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三章海派文學:劉吶鷗 施蟄存 穆時英

關燈
第三章海派文學:劉吶鷗  施蟄存穆時英

知識回顧:1930年代的文學格局

01、左翼文學:文學中心由北京向上海轉移、文藝大眾化、文學功能社會化、文學觀念現代化;

02、京派文學:學院派、鄉土性、積極的懷舊氣息、抗戰後消散;

03、海派文學:與北京截然不同的城市品格、造就截然不同的文學品格

一、“海派文學”概述

中國現代消費文化環境的形成,集中表現在30年代的上海。在這之前,上海外灘的改造,工商經貿的世界化、現代化帶動了南京路為代表的四大公司百貨業、游樂業、大光明電影院、百樂門舞廳的消費方式,四馬路口現代書報業、出版業的發達,現代印刷廠的滾筒飛轉,給海派文學帶來新的契機。從接近市民這點看,它們是接續著鴛鴦蝴蝶派的文學商業性傳統再來突圍,白話小說度過了它的先鋒時期,開始向通俗層面回落。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四大公司”:第一百貨商店、永安百貨商場、上海第一食品商店、上海時裝公司

1、30年代以前的“初期海派文學”

(1)、新文學的世俗化(內容生活化)、商業化(迎合大眾讀者)

(2)、過渡性地描寫都市(認識尚為膚淺、現代文明體驗不足而頹廢放蕩有餘)

(3)、首次提出“都市男女”這一海派主題(“□□小說”、“新式的□□小說”)

(4)、重視小說形式的創新(表現上海追新獵奇的風貌,輸入各種外國文學新潮)

張資平海派□□小說葉靈鳳感傷戀情小說

01、“先鋒意識”與“通俗文學”齊頭並進

02、□□之外,兼具了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

03、中國心理分析小說最早推行者之一

04、代表作《女媧氏之遺孽》《菊子夫人》《鳩綠梅》《紅的天使》《紫丁香》

2、30年代以後的“第二代海派”——“新感覺派”

(1)、1924年,圍繞東京《文藝時代》雜志聚集起部分作家,如橫光利一、片岡鐵兵、池谷信三郎、川端康成等,稱為“日本新感覺派”。1927年基本消散。

(2)、1928年,一批中國作家開始仿效日本新感覺派,在《無軌列車》《新文藝》《現代》等雜志上活躍。尤其是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

(3)、1931年,施蟄存發表了《在巴黎大戲院》和《魔道》後,左翼批評家樓適夷撰《施蟄存的新感覺主義》稱:“比較涉獵了些日本文學的我,在這兒很清晰地窺見了新感覺主義文學的面影。”

日本“新感覺派”:新感覺派出現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在1920年爆發了經濟危機,1923年又發生了關東大地震。社會上蔓延著虛無和絕望的思想和及時行樂的風氣。  新感覺派作家反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主張以純粹的個人官能感覺作為出發點、依靠直覺來把握事物的特點,通過變形的主觀來反映客觀世界,描寫超現實的幻想和心理變態;強調藝術至上,認為現實中沒有藝術,沒有美,因而在幻想的世界中追求虛幻的美。

虛無主義:虛無主義(Nihilism)來源於拉丁詞根(Nihil),意為“什麽都沒有”。虛無主義起初表達宗教上的無信仰,及“無真理”,進而延伸到世界、人類存在等一切都是沒有意義的,也不存在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質價值。  許多評論者認為達達主義(Dada),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ism), 朋克(Punk)這些運動都是虛無主義性質的,虛無主義也被定義為某些時代的特征。如:鮑德裏亞(Baudrillard)稱後現代是虛無主義時代,有些基督教神學家和權威人士斷言現代與後現代由於拒絕上帝而是虛無主義的。

拓展: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覺派作家。出生於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又陸續病故。他一生漂泊無著。1924年從東京大學國文專業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志,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川端的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1968年,川端以《雪國》、《古都》、《千只鶴》三部中篇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繼1913年泰戈爾之後,第二位東亞作家獲此獎項。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口含煤氣管的自殺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遺書。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雪國》(1948)

