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封後大典與就任吏部
關燈
小
中
大
第106章 封後大典與就任吏部
永徽五年,四月末。
冊立皇後大典前夜。
立政殿後殿早專門騰出一間單獨的屋舍,將帝後明日大典要用的冠服備好。
送來前,殿中省與尚衣局已經檢查過千百遍了。
立政殿的宮人接手過來後,又每日要查驗數十遍。
而今夜,帝後二人還是攜手親眼來看冠服。
屋舍東側擺的是皇帝的十二旒冕,懸著的是玄衣纁裳,十二章紋袞袍。
西側則是冊立皇後時,後需著的袆衣並花十二樹頭飾。
兩人先走到屋東側,媚娘細細看過天子十二旒冕上的顆顆白玉珠,回首明媚笑道:“陛下的冕冠更要緊——畢竟明兒陛下要於太極殿、於百官前,臨軒命使宣詔冊後。”
“我只在殿中等著領受冊印即可。”
皇帝負手而笑:“還是細看看你的皇後花樹吧——朕還要與你一並到肅義門去見百官呢。”
媚娘的手拂過天子冕,玉珠在她指尖處轉動,微微碰撞出清潤的聲音。
她回首凝視皇帝,目光中有真切動容:“肅義門百官朝見事,我深感陛下之厚意。”
*
姜宅。
姜沃仰頭望著星辰。
崔朝自廊下走來:“還不早些歇著嗎?明兒你可是冊後的副使。”
“有些歡喜的睡不著。”姜沃轉頭:“你來都來了,陪我再走幾回授琮璽吧。”
崔朝不免笑了:“這些日子,單授琮璽這一步,你都走過千百回了。”
他雖如此說,還是進屋取了一個頗具分量的檀木匣子出來——姜沃早向禮部打聽過琮璽與外頭匣盒的尺寸與重量。
之後特意去將作監做了個尺寸一致的檀木盒,又往裏頭裝了些金銀,做到重量等同。
然後捧著這個檀木盒,練習過無數遍當日流程。
那一
日,自然要做的無瑕。
她走向媚娘的每一步,最後遞上琮璽的姿儀,都要是她能做到最好的。
“你站在這兒。”讓崔朝站在院中‘扮’皇後,她則退出去,從入門開始演練。
哪怕已經按照要求,‘扮’了無數次準備接琮璽的皇後——
崔朝還是有點不自然。
姜沃見此,就像自家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的家長一樣,痛心疾首道:“你這是怎麽回事呢?”
“看看人家王正卿。當時在太史局、禮部、太常寺的一並圍觀下,排演‘代後行親蠶禮’,也都風雅從容走下來了。”
崔朝聞言扶額而笑:“好,我盡力。”
說著努力站的‘端莊’些。
姜沃這才滿意。
因是最後一夜的‘彩排’,她還特意進屋去換了明日正經的朝服。
如今上朝她按四品吏部侍郎的官職著朱袍。
但明日皇帝特許她按銀青光祿大夫例,著紫袍佩紫授,腰懸鞶囊水蒼玉。
見她走出來,崔朝面容上的笑意,就如同傾瀉一地的月華一般清亮。
這些年來,他看著她先著青衫綠服,又見她換緋衣朱袍,再到今日衣紫而至——
如飄然乘雲,紫氣東來。
崔朝目光追隨著她的身影。
她為皇後的冊封禮歡喜的難入睡,自己何嘗不為她歡喜的難眠。
*
直到又走了數遍,走到姜沃覺得自己明兒哪怕是夢游,也可以儀態合宜的將琮璽遞與媚娘手中,才停下來。
崔朝才算結束了他的角色扮演。
兩人一並進屋。
姜沃換掉官服,也懶得再穿大衣裳,只穿著中衣抓了件披風裹上,就走出來。
依舊在窗邊站著看星辰。
然後指給崔朝看:“我是依星象卦出的冊後吉日——四月末,恰三星在隅。”
崔朝心中一動:“三星在隅……是詩經中‘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
姜沃遠望星河光燦:“是。”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
*
是夜,英國公府。
李積於書房燈燭下,將已經爛熟於心的‘冊立皇後’典儀章程又一字不落地看了一遍。
直到有叩門聲輕輕響起。
長孫李敬業走進來,垂首站在跟前:“祖父喚我有吩咐?”
李積點頭道:“明日冊後大典,是你第一次上太極殿朝堂,禮儀規矩不要出錯。”他明日是冊後正使,自家兒孫自然要比旁的官員更謹言慎行。
今歲朝堂實缺空出來不少,李積看自己的長孫也十八歲了,就隨手給他劃拉了一個兵部的七品庫部主事官,讓他開始入朝為官。
李敬業應了,又好奇道:“祖父,這回武皇後冊封大典,為何如此特殊?”
李積擡眼看了長孫一眼。
語氣很淡:“怎麽?”
