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91章
大雍歷一百一十六年秋, 新帝登基,改元為“明正”。
明正元年十月十五日,寧頌隨同其餘貢士在禮部侍郎的帶領下, 經過搜查, 穿過承天門, 來到皇極殿前的丹陛前。
會試一共上榜了三百個人, 只是前些日子陸續折損,或是死於政變之中, 或是與成王或端陽公主有所牽連而喪失殿試資格。
撇去了這些人, 如今站在殿前的, 只有二百八十餘人。
辰時, 以梁巡撫為首的讀卷官和受卷官到達, 貢士們先行了禮, 不久之後,明正帝禦駕親臨。
這是時隔許久, 寧頌第一次見到這位新帝。
與之前在臨王府見到的長輩模樣不同, 今日的明正帝穿著嶄新的龍袍,腳上穿著一雙龍紋朝靴,看上去威嚴又肅穆。
寧頌只敢在行禮時悄悄看一眼,等到站起來, 就垂下了眼睛, 與其他貢士一樣做出恭敬的模樣。
因而, 在這時也錯過了新帝望過來的溫和的笑眼。
“都進來吧。”他們聽到了這位新帝的聲音。
行完了禮,貢士們走進了大殿。
殿內的面積出乎意料的寬敞,早已經擺放好了考試所用的案桌, 貢士們按照順序一一坐好,而後是主考官梁巡撫宣讀聖旨。
殿試與之前的鄉試、會試不同, 因為答題地點特殊,因此答題的時間只有今日一日。
到了傍晚,哪怕考生沒有答完,也會被強制收卷。
考試時間短,也意味著考試內容的單一——在殿試中,再沒有四書五經的經義,也沒有誥、表、召的公文寫作,留下的只有策論一種題目。
連續幾屆中,策論題目數量也沒有限制,多的有三道,少的只有一道,偶爾就算答完了題,也不乏皇上當場加試的情況。
說起來,這一場唯一的考官就是皇上。
而大家都不確定這位新帝會怎麽樣出題。
還好,由於考試時間緊張,各位考官沒有讓考生們多待,不一會兒,考卷就發在了手上。
寧頌低下了頭,楞住了。
今日的策論只有一道題,題目也只有寥寥幾句話,問的是“評價泰啟朝政治得失”。
泰啟,是先帝的年號。
不久之前,先帝入柩,朝廷轟轟烈烈地吵完,最終禮部確定了給先帝的謚號,定為“懷”。
“懷”是平謚,描述君主性格仁慈,潛臺詞是缺乏能力。
這是朝堂中各方面勢力博弈的結果。
寧頌以為,在商量出謚號之後,對於先帝的評價就已經蓋棺定論,可沒想到,在殿試上,新帝出了一道這樣的題。
真是出乎意料。
壓抑著驚訝的心情,寧頌沒有忘記此刻自己的任務,垂下頭來,仔細思考出題的目的。
雖然與明正帝的接觸不多,但絕對也不少。在過去的經歷中,寧頌大概能夠描述出明正帝的畫像。
低調、沈穩、務實。
由於政|變過程寧頌只是旁觀,根本算不上深度參與,但也知曉作為最終勝利者的臨王在其中布置了多少,籌謀了多少。
這樣一位智謀、能力都不缺的帝王,他又想從年輕的讀書人這裏得到什麽答案呢?