島村:靠遺產過活無所事事的虛名文人,帶有虛無主義心理,十分敏感。

駒子:三弦師傅之子行男的未婚妻。迫於生計做了藝伎,卻對生活以及島村抱有純真、不切實際的幻想,在與島村交往過程中表現得近乎病態。駒子對應著島村現世的、官能的、□□的虛無。

葉子:行男的情人。體現一種悲戚、空靈、幻影般的美。對應著島村對生命和美的虛無感受。

01、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

島村不知怎的,內心深處仿佛感到:憑著指頭的感觸而記住的女人,與眼睛裏燈火閃映的女人,她們之間會有什麽聯系,可能會發生什麽事情。……在長廊盡頭賬房的拐角處,亭亭玉立地站著一個女子,她的衣服下擺鋪展在烏亮的地板上,使人有一種冷冰冰的感覺。

看到衣服下擺,島村不由得一驚:她到底還是當藝妓了嗎!……兩人就那麽默然無言地向房間走去。

雖然發生過那種事情,但他沒有來信,也沒有約會,更沒有信守諾言送來舞蹈造型的書。

02、她的話聲優美而又近乎悲戚。那嘹亮的聲音久久地在雪夜裏回蕩。

黃昏的景色在鏡後移動著。也就是說,鏡面映現的虛像與鏡後的實物好像電影裏的疊影一樣在晃動。出場人物和背景沒有任何聯系。而且人物是一種透明的幻象,景物則是在夜霭中的朦朧暗流,兩者消融在一起,描繪出一個超脫人世的象征的世界。特別是當山野裏的燈火映照在姑娘的臉上時,那種無法形容的美,使島村的心都幾乎為之顫動。

盡管火車繼續往前奔馳,在他看來,山野那平凡的姿態越是顯得更加平凡了。由於什麽東西都不十分惹他註目,他內心反而好像隱隱地存在著一股巨大的感情激流。這自然是由於鏡中浮現出姑娘的臉的緣故。只有身影映在玻璃窗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卻在姑娘的輪廓周圍不斷地移動,使人覺得姑娘的臉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這是一種錯覺。因為從姑娘面影後面不停地掠過的暮景,仿佛是從她面前臉的前面流過。定睛一看,卻又撲朔迷離。車廂裏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鏡子那樣清晰了。反光沒有了。這使島村看入了神,他漸漸地忘卻了鏡子的存在,只覺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

這當兒,姑娘的臉上閃現著燈光。鏡中映像的清晰度並沒有減弱窗外的燈火。燈火也沒有把映像抹去。燈火就這樣從她的臉上閃過,但並沒有把她的臉照亮。這是一束從遠方投來的寒光,模模糊糊地照亮了她眼睛的周圍。她的眼睛同燈光重疊的那一瞬間,就像在夕陽的餘暉裏飛舞的妖艷而美麗的夜光蟲。

03、她就是這樣掉下來的。女人的身體,在空中挺成水平的姿勢。島村心頭猛然一震,他似乎沒有立刻感到危險和恐懼,就好像那是非現實世界的幻影一般。僵直了的身體在半空中落下,變得柔軟了。然而,她那副樣子卻像玩偶似的毫無反抗,由於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在這瞬間,生與死仿佛都停歇了。

不知為什麽,島村總覺得葉子並沒有死。她內在的生命在變形,變成另一種東西。

葉子落下來的二樓臨時看臺上,斜著掉下來兩三根架子上的木頭,打在葉子的臉上,燃燒起來。葉子緊閉著那雙迷人的美麗眼睛,伸出下巴頦兒,伸長了脖頸。火光在她那張慘白的臉上搖曳著。

島村忽然想起了幾年前自己到這個溫泉浴場同駒子相會、在火車上山野的燈火映在葉子臉上時的情景,心房又撲撲地跳動起來。仿佛在這一瞬間,火光也照亮了他同駒子共同度過的歲月。這當中也充滿一種說不出的苦痛和悲哀。

駒子仿佛抱著自己的犧牲和罪孽一樣。

島村聽見了駒子的喊聲。

“這孩子瘋了,她瘋了!”

