處輕輕按了按道:“姿勢。我提醒過你多少回了?註意姿勢。脖子要一直這麽低著,將來容易頭疼。”
然後又溫聲問道:“今日我要與諸賓客示此蠟版印刷之術。你若願意,便下去現場操作演示,再講解一番。若你不願下去,我另尋個旁人就是了。”
周蕎感覺到落在自己後頸肌膚上的手,溫熱而帶著微微刺癢感,姜侯因多年執筆,手上是有薄繭的。
她回頭而笑:“我願意。”
姜侯是顧念她心情,如果她不願於宴席之上露面,被許多人註目就可不去。
但她真的不怕了。
姜沃頷首:“好,這幾個月,你一直跟著我調蠟、調墨、刻蠟板。還是你來展示最合宜。”旁人是看熱鬧,只知道原理,而周蕎才是入了門道,知道各種配比之方。
畢竟蠟版印刷原理雖然簡單,但真做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蠟板的蠟不是尋常蠟燭的蠟油,而是要用蜂蠟和松香調和而成,其比例需要不斷調整,才能凝固成一塊可用於刻字的蠟板。*
此外,用來印刷的墨,也不是寫字用的墨,而是煙墨與菜油研磨後,按照比例配制而成的油墨。
姜沃哪怕有系統配方,但因這些天然物質本身純度就各不相同,也經過不下數百次的實驗才勉強達到了她心裏合格的標準。
*
“我想通了一件事。”
姜沃見滕王臉色沈重悲痛望著自己,就含笑道:“哦?滕王想通了什麽?”
“姜侯坑害我。”
姜沃笑瞇瞇:“這話從何說起啊。”
滕王深吸口氣:“半年前姜侯‘請’我舉告各世家時,我慮著這些世家將來尋我的麻煩,才跟姜侯說起‘等事情結束後,向京中二聖說情,給我換個封地。’”
姜沃頷首:“我已然兌現了。”
滕王:“可我其實沒必要換了啊!”
他是收拾行裝的時候,被王妃問了一句才忽然轉過彎來:等等,洪州世家都被姜侯犁地似的犁過了,除了抄家的,剩下就都是老實的,那我還怕什麽?我為什麽還要換封地啊?
滕王不信姜侯沒想到這一點,卻還是給他申請調換了封地,還是換到黔州!
這人都不是過河拆橋啊,這是反手把橋燒了啊。
“姜侯,我能不走了嗎?我對洪州山水,此地百姓都感情深厚啊!”
姜沃依舊笑瞇瞇,說的話卻堅決:“詔令已下。”怎麽能不走。
而且滕王這個性子,實在不令人放心。他對當地百姓感情深不深厚且放一放,但百姓們對他感情卻是很深切:深切盼望滕王趕緊走。
哪怕他這些年未做什麽十惡不赦的事兒,但他那種頑劣性子,譬如出門射獵時踩踏農田,夜裏肆意開合城門,不約束下人等事,落在那些倒黴百姓和為此丟掉飯碗的守城士兵頭上,也都是一場大難。
還是讓他去黔州老老實實待著吧。
而滕王見留在洪州不成,忽然又想起一事,悲痛裏不由帶了些擔憂:“等等,姜侯將來不會……還要去蜀地吧?”
姜沃笑容更和氣了:“是啊,這大唐十道諸州的王公朝臣,我大約都只能見一回。唯有滕王,今日在洪州分別,將來黔州必會再見的。”
大唐太大了,許多州她未必會去,但黔州,她一定會再去,一來皇帝曾經囑托過她,二來,便沒有皇帝之言,她也要去拜訪大公子的。
那時,正好看看滕王和蜀中滕王閣。
姜沃感慨道:“可見,我跟滕王是有緣之人。”
滕王:我不想要這種孽緣!