李敬業倒未察覺到,而是繼續好奇問道:“從前冊立皇後,也只有聖人在太極殿對百官宣詔冊,以及皇後於後宮接詔兩樁。”
相當於前朝後宮分明——皇帝與百官在前朝冊後,後宮內命婦們雲集看皇後接冊。
負責溝通前朝後宮的便是冊封正使和副使。
可這一次大不一樣。
“聖人居然下令文武群官及番夷之長,奉朝皇後於肅義門。”[1]
居然帝後同時出現在肅義門,朝臣們還得統統拜見一回皇後!
簡直是聞所未聞!
李積神色更淡:“這也是你該議論的?”
李敬業這才有些畏懼,垂首收了好奇解釋道:“是外頭人都這麽傳——武皇後先上諫表,立後典儀要照著當年文德皇後減三分,聖人大為嘉獎。”
“原以為是武皇後謙遜賢德,誰料聖人轉眼又下了這道百官也得拜見新後的旨意。”
“外頭議論紛紛都說是武皇後以退為進……”
“放肆!”李敬業話音未落,就被祖父拍案大怒嚇了一跳。
李積眉頭深鎖:他管束子孫已自覺嚴厲,可無奈他位高權重,家族都蒙他所蔭。
兒子輩還跟著他吃過些苦,孫輩確是實打實的勳貴子弟,出入都有人笑臉相迎捧入雲端。
許多時候哪怕他們不以勢壓人,旁人一聽是英國公子孫,也就主動退讓或是奉承起來。
如此這般,家中幾個晚輩性情便都有些驕狂。
李積頗怒:他都要去做皇後的冊封正使了,家中長孫竟然還在這傳外頭的風言風語。
要不是明日有正事,李積都想動家法把人打一頓。
於是先一指他:“明日你到太極殿,除了與人見禮不許說一句話!”禍從口出,學不會說話就先學會閉嘴!
李敬業見祖父發怒,已經麻溜兒跪了認錯。
李積餘怒未消。
原想叫長孫來囑咐一二,孰料囑咐出一場氣來。
心中便拿定主意:等冊後典儀過去,便將孫子從兵部拎出來,別做什麽實職官了。準備向於相學習,把人扔到太仆寺去看馬磨磨性子!
親眼見過房相、杜相兩人身後尊榮,是怎麽被不肖子孫連累的,李積頗為心有餘悸,決定好好磨一磨孫子。
*
因有這樣一場氣,次日清晨,李積見到姜沃,見她在這樣大事前,依舊沈靜如璧,不免心中感嘆:他還記得初見時,姜侍郎也不過十七八歲的年紀,怎麽就那樣穩當呢。
姜沃面對李積有點異樣的目光,也報以疑問神色。
李積見她如此思覺敏銳,就收了所有其餘思緒,肅穆了神色,整個人如青松一般淵渟岳峙。
“吉時要到了。”
太極殿,群臣肅立。
百官皆如元日大朝會般,穿著正服,手持笏板。
皇帝臨軒冊後。
文武山呼萬歲。
李積從皇帝手中接過冊書,錯後一步而立的姜沃,雙手接過裝著琮璽的匣盒。
落在手中的沈甸甸的分量。
*
命婦如雲。
姜沃卻一眼看到了中庭端立的媚娘。
她身著翚翟紋深青袆衣,配以朱紅色裏衣,並上朱錦下綠錦的大帶——皆是濃烈之色。
然這樣盛妝服制,卻沒有讓媚娘本人失去一點存在感。
反而極是相襯,似雲霞托舉日出一般。
她天生就適合這樣亮燦的顏色。
如旭日般讓人難以直視。
*
姜沃走過停駐的禦輿傘扇,走過奏禮樂的太常樂人,走過門外拱衛的侍衛與勳徽執事、走過殿前無數林立的命婦……
走過春秋歲月。
一直來到媚娘身前。
手捧琮璽。
史載:
【永徽五年,上臨軒冊後。正使大司空李積授皇後冊,副使銀青光祿大夫姜沃授琮璽。】
【後北面行禮受冊。】
【後升座,內外命婦奏賀。】
【禮成。】
*
這一日,姜沃自然也站在肅義門下。
與文武群臣一起奉朝皇後。
唇邊逸出笑意——這是她的君王受到的第一次群臣朝拜。
**
五月初一,姜沃將正式離太史局,就任吏部侍郎。
在此之前,皇帝還特意將她叫到立政殿去,細談了半日。
姜沃進門的時候,就見崔朝竟然也在。●
正與皇帝坐在窗下對弈。
倒是媚娘正一如既往在替皇帝理奏疏——自從上回頭痛目眩很是難受之後,皇帝有些心有餘悸,自己就盡量避免長久伏案盯字跡密密麻麻的奏疏。有時候都讓媚娘念給他算了。
他則多遵孫神醫與尚藥局的囑咐,寧神靜心勿操勞過甚。
姜沃上前見禮,皇帝帶著散漫笑意敲了敲棋子道:“就等你了。”
姜沃忽然有種他們要上桌,所以三缺一的錯覺。
好在只是錯覺。
“朕是要與你說說吏部事。”
“立後大典後,吏部王老尚書上表致仕。”
姜沃聽了,也不甚意外:王老尚書已經望著七十的人了,一輩子持身中正,為人極低調踏實。
如今朝上換了天地一般,他能撐過前兩年巋然不動,估計也累了,想要退下來也正常。