駒子發出瘋狂的叫喊,島村企圖靠近她,不料被一群漢子連推帶搡地撞到一邊去。這些漢子是想從駒子手裏接過葉子抱走。待島村站穩了腳跟,擡頭望去,銀河好像嘩啦一聲,向他的心坎上傾瀉了下來。

川端說過,駒子是有原型的,而葉子是他虛構出來的人物。《雪國》是以溫泉鄉越後湯澤為舞臺的。駒子的原型松榮15歲在這裏當了藝伎,19歲與川端相遇並愛上了他,當時是1934年。顯然,《雪國》中的島村是川端本人的映射。

松榮的照片現在還掛在川端創作《雪國》時所居住的越後湯澤溫泉旅館高半飯店的墻上。飯店也原樣保留了當年川端下榻的“霞間”。駒子25歲時告別了藝伎行業,嫁給了身有殘疾的裁縫小高久雄,隨夫姓改名為小高菊。

二、“新感覺派小說”選講

劉吶鷗(1900—1940)原名劉燦波,筆名洛生等。臺灣臺南人,從小生長在日本,回國後在上海震旦大學攻讀法文(與杜衡、戴望舒、施蟄存是同學)。

“新感覺派”小說的最初嘗試者,於1928年9月創辦的《無軌列車》半月刊標志著中國“新感覺派”小說實踐的開始;其短篇小說集《都市風景線》是現代中國第一部“新感覺派”小說集。

施蟄存(1905-2003)原名施德普,字蟄存,常用筆名施青萍、安華等 。浙江杭州人。1952年起任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新感覺派”代表人物,其主編的文學月刊《現代》 是繼《無軌列車》和《新文藝》後“新感覺派”作家的新陣地,並標志著流派的正式集結。擅長利用精神分析學創作小說,代表作多收在《將軍底頭》《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部集子中。

穆時英(1912-1940)筆名伐揚、匿名子等,浙江慈溪人。1929年開始小說創作,1930年在《新文藝》上發表《咱們的世界》《黑旋風》等;1932年出版小說集《南北極》,多以闖蕩江湖的流浪漢為主人公,反映上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兩極對立。

1932年開始轉向“新感覺派”,擅長用感覺主義、印象主義描寫“十裏洋場”,被稱為“新感覺派的聖手”。相關小說多收錄在《公墓》(1933)和《白金的女體塑像》(1934)兩部集子中。

1. 劉吶鷗

晴朗的午後。

游倦了的白雲兩大片,流著光閃閃的汗珠,停留在對面高層建築物造成連山的頭上。眺望著這些都市的墻圍,而在眼下俯瞰這一片曠大的青草原的一座高架臺,這會早已被賭心熱狂了的人們滾成蟻巢一般了。……塵埃,嘴沫,暗淚和馬糞的臭氣發散在郁悴的天空裏,而跟人們的決意,緊張,失望,意外,歡喜,造成一個飽和的氛圍氣。可是太得意的Union Jack(英國國旗)卻依然在美麗的青空中隨風飄漾著朱紅的微笑。

忽然一陣Cyclamen的香味使他的頭轉過去了。不曉得幾時背後來了這一個溫柔的貨色,當他回頭時眼睛裏便映入一位Sportive的近代型女性。透亮的法國綢下,有彈力的肌肉好像跟著輕微運動一塊顫動著。視線容易地接觸了。小的櫻桃兒一綻裂,微笑便從碧湖中射過來。H只覺眼睛有點不能從那被Opera bag稍為遮著,從灰黑色的襪子偷出來的兩只白膝頭離開,但是另外一個強烈的意識還占住在他的腦裏。

Come on Onta!……

——Bravo,大拉司!

