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96章
即使在航海科技有了長足發展的今天,穿越西風帶對很多水手來說也還是一場噩夢。
拜南半球稀少的陸地所賜,狂風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上無遮無擋地肆虐,卷起了滔天的巨浪。
一些航海家在日記裏管它叫“咆哮西風帶”,一些船員在采訪中管它叫“魔鬼西風帶”,也有人管它叫“死亡之海”。
安瀾在游到合恩角的時候都沒感覺到西風的威力,一路沿著南美海岸,即使有風浪也只是海上正常風浪的大小。
但等鯨群游過合恩角,游入德雷克海峽,她就知道自己之前還是把這條“風暴走廊”想得太簡單了。
不是從平靜緩慢轉成洶湧,而是在過了某條看不見的線之後突然變化,好像突破了某個結界一樣,瞬間就是兜頭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
維多利亞立刻指點鯨群做下潛準備。
虎鯨的最大潛水深度因生態型而異,也存在個體差距,極限有1000米的記錄,但通常都不超過250米,因此也常常被一些大鯨魚以深潛擺脫追擊。
總之吧……就真的很不夠看。
好在躲避風暴潛下15-30米也差不多了。
安瀾深深吸氣,朝更深的海層紮去,狂狼怒濤發出的恐怖聲響在一點一點加大的下潛深度裏漸漸平息,水下30米,所有的風浪都離她遠去,只剩下一片寧靜。
從這裏擡頭仰望,天空已經看不真切。
她看了兩眼就收回目光,轉而看向游在前方帶隊的南極D型虎鯨一家。
這些眼斑奇異的大虎鯨再一次展現出了友善的一面。
它們原本是要往更深處下潛的,但在發現同行者保持在30米深度後,就也緩慢地上浮了一點,時不時改變前進的方向。
常年生活在咆哮西風帶,每一頭D型虎鯨都是對抗風暴的行家,而且分工非常明確。
祖母鯨負責主導方向,其他雌鯨牢牢護住幼鯨,家裏體型最大的雄性單獨游在海面上層,用露出水面的背鰭尖尖探查海浪的波動,在兩波巨浪的間隙呼喚家人浮上去呼吸。
萊頓觀察了一會兒,有樣學樣。
事實證明這根直挺挺的大背鰭在風浪中還真的很好用,大多數時候都能破開海浪,偶爾被亂流拍得顫顫巍巍,也很快會自己扭轉回來。
大家配合默契,慢慢找到了通路。
安瀾可能是整個鯨群裏心態最差的,她當了18年虎鯨,還是第一次碰到這麽大的風浪,從視覺上就已經被壓迫住了。
每當浮出水面呼吸時,十幾米高的海水墻就在不遠處朝這裏推進,隨時隨地都要拍到身上的樣子,看著很是駭人。
海洋巨獸都快要應付不來,坐在船上的人類就更應付不來了。
他們沒法下潛,只能承受。
人在海洋上的全部依仗就是鋼鐵鑄就的船身,可面對世界上最寬、最深也最危險的海峽,面對常年保持在8級以上的風力,連萬噸游輪都會變成風中搖曳的孤竿,聽憑海洋之手任意擺弄。
從一個浪頭俯沖下來去直面第二個浪頭時是最恐怖的瞬間,上一秒大船剛剛被拋上天空,視線範圍內沒有半點海水的蹤跡,下一秒就會體驗失重,直直下墜,去面對四層樓那麽高的滔天巨浪。
在城市之中永遠不會得到這樣的體驗。
只有直面自然,才能感知到人類的渺小。
在大型游輪的甲板上都有可能被甩飛,在小型船只上的體驗更是像地獄一樣。
制片人吐了又吐,最後只能吃暈船藥,幹脆躺在床上不起來。他的攝影師團隊也沒好到哪去,待在餐廳裏就像待在蹦床上一樣,坐在椅子上從左邊滑到右邊,再從右邊滑到左邊,泡個開始煮面,水能灑出來一半。
為了轉移註意力,大家只好虛弱地聊天。
幾個月來奔波方向都沒變過,畫在地圖上的紅線幾乎拉成直線,偶爾有些小小的圈,而且還拍到了D型虎鯨。
