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選太子太師
關燈
小
中
大
第149章 選太子太師
麟德元年,夏日炎炎。
大慈恩寺中香燭之氣繚繞若煙雲,其內眾僧法事與哀哭之聲,傳出甚遠。
貞觀二十二年,當時還是太子的皇帝,請建‘大慈恩寺’追念生母文德皇後為祈冥福,玄奘法師入內主持寺務,傳講佛法。
至今十餘年過去,大慈恩寺辦過許多場祭奠追思法事。
然而這一次祭奠法事,卻是玄奘法師自己的。
*
麟德元年初夏,玄奘法師圓寂於寺內。
據其弟子所言,玄奘法師去的安詳,是以《長阿含經》中所記的‘吉祥臥’睡姿而去。
終年六十二歲。
玄奘法師佛理精深德高望重,更有徒步西域取經之傳世之舉,也一向在皇室建立的大慈恩寺中譯經文掌法事,又是周王李顯的佛家師父。此番驟然圓寂,宮中帝後二聖也甚為傷感追嘆。
佛家一應喪儀法事所需,皆是宮中所賜。
皇城中又有特詔,玄奘法師的遺骨安葬於長安城東一吉地。法師遺骨下葬當日,長安城內外與附近州縣的僧侶,以至城中許多信佛的百姓,聞之都趕至長安城東為玄奘法師送行。
今日,則是為法師所做的最後一場大法事。
姜沃換了素服而來,在香燭中靜默追思悼念。
皇帝亦命太子前往大慈恩寺,為玄奘法師的最後一場法事收尾。
安定公主與周王李顯亦至。
尤其是周王李顯,與玄奘法師更有佛門師徒情分,最後的香燭便是他來點的。
禮畢,諸僧侶自恭請太子先行,今日來祭奠的諸位朝臣,也先至門外恭送太子車駕。
侍衛林立的大慈恩寺北門外,安定公主牽著猶自在抽噎的周王,對太子道:“大哥先回宮吧,我與父皇母後說過了,今日帶著顯兒去姨母家住一夜。”
太子有些不放心,便命侍衛請姜沃上前來,囑咐道:“夏日炎熱,周王又是哭了半日,只怕中了暑氣,還望姜尚書多加照料。”
姜沃行禮應下:“臣遵太子囑托。”
東宮身份不同,幼時,弘兒也曾跟著安安叫過她姨母。但隨著太子在東宮開始啟蒙讀書,見她以官位稱之,
人前人後,姜沃便也恪守君臣之道。
見太子要上馬車,安安就道:“大哥也別只操心顯兒,你自己也苦夏,回去宣尚藥局瞧一瞧吧。”
太子聞言回頭溫和笑應。
十三四歲的少年,正好是抽條的時候。姜沃看著太子登車的身影:這兩年太子長高了不少,但身子骨看上去卻過於瘦削了,甚至比皇帝守先帝喪儀那年還要單薄。
尤其是今春東宮屬臣大換血事後,太子眉宇間門便多了些憂愁多思之態。
算來少年人的十三四歲,正是一個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從生理規律來說,這是孩子向成人的轉變時期,這時候孩子往往不能像小時候一樣依戀父母無話不說,若是溝通不好,親子關系很容易發生問題。
姜沃與媚娘認真提過幾回此事。
媚娘也嘆道:“有大公子的事在前,我與陛下如何會不擔憂弘兒心思過細,會鉆牛角尖?素日遇事便開導他。”
*
太子的車駕離開後,安安轉身道:“姨母上我們的車吧。”她與李顯是乘同一輛朱輪華蓋車出宮的。
安安的眼圈還帶著點微紅,顯然是在為玄奘法師而傷感。
姜沃頷首。
倒是李顯聽了這話,眼裏還含著淚,就擡頭左右張望,看到崔朝後立刻道:“姜姨母上姐姐的車,我要跟姨父一起!”