殘日還撫摩著西洋梧桐新綠的梢頭。鋪道上擦了油一樣地光滑的。輕快地、活潑地,兩個人的蛩音在水門汀上律韻地響著。一個穿著黃土色制服的外國兵帶著半東方種的女人前面來了。他們也是今天新交的一對呢!在這都市一切都是暫時和方便,比較地不變的就算這從街上豎起來的建築物的斷崖吧,但這也不過是四五十年的存在呢。H這樣想著,一會兒便覺得身邊熱鬧起來了,這是因為他們已經走進了商業區的緣故。

在馬路的交叉處,停留著好些甲蟲似的汽車。“Fontegnac 1929”的一輛稍為誘惑了H的眼睛,但他是不會忘記身邊的Fair sex的。……——劉吶鷗《兩個時間的不感癥者》

創作特色1 —— 意識跳躍、流動,節奏快速地描寫都市

(現代都市要用現代情緒來感受……劉吶鷗所“感覺”到的上海,是五光十色的,又是混沌不清的,是充滿活力的,也是冷漠、孤獨、荒涼無邊的。當然,這可能更接近現代物質文明下的都市本體。)

劉吶鷗的不足:

01、缺少批判性: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他在批判城市中迷失而缺少了真正的批判能力,差不多是他這一派的共同的限制。

02、與中國現實相疏離

蘇汶(杜衡):中國是有都市而沒有描寫都市的文學,或是描寫了都市而沒有采取適合這種描寫的手法。在這方面,劉吶鷗算是開了一個端。但是他沒有好好的繼續下去,而且他的作品還有著“非中國”即“非現實”的缺點(三十年代城市文學中常見的“異國情調” ,如劉吶鷗《熱情之骨》,黑嬰《五月的□□》,侶倫《黑麗拉》等

),能夠避免這些缺點而繼續努力的,這是時英。

2.穆時英

“《大晚夜報》!”賣報的小孩子張著藍嘴,嘴裏有藍的牙齒和藍的舌尖兒。他對面的那只藍霓虹燈的高跟兒鞋尖正沖著他的嘴。

“《大晚夜報》!”忽然他又有了紅嘴,從嘴裏伸出紅舌尖兒來,對面的那只大酒瓶裏倒出葡萄酒來了。

紅的街,綠的街 ,藍的街,紫的街,……強烈的色調化裝著的都市啊!霓虹燈跳躍著——五色的光潮,變化著的光潮,沒有色的光潮——泛濫著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煙,有了高跟兒鞋,也有了鐘……

——穆時英《夜總會裏的五個人》

上了白漆的街樹的腿,電桿木的腿,一切靜物的腿……revue似的,把擦滿了粉的大腿交叉地伸出來的姑娘們……白漆的腿的行列。沿著那條靜悄的大路,從住宅的窗裏,都會的眼珠子似的,透過了窗紗,偷溜了出來淡紅的,紫的,綠的,處處的燈光。

……

上了白漆的街樹的腿,電桿木的腿,一切靜物的腿……revue似的,把擦滿了粉的大腿交叉地伸出來的姑娘們……白漆腿的行列。沿著那條靜悄的大路,從住宅的窗裏,都會的眼珠子似的,透過了窗紗,偷溜了出來淡紅的,紫的,綠的,處女的燈光。

蔚藍的黃昏籠罩著全場,一只saxophone正伸長了脖子,張著大嘴,嗚嗚地沖著他們嚷。當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飄動的裙子,飄動的袍角,精致的鞋跟,鞋跟,鞋跟,鞋跟,鞋跟。蓬松的頭發和男子的臉。男子的襯衫的白領和女子的笑臉。伸著的胳膊,翡翠墜子拖到肩上。整齊的圓桌子的隊伍,椅子卻是淩亂的。暗角上站著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氣味,煙味……獨身者坐在角隅裏拿黑咖啡刺激著自家兒的神經。

