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65章

關燈
如今姜子延手裏大概有一百八十畝田地, 他在臨安城附近的幾個村上考察了一番,發現這裏的米糧價格不是一般的高,幾乎都快趕上京城的糧價了。

稍微一想, 姜子延便明白了,這邊的土質不好,不是很適合種糧食, 供不應求之下導致糧價升高。

城裏那個富戶錢老爺手上就有一家最大的糧店, 靠著這個怎能不富的流油。

臨安這個地界都是旱田, 農作物只能種麥, 一年種兩季,分冬麥和春麥兩種。除此之外,大多都種的紅棗和豆類比較多, 種棉花的倒是少一些。

這邊要說米價高一些姜子延倒也理解, 可麥價格高,很大一部分都是城裏的幾家富戶在聯手炒作, 他們都是各地兒最大的地主,收上來的麥大部分都囤了起來, 再以高價賣出去, 導致百姓們尤其是沒有地的佃戶們過的十分不易。

姜子延想了想,決定將他手裏這些田分成兩種,一類春季種春麥, 冬麥全種成棉花。另一類分出來一些適合種茶的作茶田用, 另一部分就種的雜一些,紅棗大豆還有甘蔗等等,包括果樹都可以種, 這些只要種了, 他就有辦法賣出去。

這樣一來, 麥的產量應該要低很多,在開展這些計劃之前姜子延還要保證佃戶們能夠有糧吃,在吃飽肚子的基礎上能夠賺錢,否則,即便賺的錢多了,可糧價那麽貴,根本買不著多少米糧。

所以姜子延跟林昭商量了一下,準備在城裏開一家米糧店,但米糧市場幾乎都被城中的幾個富戶壟斷了,如果沒有林昭這個縣令在背後支持,怕是開不起來。

林昭也在想這個棘手的問題,要不就從中想一個折中的法子,讓米糧行業在臨安城的價格降下來,要不就自己扶持一家米糧♂風鋪子打破他們壟斷的現狀。

可不論哪種,若想實行下去都很困難。

如果姜子延開了家米糧鋪,價格比其他的米糧鋪子低,那麽肯定有人爭先恐後的來店裏購買,即便進行限購,也禁不住大家全都跑這裏來買,庫存量根本不夠。

等他鋪子裏的米糧賣完之後,其餘幾家米糧店照樣高價經營,根本起不到什麽抑制的效果。

這個法子也行不通,這個時代的米糧價格雖然不是隨便定的,也是要看當地官員的意思辦。

歷來都是討好官員同意其漲價的,若是林昭強制要求讓他們降價,只怕他們不情願還會出其他幺蛾子。

照這個思維想下去,仿佛走進了一個行不通的死胡同。

姜子延換了個角度,與林昭說道:“不如暫時先不考慮讓他們降價,米糧鋪子咱們還照樣開,每斤價格只比他們低一文。同時,靠木棉還有甘蔗,水泥等等增加百姓們的收入,這樣他們就能有足夠的銀票去買更多的糧食。”

林昭明白了他的意思,“他們想要漲價,那是不可能的,一旁有你開的米糧店和他們競爭。另一方面,老百姓掙得多,購買的米糧也多,長時間下去,他們肯定會損失不少,應該會比對著你的米糧鋪子降價的。這確實是個好主意。”

不得不說,比起經商頭腦,還是姜子延更加懂得變通。

兩人商定好了計策,便開始分頭進行實施。

如今正值九月,水泥路也修的差不多了,冬麥差不多也是這個時候收割,等割完這一季的冬麥,姜子延買的田就可以自己作主更種了。

姜子延親自去了佃戶們所在的村子,畢竟是新上任的東家,而且下一季要種的東西不再是麥了,如果他不好好安撫一番,恐怕沒什麽佃戶們願意上門租種。

關於木棉的情況姜子延說了一遍,將好處全都羅列出來,給的分成並不是按實際的棉花量來算的。

和種麥不同,每年種的麥都是按二八分成,兩成的麥子歸佃戶,八成的麥子歸地主。

姜子延只要答應給他們的利潤換算成銀錢比平時兩成的麥子多,這些農戶們還是願意租種的。

最重要的是,姜子延承諾,只要農戶們願意來租種他的地,不論種什麽,種子一律免費發放,不需要農戶們自己購買。

雖然這對農戶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誘惑,但還是有很多人不相信。

往常他們租種別人的地時,基本都是種麥,麥的價格不低,東家一開始也是說種子免費發放。然而等到實際播種時,上門要種子推三阻四,眼看就要過了播種的好時間,佃戶們還自己倒貼了一部分錢。