只是……
果然,皇帝道:“朕未許。”
“吏部掌天下官吏選授,乃六部之首重。”
“故而各部侍郎皆為正四品下,獨吏部侍郎為正四品上。”
“吏部下又設司封,司勳,考功三屬。各屬官員都接近百人。”
姜沃自然也提前做過許多新部門的功課——與太史局這種精煉部門不同,吏部下屬官員極為龐雜,比如單【考功】一屬,負責日常公務的‘令史’與‘書令史’加起來就有上百人。
整個吏部的官員,上下數百人,且常有調任外放。
姜沃從前入太史局,很快就記住了每個人的名字、性情、才幹。但到吏部估計要下一番水磨功夫了。
人,向來是最不好管理的。
人心莫測,可不是程序,輸入進去‘秉公做事’,就會被執行下去。
“姜卿要將吏部上下之制谙熟於心,再到善掌其職,上下通達,只怕非一兩年之功。”
此言與她所思一致,姜沃適時發聲附和領導:“陛下英明。”
她既擇了吏部這個大唐最高人事部門,就做好了十年如一日去深耕的準備,甚至列了五年和十年計劃。
皇帝給了她吏部僅次於尚書的官位。
但姜沃自己知道,在其位跟能夠掌其權,從來是兩回事。
她頭兩年,必是以學、以深入吏部之中為主。
最好的老師,自然是在吏部如泰山石一般坐了小二十年的王老尚書。
皇帝道:“其實王老尚書身子骨很硬朗,上書致仕大抵只是向朕示無‘把持吏部職權’之心。”
“朕已然挽留了他。”
皇帝在榻上坐著,以手支頤笑道:“朕看……王尚書精神矍鑠,談吐敏捷,再撐個三五年,一點兒問題沒有。”
姜沃聞言便應道:“如今,臣才安心些。”
雖如此說,心中卻有些疑惑:既然王老尚書三年五載也不走,皇帝怎麽單獨把她叫來說這件事。
必然還有旁的事情——
果然,皇帝又道:“然王尚書到底已近古稀之年,姜卿又還未至而立。朕便另擇了一個侍郎,與姜卿一並入吏部。”
姜沃懂了。
這一位侍郎,應該是皇帝選定的,在三五年後,真正接過王尚書班的人。
姜沃倒從未想過一口氣吃個胖子,幾年後就能接過龐大的吏部。
但皇帝此舉,無疑是提前婉轉與她說明此事,讓她不要有此冒進貪位之心。
見皇帝如此安排,姜沃其實是松口氣的:有皇帝本人安排朝臣來監督制衡她最好,如此,君臣間便大大減少生嫌疑的機會。
姜沃從來心態擺的很正:別說此時的皇帝了,就算是當年晉王,她都恪守著君臣之分。
能
坐在一起吃火鍋的私誼是一回事,但在朝上,在這皇城中,她就得做標準的臣子。
諸般思緒在腦海中轉過,不過瞬間。
在皇帝看來,姜沃是連猶豫都無,依舊清寧中帶著誠摯答道:“是,臣年輕識淺,必虛心以學,以求不辜負陛下殊恩。”
立刻把自己放到三把手的位置上去。
一直在案前分奏疏,似乎根本沒有關註這邊的媚娘,此時低著頭,唇邊劃過一個微不可見的笑容:果然,她不會答錯的。
皇帝聞言頷首。
起身肅道:“姜卿既入吏部,朕對你便頗多期許。”
姜沃行禮:“臣謹聽聖言。”
皇帝道:“吏部,天官也,為朕之肱骨。當為朝堂擢優者,退劣者。”
“卿此後,務要持心正,明權衡,抑貪冒私親,秉公進賢能。”
姜沃鄭重應道:“臣必不負陛下之期!”
大約是正事交代完畢,皇帝忽然露出個笑容來:“姜卿想不想知道,朕選的另一位吏部侍郎是誰?”
姜沃聽皇帝的語氣已經換了以往的輕松溫和,還帶點笑意,就也擡頭好奇問道:“想知道。”
皇帝笑容更盛,甚至有點……促狹?
姜沃忽然有種不祥的預感。
她再次真誠發問:“陛下?”
皇帝搖頭:“朕忽然不想說了。”
姜沃:……
做皇帝不能,至少不應當這樣。
“待初一,姜卿到吏部去後,便能見到了。”
當謎語人是皇帝時,姜沃便只剩下告退可說了——且她還有太史局交接事未做完,太史局對她的意義到底不同。
皇帝頷首準她告退,又指著崔朝道:“朕將他留下了。”
姜沃毫無異議:要是崔朝能解開皇帝這個謎語人就好了。
她離開立政殿後,皇帝轉回來與崔朝繼續隔棋盤而坐,媚娘也走過來坐在皇帝一邊,兩個人一齊看著崔朝。
饒是崔朝,都被帝後二人的註目看的有些壓力。
果然帝後二人一起道:“你們兩人就預備一直這樣下去?將來一輩子有什麽打算嗎?”
崔朝頂著帝後(尤其是皇後)的目光,只覺壓力山大。
這,這他說了也不算。
為什麽陛下與皇後剛才不問說了算的人啊!