維多利亞家族和D型虎鯨家族混在一起,看來是非去南極不可了。
這個家族是近年來最讓人迷惑不解的家族,雌虎鯨弗蘭西絲也是最讓人搞不懂的虎鯨,每次碰上這一家的事,虎鯨觀察學者的頭毛都要禿幾根。
明明ETP的活動範圍大多在美國到墨西哥的海岸線附近,上到約翰瓊斯海峽去吃魚已經算走得遠的了,結果前幾年直接去了北極。
三四年過去,還有學者在研究這個反常現象,每年都有新的論文報告出來。
現在北極的事還沒弄明白,它們又要跑到南極去了,那接下來的北極報告是寫還是不寫呢?想想都替一些學者感到絕望。
這叫什麽。
這叫搞事永遠快人一步。
不過仔細想想學者們提出來的猜測,有幾個還是挺有說服力的,比如加拿大學者提出來的“儀式假說”。
一些北方居留鯨家族有迎接太陽的儀式,或許一些ETP家族也有類似的儀式,往返在兩極之間就是這種儀式的體現。
此時此刻這位學者還不知道幾年後維多利亞鯨群就會出現在北大西洋裏,然後是南非,最後甚至到了地中海外面。
至少眼下,他的推斷得到了船上制作組的一致認同,在風暴過去開太陽時還鄭重其事地在甲板上拍了一小段眾人一起討論的素材。
橫渡德雷克海峽花了50個小時,虎鯨游的時間更長一些,從合恩角到南設得蘭群島經歷了四次日升日落。
D型虎鯨家族到這裏就和維多利亞家族說了再見,要趕往自己的漁場,安瀾本來還擔心沒有指引會不會在南極迷路,沒想到根本沒有迷路的機會。
虎鯨國度的首都名不虛傳。
沿著冰蓋,每一片海域中都有虎鯨的身影,每時每刻都能聽到從不同方向傳來的同類的鳴叫聲。它們並不像約翰瓊斯海峽趕鮭魚季的鯨群那樣聚集,而是密集分布在各個角落。
安瀾此行的目的地是羅斯海,世界上最靠近南極點的海洋,在去往羅斯海的途中,她每天都能碰到至少一個虎鯨家族。
B1型,B2型,還有碩大無朋的A型。
其中一頭南極A型雄虎鯨可能是安瀾迄今為止見過的最大的虎鯨,比萊頓大上好幾圈,身長估計超過9米。能和它勉強拼一拼的只有千島群島附近的幾頭雄虎鯨。
維多利亞在看到這些巨人家族時總會帶著一大家子朝側面躲避,到後來遠遠地聽到鳴叫聲都會預先躲避。
這種情況一直到羅斯海才有所好轉。
浮冰區的南極C型虎鯨是個頭最小的生態型,它們的眼斑也很有特色,如果說D型的眼斑是個“- -”表情,那麽C型的就是個毛筆勾勒出來的“\\ ”,在尾巴梢因為提筆而淡化暈染,看著不僅俏皮可愛,還很有韻味。
安瀾一看到這些虎鯨就被勾起了交流欲望,哪怕只是靠近些瞧瞧也好。
原本以為動輒十幾頭虎鯨組成的大家庭會稍微膽大一些,和居留鯨那樣,比如容易交流,但事實是它們溜得比劍魚還快。
眼看C型靠近不了,她就轉身打起了B型的主意,想著看不到表情包,看看披肩貴婦也是好事。
B1和B2型的特點就是背上的大披肩,一道白痕從眼斑蜿蜒鏈接到鞍斑上,形狀就好像超級英雄的小披風。
安瀾碰到的幾個家族都有30-40頭成員那麽多,因為群體龐大,所以它們對單獨靠上來的其他虎鯨只是保持警戒,並沒有反應激烈。
保持300米左右的距離跟蹤了一段時間後,她還有幸看到了鯨群教導幼鯨捕獵浮冰海豹的畫面。
十幾頭大虎鯨一字排開朝海冰游去,在接近冰面時同時下潛,卷起高高的浪花,直接把躲在冰上的海豹從另一側沖進海裏。
這頭可憐的海豹簡直是四面楚歌。
海冰周圍到處都是虎鯨,它逃又逃不掉,因為是教學居,每次被沖下水時大虎鯨還會給個喘熄的機會,讓它重新爬回到冰面上,供幼鯨練習卷浪技巧。
誰看見都得說聲太慘了。
安瀾面上流下鱷魚的眼淚,心裏卻在拼命分析下沈的時機和動作,試圖通過浮窺偷師到這極為強大的浮冰戰術。
等她多多少少看懂一點,回頭一看,才發現全家人都探著腦袋在水面上浮窺,那架勢,活脫脫就是一個“讓我康康”的表情包。