此番姜子延說田裏不管種什麽種子都是免費發放的。這些種子的價格有高有低,像棉花來說,這裏種的人少的原因其中一個便是種子比較貴。

姜子延在購買的田地附近幾個村全都宣傳了一遍,言說如果有願意的,可以到水泥廠簽訂租種合同,也就是契約,如果他們不放心,可以把免費發放種子這一項也寫進契約裏。

這個保證讓農戶們十分心動。

一開始沒有什麽人前去報名,過了一天後,有一個村裏的年輕人頂不住誘惑去報了名,當天就拿到了簽訂好的契約。

有一個人去嘗試了,接下來便有陸陸續續的人跟著去報名,發現姜子延所說不假,如果田地裏不種麥,則是都按收成的三七成發放銀子。

比他們以前尊重別人的地要多一成的收入,幾天之後姜子延招到了許多佃戶們做工。

他之前在青平鎮的時候就買過地,其中流程怎麽走他已經很有經驗了。

當時畫的梿枷的圖紙他還有,找木工多做一些,放到各個地方售賣,價格不高,但卻幫農戶們省了許多力氣。

趕在農忙收成前,水泥路緊趕慢趕總算是完工了。

這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路,西起臨安縣大河鎮附近,黑風村就屬於大河鎮,水泥廠便是在這個地界。東到京城西郊外,距離京城西城門很近,也就是說以後從臨安到京城運輸貨物十分方便。

只是換成水泥路之後,騎馬什麽的可能就有些費馬釘了。

水泥路修成之後林昭立刻就寫了折子上書給了皇帝。

皇帝經常微服私訪,上次科考的時候還去了同文館,這次在折子上看到林昭說這條水泥路已經修好了,忍不住穿上便服去西郊外看了看。

一眼望過去,水泥路有些發白,地面堅硬平整。他坐在馬車上在水泥路上行了一會兒,發現絲毫顛簸的感覺都沒有,平穩而且速度還快了不少。

皇帝十分欣喜,當即對林昭大家讚賞。

林昭在桌子上還說到用水泥這種材料可以建房子,修建出來的墻壁十分堅硬,而且房屋又整齊又防風,甚至在遇到地動之時也有奇效。

這讓皇帝十分心動,下令讓工部將這種水泥大力推廣下去,主要官道上尤其是通往重要地區的官道,一律采用水泥進行修建。

如今從臨安通往京城的水泥路已經修建完成,這不禁給來往兩地經商的商人們給予了非常大的便利。

往常需要走一天的路程,現在竟然縮短了一半,只要半天就能到地方。

姜子延之前在臨安城內買了一條地處偏僻的街上所有的鋪子,這些鋪子有很多一直掛著轉讓出售,姜子延索性將它們都買了下來。

既然要發展,那就要推陳出新,這排房子地處位置偏僻,不如好好規劃一下,開一排小作坊。

木棉可以賣出去,也可以自己加工紡織,完全可以引進技術,在這邊開一個紡織廠。

除了紡織一些精美的布品之外,還可以,請人來做成衣。這個時代的成衣樣式很少,姜子延翻了翻百科全書上的服飾那一章節的介紹,加上自己素描的功底,完全可以描幾個成衣花樣出來。

生產出來一批批的成衣可以賣到京城去,不過要借用一下榮王府的力了。

他的名下可沒有成衣鋪子,不過榮王府家大業大,成衣鋪子應該是有的,新做好的樣衣可以拿到榮王府的鋪子裏賣。

姜子延規劃的十分完善,第一步就是種棉。

第二步便是改造臨安城裏那一排鋪子。

那麽多棉花,不一定非要做棉衣棉被,可以先生產布料。像前世他所見過的那些多根紗之類的,全都是用棉來進行紡織的。

對於紡織業他懂得並不多,而江南的制造業發達,他完全可以請教朱秉良來幫忙。

自從他到京城之後,與朱秉良時常有聯系。只不過因為兩人所隔甚遠,互通的信件每次都要隔大半個月才能收到,所以交流不是很頻繁。

朱秉良經常會寫信問他一些生意上的意見,他結合自己在前世所見的生意之道適當的給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倒是讓兩人的交情更加深厚了。