……

獨身者坐在角隅裏拿黑咖啡刺激著自家兒的神經。酒味,香水味,英腿蛋的氣味,煙味……暗角上站著白衣侍者。……蔚藍的黃昏籠罩著全場。——穆時英《上海的狐步舞(一個斷片)》

創作特色2—— 文體特色:特殊的修辭和敘事結構

嚴家炎:這個流派的主要特色,是將人的主觀感覺、主觀印象滲透到客體的描寫中去。他們那些具有流派特點的作品,既不是外部現實的單純模寫和再現,也不是內心活動的細膩追蹤和展示,而是要將感覺外化[1、心理活動客體化2、形體、聲音、色彩、光線諸種可感因素的交互作用(通感)],創造和表現那種具有強烈主觀色彩的所謂“新現實”。

穆時英的創作特色

01、“聖手”“鬼才”——信手拈來的技巧

《夜總會裏的五個人》:多聲部的回旋、匯聚、《上海的狐步舞(一個斷片)》《街景》:蒙太奇(Montage)

他把新感覺的文體,發揮得淋漓盡致,是他創造了心理型的小說流行用語和特殊的修辭,用有色彩的象征、動態的結構、時空的交錯以及充滿速率和曲折度的表達式,來表達上海的繁華,表達上海由金錢、性所構成的眾聲喧嘩。……

他的城市意味比較覆雜,總體還是批判性的,但一個個的局部,如夜總會、舞廳、飯店等,又呈迷醉狀。這是他對物質文明、商業文明的一種雙重的姿態,也是一種現代的姿態。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02、現代性批判、對上海各階層的描寫

《偷面包的面包師》、《夜總會裏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一個斷片)》——“上海。造在地獄上面的天堂!”

他們雖置身人群,但又與擠在人群的人流保持了一段距離,他們不想在人流中完全失落自己,他們要去觀察和體驗自己是怎樣被人流簇擁,同時又是怎樣快速覓得自己空間的(對驚顫的消化)。

他如此之深地卷入他們中間,卻只為了在輕蔑一瞥裏把他們堙沒在忘卻中。

□□·本雅明1892—1940,德國籍猶太學者。代表作為《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機械覆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單向街》等。有人稱之為“歐洲最後一位文人”。本雅明的一生是一部顛沛流離的戲劇,他的卡夫卡式的細膩、敏感、脆弱不是讓他安靜地躲在一個固定的夜晚,而是驅使他流落整個歐洲去體驗震驚。

3.施蟄存

但我何以不即穿過去,走上了歸家的路呢?為了對於這少女有什麽依戀麽?並不,絕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但這也絕不是為了我家裏有著等候我回去在燈下一同吃晚飯的妻,當時是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著一個美的對象,而又是在一重困難之中,孤寂地呆立著望著這永遠地,永遠地垂下來的梅雨,只為了這些緣故,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

……我有著傘,我可以入中古時期驍勇的武士似的把傘當作盾牌,擋著撲面襲來的雨的箭,但這個少女卻身上間歇地被淋得很濕了。薄薄的綢衣,黑色也沒有效用了,兩支手臂已被畫出了它們底圓潤。她屢次轉身去,側立著,避免這輕薄的雨之侵襲輕她底前胸。肩臂上受些雨水,讓衣裳貼著了肉倒不打緊嗎?我曾偶爾這樣想。

下了車,我叩門。

——誰?

這是我在傘底下伴送著走的少女底聲音!奇怪,她何以又會在我家裏?……門開了。堂中燈火通明,背著燈光立在開著一半的大門邊的,倒並不是那個少女。朦朧裏,我認出她是那個倚在櫃臺上用嫉妒的眼光看著我和那個同行的少女的女子。我惝怳地走進門。在燈下,我很奇怪,為什麽我妻底臉色上再也找不出那個女子底幻影來。

妻問我何故歸家這樣的遲,我說遇到了朋友,在沙利文吃了些小點,因為等雨停止,所以坐得久了。為了要證實我這謊話,夜飯吃得很少。——施蟄存《梅雨之夕》(曾收入1929年10月版《上元燈》)