姜沃:……
原本李顯是很願意找她聽故事的,然而自從帝後囑咐她,讓她‘寓教於樂’,借故事給周王講講功課之後,李顯就迅速轉移了目標——
他簡直天然有種小動物似的直覺。
且在李顯看來,姜姨母認真起來的樣子,頗有幾分父皇母後的感覺,令他很有壓力。
但崔朝就不同了,他溫和到毫無壓力感,又會吃會玩,李顯迅速倒戈。
四人就如此分了馬車。
姜沃與安安一起,最後轉頭對著大慈恩寺一禮。
上車後,姜沃取過一塊幹凈的帕子,遞給安安,柔聲安慰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1]
在諸多高僧中,玄奘法師算不得高壽之人,六十出頭就圓寂而去。但他這一世,先有西行求法,又先後譯出經文一千三百餘卷傳世——
人活一世,肉身至多百年消亡,但如玄奘法師這般,其精神、信念、傳說卻會一直存在,便是‘死而不亡’,是另一種長壽無極。
安安點頭。
她手裏握著一串佛珠,這是她幼時初見玄奘法師時,法師贈予的。
姜沃不再多說,這是安安接觸到的第一個‘長輩師者’的過世。孩子長大了,不得不開始去體會這人間門的人世更疊,生老病死。
馬車即將轉過街口時,姜沃再次看了一眼大慈恩寺。
她此時置身於朝堂之上,處在此世最繁耀的權力中心,每日見熙熙攘攘之人。然於她心中而言,自身所行卻也宛如一場孤身的逆路西行,不知她又能否取得真經。
**
馬車緩緩行進。
臨近家門時,安安開口道:“昨兒我聽父皇說起,覺得麟德這個年號改的不大好。”
沒錯,這一年從正月起皇帝就不痛快,東宮事剛處置完,玄奘法師又圓寂辭世,皇帝心緒差到又想要改元了。
而東宮事,還要從廢太子李忠說起。
且說梁王李忠驚懼不安,以至於行止怪異,甚至踩著皇室的底線開始行‘巫術’之舉,除了讓皇帝大怒廢掉他的梁王爵位外,還牽扯出了朝上許多人。
三月裏,皇帝就下旨徹查:遠在梁州的梁王,是怎麽探知到京中之事的?
其實李忠畢竟曾做過幾年太子,被廢時也十歲出頭了,有些故交人脈也正常。何況他打聽的是朝事,也並非宮中隱秘。
但帝後二聖依舊以此為由徹查,尤其查了東宮。
四月,便以諸如‘心懷不軌,私傳禁中語、挑撥天家親倫’等罪名,發落了一批東宮屬臣。
與龍朔年間門,皇帝免了一批東宮屬臣的官職不同。這次的發落,明顯血雨腥風多了,單流放三千裏者就有數位,加起來能繞大唐三圈。
其中又以太子中舍人上官儀罪名最重。
說來上官儀文采過人,對他來說可不算件好事。正因其文采上佳,每任東宮屬臣裏都有他——
沒錯,在擔任太子李弘的中舍人之前,上官儀也曾被長孫太尉選中,做過廢太子李忠的典書。
皇後在聽過上官儀那句‘若朝上只有聖人臨朝決斷,先梁王何至於驚懼擔憂自身安危至瘋癲?’後,就再不可能留下這種挑撥她與弘兒母子關系的人在東宮。
偏生這句話又不能拿到明面上來
作為罪證,於是二聖便以上官儀與梁王私傳京中語之罪,將其奪官下獄。
後以上官儀‘不軌窺探於東宮’之罪賜死,家中男丁流放,女眷皆沒入掖庭。
說來上官儀因此罪名不得活命,太子自然覺得他太冤枉(也確實並非此罪),大為不忍。因而太子兩番上書,又幾次面聖向父皇母後求情,道上官儀並無不軌之心,求免其死罪。
皇帝皆不準,甚至第一回 對太子說了重話:“太子曾自道‘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如今卻屢次三番為臣下求情,豈不令君父傷懷?”