*
姜沃並不知,因自己太忙,帝後就只留下了崔朝來逼問家事。
她只是馬不停蹄回到了太史局,與周元豹繼續交代太史局公務之餘,還拋擲三枚銅錢就方才皇帝的謎語起了一卦。
上吉卦。
*
上吉卦?
姜沃有點心情覆雜。
五月初一清晨,她早早來到吏部署衙。
吏部位於暉政門前,署衙曠麗,盡顯六部之首的宏闊。
姜沃一路入內,許多陌生的面孔紛紛停下與她見禮,其中也不乏衡量與探究之意。
這都在姜沃的意料之中。
她只入內堂,等候王老尚書和那位神秘同僚的到來。
王老尚書先至。
他老人家須發皆白,但確如皇帝所說精神矍鑠。
姜沃見他腰板直挺,眼明目銳,思維敏捷,再聽說他今日還是騎馬上朝——覺得皇帝估計保守了,感覺王老尚書怎麽也能一口氣幹到八十啊。
王老尚書與她談了片刻後,另一位侍郎才至。
姜沃看清來人時,心中欣喜與壓力並存,萬般感觸只化作一個五味雜陳的‘啊’。
來人生的面目周正,美髯飄飄,姿態閑適風雅——
王正卿。
姜沃:陛下,您是會選人的。
王正卿,不,現在是王侍郎。其名王直,字神玉——這個字來源於他家族中傳說,他出生前祖父夢到神仙交給他一塊美玉。
他見了姜沃,倒是毫不意外,風風雅雅打招呼:“從今後便不能稱太史令了。”
姜沃望著這個遲到的同僚與半個上峰,感受到了未來工作量的壓力。
*
姜沃頗有壓力,殊不知最有壓力的是王老尚書。
他看著眼前兩位吏部侍郎——一個是天子近臣,朝野皆知的簡在帝心,這些年晉升堪稱平步青雲;另一個……王老尚書根本不想看自家不省心的侄子!
為了這個大侄子在戶部要錢的所作所為,王老尚書每次見到戶部尚書幽怨的眼神,都得拿出為官五十年的臉皮,才能若無其事地走開。
如今,這兩個迥異的人竟然同時成了自己的下屬。
王老尚書再想到皇帝的囑托:“朕將王卿和姜卿都交給老尚書了。”
他在心底算一算兩人的年紀差距,正好相差二十歲——顯然皇帝已經在鋪設未來吏部的兩任班底了。
言下之意要他教出兩個合格的吏部候任尚書來。
王老尚書看著眼前兩位直屬下屬。
只見一個如閑雲野鶴看不出絲毫情緒波動,一個萬年不改的我行我素神態,第一日就比他這個尚書來的還遲。
王老尚書在腹內深深嘆口氣:老夫這一世兢兢業業,上無愧朝堂下無愧家族,到底是哪裏不修,晚年攤上這樣的差事喲!
*
甭管王老尚書心情多麽覆雜。
兩位吏部侍郎還是如期走馬上任。
經王老尚書安排,姜沃先至吏部下‘司封屬(掌朝中封爵事)’歷練三月,而王神玉則至‘司勳屬(掌朝堂授勳事)’待三月。
可見王老尚書是個保守穩重人:下屬官員最多,牽扯朝堂最深,也最覆雜的‘考功屬(掌考核官員政績功過)’,並不令兩人直接接觸。
姜沃遵照老領導的安排,就任‘司封屬’。
好巧不巧,她到了司封屬後,接觸到的竟然都是媚娘事。
立後向來不是宮中女子一人之事,更恩及家族。
皇帝下旨,追贈皇後之父,已故應國公武士彟為司徒,並州都督;皇後生母楊氏封應國夫人。
以上都是很正常的蔭封,然而很快,不正常的來了。
姜沃看著手下司勳郎中呈上來的公文:按例,皇後生父應國公過世,爵位應傳於皇後之兄。
吏部便擬了公文,將應國公爵位降一等,傳於武士彟長子‘武元慶’,而武士彟次子武元爽,也可按例授縣男爵位。
姜沃看到這份公文時,不免笑了。
武姐姐會允許她的皇後榮光,蔭護這兩個曾經將她們趕出家門的兄長嗎?
