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出使吐蕃
關燈
小
中
大
第83章 出使吐蕃
吐蕃使者入朝報喪這日,乃是大朝。
九品以上朝臣皆在。
吐蕃使節退下後,關於文成公主事,朝上頗有分歧,當場爭論了起來。
以宗正卿為首的幾個官員,啟奏請公主歸國:公主和親吐蕃九載,並無子嗣,如今吐蕃讚普已亡,公主卻正當桃李之年,豈可老死異藩?
兼之已從吐蕃使臣口中得知,松讚幹布年不過十餘便驟然病逝,偏生其子也少年夭亡,只留下一個幼童孫輩,被扶立為吐蕃新王——名為王罷了,吐蕃國事其實都在權臣祿東讚手中捏著。
宗正卿是個實在人,說話也直白,幹脆就道:“若是公主有子為吐蕃新王,哪怕是個養子,公主能做太後也罷了,可如今……”
可如今留在那幹什麽?被人當成牌坊嗎?說不定還是礙事的牌坊。
“還請陛下下詔,令公主歸國。”
然朝上支持宗正卿的並不多。
首先站出來反對的朝臣,對姜沃來說還是熟人,正是崔氏族長崔敦禮。
隨著李積升為尚書左仆射,崔敦禮也從曾經的‘代兵部尚書’做了真正的兵部尚書。
此時崔尚書就反對道:“陛下,《禮記喪服》中有雲: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公主得先帝旨意,下降吐蕃,那便不再只是大唐的公主,更是吐蕃的王後。”
“再者,和親結兩國之好。便是吐蕃讚普病逝,只要公主留在吐蕃,便依舊有助益。”
崔敦禮最後還不忘補上一句場面話:“自然,公主桃李之年喪夫,甚為可惜可嘆。陛下當下詔厚賞寬撫,已示國朝厚恩——以公主之深明大義,必甘願身留吐蕃。”
姜沃將笏板微微調整了下位置,擋住了唇邊冷笑。
好一派‘風光霽月’的道德綁架。
只是崔敦禮之話,代表了許多朝臣的心聲:若是先帝的親女,那此時當著皇帝,肯定是都支持迎公主回國的,可文成公主也只是旁支宗室女,甚至都不是江夏王李道宗的親女兒,那留在吐蕃繼續‘發光發熱’也好。
哪怕吐蕃把她當場一塊牌坊,那也是一塊擺在吐蕃的牌坊不是?
*
“陛下,臣有一言。”
在姜沃已經踏出半步還未開口時,就聽到熟悉的聲音——
“崔尚書所言,臣覺不妥。還請陛下下詔,迎公主歸國。”
她回首,見崔朝站了出來。
姜沃立馬當起了圍觀黨——術業有專攻,與崔敦禮對上,還是崔朝來吧,他是知道怎麽氣崔家人的。
果然,見‘自家’晚輩站出來反對他,崔敦禮面上才掛不住,不免微沈。
他不欲崔朝多說,讓外人看崔氏熱鬧,便直接打斷道:“崔典客丞之意,難道是公主不深明大義?夫君方病逝,便力圖歸國?”
崔朝目不斜視,根本不接崔敦禮的話。
他只望著皇帝不疾不徐道:“臣於鴻臚寺為官,頗知吐蕃風俗。”
“陛下,吐蕃有殉葬俗——其讚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嘗所乘馬弓劍之類,皆悉埋之。不只妻妾,甚至有近臣為‘共命者’,一並要自殺相殉。”[1]
朝上頓時一靜。
“此時公主尚安,無非是吐蕃顧忌我朝,想要先探明陛下之意。”
崔朝繼續道:“故而,哪怕公主深明大義,也請陛下明詔,由吊祭使節持賫璽書恭迎公主回國,以此震懾吐蕃。”
還不忘再補一句:“若如崔尚書言,只厚賞安撫,吐蕃便知大唐無接回公主之意,將來公主會不會‘傷痛讚普亡逝,也追隨而去’便不得而知了。”
崔敦禮讓他氣的內傷。
“崔卿所言有理。”皇帝一錘定音,還不忘‘安慰’崔敦禮:“崔尚書不知吐蕃喪俗,言之有誤,朕也不怪罪,不必不安羞慚。”
崔敦禮忍著吐血之感:“臣謝陛下不責……之恩。”
*
下朝後,崔敦禮於朝外攔住了崔朝。
幾年下來,他也知,崔朝與家族離心甚重,很難回轉,許多時候就不再理會他。
但不理會,不代表崔敦禮能接受還在朝上,在百官之前,崔朝就這樣站出來下他的面子。
於是他也就在殿外,眾朝臣魚貫而出之時攔住崔朝,想要當眾訓斥他幾句。
崔朝實在太了解他了。
於是在崔敦禮開口前,崔朝忽然換了神情,
以往那種疏離淡然全都斂去,換上了極粲然的笑意行了晚輩禮:“族長近來可好?”
