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74章 皇帝的頭疼

關燈
第174章 皇帝的頭疼

說來端午這日,皇帝心情原本也不錯。

晨起與媚娘對坐吃過了端午的粽子,也聊了些近來的朝堂大事。又得知今日兒女們各有安排後,皇帝不免笑道:“若只是咱們自己,倒不覺得日子過的快。但見孩子們一日日長大,就覺得歲月催人了。”

又聽聞李顯李旦兩個小兒子,今日特意約了去看龍舟,皇帝便道:“孩子們喜熱鬧,以後每年端午節慶照舊吧。”

其實原本端午在宮裏是很盛大的節日,大明宮內又有太液池,往年賽龍舟、比射粽等節慶事有許多。

只是這幾年便幾乎沒有任何熱鬧慶典了,端午多是休沐,安安靜靜就過去了。

畢竟每年端午都是夏日,陛下必要聖躬不安——風疾之人頭痛目眩,多喜靜厭鬧,皇帝不喜,宮裏哪能歡歡喜喜哼哼哈嘿鑼鼓喧天賽龍舟?

也就是今年端午前,恰有淩煙閣之佳事,皇帝才命組織一次賽龍舟。

但聽聞兩個小兒子竟然覺得稀罕,今歲還特意約了一齊去看龍舟,皇帝便欲恢覆舊年端午之禮。

媚娘聞言頷首應下,又笑對皇帝道:“陛下慈父之心。”

皇帝撐著額頭笑道:“慈父?朕精神不濟,兼顧朝政大事且不暇。對孩子們的用心,較之父皇當年待四哥與我,實相差遠矣。”

他是嫡出幼子,當年先帝親自撫養,事無巨細過問。

然而……皇帝想到自己,不免無奈搖了搖頭。

到了他的嫡出幼子李旦這裏,他有心也無力,真的就管的極少了。只能也按照自己的舊例,令兒子三歲封王,保證該給的尊榮待遇一應都不差罷了。

“媚娘,朕忽然真的明白了父皇。”

慈父二字,勾起了皇帝心中舊事軟意,便一邊端著碗喝藥,一邊與媚娘道:“當年父皇立朕為太子,除了朝堂外,心中最要緊的牽掛,便是盼著朕性子好,將來能夠善待諸兄弟姊妹,尤其是大哥。”

“好在朕沒有讓父皇失望。”◆

媚娘將蜜餞推給皇帝,沒接話。實在是不好接。不知皇帝是真的忘了,還是自我欺騙故意忘了——那是根本不提魏王李泰啊。

先帝駕崩後,皇帝可是連奔喪都不讓當年的魏王李泰回京。只有李泰去世的時候,皇帝在朝上掉了兩滴眼淚,然後轉頭就開始慶賀新歲了。

不過皇帝性子就是如此,惡之而決絕,對真正放在心上的則厚至逾禮。[1]

皇帝含了一枚蜜餞,又接著道:“如今膝下諸子漸長,愈能體會當年父皇的心情。”

他攤開手:“固然五指有長有短,弘兒是太子,最為朕愛重。但其餘也都是骨肉。若是朕的兒子們,也鬧出兄弟鬩於墻,彼此成生殺大仇之事,朕可受不住。”

主要皇帝這個‘也’,可不單指大哥李承乾和四哥李泰之事。畢竟這兩位兄長雖然是恨死對方,但到底沒真出手捅死對方(當然,也不是不想,主要是沒機會)。

皇帝這個‘也’,還包括父皇,是真的在玄武門幹掉了自己的大哥和四弟……

從前李治作為晚輩,作為皇位競爭者,想走到那個位置上的時候,不覺得如何。

但正所謂位置決定腦袋,等他自己做了皇帝兼父親,便真的忌諱擔憂起這件事來。也才真正體會到父皇晚年的心情。

且他李唐家也不能連著三代搞出這樣的事兒來啊!