作為長輩,經驗也更豐富,大虎鯨們學到的東西肯定比她更多。
接連好幾天維多利亞都在靜靜觀看,有時候還會邊看邊嘖嘖稱奇,在它大概弄明白制造海浪的原理之後,先是自己嘗試了一下,然後就開始敦促其他家庭成員和它一起練習,把這個新技巧當做一種玩耍和學習的雙重把戲。の
起先不那麽容易。
下潛時必須保持很高的同步性才能制造出足夠龐大的海浪,否則只能制造出斷斷續續的力道不足的小型浪花,但在鍥而不舍的嘗試中,維多利亞家族做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熟練,很快就能用同樣的招數來對付海豹了。
就因為這個,好幾頭南極虎鯨都頗有微詞,鳴叫連連。
鯨群在南極度過的時光不比北極差。
到處可以見到容易捕捉的小須鯨,維度較低的島上全是巴布亞企鵝,進到浮冰覆蓋的島上則有大量海豹,吃膩了哺乳動物還能調節口味,去捕食南極犬牙魚。
這種大型魚類肉質鮮嫩肥美,魚刺又很少,最重要的是捉起來還方便,沒過多久就成了泡泡和坎蒂絲的最愛。
接下來半年的生活變得極為愜意。
而且熱鬧。
常常是東邊有一群虎鯨在捕獵海豹,西邊有一群虎鯨在捕獵企鵝,前邊還有一群虎鯨在捕獵……不對,在吸兩腳獸。
這是什麽人間仙境?
安瀾待著待著,就開始思考鯨生。
幾年過去,南北極地走遍,讓她不得不想起一個通常只有人類才會意識到的重要問題——
有些虎鯨真是含著金魚骨頭出生的。
居留鯨和其他活動區域較為固定的虎鯨肯定不是天生就不愛挪動,過客鯨肯定也不是天生就閑不住……恐怕是不到處跑就找不到足夠的哺乳動物才對。
比過客鯨更慘的只有ETP了吧。
原本覺得日子過得還不錯,看了看人家過得日子,再想到生態型調查報告上寫著的“特點是什麽都吃”,安瀾忍不住真情實感地流下了辛酸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即使在航海科技有了長足發展的今天,穿越西風帶對很多水手來說也還是一場噩夢。
拜南半球稀少的陸地所賜,狂風在一望無際的海洋上無遮無擋地肆虐,卷起了滔天的巨浪。
一些航海家在日記裏管它叫“咆哮西風帶”,一些船員在采訪中管它叫“魔鬼西風帶”,也有人管它叫“死亡之海”。
安瀾在游到合恩角的時候都沒感覺到西風的威力,一路沿著南美海岸,即使有風浪也只是海上正常風浪的大小。
但等鯨群游過合恩角,游入德雷克海峽,她就知道自己之前還是把這條“風暴走廊”想得太簡單了。
不是從平靜緩慢轉成洶湧,而是在過了某條看不見的線之後突然變化,好像突破了某個結界一樣,瞬間就是兜頭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
維多利亞立刻指點鯨群做下潛準備。
虎鯨的最大潛水深度因生態型而異,也存在個體差距,極限有1000米的記錄,但通常都不超過250米,因此也常常被一些大鯨魚以深潛擺脫追擊。
總之吧……就真的很不夠看。
好在躲避風暴潛下15-30米也差不多了。
安瀾深深吸氣,朝更深的海層紮去,狂狼怒濤發出的恐怖聲響在一點一點加大的下潛深度裏漸漸平息,水下30米,所有的風浪都離她遠去,只剩下一片寧靜。
從這裏擡頭仰望,天空已經看不真切。
她看了兩眼就收回目光,轉而看向游在前方帶隊的南極D型虎鯨一家。
這些眼斑奇異的大虎鯨再一次展現出了友善的一面。
它們原本是要往更深處下潛的,但在發現同行者保持在30米深度後,就也緩慢地上浮了一點,時不時改變前進的方向。
常年生活在咆哮西風帶,每一頭D型虎鯨都是對抗風暴的行家,而且分工非常明確。