她從沒懷疑過媚娘的答案。
她按吏部例呈上奏疏。
*
很快,朝中官員便震驚了。
皇後上表為兩位兄長‘請辭’爵位。
道他們白衣無功於國,不堪國爵,請陛下勿加恩。
皇帝於朝上嘉許皇後賢德清正。
免武元慶武元爽承爵。
倒是給了官位——武元慶至龍州任縣令,武元爽至振州任縣令。[2]
人在吏部,姜沃自然最先收到這個消息。
她已經熟練地展開輿圖,往大唐的犄角旮旯去尋這兩州——不,振州倒也不必尋,前侍中韓瑗就在那,海南三亞嘛。
姜沃主要尋了下龍州,唔,原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啊。
她帶笑收起輿圖。
作為吏部侍郎,親自下發落實了這兩道任命。
心道:帝後果然是夫妻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永徽五年,四月末。
冊立皇後大典前夜。
立政殿後殿早專門騰出一間單獨的屋舍,將帝後明日大典要用的冠服備好。
送來前,殿中省與尚衣局已經檢查過千百遍了。
立政殿的宮人接手過來後,又每日要查驗數十遍。
而今夜,帝後二人還是攜手親眼來看冠服。
屋舍東側擺的是皇帝的十二旒冕,懸著的是玄衣纁裳,十二章紋袞袍。
西側則是冊立皇後時,後需著的袆衣並花十二樹頭飾。
兩人先走到屋東側,媚娘細細看過天子十二旒冕上的顆顆白玉珠,回首明媚笑道:“陛下的冕冠更要緊——畢竟明兒陛下要於太極殿、於百官前,臨軒命使宣詔冊後。”
“我只在殿中等著領受冊印即可。”
皇帝負手而笑:“還是細看看你的皇後花樹吧——朕還要與你一並到肅義門去見百官呢。”
媚娘的手拂過天子冕,玉珠在她指尖處轉動,微微碰撞出清潤的聲音。
她回首凝視皇帝,目光中有真切動容:“肅義門百官朝見事,我深感陛下之厚意。”
*
姜宅。
姜沃仰頭望著星辰。
崔朝自廊下走來:“還不早些歇著嗎?明兒你可是冊後的副使。”
“有些歡喜的睡不著。”姜沃轉頭:“你來都來了,陪我再走幾回授琮璽吧。”
崔朝不免笑了:“這些日子,單授琮璽這一步,你都走過千百回了。”
他雖如此說,還是進屋取了一個頗具分量的檀木匣子出來——姜沃早向禮部打聽過琮璽與外頭匣盒的尺寸與重量。
之後特意去將作監做了個尺寸一致的檀木盒,又往裏頭裝了些金銀,做到重量等同。
然後捧著這個檀木盒,練習過無數遍當日流程。
那一
日,自然要做的無瑕。
她走向媚娘的每一步,最後遞上琮璽的姿儀,都要是她能做到最好的。
“你站在這兒。”讓崔朝站在院中‘扮’皇後,她則退出去,從入門開始演練。
哪怕已經按照要求,‘扮’了無數次準備接琮璽的皇後——
崔朝還是有點不自然。
姜沃見此,就像自家孩子被別人家孩子比下去的家長一樣,痛心疾首道:“你這是怎麽回事呢?”
“看看人家王正卿。當時在太史局、禮部、太常寺的一並圍觀下,排演‘代後行親蠶禮’,也都風雅從容走下來了。”
崔朝聞言扶額而笑:“好,我盡力。”
說著努力站的‘端莊’些。
姜沃這才滿意。
因是最後一夜的‘彩排’,她還特意進屋去換了明日正經的朝服。
如今上朝她按四品吏部侍郎的官職著朱袍。
但明日皇帝特許她按銀青光祿大夫例,著紫袍佩紫授,腰懸鞶囊水蒼玉。
見她走出來,崔朝面容上的笑意,就如同傾瀉一地的月華一般清亮。
這些年來,他看著她先著青衫綠服,又見她換緋衣朱袍,再到今日衣紫而至——
如飄然乘雲,紫氣東來。
崔朝目光追隨著她的身影。
她為皇後的冊封禮歡喜的難入睡,自己何嘗不為她歡喜的難眠。
*
直到又走了數遍,走到姜沃覺得自己明兒哪怕是夢游,也可以儀態合宜的將琮璽遞與媚娘手中,才停下來。
崔朝才算結束了他的角色扮演。
兩人一並進屋。
姜沃換掉官服,也懶得再穿大衣裳,只穿著中衣抓了件披風裹上,就走出來。
依舊在窗邊站著看星辰。
然後指給崔朝看:“我是依星象卦出的冊後吉日——四月末,恰三星在隅。”
崔朝心中一動:“三星在隅……是詩經中‘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
姜沃遠望星河光燦:“是。”
今夕何夕,見此邂逅。
*
是夜,英國公府。
李積於書房燈燭下,將已經爛熟於心的‘冊立皇後’典儀章程又一字不落地看了一遍。
直到有叩門聲輕輕響起。
長孫李敬業走進來,垂首站在跟前:“祖父喚我有吩咐?”
李積點頭道:“明日冊後大典,是你第一次上太極殿朝堂,禮儀規矩不要出錯。”他明日是冊後正使,自家兒孫自然要比旁的官員更謹言慎行。
今歲朝堂實缺空出來不少,李積看自己的長孫也十八歲了,就隨手給他劃拉了一個兵部的七品庫部主事官,讓他開始入朝為官。
李敬業應了,又好奇道:“祖父,這回武皇後冊封大典,為何如此特殊?”
李積擡眼看了長孫一眼。
語氣很淡:“怎麽?”
李敬業倒未察覺到,而是繼續好奇問道:“從前冊立皇後,也只有聖人在太極殿對百官宣詔冊,以及皇後於後宮接詔兩樁。”
相當於前朝後宮分明——皇帝與百官在前朝冊後,後宮內命婦們雲集看皇後接冊。
負責溝通前朝後宮的便是冊封正使和副使。
可這一次大不一樣。
“聖人居然下令文武群官及番夷之長,奉朝皇後於肅義門。”[1]
居然帝後同時出現在肅義門,朝臣們還得統統拜見一回皇後!