故而皇帝想想現在的東宮,頷首滿意道:“弘兒最令朕欣慰的一點,便是性子寬厚,上孝父母,下善弟妹。”

“便是他在政事上的悟性稍弱一點,也罷了。媚娘,咱們可以慢慢教。”

大約是心情好,皇帝覺得今日蜜餞味道很不錯,就又從桌上推給媚娘讓她也嘗嘗,然後笑道:“畢竟,弘兒還是很聽話的。”

*

媚娘聽了皇帝這番話,不由垂眸。

聽話?

是啊,弘兒很聽話。

就像當日李敬玄之事,她與太子分說過後,太子也乖乖點頭應下,還和和氣氣與姜沃道:“誤會姜相了”。

看起來太子是很聽她這個母後的話,但問題是,太子也聽旁人的話。

她想起了幾日前姜沃入宮,與她直言不諱說起曜初的眼淚,以及那幾封‘陰陽有別’‘公主不能置幕府’的奏疏。

姜沃與媚娘便說的透徹多了:“這幾封奏疏,雖諫的是公主開幕府事,但又如何不是沖著我,以及沖著姐姐來呢?”

姜沃指著那句:“尤其是‘若以女處男職,長陰而抑陽,非久安致遠之計。”簡直就快指到她面上來說了。

既是指她這個‘女處男職官’的宰相,想必更是指‘抑陽’太子的代政皇後吧。

非久安之策,自然是希望皇後勿違陰陽,早早退回內宮去。

不管太子見此奏疏,有沒有想到這一條,心底有沒有對母後生出同樣的心思。但這些奏疏能出現在東宮且不被太子斥責,甚至還被太子拿給妹妹看,原就是一種態度——

無論他心底明不明白這是一種態度,是被推著、忽悠著,還是隱約也認同著……但都是一種態度了。

姜沃對媚娘坦然道:“曜初是不欲姐姐傷感,那日從東宮出來,都不敢來紫宸宮,直接回了我家中。”

“她是孩子的孝心。但我知,姐姐不是畏傷感,而不敢見事經事的人。”

如果說有什麽不好的事情註定要發生,媚娘絕不是那種閉眼不看的人,而是那種必出手搶占先機,早做最壞打算的人——若無這樣的毅力和心性,媚娘怎麽會做皇後,她的人生早就是從掖庭到感業寺,餘生吃齋念佛了。

姜沃又道:“且這次只是東宮屬臣為公主事諫太子的私奏。並非是朝堂上經了三省六部的奏疏,姐姐還

能盡早防患於未然。”

若是將來,真有東宮屬臣公開上了這份奏疏,必是要有損皇後的顏面和威信。

*

紫宸宮的氣息是艾草夾雜著皇帝慣用的薄荷油的味道。

混雜成一種奇異的清苦氣味,卻令人頭腦清醒。

媚娘望著皇帝道:“陛下,說起弘兒,還有一件要事,不得不與陛下商議一二。”

“英國公兩月前就上過一道奏疏,稱述年邁精神不濟,難兼顧諸事。欲辭尚書左仆射一職。”

“幾日前又上一書。”

“陛下,英國公到底是年過古稀的人了。尚書省公務繁重,又要每日去東宮為弘兒分講政事,實在是太勞苦了。”

“不如請英國公每五日往東宮去一回?”媚娘唇邊帶了一縷笑意:“若陛下不放心,我再尋兩個妥帖的臣子,任職東宮?”

皇帝想了想昨日見到的英國公,不免傷感:“是啊,朕打東宮起就慣了凡事多倚仗他,總是忘記,大將軍也到了該頤養天年的年紀了。”

“就按媚娘說的辦吧,勿煩大將軍每日奔波於尚書省和東宮了。”

然後再次露出一點欣慰:“算來,大將軍日日教導弘兒,也一年半了。”

“這一年多來,弘兒也再未上過不當的奏疏,可見進益。”

在皇帝看來,自打李積入駐東宮,可再沒發生過什麽弘兒請免‘宗親國除’,替‘上官儀’求情等上奏諫父母之事。

媚娘:……

這倒未必是弘兒不想上,只是讓英國公坐鎮東宮壓住了。

但現在,英國公不想再壓下去了。

**

淩煙閣內。

太平數了一遍懸掛在墻上的畫像,很是納罕,數著她的手指頭問道:“姨母,你不是說,這回入淩煙閣的功臣,有平陽昭姑祖母、邢國公、江夏王嗎?”