這把要興師問罪的崔敦禮還給整懵了,看著眼前人的笑顏楞了兩息——
兩息就夠了,行完禮的崔朝,趁著他發怔立刻行雲流水走掉了。
**
太史局。
姜沃來到師父的屋中,在一片安靜中,打開了系統。
小愛同學再次像是撒嬌似的抱怨道:“姜老板,我這幾年好閑啊!”客戶本身是玄學掛,不太用到權力之籌預測吉兇。
以至於小愛同學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張存折——它知道姜老板這幾年一直在攢籌子想買一本特殊指南。
除了存折外,還像……
“小愛,你幫我篩選一下,我現在有的指南裏,所有提到吐蕃與大唐的內容。”
小愛同學:啊,果然,除了當存折,還要當資料庫。
*
不出姜沃意料,她手裏的指南,提到吐蕃最多的,就是她第一次抽取的那本《宦官專權微操——皇帝與朝臣,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那位倒黴的穿越到晚唐年間去做宦官的前輩的回憶錄。
姜沃曾經從他的書上看到了淩煙閣的布局,如今,她讀到了大唐與吐蕃間近二百年的戰亂。
姜沃的目光,先停留在一句話上。
“太宗皇帝若在天有靈,見吐蕃曾犯大唐京師,沖入長安燒殺搶掠,殘馘百姓,不知要何等氣恨。”
她想了想二鳳皇帝的性情,若知此事……
靜了靜追思之情,才往下看去。
“自貞觀朝後,吐蕃與大唐戰火不斷,綿延近二百年。”
“史載吐蕃、回鶻強雄,為中國患最久。”[2]
姜沃按照小愛同學的篩查,一條條看下去。
吐蕃對大唐展露出攻擊性,竟然早在松讚幹布過世後的第六年,就不顧兩國之交,驟然出兵攻打吐谷渾。
幾年後滅吐谷渾,又把手伸向了大唐的隴西之地——
歷史上的文成公主,在松讚幹布死後,又留在吐蕃十一年,最終病逝吐蕃。也就是說在兩國交戰的時候,文成公主可都還活著,也都留在吐蕃!
可又有何用?
能讓兩國止戈的,從來不是領命和親的女子,而是國力。
遣妾一身,終無法安社稷。
姜沃閉上眼,眼前浮現出文成公主的面容。
文成,你留在吐蕃十載,眼睜睜看著兩國交戰,完全無力阻擋又無法歸國孤身一人之時,又是什麽樣的心情?
文成。
這一次,歸家吧。
*
立政殿後殿。
媚娘都難免一驚:“你要跟吊祭讚普的使團一起出使吐蕃?”
她心頭下意識就籠罩上擔憂,剛想開口勸阻道‘若是你不放心文成公主,便讓崔朝去’,然四目相對,彼此心意便相通,媚娘就不再說了。
“你已決定了要去。”
姜沃點頭:“嗯,姐姐,我要去。我已向陛下上書。”然後望著媚娘。
媚娘沈默半晌,終是拿她無可奈何:“若陛下有疑慮,我會替你分說。但……”
她伸出手握住姜沃的手:“但你要答應我,這一路一定當心!”
姜沃深深點頭保證。
媚娘不由長嘆一聲,忽然想起舊年掖庭中,二人的戲言:“當年送走文成公主後,你從閻畫師處得了一張你們二人的小像。”
“那時你就牽袖相告,道將來若我能決定,要許你去看公主。”
“沒想到,一語應在如今。”
媚娘想一想吐蕃萬裏路遠,又是舊王過世權臣當道的局面,雖應下來但實在擔憂:“要好好的回來!”