簡直是聞所未聞!
李積神色更淡:“這也是你該議論的?”
李敬業這才有些畏懼,垂首收了好奇解釋道:“是外頭人都這麽傳——武皇後先上諫表,立後典儀要照著當年文德皇後減三分,聖人大為嘉獎。”
“原以為是武皇後謙遜賢德,誰料聖人轉眼又下了這道百官也得拜見新後的旨意。”
“外頭議論紛紛都說是武皇後以退為進……”
“放肆!”李敬業話音未落,就被祖父拍案大怒嚇了一跳。
李積眉頭深鎖:他管束子孫已自覺嚴厲,可無奈他位高權重,家族都蒙他所蔭。
兒子輩還跟著他吃過些苦,孫輩確是實打實的勳貴子弟,出入都有人笑臉相迎捧入雲端。
許多時候哪怕他們不以勢壓人,旁人一聽是英國公子孫,也就主動退讓或是奉承起來。
如此這般,家中幾個晚輩性情便都有些驕狂。
李積頗怒:他都要去做皇後的冊封正使了,家中長孫竟然還在這傳外頭的風言風語。
要不是明日有正事,李積都想動家法把人打一頓。
於是先一指他:“明日你到太極殿,除了與人見禮不許說一句話!”禍從口出,學不會說話就先學會閉嘴!
李敬業見祖父發怒,已經麻溜兒跪了認錯。
李積餘怒未消。
原想叫長孫來囑咐一二,孰料囑咐出一場氣來。
心中便拿定主意:等冊後典儀過去,便將孫子從兵部拎出來,別做什麽實職官了。準備向於相學習,把人扔到太仆寺去看馬磨磨性子!
親眼見過房相、杜相兩人身後尊榮,是怎麽被不肖子孫連累的,李積頗為心有餘悸,決定好好磨一磨孫子。
*
因有這樣一場氣,次日清晨,李積見到姜沃,見她在這樣大事前,依舊沈靜如璧,不免心中感嘆:他還記得初見時,姜侍郎也不過十七八歲的年紀,怎麽就那樣穩當呢。
姜沃面對李積有點異樣的目光,也報以疑問神色。
李積見她如此思覺敏銳,就收了所有其餘思緒,肅穆了神色,整個人如青松一般淵渟岳峙。
“吉時要到了。”
太極殿,群臣肅立。
百官皆如元日大朝會般,穿著正服,手持笏板。
皇帝臨軒冊後。
文武山呼萬歲。
李積從皇帝手中接過冊書,錯後一步而立的姜沃,雙手接過裝著琮璽的匣盒。
落在手中的沈甸甸的分量。
*
命婦如雲。
姜沃卻一眼看到了中庭端立的媚娘。
她身著翚翟紋深青袆衣,配以朱紅色裏衣,並上朱錦下綠錦的大帶——皆是濃烈之色。
然這樣盛妝服制,卻沒有讓媚娘本人失去一點存在感。
反而極是相襯,似雲霞托舉日出一般。
她天生就適合這樣亮燦的顏色。
如旭日般讓人難以直視。
*
姜沃走過停駐的禦輿傘扇,走過奏禮樂的太常樂人,走過門外拱衛的侍衛與勳徽執事、走過殿前無數林立的命婦……
走過春秋歲月。
一直來到媚娘身前。
手捧琮璽。
史載:
【永徽五年,上臨軒冊後。正使大司空李積授皇後冊,副使銀青光祿大夫姜沃授琮璽。】
【後北面行禮受冊。】
【後升座,內外命婦奏賀。】
【禮成。】
*
這一日,姜沃自然也站在肅義門下。
與文武群臣一起奉朝皇後。
唇邊逸出笑意——這是她的君王受到的第一次群臣朝拜。
**
五月初一,姜沃將正式離太史局,就任吏部侍郎。
在此之前,皇帝還特意將她叫到立政殿去,細談了半日。
姜沃進門的時候,就見崔朝竟然也在。●
正與皇帝坐在窗下對弈。
倒是媚娘正一如既往在替皇帝理奏疏——自從上回頭痛目眩很是難受之後,皇帝有些心有餘悸,自己就盡量避免長久伏案盯字跡密密麻麻的奏疏。有時候都讓媚娘念給他算了。
他則多遵孫神醫與尚藥局的囑咐,寧神靜心勿操勞過甚。
姜沃上前見禮,皇帝帶著散漫笑意敲了敲棋子道:“就等你了。”
姜沃忽然有種他們要上桌,所以三缺一的錯覺。
好在只是錯覺。
“朕是要與你說說吏部事。”
“立後大典後,吏部王老尚書上表致仕。”
姜沃聽了,也不甚意外:王老尚書已經望著七十的人了,一輩子持身中正,為人極低調踏實。
如今朝上換了天地一般,他能撐過前兩年巋然不動,估計也累了,想要退下來也正常。
只是……
果然,皇帝道:“朕未許。”
“吏部掌天下官吏選授,乃六部之首重。”
“故而各部侍郎皆為正四品下,獨吏部侍郎為正四品上。”