在寧頌沈思的時候,左右已經開始有人答題。
他們與寧頌不同,越是對考官本身不了解,越是敢大膽去按照自己的心意寫就此篇策論。
不要因為想得太多而無法動筆。
寧頌暗暗告誡自己。
當然,不去揣摩題目的意思,顯然也是不現實的——思考片刻,寧頌下定了決心。
泰啟朝得失,與泰啟帝的得失區分開來寫。
只寫前者,不提後者。
先帝再如何,也是皇家之事,輪不到他置喙。但先帝在位期間存在著什麽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他大可以從此入手。
確定好答題方向,寧頌接下來的題目瞬間就好答了。
他與其他貢士不同,天然具備著優勢——這種優勢不在於他早早在皇帝面前掛了號,而是在於他所處的環境。
平日裏,與他交往的、討論問題的,無不是官場內的官員。
上有一省主政官員,下有地方小吏,在這長久的、深入的交流中,寧頌對於如今所存在的問題早有隱約的想法。
昔日,與端陽公主貪腐有關的河道問題,臨州府治下一直在探索的土地稅收改革問題,邊疆的疆域問題……
在此時此刻,寧頌忽然發現,自己過去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匯集成了這一張試卷的答案。
就好像冥冥之中有著一股力量牽引著他,一路走到了這一刻。
寧頌低頭笑了一下,然後開始答卷。
河道問題年年撥款,年年出問題,問題不在於河道、河工本身,而在於吏治。吏治,又在於監督和監管。
往往學子們答題答到此處,便會將答題方向拐到官員本身的教育與治理上,但寧頌卻將人身上的問題一帶而過,取而代之提出了完善規章制度的建議。
偌大的帝國中,無時無刻都有決策在產生。而這些決策所依照的是什麽,憑據又是什麽?
縱觀整個決策流程,真正能夠落實在紙面上的,唯有一個《大雍律》。
除此之外,官場上靠著一套長久以來流傳下來的隱形規則運作。
而顯性與隱形的兩種規則互相作為替代,只因落實在紙面上的、有章可循的東西太少,官員們所能夠行使的自由裁量權越多,對於官員的治理才愈發困難。
這是一套與傳統邏輯不同的思考方式。
殿試按照慣例本不需要明正帝親自監考,作為大雍的主人,明正帝出席這個場合時的象征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但明正帝仍然留下來了。
一是剛剛登基,雜事很多處處都要他決策,他煩不勝煩,借此逃避;
二嘛,就是作為新帝,雖然年紀不小,但心中仍然有宏圖之志,對於眼前這批學子也抱有好奇。
名義上這些貢士們都是天子的學生。
他亦好奇面對自己的提問,這些學子們會給出怎樣的答案。
於是,他非但沒有如先帝一樣走個過場,反倒是留了下來,與一幹執事官一起監考。
只不過一邊監考,一邊看到的卷子卻不怎麽如人意。
紙上談兵者多,能高屋建瓴地說出有效建議的少。明正帝有些失望,但理性上講又覺得在情理之中。
這些舉子們過往的日子都在讀聖賢書,如今科考不易,為了從考試中脫穎而出,少不得要將所有精力都放在讀書上。
要說對於政務的理解,恐怕還等他們真正地當官了之後。
只是,縱然理性知道如此,但明正帝仍然止不住失望——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理解了先帝不親自來殿試的原因。
或許這裏面有他需要的人才,但這些人才需要時間與環境的孕育。
想到這裏,明正帝已經打算離開,只是目光移到了寧頌身上時,他又忍不住勾起了好奇,忍不住湊上前去看寧頌的卷子。
寧頌覺得自己與這位帝王之間接觸不多,稱不上熟悉,可實際上,自從儲玉被認回來之後,他一直或主動或被動地接收著關於寧頌的消息。
從莫種程度上講,明正帝對於寧頌的關註並不比儲玉少。
也正是因為這種定位,在得知寧頌婉拒了爵位時,他才想出了將爵位封賞到寧仁身上的辦法。
這些年來,他亦是了解了寧頌家中的過往。
懷著對於小輩的憐惜和鼓勵,再加上在之前已經有過太多次失望,因此在寧頌這裏,他也並未抱有多少期待。
只要言之有物即可。
可誰知道,明正帝只是隨便看看,可讀著讀著,就走不動路了。
於是,他一直站在寧頌背後,看完了整個答卷過程,哪怕連執事官朝這邊看了若幹次,他也沒有離開。
終於,寧頌寫完了試卷,也看到了他。
“哎呀,不用改了,就這樣交吧。”
按照寧頌的習慣,他的第一遍原本寫在草稿紙上,寫完之後,需要斟酌詞句,改掉需要避諱的詞語和措辭之後才謄寫到正式的試卷上。
可誰知道,身後忽然冒出一個聲音來。
寧頌嚇了一跳,下意識擡頭,對上了明正帝笑瞇瞇的眼睛。
見寧頌如同被驚嚇的貓一樣,明正帝這才樂呵呵地走了,仿佛這一番行為是故意惡作劇一樣。
寧頌:“……”
您倒是在意一下我的想法。
明正帝離開了,寧頌的答題還沒有結束。在執事官們、考生們覆雜的眼神中,寧頌按部就班地做完了所有的流程,提交了卷子。
在他離開的那一刻,他的考卷被執事官們拿了起來爭相閱讀——
誰不想知道今上喜歡的卷子是什麽樣?