此番關於紡織業的事他便給朱秉良行寫了信,尋求他的幫助。

雖然江南的制造業大多都是值得錦緞,所用都是蠶絲,不過織布的方式倒是有異曲同工之法。

有了朱秉良的建議,姜子延請來了幾個善於制造的織女,給他們講解多根紗還有其他紗類和布類的紡織原理。

棉花需要先撚成線,但大多數都是撚成的單線,撚成多線來進行紡織,要比單線耐磨,而且也更具有韌性。

現在農戶們身上穿的布料大多都是單線制成的,韌性差,稍不留神,被哪個地方掛住就會撕拉一片下來,所以古代人身上的衣服經常會有補丁。

但如果用多根紗來做布料,會更加耐磨結實。

到時候染上各種顏色,就成了質地更好的棉布,用來做成衣是再好不過了。

這幾日姜子延幾乎每天一大早就跑去城內的安西街,也就是她買下這一排鋪子的那條街。

買了這個不景氣的街道下來幾乎把她帶來的銀票花光了。

得虧城裏還有一個酒坊一直運作著,酒坊自開業後生意一直都十分好。

尤其水泥路修好之後,往來運輸酒的馬車更加平穩了,極大的減少了那些裝著酒的瓷罐的磕碰。

之前運送的時候底下不知塞了多少棉被捂著,從怕路上磕磕絆絆給碰爛了,那酒就會全撒了。

如今這般平坦的道路只要馬車不趕的太快,酒瓶碰爛的損失幾乎是沒有的。

之前被姜子延幫過一把的張氏已經在酒坊裏幹活一個月了,每日她的活就是負責給前來買酒的人打酒。

酒鋪裏的酒大多都是散酒,不論有錢沒錢,只要酒癮犯了,都會前來灌上一壺,喝上一兩天。

而裏面架子上精美的雕花瓷瓶裝著的酒大多都是被城裏的富戶買走的,價格雖然貴,但他們也不缺那點錢。

靠著這個酒鋪掙得錢,姜子延好歹手裏還能有點兒凈收入的銀錢供他應急。

這條街上的鋪子姜子延數了數,大概有二十幾家,他讓人將其中一部分中間的墻打出來一扇門,做成一間一間互相連通的小作坊。

請了附近幾個手藝比較好的織女前來教習織布做衣服的手藝。

不過也是有條件的,收徒只收年歲輕些的,這種學的快。而且在學徒期間,每月只給二十文錢,管吃管住,學紡布的一應事物全都由作坊提供。

學成之後必須到這裏的織造坊做工,會發放正式的工作服,每個月還有正式工的工錢,只要你不偷奸耍滑,這會是一份養家糊口的好工作。

只是前期準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還有銀錢。光請來負責教習的織女們姜子延就花了大價錢,尤其是那些經驗豐富,上了年紀的師傅們,給的待遇更是豐厚。

折騰了一個多月,紡織廠總算是準備妥當了。老師傅們也把多根紗的方法掌握了,接下來就是招學徒了。

不過在這準備期間,有幾家佃戶上門說種子的事,姜子延這才想起來到了該種莊稼的時候了。

於是趕緊吩咐小鐘采購種子,要買那些品質好的,然後再讓佃戶們來領。

佃戶們隔了三天領到了種子,十分高興。雖然時間晚了一些,但好歹種子全都發放到位了。

冬季種棉花的地界居多,等棉花收成的時候,就能為織造紡供應新鮮的棉花,用來織布做衣服。

現在第一批今天的棉花還沒下來,姜子延只能先向農戶們收購多餘的棉花。

一斤棉花五百文進行收購,和市面上的收購價差不多,而且是大量收購,就是有多少就要多少。

種棉花的並不多,家家戶戶的棉花,除了自己用來做些棉衣棉被,剩下的幾乎全都賣給鎮上收棉花的了。

而且賣到鎮上所收的價格極低,但轉過頭來,別人要去買棉花時,價格就很高。

所以鄉底下一般誰家需要棉花了就去種棉花的那家問問,如果有多餘的棉花就可以買一些。

姜子延這次沒讓人到村子裏去宣傳收棉花的事情,而是讓人在水泥廠說了一下,水泥廠現在做工的工人很多,跟他們說了之後,讓他們回家跟鄉裏鄉親們說,更加省事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於是在水泥廠裏做工的村民們回到家,逢人便問家裏有沒有多的棉花,開水泥廠的東家說要收棉花,一斤按五百文收購。