姜沃看著整個人都不好了的滕王,伸手做出請的姿勢,莞爾道:“盛筵將起,滕王請。”
**
盛宴行至暮色四起,諸文人墨客皆應東道主所言,揮筆成各自《滕王閣序》。
而在眾人對著王勃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俱拍案叫絕,推為今日序文之首時,姜沃的心情卻遠沒有她曾經想的激動。
她望向窗外:此句實如畫。
正如方才閻立本欣然道:他必要將此句與今日此景做
成畫,又道王勃有此一序,文名必傳於後世。
而姜沃只是靜靜看著:滕王閣外,一只索然離群的孤鶩,在霞光與水天中飛翔,似乎也迷失在雲銷雨霽彩徹區明的暮霭之中。
最終隱入雲層不見。
姜沃心中那小小的,最後的期望,也如此孤鶩入暮霭一般消散而去。
是啊,哪怕是秋日的滕王閣,哪怕她特意請來了‘都督閻公’,但終究不可能是同一篇《滕王閣序》了。
甚至她曾是讀詩人,如今她是詩中人——
“巡牧姜侯之雅望……”
見此句之時,姜沃心中,萬般感慨。
自然不只有她,在座論官位和爵位,還有裴行儉這位吏部尚書,自是‘尚書裴公之懿範’,以及宗親滕王;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鴻臚寺少卿崔朝等身著朱紫之重臣……
而論名聲,在座名動天下的人也有:被當世人公認為‘藥王’‘藥聖’的神醫孫思邈,前工部尚書,當世無雙的大畫家閻立本……
王勃俱一一寫到,把這場盛宴之人挨個誇了過去,然後才是那句——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
是啊,高朋滿座。
姜沃拿出了一枚銅錢,放在手上翻轉。
果然,正如這世上沒有只有正面,沒有反面的銅錢,世事也是如此。
她終究是走入了不同的時空。
見到今日所得無數‘唐詩’,姜沃忽然想起被楊慎評為“啟唐之先鞭”的庾信。
庾信,就是家國破碎飽經離喪後才寫出了‘賦史’。可見,有些詩文,必得是經過“山河阻絕,飄零離別。拔本垂淚,傷根瀝血。火入空心,膏流斷節。”之苦楚,才能面世。*
正如……
姜沃的目光落在杜審言身上。
就像之後的杜甫,不知是在評庾信,還是在評自己的後半生: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亦是清代趙翼評元好問之詩詞時感慨的那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非經離喪,有些詩句,斷不能成。
姜沃久久凝望著滕外閣外孤鶩隱去後的飛霞流雲。
**
“是醉了嗎?”崔朝的聲音,把姜沃喚醒。
崔朝很是擔心:雖說她才飲了一杯,但大半年沒喝了,可別酒量再次下降。
姜沃搖搖頭笑道:“無事。”
崔朝看她的笑容,不知為何,總覺得這笑意中透著幾分傷感之意,但卻又很是釋然。
他未及再繼續細細分辯,就見姜沃轉頭,對這些時日與她幾乎寸步不離的女親衛聶雨點道:“請周蕎來吧。”
聶雨點應了,又叫了兩個女衛一同上樓,畢竟那套蠟版印刷的器具,兩個人有些拿不過來。
姜沃放下酒杯,換過一杯紫蘇飲,醒了醒神。
若少了一些詩人家國離喪之句,她決定換另一種方式,‘彌補’此地後人。
量。
姜沃在看《全唐文》中唐代很多詩人介紹的時候,都有一句話‘其詩大多散失’,‘除《xx》外,餘詩散失’。
就連賀知章這種做過尚書高官,皇帝老師,在當朝是朝廷重臣,《舊唐書·文苑》中還單獨給他列傳的人,作品亦都大多散佚,到姜沃所在的時代後,賀知章只留下了不到二十首詩傳世。
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詩作留下來的雖多,但散落的更多!