太子至此再不敢言。
*
姜宅。
安安都不用女親衛放置的矮凳,直接跳下馬車,身手頗為靈活輕捷。
她轉頭對姜沃道:“我想去看看姨母收的那位小弟子。”
安安說的,便是上官婉兒。
上官儀之事,全程由帝後處置,大理寺都只起了個圖章的作用,最後蓋個章就完了。
朝上各宰輔尚書,更是心裏明鏡兒似的,沒有一個肯沾手這件事的。都是每日照常當值辦公,完全不管東宮裏今日又流放了幾個人。
姜沃也只關註了上官家的女眷。
此時她的一句話,甚至只是令人轉達的一句話,也已經夠分量到令抄家籍沒的兵士守分慎行,不敢欺淩罪家女眷。
至於收養上官婉兒,姜沃在帝後與任何人跟前,都不用額外找什麽理由,只是玄乎的一句話:“冥冥中覺得有師徒緣分,應能傳承衣缽。”就夠了。
畢竟當年她的兩位師父,也是在宮道上遇到她,一眼相中就拎到禦前去了。
這種玄學收徒的事,也算師門傳承。
於是五月底才隨母親鄭氏沒入掖庭的上官婉兒,在掖庭待了不足一日,就來到了姜宅。
比起讓繈褓之中的女兒在掖庭中跟著自己朝不保夕,鄭氏自然更願意女兒跟著吏部尚書長大。且她從前就聽聞這位女尚書並無子息,別說她只是要收婉兒為徒,便是這位姜尚書要帶走婉兒改為自己的孩子,鄭氏也是情願的——
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鄭氏只盼著女兒過的好。
婉兒至姜宅後,安安還沒有見過,今日便想見見姨母口中‘冥冥註定’的弟子。
姜沃想起剛接回來的孩子,不由含笑:“好,我帶你去看婉兒。”
**
紫宸宮。
太子向帝後回稟過今日大慈恩寺法事後,恭敬行禮退去。
外人都看得出太子的瘦削和心神不安,何況親生父母。
見太子瘦弱身影,帝後二人竟齊齊嘆了口氣。之後才似乎被對方的嘆息驚了一下,再同時望向對方。
皇帝抿了抿毫無血色的唇,開口道:“朕欲立一位太子太師。”
媚娘亦讚同。
皇帝是想仿照當年父皇令魏征魏相做太子太師,坐鎮東宮之舊例。
若是給弘兒配一個威望足夠、毫無私心,且能夠時時教導太子,並彈壓住東宮數百屬臣的太子太師,應當會好一些。
皇帝閉著眼睛,把朝上所有的重臣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尤其是宰輔——
中書令之一杜正倫甚為威嚴且剛正。這種人做臣子很好,但若是做東宮太子太師,皇帝總覺得會出現當年張玄素等人疾言厲色諍諫太子之舊事。當年兄長受不了,如今以弘兒的細致多思,只怕也受不住。
再想想下一位中書令,王神玉……皇帝很快放棄了,這位肯定不行,太子還是要勤勉國事的。
帝王思緒轉到門下省侍中許敬宗身上,他倒是原本就是東宮屬臣之一。但皇帝早知此人的圓滑:他不會如上官儀一般去太子跟前挑弄是非,但太子行為有失,許敬宗也絕不會站出來勸諫。他就是這樣一個明哲保身善承上意的宰相。
其實皇帝有想過姜沃。但一來,皇子公主們都管她叫一聲姨母,她素日待孩子們也很和氣,教導安安也很隨性——像好的長輩但不像能夠若挈裘領,鎮住整個東宮的太子太師。
二來,皇帝也已經親自去過城建署,見過她為此操勞沾塵之態,想到她已身兼兩職,也實不忍再給她百上加斤。
最終,皇帝還是選定了他最信任的人之一。