不過雖然一斤五百文文價格很高,但要的都是去過籽曬幹的幹凈棉花,十斤棉花有一大袋,足夠做好幾床被褥。

家裏還有棉花囤著沒有賣掉的這次就沾了光,賣到鎮上也才一斤四百文,賣到水泥廠一斤能多賺一百文,這差價相當大。

黑風村,村頭的老王家。

老王的大兒子王石頭就在水泥廠做工,每個月工錢就有一兩多銀子,而且中午還管飯。王石頭心裏對這個水泥廠十分有感情,誰要是敢說水泥廠一點不好他就跟誰急,是水泥廠妥妥的忠實員工。

水泥廠現在也不是那麽好進的,人員已經趨於飽和之下就不再招工了。現在那些當時只懷疑態度,沒有報名前去的,心裏都後悔死了。

每每聽見誰家說有人在水泥廠做工,王石頭就與有榮焉。

這次水泥廠的管家說了,東家要收購棉花,他晚上回到家,趕緊跟自個兒爹說了這事。

奈何他們家種的棉花極少,采摘下來也僅僅只夠一家人做棉被,做棉衣的,省的再花錢買了。

王石頭的爹抽了口旱煙,蹲在門沿上忍不住問道:“石頭,你說你們東家明年還收棉花嗎?”

王石頭扭頭看向他爹,挑完最後一桶水,說道:“這個俺也不知道,管家沒說,反正現在是在收。”

想了想,他又問道:“咋了爹,應該不會是想今年冬麥不種了改種棉花吧?”

他爹緩緩吐出一口煙圈,道:“明天我去趟你妹妹那,看她家還有沒有多餘的棉花,那個時候趁著人家高價收棉,趕緊讓她賣了去。”

王石頭的妹妹去年嫁到了另外一個村,和他們這個村中間隔了一個村子,並不算很遠,只是路不太好走。

王石頭一聽,說道:“不用,爹,你不用專門跑一趟,二妹,那個村也有人在我們那幹活的,這消息肯定都回家說去了。”

老王頭點點頭,“你說的也對,你妹妹那肯定也知道了。”

“爹,您先別著急,等俺明天去水泥廠上工了,再打聽打聽,看看東家要收棉花時想幹啥,要是明年還收,咱們也多種點棉花。”

“對,石頭,你明個去問仔細些,這馬上就要種冬麥了,得抓緊時間弄明白。”

“爹,這個俺知道,這冬麥您先別著急種,等俺明天問清楚了再說。”

老王頭對於種麥這個事兒並不那麽執著,家裏這幾畝地種的麥夠吃就行了,每年剩下的麥全都賣成銀錢存起來。

他們家不是佃戶,田地都是自己的,所以對於多留些麥子並沒有這樣的想法。

相反,如果只種春麥的話,光春麥的收成就夠一家吃的了。那麽就可以把冬麥種成棉花,如今,棉花的收購價格這麽高,老王頭十分心動。

第二天王石頭早早就去水泥廠上工了,在車間工作了大半天,臨近中午的時候到了飯點,大家都去食堂用飯了。

食堂裏的飯都是大鍋飯,面餅子加大鍋菜,很少給人吃米,不過量很足,管飽。每個人用飯的碗筷都是自帶的,吃完後自己洗碗然後收起來第二天用。

王石頭拿著自己的碗筷麻利的去打了飯回來,這次沒跟他以那些車間的工友們一塊吃,而是湊到了跟管事走的近的那幾個人身邊。

今天的飯菜裏有幾片葷腥,王石頭很會看人情辦事,他將碗裏僅有的那幾個肉片挑出來給旁邊的一個大哥。

這個工友正吃著飯,眼瞅著碗裏突然多了兩個肉片,咧嘴笑了笑,直誇王石頭懂事。

王石頭扒了幾口飯,裝作不經意的說道:“我昨天回去問了俺爹,俺們家已經沒有多餘的棉花了,早知道以前就多留點了,俺娘不聽,非說當時不賣,價格就更低了,全都賣到了鎮上周扒皮那裏。現在可倒好,一斤白白少了一百文。”

他這話瞬間引起了旁邊幾個工友的共鳴。

“誰說不是呢?俺家種的棉花還多呢,出去留下自個用的,剩下的全讓俺娘給賣了。”

“俺們家也是。”

“要是再等等就好了,俺們家是前天才賣的,你們說虧不虧?”