新唐書曾記載過,李白病重之時,曾經對著族親李陽冰枕上授簡,草稿逾萬卷,終集成《草堂集》二十卷,並請之作序。
之後‘旋及過世’。
然而李冰陽作序的時候,就已經記錄過:“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1]
中原有事,何事?
安史之亂。
可見當世李白關於戰亂的詩作就已經散失十分之九。
而這留下來編纂成《草堂集》的二十卷……又遺失了。
姜沃想到自己背過的李白詩詞——詩人的水準到了那裏後,當真是繡口一吐就是盛唐,不知道有多少篇絕妙詩詞遺落,如同珍珠沈入海中,再難打撈。
實在可惜。
而唐詩多散失,也與此時印刷術尚不發達有很大的關系。這會子連書都多是手抄本。
而詩詞最常見的流傳方式就是題壁寫詩。比如姜沃這一路出長安,就見過不少:什麽佛寺、逆旅、酒肆、甚至行舟乃至任何一處墻壁上,都可能提著詩人的詩詞。
就像之後白居易一路走,一路追著看元稹的詩一般——“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
後世人能從各種途徑追連載,可憐白居易同學只能追柱子,到了地方先繞柱走。
而從題壁到口耳相傳再到被人記錄下來,其中自然難免散失誤傳。
能夠有意識,也有能力把自己詩文編纂整理,刊印成冊的人,只占極少數。並且哪怕將詩文編集成冊,若是只留在自己家中傳給後人,遺失的可能性也很大。
而以上兩條‘整理出版和國家保存’——
現在的姜沃都能做到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王勃在姜侯處好奇看了半晌‘蠟版印刷’,這才回到二樓筵席處繼續等候賓客。
然而沒多久他又回來了,帶著點無奈道:“姜侯,滕王想單獨見您。”
滕王剛才就撂下一句話,他有很重要的事情,必須要獨自見姜侯。
一句話,剛下二樓的王勃又得爬一遍樓。
今天他真是把滕王閣給爬夠了。
姜沃看了看漏刻時辰,也差不多該開宴了,就起身先去見滕王。還特意跟正在入迷研究特殊油墨配比的庫狄琚說一聲:“別忘了下去吃飯。”
說來,她請庫狄琚和裴行儉夫妻倆來,赴宴的當天……聊得還都是工作。
這‘休沐’著實有點水分了。
見庫狄琚連頭都顧不上擡,姜沃不由一笑,又將手在周蕎後頸處輕輕按了按道:“姿勢。我提醒過你多少回了?註意姿勢。脖子要一直這麽低著,將來容易頭疼。”
然後又溫聲問道:“今日我要與諸賓客示此蠟版印刷之術。你若願意,便下去現場操作演示,再講解一番。若你不願下去,我另尋個旁人就是了。”
周蕎感覺到落在自己後頸肌膚上的手,溫熱而帶著微微刺癢感,姜侯因多年執筆,手上是有薄繭的。
她回頭而笑:“我願意。”
姜侯是顧念她心情,如果她不願於宴席之上露面,被許多人註目就可不去。
但她真的不怕了。
姜沃頷首:“好,這幾個月,你一直跟著我調蠟、調墨、刻蠟板。還是你來展示最合宜。”旁人是看熱鬧,只知道原理,而周蕎才是入了門道,知道各種配比之方。
畢竟蠟版印刷原理雖然簡單,但真做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蠟板的蠟不是尋常蠟燭的蠟油,而是要用蜂蠟和松香調和而成,其比例需要不斷調整,才能凝固成一塊可用於刻字的蠟板。*
此外,用來印刷的墨,也不是寫字用的墨,而是煙墨與菜油研磨後,按照比例配制而成的油墨。
姜沃哪怕有系統配方,但因這些天然物質本身純度就各不相同,也經過不下數百次的實驗才勉強達到了她心裏合格的標準。
*
“我想通了一件事。”
姜沃見滕王臉色沈重悲痛望著自己,就含笑道:“哦?滕王想通了什麽?”