就算不為別的,哪怕滿足好奇也好啊!
日暮時分,殿試結束。執事官們收走了統共二百八十一份試卷,進入了閱卷的東閣,將卷子都擺在案上。
按照舊例,他們將此次會試前十名的卷子挑了出來。這些經歷過會試篩選的試卷之間差距不大,短時間內閱卷,他們也願意參考會試主考官們的意見。
只是,這一回,被挑出來的有十一份卷子。
排在第一的,自然是他們熟悉的那一張。
“先閱卷吧,殿試自然得以公平為重。”梁巡撫的建議說服了其他的考官。
他們自然也知道皇上對於這一張試卷的喜愛,可殿試不是過家家,是朝廷掄才大典,他們也有自己的風骨和堅持。
將寧頌的試卷放在一旁,緊接著一張一張去讀會試前十名的試卷,讀完之後,又分著讀其他人的試卷。
最終,十月十七日辰時,明正帝在文華殿見到了讀卷官。
按照規定,應當是讀卷官按照順序跪讀此次排名前三的試卷,但明正帝實在沒有這個耐心,一揮手,司禮監官將排好順序的卷子放在了他的案前。
放在最前面的,正是他的熟悉的字體。
明正帝忍不住笑了。
笑容中既有自己的品味被肯定的得意,更有為了看好的小輩被認可的驕傲。
“那就這麽定了。”
明正元年,策士天下貢士,第一甲第一名,寧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大雍歷一百一十六年秋, 新帝登基,改元為“明正”。
明正元年十月十五日,寧頌隨同其餘貢士在禮部侍郎的帶領下, 經過搜查, 穿過承天門, 來到皇極殿前的丹陛前。
會試一共上榜了三百個人, 只是前些日子陸續折損,或是死於政變之中, 或是與成王或端陽公主有所牽連而喪失殿試資格。
撇去了這些人, 如今站在殿前的, 只有二百八十餘人。
辰時, 以梁巡撫為首的讀卷官和受卷官到達, 貢士們先行了禮, 不久之後,明正帝禦駕親臨。
這是時隔許久, 寧頌第一次見到這位新帝。
與之前在臨王府見到的長輩模樣不同, 今日的明正帝穿著嶄新的龍袍,腳上穿著一雙龍紋朝靴,看上去威嚴又肅穆。
寧頌只敢在行禮時悄悄看一眼,等到站起來, 就垂下了眼睛, 與其他貢士一樣做出恭敬的模樣。
因而, 在這時也錯過了新帝望過來的溫和的笑眼。
“都進來吧。”他們聽到了這位新帝的聲音。
行完了禮,貢士們走進了大殿。
殿內的面積出乎意料的寬敞,早已經擺放好了考試所用的案桌, 貢士們按照順序一一坐好,而後是主考官梁巡撫宣讀聖旨。
殿試與之前的鄉試、會試不同, 因為答題地點特殊,因此答題的時間只有今日一日。
到了傍晚,哪怕考生沒有答完,也會被強制收卷。
考試時間短,也意味著考試內容的單一——在殿試中,再沒有四書五經的經義,也沒有誥、表、召的公文寫作,留下的只有策論一種題目。
連續幾屆中,策論題目數量也沒有限制,多的有三道,少的只有一道,偶爾就算答完了題,也不乏皇上當場加試的情況。