自晉王府起就護衛於他,數十年如一日公忠體國,言行從無差池的英國公李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麟德元年,夏日炎炎。
大慈恩寺中香燭之氣繚繞若煙雲,其內眾僧法事與哀哭之聲,傳出甚遠。
貞觀二十二年,當時還是太子的皇帝,請建‘大慈恩寺’追念生母文德皇後為祈冥福,玄奘法師入內主持寺務,傳講佛法。
至今十餘年過去,大慈恩寺辦過許多場祭奠追思法事。
然而這一次祭奠法事,卻是玄奘法師自己的。
*
麟德元年初夏,玄奘法師圓寂於寺內。
據其弟子所言,玄奘法師去的安詳,是以《長阿含經》中所記的‘吉祥臥’睡姿而去。
終年六十二歲。
玄奘法師佛理精深德高望重,更有徒步西域取經之傳世之舉,也一向在皇室建立的大慈恩寺中譯經文掌法事,又是周王李顯的佛家師父。此番驟然圓寂,宮中帝後二聖也甚為傷感追嘆。
佛家一應喪儀法事所需,皆是宮中所賜。
皇城中又有特詔,玄奘法師的遺骨安葬於長安城東一吉地。法師遺骨下葬當日,長安城內外與附近州縣的僧侶,以至城中許多信佛的百姓,聞之都趕至長安城東為玄奘法師送行。
今日,則是為法師所做的最後一場大法事。
姜沃換了素服而來,在香燭中靜默追思悼念。
皇帝亦命太子前往大慈恩寺,為玄奘法師的最後一場法事收尾。
安定公主與周王李顯亦至。
尤其是周王李顯,與玄奘法師更有佛門師徒情分,最後的香燭便是他來點的。
禮畢,諸僧侶自恭請太子先行,今日來祭奠的諸位朝臣,也先至門外恭送太子車駕。
侍衛林立的大慈恩寺北門外,安定公主牽著猶自在抽噎的周王,對太子道:“大哥先回宮吧,我與父皇母後說過了,今日帶著顯兒去姨母家住一夜。”
太子有些不放心,便命侍衛請姜沃上前來,囑咐道:“夏日炎熱,周王又是哭了半日,只怕中了暑氣,還望姜尚書多加照料。”
姜沃行禮應下:“臣遵太子囑托。”
東宮身份不同,幼時,弘兒也曾跟著安安叫過她姨母。但隨著太子在東宮開始啟蒙讀書,見她以官位稱之,
人前人後,姜沃便也恪守君臣之道。
見太子要上馬車,安安就道:“大哥也別只操心顯兒,你自己也苦夏,回去宣尚藥局瞧一瞧吧。”
太子聞言回頭溫和笑應。
十三四歲的少年,正好是抽條的時候。姜沃看著太子登車的身影:這兩年太子長高了不少,但身子骨看上去卻過於瘦削了,甚至比皇帝守先帝喪儀那年還要單薄。
尤其是今春東宮屬臣大換血事後,太子眉宇間門便多了些憂愁多思之態。
算來少年人的十三四歲,正是一個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從生理規律來說,這是孩子向成人的轉變時期,這時候孩子往往不能像小時候一樣依戀父母無話不說,若是溝通不好,親子關系很容易發生問題。
姜沃與媚娘認真提過幾回此事。
媚娘也嘆道:“有大公子的事在前,我與陛下如何會不擔憂弘兒心思過細,會鉆牛角尖?素日遇事便開導他。”
*
太子的車駕離開後,安安轉身道:“姨母上我們的車吧。”她與李顯是乘同一輛朱輪華蓋車出宮的。
安安的眼圈還帶著點微紅,顯然是在為玄奘法師而傷感。
姜沃頷首。
倒是李顯聽了這話,眼裏還含著淚,就擡頭左右張望,看到崔朝後立刻道:“姜姨母上姐姐的車,我要跟姨父一起!”