“吏部下又設司封,司勳,考功三屬。各屬官員都接近百人。”
姜沃自然也提前做過許多新部門的功課——與太史局這種精煉部門不同,吏部下屬官員極為龐雜,比如單【考功】一屬,負責日常公務的‘令史’與‘書令史’加起來就有上百人。
整個吏部的官員,上下數百人,且常有調任外放。
姜沃從前入太史局,很快就記住了每個人的名字、性情、才幹。但到吏部估計要下一番水磨功夫了。
人,向來是最不好管理的。
人心莫測,可不是程序,輸入進去‘秉公做事’,就會被執行下去。
“姜卿要將吏部上下之制谙熟於心,再到善掌其職,上下通達,只怕非一兩年之功。”
此言與她所思一致,姜沃適時發聲附和領導:“陛下英明。”
她既擇了吏部這個大唐最高人事部門,就做好了十年如一日去深耕的準備,甚至列了五年和十年計劃。
皇帝給了她吏部僅次於尚書的官位。
但姜沃自己知道,在其位跟能夠掌其權,從來是兩回事。
她頭兩年,必是以學、以深入吏部之中為主。
最好的老師,自然是在吏部如泰山石一般坐了小二十年的王老尚書。
皇帝道:“其實王老尚書身子骨很硬朗,上書致仕大抵只是向朕示無‘把持吏部職權’之心。”
“朕已然挽留了他。”
皇帝在榻上坐著,以手支頤笑道:“朕看……王尚書精神矍鑠,談吐敏捷,再撐個三五年,一點兒問題沒有。”
姜沃聞言便應道:“如今,臣才安心些。”
雖如此說,心中卻有些疑惑:既然王老尚書三年五載也不走,皇帝怎麽單獨把她叫來說這件事。
必然還有旁的事情——
果然,皇帝又道:“然王尚書到底已近古稀之年,姜卿又還未至而立。朕便另擇了一個侍郎,與姜卿一並入吏部。”
姜沃懂了。
這一位侍郎,應該是皇帝選定的,在三五年後,真正接過王尚書班的人。
姜沃倒從未想過一口氣吃個胖子,幾年後就能接過龐大的吏部。
但皇帝此舉,無疑是提前婉轉與她說明此事,讓她不要有此冒進貪位之心。
見皇帝如此安排,姜沃其實是松口氣的:有皇帝本人安排朝臣來監督制衡她最好,如此,君臣間便大大減少生嫌疑的機會。
姜沃從來心態擺的很正:別說此時的皇帝了,就算是當年晉王,她都恪守著君臣之分。
能
坐在一起吃火鍋的私誼是一回事,但在朝上,在這皇城中,她就得做標準的臣子。
諸般思緒在腦海中轉過,不過瞬間。
在皇帝看來,姜沃是連猶豫都無,依舊清寧中帶著誠摯答道:“是,臣年輕識淺,必虛心以學,以求不辜負陛下殊恩。”
立刻把自己放到三把手的位置上去。
一直在案前分奏疏,似乎根本沒有關註這邊的媚娘,此時低著頭,唇邊劃過一個微不可見的笑容:果然,她不會答錯的。
皇帝聞言頷首。
起身肅道:“姜卿既入吏部,朕對你便頗多期許。”
姜沃行禮:“臣謹聽聖言。”
皇帝道:“吏部,天官也,為朕之肱骨。當為朝堂擢優者,退劣者。”
“卿此後,務要持心正,明權衡,抑貪冒私親,秉公進賢能。”
姜沃鄭重應道:“臣必不負陛下之期!”
大約是正事交代完畢,皇帝忽然露出個笑容來:“姜卿想不想知道,朕選的另一位吏部侍郎是誰?”
姜沃聽皇帝的語氣已經換了以往的輕松溫和,還帶點笑意,就也擡頭好奇問道:“想知道。”
皇帝笑容更盛,甚至有點……促狹?
姜沃忽然有種不祥的預感。
她再次真誠發問:“陛下?”
皇帝搖頭:“朕忽然不想說了。”
姜沃:……
做皇帝不能,至少不應當這樣。
“待初一,姜卿到吏部去後,便能見到了。”
當謎語人是皇帝時,姜沃便只剩下告退可說了——且她還有太史局交接事未做完,太史局對她的意義到底不同。
皇帝頷首準她告退,又指著崔朝道:“朕將他留下了。”
姜沃毫無異議:要是崔朝能解開皇帝這個謎語人就好了。
她離開立政殿後,皇帝轉回來與崔朝繼續隔棋盤而坐,媚娘也走過來坐在皇帝一邊,兩個人一齊看著崔朝。
饒是崔朝,都被帝後二人的註目看的有些壓力。
果然帝後二人一起道:“你們兩人就預備一直這樣下去?將來一輩子有什麽打算嗎?”
崔朝頂著帝後(尤其是皇後)的目光,只覺壓力山大。
這,這他說了也不算。
為什麽陛下與皇後剛才不問說了算的人啊!