“姜侯坑害我。”
姜沃笑瞇瞇:“這話從何說起啊。”
滕王深吸口氣:“半年前姜侯‘請’我舉告各世家時,我慮著這些世家將來尋我的麻煩,才跟姜侯說起‘等事情結束後,向京中二聖說情,給我換個封地。’”
姜沃頷首:“我已然兌現了。”
滕王:“可我其實沒必要換了啊!”
他是收拾行裝的時候,被王妃問了一句才忽然轉過彎來:等等,洪州世家都被姜侯犁地似的犁過了,除了抄家的,剩下就都是老實的,那我還怕什麽?我為什麽還要換封地啊?
滕王不信姜侯沒想到這一點,卻還是給他申請調換了封地,還是換到黔州!
這人都不是過河拆橋啊,這是反手把橋燒了啊。
“姜侯,我能不走了嗎?我對洪州山水,此地百姓都感情深厚啊!”
姜沃依舊笑瞇瞇,說的話卻堅決:“詔令已下。”怎麽能不走。
而且滕王這個性子,實在不令人放心。他對當地百姓感情深不深厚且放一放,但百姓們對他感情卻是很深切:深切盼望滕王趕緊走。
哪怕他這些年未做什麽十惡不赦的事兒,但他那種頑劣性子,譬如出門射獵時踩踏農田,夜裏肆意開合城門,不約束下人等事,落在那些倒黴百姓和為此丟掉飯碗的守城士兵頭上,也都是一場大難。
還是讓他去黔州老老實實待著吧。
而滕王見留在洪州不成,忽然又想起一事,悲痛裏不由帶了些擔憂:“等等,姜侯將來不會……還要去蜀地吧?”
姜沃笑容更和氣了:“是啊,這大唐十道諸州的王公朝臣,我大約都只能見一回。唯有滕王,今日在洪州分別,將來黔州必會再見的。”
大唐太大了,許多州她未必會去,但黔州,她一定會再去,一來皇帝曾經囑托過她,二來,便沒有皇帝之言,她也要去拜訪大公子的。
那時,正好看看滕王和蜀中滕王閣。
姜沃感慨道:“可見,我跟滕王是有緣之人。”
滕王:我不想要這種孽緣!
姜沃看著整個人都不好了的滕王,伸手做出請的姿勢,莞爾道:“盛筵將起,滕王請。”
**
盛宴行至暮色四起,諸文人墨客皆應東道主所言,揮筆成各自《滕王閣序》。
而在眾人對著王勃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俱拍案叫絕,推為今日序文之首時,姜沃的心情卻遠沒有她曾經想的激動。
她望向窗外:此句實如畫。
正如方才閻立本欣然道:他必要將此句與今日此景做
成畫,又道王勃有此一序,文名必傳於後世。
而姜沃只是靜靜看著:滕王閣外,一只索然離群的孤鶩,在霞光與水天中飛翔,似乎也迷失在雲銷雨霽彩徹區明的暮霭之中。
最終隱入雲層不見。
姜沃心中那小小的,最後的期望,也如此孤鶩入暮霭一般消散而去。
是啊,哪怕是秋日的滕王閣,哪怕她特意請來了‘都督閻公’,但終究不可能是同一篇《滕王閣序》了。
甚至她曾是讀詩人,如今她是詩中人——
“巡牧姜侯之雅望……”
見此句之時,姜沃心中,萬般感慨。
自然不只有她,在座論官位和爵位,還有裴行儉這位吏部尚書,自是‘尚書裴公之懿範’,以及宗親滕王;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鴻臚寺少卿崔朝等身著朱紫之重臣……
而論名聲,在座名動天下的人也有:被當世人公認為‘藥王’‘藥聖’的神醫孫思邈,前工部尚書,當世無雙的大畫家閻立本……
王勃俱一一寫到,把這場盛宴之人挨個誇了過去,然後才是那句——
“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裏逢迎,高朋滿座!”*
是啊,高朋滿座。
姜沃拿出了一枚銅錢,放在手上翻轉。
果然,正如這世上沒有只有正面,沒有反面的銅錢,世事也是如此。
她終究是走入了不同的時空。