姜沃:……
原本李顯是很願意找她聽故事的,然而自從帝後囑咐她,讓她‘寓教於樂’,借故事給周王講講功課之後,李顯就迅速轉移了目標——
他簡直天然有種小動物似的直覺。
且在李顯看來,姜姨母認真起來的樣子,頗有幾分父皇母後的感覺,令他很有壓力。
但崔朝就不同了,他溫和到毫無壓力感,又會吃會玩,李顯迅速倒戈。
四人就如此分了馬車。
姜沃與安安一起,最後轉頭對著大慈恩寺一禮。
上車後,姜沃取過一塊幹凈的帕子,遞給安安,柔聲安慰道:“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1]
在諸多高僧中,玄奘法師算不得高壽之人,六十出頭就圓寂而去。但他這一世,先有西行求法,又先後譯出經文一千三百餘卷傳世——
人活一世,肉身至多百年消亡,但如玄奘法師這般,其精神、信念、傳說卻會一直存在,便是‘死而不亡’,是另一種長壽無極。
安安點頭。
她手裏握著一串佛珠,這是她幼時初見玄奘法師時,法師贈予的。
姜沃不再多說,這是安安接觸到的第一個‘長輩師者’的過世。孩子長大了,不得不開始去體會這人間門的人世更疊,生老病死。
馬車即將轉過街口時,姜沃再次看了一眼大慈恩寺。
她此時置身於朝堂之上,處在此世最繁耀的權力中心,每日見熙熙攘攘之人。然於她心中而言,自身所行卻也宛如一場孤身的逆路西行,不知她又能否取得真經。
**
馬車緩緩行進。
臨近家門時,安安開口道:“昨兒我聽父皇說起,覺得麟德這個年號改的不大好。”
沒錯,這一年從正月起皇帝就不痛快,東宮事剛處置完,玄奘法師又圓寂辭世,皇帝心緒差到又想要改元了。
而東宮事,還要從廢太子李忠說起。
且說梁王李忠驚懼不安,以至於行止怪異,甚至踩著皇室的底線開始行‘巫術’之舉,除了讓皇帝大怒廢掉他的梁王爵位外,還牽扯出了朝上許多人。
三月裏,皇帝就下旨徹查:遠在梁州的梁王,是怎麽探知到京中之事的?
其實李忠畢竟曾做過幾年太子,被廢時也十歲出頭了,有些故交人脈也正常。何況他打聽的是朝事,也並非宮中隱秘。
但帝後二聖依舊以此為由徹查,尤其查了東宮。
四月,便以諸如‘心懷不軌,私傳禁中語、挑撥天家親倫’等罪名,發落了一批東宮屬臣。
與龍朔年間門,皇帝免了一批東宮屬臣的官職不同。這次的發落,明顯血雨腥風多了,單流放三千裏者就有數位,加起來能繞大唐三圈。
其中又以太子中舍人上官儀罪名最重。
說來上官儀文采過人,對他來說可不算件好事。正因其文采上佳,每任東宮屬臣裏都有他——
沒錯,在擔任太子李弘的中舍人之前,上官儀也曾被長孫太尉選中,做過廢太子李忠的典書。
皇後在聽過上官儀那句‘若朝上只有聖人臨朝決斷,先梁王何至於驚懼擔憂自身安危至瘋癲?’後,就再不可能留下這種挑撥她與弘兒母子關系的人在東宮。
偏生這句話又不能拿到明面上來
作為罪證,於是二聖便以上官儀與梁王私傳京中語之罪,將其奪官下獄。
後以上官儀‘不軌窺探於東宮’之罪賜死,家中男丁流放,女眷皆沒入掖庭。
說來上官儀因此罪名不得活命,太子自然覺得他太冤枉(也確實並非此罪),大為不忍。因而太子兩番上書,又幾次面聖向父皇母後求情,道上官儀並無不軌之心,求免其死罪。
皇帝皆不準,甚至第一回 對太子說了重話:“太子曾自道‘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如今卻屢次三番為臣下求情,豈不令君父傷懷?”