*
李治於一日內收到了姜沃和崔朝上的兩封奏疏,皆是請旨出使吐蕃的。
整個人都不好了。
正好媚娘也在身側,就立刻與媚娘道:“這兩人是怎麽了!出使吐蕃可不只是苦差事,更有險處!自來外夷王位交替之際,最易生事端——譬如當年王玄策出使天竺事,就是舊王過世,新王對我朝不敬,直接扣下使團,甚至殺害了數名使節。”
“此番朕原準備直接從武將裏選一個,加上使臣名號,帶上精兵前去吊祭,都不用鴻臚寺的使團。”
鴻臚寺的使團都不敢派,李治如何舍得讓崔朝和姜沃去,還是兩人同去。
“偏生他們遞奏疏都是過了省的,朝臣也已盡知——崔朝剛在朝上把崔敦禮得罪了個透,自己卻又遞了這封奏疏,簡直是不去都不行了!”
李治把自己說的郁悶夠嗆。
又對媚娘道:“崔朝是鴻臚寺官員,上了此請命奏疏只怕不得不去,倒是太史令,朕還能駁回此奏。”
媚娘將一盞茶放在李治跟前,輕聲道:“陛下允了吧。”
李治擡頭望著她:“媚娘?”
媚娘將手輕輕搭在他肩膀上:“我與陛下一樣擔心,但他們既然請命願意為陛下分憂,陛下便允了吧。”
李治沈吟片刻,忽然又想起一事:“一去吐蕃,至少要半年,這期間太史局如何呢?李仙師也不在京中。”
新帝登基需擇陵寢地,李淳風便於先帝喪儀後,領此命離京而去,行跡飄渺至今未歸。
媚娘輕聲道:“她掌太史局也有幾年了,總能安排好代掌人的——且陛下,難道她一輩子只在太史局,數十年不動嗎?”
李治長嘆一聲:“罷了,他們願擔此苦差事,也有令名。”
朱筆落下,所奏皆準。
*
姜沃尋出了閻立本受文成公主所托,為二人所畫小像。
畫卷保存的很好。
畫的是大唐公主服制的文成公主與一身太史局官服的自己。兩人隔桌而坐,正在笑語清談。
隨畫卷一起保存的,還有一個錦袋。
裏頭裝的是一枚芙蓉石小印,上刻文成二字,正是她的名字——
她不僅僅是大唐的文成公主,還是個叫李文成的姑娘。
姜沃將兩物細細收好,繼續去整理其餘行裝。
**
使團出發前,姜沃先去拜
見了過年歸京的孫神醫。
孫思邈一見她便笑道:“你再不來,我就要去尋你了。”
然後將早準備好的匣子遞給她:“裏面是幾種我試著調的藥以及針灸的穴位圖——但我到底沒有親去過雪原高地,只是根據你那本醫書裏所寫的‘高原反應’之病源調配的藥方。”
原本別說唐朝時沒有高原反應的概念,哪怕到了清朝打藏地時,朝廷對於士兵的高原反應還以為是‘瘴氣所逼’。
可現在不同了。
姜沃接過孫思邈的藥匣。
“多謝先生。這回使團中有許多兵士,皆是身強力壯又要趕路,只怕不少人會有高反。”
且除了藥和針灸方外,姜沃還按照現代醫學研究,帶了大量的糖。
若是這一次試得緩解高反之法,將來大唐與吐蕃再起紛爭,又能少一巨大掣肘。
“先生,我去了。”
孫思邈頷首,笑意溫和而飽含關懷:“好。此去平安。”
*
永徽二年二月。
大唐使團離京,出使吐蕃。
未及四月,至吐蕃都城邏些。[3]
作為使節,到邏些的當日,姜沃便一身素衣,前往吊祭先讚普。
*
與大唐的喪儀皆是白色不同,吐蕃喪儀,人皆‘斷發、墨衣’,還要‘黛面’,即把面容塗成青黑色。
於是姜沃目之所及全是一片黑色。
黑色的靈幡,黑色的喪衣,黑色的人面。
幾乎讓人覺得眼盲。
直到在一片深重的黑色的靈前,有女子轉過了身。
她亦有著一張被墨染過的面容,連五官都看不太清。
唯有雙眸依舊明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吐蕃使者入朝報喪這日,乃是大朝。
九品以上朝臣皆在。
吐蕃使節退下後,關於文成公主事,朝上頗有分歧,當場爭論了起來。
以宗正卿為首的幾個官員,啟奏請公主歸國:公主和親吐蕃九載,並無子嗣,如今吐蕃讚普已亡,公主卻正當桃李之年,豈可老死異藩?