祖母鯨負責主導方向,其他雌鯨牢牢護住幼鯨,家裏體型最大的雄性單獨游在海面上層,用露出水面的背鰭尖尖探查海浪的波動,在兩波巨浪的間隙呼喚家人浮上去呼吸。
萊頓觀察了一會兒,有樣學樣。
事實證明這根直挺挺的大背鰭在風浪中還真的很好用,大多數時候都能破開海浪,偶爾被亂流拍得顫顫巍巍,也很快會自己扭轉回來。
大家配合默契,慢慢找到了通路。
安瀾可能是整個鯨群裏心態最差的,她當了18年虎鯨,還是第一次碰到這麽大的風浪,從視覺上就已經被壓迫住了。
每當浮出水面呼吸時,十幾米高的海水墻就在不遠處朝這裏推進,隨時隨地都要拍到身上的樣子,看著很是駭人。
海洋巨獸都快要應付不來,坐在船上的人類就更應付不來了。
他們沒法下潛,只能承受。
人在海洋上的全部依仗就是鋼鐵鑄就的船身,可面對世界上最寬、最深也最危險的海峽,面對常年保持在8級以上的風力,連萬噸游輪都會變成風中搖曳的孤竿,聽憑海洋之手任意擺弄。
從一個浪頭俯沖下來去直面第二個浪頭時是最恐怖的瞬間,上一秒大船剛剛被拋上天空,視線範圍內沒有半點海水的蹤跡,下一秒就會體驗失重,直直下墜,去面對四層樓那麽高的滔天巨浪。
在城市之中永遠不會得到這樣的體驗。
只有直面自然,才能感知到人類的渺小。
在大型游輪的甲板上都有可能被甩飛,在小型船只上的體驗更是像地獄一樣。
制片人吐了又吐,最後只能吃暈船藥,幹脆躺在床上不起來。他的攝影師團隊也沒好到哪去,待在餐廳裏就像待在蹦床上一樣,坐在椅子上從左邊滑到右邊,再從右邊滑到左邊,泡個開始煮面,水能灑出來一半。
為了轉移註意力,大家只好虛弱地聊天。
幾個月來奔波方向都沒變過,畫在地圖上的紅線幾乎拉成直線,偶爾有些小小的圈,而且還拍到了D型虎鯨。
維多利亞家族和D型虎鯨家族混在一起,看來是非去南極不可了。
這個家族是近年來最讓人迷惑不解的家族,雌虎鯨弗蘭西絲也是最讓人搞不懂的虎鯨,每次碰上這一家的事,虎鯨觀察學者的頭毛都要禿幾根。
明明ETP的活動範圍大多在美國到墨西哥的海岸線附近,上到約翰瓊斯海峽去吃魚已經算走得遠的了,結果前幾年直接去了北極。
三四年過去,還有學者在研究這個反常現象,每年都有新的論文報告出來。
現在北極的事還沒弄明白,它們又要跑到南極去了,那接下來的北極報告是寫還是不寫呢?想想都替一些學者感到絕望。
這叫什麽。
這叫搞事永遠快人一步。
不過仔細想想學者們提出來的猜測,有幾個還是挺有說服力的,比如加拿大學者提出來的“儀式假說”。
一些北方居留鯨家族有迎接太陽的儀式,或許一些ETP家族也有類似的儀式,往返在兩極之間就是這種儀式的體現。
此時此刻這位學者還不知道幾年後維多利亞鯨群就會出現在北大西洋裏,然後是南非,最後甚至到了地中海外面。
至少眼下,他的推斷得到了船上制作組的一致認同,在風暴過去開太陽時還鄭重其事地在甲板上拍了一小段眾人一起討論的素材。
橫渡德雷克海峽花了50個小時,虎鯨游的時間更長一些,從合恩角到南設得蘭群島經歷了四次日升日落。
D型虎鯨家族到這裏就和維多利亞家族說了再見,要趕往自己的漁場,安瀾本來還擔心沒有指引會不會在南極迷路,沒想到根本沒有迷路的機會。
虎鯨國度的首都名不虛傳。
沿著冰蓋,每一片海域中都有虎鯨的身影,每時每刻都能聽到從不同方向傳來的同類的鳴叫聲。它們並不像約翰瓊斯海峽趕鮭魚季的鯨群那樣聚集,而是密集分布在各個角落。
安瀾此行的目的地是羅斯海,世界上最靠近南極點的海洋,在去往羅斯海的途中,她每天都能碰到至少一個虎鯨家族。
B1型,B2型,還有碩大無朋的A型。
其中一頭南極A型雄虎鯨可能是安瀾迄今為止見過的最大的虎鯨,比萊頓大上好幾圈,身長估計超過9米。能和它勉強拼一拼的只有千島群島附近的幾頭雄虎鯨。