太子至此再不敢言。
*
姜宅。
安安都不用女親衛放置的矮凳,直接跳下馬車,身手頗為靈活輕捷。
她轉頭對姜沃道:“我想去看看姨母收的那位小弟子。”
安安說的,便是上官婉兒。
上官儀之事,全程由帝後處置,大理寺都只起了個圖章的作用,最後蓋個章就完了。
朝上各宰輔尚書,更是心裏明鏡兒似的,沒有一個肯沾手這件事的。都是每日照常當值辦公,完全不管東宮裏今日又流放了幾個人。
姜沃也只關註了上官家的女眷。
此時她的一句話,甚至只是令人轉達的一句話,也已經夠分量到令抄家籍沒的兵士守分慎行,不敢欺淩罪家女眷。
至於收養上官婉兒,姜沃在帝後與任何人跟前,都不用額外找什麽理由,只是玄乎的一句話:“冥冥中覺得有師徒緣分,應能傳承衣缽。”就夠了。
畢竟當年她的兩位師父,也是在宮道上遇到她,一眼相中就拎到禦前去了。
這種玄學收徒的事,也算師門傳承。
於是五月底才隨母親鄭氏沒入掖庭的上官婉兒,在掖庭待了不足一日,就來到了姜宅。
比起讓繈褓之中的女兒在掖庭中跟著自己朝不保夕,鄭氏自然更願意女兒跟著吏部尚書長大。且她從前就聽聞這位女尚書並無子息,別說她只是要收婉兒為徒,便是這位姜尚書要帶走婉兒改為自己的孩子,鄭氏也是情願的——
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
鄭氏只盼著女兒過的好。
婉兒至姜宅後,安安還沒有見過,今日便想見見姨母口中‘冥冥註定’的弟子。
姜沃想起剛接回來的孩子,不由含笑:“好,我帶你去看婉兒。”
**
紫宸宮。
太子向帝後回稟過今日大慈恩寺法事後,恭敬行禮退去。
外人都看得出太子的瘦削和心神不安,何況親生父母。
見太子瘦弱身影,帝後二人竟齊齊嘆了口氣。之後才似乎被對方的嘆息驚了一下,再同時望向對方。
皇帝抿了抿毫無血色的唇,開口道:“朕欲立一位太子太師。”
媚娘亦讚同。
皇帝是想仿照當年父皇令魏征魏相做太子太師,坐鎮東宮之舊例。
若是給弘兒配一個威望足夠、毫無私心,且能夠時時教導太子,並彈壓住東宮數百屬臣的太子太師,應當會好一些。
皇帝閉著眼睛,把朝上所有的重臣在腦海中過了一遍,尤其是宰輔——
中書令之一杜正倫甚為威嚴且剛正。這種人做臣子很好,但若是做東宮太子太師,皇帝總覺得會出現當年張玄素等人疾言厲色諍諫太子之舊事。當年兄長受不了,如今以弘兒的細致多思,只怕也受不住。
再想想下一位中書令,王神玉……皇帝很快放棄了,這位肯定不行,太子還是要勤勉國事的。
帝王思緒轉到門下省侍中許敬宗身上,他倒是原本就是東宮屬臣之一。但皇帝早知此人的圓滑:他不會如上官儀一般去太子跟前挑弄是非,但太子行為有失,許敬宗也絕不會站出來勸諫。他就是這樣一個明哲保身善承上意的宰相。
其實皇帝有想過姜沃。但一來,皇子公主們都管她叫一聲姨母,她素日待孩子們也很和氣,教導安安也很隨性——像好的長輩但不像能夠若挈裘領,鎮住整個東宮的太子太師。
二來,皇帝也已經親自去過城建署,見過她為此操勞沾塵之態,想到她已身兼兩職,也實不忍再給她百上加斤。
最終,皇帝還是選定了他最信任的人之一。
自晉王府起就護衛於他,數十年如一日公忠體國,言行從無差池的英國公李積。!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