“這是三個人啊,但怎麽有四張圖?”

婉兒已經在旁細細答道:“公主,這張是英國公李積大將軍的丹青圖。”

皇帝待英國公實在不同。

雖說李積大將軍已入貞觀一朝的淩煙閣,但皇帝覺得,無論以軍功還是以文臣之功來算,英國公都絕對是該入他這一朝淩煙閣的第一人。

於是令閻立本再為英國公作一幅畫,也掛入這一座淩煙閣中。

姜沃從宦官前輩的書中見過,中晚唐的淩煙閣頗為混亂,確實也有圖畫重覆的功臣。但在這個大唐,是英國公首開了入兩朝淩煙閣的先例——方是實至名歸。

不過……姜沃心道:如果按照大將軍打幾份工,皇帝就給人畫幾張像,其實還畫少了。

而現在,有一份差事,李積大將軍實在幹不動了。

李積不欲擔坐鎮東宮重任的心思,其實就起自李敬玄事件——

彼時太子覺得姜沃處置李敬玄過於嚴苛,令左諭德來說情不成,又令宰相許敬宗親自來說情。

許敬宗不願為此事得罪人,特意挑了姜沃和英國公都在的時候,把這件事提了一句就算了。

太子此舉,拂的並不只是姜沃的面子,還有李積大將軍的——作為太子太師,在許敬宗出現前,他竟然不知道此事!太子並沒有先問過他,姜相對李敬玄的處置是否合宜。

那之後,李積大將軍就先上了一道‘年邁’奏疏。

而直到這次,關於‘公主開幕府’事,太子又是未請教李積大將軍,只召了東宮的禮官議此事,就讓李積大將軍下定了決心。

尤其是在聽姜沃說起,東宮內那幾道‘陰陽奏疏’後,李積是半點不待猶豫,立刻上書再次稱‘年邁多病’——

甭管太子不明白,還是揣著明白裝糊塗,反而他得把自己摘出來了。

絕不能一世的文功武績,出將入相,結果到了晚年,一個不慎栽在東宮!

*

真正的聰明人,不只是不用說話彼此一個眼神就心領神會,而是……甚至彼此連照面都不需要打,只看對方的行事,就知道對方真正的表態。

比如此時的皇後和英國公。

李積大將軍的‘稱病’,就是在告訴媚娘:教導東宮之事,他做臣子的實在力有未逮——太子對他足夠敬重,但不夠信重,不會凡事與他商議請他指點再做決定。

因而李積大將軍也擔憂哪日一個疏忽沒看住,這種‘非婦人之事,陰陽相違’的奏疏就真的從東宮流出去,成為了東宮對皇後代政不滿的證據。

那到時候他這個太子太師都撇不幹凈,相當於被東宮許多心思詭譎之臣綁上了一條破船——畢竟在其位除了謀其政,還要擔其責!

東宮出了此奏,你這個太子太師是不是也反對皇後代政?