兼之已從吐蕃使臣口中得知,松讚幹布年不過十餘便驟然病逝,偏生其子也少年夭亡,只留下一個幼童孫輩,被扶立為吐蕃新王——名為王罷了,吐蕃國事其實都在權臣祿東讚手中捏著。
宗正卿是個實在人,說話也直白,幹脆就道:“若是公主有子為吐蕃新王,哪怕是個養子,公主能做太後也罷了,可如今……”
可如今留在那幹什麽?被人當成牌坊嗎?說不定還是礙事的牌坊。
“還請陛下下詔,令公主歸國。”
然朝上支持宗正卿的並不多。
首先站出來反對的朝臣,對姜沃來說還是熟人,正是崔氏族長崔敦禮。
隨著李積升為尚書左仆射,崔敦禮也從曾經的‘代兵部尚書’做了真正的兵部尚書。
此時崔尚書就反對道:“陛下,《禮記喪服》中有雲: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
“公主得先帝旨意,下降吐蕃,那便不再只是大唐的公主,更是吐蕃的王後。”
“再者,和親結兩國之好。便是吐蕃讚普病逝,只要公主留在吐蕃,便依舊有助益。”
崔敦禮最後還不忘補上一句場面話:“自然,公主桃李之年喪夫,甚為可惜可嘆。陛下當下詔厚賞寬撫,已示國朝厚恩——以公主之深明大義,必甘願身留吐蕃。”
姜沃將笏板微微調整了下位置,擋住了唇邊冷笑。
好一派‘風光霽月’的道德綁架。
只是崔敦禮之話,代表了許多朝臣的心聲:若是先帝的親女,那此時當著皇帝,肯定是都支持迎公主回國的,可文成公主也只是旁支宗室女,甚至都不是江夏王李道宗的親女兒,那留在吐蕃繼續‘發光發熱’也好。
哪怕吐蕃把她當場一塊牌坊,那也是一塊擺在吐蕃的牌坊不是?
*
“陛下,臣有一言。”
在姜沃已經踏出半步還未開口時,就聽到熟悉的聲音——
“崔尚書所言,臣覺不妥。還請陛下下詔,迎公主歸國。”
她回首,見崔朝站了出來。
姜沃立馬當起了圍觀黨——術業有專攻,與崔敦禮對上,還是崔朝來吧,他是知道怎麽氣崔家人的。
果然,見‘自家’晚輩站出來反對他,崔敦禮面上才掛不住,不免微沈。
他不欲崔朝多說,讓外人看崔氏熱鬧,便直接打斷道:“崔典客丞之意,難道是公主不深明大義?夫君方病逝,便力圖歸國?”
崔朝目不斜視,根本不接崔敦禮的話。
他只望著皇帝不疾不徐道:“臣於鴻臚寺為官,頗知吐蕃風俗。”
“陛下,吐蕃有殉葬俗——其讚普死,以人殉葬,衣服珍玩及嘗所乘馬弓劍之類,皆悉埋之。不只妻妾,甚至有近臣為‘共命者’,一並要自殺相殉。”[1]
朝上頓時一靜。
“此時公主尚安,無非是吐蕃顧忌我朝,想要先探明陛下之意。”
崔朝繼續道:“故而,哪怕公主深明大義,也請陛下明詔,由吊祭使節持賫璽書恭迎公主回國,以此震懾吐蕃。”
還不忘再補一句:“若如崔尚書言,只厚賞安撫,吐蕃便知大唐無接回公主之意,將來公主會不會‘傷痛讚普亡逝,也追隨而去’便不得而知了。”
崔敦禮讓他氣的內傷。
“崔卿所言有理。”皇帝一錘定音,還不忘‘安慰’崔敦禮:“崔尚書不知吐蕃喪俗,言之有誤,朕也不怪罪,不必不安羞慚。”
崔敦禮忍著吐血之感:“臣謝陛下不責……之恩。”
*
下朝後,崔敦禮於朝外攔住了崔朝。
幾年下來,他也知,崔朝與家族離心甚重,很難回轉,許多時候就不再理會他。
但不理會,不代表崔敦禮能接受還在朝上,在百官之前,崔朝就這樣站出來下他的面子。
於是他也就在殿外,眾朝臣魚貫而出之時攔住崔朝,想要當眾訓斥他幾句。
崔朝實在太了解他了。
於是在崔敦禮開口前,崔朝忽然換了神情,
以往那種疏離淡然全都斂去,換上了極粲然的笑意行了晚輩禮:“族長近來可好?”