見到今日所得無數‘唐詩’,姜沃忽然想起被楊慎評為“啟唐之先鞭”的庾信。
庾信,就是家國破碎飽經離喪後才寫出了‘賦史’。可見,有些詩文,必得是經過“山河阻絕,飄零離別。拔本垂淚,傷根瀝血。火入空心,膏流斷節。”之苦楚,才能面世。*
正如……
姜沃的目光落在杜審言身上。
就像之後的杜甫,不知是在評庾信,還是在評自己的後半生: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亦是清代趙翼評元好問之詩詞時感慨的那句:“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非經離喪,有些詩句,斷不能成。
姜沃久久凝望著滕外閣外孤鶩隱去後的飛霞流雲。
**
“是醉了嗎?”崔朝的聲音,把姜沃喚醒。
崔朝很是擔心:雖說她才飲了一杯,但大半年沒喝了,可別酒量再次下降。
姜沃搖搖頭笑道:“無事。”
崔朝看她的笑容,不知為何,總覺得這笑意中透著幾分傷感之意,但卻又很是釋然。
他未及再繼續細細分辯,就見姜沃轉頭,對這些時日與她幾乎寸步不離的女親衛聶雨點道:“請周蕎來吧。”
聶雨點應了,又叫了兩個女衛一同上樓,畢竟那套蠟版印刷的器具,兩個人有些拿不過來。
姜沃放下酒杯,換過一杯紫蘇飲,醒了醒神。
若少了一些詩人家國離喪之句,她決定換另一種方式,‘彌補’此地後人。
量。
姜沃在看《全唐文》中唐代很多詩人介紹的時候,都有一句話‘其詩大多散失’,‘除《xx》外,餘詩散失’。
就連賀知章這種做過尚書高官,皇帝老師,在當朝是朝廷重臣,《舊唐書·文苑》中還單獨給他列傳的人,作品亦都大多散佚,到姜沃所在的時代後,賀知章只留下了不到二十首詩傳世。
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詩作留下來的雖多,但散落的更多!
新唐書曾記載過,李白病重之時,曾經對著族親李陽冰枕上授簡,草稿逾萬卷,終集成《草堂集》二十卷,並請之作序。
之後‘旋及過世’。
然而李冰陽作序的時候,就已經記錄過:“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1]
中原有事,何事?
安史之亂。
可見當世李白關於戰亂的詩作就已經散失十分之九。
而這留下來編纂成《草堂集》的二十卷……又遺失了。
姜沃想到自己背過的李白詩詞——詩人的水準到了那裏後,當真是繡口一吐就是盛唐,不知道有多少篇絕妙詩詞遺落,如同珍珠沈入海中,再難打撈。
實在可惜。
而唐詩多散失,也與此時印刷術尚不發達有很大的關系。這會子連書都多是手抄本。
而詩詞最常見的流傳方式就是題壁寫詩。比如姜沃這一路出長安,就見過不少:什麽佛寺、逆旅、酒肆、甚至行舟乃至任何一處墻壁上,都可能提著詩人的詩詞。
就像之後白居易一路走,一路追著看元稹的詩一般——“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
後世人能從各種途徑追連載,可憐白居易同學只能追柱子,到了地方先繞柱走。
而從題壁到口耳相傳再到被人記錄下來,其中自然難免散失誤傳。
能夠有意識,也有能力把自己詩文編纂整理,刊印成冊的人,只占極少數。並且哪怕將詩文編集成冊,若是只留在自己家中傳給後人,遺失的可能性也很大。
而以上兩條‘整理出版和國家保存’——
現在的姜沃都能做到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