見大家說起這事兒都很可惜自家沒有多餘的棉花,王石頭適時的開口說道:“也不知道東家這個時候收棉花是要幹啥,要是明年還收就好了,俺指定讓我爹多種點。”

“就是,你們說都這個時候了才收棉花,誰知道要幹啥用。”

剛才那個被人叫做韓哥的人小聲說道:“具體做什麽俺也不太清楚,不過上次好像聽管事說起,說東家有意在城裏開個織造紡,其他的就不知道了。”

這時候有些親戚多的小道消息比較靈通的人湊過來小聲道:“這個俺知道一點,俺有個表妹是在城裏頭一家豆腐鋪子幫忙磨豆腐的,上次聽他回家說,城東的姜公子,也就是咱們這水泥房的東家,正在準備開織造紡,需要大量的棉花,而且聽說還請了記憶比較高超的老師傅來。”

“那請老師傅來幹嘛的?”

“哎呀,你傻呀,織造紡織造紡,肯定是來織布的呀!”

王石頭聽到這話心思動了動,既然要開織造紡織布,那定然需要大量的棉花。而且不止現在需要,若是這生意做得好,恐怕是年年都需要。

人多的地方消息就多,這時候又有人道:“俺聽說今年西馮村那塊租種別人的地的今年領了很多棉花籽,俺表弟的姑父的二女兒就在那個村,聽她說她們家今年換了東家,你們猜租的地是誰家的?”

“誰家的?”

“就是咱們水泥廠東家的!”

“這是真的嗎?該不會是你小子在吹呢吧?咱們東家也太有錢了吧?不僅開了個水泥廠,現在又要折騰著搞什麽紡織廠,還買了地,吹牛逼也不是你這麽吹的。”

那人一看被反駁了,忍不住急了,說道:“誰他娘的跟你吹了?俺說的都是真的好不好?不信你到西馮村問問,他們村附近的那一片租地,現在全都是姜公子的產業。”

見他信誓旦旦說的煞有介事,眾人也開始有幾分信了。

王石頭在人群中聽了很多個版本的傳言,當天晚上回家之後就跟老王頭說道:“爹,今年的冬麥別種了,改種棉花吧!”

老王頭依舊抽著旱煙,一口一個煙圈,問道:“咋,都打聽出啥來了?”

王石頭將今天打聽到的覺得有些可信度的話,都跟老王頭說了。

說完後他又道:“地皮雖然不貴,但流動的地皮不好買,俺們東家估計手上有錢也買不到更多的地,所以他這棉花說不定根本不夠用。”

“咱們今年把冬麥全部換成棉花,等明年再把棉花賣給紡織廠,俺們廠裏有好幾個人都說城裏現在有條街正在大刀闊斧的整修,就是要弄什麽紡織廠。”

“爹,您想想,俺現在的水泥廠有多好,就能想到以後的紡織廠有多好。俺們這個東家特別會做生意,跟著他走一定穩賺不賠。”

老王頭還沒說話,王石頭的娘出來了。

剛才他們說的話她都聽見了,這會兒出來也是半信半疑的問道:“石頭,你剛才說的都是真的不?明年你們東家還收棉花?”

王石頭沒吭聲,等著他爹答話。

老王頭抽完了這搓煙,站起身道:“冬麥先不種了,就種棉花吧。”

王石頭一臉興奮,仿佛自己找到了什麽發家致富的訣竅,明天獲得了認可。

這時候他才跟他那老娘說道:“娘,這事兒就先聽俺爹的,先種棉花。如果明年東家不收棉花了,等明年下半年接著種冬麥。反正左右都是賣錢,也虧不了幾個錢。”

王石頭的娘一看家裏掌櫃的都發話了,她也沒法反對,只得應了聲好。

莊稼地裏的事一般都是家裏的男人們做主,家裏男人說種啥那就種啥。

同村的其他人家卻不似王石頭家裏這麽果斷,畢竟傳言只是傳言,沒有被證實,全都有猶豫豫的不敢下決心。

這幾天是種冬麥的日子,王石頭留心了一下,村裏人把冬麥換成棉花的人家並不多。

趕上農忙,水泥廠裏上工的人也少了許多。工錢是按天走的,少幹一天就少一天的工錢,所以莊稼地裏的年輕人們全都賣力的幹活。

甚至有一些家裏的老爹老娘們攬下了不少活,讓兒子做完莊稼活趕緊去廠裏上工。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