創作特色3 —— 潛意識的開掘與心理分析小說的創立

施蟄存的創作特色:

01、心理分析小說:(1)、用精神分析重新解釋歷史人物和事件:《鳩摩羅什》、《將軍底頭》、《石秀》、《李師師》;(2)、深入窺測都市人的心理:《梅雨之夕》、《魔道》;

02、現實主義的城鄉二元傾向:建立“鄉鎮”進入“城市”的“文化碰撞”結構:《春陽》、《霧》、《鷗》、《黃心大師》;

施蟄存自我評價:“把心理分析、意識流、蒙太奇等各種新興的創作方法,納入了現實主義軌道。”

她感到寂寞,但她再沒有更大的勇氣,犧牲掉現有的一切,以沖破這寂寞的氛圍。

她凝看著。……直等到侍者把菜肴端上來,才阻斷了蟬阿姨底視線。她看著對面,一個空的座位,玻璃的桌面上,陳列著一副碗箸,一副,不是三副。她覺得有點難堪,她懷疑那妻子是在看著她。她以為我是何等樣人呢?她看得出我是個死了的未婚夫底妻子嗎?不僅是她看著,那丈夫也註目著我啊。他看得出我並不比他妻子年紀大嗎?還有,那孩子,他那雙小眼睛也在看著我嗎?他看出來,以為我像一個母親嗎?假如我來撫養他,他會不會有這樣活潑呢?

她呆看著堅硬的飯顆,不敢再溜眼到旁邊去了。她怕接觸那三雙眼睛,她怕接觸了那三雙眼睛以後,它們會立刻給她一個否決的回答。

她又沈思著,為什麽他對她看了一眼之後,才果決地不坐下來了呢?他是不是本想坐下來,因為對於她有什麽不滿意,而翻然變計了嗎?但願他是簡單的因為她是一個女客,覺得不大方便,所以不坐下來的。但願他是一個靦腆的人!

蟬阿姨找一面鏡子,但沒有如願。她從盆子裏撿起一塊蒸汽洗過的手巾,揩著臉,卻又後悔早晨沒有擦粉。到上海來,擦一點粉是需要的。倘若今天不回昆山去,就得在到惠中旅館之前,先去買一盒粉,橫豎家裏的粉也快完了。

……蟬阿姨底自己約束不住的遐想,使她憧憬於那上海銀行底保管庫了。為什麽不多勾留一會兒呢?為什麽那樣匆急地鎖了抽屜呢?那樣地手忙腳亂,不錯,究竟有沒有把鑰匙鎖上呀?……

——施蟄存《春陽》

三、“新感覺派”的現代性因素

1、現代性批判;

2、弗洛伊德主義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亦稱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代表作《夢的解析》《圖騰與禁忌》。主張精神決定論,認為人的全部行為都是由精神因素決定的,而精神過程本身是無意識的,因此也具有非理性主義和生物學化的傾向。

相關書目——弗洛伊德《少女杜拉的故事:一個癔癥案例分析的片斷》、[美]納博科夫《洛麗塔》、[美]哈裏斯《沈默的羔羊》

3、日本“新感覺派”;

新感覺派小說之新,在於第一次用現代人的眼光來打量上海,用一種新異的現代的形式來表達這個東方大都會的城與人的神韻。

新感覺派小說時期上接20年代末張資平、葉靈鳳等的□□小說的餘續,下聯40年代以張愛玲為代表的滬港市民傳奇,它是海派承上啟下一個階段。

30年代新感覺派小說是中國最完整的一支現代派小說,它的登場清楚地表明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在中國的引入已然超過了初期,進而問鼎於獨立的地位。對於海派自身來說,它與世界新潮文學攜手,同步發展,也就終於沖出了舊文學、舊小說的藩籬,讓市民文學越過僅僅是通俗文學的階段,攀上某種先鋒文學的位置。——《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