這把要興師問罪的崔敦禮還給整懵了,看著眼前人的笑顏楞了兩息——
兩息就夠了,行完禮的崔朝,趁著他發怔立刻行雲流水走掉了。
**
太史局。
姜沃來到師父的屋中,在一片安靜中,打開了系統。
小愛同學再次像是撒嬌似的抱怨道:“姜老板,我這幾年好閑啊!”客戶本身是玄學掛,不太用到權力之籌預測吉兇。
以至於小愛同學覺得自己變成了一張存折——它知道姜老板這幾年一直在攢籌子想買一本特殊指南。
除了存折外,還像……
“小愛,你幫我篩選一下,我現在有的指南裏,所有提到吐蕃與大唐的內容。”
小愛同學:啊,果然,除了當存折,還要當資料庫。
*
不出姜沃意料,她手裏的指南,提到吐蕃最多的,就是她第一次抽取的那本《宦官專權微操——皇帝與朝臣,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那位倒黴的穿越到晚唐年間去做宦官的前輩的回憶錄。
姜沃曾經從他的書上看到了淩煙閣的布局,如今,她讀到了大唐與吐蕃間近二百年的戰亂。
姜沃的目光,先停留在一句話上。
“太宗皇帝若在天有靈,見吐蕃曾犯大唐京師,沖入長安燒殺搶掠,殘馘百姓,不知要何等氣恨。”
她想了想二鳳皇帝的性情,若知此事……
靜了靜追思之情,才往下看去。
“自貞觀朝後,吐蕃與大唐戰火不斷,綿延近二百年。”
“史載吐蕃、回鶻強雄,為中國患最久。”[2]
姜沃按照小愛同學的篩查,一條條看下去。
吐蕃對大唐展露出攻擊性,竟然早在松讚幹布過世後的第六年,就不顧兩國之交,驟然出兵攻打吐谷渾。
幾年後滅吐谷渾,又把手伸向了大唐的隴西之地——
歷史上的文成公主,在松讚幹布死後,又留在吐蕃十一年,最終病逝吐蕃。也就是說在兩國交戰的時候,文成公主可都還活著,也都留在吐蕃!
可又有何用?
能讓兩國止戈的,從來不是領命和親的女子,而是國力。
遣妾一身,終無法安社稷。
姜沃閉上眼,眼前浮現出文成公主的面容。
文成,你留在吐蕃十載,眼睜睜看著兩國交戰,完全無力阻擋又無法歸國孤身一人之時,又是什麽樣的心情?
文成。
這一次,歸家吧。
*
立政殿後殿。
媚娘都難免一驚:“你要跟吊祭讚普的使團一起出使吐蕃?”
她心頭下意識就籠罩上擔憂,剛想開口勸阻道‘若是你不放心文成公主,便讓崔朝去’,然四目相對,彼此心意便相通,媚娘就不再說了。
“你已決定了要去。”
姜沃點頭:“嗯,姐姐,我要去。我已向陛下上書。”然後望著媚娘。
媚娘沈默半晌,終是拿她無可奈何:“若陛下有疑慮,我會替你分說。但……”
她伸出手握住姜沃的手:“但你要答應我,這一路一定當心!”
姜沃深深點頭保證。
媚娘不由長嘆一聲,忽然想起舊年掖庭中,二人的戲言:“當年送走文成公主後,你從閻畫師處得了一張你們二人的小像。”
“那時你就牽袖相告,道將來若我能決定,要許你去看公主。”
“沒想到,一語應在如今。”
媚娘想一想吐蕃萬裏路遠,又是舊王過世權臣當道的局面,雖應下來但實在擔憂:“要好好的回來!”