說起來,這一場唯一的考官就是皇上。
而大家都不確定這位新帝會怎麽樣出題。
還好,由於考試時間緊張,各位考官沒有讓考生們多待,不一會兒,考卷就發在了手上。
寧頌低下了頭,楞住了。
今日的策論只有一道題,題目也只有寥寥幾句話,問的是“評價泰啟朝政治得失”。
泰啟,是先帝的年號。
不久之前,先帝入柩,朝廷轟轟烈烈地吵完,最終禮部確定了給先帝的謚號,定為“懷”。
“懷”是平謚,描述君主性格仁慈,潛臺詞是缺乏能力。
這是朝堂中各方面勢力博弈的結果。
寧頌以為,在商量出謚號之後,對於先帝的評價就已經蓋棺定論,可沒想到,在殿試上,新帝出了一道這樣的題。
真是出乎意料。
壓抑著驚訝的心情,寧頌沒有忘記此刻自己的任務,垂下頭來,仔細思考出題的目的。
雖然與明正帝的接觸不多,但絕對也不少。在過去的經歷中,寧頌大概能夠描述出明正帝的畫像。
低調、沈穩、務實。
由於政|變過程寧頌只是旁觀,根本算不上深度參與,但也知曉作為最終勝利者的臨王在其中布置了多少,籌謀了多少。
這樣一位智謀、能力都不缺的帝王,他又想從年輕的讀書人這裏得到什麽答案呢?
在寧頌沈思的時候,左右已經開始有人答題。
他們與寧頌不同,越是對考官本身不了解,越是敢大膽去按照自己的心意寫就此篇策論。
不要因為想得太多而無法動筆。
寧頌暗暗告誡自己。
當然,不去揣摩題目的意思,顯然也是不現實的——思考片刻,寧頌下定了決心。
泰啟朝得失,與泰啟帝的得失區分開來寫。
只寫前者,不提後者。
先帝再如何,也是皇家之事,輪不到他置喙。但先帝在位期間存在著什麽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他大可以從此入手。
確定好答題方向,寧頌接下來的題目瞬間就好答了。
他與其他貢士不同,天然具備著優勢——這種優勢不在於他早早在皇帝面前掛了號,而是在於他所處的環境。
平日裏,與他交往的、討論問題的,無不是官場內的官員。
上有一省主政官員,下有地方小吏,在這長久的、深入的交流中,寧頌對於如今所存在的問題早有隱約的想法。
昔日,與端陽公主貪腐有關的河道問題,臨州府治下一直在探索的土地稅收改革問題,邊疆的疆域問題……
在此時此刻,寧頌忽然發現,自己過去的經歷在某種程度上匯集成了這一張試卷的答案。
就好像冥冥之中有著一股力量牽引著他,一路走到了這一刻。
寧頌低頭笑了一下,然後開始答卷。
河道問題年年撥款,年年出問題,問題不在於河道、河工本身,而在於吏治。吏治,又在於監督和監管。
往往學子們答題答到此處,便會將答題方向拐到官員本身的教育與治理上,但寧頌卻將人身上的問題一帶而過,取而代之提出了完善規章制度的建議。
偌大的帝國中,無時無刻都有決策在產生。而這些決策所依照的是什麽,憑據又是什麽?