因而李積要退一步,讓出一個空檔來。

這是對皇後的無言的上諫:我會盡力而為,但除我之外,請皇後您自己也派人來看著太子吧。

媚娘接收到了李積大將軍那從來沈默而不動聲色的支持——正如當年廢後立後事一般。

英國公不是那種會主動上諫請立皇後的人。

但他的重量太重,站位太重要。

關鍵時刻,他從未讓媚娘為難過。

總是恰到好處的偏斜那一點。

這就夠了。

媚娘實感英國公此時的退一步,默許,甚至請她將自己人放到太子身邊去。

說來,媚娘也有些無奈:她之前一直未將自己的親信‘北門學士’等人放到東宮,不是放不進去。

而是一來有英國公坐鎮她也安心,二來,媚娘深知朝臣中心中反對她的人很多,在弘兒跟前閑言碎語的人想來也多。她要再放親信過去,難免不被人指為皇後要監視太子。

朝臣的閑話也就算了,媚娘要是每一句都入心,早都氣死了。

可她不得不顧及弘兒的心思:那孩子多思多慮,不會也以為母後派人監視他吧。

然現在……沒法子,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她必須得知道東宮內發生的一切。不能讓自己的兒子,變成朝臣們攻訐她最鋒利的一把刀!

如果太子是刀,會斬斷她現在所有的權柄,逼得她回到後宮去,做一個天聾地啞,擡頭只看到四方天的內宮婦人……

媚娘曾數次捫心自問過,她願意嗎?

哪怕是把權柄讓給親兒子?

不,她不願意!

若她的子嗣是執刀人,憑借自己的能力欲勝過她,或許媚娘心裏還不會這樣無奈而堅決不退。

可偏生不是。

那她只能讓這把刀,永遠待在刀鞘內!

**

媚娘正與皇帝說起東宮,忽見程望山叩門而入,稟明長樂、城陽等長公主與安定公主一齊請見二聖。

皇帝聞言心情更佳:端午佳節,他最親近的同胞姊妹和掌上明珠的長女一齊來看他,心情如何不好?

他對程望山頷首:“還不快請。”

幾位長公主入內,先以國禮見過二聖。

之後媚娘便起身,以家禮與幾位長公主寒暄,氣氛頗為融洽。

敘過家常後,長樂公主開門見山道有一事請奏二聖。

皇帝不免笑道:“姐姐如何這般肅然,有什麽話只管說就是了。”

長樂長公主很快將置幕府事說明。

皇帝聽聞,不覺得是什麽大事,頷首應下。

逾制對當今來說從來不算什麽——按說公主未成年還不該有封號有食邑呢,他也全都給了。而且也沒按照公主三百食邑給,而是尋了‘祥瑞’‘吉兆’等緣故,初封就給兩個女兒把食邑翻倍了。

這樣出嫁的話,還能再翻一倍。

此時皇帝頷首應下的同時,就已經連給逾制的理由都想好了:“諸長公主今歲隨行封禪地只有功於朝堂,準以同親王例開置幕府。”

晉陽長公主曾與皇帝一起被先帝撫養數年,兄妹二人最親厚。■

此時晉陽公主李明達笑道:“果然有事來尋兄長沒錯。”

皇帝聞言含笑,又見女兒隨著諸姑姑坐著,便隨口道:“安安,既如此,你去尋你兄長,將此事說一聲。”

他為姊妹們開幕府,太子若上奏也為兩個妹妹請命,豈不是顯得天家和睦,父子同心,手足情深?

然而皇帝話音剛落,便覺得室內頓時一片略顯詭異的安靜。

皇帝心思何等敏銳,當即察覺不對。

不過他沈得住氣,也未當即追問,依舊神色如常與姊妹們敘過家常話,等長公主們都離去後,才單獨問媚娘。

問清後,不免動氣。

“弘兒但凡不答應安安呢!朕也好說一句他克己覆禮,不以私情礙公。”

“可先應了妹妹,轉頭問過東宮屬臣,又反悔了怎麽能成?”

媚娘抿了抿唇說了一句:“弘兒一向虛心納諫……”

還未說完便被皇帝打斷:“媚娘不要過於溺愛。虛心納諫也分什麽事兒,什麽諫——哪怕弘兒納諫的理由,是慮到‘公主置幕府的國庫度支’等實務,朕也不至於動氣。”

只叫人用一句禮法就框住了,是什麽事兒?

皇帝今日的輕松心情盡數消失,頭痛起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