*
李治於一日內收到了姜沃和崔朝上的兩封奏疏,皆是請旨出使吐蕃的。
整個人都不好了。
正好媚娘也在身側,就立刻與媚娘道:“這兩人是怎麽了!出使吐蕃可不只是苦差事,更有險處!自來外夷王位交替之際,最易生事端——譬如當年王玄策出使天竺事,就是舊王過世,新王對我朝不敬,直接扣下使團,甚至殺害了數名使節。”
“此番朕原準備直接從武將裏選一個,加上使臣名號,帶上精兵前去吊祭,都不用鴻臚寺的使團。”
鴻臚寺的使團都不敢派,李治如何舍得讓崔朝和姜沃去,還是兩人同去。
“偏生他們遞奏疏都是過了省的,朝臣也已盡知——崔朝剛在朝上把崔敦禮得罪了個透,自己卻又遞了這封奏疏,簡直是不去都不行了!”
李治把自己說的郁悶夠嗆。
又對媚娘道:“崔朝是鴻臚寺官員,上了此請命奏疏只怕不得不去,倒是太史令,朕還能駁回此奏。”
媚娘將一盞茶放在李治跟前,輕聲道:“陛下允了吧。”
李治擡頭望著她:“媚娘?”
媚娘將手輕輕搭在他肩膀上:“我與陛下一樣擔心,但他們既然請命願意為陛下分憂,陛下便允了吧。”
李治沈吟片刻,忽然又想起一事:“一去吐蕃,至少要半年,這期間太史局如何呢?李仙師也不在京中。”
新帝登基需擇陵寢地,李淳風便於先帝喪儀後,領此命離京而去,行跡飄渺至今未歸。
媚娘輕聲道:“她掌太史局也有幾年了,總能安排好代掌人的——且陛下,難道她一輩子只在太史局,數十年不動嗎?”
李治長嘆一聲:“罷了,他們願擔此苦差事,也有令名。”
朱筆落下,所奏皆準。
*
姜沃尋出了閻立本受文成公主所托,為二人所畫小像。
畫卷保存的很好。
畫的是大唐公主服制的文成公主與一身太史局官服的自己。兩人隔桌而坐,正在笑語清談。
隨畫卷一起保存的,還有一個錦袋。
裏頭裝的是一枚芙蓉石小印,上刻文成二字,正是她的名字——
她不僅僅是大唐的文成公主,還是個叫李文成的姑娘。
姜沃將兩物細細收好,繼續去整理其餘行裝。
**
使團出發前,姜沃先去拜
見了過年歸京的孫神醫。
孫思邈一見她便笑道:“你再不來,我就要去尋你了。”
然後將早準備好的匣子遞給她:“裏面是幾種我試著調的藥以及針灸的穴位圖——但我到底沒有親去過雪原高地,只是根據你那本醫書裏所寫的‘高原反應’之病源調配的藥方。”
原本別說唐朝時沒有高原反應的概念,哪怕到了清朝打藏地時,朝廷對於士兵的高原反應還以為是‘瘴氣所逼’。
可現在不同了。
姜沃接過孫思邈的藥匣。
“多謝先生。這回使團中有許多兵士,皆是身強力壯又要趕路,只怕不少人會有高反。”
且除了藥和針灸方外,姜沃還按照現代醫學研究,帶了大量的糖。
若是這一次試得緩解高反之法,將來大唐與吐蕃再起紛爭,又能少一巨大掣肘。
“先生,我去了。”
孫思邈頷首,笑意溫和而飽含關懷:“好。此去平安。”
*
永徽二年二月。
大唐使團離京,出使吐蕃。
未及四月,至吐蕃都城邏些。[3]
作為使節,到邏些的當日,姜沃便一身素衣,前往吊祭先讚普。
*
與大唐的喪儀皆是白色不同,吐蕃喪儀,人皆‘斷發、墨衣’,還要‘黛面’,即把面容塗成青黑色。
於是姜沃目之所及全是一片黑色。
黑色的靈幡,黑色的喪衣,黑色的人面。
幾乎讓人覺得眼盲。
直到在一片深重的黑色的靈前,有女子轉過了身。
她亦有著一張被墨染過的面容,連五官都看不太清。
唯有雙眸依舊明亮。!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