縱觀整個決策流程,真正能夠落實在紙面上的,唯有一個《大雍律》。
除此之外,官場上靠著一套長久以來流傳下來的隱形規則運作。
而顯性與隱形的兩種規則互相作為替代,只因落實在紙面上的、有章可循的東西太少,官員們所能夠行使的自由裁量權越多,對於官員的治理才愈發困難。
這是一套與傳統邏輯不同的思考方式。
殿試按照慣例本不需要明正帝親自監考,作為大雍的主人,明正帝出席這個場合時的象征意義遠遠大於實際意義。
但明正帝仍然留下來了。
一是剛剛登基,雜事很多處處都要他決策,他煩不勝煩,借此逃避;
二嘛,就是作為新帝,雖然年紀不小,但心中仍然有宏圖之志,對於眼前這批學子也抱有好奇。
名義上這些貢士們都是天子的學生。
他亦好奇面對自己的提問,這些學子們會給出怎樣的答案。
於是,他非但沒有如先帝一樣走個過場,反倒是留了下來,與一幹執事官一起監考。
只不過一邊監考,一邊看到的卷子卻不怎麽如人意。
紙上談兵者多,能高屋建瓴地說出有效建議的少。明正帝有些失望,但理性上講又覺得在情理之中。
這些舉子們過往的日子都在讀聖賢書,如今科考不易,為了從考試中脫穎而出,少不得要將所有精力都放在讀書上。
要說對於政務的理解,恐怕還等他們真正地當官了之後。
只是,縱然理性知道如此,但明正帝仍然止不住失望——從某種程度上講,他理解了先帝不親自來殿試的原因。
或許這裏面有他需要的人才,但這些人才需要時間與環境的孕育。
想到這裏,明正帝已經打算離開,只是目光移到了寧頌身上時,他又忍不住勾起了好奇,忍不住湊上前去看寧頌的卷子。
寧頌覺得自己與這位帝王之間接觸不多,稱不上熟悉,可實際上,自從儲玉被認回來之後,他一直或主動或被動地接收著關於寧頌的消息。
從莫種程度上講,明正帝對於寧頌的關註並不比儲玉少。
也正是因為這種定位,在得知寧頌婉拒了爵位時,他才想出了將爵位封賞到寧仁身上的辦法。
這些年來,他亦是了解了寧頌家中的過往。
懷著對於小輩的憐惜和鼓勵,再加上在之前已經有過太多次失望,因此在寧頌這裏,他也並未抱有多少期待。
只要言之有物即可。
可誰知道,明正帝只是隨便看看,可讀著讀著,就走不動路了。
於是,他一直站在寧頌背後,看完了整個答卷過程,哪怕連執事官朝這邊看了若幹次,他也沒有離開。
終於,寧頌寫完了試卷,也看到了他。
“哎呀,不用改了,就這樣交吧。”
按照寧頌的習慣,他的第一遍原本寫在草稿紙上,寫完之後,需要斟酌詞句,改掉需要避諱的詞語和措辭之後才謄寫到正式的試卷上。
可誰知道,身後忽然冒出一個聲音來。
寧頌嚇了一跳,下意識擡頭,對上了明正帝笑瞇瞇的眼睛。
見寧頌如同被驚嚇的貓一樣,明正帝這才樂呵呵地走了,仿佛這一番行為是故意惡作劇一樣。
寧頌:“……”
您倒是在意一下我的想法。
明正帝離開了,寧頌的答題還沒有結束。在執事官們、考生們覆雜的眼神中,寧頌按部就班地做完了所有的流程,提交了卷子。
在他離開的那一刻,他的考卷被執事官們拿了起來爭相閱讀——
誰不想知道今上喜歡的卷子是什麽樣?
就算不為別的,哪怕滿足好奇也好啊!
日暮時分,殿試結束。執事官們收走了統共二百八十一份試卷,進入了閱卷的東閣,將卷子都擺在案上。
按照舊例,他們將此次會試前十名的卷子挑了出來。這些經歷過會試篩選的試卷之間差距不大,短時間內閱卷,他們也願意參考會試主考官們的意見。
只是,這一回,被挑出來的有十一份卷子。
排在第一的,自然是他們熟悉的那一張。
“先閱卷吧,殿試自然得以公平為重。”梁巡撫的建議說服了其他的考官。
他們自然也知道皇上對於這一張試卷的喜愛,可殿試不是過家家,是朝廷掄才大典,他們也有自己的風骨和堅持。
將寧頌的試卷放在一旁,緊接著一張一張去讀會試前十名的試卷,讀完之後,又分著讀其他人的試卷。
最終,十月十七日辰時,明正帝在文華殿見到了讀卷官。
按照規定,應當是讀卷官按照順序跪讀此次排名前三的試卷,但明正帝實在沒有這個耐心,一揮手,司禮監官將排好順序的卷子放在了他的案前。
放在最前面的,正是他的熟悉的字體。
明正帝忍不住笑了。
笑容中既有自己的品味被肯定的得意,更有為了看好的小輩被認可的驕傲。
“那就這麽定了。”
明正元年,策士天下貢士,第一甲第一名,寧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