*
姜沃並不知,因自己太忙,帝後就只留下了崔朝來逼問家事。
她只是馬不停蹄回到了太史局,與周元豹繼續交代太史局公務之餘,還拋擲三枚銅錢就方才皇帝的謎語起了一卦。
上吉卦。
*
上吉卦?
姜沃有點心情覆雜。
五月初一清晨,她早早來到吏部署衙。
吏部位於暉政門前,署衙曠麗,盡顯六部之首的宏闊。
姜沃一路入內,許多陌生的面孔紛紛停下與她見禮,其中也不乏衡量與探究之意。
這都在姜沃的意料之中。
她只入內堂,等候王老尚書和那位神秘同僚的到來。
王老尚書先至。
他老人家須發皆白,但確如皇帝所說精神矍鑠。
姜沃見他腰板直挺,眼明目銳,思維敏捷,再聽說他今日還是騎馬上朝——覺得皇帝估計保守了,感覺王老尚書怎麽也能一口氣幹到八十啊。
王老尚書與她談了片刻後,另一位侍郎才至。
姜沃看清來人時,心中欣喜與壓力並存,萬般感觸只化作一個五味雜陳的‘啊’。
來人生的面目周正,美髯飄飄,姿態閑適風雅——
王正卿。
姜沃:陛下,您是會選人的。
王正卿,不,現在是王侍郎。其名王直,字神玉——這個字來源於他家族中傳說,他出生前祖父夢到神仙交給他一塊美玉。
他見了姜沃,倒是毫不意外,風風雅雅打招呼:“從今後便不能稱太史令了。”
姜沃望著這個遲到的同僚與半個上峰,感受到了未來工作量的壓力。
*
姜沃頗有壓力,殊不知最有壓力的是王老尚書。
他看著眼前兩位吏部侍郎——一個是天子近臣,朝野皆知的簡在帝心,這些年晉升堪稱平步青雲;另一個……王老尚書根本不想看自家不省心的侄子!
為了這個大侄子在戶部要錢的所作所為,王老尚書每次見到戶部尚書幽怨的眼神,都得拿出為官五十年的臉皮,才能若無其事地走開。
如今,這兩個迥異的人竟然同時成了自己的下屬。
王老尚書再想到皇帝的囑托:“朕將王卿和姜卿都交給老尚書了。”
他在心底算一算兩人的年紀差距,正好相差二十歲——顯然皇帝已經在鋪設未來吏部的兩任班底了。
言下之意要他教出兩個合格的吏部候任尚書來。
王老尚書看著眼前兩位直屬下屬。
只見一個如閑雲野鶴看不出絲毫情緒波動,一個萬年不改的我行我素神態,第一日就比他這個尚書來的還遲。
王老尚書在腹內深深嘆口氣:老夫這一世兢兢業業,上無愧朝堂下無愧家族,到底是哪裏不修,晚年攤上這樣的差事喲!
*
甭管王老尚書心情多麽覆雜。
兩位吏部侍郎還是如期走馬上任。
經王老尚書安排,姜沃先至吏部下‘司封屬(掌朝中封爵事)’歷練三月,而王神玉則至‘司勳屬(掌朝堂授勳事)’待三月。
可見王老尚書是個保守穩重人:下屬官員最多,牽扯朝堂最深,也最覆雜的‘考功屬(掌考核官員政績功過)’,並不令兩人直接接觸。
姜沃遵照老領導的安排,就任‘司封屬’。
好巧不巧,她到了司封屬後,接觸到的竟然都是媚娘事。
立後向來不是宮中女子一人之事,更恩及家族。
皇帝下旨,追贈皇後之父,已故應國公武士彟為司徒,並州都督;皇後生母楊氏封應國夫人。
以上都是很正常的蔭封,然而很快,不正常的來了。
姜沃看著手下司勳郎中呈上來的公文:按例,皇後生父應國公過世,爵位應傳於皇後之兄。
吏部便擬了公文,將應國公爵位降一等,傳於武士彟長子‘武元慶’,而武士彟次子武元爽,也可按例授縣男爵位。
姜沃看到這份公文時,不免笑了。
武姐姐會允許她的皇後榮光,蔭護這兩個曾經將她們趕出家門的兄長嗎?
她從沒懷疑過媚娘的答案。
她按吏部例呈上奏疏。
*
很快,朝中官員便震驚了。
皇後上表為兩位兄長‘請辭’爵位。
道他們白衣無功於國,不堪國爵,請陛下勿加恩。
皇帝於朝上嘉許皇後賢德清正。
免武元慶武元爽承爵。
倒是給了官位——武元慶至龍州任縣令,武元爽至振州任縣令。[2]
人在吏部,姜沃自然最先收到這個消息。
她已經熟練地展開輿圖,往大唐的犄角旮旯去尋這兩州——不,振州倒也不必尋,前侍中韓瑗就在那,海南三亞嘛。
姜沃主要尋了下龍州,唔,原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啊。
她帶笑收起輿圖。
作為吏部侍郎,親自下發落實了這兩道任命。
心道:帝後果然是夫妻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