維多利亞在看到這些巨人家族時總會帶著一大家子朝側面躲避,到後來遠遠地聽到鳴叫聲都會預先躲避。
這種情況一直到羅斯海才有所好轉。
浮冰區的南極C型虎鯨是個頭最小的生態型,它們的眼斑也很有特色,如果說D型的眼斑是個“- -”表情,那麽C型的就是個毛筆勾勒出來的“\\ ”,在尾巴梢因為提筆而淡化暈染,看著不僅俏皮可愛,還很有韻味。
安瀾一看到這些虎鯨就被勾起了交流欲望,哪怕只是靠近些瞧瞧也好。
原本以為動輒十幾頭虎鯨組成的大家庭會稍微膽大一些,和居留鯨那樣,比如容易交流,但事實是它們溜得比劍魚還快。
眼看C型靠近不了,她就轉身打起了B型的主意,想著看不到表情包,看看披肩貴婦也是好事。
B1和B2型的特點就是背上的大披肩,一道白痕從眼斑蜿蜒鏈接到鞍斑上,形狀就好像超級英雄的小披風。
安瀾碰到的幾個家族都有30-40頭成員那麽多,因為群體龐大,所以它們對單獨靠上來的其他虎鯨只是保持警戒,並沒有反應激烈。
保持300米左右的距離跟蹤了一段時間後,她還有幸看到了鯨群教導幼鯨捕獵浮冰海豹的畫面。
十幾頭大虎鯨一字排開朝海冰游去,在接近冰面時同時下潛,卷起高高的浪花,直接把躲在冰上的海豹從另一側沖進海裏。
這頭可憐的海豹簡直是四面楚歌。
海冰周圍到處都是虎鯨,它逃又逃不掉,因為是教學居,每次被沖下水時大虎鯨還會給個喘熄的機會,讓它重新爬回到冰面上,供幼鯨練習卷浪技巧。
誰看見都得說聲太慘了。
安瀾面上流下鱷魚的眼淚,心裏卻在拼命分析下沈的時機和動作,試圖通過浮窺偷師到這極為強大的浮冰戰術。
等她多多少少看懂一點,回頭一看,才發現全家人都探著腦袋在水面上浮窺,那架勢,活脫脫就是一個“讓我康康”的表情包。
作為長輩,經驗也更豐富,大虎鯨們學到的東西肯定比她更多。
接連好幾天維多利亞都在靜靜觀看,有時候還會邊看邊嘖嘖稱奇,在它大概弄明白制造海浪的原理之後,先是自己嘗試了一下,然後就開始敦促其他家庭成員和它一起練習,把這個新技巧當做一種玩耍和學習的雙重把戲。の
起先不那麽容易。
下潛時必須保持很高的同步性才能制造出足夠龐大的海浪,否則只能制造出斷斷續續的力道不足的小型浪花,但在鍥而不舍的嘗試中,維多利亞家族做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熟練,很快就能用同樣的招數來對付海豹了。
就因為這個,好幾頭南極虎鯨都頗有微詞,鳴叫連連。
鯨群在南極度過的時光不比北極差。
到處可以見到容易捕捉的小須鯨,維度較低的島上全是巴布亞企鵝,進到浮冰覆蓋的島上則有大量海豹,吃膩了哺乳動物還能調節口味,去捕食南極犬牙魚。
這種大型魚類肉質鮮嫩肥美,魚刺又很少,最重要的是捉起來還方便,沒過多久就成了泡泡和坎蒂絲的最愛。
接下來半年的生活變得極為愜意。
而且熱鬧。
常常是東邊有一群虎鯨在捕獵海豹,西邊有一群虎鯨在捕獵企鵝,前邊還有一群虎鯨在捕獵……不對,在吸兩腳獸。
這是什麽人間仙境?
安瀾待著待著,就開始思考鯨生。
幾年過去,南北極地走遍,讓她不得不想起一個通常只有人類才會意識到的重要問題——
有些虎鯨真是含著金魚骨頭出生的。
居留鯨和其他活動區域較為固定的虎鯨肯定不是天生就不愛挪動,過客鯨肯定也不是天生就閑不住……恐怕是不到處跑就找不到足夠的哺乳動物才對。
比過客鯨更慘的只有ETP了吧。
原本覺得日子過得還不錯,看了看人家過得日子,再想到生態型調查報告上寫著的“特點是什麽都吃”,安瀾忍不住真情實感地流下了辛酸淚。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